宋朝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22:53: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宋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宋朝森林保護法規(guī)認識
本文作者:劉文燕劉婧劉景輝工作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社會科學系
森林資源自古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歷代統(tǒng)治者保護的重點。而我國宋代的森林保護法律制度承前啟后,意義重大。其天人合一的立法理念,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與自然理解的最高境界;其獎懲結合的立法指導思想,順應了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其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立法內容,有效保護了自然資源;其公私兼顧的產權結構形式,穩(wěn)定了封建統(tǒng)治的利益格局。而嚴懲燒毀林木、禁止濫砍濫伐、鼓勵種植經濟作物、限制砍伐時間、鼓勵植樹造林、明確種植目的之規(guī)定,也是我國法律繼承中的應有內容,對當代森林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一、立法理念的延續(xù)
“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tài)文明思想不但影響了宋朝時期的森林保護法律制度,同樣也是我國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思想淵源之一,在資源立法方面發(fā)揮著它獨特的指導作用?!疤烊撕弦弧彼枷胫鲝垖⒆匀唤绾腿祟愖鳛橐粋€統(tǒng)一的整體來看待,要求人類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去改變環(huán)境并利用資源,同時也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在能夠維持好生態(tài)平衡的基礎上謀求人類發(fā)展,從而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系。宋朝時期森林保護法律制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從我國更遠古時代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而且在當時這一思想得到了理論的更深層完善和實踐的進一步檢驗,這種立法理念不但在具體條文中得到體現(xiàn),而且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設置了專門的政府機構(虞部)去在實踐中貫徹這一思想。作為當時法律制度所具有的特色之一,這一理念得到了延續(xù)。現(xiàn)在不斷發(fā)展的科學技術使我們對自然的改造能力大大加強,往往會使人類忘記了最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而這一思想卻在用其最樸素的方式闡釋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可以說在現(xiàn)今社會,它更加能給環(huán)境與資源立法者帶來警示作用?!疤烊撕弦弧绷⒎ɡ砟顚ΜF(xiàn)今立法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國現(xiàn)在實施的封山育林、森林分類和禁止濫砍濫伐等森林保護法律制度中依然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立法理念的影子。我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宋朝時期所貫徹的“天人合一”的環(huán)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立法理念對當代中國的政策制定和資源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觀念的強大力量和可繼承性的體現(xiàn)。我們不但要使這一思想發(fā)揚光大,更要在未來的環(huán)境與資源法制建設中使其得到發(fā)展,使它在我國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背景與社會背景下能夠持續(xù)發(fā)揮作用,使現(xiàn)代的立法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指導思想的借鑒
宋朝時期獎懲結合的立法指導思想是當時森林保護法律制度的特點之一,能夠有效動員百姓加入到植樹造林活動中來,對育林護林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一指導思想值得我們借鑒,雖然時代背景已經不同,但是獎懲結合這種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依然具有其合理性和適用性。我國現(xiàn)階段的《森林法》中也有關于植樹造林的規(guī)定,具體在第八條中規(guī)定了對植樹造林進行扶持的政策措施,在第十一條中強調了植樹造林義務有三性,即法定性、義務性和強制性。從這幾條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國家對植樹造林活動的規(guī)范力度,但是這些規(guī)定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在分析了宋朝森林保護法律制度獎懲結合的指導思想以后,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借鑒,改造之后使其適用于現(xiàn)在的森林法律制度?,F(xiàn)法律雖然建立起了營林建林的專項基金,但是除了資金支持之外民眾還需要一定的鼓勵,可以制定獎勵措施或者給予積極造林者相應榮譽,這樣可以激發(fā)廣大民眾的植樹熱情。在植樹造林的政策制定上,還要有一個開放的態(tài)度,爭取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適當的獎勵是必要的,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廣泛植樹必然會在未來給國家?guī)砀蟮氖找?。所以宋朝時期獎懲結合的森林保護立法指導思想對現(xiàn)在的資源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法律制度的合理繼承。
宋朝造謠傳播政治風險防范
兩宋時期,社會上流傳了大量的時政謠言[1]。這些謠言多運用諧音、排比、雙關、借代、對偶等創(chuàng)作手法,圍繞著人們所關注問題而展開,表達了對國家大事、官場風氣及社會現(xiàn)實方面的態(tài)度與看法,故它能發(fā)揮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優(yōu)勢,造成了速度快、流布廣、影響大的傳播效果。于是,宋廷出于政治風險的考慮,對傳播渠道、形式及效果進行一定防控。因此,本文擬以政治謠言傳播為載體,解讀宋廷如何防控謠言傳播的民眾情感與社會情緒帶來的政治風險。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宋代政治謠言傳播的活躍
應該說,宋代統(tǒng)治集團通過民間輿論與政治信息傳遞相結合,觀察政令傳遞情況,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而滋生出一套嚴密的傳播與防控體系,無疑使基層民眾意見難以通過正常渠道上達中央。于是,民眾便傳播謠言以表達他們對朝政的態(tài)度與看法。同時,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風險考慮,必須做出適宜的回應,這就在時空上形成一種互動的交流模式,客觀上促進了宋代政治謠言內容的豐富多彩。首先,統(tǒng)治者醞釀的謠言。造謠對于一位趙宋統(tǒng)治者的政治生涯也許是無關緊要,但在它最初興起的時候卻是成敗攸關。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fā)動陳橋驛兵變前,京師士庶之間就相互傳播“點檢作天子”的謠言。趙匡胤黃袍加身后,嚴明軍紀,防止出現(xiàn)將領縱兵擾民的情況。于是,人們競唱贊美趙宋政權的歌謠,稱之《五來子》或“建隆京師歌”。顯然,該謠成為人們向新王朝獻禮品,這與趙宋政權走向穩(wěn)定有關。然而在世道不濟的時候,社會上總要出現(xiàn)大量的謠言。當北宋王朝傾刻瓦解,被金所滅,社會上流傳各種謠言,如“金虜在門”、“太祖之后當再有天下”等。而新建的南宋朝廷被金兵追趕,顛沛流離,幾乎是居無定所,在這樣形勢下統(tǒng)治者需造出有利的謠言,以便穩(wěn)定人心。宋高宗逃過錢塘江,到達蕭山。前來迎接之人言:“宗室趙不衰以下起居。”高宗欣喜地告訴隨從:“符兆如是,吾無慮焉?!?/p>
沒想到宋高宗炮制的“趙不衰”讖言,驗證了南宋王朝氣脈延續(xù)之象。所以,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總是伴隨著統(tǒng)治者謠言傳播的。其次,政策導向的謠言。趙宋立國伊始,太祖力矯唐末五代以來的諸種積弊,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政策。隨著政策的矯枉過正,從朝廷到民間逐漸形成一股恐武風氣,謠證“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3]。仁宗皇祐年間有一則汾河謠,“漢似胡兒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只在汾河洲子畔”,流傳到朝廷,引起君臣恐慌。宋人曾慥記錄了當時君臣談話:“狄青,汾河人,面有刺字,不肯滅去,為樞密使。有以謠讖告予者曰:‘漢似胡人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柙?‘此唐太宗殺李君羨事,上安肯為之。近世有以‘王德用貌類藝祖,宅枕干崗’為言者,疏入不報,卒亦無事?!淙苏Z塞?!保?]不難看出有人蓄意陷害狄青,而且謠言不止于此,如“農家種,糴家收”等。不久,狄青被迫辭官,在憂郁中死去。無獨有偶,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亦因其功高震主,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謠諺而為統(tǒng)治集團所不容。然而,染上“恐武癥”的宋廷不得不起用文臣治軍。在宋夏戰(zhàn)爭中,韓琦、范仲淹等邊帥屢次擊敗夏軍,保衛(wèi)了邊疆安寧。當時流行民謠稱贊,“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5]當然,文臣中雖然有像韓、范那樣的優(yōu)秀邊帥,但總的來說對國家是弊多利少。如南宋文臣張浚雖有抗金虛名,但其志大才疏,時謠“一事無成,二帥枉死。(原注:曲端、趙哲)三軍怨恨,四川空虛,五路輕失,六親招擢,七書旋學,八位自除,九重怎知,十誠不會”。[6]大意講張浚瞎指揮富平之戰(zhàn)而慘敗的謠言。由于他戰(zhàn)前不聽勸告,兵敗后為推卸責任,而枉殺部將,造成“陜西士大夫莫不惜之,軍民亦皆悵悵,有叛去者”[7]的環(huán)境。于是,“恐武癥”的盛行讓宋廷陷入一種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面,與其說人們對文臣張浚治軍行為不滿,不如說對宋廷長期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批評。再次,關于政爭、黨爭的謠言。為了政治利益爭奪,宋代士大夫間形成了政見不同的派別,往往以地域或學術派系來劃分朋黨,有諺謂“閩蜀同風,腹中有蟲”[8]。
宋人經常針對別人在一些微小問題上做文章,造謠抨擊對方結黨營私。如太宗時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等人日夜在趙昌言宅內討論大事,故京師流行謠言“陳三更,董半夜”,[9]大意指某些官員半夜三更集會之事。可在百姓眼中“半夜三更”往往是干些見不得人的事。由于謠言有一個好處,不用自己拋頭露面,達到攻擊對手目的,故為某些人物謀圖私利所看重,不惜造謠傳播。熙豐變法時,司天監(jiān)靈臺郎亢瑛大談天星變換并引用童謠為證反對變法,建議罷免王安石的相位。這樣的例子亦不勝枚舉,如“大娛蛤,小娛蛤,盡是人間業(yè)毒蟲。夤緣攀附有百尺,若使飛天能食龍”。據載:理宗景定元年七月,改吳潛建昌軍,尋徒潮州。潛為人豪雋,其弟兄亦無不閑麗。有饞于上者曰,外間童謠云。此語既聞,惑不可解,而用之不堅,亦以此也。[10]這則謠言明顯是有人蓄意所為的。因為“龍”是古代帝王專用詞匯,而飛上天能“食龍”,無疑是要篡位。造謠人抓住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心理,欲置對手于死地,其用心何其毒也。最后,品評政治人物的謠言。每當朝廷發(fā)生政治、軍事等重大事件或變動時,往往會有針對時事或品評政治人物的謠言應運而生。鑒于寇準在“澶淵之盟”中的卓越功勛,贏得“欲得天下寧,莫如召寇老”;[11]范仲淹憑借其文才武略贏得民眾頌揚,“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12]同樣,“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13]的民謠,吐露了人們對心懷天下的朝廷官員崇敬。然而,宋代政壇出現(xiàn)一些為時人所詬病的政治人物,缺少禮義廉恥信條,厚顏無恥地附會權貴。有謠“程師孟生求速死,張安國死愿托生”[14],刻畫了程、張兩位小人為巴結宰相王安石的嘴臉。如出一轍,有謠“由竇尚書,屈膝執(zhí)政”[15],也是官員為迎合權臣韓侂胄奴顏婢膝的真實寫照。面對“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16]的賣官鬻爵的腐敗風氣,人們用諧音詛咒權臣惡行,“大蔡小蔡,破壞天下;大惇小惇,殃及子孫”[17],道出“殺了穜蒿割了菜,喫了羔兒荷葉在”[18]的愿望。從上述可見,人們對政治人物的品評難以克制其弊端,僅在嬉笑怒罵之后,則是希冀憧憬朝政好的一面。總之,宋代統(tǒng)治集團既重視民意又尊重皇權的傳播體系,為政治謠言傳播的活躍提供了獨特的文化土壤。在缺乏官民溝通和互動的機制下,謠言傳播無疑有利于普通民眾了解與其息息相關的社會事件及國家的政情和民情。
二、傳播的政治禁區(qū)
小議霓裳羽衣曲的特點對宋朝舞蹈的影響
摘要: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史最長的王朝之一。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舞蹈藝術在唐代是以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的舞蹈分類方法,摘取了古代舞蹈發(fā)展的頂冠。其中的《霓裳羽衣曲》更是代表了盛唐時期舞蹈藝術的特征,從對這個作品來分析,得出《霓裳羽衣曲》舞蹈的藝術特征,對后代舞蹈藝術的影響,以史為鏡、以史為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促進我國舞蹈藝術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霓裳羽衣曲;舞蹈藝術;藝術特征;影響
對于中國的舞蹈藝術來說,唐代是古代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代。唐代舞蹈猶如盛開的百花,植根于廣闊深厚的各民族民間樂舞的沃土上;它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納異域多姿多彩的外來舞蹈藝術精華;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高踞于中國古代舞蹈歷史的巔峰。[1]盛唐時期的舞蹈則是唐代舞蹈藝術的繁盛頂峰,這一時期舞蹈最具代表作的是《霓裳羽衣曲》,本文將對《霓裳羽衣曲》的作品進行分析,概括總結這個作品的藝術特征并闡述其對宋代舞蹈的一些影響。
一、盛世杰構——《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xiàn)在,它仍無愧于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燦的明珠。傳說它是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的創(chuàng)作。安史之亂后失傳。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后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但已非原味了。南宋年間,姜夔發(fā)現(xiàn)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此曲約成于公元718-720年間,關于它的來歷,則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說玄宗登三鄉(xiāng)驛,望見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fā)靈感而做。
茶馬互市演變及貿易特點
茶馬貿易,又稱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國政府在邊境區(qū)域同治外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以茶易馬的貿易政策或制度。茶馬貿易雖然始于唐朝,但真正形成完善的制度卻是在宋朝。茶馬貿易興起需具備兩個基礎:一是少數民族對茶有著很大的需求,茶已成為生活必需品,本民族地區(qū)又欠缺茶葉,需從中原輸入,而擁有馬匹又是優(yōu)勢所在;二是中原盛產茶葉,茶葉產量豐富,制造極精,可以滿足周邊少數民族的需求。宋朝幾乎一直處于少數民族政權威脅之下,戰(zhàn)爭的頻繁,必定對戰(zhàn)馬需求量極大,而采用錢幣貿易,對自身來說也是一大威脅。《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八年,有司言戎人得錢,銷鑄為器,乃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宋史•食貨志》云:“宋初,經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順三郡,以市蕃夷之馬;熙寧間,又置場于熙河。南渡以來,文、黎、珍、敘、南平、長寧、階、和凡八場,其間盧甘蕃馬歲一至焉,挑州蕃馬或一月或兩月一至焉,疊州蕃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馬也。其他諸蕃馬多鴛,大率皆以互市為利,宋朝曲示懷遠之恩,亦以是羈糜之。紹興二十四年,復黎州及雅州碉門靈西碧易馬場。乾道初,川、秦八場馬額九千余匹,淳熙以來,為額萬二千九百九十四匹,自后所市未嘗及焉。”
一、茶馬互市的演變
迄至宋代,漢藏茶馬貿易才有了空前的發(fā)展,宋廷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茶馬互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茶葉已成為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自唐茶葉傳人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31。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均有飲茶習慣。同時,中原地區(qū)種茶區(qū)域擴大,種植技藝不斷提高,茶葉產量達到空前水平。第二,宋代定都中原戰(zhàn)馬緊缺問題相當嚴重,制約著人民的生產與宋朝的邊疆防御。與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為縮小,其控制區(qū)主要是農耕地帶,而且,在北方相繼出現(xiàn)了以從事畜牧業(yè)為主的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夏政權。他們長期與宋對立、挑釁爭戰(zhàn),威脅著宋的安全。同時,產馬之地的契丹、西夏政權為了自身利益,絕不輕易將馬匹輸入宋朝,因為此舉只會加強對手的實力而威脅自身安全。史載契丹就一直拒絕往宋輸馬。于是宋朝加強了對茶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從茶葉等生活必需品的輸出上制約對方;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夠數量的馬匹以加強抗擊對方的軍事實力。據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歲于邊郡市馬,償以善價。內屬戎人馳馬詣闕下者,悉令縣次續(xù)食以優(yōu)之”H。至此,沿宋朝疆域邊境的“州郡市馬”始有政策。而且,形勢所迫,宋朝疆域西北的藏族地區(qū)劃為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甘肅天水)各置榷茶、買馬司,派官“入蜀經劃買茶,于秦(水)、鳳(今陜西鳳翔)、熙(今甘肅臨洮)、河甘肅臨夏)博馬”[51。不久,再“置群牧行司,以往來督察市馬者”。其后又在成都設都大提舉茶馬司,專門掌管以川茶與少數民族進行貿易馬匹。出于防御需求,在茶馬互市中,貿易量一般都十分可觀。南宋時,朝廷偏安江南,為穩(wěn)固政局、抗擊金兵,對馬政格外重視。而此時,宋朝的馬源更主要依靠階州、文州、西和州、黎州等吐蕃地,并與大理政權之間進行互市。
史載,“蠻馬”出西南諸蕃,大理“地連西戎,馬生尤蕃。大理馬,為西南之最”。從兩宋政府參與控制茶馬互市的情況看,宋代漢藏茶貿易異常繁榮嘲;但從宋代茶馬互市的發(fā)展歷程看,宋前期,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茶馬互市。至宋太宗之前,宋政府易吐蕃馬,主要還是以絹帛和銅錢支付馬價,茶葉居其次。此種局面的維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漢藏茶馬貿易的發(fā)展。實際上,就當時的現(xiàn)實而言,藏族地區(qū)飲茶之風很盛,幾至“一日不可無茶以生”。由此決定了漢藏經濟交往中,藏族人民更為急需的是漢地之茶。就宋朝而言,雖需馬甚急,但如果大量使用鑄造的錢幣,至少會給宋朝帶來兩方面不利:一是加大財政負擔。當時茶馬交易中,馬價優(yōu)于茶價。據賈大全先生統(tǒng)計,是時“平均馬價為30貫,以每年購馬3萬匹計,則需銅錢9O萬貫,這一數字幾乎相當宋朝年鑄錢量?!眲h顯然,長期如此貿易下去對宋政府十分不利;--是“大量金屬制品流入邊疆地區(qū),若邊疆民族以之鑄為兵器,無疑將使本已十分嚴峻的宋朝邊防形勢雪上加霜,這也是宋最高統(tǒng)治者極不情愿見到的事情?!薄緌鑒于上述事實,宋太宗下令禁止以銅錢易馬。自此,宋代漢藏茶馬互市才真正名副其實的開始。宋代茶馬互市的產生與發(fā)展,形成了一種制度,政府以強制力參與其中。這一事實說明,藏區(qū)游牧經濟結構與生活方式決定其十分需要中原農業(yè)經濟區(qū)的茶;宋朝邊疆形勢決定其迫切希望有不斷的馬源,而自身經濟實力又使宋朝在易馬活動中不可能無限制地支付錢幣。因而,在漢藏經濟交往中,最終確立各自所急需,且是對方有代表性的產品,乃大勢所趨。當然,宋王朝也曾采取“羈縻馬”制,但主要局限于西南藏區(qū)[1l】,其目的是使藏民族通過茶馬貿易,增加經濟收入,不致生計困難而滋生事端??偟目磥?,宋代漢藏茶馬互市雖因宋王朝急需戰(zhàn)馬而采取過壟斷措施,茶馬互市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民族間互通有無的純經濟軌道,但宋時吐蕃之地尚未歸人中原王朝治下,宋朝只專茶馬之務,便不具備“馭藏”的政治目的。同時,就宋王朝控制漢藏互市的力度看,亦同樣未達到經濟手段為政治軍事服務的目的。經濟功能的政治化茶馬貿易發(fā)展到了宋代已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唐代開始的漢藏民族間茶馬交易基本上是一種自愿互利的經濟行為,強制成分很少。到了宋代,王室需馬整兵,早期以錢鈔、絹帛易馬,給政府增加了極大的財政負擔,而用茶易馬“以草木之葉,易邊場之用,利之最大者也”。因而,兩宋與藏民族易馬均提高茶值。可見,唐政府多重茶利、宋政府極缺戰(zhàn)馬是推動兩朝重視“茶馬互市”的內在動力。
二、茶馬貿易優(yōu)勢
《宋史食貨志•馬政》中反映的茶和馬的比價是不斷處于變化之中的。根據多種變化因素,茶馬互市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商業(yè)交易,有優(yōu)勢自然就有劣勢,不僅涉及經濟問題,還涉及到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作為一項貿易,其影響與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宋代社會風貌的探索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jié)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現(xiàn)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chuàng)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于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jié)慶活動兩項內容。
西夏上奏文書研究論文
西夏上奏文書的研究是西夏文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夏文書又是西夏國家政治生活的反映,也影射和體現(xiàn)了西夏官僚體制之間的關系,“就其積極性而言,官僚制度追求的理性、效率原則無不體現(xiàn)在文書制度上,就其史料性而言,通過官文書了解當時的官僚制度是一個很直接的路徑?!保ㄗⅲ好蠎棇崳哉摳卟献辔臅鳾J].西域研究,2003,(4).)因此,作為一個建都于西北邊鄙、以黨項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國家官僚制度組織及其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到底怎樣,可以通過西夏與這些王朝的文書往來關系反映,故很有必要對西夏上奏文書進行歸納、總結和探討。
一、西夏上奏宋朝文書
(一)西夏上奏文書概況
西夏上奏宋朝的文書從目前史籍所記載的情況來看,主要是上表和書,現(xiàn)根據史籍記載順序粗略統(tǒng)計,西夏上宋的文書主要有34次,其中史籍記載了文書內容的有23篇,分別是李繼遷致宋的上表7次,內容比較完整的只有3次,標題抄錄于下:
1.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春三月,繼遷《詣麟州貢馬及橐駝表》。(注:戴錫章編、羅矛昆校點.西夏紀[M].(卷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2.宋至道元年(995年)六月,繼遷遣使給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注:龔世俊等校證.西夏書事校證[M](卷5).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絲路貿易與北宋白銀貨幣化探究論文
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舉凡金銀銅鐵以至龜貝等等,都分別充當過貨幣,但是,從整個貨幣史發(fā)展的總趨勢看,宋元以前銅是最主要的幣材,而宋元以后,白銀逐步成為主要貨幣,銅錢與白銀相輔而行。宋元時期,成為中國貨幣史上白銀貨幣化的關鍵時期。有鑒于此,學術界對宋元時期白銀貨幣化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在北方絲路貿易與白銀貨幣化的關系方面,至今尚未形成共識。筆者不揣淺陋,擬就此作一初步探討,敬請指正。
一
北宋時期的北方絲路貿易,對宋朝來說,主要貿易對象有西夏、瓜、沙二州政權、西州回鶻、于闐、喀拉汗朝(黑汗朝)、大食、拂@①等。貿易方式則有貢賜貿易、榷場貿易、民間貿易等。在宋與上述各地間各種方式的貿易中,我們都發(fā)現(xiàn),有白銀側身于其間。
首先,在宋朝與各政權間的貢市貿易中,白銀主要被宋王朝用于回賜。如天圣三年(1025)十二月,于闐遣使羅面于多等入貢,宋朝"給還其值……別賜襲衣、金帶、銀器百兩、衣著二百,羅面于多金帶。"(注:《宋史》,卷490,《外國》六。)又如喀拉汗王朝在擊敗于闐后,繼承于闐與北宋的貿易關系,在熙寧年間以后,"遠不逾一二歲,近則歲再至。所貢珠玉……安息雞舌香,有所持無表章,每賜以暈錦旋lán@②衣、金帶、器幣"。(注:《宋史》,卷490,《外國》六。)這里的"器幣"中,當包括白銀。又如天圣年間1023-1032),甘州回鶻一年一貢,而天圣三年(1025)四月,"可汗王、公主及宰相撒溫訛進馬、乳香,賜銀器、金帶、衣著、暈錦旋lán@②衣有差"。(注:《宋史》,卷490,《外國》六。)此外,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拂@①,元yòu@③六年(1091)"其使兩至,詔別賜其王帛二百匹,白金瓶、襲衣、金束帶。"(注:《宋史》,卷490,《外國》六。)
次之,在宋政府買馬及宋夏間的貿易中,白銀被用于與馬匹及其他商品交換。在買馬方面,北宋"國初,……又有招馬之處,秦、渭、階、文州則有吐蕃、回紇,麟、府則有黨項。"(注:《宋會要輯稿》,《兵》二四、二二之六。)在神宗以前,從西北買入馬匹,主要使用的是銀和絹,宋初在陜西設提舉買馬監(jiān)牧司,每年以銀四萬兩、絹七萬五千匹作為買馬之用。(注:《宋會要輯稿》,《兵》二四、二二之六。)至和二年(1055),北宋政府還令"陜西轉運使司以銀十萬兩市馬于秦州,歲以為常"。(注:《宋史》,卷151,《兵》十二。)即使是在神宗朝以后,西北買馬主要用茶,但也不時參用銀絹。元豐四年(1081)北宋政府規(guī)定:"每馬一匹,支茶一砣,如馬價高,茶價少,即將以銀、綢、絹及現(xiàn)錢貼支",(注:《宋會要》,《職官》四三之五六。)與買馬相關聯(lián),宋夏間的貿易中,也有白銀參與,范仲淹在總結宋夏貿易時曾指出,西夏"朝聘之使,往來如家,牛馬駝羊之產,金銀繒帛之貨,交勝其利,不可勝紀"。(注: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卷9,《答趙元昊書》。)
除貢市貿易、榷場貿易之外,在北宋與西夏及其以西的西域諸政權、大食、拂@①等等之間,純粹民間商人間的交換也大量存在。如于闐"地產乳香,來輒群負,私與商賈牟利,不售則歸諸外府得善價,故其來益多,元豐初,始詔惟齊表及方物馬驢乃聽以詣闕,乳香無用不許貢"。直至紹圣(1094-1098)中,還出現(xiàn)了由于"于闐、大食、拂@①等國貢奉,般次踵至",使秦州等地官員"憚于供賚","限二歲一進"的情況,但宋王朝為了"來遠人",未予限制,而喀拉汗朝及其以西的政權"自是迄于宣和,朝享不絕"。(注:《宋史》,卷490,《外國》六。)這條史料說明,東來的人員中,有的是正式的貢使,他們持有官方文書,但也有大量無官方文書的民間商人同行。他們歷盡艱辛,將西方商品運送到宋境后,常常于宋境內與民間商人進行貿易,有時因為"不售",才轉而賣給官方。此外,如果宋朝官方缺乏足夠的銀絹,或者境內香藥等充斥,價格低落,宋朝政府也將不許入貢,拒絕購買。此時,東來的貢使和商人則又將所運來的商品賣給中國的商人。有的也可能暫時留居中國,將香藥等存放起來待價而沽。所以出現(xiàn)了有的回鶻商人"間因乳香入貢散而至陜西諸州,公為貿易,至留久不歸"的情況。(注:《宋史》,卷490,《外國》六。)
我國古時農本社會探究論文
4.元朝后中國地理稟賦的變化與農本社會的自我延續(xù)慣性
宋朝以后的各朝疆域都較宋時的中國大大拓廣,可耕地面積明顯增加。同時,人口經歷銳減再恢復的漫長時期。例如,元朝終其全期人口未見恢復到宋的歷史高度。明朝中期之后中國的人口才重新超過南宋時的規(guī)模(圖一)。由于明的疆域大大超過南宋,所以人均的可耕地一般而言應大大高于南宋。而且,明朝中期以后,土豆、玉米、紅薯、花生等土地節(jié)省型(land-saving)作物已在中國普遍栽種,有助于減少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公正地說,與明清兩朝的統(tǒng)治者不同,元朝統(tǒng)治者承繼的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帝國,因而主觀上不但重視陸上貿易和海外貿易,而且重視手工業(yè)生產。但是從要素稟賦的變化看,元朝的人口銳減和土地銳增這種逆向變化會使土地和勞動反而從勞動密集型部門流向土地密集型部門,使中國很難自發(fā)向工商社會演進。難怪元朝統(tǒng)治者需要掠奪工匠,將他們當奴隸使用,或強迫他們輪流到官府服役。相對于宋朝基于自愿和商品經濟原則之上的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元朝要靠對工匠的強制來發(fā)展工商業(yè),自然是一種大倒退(陳智超、喬幼梅,1998,PP.696—697;漆俠,1999上冊,P.34)。同時,鑒于存在大批因長期戰(zhàn)亂而荒蕪廢耕的土地,元統(tǒng)治者執(zhí)行一條重農主義政策(黃仁宇,2002,P.174),用軍屯和民屯的辦法恢復農業(yè)生產。軍屯的用意在于能迅速將大批年富力強的兵士轉化為農業(yè)勞動力?!懊裢偷膭趧恿σ徊糠謥碜哉心?,一部分來自移民;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強制編為‘屯田人戶’的‘中產之民”’(陳智超、喬幼梅,1998,P.614)。這樣做,雖使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卻導致人口,特別是作為城市中堅的中產之民流向農村,流向商品經濟落后的北方。元統(tǒng)治者對民間經濟的剝削和恐怖統(tǒng)治也是歷代少見的(黃仁宇,2002,P.179)。所以,元朝統(tǒng)治者在主觀上沒有限制海外貿易,對城市的工商業(yè)則通過官府的直接控制,一心想予以擴大。但是元朝的要素稟賦以及所形成的社會—經濟制度與政策,都十分不利于市場機制的自我發(fā)育和完善,因而十分不利于中國走出農本社會。
明朝的要素稟賦使人口有極大的回旋余地,同樣十分不利于中國社會向工商社會演進,而且政府的政策對工商城市的進一步發(fā)育也十分不利。例如,“明初曾由政府組織遷民。從蘇、松、嘉、湖、杭前往臨濠,從山西遷民于北直隸、山東、河南等,是幾次最大的行動。爾后官方移民漸少,人口自發(fā)流動依然繼續(xù),猶以‘人稠地狹’的江西、浙江、福建以及蘇、松等地區(qū)輸出人口為多”(陳智超、喬幼梅,1998,P.25)。尤其將江南居民或強迫,或自愿遷往農村,必然推延中國這塊最富庶,最有活力的地區(qū)向工商社會演進。雖然明朝中期后隨著人口的增長,江南一帶人口壓力上升,中國社會再次產生向工商社會過渡的內在沖動。然而,明朝長期實行海禁,社會—經濟體系十分封閉,海外貿易重新納入了朝貢體系,使明朝向工商社會演變的條件要較宋朝更為欠缺。
海外貿易是由政府壟斷還是有民間參與,決定了為何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的海洋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走向沒落,最終為英國取而代之。這是因為海外貿易本質上是一個高風險和高回報率的經濟活動,需要很多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例如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必須有重大的突破才能克服遠洋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另外,海外貿易所需資金十分龐大,周轉的速度十分緩慢,有時長達幾年,而且包含極大的自然或人為的風險。為了解決融資的困難并幫助化解投資風險,股份制和股份有限公司便應運而生,并帶動其他金融制度的誕生和完善。這種股份有限制度正是市場機制的重要內核。如果沒有海外貿易巨額利潤的刺激和各行各業(yè)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技術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無法持續(xù)的。工業(yè)革命在市場機制能自由運轉的英國發(fā)生,而不是在王權高于市場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發(fā)生,并不是偶然的。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貿易由王室壟斷,既無助于市場機制的發(fā)育,特別是金融制度的演進,又無助于民間經濟力量的培植。一旦王室對外貿失去興趣,外貿因無成熟的民間力量的支撐而很快凋零(陳志武,2003)。所以,在實行海禁的條件下,中國向工商社會的演進是走不多遠的。
到了明朝中期后,雖然人口稠密,耕地稀缺的江南一帶又有向工商社會演變的內在壓力,但是這種人口壓力會不會最后沖破海禁和理學的束縛,使中國融入當時方興未艾的早期全球化進程,今天已不得而知。因為這個過程再次為中國地理稟賦的巨大變化而中斷。滿族入關使中國人口再次銳減的同時(圖一),極大地開拓和鞏固了中國的北方、西北和西南疆域,特別是農耕條件良好的東北疆域,并鞏固了對臺灣的主權。這種人地比例的變化使重農主義有了再次實行的客觀基礎和內在動力。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中國最有希望向工商社會演進的江南一帶,清朝的統(tǒng)治遇到最激烈的抵抗,因而鎮(zhèn)壓也特別殘酷。例如,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對昆山、江陰、蘇州、嘉興、寧都、海寧的屠殺,清軍殺死總數達好幾十萬的人口,江南這塊土地的元氣無疑受到極大的摧殘。
中國自陷于農本社會怪圈的經濟地理學析解
關鍵詞:李約瑟之謎;工業(yè)革命;地理稟賦;農本社會;內生型城市化
一、引言
1.1李約瑟之謎的完整表述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李約瑟提出的有關中國文明的兩大不解之謎近年來再次引起國內外的廣泛興趣。他在"傳統(tǒng)中國的科學"一書的引言中提出兩個千古之迷。之一是,"為何現(xiàn)代科學,即伽利略時代的''''新的,或者說實驗性的''''哲學只興起于歐洲文化,卻不見于中國或印度文化呢?"之二是,"為何在科學革命前的大約14個世紀中,中國文明在發(fā)現(xiàn)自然,并將自然知識造福于人類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李約瑟1981第3頁)。李約瑟的千古之問其實還暗含一層往往為中國人忽略的意思,即在他看來,由科學革命(一般以16世紀的哥白尼革命為其發(fā)端)上朔14世紀,即公元2世紀之前,中國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造福人類方面并沒有領先西方。所以,要回答他提出的有關中國之謎,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千古之謎天然包含的三個部分:一,為何在公元2世紀之前,中國并未領先西方;二,為何在其后的14世紀期間中國走到了西方的前面;三,為何從16世紀起,中國又再度落后。在研究李約瑟之謎的眾多文章中,大多忽視了,或者回避了李約瑟之謎的第一部分,因而將李約瑟之謎理解為中國自古以來就領先世界,只是近代(1500年)以后才落后了。其實,忽視了李約瑟之謎的第一部分,也就無法回答第三部分,甚至連第二部分的答案也有可能誤入歧路。
李約瑟終其一生,未能找出令人滿意的謎底,卻向世人證明了在長達1400多年間,中國的確擁有包括四大發(fā)明在內的傲世的科技發(fā)明。鑒于直至19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總量仍一直領先世界各國(Maddison2001表B-18),人們自然提出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為何沒有發(fā)生在中國的疑問。
科學革命之謎和工業(yè)革命之謎有聯(lián)系,但兩者并不是一回事??茖W革命是工業(yè)革命的前提,但產生科學革命的地方并不一定產生工業(yè)革命。反過來,后來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英國近代以前并非科技發(fā)明的重鎮(zhèn)。例如,科學革命中作出革命性貢獻的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和牛頓等巨星中,只有牛頓是英國人,并且出現(xiàn)于科學革命的末期。開科學革命先河的哥白尼,其祖國波蘭在歐洲一直不算先進國家。文藝復興時期意氣風發(fā)的意大利,啟蒙運動時期人才輩出的法國,在出了許多令人眩目的科學,哲學巨人后,也都長期沉寂,并未發(fā)生本土性的工業(yè)革命。顯然,工業(yè)革命較之科學革命需要不同的必要條件。
中國自陷于農本社會怪圈的經濟地理學析解
關鍵詞:李約瑟之謎;工業(yè)革命;地理稟賦;農本社會;內生型城市化
一、引言
1.1李約瑟之謎的完整表述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李約瑟提出的有關中國文明的兩大不解之謎近年來再次引起國內外的廣泛興趣。他在"傳統(tǒng)中國的科學"一書的引言中提出兩個千古之迷。之一是,"為何現(xiàn)代科學,即伽利略時代的''''新的,或者說實驗性的''''哲學只興起于歐洲文化,卻不見于中國或印度文化呢?"之二是,"為何在科學革命前的大約14個世紀中,中國文明在發(fā)現(xiàn)自然,并將自然知識造福于人類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李約瑟1981第3頁)。李約瑟的千古之問其實還暗含一層往往為中國人忽略的意思,即在他看來,由科學革命(一般以16世紀的哥白尼革命為其發(fā)端)上朔14世紀,即公元2世紀之前,中國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造福人類方面并沒有領先西方。所以,要回答他提出的有關中國之謎,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千古之謎天然包含的三個部分:一,為何在公元2世紀之前,中國并未領先西方;二,為何在其后的14世紀期間中國走到了西方的前面;三,為何從16世紀起,中國又再度落后。在研究李約瑟之謎的眾多文章中,大多忽視了,或者回避了李約瑟之謎的第一部分,因而將李約瑟之謎理解為中國自古以來就領先世界,只是近代(1500年)以后才落后了。其實,忽視了李約瑟之謎的第一部分,也就無法回答第三部分,甚至連第二部分的答案也有可能誤入歧路。
李約瑟終其一生,未能找出令人滿意的謎底,卻向世人證明了在長達1400多年間,中國的確擁有包括四大發(fā)明在內的傲世的科技發(fā)明。鑒于直至19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總量仍一直領先世界各國(Maddison2001表B-18),人們自然提出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為何沒有發(fā)生在中國的疑問。
科學革命之謎和工業(yè)革命之謎有聯(lián)系,但兩者并不是一回事??茖W革命是工業(yè)革命的前提,但產生科學革命的地方并不一定產生工業(yè)革命。反過來,后來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英國近代以前并非科技發(fā)明的重鎮(zhèn)。例如,科學革命中作出革命性貢獻的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和牛頓等巨星中,只有牛頓是英國人,并且出現(xiàn)于科學革命的末期。開科學革命先河的哥白尼,其祖國波蘭在歐洲一直不算先進國家。文藝復興時期意氣風發(fā)的意大利,啟蒙運動時期人才輩出的法國,在出了許多令人眩目的科學,哲學巨人后,也都長期沉寂,并未發(fā)生本土性的工業(yè)革命。顯然,工業(yè)革命較之科學革命需要不同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