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徐志摩范文
時間:2023-04-01 17:2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偶然徐志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徐志摩;偶然;張力結構;人生感嘆
一、引言
徐志摩作為我國新月派代表詩人,“愛”、“自由”和“美”成為了他詩歌永恒的主題。美國和英國的留學經歷,讓他的詩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擅長贊美大自然、歌頌愛情,其代表作有《沙揚娜拉》、《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用。徐志摩的詩歌與他的愛情生活永遠都無法分開,他對完美愛情的追求,導致他一生與三位女恨糾葛,特別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詩是徐志摩寫于20世紀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報詩鐫》上發(fā)表。這首詩短短的兩節(jié)結構巧妙、語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詩歌創(chuàng)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張力結構在詩歌中的體現
詩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經典名作中,很多人偏愛《偶然》,它表現了詩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這首詩歌的奧妙在于內部充滿使人不能察覺的“張力結構”,主要表現在語言、結構、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現出了詩人始終追求唯美的目標。徐志摩短暫一生無數的偶然和無奈,卻始終沒有改變詩人對愛、對自由和對美的追求,并把瞬間的感悟和體驗凝聚在了這永不褪色的詩篇里。
1、結構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韻起伏、節(jié)奏感強、畫面具有流動感的結構完美的詩歌,強烈的動態(tài)格律對立統(tǒng)一,張力動態(tài)平衡,構成了新和諧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學生卞之琳說:“《偶然》這首詩在徐志摩老師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對徐志摩詩歌的演繹時,主要通過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變化的音韻來表現出詩行的參差不齊,類似起伏的音樂,富有流動美,體現著“一唱三嘆”的回環(huán)感?!杜既弧愤@首詩歌采用的是三行韻,音韻委婉,淺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無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韻交替起伏,抑揚頓挫,使詩行整飭有變,富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充分的展現了《偶然》一詩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徐志摩詩歌中的意象選取得奇巧而又貼切,每一個意象都展示了詩人了情感滲透和精神品質。有的研究學者認為,《偶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的很淡,飄忽無跡;把火熱的生命力都化作輕煙。這種看法其實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層信息其實傳達了一種飄逸、輕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詩人靈魂瞬間彈出的心音。在詩歌短短的兩節(jié)中,徐志摩用單純的意境,點化了一個朦朧、小巧、晶瑩的世界。這些意蘊充分體現了詩人淡淡的傷感情懷、甜蜜而又憂傷的愛情、逍遙灑脫的性靈,這些都寄托著詩人對純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與我、云與水、黑與光都在《偶然》一詩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動與靜、甜蜜與憂傷對立統(tǒng)一,增強了詩內在的彈性,形成一個藝術渲染力強的詩美境界,讓讀者充分的體會到了清新明麗、逍遙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詩人的性情與品質。
3、情感活躍
有人說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詞,其實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詩歌《偶然》中,表達了和“你”偶然相遇時的時間、地點、情景和心境等,使雙方體會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驚訝、悲涼、歡喜、熱烈、哀嘆等。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會,大街上的會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兩語,或許都是曇花一現,因此“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別,永無再見的希望,這種無奈的失落感“記得也好,最好忘掉”。詩中“你”“我”的不確定性,使詩歌的情感活躍起伏,張力充沛,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情感,給人以微妙細小的回味。
4、言簡意賅
愛情可能是剎那間的情感波動,因為那回眸一笑偶然產生。人們中的偶然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感受,或感動、或驚喜、或哀傷、或熱烈……體會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說不明的朦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雖然說有永無再見的無奈失落感,但是這簡單的詞句表達出了偶然韻味深長的內涵。這短短的兩節(jié)詩歌,讓讀者體會到了詩人言簡意賅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語文功底。就這樣的一段小詩,一種情調就把讀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挖掘出來,實在是令人感嘆??!
三、解讀詩歌《偶然》,體會生命中的偶然與無奈
篇2
詩分成六小節(jié)去推演,每一小節(jié)的前三個詩行的詩句完全相同,都是“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而每一小節(jié)中的第四個詩行,也就是最后的一個詩行,才是這首詩的發(fā)展主線。假如把六個小節(jié)中的第四個詩行的詩句串連起來,便能清晰地發(fā)現這一段初戀故事的演變。以下我們便用箭號將這六句詩句串連起來去看這個初戀故事的發(fā)展: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她的溫存,我的迷醉甜美是夢里的光輝她的負心,我的傷悲在夢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緊密地依循著此一發(fā)展線,我們便不難發(fā)現此詩是詩人徐志摩在訴說自己的初戀故事。這個初戀故事,如何由當初的相遇相識,發(fā)展至甜美的初戀,一直到對方的負心,讓他初嘗失戀的悲傷,他由英國返回中國奮斗爭取了一年多,但林徽因選擇了與梁思成赴美升學,這個決定,等于宣判了這個初戀故事的終結,在回天乏力下,詩人只能在夢的悲哀里心碎,最后是美夢的徹底破滅而生命暗淡無光,步步寫來,真是悲傷已極!這便是這個初戀故事的概要。
落實到詩的本身,第一節(jié)的“在夢的輕波里依洄”,具體地是指徐志摩與林徽因的偶然相遇相識,而這個初遇讓徐志摩對林徽因產生了不能自拔的感情,他,徹底地沉醉于這個似乎完全不真實的夢中,依洄蕩漾在這美夢的柔波里,明確地言之,就是一見鐘情!這個確定的時間與地點是1920年11月19日倫敦國際聯盟協會的會議席上。徐志摩結束了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業(yè)后,他放棄了在美攻讀博士,而計劃橫渡大西洋到英國劍橋從學于哲學家羅素。相對地,林徽因則是隨同父親林宗孟先生從中國乘船到英國,林先生在英國與歐洲各國考察歐洲議會政治,林徽因則在英國上中學。徐林二人的相遇相識并發(fā)生了初戀,后來徐志摩在1925年發(fā)表的《偶然》一詩便含蓄地講述了這個故事?!霸啤笔橇只找?,“水”是徐志摩。云自在輕盈在空際上隨風飄移,偶爾與地面上的一流澗水相遇,于是便產生了投影關系。云,她的明艷,點染了地面上卑微的流水的空靈,讓他覺醒過來,“訝異”與“歡喜”,使靜靜的流水不期然地輕波起伏,迷失了自己,他完全被紛亂所占據,但同時他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如醉如癡,如夢如幻,于是他便依洄陶醉在夢的輕波里。事實上,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一見鐘情!并且,在《偶然》一詩里更進一步把他們安排在茫茫的“黑夜的海上”,他們就正如方向不同的兩艘船,各自奔赴著各自的人生的途程,但是,竟然相遇了,這個“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雖然短暫,但畢竟擦出了生命的火花而相互地照亮了彼此!
篇3
瑤琴一曲寄深情,千古絕唱,述衷腸
琴徽斷后因緣淡,曲終人散別歡顏
牽恨兩三番,光陰等閑淚闌干
道不盡卻是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是一個傳奇女子。她美麗、高雅、精致。在男人眼里美得脫俗,靈巧而純清。在女人眼里,她是被羨的對象,她的美似清泉,干凈而透明,又像圓月,雅致而尊貴。難怪譽她為中國一代才女。
林徽因身份多重,既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又是作家,在中國古典建筑行業(yè)取得巨大的學術成就。在美術方面也是成績斐然:第一她參與國徽設計。第二她改造傳統(tǒng)景泰藍。第三她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但這些相對文學,似乎鮮為人知?;蛟S,專業(yè)理論知識總是深奧難懂的,散文、詩歌、小說、劇本、書信這些文字游戲,對她這樣伶俐的人來說,也是信手拈來。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故事,被她用詩情畫意打動人心。
我一直覺得,很多才女之所以能成為才女,除了她們的超越常人的心智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客觀因素,那就是她們都經歷過一些貌似平淡而不平常的事情。這些精彩雖然無法原音重現,而那敏銳文人嗅到特別的氣息,用圓潤的筆重續(xù)夢的溫柔,斷續(xù)的片段也在編制巧妙的串連下魔幻般的轉為電影,成為了傳奇。
16歲的的林徽因游歷歐洲,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旧倥芸毂恢R淵博、風雅俊朗的徐志摩所吸引。不經意間,情竇初開。同樣的,徐志摩也被這個可愛而單純的美麗女孩所占據整個心間,盡管,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愛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很快,這兩位才情橫溢的青年熱烈地相戀了,林徽因深切的愛著徐志摩,卻總揮不去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影子,在經過痛苦的思索與掙扎后,與志摩不辭而別。而她的真誠與善良更讓徐志摩不舍,于是他匆匆的為她寫下了那首《偶然》?!拔沂翘炜绽锏囊黄疲紶柾队霸谀愕牟ㄐ模悴槐赜牣悾鼰o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惫适碌竭@,似乎是嘎然而止,一切結束了,他們都沒有為短暫的激情迷失方向。各自來去的路,早已準備好,從此便互不打擾。徐志摩用偶然開始,亦用偶然結束。來匆匆,去匆匆。雖然他們也曾相逢。也許至此這愛一切隨風。這偶然的事便從此成終。但女人到底是敏感的,尤其是在熱戀里會寫詩的女人,更感性。林徽因走了,她的離開,正如她輕輕的來,又輕輕的去。唯一不同的是她帶走了那片云彩卻揮不去這愛的憶念。于是她提筆寫下他們的經典,愛的贊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多美的句,多真的情。他們把愛的芬芳留在字里行間。
林徽因的特別,是她不僅擁有文學家的浪漫情懷,還有詩人稀有的清醒冷清。所以她能陰陽并合,以柔克剛,以剛制柔。把嚴謹的邏輯條理與委婉的細膩心思融會貫通。她奔瀉而躍的情感即便并著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般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的匯向無邊的大海,不論它怎么沖急,怎樣盤旋,也不會全然廢弛的造成眼淚。所以,在林徽因經過一番理性的考慮下,同意了父親為她定的那樁婚事,嫁給著名學者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在婚后,夫妻二人游學歐美,主攻建筑設計,全心鋪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yè)。盡管,他們夫唱婦隨,貌似完美牽手的呈現了那常人看不懂的建筑學的論文。(《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但我卻覺得,林徽因的婚姻只是她逃避情感風浪的一葉扁舟。停泊在港灣的甜蜜,還是她記憶深處最初的漣漪。于是,同為女人的我,用旁觀者的好奇一瞥她清爽的文字:沉在記憶水底的倒影是她的柔韌身影,通體透明的智慧輝映著夕陽燦爛而驚艷的幻影。她含蓄的靜靜的坐在那里,當落日的余光減隱,靜沉的默啜著淡淡的香茶。望著窗外漸飛的柳絮,眼眸里掠過一絲無人察覺的驚奇,然后,她又靜靜的坐在那里,沒有翹首相盼,只是孤單的享受夜幕來臨前靜默的光影。
在林徽因浪漫詩國里,我偏愛她的《人生》,在詩的意境我仿佛看見這個傳奇女子平淡而漸曲的一生。在起起落落的后,我隱約見她執(zhí)其之手,從遙遠的湖邊地緩緩而來,微笑的眼然帶著矜持的緘默: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條船/一片小白帆/我是個行旅者的時候/你/田野/山林/峰巒/無論怎樣/顛倒密切中牽連著/你和我/我永從你中間經過/我生存/你是我生存的河道/理由同力量/你的存在/則是我胸前心跳里/五色的絢彩/但我們彼此交錯/并未彼此留難…………現在我死了/你/我把你再交給他人負擔!這人生多坦實,這愛多深切。有時候,我便猜想,林徽因生命里的那三個男人,一個是在專業(yè)領域的頂尖建筑大師梁思成,一個是總所周知的浪漫詩人徐志摩,還后一個學界泰斗,有著超越柏拉圖精神而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愛她最深是誰?思來想去,應該是金岳霖吧,這位畢業(yè)于清華學校才子為她而終生未娶??梢?,那愛的博大,據說金岳霖因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而生愛意;林徽因也對他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而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用超越柏拉圖的精神愛了林徽因一生。我想林徽因若不是有著超凡的理智和端正閑雅的大家閨秀氣質,怕是有陸小曼三分之一的出格,她又會是什么樣的女子?但有一點我敢肯定,她一定不是梁思成的賢內助,也成不了金岳霖眼中的維拉斯。所以,林徽因聰明的用建筑邏輯抽身絕望的情感,借用婉轉的筆調展開文學情懷。她將現實與理想分開。卻在理想國度里真誠期望著,拖延理智,繼續(xù)片刻的短暫,寄希望于純情的情感。
篇4
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創(chuàng)造了其詩歌特有時空美,為我們營造了一種令人心醉意境美。如徐志摩那首《滬杭車中》: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艷色田野,艷色秋景,夢境似分明,模糊,消隱,——催催催!是車輪還是光陰?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在這首詩中,徐志摩連用了九個名詞:煙、山、云、影、水、橋、櫓聲、松、竹、紅葉,描寫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系景物,以概括而巧妙藝術構思組成了一幅江南秋色圖——“實境”和“形”,而“虛境”和“神”——則是光陰易逝、人生易老感嘆,這一聲感嘆就是通過作者眼中飛逝而過景物,通過“匆匆匆!催催催!”兩組擬聲詞,這逼人驚醒聲音;通過夢境中大自然由分明而“模糊,消隱”,這原本渾然一體卻被切割成零碎片斷;通過車輪這一富于流動意象烘托出來。
詩中描寫景物九個名詞正是九個自然意象,每個意象都牽連著作者感悟時間流逝痛苦。它們有機地組成了密集意象群,用典型意象與意象疊加方式,渲染了一種車窗外景物匆匆而過氛圍,并借此來體現作者感嘆人生時光飛逝一種憂傷心境。這種看似簡單意象組合,卻出人意料地產生可強烈藝術感染力。再如徐志摩那首最著名作品《再別康橋》:輕輕我走了,正如我輕輕來;我輕輕招手,作別西天云彩。
……作品第一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實寫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情景,卻在悄無聲息中透露了難分難舍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節(jié)奏,哄托出了作者緩步飄然而去形象。第二至第六節(jié),用披著夕照金柳,軟泥上青荇,樹蔭下水潭,以及“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橋”四個疊句,來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意境。最后一節(jié)則又以三個“悄悄”與首闕回環(huán)對應。這七節(jié)詩意境鮮明,富有所有,流動畫面美,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畫面。這些畫面有是從視覺上感受,有是從觸覺上感受,而作者正是將自己所感受到景物用多角度方式,用一系列動作性很強詞語將其描繪出來,便在我們展開了一種動態(tài)、立體畫面。這首詩雖是一首離別詩但卻構思新穎,不落俗套。
首先是將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西邊云彩”轉移,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是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寂靜環(huán)境,為離別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氣氛;第三,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種獨具特色意象選擇,為我們營造出一種清新感。第四,詩中大量擬人、比喻、象征手法,把那些無情草木變得不僅情意淳厚而且具有靈心慧性,例如:將“河畔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新娘”,使無生命景語,化作有生命活物,使詩人與客觀物象完全融為了一體。“波光里艷影,在我心頭蕩漾”——突出了“我中有景”;而“在康河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小草!”——恰恰又展現了“景中有我”,此時詩人情意已完全融于康橋景致之中,而在客觀景物背后涌動著則是詩人情感潛流。
全詩語句舒緩輕柔、淡雅清麗,為我們呈現出夢幻般意境。詩人似乎是以康橋美景為線索,來抒發(fā)自己對康橋依依惜別深情,但實際上卻是借此情此景來抒發(fā)自己內心感慨:在歷經了生活磨難,嘗盡了情感風霜之后,內心深處涌動難以割舍情感、心口隱隱美麗傷痛,都可以在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中得到解脫。當然這種感慨是與他人生理想分不開。他認為生活是痛苦,只有自然是純潔,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最好辦法是回歸自然單純,而“康橋世界”恰恰正是他心靈深處“自然保護區(qū)”。“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和借物言志是詩歌主要抒情方式,在徐志摩詩歌中,還有很多作品都是以借景借物來抒發(fā)自己情感。例如:作者在《雪花快樂》中以“雪花”;在《為尋一顆明星》中以“明星”來抒發(fā)自己對人生理想熱烈追求。
所以要真切地感悟徐志摩詩歌中意境,最基本途徑就是要由外而內地透過景、物去把握其最真實情感。
二、從心理時空情感性與超越性來把握徐志摩詩歌中意境心理時空又叫主觀時空,是詩人心靈意識化。情感性是指藝術時空表現出詩人審美情感,而情感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活躍心理因素,沒有情感,就不會有詩歌;同時情感也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前提和基礎,詩歌中語句都是圍繞詩人情感而展開,情感在詩中起著支配作用。詩歌中情感只有在詩歌時空壓縮、延伸和幻化中被表現最為強烈。時空在詩歌中有時可以被詩人壓縮,有時也可以被延伸,如徐志摩詩歌《生活》:陰沉,黑暗,毒蛇似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詩中“生活”在一開始就被詩人壓縮并丑化為“一條甬道”。
它不僅狹窄,而且陰沉、黑暗,連一點光明和希望都沒有,更甚者是它還象“毒蛇似蜿蜒”曲折、險惡、恐懼。而在這壓縮時空里,“人”還要在“生活”“甬道”中經受痛苦絕望煎熬。隨后詩人又寫道:手捫索著冷壁粘潮,在妖魔臟腑內掙扎,頭頂不見一線天光這是詩人在將“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這一意象進行時空壓縮后又將“甬道”感受拓展開來,使之具體化、形象化。而正是這些具體、形象感受延伸出了詩人對“生活”一種感悟:這魂魄,在恐怖壓迫下除了消滅更有什么愿望?這句無可奈何反問,體現出詩人主動放棄生活生活態(tài)度。這首詩很短,卻極富有感染力,詩中,詩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這一意象為出發(fā)點,把各種豐富人生經驗壓縮為“陰沉,黑暗,毒蛇”這些生動藝術形象,而“冷壁”、“妖魔”、“天光”等意象則是具體揭示“甬道”特征,這些意象獨立看并無什么更深意義,但在“生活”如“甬道”這一大背景下將其組合起來,就強化了作品對“生活”否定性質。而詩人也就通過時空壓縮和延伸作用力,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完整精美藝術世界。
時空在詩歌中還常常被詩人幻化。如徐志摩《黃鸝》中第二節(jié):“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边@幾句即是黃鸝展翅飛翔絕妙寫照,也詩人思想感情流露:他感嘆春光、火焰,熱情,一閃即逝,而那只展翅飛走黃鸝也象征著他那遠去“愛、自由,美”理想;可他卻只能無奈地觀望,那年青時一腔熱情也被那只遠去黃鸝鳥帶得杳無蹤跡了。詩歌這種時空壓縮、延伸乃至被幻化,都是因為詩歌情感在其中起了支配作用,同時也反映了情感在詩歌時空中運動狀態(tài)。
而徐志摩詩歌獨特藝術魅力正是緣于他“緣情造文”,用“心”溝通,因此要把握其詩歌意境從心理時空情感性來著手也是非常必要。超越性是指詩歌時空對現實時空反映具有虛幻性、能動性和自由性,詩歌時空常常超越了客觀實際可能性。詩歌時空對現實時空必須有所突破和超越,沒有對現實時空超越就不會有詩歌時空。超越性是詩歌時空最重要特性。這種超越性同時也反映著詩歌時空情感性。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往往采用濃縮、變形、暗示、巧合等手段對現實時空加工改造,通過“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想像活動,沖破和打碎現實時空局限和束縛,使之滿足抒情言志需要,滿足對時空無限性追求。徐志摩詩歌長于想象,善用比擬。
《起造一座墻》寫在熱戀中人希望對方:“……有純鋼似強,/在這流動生里起造一座墻;/任憑秋風吹盡滿園黃葉,/任憑白蟻蛀爛千年畫壁;/就使有一天霹靂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愛墻’內自由!”在這里徐志摩運用了三組不同意象構成一個層層深化語意序列,將他追求堅貞愛情,追求自由人生情感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仔細品味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詩歌時空已隨著詩人意識流動而轉移了,他僅用一了句“在這流動生里起造一座墻”就突破和超越了現實時空束縛,為自己情感插上了想象翅膀。再如徐志摩另一個作品《為尋一個明星》,這是一個表現與外部現實中黑暗、庸俗和守舊生活世界相對抗作品,這類作品在大多數詩人筆下都是從廣闊生存現實和社會經驗意識中進行描述,這是一種只重視內容形態(tài)而忽視美感創(chuàng)作方式。
而徐志摩這首詩卻沒有直接地表述我們這個生存世界實在內容,而是通過探索語言所支配整個感覺領域:既包容、又超越,從而最終以一個獨立藝術與美學秩序呈現在人們面前:拐腿瞎馬、騎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這些具體意象全不是指向現實生活內容,詩人只是借用了一些非詩性言語,卻把握住了詞語功能生長性,到達了通常文字難以達到境界,讓我們體會到了靈魂悲涼和詩人美麗掙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已經從個別經驗里飛騰、超越出來了。
超越性在徐志摩詩歌中比比皆是,充分顯示了他不凡藝術才華和感悟力。同時也為我們從心理時空情感性與超越性來把握其詩歌中意境找到了切入點。
三、從詞語自身空間來感悟徐志摩詩歌中意境詞語自身也存在著空間,詞與詞不同組合,其實就體現了詞語在不同條件下空間狀態(tài)。而詞語中包含句與句之間相互對立背向而馳關系所產生獨特“張力”,能更好地渲染詩歌意境。所謂“張力”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有機體中卻共存著互相矛盾、背向而馳辨證關系。
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具備整體性,但內部卻允許各種各樣對立和共存,從而產生獨特“張力”結構。充滿“張力”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詩歌才不是靜止,而是“寓動于靜”。如徐志摩作品《偶然》:我是天空里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海上,你有你,我有我,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光亮!詩中“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情感態(tài)度及詞語上“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張力”。
尤其是“你有你,我有我、方向”這一句,“你”、“我”因各有自己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意向——“你有你”和“我有我”恰恰統(tǒng)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字眼——“方向”上。其實縱觀全詩,這種“張力”這種“背?!痹缭谠婎}和文本之間就已體現了。
“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而作者在這抽象標題下,寫是兩件比較實在事情,一是天空里云偶爾投影在水里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相當實際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篇5
有兩句話我們不應忽視,其對于我們把握《再別康橋》的情感指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在致陸小曼的信中說:“前三年……我決意去外國時是我最難受的表示?!?/p>
一是1928年9月徐志摩致恩厚之夫婦的信中說:“我這次故地重游,是帶著再尋舊歡的癡想的。”
“去外國”是指1928年6月-11月徐志摩與王文伯經日本前往美歐的那次旅行。“故地重游”是指1928年秋天徐志摩曾專門回到康橋。是什么原因使詩人難受到要去外國才能解脫?解脫為何非要到故地――康橋“再尋舊歡”?
志摩的婚戀生活
徐志摩自己說過:“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也許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感情性的人”。因此,了解徐志摩的婚戀生活,對理解《再別康橋》的感情指向至關重要。
在徐志摩短暫的34個春秋中,共有過兩次婚姻:1915年10月與張幼儀的婚姻(1922年3月離婚)和后來與陸小曼的再婚。但是,令他一生苦苦思戀和追求的卻不是以上兩位女性,而是被稱為“一代才女”、“美艷如花”的林徽因。
與陸小曼的婚姻生活。徐志摩置社會輿論和傳統(tǒng)道德于不顧,以極大的氣魄和勇氣與陸小曼于1926年10月結婚,但不久就陷入了苦惱。因陸小曼仍積習難改,又與翁瑞午關系曖昧,而且染上了吸鴉片的嗜好,陰陽顛倒,百事不理。
1927年8月27日,徐志摩致陸小曼的信中說:“受朋友憐惜與照顧也得有個限度,否則便有界限不分明的危險……”這里暗指陸小曼與翁瑞午的交往,此時社會上已經對陸、翁的關系風言風語。
1928年春節(jié)前后,徐志摩在日記中寫道:“受的出發(fā)點不定是身體,但愛到了身體就到了頂點。厭惡的出發(fā)點,也不定是身體,但厭惡到了身體也就厭惡到了頂點。最容易化最難化的是一樣東西――女人的心?!?929年3月5日徐志摩致恩厚之的信中說:“上海生活味同嚼蠟,有時更是可恨可厭,但要拂袖他往,卻是難于登天?!逼渲幸蚜髀冻鰧﹃懶÷膮挓瑢矍榈氖?、無奈。
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致陸小曼的信中說:“前三年,你初沾上習的時候,我心里不知有幾百個早晚,像有蟹在橫爬,不提多么難受。”……
從以上徐志摩的話中可以看出,1928年出國之前,徐志摩的情緒壞到了極點,婚姻已出現了嚴重危機。朋友們都勸他暫時離開一段時間以擺脫惡劣的心境?!斑@次出國并無必要,可說純粹是為了躲避家庭的煩惱?!痹凇蹲返恐灸Α防镎f:“志摩最近幾年的生活,他承認失敗,他有一首《生活》的詩,詩的情調,暗慘得可怕。”
康橋之戀。1920年秋,為追求羅素足跡的徐志摩從美國來到倫敦,來到康橋。這期間他認識了林徽因。林徽因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林長民曾為段祺瑞政府的司法總長,也是位十足的書生逸士,曾寫出了“萬種風情無地著”的名句。林徽因自幼耳濡目染,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既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溫柔韻致,又有西方女性的熱情奔放。她的絕艷美貌和高雅氣質令徐志摩一見傾心,林徽因對徐志摩也非?!跋矚g和敬佩”。兩人經常同游康河,欣賞兩岸的美景,同聽康橋的晚鐘?!拔业搅四侨h(huán)洞的橋上再停步/聽你在這兒抱著我半暖的身體/悲聲的叫我,親我,搖我,咂我……”林徽因也在《無題》中隱約透露了當年他們的交往情景:“登上城樓,更聽那一聲鐘響?!毙熘灸υ较菰缴?,日夜思念林徽因。他在給林徽因的情書中寫道:“我愛你。自從我第一次到你家,你那樣優(yōu)雅、大方、親切地接待我時,我的命運之神就在我耳畔大聲叫著:就是她,你那另半個靈魂?!?/p>
但是,林長民并不愿意徐志摩成為自己的女婿,他更欣賞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林徽因也因“少年時代的家庭陰影夢魘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她深知母親被冷淡的痛苦和‘家庭戰(zhàn)爭’的可怕。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徐志摩的愛情,離婚會讓張幼儀陷入痛苦的深淵”。為了避開徐志摩,林長民于1921年10月突然攜林徽因由英赴法,并旋即回國。這時的徐志摩已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要求,并剛剛把她送往德國,盡管遭到了父親徐申如的堅決反對,也遭到了恩師梁啟超的訓斥,但他毫不退縮,據理力爭:“我將于茫茫人海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碑斔麧M懷歡喜之情來找林徽因時,她卻突然離去,使徐志摩萬分失望和痛苦,他也很快回國。
在康橋與林徽因從相識到相戀的日子,成為詩人一生最幸福最留戀的時光,這段刻骨銘心的愛,一直伴隨著他,終生難忘。徐志摩一方面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一方面又說:“我友!知否你妙目――漆黑的/圓睛――放射的神輝,照徹了/我靈府的奧隱,憂如昏夜/行旅,驟得了明燈,剎那間/周遭轉換,涌現了無量數理想的樓臺……”(林徽因“眼睛烏黑明亮,顧盼生輝”)由此可見,徐志摩的眼與其說是康橋教睜開的,不如說與林徽因的康橋初戀使他開始了人生的覺醒,產生了追求和理想。從此,康橋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抒發(fā)對那段戀情的留戀和傷感成為他詩文的一個重要內容。
他先后寫了許多詩文,表達對林徽因的愛:1924年4月,發(fā)表《鬼話》,向世人公開表露他對林徽因的呼喚;1926年5月,發(fā)表著名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到你的波心”;1931年他又為林徽因寫了《你去》,“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就是詩人的去世,也與林徽因有關(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時,徐志摩乘“濟南號”飛往北平,10時10分,飛機到徐州機場卸裝郵件時,他忽然感到頭痛得要命,不想去北平,但一想到晚上要參加林徽因的一個演講會,便忍痛繼續(xù)飛行,下午2時左右,飛機在濟南附近上空失事,詩人意外身亡)。
由此可見,康橋戀情在徐志摩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徐志摩康橋詩文對比。在詩人短暫的34歲生命中,先后三次到過康橋:1920年9月―1922年9月,第一次來到康橋,歸國后寫下了《康橋再會吧》、《康橋西野暮景》、《康河晚照即景》;1925年3月―7月,第二次來到康橋,歸國后寫了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6月―11月,第三次來到康橋,歸國途中寫下了《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康橋詩文,大多描繪了康橋美麗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了依依惜別之情。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對比這些詩文,就會發(fā)現它們的明顯差異。詩人第一次到康橋,是懷著找尋改造世界,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想而來,充滿自信,積極主動,因此詩歌主要贊美了康橋的自然風光和對自己的啟迪之惠,充滿感激與留戀之情,基調是深情的;第二次到康橋,是為了躲避與陸小曼戀愛而引起的風言風語和尷尬,因為“是臨時逼出來的”,因此文章多是對康橋自然景色的描繪和贊美,筆調是親切的、輕快的;《再別康橋》是在詩人感情出現嚴重的危機,懷著尋找舊歡癡想的背景下第三次來到康橋而寫的,此時此刻,物是人非:自己身心疲憊,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已于1928年3月結婚,詩人昔日心中的女神如今已成為別人的新娘,徐志摩的心境可想而知。《再別康橋》與其他康橋詩文比較,更委婉纏綿,在深情的贊美中,流露出濃郁的哀傷和落寞。如果沒有詩人婚姻的危機和康橋之戀的痛苦,僅僅與康橋“再別”,是不會如此哀傷的。
《再別康橋》的情感指向
1928年秋,惆悵的徐志摩只身來到康橋,故地重游,往日的歡樂又浮現在眼前,對那段美好的時光,既無限思戀,又無限傷感和無奈?!对賱e康橋》終于在康河夢一般的氛圍中誕生。
《再別康橋》,層次分明地勾畫了嫵媚動人的康河:夕陽照耀下艷麗的河畔垂柳、綠油油的多情的水草、清澈幽美的拜倫潭和星光斑斕的康河夜景。但是,詩人“并不是單純地歌詠康橋嫵媚的自然風光”(徐榮街語),而是通過對康橋的贊美和依戀,充分表達了他對林徽因那段戀情的深深懷念和珍惜,這在詩中已充分反映出來。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從字面上看,“垂柳”很難與“新娘”聯系到一起,但只要我們仔細分析,就會明白:它只是一個表意之象,詩人看到河畔那霞彩紛披的垂柳,輕輕拂動著柔軟的枝條,是那樣的柔美多情,它多么像當年康河邊上的林徽因――自己心中的新娘。因此,艷麗的金柳,就是林徽因的象征。只有這樣理解,才能把握“波光里的艷影”,為什么不只在康河碧波中蕩漾,還“在我的心頭蕩漾”。也正因為“柔波”里有“艷影”,詩人才愿做康河水草。再如“那榆蔭下的一潭……沉淀著彩虹似的夢”,不僅描述了拜倫潭潭水的五彩斑斕和如夢般的幽美,而且還暗示了詩人當年曾在潭邊凝思,充滿對未來、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這里沉淀著天上的彩虹,也沉淀過他對愛情美麗多情的夢。因此,詩人要泛舟康河“尋夢”――尋找他往日的歡樂??岛計趁囊琅f的景物觸及了詩人的傷感情緒:惆悵、無奈、懷舊的種種感覺洋溢在他的心頭。帶著排解痛苦、尋找舊歡的癡想“輕輕地來”,得到的是更強烈的痛,詩人只好“悄悄地”離去。
我們在把握《再別康橋》的情感指向時,除了聯系詩人的婚戀生活外,還要考慮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背景,即當時徐志摩、林徽因都已分別結婚,都是有一定身份和影響的人物,徐志摩即使要“尋找舊歡”,也不便直接表白;即使他自己無所謂,也不忍心傷害林徽因。他只能借景抒情――借眼前之景,抒心中戀情。
因此,《再別康橋》是詩人與自己隱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別,表達了對舊情的眷戀和珍視、尋夢時的落寞和惆悵,在飄逸灑脫的姿態(tài)下,蘊藏著深沉的憂郁和苦悶。(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為:07CSHJ04)
參考文獻:
1.濮思明:《徐志摩和他的〈再別康橋〉》,《安徽教育》,1997(7)。
2.湯登仲:《〈再別康橋〉備課三題》,《中國語言教學》,2003(8)。
3.吳福輝:《徐志摩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4.韓石山:《徐志摩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5.樂齊:《徐志摩經典》,??冢耗虾3霭婀荆?999年版。
6.田時雨:《一個真實的林徽因》,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
篇6
在一個偶然的午后,我看到陸小曼的兩張照片:一張是她年輕時,風情萬種的一低頭,鬢邊還有一朵花;另一張是年老了,后面梳一個髻子,牙齒因為吸鴉片全掉光了,但還是在照片中微笑著。
心一酸,我不禁為第二張差點落淚。如果說年輕時的嬌俏誰都曾經有過,到老了以后,當年的風月漸漸褪去,只剩下一顆涼心,可是還要笑,還要把生活給予的冰冷咽到肚子里,裝出一朵芙蓉面,誰能理解她的心呢?光陰的痕跡有暴力的傾向,她老得讓人幾乎認不出了!
我周圍的朋友喜歡陸小曼的人幾乎沒有。是啊,她太浮華,非法國的香水和手帕不用;她太任性,想要愛就是要愛,拿槍逼著也不怕;她太自私,只為了喜歡上海躲開北平的爭論而讓徐志摩來回奔波;她太個性,以自己的喜歡為喜歡;她太招搖,交際花一樣地唱戲跳舞;她太不知輕重,居然和翁瑞午睡到一張塌上吃鴉片……她的確是各色的女子,鴉片一樣的毒和芬芳,所以,眾人難免不能接受這樣異類的女子。她在墻外開花,盡管墻里亦香得撲鼻,聞香的人,卻半絲好也不說她。
倒是林徽因,總落得那樣端莊的名,即使不要徐志摩了,也要千百個理由讓人原諒;即使金岳霖跟著她和梁思成搬了一輩子家,大家還是覺得能原諒;即使她對梁思成說出了“我愛上一個人”,仍然得到大家的喜歡和尊重。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身邊照樣不乏才子佳人,林的小客廳沙龍曾在北京名噪一時,多少文人雅客想進入這個小圈子,林徽因是當仁不讓的女主人,溫婉可人、賢慧端良、落落大方――她給所有男人想象的空間,卻又不給任何男人半絲機會,這是一個多么完美得近乎女神一樣的女子!難怪眾人對她趨之若鶩的歌頌,可是,我不喜歡她。
她是風流花吹雪,片片不沾身。能做到花不沾衣的女子,太過聰明。
我不喜歡沒有缺陷的女子,她們因為太過完美而恐怖。
所以,我一意孤行地喜歡著陸小曼,單是一個“真”字,有誰可以做得到?她拼命地要,索愛索情索錢,一點也不掩飾,哪怕天崩地裂,哪怕千夫所指,哪怕眾叛親離――他為她眾叛親離,徐家斷絕他們所有經濟來源,盡管家財萬貫,他們就是不喜歡陸小曼,誰讓她這樣撒嬌任性?她敢當著老人的面和徐志摩撒嬌:摩,來抱我。摩,親我……誰看得了這樣?她不是故意,她是天性,她天性如野生的女子,就這樣招搖,要,就要個死了活了。
她與志摩在一起只六年,她如一朵罌粟,讓志摩中著毒,不能自拔。后來詩人寫道: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是啊,他茫然了,這一場愛,如此投入如此付出,到最后卻落得愛情只是一場風,吹過了就是吹過了,散了就是散了。
一場煙花而已。
他回來,看到她和翁瑞午一起唱戲抽鴉片,甚至連惱也不惱,衣不解鞋不脫,倒在她的身邊就睡下了。太累了,太倦了,他擔當的這一切是否值得?他是火,她是飛蛾,就這樣撲向了他。
那是他和她的最后一夜,吵了架,走了。
飛機掉下來,一切結束了。
她哭了又哭求了又求,他回不來了,此后的歲月,她素衣薄面地活著。變賣家中物品維持生計,她不是徐志摩唯一愛過的人,但她唯一愛過的人就是徐志摩。她是真的,舍了一切跟了他,雖然她一個人孤獨地活到終老,即使翁瑞午求了又求,她亦沒有再嫁。
這一場煙花,她是唯一的那朵。
因為太過任性,所以,開得怒放,敗得凄然。
因為太過率真,落得了滿身荊棘,拂了一生,也沒能拂去。
她是陌上花,開過這一季,風就飛過薔薇。
她是猛虎,下了山,就不再想回頭路。
我沒有見過如此率真如此任性的女子。她身上的缺點太多,以至于我把這些缺點看成了優(yōu)點,她活過的一輩子,是別人過的三輩子。這一生,很潑墨很盡興,愛了恨了糾纏了,用余生慢慢懷念一個人,整理他的所有文字,一本本出他的書。做這些事情的人,只有她。
篇7
走進烏鎮(zhèn),遠遠地聽到一聲聲搖櫓聲:吱呀嘎,吱呀嘎。突然又戛然而止,留下一片靜謐。現在是早晨,人不多,大都在睡夢中或剛起床。近處的河水鏡一般平靜,影射著天空淡淡的云和偶然掠過的水鳥。河旁的垂柳把她長長的手臂伸在水里掏魚,只可惜掏不上,便也懶得伸手回來了。便垂在那兒。
再到別處走走。西塘的風光也是同樣的,一條河將對面兩邊劈成兩半,只幾座橋還聯系著河左右。這里的櫓聲不多,卻有的是水鳥的飛翔。“嘩嘩嘩”地返回了,只嘴里多了點吃的。
水鄉(xiāng)人的好客,那是有目共睹的。那次去烏鎮(zhèn),晌午頭上,肚子也嘰嘰歪歪地叫,可飯廳早已人頭攢動,倒是一戶人家拉我們進去,說,家常菜,吃兩個。一會兒邊端菜來了。末了,還不要錢,執(zhí)意要給她,她卻只收了少許辛苦錢,說:吃頓飯又有啥呀。
講到人,講到嘉興人,便必要講講徐志摩了。徐志摩是嘉興人,每個人都熟識他。沒聽過她名字,卻必聽過“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作別西天的云彩。”幾句詩,他給我們留下的是首首詩歌,是嘉興的人文。
還有要講的必是王國維,相比于前者,王國維便顯得鮮為人知了。但人們談到《人間詞話》,還是會講:“哦,那是王國維的,他出生在嘉興??!”遺憾的是他在清華的昆明湖里找到了歸宿,留給我們的是對他深深的懷念和敬仰。
篇8
20多年前,一雙山區(qū)女孩的“大眼睛”被攝入鏡頭,中國為之感動。2006年,“大眼睛”拍出30.8萬元高價,影像收藏成為熱點話題。但是在這兩年的拍賣市場上,影像拍賣卻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些品種創(chuàng)出天價的同時,更多影像作品的市場還是起起落落。
名人墨寶助力收藏
在今年上海工美的春拍中,雖然高價拍品不少,但事先引起業(yè)界關注的,卻是一件題泰戈爾像照片。泰戈爾端坐沙發(fā),面容略帶憂郁,題跋的內容非常有意思,稱泰戈爾在徐志摩的家中住了一天。“這是那天上午我拍的泰戈爾的照片。陸小曼拿來放大了掛在家里作紀念,又囑我題幾句話,不敢不應,只好從命了?!?/p>
泰戈爾1924年4月首次到上海,演講座談,活動頻繁,接著又到北京,在中國思想文化界掀起一陣“泰戈爾熱”,引起了很大爭議,同時也使作為翻譯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大出風頭。但1929年3月泰戈爾到上海,卻是悄悄來去,只是朋友間的私訪敘舊,接待的主角也變成了徐志摩和陸小曼。據著名學者陳子善研究,以前只知道泰戈爾離滬前為志摩夫婦的紀念冊《一本沒有顏色的書》畫了自畫像題了詩。而今,隨著攝泰戈爾像及題詞的重現,泰戈爾此次訪滬留下了又一份珍貴的紀念。這件作品估價12萬至15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86.25萬元。
這些留有名人墨寶的照片,之所以受到市場如此追捧,主要是背后有一個個不為人知的故事。7月中旬,一張鄧麗君親筆簽名并上書“送給干爹”的舊照片估價2萬元至3萬元,成交價卻達到了36.8萬元。鄧麗君的簽名照片上,穿的是15周年亞洲巡回演唱會香港站及臺北站所著的亮片流蘇紅裙,落款是她的本名“麗筠”。照片上的日期“1984.9”,這對鄧麗君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她人生30歲的時候,登上了演藝事業(yè)的又一高峰,所以這張簽名照的意義非同尋常。
歷史影像頗受追捧
5月中旬,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英法聯軍隨軍記者拍攝的一組第二次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6張照片疊加而成的北京最早的全景圖,成交價為21.85萬英鎊。
此外,在今年北京華辰春拍上,《甲午中日海戰(zhàn)寫真攝影相冊(80張)》成交價109.25萬元,成為本場拍賣價格最高的相冊。整個影像專場最終成交1066萬元,成交率70%,首次單場成交額突破千萬元,較去年增長了兩成。
國內的影像收藏主要分為原版老照片、紀實影像藝術品和當代影像藝術品三大塊。判斷一張老照片的收藏價值,主要有幾方面的標準:重要性、稀缺性、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2011年,《周璇:影像中的人生》以218.5萬元成交,創(chuàng)下當時國內影像拍賣的最高紀錄,走過五年風雨的影像拍賣也終于迎來春天。這組共包括1957張的原版老照片,記錄了周璇自上世紀30年代起從事演藝事業(yè)的全過程,同時,這也是一部中國電影文化史、化妝史。
老照片紀錄了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痕跡,紀實攝影記錄了當下現實和社會變革的進程,而當代觀念攝影是隨著當代藝術的興起而發(fā)展起來的。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最為穩(wěn)定的還是以記錄歷史為主要內容的作品。
學會鑒賞避免“雷區(qū)”
隨著近兩年影像作品拍賣的業(yè)績逐漸提升,影像拍賣似乎“火”了起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交易平臺已經建立,市場參與者也相對充足,但從事攝影作品交易的藝廊或專業(yè)機構的數量還十分有限。
篇9
[關鍵詞]《戰(zhàn)馬》;偶然;必然
《戰(zhàn)馬》是英國作家邁克爾·莫爾普戈(Michael Morpurgo)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該小說發(fā)表于1982年,曾獲得當年惠特布萊德獎(即現在的柯斯達文學獎)亞軍,此后被多次改編為舞臺劇和廣播劇,在英國可謂風靡一時。小說《戰(zhàn)馬》受夢工廠工作室青睞,于2011年由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將這部作品搬上了大銀幕。
一匹漂亮的小馬駒,出生時偶然被一名少年Albert所見,剛兩三歲時,小馬駒在一次拍賣中被一個佃戶買下,佃戶的兒子正是當初的少年,他為小馬取名Joey。艱苦的生活使漂亮的小馬不得不成為耕地的牲口。農場主和鄰居們都不相信這樣的馬能夠耕地。Albert耐心地開導小馬,教會了Joey帶犁具,并和Joey一起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不料由于生活的窘迫,佃戶不得已把小馬駒賣給了即將上戰(zhàn)場的英國騎兵軍官,偶然間,小馬駒碰上了英俊的大黑馬,兩匹戰(zhàn)馬成為戰(zhàn)場當中的同志。在炮火中,它們不停地輾轉,收養(yǎng)它們的主人不停變化——從愛馬的軍官,到逃跑的德國士兵,再到漂亮的法國女孩,最后它們成為為德軍拉大炮的苦力。有犁地經歷的小馬在托運大炮的時候幫助了大黑馬,但是朋友還是死在了它的面前。戰(zhàn)爭的炮聲又一次響起,Joey受到驚嚇,漫無目的地跑著,炮火中它被鐵絲網團團圍住,偶然的機會,它被好心的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一起救出,竟然重回到它的小主人身邊。太多的偶然,成就了小馬駒的故事,也必然成就了一段戰(zhàn)馬的傳奇人生。
一、美麗的偶然
世間有許多偶然,偶然間遇到,心里會喜歡,但是沒有心理負擔,匆匆過去,留在心底的就是美好。偶然間,少年Albert看到了剛出生的小馬駒,覺得可愛,于是總是來看看,他沒有想過擁有,只要看著就好。
電影在一開始給了三個場景,讓我們看到了朋友間淡淡喜歡的朦朧美。在第一個場景中小馬駒出生的情景被Albert偶然看見,Albert開始關注小馬。接下來是小馬駒和媽媽在一起散步的時候他在一旁看著,這時小馬駒第一次注意到Albert,當小馬駒和Albert四目相對的一剎那,時間停住,他們的眼神交流著對彼此的喜愛,馬兒轉身離開,Albert有些神傷;第三個場景是Albert帶來了紅蘋果,小馬駒走向他,卻又看看媽媽,最后有些無奈地回到媽媽身邊,這個場景像極了孩童時期的我們,在媽媽的催促下離開小伙伴的情景。這種美麗的邂逅在電影開頭舒緩的音樂背景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是多么美好,讓我們不忍打擾這一對朋友。這讓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詩,名字叫《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驚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雖描寫的是情人之間的情愫,但在這里用在這一對朋友身上也很貼切。在人生中偶然的相見,“你不必驚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只要遇見的一剎那,我們心中閃起一道亮光,詩歌“在悠揚起伏的韻律中展現了深邃而遼闊的浪漫情懷,讓我們感到了美好,感到了人性張揚的力量,從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鳴”[1]。有這樣的豁達心態(tài),不去強求,這樣的感覺最美。電影《戰(zhàn)馬》的開頭也是這樣,美麗的邂逅,是少年和小馬駒友誼的開始。
二、不幸的偶然
電影是依照小說《戰(zhàn)馬》改編,戰(zhàn)爭中的經歷是Joey這匹馬的主線。人生中還未經歷的事情都存在偶然性,而在戰(zhàn)爭這個大背景下,不可控制的因素會更多,這也為電影情節(jié)本身增添了許多悲情的元素。不幸很多時候都是發(fā)生在最幸福的時刻,或者是把美好毀滅在你的面前?!稇?zhàn)馬》中的悲情元素也是如此。
小馬Joey,在一戰(zhàn)中成為英國騎兵團的一匹戰(zhàn)馬,它在騎兵團的主人非常愛它,在出發(fā)去戰(zhàn)場之前為Joey畫像,想把Joey最好的狀態(tài)留在畫紙上寄給Albert。在這期間,Joey還認識了另外一匹戰(zhàn)馬Topthorn。這時的Joey,有愛自己的主人,有比肩的同伴,我們期待它能和軍官在戰(zhàn)爭中有一段傳奇經歷,最后順利回到Albert身邊,可是軍官卻在第一場戰(zhàn)爭中就戰(zhàn)死沙場。沒有了主人的Joey,四處都是陌生的德國兵,這時的它心中滿是驚恐。熟悉的人不在了,未來該何去何從?
在自己的主人戰(zhàn)死后,Joey和Topthorn一起被德國兵帶走,準備用它們來運送傷員。兩位花季少年,哥哥想讓才13歲的弟弟遠離戰(zhàn)爭,于是帶著弟弟騎上Joey和Topthorn準備逃走,結果戰(zhàn)爭沒有放過他們,同胞追來了,處決了兩個逃兵。兩個如花的生命就這樣凋謝了,他們最后用這樣的方式掙脫了枷鎖,離開了戰(zhàn)爭,留下了這兩匹戰(zhàn)馬。兩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隕落,讓觀眾不禁感嘆戰(zhàn)爭的殘酷。
馬兒留在了漂亮的農莊,由年輕的法國姑娘和他的祖父照料,姑娘和祖父有漂亮的農場,但戰(zhàn)爭不會使祖孫二人離開戰(zhàn)火,更不會放過馬匹這種勞力。在孫女教兩匹戰(zhàn)馬學習跳高的輕松幽默的氛圍中,德國兵又來了,為了救孫女,老祖父只有放棄戰(zhàn)馬。這一段中,在美麗的農莊這樣的背景下,到處是德國兵,到處是戰(zhàn)爭的陰云。祖孫二人多么渴望遠離戰(zhàn)火,過著輕松恬淡的農莊生活。但德國兵不僅搶走了他們農莊里的一切,也危脅著老人最寶貴的東西——孫女的生命。戰(zhàn)爭中人們失去了一切,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至親,也包括自己一切的夢想。
在德軍的軍營中,Joey為了幫助自己的同伴,自己主動去托運大炮,卻還是挽救不了同伴的性命。他看著自己的同伴倒下,久久不忍離去。在炮火中,來了坦克,逼得Joey走投無路,Joey失控了,漫無目的地奔跑,來回地跑,拼命地跑,他可能想逃離戰(zhàn)火,逃離悲慘的偶然際遇,卻被鐵絲網團團纏住,無法掙脫。這牢牢的鐵絲網纏住了Joey,也纏住了他通向自由,尋找Albert的最后希望。
在戰(zhàn)爭這個背景下,有太多的不幸。越是在這些不幸中,我們越能看到人性的光輝。英國軍官對Joey的深深喜愛,德國軍隊中少年的手足情深,法國農莊里的祖孫之情,Joey和Topthorn之間的朋友之情,都深深地感動著我們。就是在戰(zhàn)爭這個背景下,我們才能更強烈感覺到人和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以及動物和動物之間真摯的情感。
三、幸運的偶然
戰(zhàn)爭中能活著就是一種幸運。Joey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中,他偶然碰到的都是愛他的人們,除了Albert,還有愛他為他畫像的英國騎兵軍官,有欣賞他的美麗的法國女孩和她的祖父,還有德國軍隊中不忍開槍打死他們的馬夫。
貫穿電影始終的線索是一面戰(zhàn)斗獎旗,這也是一面幸運之旗。這面旗幟是Albert的父親在以前參加戰(zhàn)爭中留下來的物品。在Joey隨英國騎兵出征的那一天,Albert就把戰(zhàn)斗獎旗掛在了Joey的馬鞍上,他對Joey說這面旗幟可以帶來幸運。英國軍官取下過旗幟,后來在戰(zhàn)爭中又給Joey帶上,所以Joey沒有被戰(zhàn)爭的子彈擊中;德軍的少年取下過這面旗幟,把它送給了弟弟希望他能平安,后來兄弟二人重逢后又把旗幟系在了Joey身上,結果德軍沒有帶走它們,只是槍殺了兩個少年;法國姑娘拿旗幟系在跳高架上,突然而來的德國軍隊使祖孫倆措手不及,爺爺只有把旗幟裝在口袋里了。在這里,幸運的旗幟與Joey暫時分開了。Joey至此經歷了戰(zhàn)爭中最悲慘的一段時期,為德軍拉重型武器,失去自己的好友,在戰(zhàn)爭中走投無路。
人生中往往是否極泰來,在Joey被鐵絲網團團圍住的時候他獲救了,并奇跡般遇見了眼睛受傷的主人,還在拍賣會上見到了法國姑娘的祖父,并重新拿回幸運的旗幟。我們可以美好地設想,有了這面象征著幸運的旗幟,Albert和Joey從此會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四、偶然中的必然
偶然和必然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一些事情在發(fā)生之前,想起來充滿偶然性;真的發(fā)生了,再細細想來,總能分析出一些必然會是這個結果的道理。許地山的《商人婦》中歷盡磨難的惜官說過一句話:“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么苦樂的分別: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盵2]這句話可以借用來解釋偶然與必然。因為不可知的原因,人們往往會因突發(fā)事件而擔心、憂郁、恐懼,經歷滄海桑田之后,對當時的事情有所了解時,偶發(fā)的事件在追憶當中,變得可以理解。
沈從文在自己的作品《水云》中這樣解釋偶然與必然的關系:“我們生活中到處是‘偶然’,生命中還有比理性更具勢力的‘情感’。一個人的一生可說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來?!盵3]種種的偶然,加上你的情感也就形成了你人生的必然方向。當佃戶不得已把Joey賣給了騎兵團的軍官后,小主人Albert對Joey說我一定會找到你的。在戰(zhàn)爭這個大背景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看似不可能的愿望在偶然的際遇中,加上Joey想離開戰(zhàn)爭,重回主人身邊的強烈情感,最終團聚變成了必然的結果。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電影滿足了觀眾們對奇跡的渴望。這匹歷經生死的神奇戰(zhàn)馬,終究是會回到小主人身邊的。當主人的眼睛受傷,馬兒不會說話的情況下,那最初偶然訓練的哨聲,就成了聯系兩個生命的必然紐帶。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偶然中的必然再相會,還在于Joey在戰(zhàn)爭前的磨礪。本來它是一匹好看卻不會耕地的小馬駒,但是偶然間來到了佃戶的家里,由于家庭的艱辛,它只有學會耕地,一家人才能生存下來。所以它學會了耕地。正是Albert教會它如何服從,怎么適應耕地的犁具,他才能在戰(zhàn)爭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才能在被德國軍隊俘虜以后幫助自己的同伴Topthorn適應敵人的馬鞍而不被擊斃;正是由于耕地的鍛煉使它有了強壯的體魄,才能在后來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活下來。
生命中一次次偶然的經歷,都成為最后他們必然見面這個結果中重要的一環(huán)。也許哪一個鏈條斷開,他們的生活將永遠是兩條無法相交的平行線。輾轉中,兩個生命又聯系在一起;經歷過,他們才知相見的不易。
五、結語
戰(zhàn)爭中必然不會缺少英雄,但是誰會成為英雄則是充滿了偶然性。電影中Joey所經歷的種種偶然,使它必然成為一匹充滿傳奇的戰(zhàn)馬,它的傳奇被人們口口相傳,更增添了他的傳奇色彩。電影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東西,讓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人和馬的感情,在戰(zhàn)爭這個充滿變化的大背景下被升華,很多人都說,戀人之間有種魔力在牽引,時隔多年仍能相見。人和馬之間也是這樣,從開始偶然間的驚鴻一瞥,到一生一世的感情,雖遠隔,心亦在,最終能見面的大團圓結局讓觀眾感動,這也是電影展現給我們的美好。
[參考文獻]
[1] 田孟芳.賞論徐志摩的《偶然》[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4).
[2] 許地山.商人婦[M].廣州: 新世紀出版社, 1998.
篇10
看那白云,時而,它會調皮地遮住金色的太陽,任太陽從它的縫隙中透出溫暖的金色的光芒,為它鑲上美麗的金邊,把白云打扮得光彩照人;時而,白云變成了一位淑女,與彩虹做伴,用它自己一身皎潔無比的白去映襯彩虹姑娘繽紛的色彩;時而,白云會有一點點虛榮,瞧!它正悄悄地脫離母親地愛河,溜到河上,羞羞澀澀地去張望自己水中的倒影,然后又偷偷地在天空中對著它自己羞澀地笑呢!望著這一切,我真想做一片云,記得徐志摩《偶然》中的詩句嗎: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需歡喜
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哈,那不就是白云嗎?
我想做一片云,自由,蕩漾,無拘無束,又來去無牽掛,做一片云,能追隨風去游玩,無憂無慮地看遍大江南北,看夠大好河山,做一片云生氣了,能披掛著雨簾去發(fā)泄,盡情地揮灑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只是人們會有點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