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范文

時間:2023-04-10 15:4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于憂患死于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的,我們總是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成長,鳳凰涅槃,可只要有了快樂輕松的生活,總會讓我們忘卻曾經自己努力過的事情。可沒有努力,哪來的安樂呢?不要以為你現(xiàn)在因為有你的父母一直庇護著你,你現(xiàn)在還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卻忘了以后……

現(xiàn)在的你有依靠的人, 可總有一天,你的父母也會離你而去,讓你失去你可以依靠的所有之后,你自己沒有本事,那么也將再也享受不到曾經的安樂,或許就是這樣吧,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憑借自己的本領,一直生活,沒有一點危機意識,沒有一些憂患意識,被自己父母沖昏了頭的小女孩也總不會知道天高地厚。沒有本事的人不應該在這個世界上面有發(fā)言權,有本事的人,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是的,現(xiàn)在的你暫時還是幸福又快樂的,可十年之后呢?你還能保證自己能有現(xiàn)在這樣純潔干凈的笑容嗎?你早就被這個社會的世俗沖昏了頭腦,你不會再是一個象牙塔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公主了。當你失去你所有的后盾,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其實只剩下你自己,而真正可以依靠的也只有你自己。如果一個人成天只知道玩樂,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在安靜快樂的環(huán)境下,就永遠不會得到成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不能總在快樂中享受,這個世界上每天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同樣也有很多,可有些人輝煌一世,有些人卻最終流浪街頭。越好的環(huán)境里,我們越要奮斗,暫時的歡樂不是永恒的,你自己努力得到的,那才是屬于你自己的東西,其他的都不屬于你,不過你暫時有使用權罷了……

篇2

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孟子》里的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fā)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葉,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大量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5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群是有一段時間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數(shù)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群的總量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么在過度保護下,數(shù)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xiàn)在,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梢姡瑧n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因此,我們心中要有“憂患”做支撐,在心中時時為國家著想,這樣,我們才會免于被社會淘汰!

請大家勿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篇3

溫室里的花朵固然嬌艷,然而纖系的根莖卻經不住風雨的考驗;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處境惡劣,卻以盤根錯節(jié)牢牢攀住山巖,努力從縫隙中吸取養(yǎng)料,長成一片蓊綠,成就生命的尊嚴。孟子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意思是說在憂愁與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反之,則會因為不發(fā)展而慢慢衰亡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善良的獵人,每次打獵回來都會將自己的獵物分給那些窮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鷹正在懸崖邊訓練小鷹飛行他先把小鷹推到懸崖邊,然后把小鷹的骨頭打折,把小鷹推下懸崖。一開始獵人還懷疑老鷹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嗎?小鷹能飛上來么?可是令他震驚的事情發(fā)生了,被打斷骨頭的小鷹奇跡般的飛了起來。不過獵人覺得這樣太殘忍了,于是他趁老鷹不在把那只沒被打折骨頭的小鷹帶回了家,和自己的雞一起養(yǎng)。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鷹長成了大鷹可是它連自己家的欄桿都飛不過去。獵人就把它帶到懸崖邊上。獵人看到了另一種鷹,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卻用嘴啄石頭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層外殼磨沒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沒等到長出新的外殼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飛得更高,外殼更硬。獵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長。于是,他把小鷹推下懸崖,對下面喊:“你是一只鷹,一只雄鷹,一只鳥中王者,不是一只雞。”隨后山澗下傳來了一個鷹的聲音。突然一個黑影“嗖”的一下竄了上來飛到了蔚藍的天空上。

然而在戰(zhàn)國時期有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秦朝統(tǒng)一七國就是因為秦朝在憂患中發(fā)展,同時也是在安樂中滅亡的。

而我們現(xiàn)在中學生不也如此嗎,我們的困難就是學習,我們要懂得逆境會激發(fā)無窮的斗志。

初二:256533霸氣

篇4

升起在中國的東海

當那一面鮮紅欲滴的五星紅旗

迎來第一縷晨光

中國,你該怒吼了

960萬平方公里的沃土

養(yǎng)育了頑強拼搏的中華兒女

積淀幾千年的燦爛文化

鑄就了古老而又年輕的你

——氣壯山河的中國

中國你命途多舛

富饒而又美麗

令帝國列強垂涎三尺

日本帝國的鐵蹄

讓中國你遍體鱗傷

中國,中國

你浴血奮戰(zhàn)

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中

不屈不撓,昂首挺胸

換來了天安門城樓上的震撼宣言

歷史的激流洗刷了

你滿身的塵埃和滄桑

任重道遠的中國

如今的你氣宇軒昂

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你不能忘了歷史的傷痕

怒吼吧,中國

篇5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

2: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5: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9: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10: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1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1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后漢書。陳蕃傳》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傳》

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1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將進酒》

2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23: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2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2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26: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竹石》

2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鄭板橋《對聯(lián)》

30:師夷長技以制夷。

篇6

1.解釋實詞;2.比較虛詞用法;3.翻譯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體會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議論文的中心論點;7.品析論證方法;8.分析論證思路。

[新題演練]

一、《愛蓮說》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可愛者甚蕃 (2)濯清漣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遠益清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宜乎眾矣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屬予作文以記之 B.濯清漣而不妖 婦拍而嗚之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見賢思齊焉 D.陶后鮮有聞 芳草鮮美

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答該類試題要注意對關鍵詞的準確翻譯。如“謂”“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補充完整,讓句式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如對“蓮之愛”的翻譯。)

4.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填寫下面表格。

(答這類題時。若題目沒有明確要求,就既可以用選文中語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5.《愛蓮說》中作者周敦頤對蓮的風度和氣節(jié)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其中寄寓了作者對“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請結合文章簡析。(答出兩條即可)

(本題考查學生對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寫之物內在意蘊的理解情況。作者在文中處處以蓮自喻。學生應聯(lián)系蓮的特點進行拓展聯(lián)想。答題時要注意結合文中的語句進行分析。不能籠統(tǒng)作答。)

6.文章結尾“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意味深長,請進行品讀。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體悟能力。答題時除了要關注文章內容。還要關注相關語句中的虛詞、特殊句式等。)

二、《馬說》閱讀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龍噓①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邶埜サ迷疲瑹o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⑥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日:“云從龍?!奔热正?,云從之矣。

(選自韓愈《龍說》)

[注]①噓:噴吐。龍吹氣成云是古代的一種傳說。②玄間:蒼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沒。⑥信:確實,的確。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項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無馬邪 D.無以神其靈矣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故雖有名馬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一食或盡粟一石 (4)食之不能盡其材

(5)云固弗靈于龍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常見虛詞往往是斷句的標志,比如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夫”,句末語氣詞“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乃”“茍”“是故”“于是”“然而”等。)

4.對文中“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B.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靈異所能達到的了。

C.如同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D.如同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靈異所能達到的了。

5.文中“口”處原有一字,請根據(jù)上下文推測,最有可能的一項是( )

A.則 B.然 C.故 D.蓋

(理解議論類的文章。難點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閱讀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題的關鍵。該題中,四個字均可作為連詞用,“則”表示承接關系,“然”表示轉折關系。“故”表示因果關系,“蓋”表示推測。本題同時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及運用能力。)

6.《馬說》和《龍說》均選自韓愈的《雜說》,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請根據(jù)你的理解,填寫下面表格。

7.作者借《馬說》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需要聯(lián)系文意,結合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進行答題。)

三、《出師表》(節(jié)選)閱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t、允之任也。

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由是感激 問今是何世 B.受任于敗軍之際 相與步于中庭

C.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爾輩不能究物理 D.以傷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的是( )

A.咨臣以當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躬耕于南陽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瀘 (6)至于斟酌損蘋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5.選文寫了哪兩方面的內容?

6.簡析選文內容在整篇《出師表》中的作用。

(理解選文的作用要將其放在全文當中去考慮,明晰《出師表》作為“表”的文本特征。進而體會諸葛亮寫作《出師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評說諸葛亮:“諸葛一生唯謹慎?!苯Y合選文內容,談談你的發(fā)現(xiàn)。

(本題要求基于文章。從諸葛亮寫作者的身份這一角度出發(fā),進一步深入體會選文的內容。從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堅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親戚畔之 (6)天下順之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夫環(huán)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順 能以徑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D.委而去之 黔婁之妻有言

3.下列加點詞在語境中詞性沒有發(fā)生變化的一項是( )

A.兵革非不堅利也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親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

5.這篇文章的篇首兩句,孟子提出__、__、__這三個概念,并將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接著,孟子選取__的例子進行闡釋,論證了“__,___”這一觀點。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闡發(fā),將論說內容上升推及__,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__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

6.說說你對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夠結合文章對“道”的內涵進行分析即可,這里的“道”與道家的“道”有一定區(qū)別。)

7.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試舉一例進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語言的某種特點,再舉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達效果。)

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按要求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劃分兩處)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形式,并解釋。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行拂亂其所為 (2)百里奚舉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過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6)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一老河兵聞之 B.空乏其身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濕 D.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問今是何世

5.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6.請寫出本文的論證思路。

(此類題的難點在于對文章論證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論證層次及前后層次間的邏輯關系。)

六、《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閱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按要求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均劃分一處)

(1)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亦我所欲也 (2)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6)賢者能勿喪耳

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4.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本題考查學生對比喻論證這一論證方法的理解情況。)

篇7

自甘落后,依貧賣貧

在貴州,有的官員把貧窮當作了一種要政策、要優(yōu)惠、講條件,甚至是出政績的資源。以至于有這樣的怪現(xiàn)象:一個地區(qū)中經濟發(fā)展得好的縣,到年終上報各種發(fā)展數(shù)據(jù)時反而沒有本區(qū)的平均水平高;在對外招商引資時,往往是“因為我們貧困,所以希望前來援助”,而不是“我們條件優(yōu)越,歡迎前來賺錢”。在民間,老百姓也有一句口頭禪“窮得新鮮、餓得硬氣”,所以在山西人走西口、山東人闖關東、四川人在貴陽擦皮鞋時,貴州人卻“寧愿守著自己的豬窩狗窩,不要別人的金窩銀窩”。貧窮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抓住機遇,奮起直追,總有出頭的日子;但令人驚異的是,一些人不但認為貧窮并不可怕,而且上升到了真正可怕的程度:“不怕窮、怕不窮”!

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

在部分領導干部中表現(xiàn)為當“撞鐘和尚”、無過即是功,遇到難題繞著走,能拖則拖、能躲則躲,無事一身輕;在群眾中表現(xiàn)為“今朝有酒今朝醉”、“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等。這些人對落后無動于衷,小進則滿、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擬投一筆巨額技改資金給貴陽卷煙廠,由于地方財政需配套相應資金,貴州態(tài)度不積極,這筆巨資最后被云南“吸”走,“云煙”最終走在了“貴煙”前頭。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在農村,有的農民扶貧款一到手就拿去買酒喝。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前提是必須具有憂患意識和上進精神。習慣于“等、靠、要”的貧窮慣性麻木了一些人奮發(fā)圖強的進取精神,寧愿“安樂死”、不想“憂患生”。

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

一些貴州人不怕窮,卻怕變――怕變革、怕創(chuàng)新、怕探索、怕踩地雷、怕?lián)L險,在工作中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盛行。凡事都要考慮有沒有規(guī)定、有沒有文件、條件是不是具備,總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30多年前,湘渝鐵路本擬從銅仁修過,可當時銅仁卻怕把糧食拉出去給外地人吃了而不同意,長期不通鐵路成為導致銅仁發(fā)展滯后的原因之一。某縣住在一個暗無天日山洞里的人認為自己洞里有寶物,不愿搬到政府為解決他們困難而建的新居里。直到今天,這樣的怪事還在不同層面上演著。有了政策不會干、沒有政策不敢干。省委多次明確提出全省干部群眾要有敢闖敢冒、敢爭敢搶的精神,并鼓勵各級領導干部在開展工作中“非禁即允”。如果真正理解這一精神并落實到工作中去,貴州的發(fā)展必當是另一番面貌。

好吃懶做,貪圖享受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一些貴州人信奉的一條人生價值,他們“麻將在手,小吃在口,三天兩頭,呼朋喚友”。貴州除了氣候好、風景美之外,餐飲業(yè)生意也很火爆,夜生活很熱鬧,酒文化很豐富,“麻風”很盛行。在街上攬活的背篼往往聚在路邊打牌,上班族里不乏上班時間在網絡上打麻將、“斗地主”之人,甚至有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在上班時間帶著下屬打麻將。省會貴陽滿街的咖啡廳、酒店飯館總會配上自動麻將機。吃喝風、賭博風、應酬風的盛行使一些貴州人形成“難得糊涂”、樂天知命的處世態(tài)度,講感情、講關系的辦事原則,松松垮垮、渙散松弛的工作作風以及暮氣纏身、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精神狀態(tài)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不可能的。

自卑自餒,缺乏自信

篇8

一、之

1、助詞“的”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臣之妻私臣 ④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⑤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2、代詞“此”“這”

例:①漁人甚異之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 ④燕趙韓魏聞之

3、代詞“他”“它”“他們”“它們”等

例:①公與之乘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 ③執(zhí)策而臨之 ④先帝稱之曰能

4、助詞 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例: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助詞 賓語前置標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無鮮肥滋味之享

6、助詞 后置定語標志

例: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②馬之千里者

7、助詞 無實義湊足音節(jié)

例:①公將鼓之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其

1、代詞 “他的”“他們的”“它的”“它們的”

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③增其舊制 ④謂其妻曰⑤下視其轍

2、代詞 “他”“它”“他們”“它們”

例: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②醉能同其樂 ③宜有司論其刑賞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代詞 “這”“那”

例:①欲窮其林 ②懸泉瀑布飛溯其間 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4、代詞 用在數(shù)詞之前,相當于“其中的”

例: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不能名其一處

5、副詞 表示反問語氣“難道”

例:其真無馬耶?

6、副詞 表示推測語氣“恐怕”

例:其真不知馬也

7、連詞 表示假設,相當于“如果”“假如”

例: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

8、助詞 形容詞詞頭

例:其喜洋洋者矣

三、而

1、連詞 表承接

例:①學而時習之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日出而林霏開 ⑤舍生而取義者也

2、連詞 表示并列關系

例:①婦拍而嗚之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感極而悲者矣 ④報先帝而忠陛下

3、連詞 表示修飾關系

例:①窺鏡而自視 ②暮寢而思之 ③登軾而望之 ④執(zhí)策而臨之

4、連詞 表示轉折

例:①人不知而不慍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四、以

1、介詞 “憑借”

例:①可以為師矣 ②何以戰(zhàn)?

2、介詞 “用”

例: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以衾擁覆

3、介詞 “因為”

例:①以中有足樂者 ②以其境過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不以千里稱也

4、介詞 “憑……身份”

例: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

5、介詞 “把”“將”“拿”

例:①撰長書以為贄 ②咨臣以當世之事 ③必以分人

6、介詞 “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動詞 “認為”

例: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8、連詞 “用來”“來”

例:①無從致書以觀 ②俯身傾耳以請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屬予作文以記之

9、連詞 可不譯

例:①計日以還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

10、連詞 “以致“

例:①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以傷先帝之明

五、于

1、介詞 “在”

例:①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②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③躬耕于南陽 ④相與步于中庭 ⑤戰(zhàn)于長勺

2、介詞 “從”

例: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②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3、介詞 “向”

例: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②欲有求于我也

4、介詞 “給”

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5、介詞 “比”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6、介詞 “因為”

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介詞 “對”

例:①萬鐘于我何加焉 ②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六、乃

1、副詞 “竟”“竟然”

例:①見漁人,乃大驚 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副詞 “才”

例: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3、副詞 “于是”“就”

例:①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②乃重修岳陽樓 ③乃入見

七、雖

1、連詞 “即使”

例: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②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2、連詞 “雖然”

例:①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雖欲言,無可進者 ③游人雖未盛 ④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八、為

1、動詞(wei陽平) “做”“干”

例:①可以為師矣 ②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③故不為茍得也 ④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動詞(wei陽平) “作為”“當作”

例:①以捕魚為業(yè) ②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③撰長書以為贄

3、動詞(wei陽平) “成為”

例:①全石以為底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篇9

【關鍵詞】成語 文言文教學 教學難關

文言文之難,究竟難在何處?一曰古今異義,二曰詞類活用,三曰特殊句式。如何突破?筆者積十多年之教學經驗,始覺有一小招可用,即用成語巧破三難關。

一破古今異義關

在文言文教學中,對那些古今詞義有差異的實詞,用相應的成語去印證,可以迅速理解并掌握。“舉疾首蹙顎而相告曰”的“舉”可用成語“舉世聞名”、“舉國同慶”中的“舉”解釋?!吧萍儆谖镆病敝械摹凹佟弊挚膳c“狐假虎威”、“不假思索”相聯(lián)系?!绊橈L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的“彰”字可以成語“欲蓋彌彰”的“彰”來解釋?!昂慰蓜俚酪苍铡钡摹皠佟笨捎贸烧Z“不勝枚舉”中的“勝”來解釋。至于“臣請就湯鑊”、“媵人持湯沃灌”中的“湯”字,古意作“熱水、開水”講,我們可用成語“赴湯蹈火”來印證?!秳駥W》中的“勸”字,不是“拿道理說服人”的意思,而是“勉勵”之意,這可由成語“懲惡勸善”來印證。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恨”、“涕”、“搶”等詞,它們的古義分別是“怨恨”、“眼淚”、“撞”的意思,成語“抱恨終天”、“感激涕零”、“哭天搶地”中的“恨”、“涕”、“搶”均保留了古義。

二破詞類活用關

詞類活用主要指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名詞、使動和意動用法等,盡管在文言文中,詞類活用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卻并不多見,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造成了不小的困難。如果能夠恰當?shù)厥褂眯┏烧Z,就會化難為易。

1.用成語來講析名詞活用作動詞。許多名詞在文言文中經?;钣脼閯釉~,如“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中的“實”本來是名詞,“果實”的意思,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結果實”。這在成語“春華秋實”中得到了印證?!耙洛\還鄉(xiāng)”中的“衣”是“穿著”的意思,是說穿著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xiāng)?!安簧啦宦摹薄ⅰ耙鹿谇莴F”中的“衫”、“履”、“衣冠”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2.用成語講析名詞用作狀語。在文言文中,除了表時間的名詞作狀語外,其他名詞也可以作狀語,這是古漢語中的名詞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名詞所不同的。如“川流不息”中的“川”作“流”的狀語,意思是像河水一樣流個不停,比喻來往的車輛、船只很多?!帮L馳電掣”、“土崩瓦解”、“星羅棋布”、“口誅筆伐”、“玉潔冰清”等成語中的“風”、“電”、“土”、“瓦”、“星”、“棋”、“口”、“筆”、“玉”、“冰”都是名詞作狀語的例子。

3.用成語講析形容詞用作名詞。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名詞的現(xiàn)象是比較多的。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本來是形容詞,好的意思,現(xiàn)在用作名詞,意思是“好的意見、榜樣”。這在成語“從善如流”中得到了印證。又如“披堅執(zhí)銳”,“堅”本是形容詞,堅硬,現(xiàn)用作名詞,意思是“堅硬的鎧甲”;“銳”,本是銳利,形容詞,現(xiàn)用作名詞,意思是“銳利的武器”。成語“居安思危”、“取長補短”、“一見如故”中的“安”、“?!薄ⅰ伴L”、“短”、“故”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意思分別是“安樂的環(huán)境”、“危難”、“別人的長處”、“自己的不足之處”、“老朋友”。

4.用成語講析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不是指“主語自身怎么樣”,而是指“主語使賓語怎么樣”。在成語中,使動用法是很多的?!胺旄驳亍敝械摹胺?、“覆”,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它不是主語“人”(省略)在翻轉,而是主語人使賓語“天地”在翻轉。又如“富國強兵”中的“富”、“強”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翻譯為使國富裕、使兵強大。成語“禍國殃民”、“降龍伏虎”、“閉月羞花”、“勞民傷財”中的“禍”、“殃”、“降”、“伏”、“閉”、“羞”、“勞”、“傷”等都是使動用法?!盁o絲竹之亂耳”中的“亂”意為“使某某亂”,“汗牛充棟”中的“汗”意思是“使某某累得出汗”,“既來之,則安之”中的“來”、“安”的意思是“使某來”、“使某安定”,“完璧歸趙”中的“完”的意思是“使某完好”。

5.用成語講析意動用法。所謂意動用法,是指主語在主觀意識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主語把賓語“當成什么”。如“不遠千里”即“不以千里為遠”的意思?!棒~肉人民”即以人民為魚肉。其中的“魚”、“肉”是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把人民當成了“魚”和“肉”。“梅妻鶴子”就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昂窠癖」拧本褪且越駷楹?、以古為薄。在成語中,“兵貴神速”、“草菅人命”、“是古非今”、“不恥下問”中的“貴”、“草菅”、“是”、“非”、“恥”等都是意動用法。

三破文言特殊句式關

1.用成語講析賓語前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前。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中的“我”、“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都分別放到了動詞“顧”、“欺”的前面。這種用法在成語中也有不少。如“時不我待”、“人莫予毒”、“歲不我與”都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也前置,如“何以知之”,這種用法也保留在成語中,如“何去何從”、“何患無辭”中的“何”字。在文言文中,有時還用助詞“是”、“之”標志賓語前置。如“宋何罪之有”、“何厭之有”、“無乃爾是過與”。我們可以借助“不此之圖”、“唯命是聽”、“唯利是圖”、“唯才是舉”、“馬首是瞻”等成語來理解。

2.用成語講析狀語后置句。狀語后置現(xiàn)象在成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第一,“于”字結構的成語。如“無濟于事”中狀語“于事”放在了謂語“無濟”的后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狀語“于憂患”、“于安樂”放到了“生”、“死”的后面。諸如此類的還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第二,“以”字結構的成語。如“嗤之以鼻”中的“以鼻”是狀語部分,放在了謂語“嗤”的后面。其他類似的還有“相濡以沫”、“動之以情”、“持之以恒”、“掉以輕心”等??捎眠@些成語講析文言句中類似的用法,如“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中的“以好樂”可解釋為“把喜歡音樂這件事”。

篇10

論文關鍵詞:仕人;憂患意識;治國理政

嚴復在其《天演論》中認為,“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憂患矣”。有人,就有人的憂患;有仕人,就有仕人的憂患。明人呂坤居官十余載,在《治道》中有感慨:“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敝袊鴤鹘y(tǒng)仕人的憂患意識主要是指其通過對憂患境遇的深刻體驗而孕育出來的弘揚人生目標、價值取向的特殊心態(tài)。由憂患而超越憂患的心中歷程,彰顯了傳統(tǒng)仕人生命哲學的特質和魅力。

一、憂己

按照內圣外王的修齊治平路徑,中國仕人以德為先,把立德作為治道之核心。這是中國傳統(tǒng)仕人所特有的一種治道精神和德治智慧?!盀槿瞬荒鼙M人道,為官不能盡官道,是吾所憂也”。他們在個人的德、才、財、位、勢等關系處理中,視德領于才、先于財、高于位、優(yōu)于勢。關于德與才,他們認為,“德”好比水之源頭,“才”好比水之波浪;“德”為木之根本,“才”為木之枝葉?!顿Y治通鑒》中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關于德與財,孔子說過,“君子憂道不憂貧”。關于德與權勢,他們認為,“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憂其賤,而憂道之不篤也?!标P于為政之德,古人話語很多。子張問于孔子日:“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孔子有“五美”之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睋P雄在《修身》中有“取四重,去四輕”之說:“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睂嶋H上,他們的認識都被傳統(tǒng)仕人所接受,并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而進行臨摹和實踐了。傳統(tǒng)仕人對于安身立命、修齊治平的憂患最終達到一種無憂而達命的境界。劉勰的《劉子》中就有“遇不遇,命也;賢不賢,性也。怨不肖者,不通性也;傷不遇者,不知命也。如能臨難而不懾,貧賤而不憂,可為達命者矣”。更有以憂患為我所用,灑然自得者。梁啟超在其《養(yǎng)心語錄》中說:“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茍不爾,則從古圣者,可以不出世矣。種種煩惱,皆為我練心之助;種種危險,皆為我練膽之助;隨處皆我之學校也。我正患無就學之地,而時時有此天造地設之學堂以餉之,不亦幸乎!我輩遇煩惱遇危險時,作如是觀,未有不灑然自得者。”

二、憂民

儒家治國思想的核心價值是“民本論”??鬃幼鳛槿寮颐癖舅枷氲牡旎?,主張“愛人”“親親而仁民”,并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愛民恤民措施。孟子更是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民心向背與國家的興亡、統(tǒng)治者的安危連接起來。中國仕人的憂民,首先基于人民對于國家政治的特殊作用??鬃诱f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薄懊褚跃秊樾?,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此后,孔子的觀點在以后被傳統(tǒng)仕人反復引用,在處理君民關系、官民關系和鞏固穩(wěn)定國家政權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荀子·王霸》云:“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眹雷瘛短煜掠械赖隆分姓f:“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傷則華實不生,源喪則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長久?!边@些話語,都映照了孔子的觀點。法家的管子也注意到了民心向背對政治的重要性。他在《管子·牧民》中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道家也主張治國清靜無為,不擾民。老子就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著名論斷。傳統(tǒng)仕人對生民之苦多有關切,也充滿同情?!稘h書·鮑宣傳》中認為民有“七亡”和“七死”之說,指出“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強調官民同憂樂,是中國仕人從向度深化和拓寬了憂民意識的特定內涵。官之憂是民之憂,官之樂是民之樂;反之亦然。在《粱惠王》下章,孟子向齊宣王講過一段關于“憂樂”的精彩論點:“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至后來引發(fā)出了后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無疑是把憂民意識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那就是官民同憂樂的和諧境界。

基于政權性質和歷史發(fā)展的局限性,中國仕人的憂民意識多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正如學者所言:“雖然‘人貴物賤’、‘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觀點都帶有不切實際的理想或空想色彩,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政治者為政的直接出發(fā)點和終極目的,但它對于約束和牽制統(tǒng)治者的言論和行動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的。

三、憂君

對君主的憂患主要在于避免人亡,當然這與對政治的憂患主要在于避免政息是有內在聯(lián)系并很難分清的。揚雄在《先知》中有一段對話:“或問:‘何以治國?’日:‘立政。’日:‘何以立政?’日:‘政之本,身也。身立則政立矣。"’仍然強調了君主是立政治國的出發(fā)點。傳統(tǒng)仕人的憂君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

(一)君主要有所憂。古人對于憂君之關切,總是聯(lián)結著某種安危存亡之道?!吨芤住は缔o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薄读w·兵道》:“存才非存,在于慮亡。樂者非樂,在于慮殃?!薄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骸熬影菜嘉?,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孟子甚至說:“也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逼渫癸@的意蘊寄托在當政者須懷藏一股居安思危、存不忘亡的“憂政”之中,這無疑影響了后來仕人的思想,在對君國存亡的憂患中表達了他們辯證的治道。

(二)君主要憂所以憂。蘇軾在《漢之變故有六》中云:“人主莫不欲安存惡危亡,然而其國常至于不可救者,何也?所憂者,非其所以亂與亡。而其所以亂與亡者,常出于其所不憂也?!碧K軾在其《策略一》中還云:“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亂者也。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有可憂之勢,而無可憂之形,此其有未測者也?!?三)君主要積仁德?!蹲髠鳌肪陀羞@方面要求:“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子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亡。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必懹^十一年,魏徵向太宗上書:要想讓樹木長得高,必須使樹木的根扎得牢固;要想讓河水流得遠,必須疏通它的源頭;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多積累道德仁義陽。

(四)君主要行仁政?!俄n非子·十過》對君主行政提出十個方面警告。茍悅《孝昭紀》中把君主分為五類:有治主,有存主,有衰主,有危主,有亡主。張居正向萬歷帝進疏道:“大抵皆以敬天法祖,聽言納諫,節(jié)用愛人,親賢臣,遠小人,憂勤惕厲即治。不畏天地,不法祖宗,拒諫遂非,侈用虐民,親小人,遠賢臣,盤樂怠傲即亂?!?/p>

(五)君主要善于用人。中國古代多人治少法冶,所以,選人用人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茍子云:“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tài)臣亡。態(tài)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圣臣用,則必尊?!惫茏犹岢觯骸熬髡咚模阂蝗沾蟮虏恢寥?,不可以授國柄;二日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日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日不好本事,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眾,國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國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國之危也;民不懷其產,國之危也?!逼堊诱J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诓荒苎?,身能行之,國器也??谀苎灾聿荒苄?,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表n非子認為,人臣有“五奸”,劉向指出,人臣有“六邪”等等,都對君主善于識人鑒人充滿了期待。

四、憂政

歐陽修在《準詔言事上書》提出“憂政”觀點:“雖有憂勤之心而不知政治之要,則心愈勞而事愈乖?!逼鋺n患意識底蘊在張揚一種為政之道。張居正在《陳六事疏》中指出:“先帝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務。正心修身、建極以為臣之表率者,圖治之大本也。審幾度勢、更化宜民者,救時之急務也。大本雖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如琴瑟不調、不解而更張之,不可鼓也?!彼麄兊摹皯n政”挑明,為政既要正心修身,秉憂勤之心,還須曉治國之道、為政之要。超級秘書網

憂政的同時,傳統(tǒng)仕人對于治道之各種關系是有辯證認識的。韓愈指出:“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而康有為則在《上清帝第七書》中明確地第一次從制度上論證敗弱之理:“嘗考中國敗弱之由,百弊叢積,皆由體制弊政尊隔之故?!弊T嗣同的憂政意識與康有為所見略同,也是從制度的角度展開,他認為:“事之所以不治,有為之隔者也。君與臣隔,大臣與小臣隔,官與紳隔,士與民隔,而官與官、紳與紳、士與士、民與民又無不自相為隔。西人謂中國二十三行省各不相通,無異二十三國。不知一國之中,又復分為無數(shù)國。譬如一幅美錦,既條條裂之,復寸寸磔之。其存焉者與有幾!”

五、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