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7 15:1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激發(fā)學習了解古代文化的興趣。
2.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學習的一般方法。
教學設想:
所選的兩篇文言學生并不陌生?!多嵢速I履》在小學人教版十二冊原文出現(xiàn)過,《刻舟求劍》在第六冊以白話文的方式出現(xiàn)?,F(xiàn)在又出現(xiàn)在初中第一冊教材中,雖然有重復之嫌,但也為小學與初中學習過渡降低了難度。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作為初中文言教學的起始課,進度不宜太快,一課時可能比較緊張,故安排兩課時。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重點:
1.熟讀課文,整體把握。
2.教給方法,歸納整理。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講講小學學過的寓言故事。
2.介紹《韓非子》,導入新課。
二、熟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要求學生認真讀,注意聽與自己不一樣的讀音,判斷正誤)
3.學生自讀。
4.同桌互讀。
三、教給方法,歸納整理。
1.在活頁紙畫制表格(先畫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時間內容備注
2003.9.11鄭人買履《韓非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鄭國想要(lǚ)鞋子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duó)量長短
(duó)量長短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腳(dù)尺碼
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旁邊。
2.教師檢查指導格式是否正確,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請同學對照注釋,給加點字注音,解釋,翻譯句子。
四、布置作業(yè)。
課上沒有完成的,課后繼續(xù)完成。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
1.深入理解,積累詞語。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檢查反饋。
1.齊讀課文。
2.抽查同學的作業(yè)情況(到展示臺上展示)
3.師生評價。
二、積極聯(lián)想,深入理解文言詞語。
1.啟發(fā)學生積極聯(lián)想,深入理解文言詞語,句式。
教師示范:文中“鄭人有欲買履者”而小學教師材中選用的是“鄭人有且置履者”
這兩句話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不一樣,由此可見:“欲”與“且”、“買”與“置”意思相近。請在活頁夾上“備注”欄上記下來。(見上)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每個詞語的意思,想想他的近義詞、反義詞、或者包含這個詞的成語有哪些,同一個詞有幾個不同的意項等。(學生自主研究)
3.請同學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師生評價。(尊重學生的發(fā)現(xiàn),鼓勵創(chuàng)新,把握不準的問題存疑,課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請同學說說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理解難度不大,學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劍》原文中省略了幾句話:“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請同學思考:這幾句什么意思?為什么省略呢?
3.結合介紹《呂氏春秋》的相關知識。
篇2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俄n非子》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簡譯]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p>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x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guī) 、坐享其成
反義詞 通達權變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結果,兔子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F(xiàn)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案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寓意:①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的不可能發(fā)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篇3
1.寓言的概念和特點
何謂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內?!把浴奔粗v道理。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是通過一個假托的簡單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擬人等手法說明某種道理,常常帶有諷刺或勸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內容單純。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無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奧的道理以簡單的故事體現(xiàn)出來。也有的寓言在開頭或結尾處點明寓意。
寫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較短小、淺顯的故事來表達比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這一文學體裁主要有下面三個特點。
1.1 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犊讨矍髣Α分v的是古代一個楚國人在乘船時,把寶劍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找劍。這樣找劍,當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這樣的故事,諷刺了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化的人。
1.2 主題大多帶有諷刺性和勸喻性,著重說明不應當怎樣做或應當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講的是狼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雖然這些借口被一一駁倒,但最后還是齜著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來提醒人們,要看清像狼一樣的殘暴兇惡的真面目。
1.3 篇幅短小,內容單純,故事能發(fā)人深思。《狐假虎威》講的是狐貍借老虎的威風恐嚇群獸的故事,它能啟發(fā)人們憎恨那些假借別人的權勢當做自己的威風,以嚇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徑。
2.寓言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方法
閱讀寓言,要學會準確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牽強附會地理解。運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濫用誤用。寓言教學,首先應注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lián)系學習和生活實際談感想。其教學難點是小學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義。因為寓言諷刺的真正對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學生在學習寓言時,往往只懂得講寓言的故事,而講不出寓意,或將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當成寓意,這就是寓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現(xiàn)象。因此,寓言故事應講究教學方法。
2.1 寓言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 引導學生感受寓言中描寫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節(jié)中并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表達的。學生只有在具體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領會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分析,因為寓言的形象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的。
2.1.2 通過預讀領會含義。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并在閱讀中抓住簡短的語言文字,認真領會每句話的含義。只有細細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體會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來。
2.1.3 揭示寓意。學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領會它的寓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急于將寓意告訴學生。揭示寓意是個復雜的過程,教師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學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2.2 教學寓言時要注意的問題。由于教材選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感性形象為主的,領悟故事中的深層含義,包括引申意義和比喻意義有一定難度,所以,讓學生理解寓意,教學時就要力求化難為易,注意下面幾方面的聯(lián)系。
2.1.1 與現(xiàn)實聯(lián)通。寓言教學需在虛構與實際之間游走。寓言用虛構的故事、夸飾的情節(jié)道出恒久的道理。天真的孩子會在課堂里無所顧忌地喊出:“老師,這是假的!”那么此時老師要以合理的方法讓學生把知識和現(xiàn)實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以便孩子的理解和應用。
2.1.2 與古文接通。寓言教學需在今文與古文之間轉換。小學課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現(xiàn)代白話文的形式選入的,雖然讀來明白如話,但從語文課的角度來講,古代寓言在經過翻譯之后,其語言失去了典雅、莊重、凝練和雋永的意味。這是一種遺憾。兒童時期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期,利用這個時機學習一點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提高藝術鑒賞力,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