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效顰譯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2:2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東施效顰譯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東施效顰文言文原文

東施效顰

西施①病心②而顰③其里④,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⑥妻子而去⑤之走。彼知顰美⑦,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選自《莊子·天運》

東施效顰文言文翻譯

效:仿效,模仿。

顰:皺眉頭。

東施:越國的丑女。

西施:越國的美女。生卒年不詳。姓施,越國苧羅人(今浙江諸暨)人。初由范蠡把她獻給越王勾踐,繼又獻給吳王夫 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有傳說“陶朱公”范蠡后來帶著西施離開越國宮廷經(jīng)商。

美之:認為她的樣子很美,以之為美。

美,動詞,以……為美。

歸:返回,回去。

去:躲開,避開。

其里:同一個村里;同一個鄉(xiāng)里。

里:鄉(xiāng)里,這里指家門口

之:(之在這里意思眾多。)1.貧人見之:可代指東施的樣子。2.其里之:的。3.見而美之:(代指)她。(西施皺眉、捂胸的樣子)。4.之所以美:......的原因。

堅:緊緊的。

挈:本意是用手提著,在此處是帶領的意思。

妻子:妻子和子女。

彼:她,代指丑婦(東施)。

?。好?,生病。

病心:病于心,心口痛。

東施效顰文言文注釋

成語出處

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p>

原文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譯文

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鄰里的一個丑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后也在鄰里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

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那個丑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相關人物

東施,傳說為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的鄰居,見于成語“東施效顰”,最早出自《莊子·天運》。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闡明道理

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弄的適得其反。

諷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識時務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結果卻適得其反,成為人的笑柄。

愛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顧自身條件而盲目模仿他人。

不應該一味的去模仿別人,更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示例

若真也葬花,可謂“~”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回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帶有貶義。

近義詞

邯鄲學步、亦步亦趨、,畫虎不成反類犬。

篇2

關鍵詞:歸化理論;異化理論;典故成語

中英兩種文化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中,我們應注重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及習慣,使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能更加的真實。歸化理論的應用,能讓西方讀者能在本國的文化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形象特征,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

一、歸化理論

歸化理論是在1995年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形》一書中提出來的。歸化理論是指要把源語本土化,它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簡言之,就是要求譯者向譯文讀者靠攏,采取譯文讀者習慣的譯語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容,如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譯為 “一箭雙雕”、“一舉兩得”就屬于歸化譯法。因為翻譯的目的主要是文化的傳遞與交流,因此漢語典故成語的翻譯應以歸化策略為主,很多成語在譯入語中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表達方式,有時候即使翻譯出來了,也無法將成語本身的內涵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因此翻譯時也需要結合異化的翻譯策略。

二、漢語典故成語的定義及特點

漢語典故成語,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長期的使用和錘煉中形成的,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既代表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xiàn)成的話,有著豐富的比喻及引申意義。

(一)四字性

漢語典故成語的特點就是簡短精辟,有些成語是從非四字的話語中提煉出來的,成語的結構多為四字短語,音律均衡,節(jié)奏感強。如“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保ā睹献??梁惠王》上篇)??讨矍髣Γ骸俺擞猩娼?,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由此可見,漢語典故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

(二)來源的廣泛性

漢語典故成語來源廣泛,但其主要來源于:(1)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如“圍魏救趙”、“負荊請罪”等(2)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钡?。(3)寓言,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等。(4)民間傳說,如“水漫金山”、“斷橋結緣”等。(5)文學作品,如“樂不思蜀”、“三顧茅廬”等。

(三)民族性

漢語典故成語還具有民族性,反映民族特色,典故成語背后都有一個相關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或給人啟發(fā),或給人警示,含義深刻,內涵深遠。如“臥薪嘗膽”,出自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字面含義是“躺在草席上,嘗苦膽”,在使用時形容人刻苦自立,立志雪恥圖強,最后苦盡甘來。漢語典故成語感彩豐富,思想內涵十分深刻,反映中國文化特點,所以具有很強的民族性。

三、歸化法下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歸化法指導下通常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意譯是指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做釋義性解釋,在轉換過程中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但又忠實于原文意思。

下面筆者通過一些例子對比歸化和異化理論指導下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1)“剖腹藏珠”的意思是剖開肚子把珍珠藏進去,比喻“為了一點小利益而犧牲大利益”。

譯文1:“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l”(異化)

譯文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歸化)

譯文1采用了異化的方法,直接按照漢語的習慣將其字面意思表達了出來,但是這種譯法,雖然體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特色,但會使外國讀者,不知所云。譯文2采用了歸化的方法,從英語中找出了對等語,這樣的譯法才能更精確的傳文達意,使外國讀者獲得與本國讀者相同的感受。

(2)“畫蛇添足”的意思為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錢歌川將其英譯為“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這種譯法雖然也能外國讀者明白其字面意思,但如果譯為“paint the lily”這種地道的英語表達,就更能使外國讀者心領神會。有些成語在外語當中很難找到對等語,但有些也能在外語中找到,所以,在能夠找到對等語的前提下,翻譯時最好能采用歸化譯法。

(3)“嗟來之食”意思是憫人饑餓,呼其來食。錢歌川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Holla, come and eat!”將其諷刺意味,直觀的再現(xiàn)給了讀者。K.L.Kiu 與錢歌川不同,它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A Matter Of Dignity”,將成語的引申意義譯了出來。

漢語典故成語當中有許多是包含人物形象的,如“東施效顰“、 “毛遂自薦”、“程門立雪”等,在翻譯這些成語時,該如何翻譯才能讓讀者更加準確深刻的理解這些人物形象及成語的內在含義呢?

(1)“東施效顰”

譯文1:“Tung Shi imitating His Shi”(異化)

譯文2:“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 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歸化)

譯文1是楊憲益先生譯的,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把東施和西施兩個中國的人物形象,采用了音譯的形式將其譯出,體現(xiàn)了本國文化特色,但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不知道西施是誰,也不知道東施是誰,所以楊憲益先生的譯文對于文化交流來說,毫無意義。譯文2 是霍克斯譯的,它采用了歸化的譯法,彌補了文化空缺,使西方讀者能更形象生動的感受人物特點。由此可見,有些時候歸化譯法要優(yōu)于異化譯法。

(2)“班門弄斧”的意思是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譯文1:“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異化)

譯文2:“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Lu Ban, who is a master carpent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歸化)

由此可見,歸化法在信息傳播及文化交流中,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彌補外國讀者的文化缺失問題。但是,我們也不應拋棄異化的方法,我們應將二者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四、結語

h語典故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改革開放和中西方的交流變得頻繁,文化傳播也變得意義重大。正確翻譯漢語成語典故,有助于推動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但這并非一件易事,譯者不僅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應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力求在翻譯時能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歸化理論的應用給譯者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指導,但譯者在翻譯時也應靈活應變,最好把異化和歸化理論結合起來,使其二者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kon/ NewYork: Routledge,1995

[2]程思琪.從翻譯理論看漢語成語的英譯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鄧維軍.杜彥強.漢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特征及英譯方法[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108-110.

[4]杜彬.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下的漢語習語英譯研究[D].吉林大學,2010.

篇3

    [論文摘要]成語作為英漢語言的精華,帶有濃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積淀,它的產(chǎn)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成語翻譯歷來是翻譯的難點。文章從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闡述文化差異對英漢成語翻譯的影響,探討如何靈活運用英漢成語翻譯策略,以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一、引言

    成語是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晶。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進行英漢成語互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也要譯出其文化含義。如成語“守株待兔”,是中國的一個古代故事,若譯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會令人大惑不解。若譯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雖然其意表達出來了,但成語的文化特征已是蕩然無存,因而也不可取??梢? 處理英漢成語互譯的關鍵是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

    二、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梢?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成語。如“揮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 ailing(一帆風順)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 damn you ,危險過后常說God bless 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全說,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p>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本统烧Z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實踐當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 Don Juan 唐磺。 意為風流浪子。Don 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流的騎士?,F(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 Ban 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親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鍋hold the 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篇4

關鍵詞:翻譯;語言;文化交流障礙;措施

隨著全球經(jīng)濟與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加強與他國各方面的往來越來越成為必要。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以語言交流為中心的翻譯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加深對翻譯本質及其目的的認識有助于擺正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發(fā)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為本國社會發(fā)展服務。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許多語言學家在談到語言時都不可避免的論及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為什么語言與文化總是難解難分?

根據(jù)《辭?!返慕忉專幕皬膹V義上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

由此可見,文化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而“語言是在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同步出現(xiàn)的,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主要條件”;語言使人類表達內心思想,進行日常交際,組織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成為現(xiàn)實。所以,有了語言,就有了社會,同時也就有了文化的記載和傳播。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借助于語言承傳,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鏡像折射。

二、對翻譯的界定

提到“翻譯”二字,人們首先會想到“譯即易,謂易換言語使相解也”,即兩種不同語言(通常被翻譯的語言稱為源語言或譯出語,而翻譯之后的語言稱為目標語言或譯入語)之間詞匯與詞匯或句子與句子相互對應的一種轉換,盡管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詞序或句序(涉及語篇層面,這里主要討論句子及句子以下層面上的翻譯)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對應的原則的。比如:

例1:Iamreadinganovel.

我正在看一本小說。

來看幾個詞匯方面的例子:

電影TheFirstBlood被譯為“第一滴血”。事實上,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習語,表示thefirstsuccessinacontest,據(jù)此確切的翻譯應為“初戰(zhàn)告捷”。

短語abridal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為新娘舉行的送禮派隊。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譯并不符合上述定義,該定義并不全面。針對這一點,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边@說明翻譯是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結合文化背景而進行的一種活動。

對“翻譯”的理解,法國解構主義學者德里達、福柯和羅蘭·巴特曾把翻譯的本質問題視為哲學的中心問題。德里達就指出,不同的語言在意義、句法和語音上的差異,構成各種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譯就是在‘同’與‘異’的糾結之中正確地表現(xiàn)‘異’。他們認為,翻譯實質上是原作文本的再生,是在傳達原作內容基礎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們真正認識不同語言之間差異和不同語言的特定的表達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說“最近二十多年來,翻譯研究中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翻譯理論深深地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欢菑闹匾曊Z言的轉換轉向更重視文化的轉換。這兩種傾向的結合,就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翻譯已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p>

因此,與其說翻譯是對不同語言的易換,不如說是以語言轉換為基礎,但不單純是圍繞語言符號本身,而是主要圍繞語言所蘊含的意義,即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傳遞與影響。

三、翻譯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礙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異,如思維模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時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交流障礙。作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譯,在易換語言,傳播信息和文化的過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同樣地問題。造成翻譯中思想文化交流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思維模式的差異、語言的差異、文化差異、翻譯方法的使用不當。

(一)思維差異

思維方式是精神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有機綜合。它主要由知識、觀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語言、習慣等要素組成。正是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與結構,規(guī)定著思維方式的性質、類型和特征,產(chǎn)生思維方式的差異。

以中國與講英語國家為例來具體看看他們的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一大特點就是有機整體性,比如“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同時中國傳統(tǒng)思維由于注重實踐經(jīng)驗,注重整體思維,常會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這就是所謂的直覺性思維。西方國家與中國恰恰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比較重視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精神產(chǎn)品,比如中國的各種書法書寫體、繪畫等,它們本身所蘊含的精髓就已經(jīng)達到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程度,更不用說翻譯成另一種從未觸及過它們的語言了。

“薩莫瓦曾援引過這樣的例子:樹枝因積雪過多而折斷,美國人認為其原因是‘Thelimbwasweak’,而某些東方人則認為是‘Thelimbwasstrong’。西方人認為樹枝缺乏支撐積雪重量的剛性;而東方人認為樹枝太強,不易彎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積越多,最終樹枝被折斷,這便是所說的以柔克剛。這一強一弱的觀念轉換往往會成為翻譯的陷阱”。

(二)語言差異

翻譯中的語言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語言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義、修辭等方面;譯者如果對上述某一或某幾方面缺乏認識和精通,翻譯中都會造成信息傳遞的失敗,進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礙。比如,英語lovewithmyheart(用我的心愛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語言有不同的說法:lovewithmyliver,lovewithmy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別譯成“用我的肝臟愛你”,“用我的胃愛你”,就會讓譯文讀者不知所云,最終影響交際效果。

(三)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翻譯中影響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礙。語言、文化、翻譯三位一體,因此翻譯中不可避免地處處滲透著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huán)境里的獨特創(chuàng)造,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譯者忽視。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人類行為研究的范疇,“人類交際受情境的制約,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習慣”,翻譯必然受譯出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制約。如果譯者在進行作品的譯介時不能妥當?shù)靥幚砥渲兴N含地文化內容,協(xié)調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勢必會造成翻譯中“文化真空”現(xiàn)象,從而既影響翻譯作品的文學效果,又影響譯作傳遞文化的功效。

(四)翻譯手段運用不當

翻譯手段使用不當和“文化差異”有很大關系。在對待如何處理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一般有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所謂‘異化’與‘歸化’。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后者則認為譯文應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就翻譯中涉及的文化轉換而言,可分為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和以目標語文化為歸宿這兩種原則和方法”。在翻譯中如果對“異化”、“歸化”選擇不當,就會造成文化信息流失。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對我國的四字成語典故“東施效顰”的翻譯,簡單采用“異化”手段而譯成"DongshiimitatesXishi",原文的含義未譯出,還會讓譯語讀者一頭霧水:東施是誰,西施又是什么樣子?簡單采用“歸化”手段而譯成“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istort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源語所表達的意義是被傳遞出來了,但源語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卻被遺失了。

四、相應的解決措施

思維模式上存在的差異,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又勢在必行。因此,就這一點而言,首先應擺正態(tài)度,各民族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應該本著的精神,學會尊重、認識和接納他民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將與本民族思維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維模式視為異端;在與他民族的思維模式的對比中,要善于認識到自身思維模式的缺點和他民族思維模式的優(yōu)點,善于取長補短。

針對語言方面的差異,譯者應不斷加強對所譯語言的敏感性,從語音、詞匯、語法、語義、修辭等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要培養(yǎng)自己養(yǎng)成一種規(guī)律性閱讀所譯語言所寫的各種文本的習慣,及時了解所譯語言的各種發(fā)展動態(tài)。

為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翻譯中的文化交流障礙,譯者就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成為精通雙語言的人,更要成為精通“雙文化”的人,要善于識別待譯作品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意識”,同時要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知道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現(xiàn)文化缺省而譯文讀者又不可能根據(jù)上下文感知到的情況時,譯者就要在譯作時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適當?shù)氖侄螌⑵溲a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傳遞失誤的后果。另外,譯作過程中,對待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要客觀公正。再者,譯者還要認識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為文化的這種兼容性,各國之間的個個層面的交流才可能繼續(xù);譯者的工作就是不斷促進文化的這種兼容。

最后,要在翻譯過程中視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要認識到異化與歸化作為兩種不同的處理翻譯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異化強調“保留源語文化”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及其表達方式,從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歸化強調“交際第一”,譯者不僅要設法克服語言的障礙,還要克服文化的障礙,從而避免因文化沖突而造成的各種形式的誤解。從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強調翻譯的交際性,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側重點不同罷了。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至關重要。要始終記住一個大前提: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

要善于將二者結合。如翻譯“東施效顰”可采用音譯加直譯/異化翻譯出其字面意思,意譯/歸化注釋法對其字面翻譯進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信息交流,也達到了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任何階段。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英漢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典故

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及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最能體現(xiàn)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 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 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例如“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他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當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與“臭皮匠”又有什么關系, 若采用直譯的方法, 很難傳遞它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有大量的習語如: “東施效顰”、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 也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點)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斬亂麻) 等等。

2. 方面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我國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 如“借花獻佛”、“緣木求魚”、“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龍王”、“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信奉基督教, 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與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語。

3. 風俗習慣差異

在風俗習慣差異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上?!肮贰迸c“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狗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低微的動物。對中國人來說, 大多數(shù)情況下, 狗是令人討厭的東西, 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 如“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中, 狗被認為是心愛的東西或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歐美人愛狗如愛子,經(jīng)常讓它與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員。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都沒有貶義,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時)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與此相反, 中國人喜歡貓, 貓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人們常用“讒貓”比喻人貪嘴, 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 人們厭惡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4. 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

習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 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 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 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錢大手大腳時, 英語是spend moneylike water , 而漢語是“揮金如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東風”即是“春天的風”, 它象征著“春天”、“溫暖”, 它吹綠了中華大地, 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 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吹來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英諺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東風到, 寒風吹, 對人對畜都不好) 。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 在英國, 報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風”, 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言。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的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中心要旨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 保持原作的風格, 重視反映原作的風貌。翻譯是再現(xiàn)原作的過程, 能忠實再現(xiàn)原作的全部內容和特點的譯文就是好的譯文。在習語的翻譯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篇6

關鍵詞: 文化詞語; 文化內涵; 民族色彩; 超額翻譯; 欠額翻譯

根據(jù)辭海的解釋,從廣義來說,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 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以及與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 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長期以來, 文化被認為是無處不在, 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體。在不同的生態(tài)或自然環(huán)境下, 不同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同時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語是語言最基本的要素, 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反映在語言上, 并導致詞語文化內涵的不同。一個民族的文化詞語是這個民族精神的外在體現(xiàn)。不同民族,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 必定會遇到兩種文化的沖突, 由此也就會產(chǎn)生一些語際翻譯的變通方法來解決這種沖突。本文試就文化詞語及其翻譯現(xiàn)象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文化詞語(cultural- bound words)

文化詞語在其本族語中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或民族色彩, 蘊含著其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并在其本族語中被廣泛使用。這類詞語在英漢語言中都存在。

1、具有文化內涵的詞語即指不同民族對相同的所指內容賦予的不同文化內涵或文化意義。這類詞語通常既出現(xiàn)在源語

(the source language) 中, 也存在于目的語(the target language) 中, 但它們的文化內涵或此有彼無, 或部分重疊, 或截然不同。如: 提到松、竹、梅, 便會使?jié)h族人聯(lián)想到 歲寒三友, 具有 不畏嚴寒的伴隨意義。漢族人常用它們來以物喻人, 以物抒懷。如 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 待到雪化時, 常愛凌寒竹, 堅貞可喻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等等。而英語中的pine, bamboo, plum 卻不會使說英語的人產(chǎn)生任何聯(lián)想。英語中的daffodil 是春天、歡樂的象征。英國著名詩人Wordsworth 曾用一首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描寫daffodil 以反映詩人當時愉悅的心情, 而漢語中的 黃水仙花也僅僅是一種花而已。Owl(貓頭鷹) 在漢語、英語文化中都有不吉利的聯(lián)想意義, 而它在英語中又常常有聰明的象征意義。龍在英語文化中漢語文化中都存在。在漢語文化中, 龍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它代表帝王, 是高貴、神圣、吉祥的象征。與龍的相關詞語, 也明顯具有至尊至上的正面意義, 諸如: 龍顏 真龍?zhí)熳?龍子龍孫 望子成龍等等。而在英語文化中, 龍則是古代碩大、兇殘的古怪野獸, 不僅無端吞食人類和動物, 而且制造水火災害, 危及人類生存, 因而是邪惡的象征。同樣,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中英兩國人對于 西風 和 west wind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情感。

在英國, 當西風吹來的時候, 正是春天來臨, 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 而在中國, 西風意味著 寒冷 凄涼, 西風吹來時, 正是深秋或隆冬。因此, 英國著名詩人雪萊在 西風頌 Ode to West Wind一詩中對west wind 給予了高度的贊揚, 而在漢語中, 5天凈沙秋思6的作者馬致遠的描述則是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西風帶來的則是凄涼、蕭瑟的景象。

2、富有民族色彩的文化詞語(words with ethnical flavour) , 即指不同的民族由于民俗、地域、價值和宗教觀念等方面的長期影響, 在語言上形成自己獨有的表達形式, 并賦予其獨特的文化意義。這類詞匯往往在一種文化中存在, 在另一種文化中并不存在。如漢語文化中的 氣功、餃子、太極拳、炕, 農(nóng)歷的節(jié)氣, 中醫(yī)的 陰、陽、寒、熱,英語文化中的hippie, punk, bingo, party, boatel, motel 等等。正如一個中國人向他同住一室的朋友們解釋他不去游泳的原因時所說的: 游泳池里人太多, 水太臟, 早該換了。簡直像芝麻醬煮餃子。那外國人既沒有吃過芝麻醬, 也沒有見過 煮餃子, 因而他絲毫也感覺不到這個比喻的幽默所在。同樣, 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見過打開的又小又扁的沙丁魚罐頭里緊緊塞滿整整齊齊的幾排手指頭長的沙丁魚, 也不一定能欣賞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魚罐頭一樣) 的妙處。悠久的歷史文化, 神話傳說, 歷史事件和文學作品等的沉淀, 都是構成各民族文化中富有民族色彩詞語的原因。中國人常常會脫口而出, 諸如 跑龍?zhí)祝?周瑜打黃蓋, 姜太公釣魚, 班門弄斧, 有眼不識泰山, 情人眼里出西施, 畫蛇添足, 東施效顰等等。而英美人則常說諸如Oliver branch, Achilles heel, a Pandora. s box , a Damocles sword, Trojan Horse, Noah’s ark, play one’s trump card,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之類的詞語。

二、文化詞語的翻譯

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如同溝通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 由于目的語與源語間的文化沖突, 在保留源語的語義、文化內涵、民族色彩的取舍問題上, 常會使譯者陷入顧此失彼的窘境。P. Newmark 說過: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代替另一種語言來傳達同樣的信息, 可是那意思總是有點走樣。如果說得太多, 就成為超額翻譯(over - loaded translation) ; 如果說的不夠, 又會成為欠額翻譯(under-loaded translation) 。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也曾指出 即使最優(yōu)秀的譯文, 其韻味較之原文仍不免過或不及。翻譯時只能盡量縮短這個距離, 過則求其勿太過, 不及則求其勿過于不及。傅雷先生所說的過與不及實際上就是超額翻譯和欠額翻譯, 由此可見, 語際翻譯中的超額與欠額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

1、超額翻譯現(xiàn)象

超額翻譯現(xiàn)象即語際翻譯中目的語所承載的信息量大于源語信息量的現(xiàn)象。

例1. 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 眾姐妹都忙告訴黛玉道: 這是璉二嫂子。黛玉雖不曾識面,聽見他母親說過: 大舅賈赦之子賈璉, 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 自幼假充男兒教養(yǎng)的, 學名收做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 以嫂呼之。(5紅樓夢6第三回)

Tai-yu was at loss how to address her when her cousins came to her rescue. This is cousin Lien. s wife, they told her. 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 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 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 room name His- 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 楊憲益譯)

例2.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衣櫥藏骷髏, 家丑家家有。

漢語文化中, 千百年形成的家族內部的稱謂是非常明確的,性別之分, 長幼之分, 血緣親疏之分, 細之又細。而英語文化中的家族內部的稱謂則相對含糊, 如sister 在英語中既指姐姐又指妹妹, 而cousin 一詞則包括了漢語中除兄弟姐妹之外的所有同輩親屬, 還有uncle, aunt等, 它的語義涵蓋范圍較漢語同類詞要大得多。所以將它們漢譯英時, 必然會丟失原文的準確性, 造成目的語語義的含糊不清, 而漢語親屬關系表達之復雜, 使得譯者又不可能將原文的種種關系都一一加注說明, 譯文中勢必會出現(xiàn)這種超額翻譯現(xiàn)象。如例(1) 中將眾姐妹譯成her cousins、而將 嫂子、大舅、 二舅母等等在譯文中都被作了her cousins 變通處理, 乃不得已而為。

例(2) 為一英語俗語, 如果將原句譯成 每個家庭的衣裳櫥里, 至少藏有一個骷髏, 那么這個句子可能只會給目的語讀者一個很可怕的景象, 而對于原文想要表達的意義仍是一無所知。但運用增益的方式將其譯成“衣櫥藏骷髏, 家丑家家有”則既保持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又準確地傳遞了原文的意思, 這種超額翻譯是有益的。

2、欠額翻譯現(xiàn)象

欠額翻譯現(xiàn)象即語際翻譯中, 目的語所承載的信息量小于源語的信息量的現(xiàn)象。

例3. 寶釵笑道: 我說你得隴望蜀呢, 我勸你且緩一緩(5紅樓夢6第四十八回)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chuckled Pao-Chai. (楊憲益譯)

例4. 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chilles.那守門員太弱是致命的缺陷。

例(3) 中的 得隴望蜀是漢語的一個成語, 源自東漢, 光武帝劉秀下命令給岑彭: 人苦不知足, 既平隴, 復望蜀教他平定隴右(今甘肅一帶) 以后領兵南下, 攻取西蜀。(5現(xiàn)代漢語辭典6) 。以后人們常用此成語比喻人的欲望無止盡。這里的隴、蜀是漢語中的兩個地名, 而本句中若將其譯成: covet Sichuan after capturing Gansu或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ung, 那么英語讀者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楊憲益先生將此成語意譯出來,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內容, 但與此同時, 原文的民族的色彩也丟失了。

例(4) 中the heel of Achilles 即唯一致命的弱點。此典故出自荷馬史詩5伊利亞特6。希臘英雄阿基里斯(Achilles) 出生后被他的母親倒提著在冥河中浸過, 以便使之刀槍不入, 阿基里斯全身浸入水中, 唯獨腳跟抓在母親手里未濕, 所以腳跟成了唯一弱點; 以后阿基里斯在戰(zhàn)斗中恰恰因腳跟受傷而死。本句說話人的意圖并不是要向讀者或聽眾介紹這一典故, 而是想表達守門員可能是導致球隊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一內容, 即便球隊的球員很強, 這個守門員也如同Achilles 的腳跟一樣, 因而譯者從這一角度考慮, 在翻譯中采用了欠額翻譯。

3、超額、欠額翻譯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

這種現(xiàn)象即指語際翻譯中目的語與源語各自承載的信息量有部分重疊(overlapped) 的同時, 又在語義、文化內涵、民族色彩等方面空缺或沖突。

例5. 人家是醋罐子, 他是醋缸、醋甕。(5紅樓夢6第六十五回)

If other woman are jealous , she. s a hundred times so! (楊憲益譯)

例6. 一則是天緣, 二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5紅樓夢6第七十九回)

It. s partly fate, and partly a case of -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 (楊憲益譯)

醋在漢語中的表層意義是一種調料, 5辭源6的解釋是“用酒或酒糟發(fā)酵制成一種酸味之調料, 可表示酸味”, 它在英語中的對應詞應為 vinegar。 醋的引申意義指在兩性之間的愛情關系表現(xiàn)出的嫉妒, 也為 醋意或 吃醋, 這時它在英語中的對應詞可以是jealous, 但無論是 vinegar還是 jealous都無法表達出 醋在漢語文化中所具有的聯(lián)想意義) 一種酸溜溜的, 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vinegar 在英語中的聯(lián)想意義是bad temper, 沒有 醋在漢語中的文化內涵; 而jealous 在英語中除了表示醋意的妒忌之外, 還可表示: ~ of one. s achievement (嫉妒別人的成就) ; ~ of one. s richness(嫉妒別人的富有) ; ~ of one’sbeautiful house(嫉妒別人漂亮的房子) 等等, 它的語義范圍遠遠大于這種 醋意。其語義關系可用下圖

N~和(ò)表示。由此可見例(5) 中將 醋罐、 醋缸、 醋甕譯成jealous 和a hundred times so 只是將原文的內容傳達給了目的語讀者, 而原文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則全部丟失。此外, jealous 的語義范圍遠遠超出了 醋在原文中的語義范圍, 因而丟失了翻譯的準確性(accuracy) 。

同樣在例(6) 中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漢語的一句諺語。西施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美人, 在漢語文化中被喻為美的象征, 并因她而起引出了許多典故、成語, 如 “病如西施”,“東施效顰”等等。即便如此,西施也不等同于beauty, 而只可能是beauty 中的一部分, 也就說beauty 的語義范圍大于西施, 因而將 “西施”譯為beauty 便出現(xiàn)了超額現(xiàn)象。而本句的譯者用英語諺語替代了漢語諺語, 在向譯作讀者傳達了原文內容的同時, 也丟失了原文的民族色彩。也就出現(xiàn)了欠額現(xiàn)象。

三、結語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 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經(jīng)過多年的沉積, 它們都形成了各自的獨特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差異導致了語際翻譯中超額與欠額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以上實例來看, 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往往有它們的必須性和合理性。如將 “龍顏”譯成dragon’s face 或dragon’s visage,則很難想象目的語讀者對此的感受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而將He is a Trojan Horse. 譯作“他是個特洛伊木馬”,目的語讀者同樣會不知所云。因此無論是超額翻譯還是欠額翻譯, 往往都是以犧牲源語的民族色彩或文化內涵為代價的, 在翻譯中應盡量采用一些補償( compensation) 方式,盡最大可能傳達原文的信息量, 并盡最大可能保留源語的文化因素, 如魯迅所說: 一當然力求其易解, 二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語言與文化1M2 . 北京: 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1M2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3]張培基. 英漢翻譯教程1M2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

[4]樂金聲. 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1 J2 . 北京: 中國翻譯, 1999. 2.

篇7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 激趣 文言文導讀

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發(fā)展,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選編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例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矛與盾》、《鄭人買履》、《東施效顰》、《鷸蚌相爭》、《活見鬼》、《學弈》等。這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十分必要,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地利用一些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充分感悟文言文的精煉神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導入激趣

新穎、獨特的導入新課方式,能在上課之初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執(zhí)教《活見鬼》時我采取這樣的方式導入:先出示“鬼”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種字體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字。有的學生猜是“活見鬼”,有的學生猜是“鬼”的三種字體……學生興趣盎然。伴隨著謎底的揭開,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生活中你們見到過鬼嗎?”說起“鬼”,學生的話一下子多了,有學生說他在鬼屋見到過,還有的學生說他見過酒鬼……新穎的導入能喚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2.媒體激趣

近年來隨著經(jīng)典誦讀的大力推廣,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媒體作品,這些影音作品通過網(wǎng)絡迅速傳播,成了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絕佳素材??匆环派畔愕淖之?,聽一首悠揚的古琴曲,觀一段繪聲繪色的動畫短片,都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學弈》之前觀看一段三分鐘的《圍棋少年》短片,為學習文言文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出示《伯牙鼓琴圖》,在古色古香的圖畫中介紹子期和伯牙:“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叫《伯牙鼓琴圖》。你看,圖中這位入神彈琴,一身長袍,達官貴族打扮的,就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而這位凝神聽琴的,卻是青布包頭,兩截布衫,勞苦大眾的穿著,他是楚國的一個樵夫——鐘子期?!甭?、色、畫加上教師的深情敘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朗讀激趣

學習文言文離不開朗讀,教師以“趣”字當頭,引導誦讀,就能使學生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先在形式上讓學生感興趣,如讓學生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讀,學著拖長音調吟誦,讀準通假字,讀出重音等。然后讓學生浸潤在經(jīng)典文言文的反復誦讀中,教師范讀、學生比讀、和著古樂誦讀,從陌生到親近直至融入;從讀得生澀到讀得流暢,到讀得韻味十足。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在反復的趣讀體驗中得到迅速提高。

趣讀中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是文白對讀。小學課本中通常先出現(xiàn)文言文,后出現(xiàn)譯文。教師在文言文中選取一些語句,讓學生憑借譯文來弄懂文意,即老師讀文言文,學生讀譯文。當然也可以與師生互換,老師讀譯文,學生讀文言文。學生憑借手中課本,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這一過程其實是讓學生嘗試獨立理解文意,他們會覺得特有意思。

4.故事激趣

有趣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孩子們都很喜歡。課堂上教師說到要講故事,不管是白話文的,還是文言文的,學生就會來精神。要是再讓學生上臺充當說書人,融進他的獨到見解,趣味改編,那興致就更高了。

《楚王好細腰》一文時,我先向學生講述了楚王的故事:話說晏子使楚時,晏子曾三次智斗楚王。你們可知道楚王的別名?楚王便是楚靈王。楚靈王偏愛細腰美女,民間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之說。在當時為了迎合君王得到寵信,朝中的文官武將都不敢多吃飯,有的把一日三餐減為一餐。有的早上起床整裝時,要先屏住呼吸,把腰帶束緊,然后扶著墻壁站起來。就這樣,朝中的官員個個骨瘦如柴,早朝時常有人暈倒。

讀懂了文言文,學生還喜歡“文白混搭”地講故事,我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充當說書人,結合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理解,將文言文改編成白話文的小故事,效果極佳。

5.表演激趣

文言文言簡意賅,耐人尋味。作者往往通過講述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表達一種情感。如果我們的教學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內容上,這顯然是不夠的。要理解文言文的內涵,就要讓學生進入角色,入情入境,成為文中人,體會文中情。

篇8

[關鍵詞]翻譯癥;“偽異化”;規(guī)范譯文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01-0111-03

帶有翻譯癥的譯文,顧名思義,是一種病態(tài)的譯文。在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中有一個詞條:translationese,其釋義為:“表達不流暢、不地道的翻譯文;翻譯腔;佶屈聱牙的翻譯語言?!边@種翻譯語言,有人稱翻譯體(或譯文體),有人稱翻譯腔,有人稱翻譯癥。這種翻譯癥對讀者會構成嚴重的理解負擔,需要認真加以克服,翻譯癥最直接的結果便是溢于表象的“偽異化”。所謂“偽異化”的翻譯,就是只顧在形式上逐字逐句地追步原文,而忽略了譯語的特點,因此做出了生硬拗口、貌似神離的翻譯??傮w說來,翻譯癥大致有以下幾種病因:

一、照搬英漢詞典釋義

好多譯者在遇到難詞時,往往急于在字典里找出相對應的詞,也就是找“對等詞”,生搬硬套,導致了翻譯癥。如“I wondered how she would feel if she learned that the Negro before whom she had behaved in such an unlady-like manner was habitually a white man.”譯文為:“她在一個黑人面前表現(xiàn)得這樣沒有淑女風度,如果她得知這個黑人習慣上是個白人時,不知她會有什么感覺?!边@里譯者把“habitually a white man” 譯成“習慣上是個白人”,就是生搬硬套的一個典型例子。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背景就會知道“habitually” 應該如何翻譯。原來,此文的作者是個白人記者,為了了解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他化妝成一個軍人去實地調查。因此,這個英文句子可以譯為:“我心下思忖,在一個黑人面前表現(xiàn)得如有失淑女風度,她若知這個黑人其實是個白人時,不知作何感想?!彼?,有些初學者過于依賴于英漢詞典的譯文,有時明明感到用起來有些別扭,但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再如:“:…but where there are still primordial human joys…”(W. Churchill: The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這里,好多人在翻譯時都譯成了“在哪兒,仍有人間最基本最原始的歡樂”?!皃rimordial ”一詞在字典中的釋義時“原始的、最初的、基本的”。但是,在這里翻譯成“原始的、基本的歡樂” 讓人無法理解。若此句成立,那么是否還有其他的如“高級的歡樂”呢?因此,所謂的“原始的、基本的歡樂”是不成立的,準確的譯文應是“天倫之樂”。

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在翻譯時不能生搬硬套詞典里的相對應的釋義,在查出字詞的意思后,再結合實際語境得出合適的譯文。若是生搬硬套,那么得出的譯文只能是牽強附會了。

二、硬搬原文的語義

我們都知道,英漢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英語屬于形合語言,而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詞語或分句之間往往不需要功能詞來連接,所以,在翻譯時,譯者若是沖不破原文的結構框架,那么只能產(chǎn)生一些“東施效顰”的譯文來。如:“Here at home in England, under the fire of the Boche, we do not forget the ties and links that unite us France, and we are preserving steadfastly and in good heart in the cause of European freedom and fair deadly forcommon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for which ,with you ,we drew the sword.” 此句的譯文為:“我們在英國本土,雖然處于德國鬼子炮火之下,為了爭取歐洲的自由,為了各國的平民能受到公正的對待,我們曾與你們一道拿起武器并肩作戰(zhàn)?,F(xiàn)在,我正在抖擻精神,不屈不撓的堅持斗爭?!痹诜g時我們把“for which” 從句的譯文放到前面去(調整語序),把英語句子中某些成分的次序變動一下,或提前或挪后;或者把英語句子中的一部分提出來,單獨譯成一個句子;或者把兩個句子(或句子中的部分)連接起來,譯成一個單獨的句子,這樣作會使得譯語句意更加通順。在漢語譯文中我們常常把譯文中的行為動作按照時間發(fā)生的先后來排列它們。譯文中 “我們曾拿起武器并肩作戰(zhàn)出現(xiàn)在前,“現(xiàn)在,我們正……堅持著這個斗爭”出現(xiàn)在后,就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還有,如:原文中的“we are preserving…in the cause of …for which, with you, we drew the sword.”在譯文中是“為了……我們……并肩作戰(zhàn)。我們……堅持著這個斗爭。”在譯文中,目的狀語放到了句子的最前面,這是因為在漢語中表示這種邏輯關系的一般都是表示原因、目的、條件以及假設等的話語放在前面,而把表示結果(實際的、可能的、竟然發(fā)生的)放在后面,就是說“遵守前因后果”的排列順序。

三、照搬原文中的表達方式

原文的表達方式,能移植的盡量移植,以便更好地傳達原作的異國情調;但不能移植的也不能勉為其難。否則的話,就會弄巧成拙,造成令人頭疼的翻譯癥。如:“But the steps become deeper and deeper, and at last I had to drop down the length of my body and more.”(N.S. Momaday: The End of my Childhood)其譯文為:“不過臺階越來越深,最后我得從跟我一樣高,甚至比我還高的臺階上爬下去?!痹跐h語中,不管上下臺階,似乎都不說有多“深”,而是說有多“高”。而英語中若是下臺階的話,可以用“deep”來形容。所以,在此,應譯成:“不過臺階越來越高……”再如:“The woman appeared with our beer.”(R. Zacks: The date Father Didn’t Keep)其譯文為:“那個女人端著我們的啤酒出現(xiàn)了。” “那個女人”是旅館里的侍者,給顧客“端酒送菜”時她的專職工作。因此,譯者翻譯時用了一個“出現(xiàn)”這樣的字眼是大可不必的,譯者可以根據(jù)漢語的行文習慣,簡單地譯成:“那個女人給我們送啤酒來了”即可。 再如:“Last winter Stanford’s new e-commerce elective was the hottest thing on the business school’s campus ,with 28 students using their single “silver bullet” to secure one of the 66 available spots.”(A Harrington: E-Curriculum: Easy Come, Easy Go) 其譯文為:“去年冬天,斯坦福大學新開設的電子商務選修課成為商學院最熱門的課程,28名學生使出了各自的‘銀彈’,以求在66個聽課席中爭得一席?!薄皊ilver bullet” 是個新字眼,借助“銀彈”的比喻,表達“高招、良方”之意。但此譯文直接譯成了“銀彈”,又不加任何注釋,讀者定會感到莫名其妙,此處還是譯為“……28 名學生各施絕招…… ”更妥帖。

所以,譯者千萬不可機械模仿原文的字面意思和表層結構去翻譯。這樣的譯文不僅語言不順,而且思路不暢,往往給讀者的閱讀帶來困難。鑒于以上種種,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解決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克服翻譯癥。

首先,必須要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若有翻譯癥傾向的譯者,在翻譯標準的把握上,比較重視忠實、忽視通順,而在處理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時,又過于強調形式上的對應,忽略了對原文精神的準確把握。在忠實與通順的問題上,歷來就有兩種極端的認識:一是“重順輕信”,導致“自由化”的翻譯;二是“重信輕順”,導致翻譯癥。忠實與通順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的兩個方面,單顧哪方都不行,一定要統(tǒng)籌兼顧,并且要把握好分寸,講忠實時不妨礙通順;求通順時不影響忠實。當忠實與通順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有些譯者會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通順,片面地追求“忠實”;在忠實而不通順時,讀者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忠實也就失去了意義,實際上就是不忠實。因此,譯者一定要戒除重信輕順的思想,要樹立信、順兼顧的觀念。在內容與形式上,歷來也有兩種極端的認識。一種堅持譯意,認為形式無關緊要;另一種則過分強調形式的重要性,即使在形神難以兼顧的情況下,仍然要堅持形式上的對應,結果就會導致翻譯癥。所以,理想的翻譯應該是形神兼?zhèn)?,不僅要傳遞原作的異國情調,而且更應該傳遞原文的意義。

其次,在詞匯上,一定要借助詞典(英語詞典)去仔細揣摩上下文,徹底吃透原文的精神,然后再去考慮如何表達,千萬不可機械地陷入硬譯的死胡同。在句法上,我們并不反對適當?shù)卣疹櫟皆男问缴系奶厥庑?,在必要而又可能的情況下,適度地保留一點歐化句法的特征?!拔逅摹币詠淼姆g實踐證明,適度的歐化句法對于我國的語體文法的嚴密化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歐化句法必須有個限度,否則會導致“簡直不像話”的流弊。如下句:“The study found that non-smoking wives of men who smoke cigarettes face a much greater than normal danger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若譯成:“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抽煙男人的不抽煙的妻子患肺癌的危險,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蹦强烧嫦窭仙嵴f過的那樣,“既像漢文,又像洋文;既像語言,又像念咒”,令人不堪一讀。恐怕中國讀者大多還是喜歡這樣的譯文:“研究結果表明,丈夫抽煙,妻子不抽煙,那妻子得癌癥的危險要比一般人大得多?!碑斎?, 譯文要有情調,就是所謂“洋氣”。這里的“洋氣”主要指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在語言上雖然也要力求帶有洋氣,但卻不宜沾染上濃重的洋腔。“洋腔”過重的譯文,雖然是用中文寫成的,但譯者往往只顧形式上逐詞逐句地追步原文,忽略了漢語的遣詞造句特征,因而翻譯出來的東西既像中文又像英文,可謂“英文式的中文”。

最后一點,當然也是譯者必須要面對的一道關口,那就是多做審校。審校的目的是檢查譯文是否準確、自然、簡練,淡然,對于一些生硬拗口、晦澀難懂的“英文式中文”,一定要多下功夫,讓譯出的譯文自然、流利,也便于讀者接受。

翻譯癥是譯者在譯文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或弊病,譯者應該盡力去避免并克服它?!爸覍嵍槨笔欠g的標準,它本身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的兩個方面,譯者在表達的過程中必須“統(tǒng)籌兼顧”,要準確、適當?shù)貍鬟_原文的意義,使譯出的譯文通達流暢,符合譯語規(guī)范標準。切不可顧此失彼,或者重此輕彼。作為譯者,我們應當在翻譯的過程中盡量去避免并克服翻譯癥,使得地道的原文轉化成規(guī)范的譯文。

[參考文獻]

[1]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古今明.英漢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張漢熙.高級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篇9

關鍵詞:文化 不可譯性 補償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ult in the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discusses several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ulture untranslatability compensation strategy

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過程。一般的語言交際活動的媒介是同一語言文化,而翻譯還涉及譯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語言文化,當信息源與信息的最終接收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語言與文化鴻溝時,譯者無論采取何種手段都無法做到譯文和原文盡善盡美的對應。(廖七一,2002:235-236)從而出現(xiàn)了可譯性的限度或不可譯性問題。本文在卡特福特對于不可譯性分類的基礎上,論述了英漢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現(xiàn)象,并分析了應對這種不可譯現(xiàn)象的補償策略。

1 文化的不可譯性

翻譯是兩個語言符號系統(tǒng)之間的轉換,它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奈達提出“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的概念,然而在翻譯的實踐過程中,由于源語和譯入語本身語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而無法做到完全對等,因此產(chǎn)生了不同語言系統(tǒng)中的不可譯問題。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J. C. 卡特福特根據(jù)不可譯產(chǎn)生的原因把它分為語言上的不可譯和文化上的不可譯。“語言不可譯(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譯語沒有與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特征。”“文化不可譯(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產(chǎn)生的原因是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的預警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廖七一,2002:108-109)

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包括服飾、飲食、生產(chǎn)、教育、法律、政治、風俗習慣、歷史典故以及氣質情感、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宗教心態(tài)等諸多因素。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焦點,如果兩種語言的文化焦點相去甚遠,翻譯中就會出現(xiàn)兩種語言詞匯間語義的沖突甚至是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

2 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現(xiàn)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民族語言都負載著該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語言與文化,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社會習俗乃至生活習慣不同,必然體現(xiàn)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并突顯在人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因而,兩種文化的差異構成了翻譯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了不可譯現(xiàn)象。

2.1 英漢習語差異

習語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非常深刻,因而體現(xiàn)出的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可譯現(xiàn)象。

2.1.1 成語

成語與其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詞匯雖然簡練,但其含義深刻,因而有時從字面上看,難以領會其意義。

如下兩例:

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

As timid as a hare

在漢有語中,“鼠”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最小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以“鼠”比喻“小”或“少”。漢語中有“鼠目寸光”“膽小如鼠”等成語。而英語文化中的mouse則有狡猾之意,因而在上例的兩個習語中,兩種語言中的動物意向需要相互替換才能在譯文中呈現(xiàn)確切的表達,應該翻譯為“狡兔三窟”和“膽小如鼠”,而非“狡鼠三窟”和“膽小如兔”。

又如班門弄斧的英譯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 對于不清楚魯班這個人物故事的英文讀者就會摸不著頭腦。

2.1.2 歇后語

歇后語是漢民族獨有的,它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很可能在英文中形成空白,難以形神兼?zhèn)洹?/p>

例如:狗攆鴨子――呱呱叫,在這個歇后語中,“呱呱”指鴨子的叫聲,而“呱呱叫”又是“好極了”的意思,所以如果把此話譯為“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必定不知所言何物了。這是因為在英語中找不到類似的表達方式,類似這種歇后語造成了不可譯現(xiàn)象。

如:扯胡子過河――牽須過渡(謙虛過度)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2.2 英漢歷史典故差異

語言中的典故往往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淵源,為民族文化所獨有,因而造成了歷史典故的文化不可譯現(xiàn)象。盡管采取了意譯法進行翻譯,也會因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詞或相應的事物而丟失原文的寓意形象。

如: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后臺封上戲箱,要等年初一開戲。譯文: 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went up to heaven, and the theatre shut down until New Year’s Day. “灶王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管廚房的一個神,西方國家既沒有中國式的“灶頭”,更沒有“灶王爺”之說了。英文讀者對于中國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話,就無法理解這類表達了。

同樣,漢語里的“事后諸葛亮”也只能意譯為“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如此一來,讀者雖能理解其含義,卻感受不到與此相關的形象與樂趣。

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要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對等的事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引起了翻譯中的文化不可譯性。

2.3 英漢飲食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飲食傳統(tǒng)反映著其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特征都可以在飲食文化中找到“影子”。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講究頗多。中華菜式多種多樣,追求色、香、味、形、意俱全。光是表示做菜方式的動詞就有“煎”、“炒”、“炸”、“爆”、“熘”、“”、“燉”等, 由于中西方烹飪方式的差異,在英文當中除了 “fry,stew, bake”之外,很難找到與此對等的貼切的動詞。此外,中華飲食中,有些食材如雞血鴨血,狗肉貓肉等,如果翻譯出來的話,必會令西方人覺得不可思議。由此以來,東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差異,往往造成了菜肴和烹飪方式的不可譯性。

2.4 對等詞缺失

以一種語言為參照,其他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場中都可能有“詞匯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譯現(xiàn)象。英語中的cousin一詞,詞典中有八種稱呼,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如果用cousin來翻譯這八個稱呼當然都不盡能表達親屬的確切關系。相類似的還有aunt, uncle,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ister-in-law 和brother-in-law。此類詞匯看似簡單,但若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也是不能確切理解和翻譯的。

3 應對文化不可譯性的補償策略

“翻譯是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與另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之間的意義轉移,必然涉及到文化建的相互沖突和交融,其復雜性往往取決于文化差異的程度?!薄#纹咭?,2002:22)在漫長的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英漢語言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而東西方國家的民族文化焦點各異,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譯性,翻譯的難度因而增大。然而,文化差異引起的不可譯性,亦非絕對的不可譯。針對文化的不可譯因素可以通過補償手段進行處理。這要求譯者要找到合理而有智慧的方法,盡量減少翻譯中文化信息的流失,盡可能的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廣大譯者針對文化不可譯性,總結了直譯加注、意譯法、替換法、音譯法等補償策略。

3.1 直譯加注

對于一些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成語和典故,可以才用直譯加注解的方法。這種方法盡可能地保留了源語詞匯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得讀者易于理解,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譯語的語言表現(xiàn)力。以《紅樓夢》第三十四回選文為例: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郵箱顰兒來葬花不成?”因而笑道:“若其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p>

譯文: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to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一般的英美讀者都不大可能了解譯文中出現(xiàn)的“Tung Shih” 和“His Shih”, 更不用說“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的典故了。因此才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加注如下:“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韋忠生,胡奇勇,2004)

因而直譯加注的補償策略,既能表達原文的實際內涵,又提供了背景知識,使讀者一目了然。

3.2 意譯法

所謂意譯就是至保持原文內容而不保持原文風格與形式的翻譯方法。亦即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語,直譯優(yōu)惠增加讀者的困難或使譯文的信息傳達收到影響,這時就才用意譯,用規(guī)范的譯語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

如: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這一歇后語,可意譯為“act according to the old ways”, 如果勉強直譯成”the nephew carry a lantern―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這必定讓英美讀者困惑不解。

又如:

“現(xiàn)在合同已簽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只好如此了。”

意譯為: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是漢語俗語,比喻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已經(jīng)無法改變,如用直譯法,譯文顯得冗長,英美讀者也未必能理解,意譯則能清楚的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

3.3 替換法

“有一類特殊的漢語文化負載詞往往需要通過‘文化替換’(cultural substitute)的方法才能已成英語?!保纹咭?,2000:246)如果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語時,用譯語中已有的概念或表達法取而代之。對于典故、成語的翻譯常常采用這種方法,即用譯語中意義相近的典故或成語等直接替換原語的典故或成語。如:

“這實在是叫做‘天有不測風云’。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輕輕,就會斷送在傷寒上?”(魯迅《祝?!罚?/p>

“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so strong; nobody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young fellow like that would die of typhoid fever.”(楊憲益 戴乃迭 譯)

其中“a bolt from the blue”藍天中的閃電,即是“突如其來,始料不及”之意,與中文的“天有不測風云”恰恰是匹配的。

3.4 音譯法

當一種語言中存在著的詞匯或文化概念在另一種語言中無對應成分時,就會出現(xiàn)語義空白或文化真空。在這種情況下,原文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差異最大,當意譯或音意結合的辦法無法解決時,只能采取音譯法。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很多音譯詞匯已經(jīng)為譯入語國家普遍使用。

如進入中文的詞有“coffee”(咖啡);“l(fā)ogic”(邏輯);“sofa”(沙發(fā));“Brandy”(白蘭地);“chocolate”(巧克力);“Coca-Cola”(可口可樂);“radar”(雷達);“humor”(幽默)等。

而已進入英文使用的詞有“功夫”(Kungfu);“臺風”(typhoon);“點心”(Dim Sum);“餛飩”(Won Ton); “豆腐”(Toufu) ; “餃子”(Jiaozi); “麻將”(Mahjong);等等。

4 結語

翻譯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導入,因而翻譯活動實質是一種文化信息互動的復雜的思維轉換活動,這種思維的復雜性關鍵在于兩種文化通過語言轉換的方式實現(xiàn)有效對接。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引起了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不可譯性,并且導致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的流失現(xiàn)象。然而,從發(fā)展的觀點來看,文化的不可譯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不可譯,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增加,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不斷接觸、碰撞和滲透,人們對文化差異越來越寬容。加上翻譯理論和翻譯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原來被認為是“不可譯的東西”,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可譯”了。廣大譯者的責任是不斷提高自己對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應用各種補償手段,盡可能地縮短兩種不同文化的距離,讓譯文成為傳播文化的媒介。

參考文獻:

[1] 陳偉蓮. 試論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的對立統(tǒng)一[J],《南華大學學報》, 2005(2)

[2] 陳永國. 翻譯的不確定性問題[J], 《中國翻譯》,2003(4)

[3] 姜治文,龔琳. 英漢對比研究與翻譯[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4] 劉宓慶. 文化翻譯論綱[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6] 王才英. 試論中國菜名的相對不可譯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9(4);

[7] 韋忠生,胡奇勇. 不可譯現(xiàn)象和翻譯補償手段的應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1);

篇10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復雜的概念,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教授曾指出:根據(jù)現(xiàn)在全世界給文化下的定義有五百多個,這說明沒法下定義。所以我個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于人民有好處的,就叫文化。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文化”的定義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皆為文化。語言是人類最為杰出的創(chuàng)造物之一,是文化的表述方式之一,也是人類思維的外在形式。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文化的傳播必然借助于語言。翻譯作為兩種不同語言相互溝通的橋梁,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進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英漢文化差異在各自語言的不同方面都有反映,對翻譯過程中的語義理解和傳達均起著一定的干擾和影響。如果在翻譯過程中不顧及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兩種文化的差異,則很難再現(xiàn)所譯語言表達的文化內涵和思想。

一、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

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具有各自特點的民族地域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了各自語言的巨大差異。翻譯是兩種文化的對接與交流,我國著名學者王佐良教授在談到文化與翻譯時說,“他(翻譯工作者)處理的不是個別詞,他面對的是兩大片文化。”那么,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主要指與一個社會中反映人際關系的文化,主要包括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等。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在歷史文化、社會準則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很多蘊含特定文化意義的漢語詞語和習語典故,如: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臥薪嘗膽、東施效顰等;而英國的歷史長期處于受國王和教皇的壓迫和統(tǒng)治的狀態(tài),于是就有了“kings go mad,and the people suffer from it”(君王發(fā)狂,百姓遭殃)的說法。英語中的習語和典故大多來自古希臘神話和 《圣經(jīng)》,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斯芬克斯之謎、阿基里斯的腳踝等。對于這類翻譯,只有在深入了解本民族相關的歷史人文文化以后,才能使譯文更加貼近實際。

(二)環(huán)境文化差異

環(huán)境文化和地域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 在語言的反映中包括目的語國家的地理知識及同其地理現(xiàn)象有關的語言形式。中國地處亞歐大陸,而英國地處歐洲大陸西部,由于地域的差異,導致兩個民族對“東風”和“西風”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在漢語中,東風吹后大地回春,象征著生機勃勃的春天,是褒義詞;而在英語中,東西風的意義與漢語恰恰相反。“西風”從大西洋吹來,迎來了萬物復蘇的春天,如雪萊的《西風頌》,預示著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西風,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樂觀態(tài)度。

(三)心態(tài)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心態(tài)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 它與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社會意識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心態(tài)文化, 因而也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倫理道德觀等。比如:在漢語文化中, 我們奉行的是集體主義, 即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在于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因而我們強烈反對“個人主義”和“自我奮斗”。但在英語文化中,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在于他獲得的self-perfection或self-integrity。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提供了總共141條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 而此類詞在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竟多達484條。這一現(xiàn)象在其他語言中,尤其是漢語中時無法想象的。由此可見, “self”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四)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文化范疇的概念,有些風俗陷入了翻譯的不可譯現(xiàn)象。如:“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鬧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如果不了解中國的婚俗,西方讀者就不能理解寡婦改嫁為什么要哭喊,更不能理解“尋死覓活”、“砸花燭”等行為。另外,“拜天地”如果被翻譯成“refuse to bow to heaven and earth”也會玲英語讀者摸不著頭腦。如果在了解了“拜天地”是中國的一種婚俗,而采用折中的譯法,譯成“refuse to go through with the wedding ceromony”化去了意象,意義也就明確了。

(五)思維方式差異

在漢英兩種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之下,所產(chǎn)生的就是兩種截然不同且別具特色的表達。如:中國人面對別人的贊揚或夸獎,總是持否定態(tài)度,覺得如果接受對方的贊賞,會讓人覺得不太好意思,但殊不知,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卻成了西方文化中的不禮貌,在西方人看來,自己的贊賞被公開的否定,這是一件多么丟臉的事情?。≡谀承┧季S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上,漢英語言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視角,許多漢語被譯成與之截然相反的英語,比如:太平門emergence exit (危險)、為你試問you'll answer for it (答)自學self- taught (教)膚淺skin-deep (深)聽電話answer the call (答)紅眼green- eyed (綠)教練車student car (學員)。

二、翻譯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

(一)熟悉文化差異是提高翻譯質量的關鍵

譯者必須十分熟悉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提高雙語的文化修養(yǎng), 才能消除文化信息的傳遞障礙,才能改進漢英翻譯的質量。不能傳遞文化信息的翻譯是無效的翻譯。這是因為漢語和英語是記錄各民族文化的文字符號, 這些文字符號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內涵通過翻譯相互傳遞。傳遞不同文化內涵的翻譯往往十分艱難。譯者除了熟練運用漢英語言之外, 還必須對漢英雙語的文化差異了如指掌。例如“這種結論站不住腳。”被譯成“this conclusion can not stand on foot.”時,英美人就會莫名其妙, 因為“can not stand on foot”對他們來說僅意味著“不能站起來”,與漢語的“站不住腳”字面結構雖相似, 寓意卻不同。這種原文與譯文結構相近, 寓意相遠的情況大多表現(xiàn)在雙語文化差異明顯的語句上。漢語中所說的“站不住腳,”文化內涵上與英文“not hold water”相近。因此,要消除由原文和譯文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信息障礙, 譯者必須掌握這種超詞語轉換的文化內涵轉換技能。只有具備深厚的雙語文化功底,才能勝任語言轉換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對接, 而只有文化差異對接成功的譯文才能完整地傳遞信息。

(二)學生心理文化特征不容忽視

在漢語環(huán)境中生活, 學生們必然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從而影響翻譯的效果。漢文化是人文文化,它“重人倫、輕器物,價值取向以道德為本位。重綜合、輕分析,重意合、輕言傳,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把人與自然看成渾然一體。”而西方文化是科學文化,它“重物質、輕人倫,價值取向以功利為本位。重分析、輕綜合,重概念,輕籠統(tǒng)。強調人權,主張個人至上。重視特殊的辨識,強調人與自然對立、人對自然的索取。”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重具象、重直覺、重整體;西方人重理性、重邏輯、重個體。這種思維方式在語言上則表現(xiàn)為漢語十分形象,英語注重功能;漢語詞義一般比較籠統(tǒng),英語詞義則比較具體;漢語表意較模糊,英語表意較準確;漢語句子的構建憑意念,不注重句子成分的功能,英語句子構建在主謂中心軸上,各成分的功能十分明確;漢語強調篇章結構的整體性,講究起承轉合的完備,注重對稱平衡,英語強調篇章結構的嚴謹;漢語重意念,是意合,英語重形式,是形合等。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文化特征,才能在翻譯教學中對學生的翻譯思維進行正確且有針對性的引導。

(三)采用多種方式加強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翻譯教學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著該民族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以至于包含著由民族發(fā)展所形成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翻譯教學如果脫離了對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與精熟,是無法達到外語學習母語化水平這樣的最高境界,同時無法實現(xiàn)我們翻譯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開設中西方文化差異系列講座、課堂上進行文化差異教育、課后借助網(wǎng)絡資源自學并做學習筆記等方式,將有利于翻譯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四)在掌握母語文化的基礎上,了解目的語文化

基于上述文化差異,在強調漢英兩種語言差異性的同時,首先,翻譯教師一方面應該引導學生熟悉了解目的語文化,另一方面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重要性。“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信息的轉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任何外語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生只有通過特定的文化身份來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形成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的視角,才有助于他們做出選擇并進行反思。其次,在引導學生重視母語文化的同時,也有必要認識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關系。傳統(tǒng)文化觀認為每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都是無聯(lián)系無瓜葛的,是自己獨立發(fā)展的。其實,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還是很多的。比如:“好久不見”是地道的漢語表達,但由于受中文式英語的影響,現(xiàn)在“long time no see”已被英語所接受,成為一種日常用語表達。對于不同文化間互動關系的關注與研究對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尤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