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初夏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3 06:20: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述初夏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述初夏的詩句

篇1

風光旖旎的田園牧歌景色

說到古詩中的田園風光,則不得不提中國田園詩派的開山祖――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他的田園詩別開生面,清新自然,且有無盡的神韻。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飲酒》一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边@首傳頌千古的詩句像一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xiàn)在眼前。此詩千百年來一直為后人贊賞和推崇。同樣擅長田園詩寫作的盛唐詩人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兩句,恰似一幅色彩鮮明、詩意濃郁的田野風景圖畫:廣袤的水田,飛翔的白鷺,濃蔭的樹木,鳴唱的黃鸝,在詩人生花妙筆的組合下,產(chǎn)生出一種動靜結(jié)合、聲畫并茂的視聽效果。

北宋詞人辛棄疾《鷓鴣天》中“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的詩句以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江南農(nóng)村田園風光:在柔嫩的青草地上歡叫的牛犢,在夕陽中歸林的烏鴉。詞中景色井然有致,清新明麗,充滿了鄉(xiāng)野泥土的氣息,表現(xiàn)了詞人對農(nóng)村的淳樸情感和深深愛戀。

宋代詞人雷震《村晚》中的名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同樣充滿詩情畫意:夕陽西下,牧童橫坐牛背,在放牧的歸途中,手握短笛,一路信口吹著不成調(diào)的曲子。清人袁枚《所見》中的“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同樣質(zhì)樸自然,悠閑自在,前后兩詩,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風情濃郁的鄉(xiāng)村農(nóng)家院落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詩第一首形象地描繪了鄉(xiāng)村院落的民俗風情:“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林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些隨手拈來的佳句盡管形成于千年之前,卻依舊能夠喚起我們對兒時鄉(xiāng)村面貌的記憶。

王維在開元后期的詩作《渭川田家》的詩中亦有此類描述:“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荊扉……”溫潤的夕陽照在渭水岸畔的村落上,小巷里是緩緩而歸的牛羊。倚靠在柴門邊上的老人眺望著遠方,熱切地等待著還未歸來的牧童。

晚唐詩人王駕《社日》中“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更是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農(nóng)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作者從村外稻谷豐收在望的景象漸次移筆至村內(nèi)農(nóng)家院落中的豬圈雞窩。尤其是農(nóng)戶“半掩扉”這個細節(jié)刻畫的很有表現(xiàn)力,詩句寫出了當時農(nóng)村民風淳樸、農(nóng)家夜不閉戶的太平安寧之境。大詩人杜甫筆下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則讓讀者領(lǐng)略到了水鄉(xiāng)江南人家的獨特韻味。

躬耕桑麻的辛勤生產(chǎn)勞作

說到農(nóng)民躬耕勞作的艱辛與不易,人們自然會想到李紳那首膾炙人口的《憫農(nóng)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小詩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力透紙背,極具嚴肅的教育意義。而該詩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夸張描述,又表現(xiàn)了收成的豐碩和勞動的歡樂。

南宋杰出詩人楊萬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熱愛農(nóng)村,體恤農(nóng)民,曾寫下諸多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的詩作。其《憫農(nóng)》一詩中寫道:“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饑度殘月,更堪歲里閏添長?!贝嗽娨郧楦胸S富的筆觸寫出了百姓對風調(diào)雨順年景的渴望。

被稱為“中興四大家”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其退居家鄉(xiāng)后寫了一首名為《四時田園雜興》詩,描寫了農(nóng)民夏天勞作的場景:“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是一首描寫夏日農(nóng)忙時節(jié)的詩歌,作品熱情謳歌了辛勤勞作的農(nóng)家兒女。全詩最后一句,令人拍案叫絕。村里的兒童雖不諳農(nóng)事,卻也不閑著,學著大人的模樣種瓜,小詩充滿了農(nóng)村少兒純真的童趣。前述王維《渭川田家》中“雉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的詩句恰似一幅白描,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鄉(xiāng)村種桑養(yǎng)蠶的農(nóng)耕生活。正是因為有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勤耕耘,家家戶戶才有了“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喜悅和“豐年留客足雞豚”的富足。

情趣盎然的農(nóng)家閑適生活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描寫農(nóng)家生活的詩作?!肮嗜司唠u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痹谂谌诘年柟庀拢魅撕涂腿伺R窗而坐,桌子上有主人特意準備的豐盛飯菜,窗外是青山綠樹以及農(nóng)家的場院……主客一邊舉杯暢飲,一邊交談農(nóng)事,真可謂“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農(nóng)家閑適的生活場景躍然紙上。

篇2

[摘 要]古詩是一種語言最凝練、感情最深厚、旋律最優(yōu)美的文學樣式是中華民族藝術(shù)的瑰寶。它對人一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慢讀,既是對古詩最好的致敬,也是進入古詩的最佳路徑。在慢讀中,感受古詩的生活色彩和氣息,體會它對情感的浸潤和升華,享受它美的意境和芬芳。

[關(guān)鍵詞]古詩 慢讀 意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1-021

有個家長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背《大學》《中庸》有什么用?都是老古董了?!蔽耶敃r語塞了很久,看著他不知道怎么應答,最后說了一句:“那你要是覺得沒用,就不用讓你家孩子背了?!比缓筠D(zhuǎn)身離去。

很遺憾自己在讀小學的時候沒有經(jīng)典誦讀的課程,也沒有教師要求我們背誦古詩文,否則我會更早地走進那些詩以及詩人的世界。我喜歡唐詩宋詞,也喜歡《詩經(jīng)》,但大都是在大學之后的專業(yè)課上才接觸得更多且更深一些。每當遇見什么事情如果能用一句詩來表達的時候,就突然覺得中學時背誦過的那些經(jīng)典還在散發(fā)著光華。尤其是在工作之后的幾年里,每當回憶起那些已經(jīng)扎根在心里的詩句,覺得它們一直用我看不見的香氣芬芳著我的內(nèi)心,伴著我成長。

詩之與我

我努力把自己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拉回到已經(jīng)記不清的那些自由又慵懶的假日里,拉回到那些不用叫出每一朵花的名字卻可以輕松走過的午后,甚至是那些丟棄了睡眠的一個又一個夜晚。我一如此刻的姿態(tài),靜坐于窗前,等著一抹風,等著一隙月光,能夠徘徊著打量我這些漫無目的的思考……

相同的是,這樣的時光都安靜,都緩慢,都傻;不一樣的,卻是安靜的流淌里,緩慢的生長中,我的傻在一點一點發(fā)出新芽……

多么慶幸,在這時間的差里,心中竟然會泛起相同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在李白眾多詩篇里,這是最能在深夜喚醒我的自我陶醉意識的一首。撇開旁枝末節(jié),只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能讓我的胸口瞬間進入一種憋悶的狀態(tài)。如果能幸而遇見一縷婆娑的月光,并慢慢地徜徉在舒緩的冷色里,任那些憋悶輕輕地流走,又回來,再流走,又回來。如此往復,即便沒有酒,也足以令人陶醉;最后便是“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

以前的我,拿捏不住李白的腔調(diào),只是簡單地吟哦,單調(diào)地附和。而被歲月這把鈍刀絞割了數(shù)年之后,卻能從他的嘆息里嗅到自己的孤獨。

我絕不可能成為他,但能在千年之后這個平淡的夜里,在同一個月亮下,吟唱著同樣飽含著我的情緒的他的一首詩歌。

望著這輪明月,我靜靜的待著,油然地送去一絲敬意!

課堂里的播撒

“你能用自己的話簡單地形容一下童年嗎?”

“無拘無束”“快樂”“愛幻想”……在這樣的回答中,我看到一群閃爍著向往眼神的孩子。

“那你覺得什么是神仙?”“你想成為神仙嗎?”那向往的眼神更加透徹了,像一道光,直射過來,似乎要灼破這空間的壁壘,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這段對話是我在同區(qū)一所學校上交流課——《牧童》一文的開篇。說起《牧童》的作者呂巖,學生很陌生;但說起呂洞賓,他們卻耳熟能詳。在傳說中,他們是一個人,這也是我將“童年”和“神仙”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原因。其實,孩子們對童年與神仙的認識在很多時候是相通甚至相等的。

牧 童

呂 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這不正是兒童黃昏后的神仙般的生活寫照嗎?臺灣著名的音樂人羅大佑寫有一首歌《牧童》:

牛背上的牧童

敞開你的胸扉

三月的蒼茫

掩不住你樹影下菊色的夢

風在林梢嘆息

云在碧空飄逸

你冷漠的笛聲

掠過青草帶來泥土的芳香

九月的詩

早已埋藏在風雪之中

為何我聽到

你胸口里熱血洶涌

這首歌詞在意境的營造上,與呂巖詩中所傳遞的那種閑散之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情致上卻是一樣的。

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上很怕教古詩,我之前也膽怯過,按照老一套,讀一讀,解一解,說一說,最后背一背,的確無聊之極。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古詩就存有戒心。在了無生趣的課堂中,不僅學生覺得味同嚼蠟,連教師自己也會恍如走進荒漠,尋不到一點水一般。

多年來,我一直認為古詩給我更多的是吟誦時的輕松快樂,對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吟誦時,只有音律的節(jié)奏和簡單的美,再無其他。如此看來,在小學階段,古詩教學只是一次播種,一次啟蒙,但如何播種、如何啟蒙顯得尤為重要。讓我們一起來看范成大的《夏日》: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這樣一首唯美的詩,在成人看來就是一幅畫,在讀的時候,畫面感撲面而來。可是,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能看到詩中金黃的肥杏子,雪白的油菜花,調(diào)皮的蝴蝶蜻蜓,再多半分的意味也體會不到,那該如何是好呢?不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下面這段描述——

“樹上結(jié)著金黃的梅子,杏子又肥又大。麥花穗是那么的雪白,因為春姑娘已經(jīng)悄悄地離開了,油菜花開始凋落,顯得稀稀疏疏。初夏的白天是那么的悠長,籬笆獨自安靜地站著,身邊沒有一個人經(jīng)過,只有那調(diào)皮的蜻蜓和穿著黃黑色條紋衣裳的蝴蝶在這里翩翩起舞?!?/p>

相信在冥想狀態(tài)下聽著這樣一段描述,如畫的風景會立刻呈現(xiàn)在孩子的腦海中。況且,低段學生愛幻想,喜歡唯美畫面。將這段文字與原詩進行對比,然后進行淺吟低誦,就會更容易進入古詩所描繪的畫面中去。

篇3

老王大哥已經(jīng)年近七旬,看上去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紅色的臉膛飽受海風的洗禮,硬朗的身板透露出遼東漢子的豪爽。早年間,老王大哥做建筑生意,隨著年齡增大不愿再在外奔波了,用自己的積蓄在島上建了一個小賓館,接待來島納涼旅游的游客。常年的耳聞目睹,老王大哥對附近海島上的海鳥產(chǎn)生了深深的眷戀,并自覺加入了鳥類保護的隊伍中。

坐在海邊的小石桌旁,聽著老王大哥的娓娓講述,我對黃嘴白鷺這一罕見

的鳥兒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作為鳥類攝影愛好者,不僅要用鏡頭記錄鳥兒的生活習性,更應該用鏡頭語言,倡導關(guān)愛鳥兒的社會意識,讓更多的人具有愛護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的社會責任!老王大哥了解到我的心境,答應第二天送我去黃嘴白鷺生活的無人礁坨拍攝。

翌日清晨,迎著火紅的太陽,我們乘著機帆船出發(fā)了。廣袤的水面翻著波涌,閃耀著縷縷金光。初夏的海風輕撫面龐,令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怡。雖然海面尚為平靜,但接近礁坨時回浪卻一個接著一個,船兒靠礁十分困難。我的朋友也是一個資深的鳥類攝影師,人稱“飛毛腿”,他身手靈活,瞅準時機一個箭步登上了礁石,而回浪緊接著又把我們的船兒推出很遠。幾次靠礁失敗后,船老大決定在附近海面上借一艘小一點的舢板,再送我上坨。這一辦法果然奏效了,小舢板開足馬力,左閃右躲,頂著礁盤,終于把我們?nèi)撕脱b備有驚無險地送上了坨。

背著沉重的裝備,沿著陡峭的山壁,我們一路艱難地登上了坨頂。眼前的景象真是讓人震撼――這是一個狹長略帶弧形的礁坨,長度大概有二三百米,高度有五六十米,坨頂灌木密布,郁郁蔥蔥。左邊近百只黃嘴白鷺或站或飛,獨居峭壁。右邊數(shù)不清的海鷗也在忙著建設自己的小家庭。正值繁殖的季節(jié),黃嘴白鷺的頭部和胸部都長出了長長的蓑羽,隨風飄舞,宛若仙子。黃嘴白鷺原本是沿海地區(qū)常見的夏候鳥,19 世紀后期,人們?yōu)榱双@得這種漂亮的蓑羽,開始大量捕殺黃嘴白鷺,使其處于滅絕的邊緣。為拯救這一物種,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將其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我國也將其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物種。有了這些強力措施的保障,加之愛鳥護鳥觀念的普及,近些年來黃嘴白鷺種群有所恢復,鳥類專家已表示“謹慎的樂觀”,人們也能有機會親眼目睹這只美麗的大鳥!

我們沒有急于拍攝,先悄悄坐下來靜靜地欣賞著眼前這壯觀的景象。這些美麗的尤物,有的在藍天白云下展翅飛舞;有的站枝遠望,無憂無慮;有的來回奔忙,噙枝筑巢;有的撲展大翼,相互嬉戲;有的梳理羽毛,忙著打扮。它們千姿百態(tài),道風仙骨,在和煦的陽光里盡顯優(yōu)雅。長長的喙閃著橙黃,潔白的羽毛一塵不染,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腳為黑色,趾卻是黃色的,這也許就是黃嘴白鷺和其他白鷺最大的區(qū)別。不知道是它們天生膽小,還是人類捕殺造成的恐懼心理,黃嘴白鷺總是生活在離人們很遠的地方,安家在懸崖峭壁,不被人們發(fā)現(xiàn)或許是它們生存的最大保障。一絲悲哀涌上心頭,我看看身邊的朋友,他也是一臉的凝重!

我們放低身姿,靜靜地架好相機,開始拍攝。由于我們帶著長焦鏡頭,所以始終與黃嘴白鷺保持著安全距離,盡量不對它們造成干擾,使它們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拍攝狀態(tài),才能獲得比較真實的鳥類影像!

近幾年,鳥類拍攝異軍突起,也出現(xiàn)了一些干擾鳥類生活的拍攝方式,客觀上對鳥類造成了人為的傷害,這種拍攝方式已被許多鳥友嗤之以鼻?!芭臄z鳥兒是為愛”的理念越來越被鳥友們所接受和推崇。帶著一顆愛心去拍鳥,也是對過去殺戮鳥兒的一種心靈救贖――今天,要用我輩的愛,創(chuàng)造鳥兒生存的空間和種群繁榮的回歸!

篇4

我迷戀自然中那些日常又有神性的事物――早晨的露珠、鳥鳴;第一縷照到窗簾上的橘紅;雨水敲打雨棚的聲音;馬路邊的香樟樹在路燈中投下的濃郁的影子……

在冬日,我居住的房間午后擁有的光也是叫我迷戀的,暖而明亮,從窗戶中探進身體,斜斜地倚在墻上,畫一扇印象派的窗,或在地板上懶洋洋地躺著,揮發(fā)著熟蘋果的微醺氣息。

這是屬于我的光。是的,那么多的光當空照耀,籠著萬物,唯獨這一小束光是屬于我的,在我的房間里赤著腳走來走去,靜悄悄的。

當我捧一本書或一杯茶坐進這束光里的時候,光的手就會輕柔地撫摸過來――我的頭發(fā),我的額頭,甚至我的嘴唇都能感受到光的恩寵。像一只被主人撫摸的貓那樣,我微閡上眼睛,眼前盛開出一片薔薇花園,耳邊則聽到來自天空的,如同融化了的太妃糖般光滑的音樂。

性感

圣女果就是小西紅柿,是我喜歡的水果之一。不僅喜歡它的味道,它的顏色及形狀都給我視覺的愉悅,日常,洗幾枚,用玻璃盤盛著,放在眼前,便是一道可觀的靜物。在水果中,圣女果算得上性感尤物了。

很少在自己的文字中動用“性感”這個詞,盡管我喜歡這個詞以及它所表現(xiàn)的特質(zhì)。十年前看安吉莉娜?朱麗主演的《原罪》,一下子就被她迷住,她的容貌以及周身散發(fā)的神秘氣息,準確地詮釋了“性感”這個詞,定義了這個詞的禁忌與美。

三年前聽維塔斯的歌,看他在MTV中光頭的樣子,穿白襯衫或黑風衣,裹著大紅圍巾,那眼神要么憂傷得令人心碎,要么帶著邪氣的撩一下,又純潔又妖嬈地笑著,也是性感逼人。

性感是一個人天生的稟賦。但它也會在某一天離開擁有它的人。這和年齡有關(guān)――也不是絕對,有些人在年老時仍然性感,比如科恩。

科恩的性感來自他低沉而深邃、略帶沙啞的聲音。一個人的聲音和容貌是同樣重要的,甚至更重要。有時我們聽一個人的聲音,就會在心里做出判斷――這個人是不是自己喜歡的。聽科恩年輕時的歌聲倒是平常,他的聲音是在逐漸年老的過程中變得獨特的,又蒼涼又溫暖,予人深入魂魄的撫慰。

和科恩不同的是,安吉莉娜和維塔斯的性感在歲月中逐漸凋謝了。兩年前,在中國巡演的維塔斯已明顯發(fā)胖,多了媚俗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盡管那聲音還是他的,那個人卻不是之前令人驚艷到氣絕的維塔斯了。

無論是科恩、安吉莉娜,還是維塔斯,他們都將性感的氣息滲透到藝術(shù)中,通過作品放大了性感的魅惑。

對于藝術(shù)作品來說,具備了性感就具備了很重要的渲染力。在攝影方面,早在上個世紀末,旅德藝術(shù)家王小慧的《花之靈》系列,就以細微的視覺表現(xiàn)了花卉震撼人心的性感。而更早――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一位名為奧姬芙的女畫家,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生活并創(chuàng)作了半生,她所繪畫的鳶尾花熱烈而纏綿,充滿了欲望,將植物的性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布列瑟農(nóng)

已經(jīng)忘了是哪一年聽到《布列瑟農(nóng)》這首歌,總之是多年前了,在我所買的一盤CD里有這首歌。很多個午后我盤腿坐在地板上。反復聽著這首歌,完全沉浸于它溫柔的訴說與綿延的憂傷里,在一種受難般的熾烈中迷醉難返。

《布列瑟農(nóng)》這首歌的名字來自一個地名,是佛羅倫薩和慕尼黑之間的地方,一個被山村包圍的小鎮(zhèn)――這是幾年以后,在我接觸了網(wǎng)絡以后得知的。在成為一首歌名之前,知道這個小鎮(zhèn)的人并不多,盡管它有著童話中的寧靜與美麗。

一個地名成為一首歌名,打破時空局限為世界流傳――算得上奇跡了吧。這奇跡是愛情創(chuàng)造的。也唯有愛情才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奇跡。

馬修?連恩就是這個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在《布列瑟農(nóng)》這首歌誕生之前,馬修?連恩是一個漂泊的音樂家、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為綠色和平組織工作。馬修?連恩對自然的熱愛來自童年時期的生活。在他還是五歲孩子的時候,父母便分居了,父親決定離開圣地亞哥喧囂的都市生活,獨自去往加拿大的育空地區(qū)――那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野之地,也是印第安土著的繁衍之地,有大量的野生動物,有浪花飛濺如白馬的河流。馬修?連恩七歲時第一次跟隨母親去往育空,沿途的北美風光襲擊了他幼小的靈魂,他被大自然的原生之美震懾了――這次經(jīng)歷決定了他后來的人生走向。

如果說大自然意味著馬修?連恩的父親,那么音樂就意味著他的母親了。是音樂寸步不離地陪伴他生命的成長,以溫柔而寬厚的懷抱驅(qū)散他的恐懼與孤獨。十一歲的時候,馬修?連恩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鋼琴。二十五歲時,馬修?連恩發(fā)表了第一張音樂專輯。之后不久,便有了《布列瑟農(nóng)》。

馬修?連恩是為了一個女孩來到布列瑟農(nóng)的。女孩也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他們在共同的工作中認識并相愛。年輕的愛情有著烈日的金黃,他們需要揮霍,需要觸摸彼此的全部并融化彼此。

他們選擇了布列瑟農(nóng)這個有著純凈星空的小鎮(zhèn)。

布列瑟農(nóng),哦,布列瑟農(nóng)。因一段愛情而永恒的地方。教堂的鐘聲在小鎮(zhèn)環(huán)繞,安撫著戀人們因離別而悲傷的心,而火車的鳴笛已近,車輪咔噠,將分別帶走兩顆破碎的心。馬修?連恩把心愛的姑娘送上火車后坐上了另一趟火車,他要去的地方將遠離姑娘所去的地方,布列瑟農(nóng)是他們的幸福小鎮(zhèn),也是他們的悲傷小鎮(zhèn)。然而極致之美的藝術(shù)往往誕生于極致的傷痛中。馬修?連恩在火車上很快寫下了《布列瑟農(nóng)》,握筆的手指上尚留著姑娘的淚溫。

1995年,《布列瑟農(nóng)》這首歌被收在馬修?連恩的第五張專輯里,這張名為《狼》的專輯獲得了“北極光”最佳原聲帶獎,這一年馬修?連恩三十歲。

從第一次聽《布列瑟農(nóng)》到現(xiàn)在,已過去很多年了。那張CD也早已損壞,而我隔一段時間還是會在電腦里找出這首歌,放大音量,反復地聽。每一次聽這首歌都像是經(jīng)歷著一場愛、一場別離,經(jīng)歷著生與死。沒有一首歌能像這首那樣,將我揉碎又展開,再揉碎。

也許我的心里也有一個布列瑟農(nóng)吧?――也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布列瑟農(nóng)――也許這就是它征服了這個世界的原因。你再也不能回到那個地方,那夢一樣的城堡,浪漫的小鎮(zhèn)――從你踏上火車之后。

一只蘋果品嘗了自己

一只蘋果品嘗了自己

通過你的手

致命的牙齒,以及舌尖

每個夜晚都會做夢。很多年了,也可以說,幾十年來一直如此。我不知道那些夢是從哪里來的,它們猶如超現(xiàn)實的影片,給了我夜晚的另一面生活。如果沒有夢,我的生活是多么單調(diào),盡管夢是虛假的――也并不總是有美夢――很少有美夢。

大多數(shù)的夢會被我忘記,醒來的時候就忘記了,能記住的是給我強烈印象的。我無法控制我的夢,我的夢卻能控制我。是的,我經(jīng)常被自己的夢控制,就像一種蠱,擺不脫,會沿著夢的暗示走下去,把夢到過的在現(xiàn)實中演繹一遍。

在我的指甲上――幾乎每個指甲上都有豎紋,據(jù)說這是神經(jīng)衰弱的征兆。可能就是多夢導致了我的神經(jīng)衰弱。我并不熬夜,每天晚

上十點會準時上床,很快就能入睡,當然并不能夠進入深度睡眠――我仍然能聽見夜晚的聲音,比如昨天夜里突然下起的雨,我聽得清清楚楚,能聽到每一滴雨落地時的寂寞。是的,我聽到了寂寞,在下著雨的春夜,難免會有這樣古老而憂傷的寂寞。

我在雨聲中做起了夢,夢到寫詩。

在夢中寫詩,這是近兩年來常有的,和我近兩年來的寫詩生活有關(guān)。白天的工作會影響到夜晚的夢境,白天的思想也會在夜晚的夢境延續(xù)。在夢里所寫的詩是絕妙的。我似乎也知道自己是在夢中,帶著喜悅,一遍遍地讀著那些無與倫比的詩句,希望能夠記下它們,在醒來時寫下。但我從來沒有記住過,一句也記不住。哦,那些詩,它們分明是長了翅膀的夜鳥,天一亮就飛走了。多么遺憾,那些從不存在的絕妙的詩,我失落了它們,就像失落了不曾擁有的美好愛情。

但是昨夜的詩我卻記住了。先是“一只蘋果品嘗了自己”,然后是“通過你的手/致命的牙齒,以及舌尖?!蔽液芸煨蚜诉^來,亮了燈,跳下床,在電腦桌上抓起筆和紙,把它們記下。

一只蘋果品嘗了自己――夢中的句子果然奇妙。回到床上我咀嚼著詩句,感覺到詩句的微妙和危險。但我不能確定――它確實來自于我,而不是我所看的某一本書。

無論怎樣,我是滿足的――這只夜鳥,在天亮之前終于被我抓住,在它飛走之前。

初夏

立夏日,路邊已有紅熟的野草莓了。以前曾在文字里說,對五月的期盼,就是為了能采摘那遍地的野草莓。而現(xiàn)在,面對野草莓已沒有了采摘的欲望,看一眼,在心里打個招呼,就走過去了。

龍西小區(qū)對面,那家花店門口的薔薇花也擺開陣勢,和往年一樣隆重地開起來。

花店是我每天都要路過的地方,每次路過時都會轉(zhuǎn)頭看看,有時看花,有時看人。去年以前花店里是兩個人,一對花甲之年老夫妻。在早晨,通常是男主人把門打開,把屋子里的花一盆一盆搬出,給花們挨個澆水。偶爾我會在花店門口停下,取出卡片機給開花的植物拍照,女主人看見后就從屋子里走出,笑吟吟地指點著,告訴我那些植物的名字。

開春以后花店關(guān)門了很長一段時間。再開門時就只看見女主人,頭發(fā)白了不少,臉上帶著默默的哀傷。

今天的天氣預報是說有雨的,早上陰沉了一陣,過了一會天就變藍,到中午時陽光已有些灼人,畢竟是夏日了。

一幕

蘇果超市門口,半人高的垃圾筒,不知是誰把一塊甜瓜擱在上面(可能是超市里扔出來的壞瓜)。黃色的瓜瓤被綠色的筒蓋托著,有些招眼。

垃圾筒邊站著兩個拾荒者,一男一女,六十歲的樣子,灰黑的臉,灰黑的衣服,灰黑的手。

女人的手里也有一小塊甜瓜。女人將甜瓜放進嘴里,瞇著眼,細細地嚼著,仿佛品嘗世界上最精美的食物。

男人站在對面,安靜地看著女人,目光溫柔而滿足。

女人吃完了手上的瓜,和男人說了一句話,兩個人都彎腰笑起來。

女人接著拿起垃圾筒上的那塊瓜,準備吃的時候又停住,把瓜伸到男人嘴邊。

男人的喉間吞咽了一下,伸出手,把瓜推回女人面前。

――這是中午經(jīng)過蘇果超市時看見的一幕。當時很想拿出相機,把這一幕拍下來。

猶豫片刻,忍住沒有拍。走過去很遠后,又回頭看看他們。

宿疾

立夏很久了,我仍被春天的季節(jié)病――“花粉過敏癥”糾纏著。

這不致命卻能一夜間致人面目全非的宿疾,仿佛在我身上某個地方扎下了窩。多少年了,我仍然沒有辦法端掉這個窩,只好小心翼翼地對待它,和它說好話。在它完全不顧及我的顏面迅猛發(fā)作時,我便使出吞藥的絕招――白色的、細小的藥丸,早晚各一把。抗過敏的同時,也讓我陷入昏天昏地的嗜睡中。

“真奇怪,你有花粉過敏癥,而你卻拍攝了那么多花?!币晃慌笥颜f。

也許這就是一個人宿命吧。被所愛的傷害著。

兩千年前,古希臘女詩人薩福在詩中也曾說過:

經(jīng)常,那些

我以溫柔相待的

傷我最多

涼鞋

傍晚,在達芙妮店里給自己買了一雙魚嘴涼鞋,黑色,坡跟,邊緣有細細的花朵鑲邊。

每年夏末我都會給自己買一雙涼鞋,這個時候買涼鞋很劃算,比夏初便宜很多。

這樣說好像我是個很儉省的人,其實不是,一種習慣而已。夏末買涼鞋的習慣是哪一年開始的呢?大約有七八年了吧,記得當初曾在日記里寫過,也和身邊的朋友說過這件事,我說,買一雙好看的涼鞋存放在那里,會覺得,就算為了穿上這雙涼鞋也要活到第二年夏天。

那時候我對活著這件事可能沒什么把握,總是擺脫不了生命的無常感。若仔細地想想,大概是覺得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讓我愿意為之活。就像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為什么而寫”的問題,每個人也都會遇到“為什么而活”這樣形而上的問題吧?是這樣的,人總是要為自己為什么活著找個理由,愛是最好的理由了,其次就是責任。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為愛而活的,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為這個世界有我愛的人,哪怕看不見那個人也沒關(guān)系,而如果那個人不在了,那么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就是一片荒涼的廢墟了。只是后來愛過的那個人沒有死去,愛卻在我心里死去了。怎么辦呢?如果要活下去就得為自己再找個理由。這個理由并不難找,一個人若想為自己做的事找理由總是不太難的,比如為了看到明天的日出我要活下去,為了寫夠一百首詩歌我要活下去,為了吃到下一個春天的野草莓我要活下去,甚至是為了穿上一雙好看的涼鞋我要活下去。

有孩子的人不需要為活著找那么多的理由吧?孩子就是唯一的理由――不可動搖的理由。記得很多年前在一個作家的散文里讀到一句話,大意是無論如何要堅持活到女兒三十歲的時候才可以死。說這句話時他的女兒才剛剛出生,在這之前他大概也時常會被死的念頭、或者為什么而活的念頭糾纏吧,孩子的出生拯救了他的生之虛無感,一個需要依賴他而活的生命同時也成了他活著的依賴與信念。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部名叫《命》的電影,根據(jù)日本作家柳美里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的。當柳美里的母親得知女兒懷孕后欣喜若狂,大呼“萬歲”,之所以如此興奮并不是因為要升級當外婆,而是覺得,再也不用擔心有過自殺史的柳美里某一天會突然不想活了,“有了孩子的女人是不會自殺的,你的姐姐會好好活下去的?!蹦赣H目光濕潤地對柳美里的妹妹說。

這也不一定,我就曾有一個遠房親戚在生下孩子不久后自殺了,那幾乎成了我的一個心結(jié),很多年不能解開,至今也無法想明白她為什么要自殺,怎么舍得丟下剛滿周歲的孩子離世而去,況且她給人的印象一直是開朗、很有責任心的。

我們永遠不能知道另一個人內(nèi)心的悲哀、凄涼――破敗的里子總是被隱藏著,肯拿出來給人看的都是光鮮的那一面。

近兩年來我已不太想著為什么而活的問題了,或許是血液里的熱毒差不多已釋放完了吧。也不是一次都沒想過,當生的厭倦感再次圍攏過來,我會對自己說:你沒有什么理由不活,所以你得活著,體驗著――像體驗一次

探險旅行那樣,體驗你生命的過程與細節(jié)吧。

就像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演變成一種風俗那樣,每年夏末買一雙涼鞋給自己也成了我個人的風俗,說起來還是跟儉省有點關(guān)系吧,比如這雙達芙妮涼鞋,放在剛上市的時候,無論怎樣喜歡也舍不得下手的。

立秋

昨天立秋。一個女人,身姿豐盈,濃密的長發(fā)隨意在腦后挽了一個髻,漏下幾縷碎發(fā)綣在脖彎,風一吹便飄起來,隨之飄起的還有一種香,猶如大雨過后野草的香、烈日過后玫瑰的香。女人倚著一扇覆滿青藤的木門,投向遠方的目光隱約有些倦怠、悵然,然而又是清透的,沉靜的,閃動著不為人知的幽秘的光。

――這是我對“立秋”這個詞的想象。

在民間立秋的日子要吃西瓜,名為“咬秋”,不明白是什么來由,大概立秋之后西瓜就要下市了,趁著這個節(jié)氣吃個痛快吧。記得小時候總會被大人警告,立秋時間不得下河或接觸冷水,要得秋斑的。所謂秋斑就是皮膚上分布不勻的斑紋,白一塊黑一塊,很難看的印記。因為這我甚至不敢在那天去河里洗碗,誰知道什么時候是立秋的時間呢。

現(xiàn)在已很少有人講究這些了吧。民俗正在失落,民間也已成為一個古老的、過時的詞了。立秋是秋的開始,萬物停止生長,果園即將成熟,但真正收獲的日子尚未來臨,離落木蕭蕭的光景也還有一段路程。這個時期更應該名為“晚夏”,經(jīng)歷了整個盛夏的暴風驟雨、烈日焚灼,容顏已有了一些滄桑,而色彩依然濃艷,氣息也更為迷人了。

月色撩人

一個身著黑風衣的女人,像芭蕾舞劇中的天鵝那樣,單腿立地,雙手張開,微微傾斜地迎向天空,猶如夜鷹滑翔在云端的翅膀,海浪般的長發(fā)披散著,綣在耳邊、肩頭――在她身后,是一個巨大得如同房屋的月亮,溫柔、神秘,籠罩著她和她的夢境。

――以上描述的是老電影《月色撩人》的海報,電影愛好者們大概都見過吧,就算沒看過影片也會記住這張海報和片名,它確實撩起了人――特別是女人對于浪漫的幻想,渴望自己就是海報上那個在月亮女神面前情不自禁、翩翩起舞的佳人。

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之所以迷人,讓人在經(jīng)受痛苦和厭倦的同時仍然愿意活著,是因為,這個世界堅硬粗糙的背面還有輕靈柔美的東西,比如露珠、雪、月光,盡管它們無一不是短暫的、脆弱的,轉(zhuǎn)瞬即逝一如幻象。

幾天前――大概是一周前吧,撐著雨傘走在夜晚的小城,抬頭的時候,竟然看到夜空有半輪明月,瑩潤潔凈,禁不住叫起來,看啊,月亮,下雨天怎么會有月亮?身邊的幾位朋友也都抬頭,說真是異象,下雨天也出月亮?

這幾天我總在夜半醒來,醒來后就赤腳站在窗前,看當空的圓月,天地靜闊,沒有一絲塵埃。――不知此時有多少人像我一樣,被一種具有魔法力量的光引誘著,醒著。

月亮確實是有魔法的,《月色撩人》里,已經(jīng)年老的男人在月光下變成了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不再年輕的女人在月光下則變成了天使,明凈而憂傷。

又是秋天了,年輕的海子說,“秋夜美麗,使我舊情難忘?!鼻镆怪悦利愂且驗樗⒋蠛棋脑鹿鈫?月明之夜,孤獨的狼會在山頂深情地呼嚎,那么人呢?人身體里隱匿的狼性會不會在月亮女神的召喚下蘇醒?

長在路邊的小花

幾天前就看見這些小花了,長在路邊的草叢里,桃紅色,一串串,米粒一樣大的花骨朵。

風一吹它們就起勁地搖擺,風停了它們?nèi)匀晃⑽㈩潉又?,像笑得止不住的女孩子,揉著腰,喘著氣,惹人憐愛。

這些小花看起來弱不禁風,其實堅軔得很呢。近日來每天都有暴風雨,把路都沖塌了,大樹也推到了,但是小花卻一點事也沒有,今天看見它們還是幾天前的樣子,依然單純,向上舉著嫩艷的小臉,在傍晚的光束里閃來閃去。

置身植物中間的人是最容易獲得愉悅的,也最容易感受到愛,繁雜的俗世消失了,幸福感如泉般淙淙而出,就這樣簡單地活著、生長著,是多么美好的事。

光精靈

那光是長了腳的,一下一下地跳著。

它還有著翅膀,薄而透明;頭上有著細細的、微卷的觸角。

長了翅膀的光、會跳躍的光、頭上有觸角的光――該叫它什么名字呢?就叫它光精靈吧。

它的顏色――當然是金色的??此谎?,再閉上眼睛,那金色的光會張著翅膀撲閃――滿世界都是。

光精靈是從哪里飛來的呢?是不是很久以前就住在這里?哦,這調(diào)皮的、愛捉迷藏的小東西,從一根欄桿跳到另一根欄桿,像是故意引逗我,有時會停一停,等我靠近時,它的觸角一晃,又跳到另一邊去了。

誰能捉到光呢?――它的翅膀那么輕盈。

看,遠處,湖面上有更多的光精靈在跳躍――它們是不是在湖里沐浴?

此時的湖面綢緞一樣光滑。

白日的喧囂停歇下來了,船靠在岸邊,像一個疲倦的人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微閡著眼,沉默著,任落日薔薇色的手輕柔地撫摸著額頭。

有一只鷹從松林中飛出。被湖面的光蠱惑了一般,它徐徐地、徑直地馳向湖面,鉆入水底,很快又掠起翅膀,一群光精靈便快樂地駕在鷹的羽尖上了。

這只鷹大概是光精靈的老朋友了吧,黃昏時分,它們彼此邀約著,共享余暉。湖面空闊寧謐,此時的世界一如最初時的本真、渾樸――是它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