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經(jīng)典小說范文

時間:2023-03-17 07:07:57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母親的經(jīng)典小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母親的經(jīng)典小說

篇1

   最新《小婦人》讀后感

  我在寶山圖書館借了一本《小婦人》。它是美國的一個作者寫的。流露出的都是溫暖和愛,瑣細的情節(jié)中常常出現(xiàn)極奇感人的段落。

  當我和媽媽讀到第二章“快樂圣誕節(jié)”時,里面的內(nèi)容我很受感動。故事是這樣的:四姐妹和媽媽正準備歡度圣誕,母親說附近有一個可憐貧苦的女人和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躺在床上,還有六個饑腸轆轆的孩子們,為了不被凍僵擠在一張床上。因為他們沒有火取暖,沒有食物吃,正在挨餓受凍。于是四姐妹在母親的建議下,將她們的早餐送往這個貧苦的家庭,作為圣誕禮物。還幫肋他們生起爐火,修補破爛的玻璃。幫小嬰兒穿好衣服,讓六個孩子圍著火爐吃食物。

  多么溫暖感人的故事。書中四姐妹其中一個叫梅格說了一句話:愛鄰人勝于愛自己。多么經(jīng)典的語言,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我們應(yīng)該向書中的主人公學習,去幫助有困難的人。現(xiàn)在我們有這么好的條件,要好好珍惜,好好學習。從故事中我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要有愛心,善心。多愛身邊的人。

  閱讀是多么快樂的事情,也會讓人終身受益。就像書中一開始寫的: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讓燦爛的陽光照亮我們前進的路吧。

  最新《小婦人》讀后感

  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典。感覺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讀完都會非常有收獲的一本書。

  盡管故事內(nèi)容并沒有特別新穎之處,但創(chuàng)作于1868年的故事對我們現(xiàn)如今的生活依舊很有借鑒意義。真的覺得是挺神奇的一件事,著實佩服作者!讀到很有共鳴的地方甚至覺得和作者隔空擊了個掌,可能這就是小說的魅力吧。

  不知讀過得人有沒有會像我一樣幻想擁有一位像馬奇夫人一樣得母親。有耐心、有智慧、善解人意、持家有道、懂得如何跟孩子溝通…亦或者說是更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成為這樣的母親。

  馬奇家的四位姑娘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但她們每一個都是那么誠實善良,面對做錯的事從不輕易推卸責任,而是勇敢承擔并想努力改進。所以也希望有更多年齡偏小的讀者來閱讀,這樣對于樹立人生觀、價值觀都很會很有幫助。故事里的孩子們仿佛就在他們身邊,沒有太多的說教但卻讓你清楚的感受到是非對錯。

  除了孩子,我想每個女生都會在這本書里收獲不同的“養(yǎng)分”,或許剛好能給予你一種力量,認真工作、認真生活。

  最新《小婦人》讀后感

  高貴、愛慕虛榮的海格,舉止優(yōu)雅、卻又有幾分自私的艾米,堅強、執(zhí)著、活潑有點霸道的喬,以及溫柔內(nèi)向的貝思。她們,就是馬奇家的四姐妹,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她們對待生活積極而又樂觀。

篇2

一、以鋪陳交代背景。引人入勝

魯迅先生十分擅長在小說的開頭進行鋪陳,在鋪陳中為下文的閱讀理解提供鑰匙,并巧妙歸結(jié)到表現(xiàn)的主旨上來?!豆枢l(xiāng)》先敘述“我”回故鄉(xiāng)時的所見所感所思:隱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空間、蕭索的荒村等,勾勒出現(xiàn)實中故鄉(xiāng)的影像。由此感受到的是“悲涼”并努力尋找記憶中故鄉(xiāng)的“影像”。在這里,“我”的悲涼心情,可以說是籠罩全篇的情感。而觸發(fā)這種心情的緣由,既有搬家之故,一種失去家園的心結(jié),更因故鄉(xiāng)凄涼的景象,使人“禁不住”生出悲涼之情。正是這種凄涼之景,為全篇中人物的活動設(shè)置了背景。在與母親的談話中,不經(jīng)意間提到了閏土,也就巧妙地歸結(jié)到人物的生活與命運上來。這一獨具匠心的開篇,除交代背景外,還埋下伏筆,與下文勾連,不經(jīng)意間暗示了對下文理解的鑰匙。

二、以敘述展開故事。跌宕起伏

魯迅小說作品主體部分的敘述,都是曲折起伏,縱橫捭闔,體現(xiàn)出大手筆的駕馭能力。《故鄉(xiāng)》在引出閏土之后,有一大段“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從他的外貌到談吐,都是那么富有活力。正在讀者期待閏土出場時,作品卻宕開一筆,去寫一個突然出現(xiàn)的楊二嫂。從她那“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的外形,到“尖利的怪聲”,到刻薄的語言??梢哉f,描寫楊二嫂是神來一筆,不僅使作品的人物畫廊多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富有個性化的人物,而且通過這個人物表現(xiàn)出故鄉(xiāng)的變化,人性與人心的嬗變。整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避免了平鋪直敘,故事內(nèi)容更豐厚,人物形象更飽滿,情節(jié)發(fā)展更耐讀。

三、以描寫塑造人物。折射現(xiàn)實

小說是靠塑造人物反映社會生活。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都個性鮮明地表現(xiàn)出底層人物的不同形象代表?!豆枢l(xiāng)》中的少年閏土聰明能干,充滿活力,并且善于言辭,說話滔滔不絕,給“我”介紹了看瓜與捕鳥的許多新鮮事。他們都是“迅哥兒”童年時的好朋友。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感受到童年這個年華是多么幸福,而一旦走出童年,人生的命運又是多么無常。閏土已經(jīng)變成“木偶人”,與“我”之間竟然形成了“厚障壁”。閏土是一個厚道、麻木的農(nóng)民代表,與此相襯托的是楊二嫂,她家開過豆腐坊,算是小戶人家。然而生活讓她變得尖利刻薄,極端自私,她是陷入年困頓的小戶人家的代表人物。小說中的人物是一面鏡子,映照的不僅是人物自身的特點,也映照出那個時代的特點。

四、以對比揭示命運。強化效果

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魯迅先生都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這種對比既可以在同一對象上反復(fù)進行,也可以在不同的對象方面進行?!豆枢l(xiāng)》中楊二嫂前后的對比,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閏土與楊二嫂的對比,“我”與閏土關(guān)系的對比,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與想象中的故鄉(xiāng)的對比,一組組鮮明而深刻的對比,無不在揭示著故鄉(xiāng)的沉淪,人民生存的艱辛,并成為整個底層社會的印記。他們無不打上“辛苦”的烙印,或如“我”的“辛苦輾轉(zhuǎn)”,或如楊二嫂的“辛苦恣睢”,或如閏土的“辛苦麻木”。這是社會轉(zhuǎn)型期農(nó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那個時代特征的藝術(shù)展示。各種對比,從不同的方面或顯示特征,或表現(xiàn)變化,或剖析心態(tài),在閱讀中是值得去細細品味和認真思考的。

五、以警句作為結(jié)尾。耐人回昧

魯迅小說的結(jié)尾很有特點,語言簡潔而耐人尋味?!豆枢l(xiāng)》的結(jié)尾:“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作者把對未來的希望形象地比喻為“路”,用最簡潔的語言闡述了最深刻的道理。希望要靠奮斗去努力產(chǎn)生,唯有奮斗才有希望。這樣的結(jié)尾,是作品悲涼氣氛籠罩后點亮的光明之燈,照耀著的不僅是作品中人物所尋求的希望,也是在啟示所有的人去走希望之路。魯迅先生作品的結(jié)尾都很簡潔、雋永、深刻,而本文的結(jié)尾更是經(jīng)典名句。

篇3

關(guān)鍵詞: 坂口安吾 小說《盛開的櫻花林下》 “絕對的孤獨”

《盛開的櫻花林下》是日本著名作家坂口安吾的經(jīng)典小說之一,自1947年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除了在日本國內(nèi)引起一定的反響外,中國的學者也嘗試從象征主義、櫻花林下的孤獨與虛無等方面對文本進行不同的詮釋,為全面細致地解讀文本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本文主要結(jié)合作家的出身和文學觀,圍繞“絕對的孤獨”這一母題解讀作品中山賊形象所揭示出來的生存的困境和當下意義。

作品中櫻花是貫穿始終的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本主要講述了山賊和他掠來的美麗女子之間錯綜復(fù)雜的故事,揭示了當代人生存的本質(zhì)就是孤獨:在鈴鹿嶺,有一處櫻花林,非常陰森可怕。山賊盡管無所畏懼,但害怕路過櫻花林。美麗的女子原從京都來,在山道上遭到山賊搶劫,丈夫被山賊殺害,然而她卻不露半點憎恨之意,跟隨山賊上了山,并且命令山賊親手殺死了他原來的六個老婆,只留下其中的一個腿有殘疾的照顧她。山賊懾服癡迷于女人的美貌,對她百依百順,但女人不滿山里的生活,要求山賊帶她遷往京都。山賊和女人在京都住了下來,山賊聽從女人的命令殺人搶劫,并割下人頭帶給女人玩人頭游戲。后來,山賊對城市生活感到厭倦,決定帶女人回山里。經(jīng)過櫻花林時,女人化成厲鬼,為山賊所殺,最后兩人一同隨風飄散,消失于無形。

一、坂口安吾的文學觀:“絕對的孤獨”

坂口安吾出生于日本一個富有的舊式家庭,因為坐擁一切,他的反叛和對龐大家族的憎惡造成了他傲視財物。與世人為財而死不同的是,他把一無所有當做自己的生存依據(jù)。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叛逆和極端,與他出身的家庭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安吾的人生正是從對父親的蔑視和對母親的憎惡開始的。父親忙于政治,而身為舊式家庭主婦的母親也無暇顧及12個孩子。他從父母那里無法得到愛,逐漸迷失了方向。他自小放蕩不羈,中學時沉迷于文藝,結(jié)果因交了白卷被學校開除。被世人拋棄的他感到了人生巨大的虛無和痛苦,常去看海、吹風、看天空,寄托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安吾在早期的作品《來自朔風的酒窖》、《風博士》和《寄故鄉(xiāng)之贊歌》中就描寫了海、天空和風,表達對故鄉(xiāng)的哀思和內(nèi)心極度的孤獨。正如安吾在《文學的故鄉(xiāng)》中所說:“活著便是絕對的孤獨?!笨梢哉f,孤獨是他揮之不去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非常重要影響的一個母題。

二、“絕對的孤獨”:山賊形象的解讀

作者在小說開頭寫道:“從前,人們穿過鈴鹿嶺的那片櫻花林時,都會失常奪路而逃。殺人從不手軟的山賊,經(jīng)過櫻花林時也會感到戰(zhàn)栗。櫻花林里沒有半點風聲,只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和窸窸窣窣往下掉的花瓣聲。這種異乎尋常的靜寂竟然讓膽大包天的山賊也感到恐懼和不安?!憋@然,作者對櫻花林作了顛覆性的描述,為無處不在的孤獨感創(chuàng)造了一個宏大的背景。

山賊搶來了一個美麗的女人,剛到山寨,這個女人就命令他動手殺死了原來的六個老婆,只留下一個面目丑陋、腿有殘疾的做她的傭人。此時的山賊在魅惑于她的美色的同時感到不安,這種不安使他無意中追尋生命的本源,開始意識到女人與櫻花林之間有著某種難以名狀的共通之處,即從櫻花林和女人身上散發(fā)出的就是一種“絕對的孤獨”。

女人不斷對山賊提出無理要求,甚至要他帶她回京都。在去京都之前,山賊讓女人等他三天,他特意跑去盛開的櫻花林下,“風從櫻花林的四面八方涌出來,吹過他的身體,他的身體幾近透明,四周一片虛無。他哭泣、祈禱、掙扎,最后狂奔而逃”。當時櫻花林下狂風四起,山賊的身體和魂魄都被瞬間剝?nèi)ィ皇O绿摕o縹緲和“絕對的孤獨”。

山賊和女人去了京都,他每天給她帶來各種寶石首飾,她卻不滿足。令人發(fā)指的是,女人要求山賊帶人頭給她玩,顯然女人已為自己無盡的欲望所支配,她不愛任何人,不屬于任何人,生活在“絕對的孤獨”中。而山賊卻成了沉重笨拙的鳥,為女人羈絆,得不到她的愛,又回不到初始狀態(tài),在這無意義的都市孤獨地生活著。

后來,山賊厭倦了京都的殺人生活,決定返回山里。女人裝他的樣子,愿意跟他一塊回去,卻暗地里謀劃重新把山賊帶回京都。他們經(jīng)過櫻花林時,在盛開的櫻花下,一切原形都無所遁,女人化成了厲鬼:“趴在男人背上的是個全身紫色的大臉老妖。嘴咧至耳朵,而散落下來的頭發(fā)全是綠色的?!鄙劫\與之搏斗并殺死了老妖,在他回過神來之后,他抱著女人的尸體痛哭。但是此時的山賊雖深處盛開的櫻花林中,往日的恐怖與不安卻消失殆盡??梢哉f,山賊在“絕對的孤獨”中經(jīng)歷了洗禮,實現(xiàn)了人生的超越。

在小說的最后,作者更是直接指出:“至今無人知道盛開的櫻花林下的秘密。也許那就是所謂的孤獨。因為山賊再也沒有害怕孤獨的必要了。他已然化作了孤獨?!鄙劫\已全然變成了孤獨的象征和代名詞,這正是坂口安吾通過文本所要闡述的主題: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和作者對文學本質(zhì)問題的不懈探尋。

參考文獻:

[1]坂口安吾.墮落論[M].東京:筑摩書房,1990.

[2][日]坂口安吾著.林濤譯.盛開的櫻花林下[J].外國文學,2004,(05).

[3]林進.冷風從盛開的櫻花林下吹來——坂口安吾《盛開的櫻花林下》的象征意義[J].長春大學學報,2009,(01).

篇4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三國殺》成選修課

在中國風靡一時的國產(chǎn)桌面游戲《三國殺》,近日正式殺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為2012年秋季學期的選修課。課程名稱為“探索三國:中國經(jīng)典小說與‘三國殺’桌游”。消息一經(jīng),不少學生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有的學生表示將“秒殺”這門選修課。

鄭名鴻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中國留學生,她介紹,這門課程是該校2012年秋季學期新增設(shè)的選修課之一。在伯克利分校一個叫“DeCal”的學生組織網(wǎng)站上,列出了課程的詳細介紹。

課程介紹寫道,“你喜歡玩‘Bang!’(一種在國外流行的紙牌游戲)嗎?你有玩過《真?三國無雙》嗎?你是不是很想看《三國演義》,而且經(jīng)常會看到中國朋友在玩一個你沒辦法叫出名字的游戲?”如果回答是“Yes”,這門課程將邀請學生進入中國的歷史文化之旅:閱讀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并探索其中的經(jīng)典人物,如何體現(xiàn)在當?shù)刂袊餍形幕?,甚至是流行游戲之中?/p>

課程計劃持續(xù)14周

《三國殺》是中國風靡一時的國產(chǎn)桌上型紙牌游戲,以三國人物角色扮演展開廝殺,每個角色配有不同的武器和能力,分成主公、忠臣、反賊和內(nèi)奸四個組別。

按照課程設(shè)計,這門選修課共持續(xù)14周,上課時間為2012年秋季學期的每周四17時到19時,由三名老師共同授課。

邊玩邊學吸引學生

由于《三國殺》能讓大家親身體會到三國歷史對中國流行游戲的重大影響,授課老師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玩兒。學生將利用從《三國演義》中學到的歷史知識,審視《三國殺》游戲中的每位人物。課程將主要教授三國時期的有關(guān)歷史,并把這段歷史與中國當下的流行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通過書籍、表演、電影以及游戲等,讓學生掌握三國這段歷史。每節(jié)課,老師都會講述三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并適當安排課堂活動。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網(wǎng)站上,記者看到,DeCal是該校的一個重要學生團體。該團體的學生可以向?qū)W校申請開設(shè)課程,而團體旨在為學生提供“基于參與、對話和批判性思維的進步教育”。雖然DeCal是學生團體,但這門課程可以算學分。由于該課程只有30個選修名額,而且不能在網(wǎng)上選課,要上課第一天先到的30人才能選課成功。

中山大學:開設(shè)哈利·波特課程

在剛剛結(jié)束的這個學期,中山大學醫(yī)學院開設(shè)的公選課《哈利?波特與遺傳學》就吸引了不少關(guān)注的目光。

據(jù)悉,這門課是中山大學醫(yī)學院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開設(shè)的公選課,要求學生“對哈利?波特小說或電影感興趣”。開課的陳老師自稱是個“哈迷”,說起開課的原因,她說:“國外有不少科學家以《哈利?波特》為模本來研究醫(yī)學、生物學,他們以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做學術(shù)研究,卻用調(diào)侃、輕松的方式表述出來,這個角度很有意思?!?/p>

陳老師說,遺傳學里經(jīng)常會強調(diào)母親妊娠期間的心態(tài)和環(huán)境對小孩以后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作用。在《哈利?波特》里面,就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哈利與伏地魔的生活環(huán)境也很相似,為什么性格截然相反?哈利是在母愛中出生的,而伏地魔的母親懷孕期間心中充滿仇恨。

“其實遺傳學是很枯燥的,但如果學生是個‘哈迷’,自然就會對這門課有好奇心;老師再結(jié)合書和電影里的故事來講,學生也很容易記住知識點?!标惱蠋熣f。

廈門大學:國內(nèi)大學首開爬樹課

近日,“廈門大學微博協(xié)會”微博稱,廈大將開設(shè)爬樹課。在這門課上,可以學習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樹,并在上面自由移動,甚至“在樹木之間靈活穿梭”。一旦開課成功,廈門大學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開設(shè)爬樹課的大學。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表示,學校確實要開設(shè)爬樹課,起因是廈大校長希望借鑒美國部分大學開設(shè)爬樹課的經(jīng)驗,教會學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該項課程擬于今年新學期推出。

“美國部分大學早已開設(shè)了這門課程。校長從國外考察回校后,覺得美國大學開設(shè)的爬樹課很有意思,也希望我們體育部能開設(shè)爬樹選修課供學生選修?!睆B門大學體育教學部的林建華教授介紹,由于國內(nèi)尚未有開設(shè)類似課程的高校,因此從選址到課程設(shè)計都得靠體育部的教職工“自行摸索”。

“當然,不是赤手空拳去爬樹,會適當借助一些器材以保障學生安全?!绷纸ㄈA教授表示,爬樹的形式可能會有點類似于攀巖運動。

激發(fā)學生鍛煉熱情

學校開設(shè)這樣“另類”的體育課,可能會引起不小的爭議。林建華教授認為,體育選修課的多樣化能充分挖掘?qū)W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有接觸不同運動項目的機會,激發(fā)他們鍛煉的熱情。

“就像廈大當初開設(shè)高爾夫球課,也引來了不少非議。就開課后這幾年的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都很喜歡。有的學生工作后,當初學習的高爾夫球課還真派上了用場。”他告訴記者。

許多網(wǎng)友調(diào)侃說,廈門大學開了爬樹課,學生們以后豈不是都能“飛身上樹”了?事實上,“爬樹課練習的是如何借助于繩子、各種扣子等工具攀爬樹木,完成上升、下移、旋轉(zhuǎn)等動作?!睆B大體育部老師回應(yīng)。

各類潮課花樣頻出

中國政法大學:根據(jù)當紅美劇《LIE TO ME》(別對我說謊)開設(shè)《心理應(yīng)激微反應(yīng)》選修課。

中南大學:《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由柯南迷、該?;瘜W化工學院副教授徐海開設(shè),結(jié)合劇中的情節(jié)談到具體的毒藥。

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新女性必修課課程》,傳授各種女性生活中的常識,包括女性心理健康、女性與禮儀、女性倫理等,很多課互動性很強。

中國計量學院標準化學院:《酒文化入門課程》,這門課能使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世界著名啤酒、葡萄酒和蒸餾酒(白酒)的起源、分類、釀造、選購技巧、飲酒禮儀、品嘗藝術(shù)及其保健功能等內(nèi)容。

浙江紡織服裝學院:《微博與社交》,這門課主要教學生分享微博最I(lǐng)N話題,玩轉(zhuǎn)微博最新功能,研究微博未來前景,爭做微博最熱達人。

篇5

關(guān)鍵詞:《紅色英勇勛章》;精神成長;轉(zhuǎn)變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3-0213-02

斯蒂芬?克萊恩(1871-1900)是美國19世紀的一位多產(chǎn)作家,他8歲時父親去世。克萊恩為了養(yǎng)家很小就開始了寫作,16歲就出版了第一部小說。生活在美國內(nèi)戰(zhàn)時期的克萊恩對生活充滿了失望與恐懼,其作品多數(shù)都是悲觀與現(xiàn)實的,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精神的崩潰??巳R恩作為自然主義作家,其代表作《紅色英勇勛章》深刻的反映了作者的悲觀自然主義思想。

《紅色英勇勛章》小說背景為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主要描述了亨利?弗萊明參軍前對戰(zhàn)爭有著奇妙而美好的想象,因此全然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的報名參加了北方軍。然而戰(zhàn)場中的情形卻與想象有著天差地別,現(xiàn)實總是不如幻想來得那么刺激浪漫,現(xiàn)實的戰(zhàn)爭擊碎了弗萊明。在書中,作者描寫了弗萊明面臨第一次戰(zhàn)斗時的情景,戰(zhàn)場上轟雷的廝殺使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也使他產(chǎn)生了動搖情緒,最終導(dǎo)致弗萊明做了逃兵,倉皇地逃離了戰(zhàn)場。戰(zhàn)后,當弗萊明聽見北方軍重新獲勝的消息,他又后悔不已,也覺得心里不安。因此為了彌補犯下的過錯,他不顧一切千方百計地打探到了部隊前線的消息,令人可笑的是在打探的途中,弗萊明不幸被一名士兵打傷了頭部。自此書中的“英勇”勛章出現(xiàn)了,便是弗萊明額頭上的一記無意之過,同時也是小說的轉(zhuǎn)折點。之后弗萊明回到原來的兵團,不知情的戰(zhàn)友把他奉為英勇的戰(zhàn)士。由于深受良心的譴責,弗萊明決心上前線英勇殺敵,洗清恥辱,甚至在一次混戰(zhàn)中,他主動接過倒下的戰(zhàn)旗,英勇的帶著部隊沖鋒陷陣,贏得了上級軍官的高度評價,成就了真正的英勇勛章。然而小說并沒有在此結(jié)束,小說的末尾弗萊明也意識到了這場戰(zhàn)爭,甚至這個時代的虛幻。這是一部描寫年輕人成長的小說,是主人翁弗萊明從天真無知到成熟再到幻滅的過程。

克萊恩雖然一生從未上過戰(zhàn)場,但克萊恩通過從退伍老兵聽到的二手資料進行整合,經(jīng)主人翁弗萊明的思想斗爭與變化,深刻的反映了戰(zhàn)爭中的虛無與人性的懦弱,體現(xiàn)出了克萊恩的自然主義觀,即人在自然面前的無能為力。

一、成長小說的定義與特征

成長小說也稱啟蒙小說,是指主人翁在通過一系列的磨難、困苦后由少年至成年,或由幼稚至成熟的過程。成長小說的起源在歐洲,然而卻在美國文學作品中占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許多的美國文學都探討了成長小說的意義,對于“成長小說”的定義解讀,許多的學者都有著不同的闡釋,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萊斯利?費德萊爾認為“成長是通過獲取知識墜入成熟的深淵”,莫迪凱?馬克思則概括為:“成長小說是年輕的主人公經(jīng)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而有之。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fù)雜的成人世界?!睙o論怎么定義解讀,成長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主人翁必須是青少年,必須親身經(jīng)歷事件,并且該事件促使了主人翁心理、性格的成長。《紅色英勇勛章》作為克萊恩的經(jīng)典小說,以美國內(nèi)戰(zhàn)中的“錢斯勒斯維爾戰(zhàn)役”為背景,以主人翁弗萊明對戰(zhàn)爭和社會的逐步認識為主線,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成長主題的小說。

二、主人翁弗萊明的成長

(一)從天真到虛無

小說開頭就以倒敘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軍隊中沉重、灰暗的氣氛,作者所用之詞都是帶有灰彩的詞語,無一不加重了對戰(zhàn)爭給士兵們帶來的陰影,小說主角弗萊明就感受到軍隊里的沉悶與虛無,他對即將的戰(zhàn)爭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自己被國家、被希臘英雄主義欺騙了,他想逃,卻又不敢逃。

然而,這些恐懼虛無的思想?yún)s都是在弗萊明參軍后才出現(xiàn)的,在參軍前,弗萊明對戰(zhàn)爭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渴望著上戰(zhàn)場,渴望著建功立業(yè),渴望著成為希臘神話式的英雄。作者克萊恩在弗萊明的天真幻想階段創(chuàng)造了一個對抗性人物:他的母親。她看透了戰(zhàn)爭的意義,因而一次次的阻止弗萊明的參軍,遏制弗萊明的幻想。但最終弗萊明還是瞞著母親報名參了軍,他似乎看見了流血的戰(zhàn)場和英勇的英雄,可是旋即而來的便是無邊的厭煩與虛無,他的軍隊一直處于后方無仗可打,他們必須等待。等待的虛無包圍了弗萊明和他的戰(zhàn)友,使他們恐懼,他開始想象戰(zhàn)爭中可能出現(xiàn)的血流成河,可怕場景,甚至死亡等后果,突然之間弗萊明對于自己為什么參戰(zhàn)、為誰而戰(zhàn)產(chǎn)生了疑問,他慢慢的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幼稚,他開始思考參軍對自己是否有價值,不斷地進行自我追問。這時的弗萊明已然對戰(zhàn)爭毫無幻想,他有的只是虛無和虛無帶來的恐懼。

(二)從虛無到懼怕

軍隊中的無所事事給弗萊明心理上度日如年的空虛,一個個隊伍即將上戰(zhàn)場的謠言,也使弗萊明意識到自己想當個逃兵的強烈欲望,“也許在戰(zhàn)斗中,他可能會逃跑”。他被迫承認,“在戰(zhàn)爭這個問題上,他對自己沒有把握”,“唯一能夠證明自己的辦法是投身到炮火中去…”他想知道別人是否也如他一樣,他詢問隊友吉姆和資深老兵們,但他得到的卻是更加無止的恐懼。

如果說以上的描寫只是弗萊明的思想活動的話,那么后來當他的隊伍真的面臨戰(zhàn)爭時,卻是弗萊明恐懼心理的極好體現(xiàn)。隨著連隊開赴戰(zhàn)場,戰(zhàn)場上的槍林炮雨讓弗萊明不知所措,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弗萊明又一次的萌生了逃跑信念,“他就像一只聲名狼藉的小雞一樣,他根本不知道往哪兒跑才是安全的。他嚇得臉色蒼白,好像一個半夜三更不小心走到懸崖邊緣才突然醒過來的人,他立刻丟掉手上的槍支,毫無羞色地如一只野兔般倉皇逃命”,最終混在傷兵中跑離了充滿硝煙的戰(zhàn)場。戰(zhàn)場上的逃離是弗萊明歷經(jīng)了從虛無到懼怕的成長。

(三)從恐懼到成熟

戰(zhàn)場上的逃離盡管弗萊明不再受戰(zhàn)爭和死亡的威脅,可又滋生了他另一方面的痛苦。當弗萊明得知他們這一方取得了戰(zhàn)爭勝利時,恥辱便侵襲了這個年輕人的心。他為他逃離戰(zhàn)場的行為感到羞愧,然而他仍在不停的說服自己,告訴自己保全性命才是最正確的。這種想法尤其在弗萊明看見一只松鼠被他擲的一顆松果嚇得逃之夭夭時得到了證明,他極力的使自己相信保全自身是任何生物的本能。

然而,弗萊明卻無法真正意義上的遠離戰(zhàn)爭,在樹林里到處都是戰(zhàn)爭后的痕跡,傷兵遍地,哀嚎連天,弗萊明在這一幕幕的戰(zhàn)爭痕跡中又一次的迷失了自己,他既羞恥又相信逃跑是最正確的本能反應(yīng)。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出現(xiàn)了使弗萊明徹底覺醒、歸隊和重生的,是他的戰(zhàn)友――大個子戰(zhàn)士吉姆?康克林。

康克林在小說中是鎮(zhèn)定、謙卑、堅定不屈的,他被作者賦予了啟迪、拯救弗萊明的使命??悼肆质钦嬲膽?zhàn)士,即使在臨死前,他還堅持找尋自己的戰(zhàn)場,并用他那莊嚴的死,喚醒了弗萊明內(nèi)心的恥辱感和使命感。書中的吉姆?康克林用他的死喚回了弗萊明靈魂的生,這表明了弗萊明成熟的第一步:意識到人類在死亡面前的無奈與大自然對人的漠視。

弗萊明成熟回歸的第二步便是他的傷疤(一個荒誕“勛章”)。盡管在遭遇了吉姆?康克林的死亡,弗萊明已經(jīng)頓生了勇氣與回歸戰(zhàn)場的念頭,然而他仍需要一個可以掩蓋他逃跑的借口來戰(zhàn)勝黑暗,榮耀歸隊。

弗萊明受到康克林的啟示,決定回歸部隊,回歸戰(zhàn)場,但卻不知怎么向戰(zhàn)友解釋自己的逃跑。也許是上天的“恩賜”,他被卷入一支潰退的隊伍中,他的額頭甚至還在他向這批在散兵們打聽時,挨了一名士兵的一槍托而受傷,而此傷口則被其自稱為“槍傷”。可是,畢竟這傷疤不是真正的槍傷,這個傷口與其說是驕傲的源泉,不如說是一個恥辱的象征?;氐皆瓉淼能妶F后,弗萊明的戰(zhàn)友們把他的傷口當做令人敬佩的、因戰(zhàn)斗而負的傷,當成是英勇的象征。弗萊明為了讓自己真正的成為英雄,真正的擁有一個傷疤,自此,他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奪取了敵人的陣地,漸漸地他開始有種了一種崇高感, 無暇顧及去贏得別人的贊揚,或注意為自己贏得榮譽,成為了整個兵團中最瘋狂、最勇猛的戰(zhàn)士。

到此,小說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迷途之人如何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思想斗爭,同時在受到一連串的啟示和“超自然助力”后,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走出了黑暗,完成了自外向內(nèi)轉(zhuǎn)移的艱難歷程。這是弗萊明走向成熟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弗萊明得到了心靈的覺醒與凈化。

(四)從成熟到幻滅

幻滅是弗萊明在成長道路上的最后一站。雖然作者克萊恩讓弗萊明走向了成熟,但并沒有就此收筆,克萊恩相信在自然的面前人類是無能為力的,因此《紅色英勇勛章》中的弗萊明也就是這種自然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弗萊明在最后不但明白了奮勇殺敵,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自然的龐大力量和人類的渺小。在弗萊明逃跑的森林中,盡管哀嚎連天,傷兵遍地,但大自然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依然晴空萬里,動物們(如松鼠)依然歡樂的覓食,鳥兒依然唱歌,白天依然是白天,夜晚依然是夜晚,毫無改變,人類的死亡、生存、殺敵、逃跑在大自然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弗萊明明白了自然的道理,也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虛無!小說的結(jié)局自此才顯示出來。在書中弗萊明野心完全消失,不僅不再為保命而活,也不再為了榮耀而活,他已經(jīng)失去了恐懼,從容地接受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變成徹徹底底的無個性特征者。

作者克萊恩為了讓弗萊明能夠真正找到自我,讓其對自己行為進行反思,讓他以旁觀者的立場評價它們,從而使弗萊明和讀者都認識到,任何偉大的事情背后都必然包含著丑陋,然而這一丑陋卻并非不是道德的,相反更多的是出于人生存的本能,是人性之所為。作者在《紅色英勇勛章》中反映了一個士兵從天真無知到成熟再到幻滅的成長過程。弗萊明之所以成為英雄,并非如常規(guī)的戰(zhàn)爭小說中的英雄具有至高無上的精神;相反,作者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普通人的虛榮,一個普通人盲目的自豪感,以及在面對戰(zhàn)爭時的一種畏懼感,最后經(jīng)歷了生死后的凈化與成長,作者克萊恩用這種成長式的主題探索人類與自然,告訴讀者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毫無選擇。

參考文獻:

〔1〕陳媛媛.《紅色英勇勛章》的成長主題分析[J].沈陽: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93-95.

〔2〕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篇6

說起夏洛蒂?勃朗特,不得不提勃朗特姐妹的文學成就――三姐妹占據(jù)了英語文學名人榜單中的三個席位,恐怕連眾多男性作家都自嘆

不如。

實在很難想象,三位住在約克郡荒涼漠澤、害羞靦腆、相貌平凡的女性竟有著如此驚人的爆發(fā)力――也許封閉的世界恰恰有助于她們發(fā)掘內(nèi)在的

才華。

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際遇造就了這部長盛不衰的小說?一起來看看夏洛蒂?勃朗特在約克郡度過的歲月――

(注:CE: Teens曾在2008年4月號的“環(huán)球風情”欄目中介紹過勃朗特姐妹的故鄉(xiāng),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

Charlotte Bronte 1)represented a fascinating mystery to the London literary world of 1847.

An unknown writer named Currer Bell had

produced Jane Eyre, a popular and 2)controversial novel. Two other novels were published the same year, Agnes Grey by Acton Bell and Wuthering Heights by Ellis Bell. Were the novels written by three different writers or only one? And were they written by men or women?

Even the publishers of the novels didn’t know. So in 1848, Charlotte and her sister Anne, the author

of Agnes Grey, traveled to London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publisher George Smith and assure him that they were different people and both women.

Charlotte’s Jane Eyre was still a source of

controversy, though. Its 3)heroine was a strong woman who took 4)responsibility for her own life. It contained scenes of wild passion and violent acts. Rochester’s plan to marry when he had a living wife shocked the people of that time.

It was certainly a strange production for someone

like Charlotte Bronte, who led such a 5)retiring life. And Charlotte 6)acknowledged that Jane was not a version of herself. But Jane was a reflection of

principles that Charlotte lived by.

Charlotte was a 7)preacher’s daughter 8)to the core. She was raised with strong faith and a firm sense of duty. Her father, Patrick Bronte, was a

9)curate 10)assigned to the Yorkshire 11)parish of

Haworth, a land of 12)moors and isolated farms. The family lived in a 13)modest stone house surrounded by the church and graveyard. Charlotte had two older sisters, Maria and Elizabeth, and three younger

14)siblings, Branwell, Emily, and Anne. Their mother died while the children were small; Maria and Elizabeth died in childhood after difficult years in a girl’s school. Maria would become the model for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 and some of the dialogue even came from real life.

Their mother’s death left the four surviving

children with their father and an aunt. Both adults were 15)distant, and the 16)bleak northern weather left the children with little to do much of the year. They began to write poetry, stories, and plays.

When the three girls grew older, they were sent to school. Anne’s poor health and Emily’s homesickness soon brought them home. But Charlotte showed her 17)stern sense of duty even as a child, and attended school at Cowan Bridge and Roe Head. Although nearsighted and extremely shy, she made life-long friends at Roe Head.

As Charlotte and her brother and sisters entered their teens, they faced the 18)prospect of earning their livings. For women of her time and class, there were few options. One was becoming a 19)governess, and Charlotte took a position. Her employers were kind. But Charlotte had an 20)aversion to strangers all her life that she could not overcome.

Charlotte left her employers and made plans with her sisters to start their own school. For this purpose, she and Emily went to Belgium to acquire 21)proficiency in French. However, shyness and homesickness drove them both home again.

Charlotte also taught with her friend Miss Wooler at a school near her home for a while. But she was still not happy with the work. In her book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Charlotte’s friend Elizabeth Gaskell pointed out reasons why being either a governess or a teacher was unsuitable for her. One was Charlotte’s shyness, which would even cause her 22)raging headaches if she spent too much time in the company of strangers. Charlotte also did not understand children. Although she was always kind to everyone, she didn’t know how to 23)relate to them.

Most of the Brontes’ youngyears were spent

trying to make money. When plans for a school fell through, the girls began to seriously consider writing, and began working on novels. They would do household

24)chores during the day, write when they could, and meet in the evening after everyone else was in bed. They would compare and critique each other’s work.

All three met with more or less success, but Jane Eyre won instant popularity. It also earned enough money that Charlotte could now expect to make a living as a writer.

But bad fortune came along in the next two years. Emily and Anne died from 25)tuberculosis and Branwell, who had developed an 26)opium 27)addiction, also passed away.

The children’s aunt had passed away a few years

earlier, and this left Charlotte alone with her father. With only each other to 28)rely on, they grew close, and looked out for each other.

Charlotte continued to have writing success with

Shirley (1849), Villette (1853) and The Professor (1857). Her father was very proud.

Charlotte finally had a short 29)respite from her lonely life. At the age of 37, she married her father’s assistant, Arthur Nicholls. They lived

happily after Charlotte’s difficult earlier life, much like Jane Eyre and Rochester. But unlike Jane and Rochester, their happiness was cut short. Nine months after their wedding, Charlotte died from a 30)lingering

fever and was buried in the family 31)vault in Haworth church.

Charlotte Bronte’s writing brought her into contact with a wider world, and she became friends with great authors of her day, such as Robert Southey注1 and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注2. But she always remained a true 32)inhabitant of her rural home, retiring, 33)sober, and 34)circumspect. Like her sisters, the bleak and lonely beauty of the moors was a part of her.

對于1847年的倫敦文學界來說,夏洛蒂?勃朗特代表著一個引人入勝的謎團。

一位名叫柯勒?貝爾的不知名作家寫出了《簡?愛》這部廣受歡迎但又備受爭議的小說。同年,另外兩部小說相繼出版,它們是阿克頓?貝爾的《阿格尼絲?格雷》以及埃利斯?貝爾的《呼嘯山莊》。這些小說是出自三位不同作家之手,還是同一個人寫的呢?它們的作者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

甚至連小說的出版商也不知道答案。于是在1848年,夏洛蒂和她的妹妹安妮――《阿格尼絲?格雷》的作者來到倫敦,向出版商喬治?史密斯介紹自己,讓他知道她們是兩個不同的人,而且都是女性。

然而在當時,夏洛蒂的《簡?愛》仍然是引發(fā)爭論的源頭。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獨立自主的堅強女性。書中對狂烈的感情以及暴力行為進行了一幕幕的描寫。

羅切斯特在妻子還在世的情況下打算跟別人結(jié)婚這一情節(jié)讓當時的人大為震驚。

對于像夏洛蒂?勃朗特這樣一個隱居避世的人來說,這部小說無疑是一個奇怪的產(chǎn)物。夏洛蒂承認簡不是自己的寫照,但這個角色反映了她一生恪守的

準則。

歸根結(jié)底,夏洛蒂是一名牧師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她一直被灌輸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感。她的父親帕特里克?

勃朗特是一位被派到約克郡霍沃斯教區(qū)的助理牧師。那個地方只有漠澤和與世隔絕的農(nóng)場。勃朗特一家就住在一間樸素的石屋里,周圍都是教堂和墓地。夏洛蒂有兩個姐姐――瑪莉亞和伊麗莎白,還有三個小弟妹――布蘭韋爾,艾米莉和安妮。他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在一間女子學校度過了艱苦的年月后,尚處童年的

瑪莉亞和伊麗莎白也去世了?,斃騺喓髞沓闪恕逗?愛》中海倫?伯恩斯的原型,有些對話甚至取材自現(xiàn)實生活。

母親死后,四個活下來的孩子就由父親和姨母撫養(yǎng)。兩位大人都是不甚熱情的人。北方寒冷的氣候也讓孩子們在一年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無事可做。于是他們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故事和戲劇。

三個女孩長大后被送到學校上學。安妮身體虛弱,艾米莉思鄉(xiāng)病嚴重,兩人沒多久就回到家中。然而,還是孩子的

夏洛蒂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堅定的責任感,先后在科恩橋?qū)W校和羅黑德學校就讀。雖然她有近視,而且非常害羞,夏洛蒂還是在

羅黑德交到了一生的朋友。

夏洛蒂和弟妹們步入少年期后,他們要面對自力更生的問題。處于她那個年代和社會地位的女性并沒有太多選擇,其中一個就是當家庭教師,夏洛蒂便選擇了一個這樣的職位。雖然她的雇主都很和善,但終其一生,夏洛蒂始終未能克服對陌生人的排斥感。

夏洛蒂離開了雇主,打算和妹妹們開設(shè)自己的學校。出于這個原因,她和艾米莉前往比利時學習法語,以達到熟練水平。然而害羞的性格加上思鄉(xiāng)病,兩人又一次回到家中。

夏洛蒂也曾經(jīng)與朋友伍勒小姐在自家附近一所學校教書,但依然干得不順心。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一書中,夏洛蒂的朋友伊麗莎白?加斯克爾指出了夏洛蒂不適合當家庭教師或老師的原因。一是因為夏洛蒂很害羞,如果她與陌生人在一起待太久,她甚至會產(chǎn)生劇烈頭痛。另外,夏洛蒂也不懂孩子的心。雖然她對所有人都很友善,卻不知道怎樣跟他們溝通。

在青年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

勃朗特姐弟們都在努力賺錢。當開辦學校的計劃失敗后,幾個女孩開始認真考慮將寫作作為職業(yè),并開始寫小說。白天她們做家務(wù)活,有時間就寫一會兒;晚上當其他人都上床睡覺后,她們就聚在一起,互相比較、點評作品。

三姐妹或多或少都取得了成功,但只有《簡?愛》一炮而紅,也為夏洛蒂賺到足夠的錢。她現(xiàn)在可以以寫作為生了。

可是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噩運接踵而至。艾米莉和安妮因為感染肺結(jié)核去世,布蘭韋爾則染上鴉片毒癮,也離開了人世。

孩子們的姨母在早些年就過世了,所以現(xiàn)在只剩下夏洛蒂和她的父親。父女倆只有對方可以依靠,他們越發(fā)親近,相依為命。

夏洛蒂隨后的《雪莉》(1849年)、《維萊特》(1853年)和《教師》(1857年)也相繼獲得了成功。父親引以

為傲。

夏洛蒂孤獨的生活終于可以暫告一段落。37歲時,她嫁給了父親的助手

阿瑟?尼科爾斯。經(jīng)過了

夏洛蒂早年的艱苦生活,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像簡?愛和羅切斯特那樣。但兩人的幸福只是曇花一現(xiàn),沒能像簡和羅切斯特那樣延續(xù)下去。在婚禮結(jié)束的九個月后,夏洛蒂高燒不退,最終去世。她被安葬在霍沃斯教堂的家族墓穴中。

篇7

如今似乎還不能說“細讀”理念已經(jīng)完全深入人心,而整體觀之,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是積極而明顯的。惟其如此,繼續(xù)探討“文本細讀”并非狗尾續(xù)貂,而是適逢其時,必不可少。中學語文教改風風雨雨幾十年,雖然不乏亮點,但并沒有取得多少令人欣慰的實質(zhì)性進展,孫紹振先生當年批評的“所問膚淺,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zhì)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處理課文的方法上,多媒體豪華包裝,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對于文本內(nèi)涵的分析卻有時如蜻蜓點水,有時如木偶探?!雹俚痊F(xiàn)象并未明顯改變,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依然不容樂觀。

鑒此,筆者主持申報并立項運作省級教研課題“文本細讀的探索與實踐”,參與并指導(dǎo)課題組同仁致力于閱讀教學“文本細讀”實踐探索。本著理論指路、實踐驗證、認真部署、積極嘗試、通力合作、務(wù)求實效的科研理念和態(tài)度,力求妥善把握“文本細讀”的有關(guān)“要義”,努力避免若干“失當”,以穩(wěn)步推進本課題研究,并獲得理想的預(yù)期課題研究成果。

1.細在“語言(義)”。閱讀教學必須遵循閱讀規(guī)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應(yīng)當以語言(義)的揣摩、品味為基本定位。語言,既是構(gòu)成文本的建筑材料,更是文章表情達意的重要載體。只有正確把握語言(義),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含意),即現(xiàn)代詮釋學所謂的“作品的意圖(也稱‘本文意圖’)”。無論是文學類文本還是非文學類文本,正確理解語言(義)均系閱讀教學的“頭等大事”。如果閱讀背離了語言(義)理解,什么都是“浮云”。況且,許多成功的閱讀實踐證明,不少有價值的閱讀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往往都是從認真“細讀”語言(義)開始的,任何忽視和淡漠“語言(義)”的閱讀行為,也就無緣于真正的閱讀發(fā)現(xiàn)。假如我們能夠引導(dǎo)學生突破審美定勢,就完全可以借助“細讀”,從揣摩、理解“語言(義)”從容起步,在無味中“讀”出有趣,于熟識中“讀”出新知,從平常中“讀”出奇崛。

如: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jīng)擁有的事物……(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這里的“還”和“憐惜”都屬于很普通的詞語,但出現(xiàn)在“我”的感受之中,含意就不一樣了。如果沒有“還”這個詞,整個句子的重心在后面,即在當時(“走的時候”)不懂,言下之意是如今已經(jīng)“懂得”,似乎從“不懂”到“懂”通常只是時間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終究可以“懂得”的,先前的“不懂得”不足為憾。而“還”用在“不懂得”之前,強調(diào)了“走的時候”的“不懂得”,透露出對當時的“隨便”、輕率的一種追悔和自責,將表意的重心定位在前面,似乎不動聲色,卻耐人尋味。而“憐惜”一詞既不同于“惋惜”,也有別于“珍惜”,面對那些“曾經(jīng)擁有的事物”——人生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當年的自己居然這般無動于衷,漠然置之,缺乏應(yīng)有的“同情”和“愛護”?!皯z惜”用在句中,既“追認”了“曾經(jīng)擁有的事物”的重要價值,也揭示了當時作者“不知道曾經(jīng)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非常貼切,頗具審美張力。

2.細在“(分寸)合理”。根據(jù)昂貝多·艾柯的觀點,解讀任何文本(作品),理解是否符合語境和原意等非常重要。他指出:“根據(jù)本文的連貫性及其原初意義生成系統(tǒng)來判斷,我們在本文中發(fā)現(xiàn)的東西是否就是本文所要表達的東西;或者說,我們所發(fā)現(xiàn)的東西是否就是本文的接受者根據(jù)其自身的期待系統(tǒng)而發(fā)現(xiàn)的東西。”②艾柯還說:“讀者的積極作用主要就在于對本文的意圖進行揣測?!雹垡蚨氉x需要還原“本文所要表達的東西”,即體現(xiàn)解讀的合理性。在“還原”文本含意的過程中,要做到不偏、不過、不添,閱讀結(jié)論(包括感受、領(lǐng)悟、發(fā)現(xiàn)等)不但要符合文本語境,而且不能違背文本(作品)表達的情感、思想等,不違背和超越“作者的意圖”。尤其是在深入解讀文本時,更不可“想當然”,而要突破心理定勢,聯(lián)系文本產(chǎn)生(寫作)的時代、環(huán)境、寫作意圖、文化背景、思想意識等要素,防止以當今的理念和方式進行簡單“套用”和“移植”。把握住解讀分寸,是細讀不可背離的基本原則。

如:……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是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史鐵生《我與地壇》)

這里的“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從字面意義理解,前一個“世界”就是作者“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的生活社會,后一個“世界”則是指離作者家很近的地壇,在史鐵生眼里它是一個“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寧靜的去處”。我們注意到,作者不說地壇是一個公園、一個地方,而說它是一個“世界”,而且是與生活的“世界”等量齊觀甚至更加重要的“世界”,表明了地壇這座古園當時在他心目的位置、分量與意義,也暗示了他在那個努力“逃避”的“世界”里生活得如何的“失魂落魄”、怎樣的心煩意亂,很顯然,他是喜歡乃至摯愛這“另一個世界”的。假如作者換成其他語言或表述方式來表達,那么其中的神韻必定會大大淡化或者蕩然無存。

3.細在“真實(確切)”。保羅·利科爾曾強調(diào):“字詞的多義性要求在確定某一信息中字詞的當下意義時,要有語境的選擇作用作為補充因素,該信息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由一特定說話者傳與某一聽話者的。這樣,對語境的敏感性就成為字詞多義性的必要補充和不可缺少的補充因素?!雹堋扒笳妗笔俏谋窘庾x的核心,這里的“真實”就是力求把握“在特定的情境中”(文本)語言表述的“當下意義”,也即“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意圖”的切合點,關(guān)鍵在于確切。在“語境”的作用下,究竟是什么含意、什么情感(心理)、什么思想等,要認真揣摩,反復(fù)咀嚼,細細品味,深入領(lǐng)悟,并積極獲取和參照已有解讀的優(yōu)秀成果,恰當借助這些成果,再努力發(fā)現(xiàn)(“讀出”)處于現(xiàn)階段認知水平最理想的答案來。但也要防止走向極端,盡信書不如無書,“細讀”務(wù)必避免那種一味迷信權(quán)威而不假思索、以訛傳訛的誤區(qū)。中學閱讀教學的“細讀”,大多肩負著“傳授”的教育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個體閱讀,“真實”至關(guān)重要,否則難免誤導(dǎo)學生。

如:……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并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魯迅《祝福》)

有不少解讀是這樣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wèi)者,思想僵化??涤袨橹鲝堊兎?,但是他維護帝制。當時已經(jīng)是共和時代了,魯四老爺還停留在封建時代。他向“我”大罵康有為,說明他反對社會一切變化。

文學常識告訴我們,優(yōu)秀短篇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設(shè)置都不是孤立,必須服從主題表現(xiàn)的實際需要。魯四老爺這個人物出現(xiàn)在小說中,只是暴露其“思想僵化”并沒有多少價值,故類此解讀“在特定的情境中”似乎不夠確切。筆者認為,作者筆下的魯四老爺,應(yīng)該屬于魯鎮(zhèn)的“文化人”,按照現(xiàn)今的說法,自然算是魯鎮(zhèn)小社會的“良心”之一。然而,就是這樣的“文化人”,從“大罵”“新黨”,罵“康有為”等行為看,不但展示了其性格中保守落后、冥頑不靈的一面,而且還表明這個生活在封閉小鎮(zhèn)、向往“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人物,未能與時俱進,在已經(jīng)進入共和的社會中,被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甩出了時代軌道,永遠滯留在了“過去”。稍有歷史概念的讀者都清楚,當時的“康有為”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黨”,而是反對變革的保守人物,一個地地道道的“舊黨”了。試想,像魯四老爺這樣有頭有臉的“文化人”,思想意識也是如此保守、滯后,魯鎮(zhèn)還會有多少能夠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開明人士存在呢?聯(lián)系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不難領(lǐng)悟這些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尋常描寫,實際上都在為深化小說主題鋪墊,暗示了祥林嫂所生活的環(huán)境(魯鎮(zhèn))里是不可能有人能夠?qū)捜?、理解和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祥林嫂的命運悲劇顯得無可避免。

4.細在“?。ň┊敗薄_@里的“?。ň┊敗敝饕瑑蓪右馑?,即“細讀”的量與質(zhì)關(guān)系。就“量”而言,文本細讀切忌毫無選擇、不分主次,每個詞語、每個句子、每段文字逐一揣摩、品味和賞析?!凹殹奔炔皇鞘聼o巨細,四平八穩(wěn),也不是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而是有節(jié)有度,恰如其分。從“質(zhì)”來說,“細讀”應(yīng)當“細”出足夠的閱讀水準(高度、深度和個性等),不能滿足于“傳聲筒”般的人云亦云。“愚者千慮亦有一得”,閱讀發(fā)現(xiàn)并非理論家、批評家的“專利”。閱讀實踐表明,只要態(tài)度認真、行為踏實、方法科學,廣大中學師生也不是不能抵達高水準的閱讀境界。重要的在于必要的信心和足夠的膽識。正確處理“量”與“質(zhì)”的辯證關(guān)系,該“細”的則細到實處、深處,該“粗”的還得粗枝大葉,不求甚解。故恰當之要,就在既要甄別“細讀”對象(內(nèi)容),也要體現(xiàn)“細讀”水準。防止走向“細”的極端。

如: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史鐵生《我與地壇》)

其中的“碰撞”一詞就很值得“細讀”揣摩。我們知道,“一條路”是指雙腿殘廢的作者被拋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后,經(jīng)過自己的頑強拼搏,終于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成功而出現(xiàn)的新的生活之路。但作者這里沒有用“辟開”“鑿開”“敲開”“推開”等定位明確、目標意識強的動詞,卻偏用了“碰撞”?!芭觥笔强呐?,“撞”是跌撞,兩個字都含有無目標、多坎坷之意,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作者起初的寫作行為并不是一種自覺的選擇,符合真實情況;另外還可以讓讀者想見他當時“用筆在報刊上碰撞開”“一條路”是多么艱辛,何等困難。而“碰撞”一詞又體現(xiàn)了足夠的力度和強度,與“走”“邁”“跨”等平穩(wěn)動詞不一樣,表明了為了不拖累有病的母親、為了未來生活的“一條路”,作者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和奮斗,以及對目標追求的執(zhí)著、堅定和勇敢。“碰撞”二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史鐵生這位與眾不同的優(yōu)秀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和頑強精神,絆倒了又爬起來,失敗了從頭再來,這就是“碰撞”的精深之美。

5.細在“深刻(入)”。“細讀”是典型的“個案研究”,崇尚真槍實刀,矢矢中的,切忌裝腔作勢,嘩眾取寵。其重要功能之一,就在于透過文本語言進入文本內(nèi)里,而不是像“泛讀”“速讀”那樣“浮”在文字表層。理解、分析的深刻性應(yīng)該是“細讀”追求的品位。在符合語境的前提下,以語言為抓手,不但要扎實深入文本,而且還需抵觸文本核心,方能切實體現(xiàn)“細讀”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深刻”必須擺脫原有認知圖式的影響和干擾,有些閱讀感受無法更加深入,主要問題還是受到經(jīng)驗性的羈絆過多之故。日常閱讀經(jīng)驗表明,“細”未必能“深”,但“深”必須以“細”為基本條件。成功的閱讀教學實踐昭示我們,只有明確閱讀目標,真正孜孜以求地走進文本,而不是心浮氣躁地“走過文本”,才可能是有效的閱讀教學,而“細讀”便是幫助學生撥云見日、深入文本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由“細”而“深”,才能“深刻”而不偏面。

如: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楊絳《老王》)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教學參考書》的解讀是:與老王一生的辛勞相比,作者夫婦在“”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他們畢竟還有工資,畢竟還能享受一定的物質(zhì)生活,總而言之:畢竟一個是坐車的,一個是拉車的。作者的道德觀在這里起了作用,真正的知識分子,對人間的苦難總是能充滿同情與悲憫。老王在辛勞窮苦的生活中,卻能關(guān)心他人,同情他人,作者從中看到了人間的不平等,更看到了社會底層的老王的可貴品格。

類似上述解讀,有論者認為還比較“淺薄”。因為文中的“幸運”和“不幸”是相對而言的?!拔摇钡摹靶疫\”在于在“”那樣的年代里,老王把“我”當作朋友,甚至親人。而老王固然有物質(zhì)方面的“不幸”,但他更深的“不幸”是精神方面的:他迫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把他當作朋友,甚至親人,而在與楊絳一家的接觸中,他覺得楊絳一家是把他當作朋友、親人的,所以臨終還送香油和雞蛋來;但是,“我”對老王只是保持知識分子的一種本分,對老王有憐憫、同情,不占他便宜而已,并沒有真正把他當作朋友,更別說親人了——在作者的反省中,老王的“不幸”在于把“我”當作朋友甚至親人,卻沒有得到“我”相應(yīng)的看待。這樣,對“幸運”與“不幸”兩個關(guān)鍵詞的含義的確定,就是以文本為依據(jù)的,是通過對文本的細讀而獲得的,而不是用一般的生活常識代替對文本的細讀的,也不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淺層次理解而獲得的。⑤

6.細在“個性(創(chuàng)意)”。閱讀的個性和創(chuàng)意,屬于探究性閱讀的層面,是一種較高的閱讀境界。而閱讀個性(創(chuàng)意)不可能呼之即來,“細讀”是其重要基礎(chǔ)。同理,“細讀”也應(yīng)當將個性和創(chuàng)意設(shè)定為追求目標。在現(xiàn)代社會,一味接受、認同,幾乎沒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閱讀肯定不是理想的閱讀狀態(tài)。根據(jù)文本特點和性質(zhì),指導(dǎo)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以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zhì),乃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閱讀過程中,應(yīng)當尊重青少年學生的“前理解”,讓他們多一點閱讀個性,也就多了一種感受、思索和品味,應(yīng)該有利而無弊。當然,“個性”并非真理,“創(chuàng)意”未必新知,教師既不能袖手旁觀,放任自流,也不可無原則認同和一味遷就,正確引導(dǎo)和及時點撥、評析,明辨是非優(yōu)劣,從“期待視域”走向“視域融合”,這些都顯得非常重要。須知,語文閱讀教學追求的個性和創(chuàng)意,必須充滿濃濃的“語文”特質(zhì),一切無關(guān)乎“語文”的個性和創(chuàng)意,無論其如何真知灼見、擲地有聲,均不應(y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以歐·亨利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解讀為例。蘇教版的《教參》將其概括為:在這篇小說中,作家講述了老畫家貝爾曼用生命繪制畢生杰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頌了藝術(shù)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特別是老畫家貝爾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編者之所以把這篇課文收入“珍愛生命”專題的“神經(jīng)支柱”板塊,也許就是對貝爾曼的“杰作”和高尚“品德”情有獨鐘。而筆者在再度認真“細讀”作品的過程中,卻對此小說的主題有了不同于《教參》的理解。依筆者之見,倘若僅從藝術(shù)水準衡量,老貝爾曼冒著“凄風苦雨”畫在墻上的那片葉子顯然不可能是什么“杰作”。因為“貝爾曼在藝術(shù)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shù)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可見貝爾曼的畫技實在不怎么樣的。然而,如果從生命的角度評價,它無疑是名副其實而又無與倫比的“杰作”,是貝爾曼用生命打造的偉大而精湛的“杰作”。一個一輩子都無所建樹、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由于用無私的愛心、真摯的友情和頑強的毅力創(chuàng)作了這么一幅“杰作”,拯救了一個瀕臨死亡邊緣的年輕生命,從而也使原本平凡而黯淡的生命陡然顯得那么崇高和璀璨。因而,筆者認為《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可以詮釋為——是生命,就可以崇高。⑥

7.細在“豐富(多樣)”。作為中學語文教材的多數(shù)文本,尤其是文學類作品,往往具有多種解讀(鑒賞)的可能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作品解讀的豐富(多樣)性。根據(jù)接受美學和符號學理論,文本的意義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通過細讀,可以從不同視角或?qū)用姘l(fā)現(xiàn)文本中未曾“揭面”的不少潛在(隱含)信息,從而不斷豐富閱讀結(jié)論。大凡稍有價值的閱讀新發(fā)現(xiàn),皆離不開“細讀”。不過,想要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的閱讀發(fā)現(xiàn),“細”固然需要,“咀嚼”和“斟酌”也非常必要。有些似乎平平淡淡、可有可無的語言、情節(jié)、技法等,經(jīng)過一番細細咀嚼,緩緩回味,忽然會有一種“醍醐灌頂”般別樣的領(lǐng)悟;倘再選擇在某個細微之處推敲、斟酌,尋勝探幽,也許就是“天門洞開”“五彩繽紛”的理想境界了。唯有不因循守舊,人云亦云,而是勤于開拓,勇于超越,善于突破,多管齊下,方可達成細讀的“豐富性”。

如:“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

花白胡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么可憐呢?”

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哩!”

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魯迅《藥》)

此處的“可憐可憐”四個字,實在并非“是說阿義可憐哩”一句話能揭示和包攝得了的。倘結(jié)合故事背景、人物的處境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等分析,其具體的內(nèi)涵相當豐富——既替曲直莫辨、愚昧麻木的國民們感到悲哀,又對助紂為虐、敲詐勒索的阿義們表示憤懣和鄙視,更為嗷嗷待哺、朝不保夕的父老兄弟難過,也替壯志未酬、卻身陷囹圄的自己深感遺憾……如此復(fù)疊而多義的內(nèi)涵,這樣豐富而雋永的意蘊,既是在特定語境中的句子本身所固有,又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破譯領(lǐng)悟的,不作“細讀”開掘往往是難以感受其含豐富內(nèi)涵的。⑦

8.細在“有效”。根據(jù)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性質(zhì)和使命,“細讀”理當以“有效”為基本定位。這里的“有效”,指的是努力追求閱讀教學的高水準、高境界、高質(zhì)量。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懂得并掌握“細讀”的要領(lǐng),從而逐漸提升閱讀各種文本(作品)的實際技能,真正落實閱讀的有效性,便是“細讀”的根本宗旨。檢驗閱讀是否有效的通常依據(jù)就是“本文意圖”,有效的閱讀(詮釋)關(guān)鍵在于領(lǐng)悟和把握“本文意圖”。誠如艾柯所言:“在無法企及的作者意圖與眾說紛紜、爭持難下的讀者意圖之間,顯然還有第三者即‘本文意圖’的存在,它使一切毫無根據(jù)的詮釋立即露出馬腳,不攻而自破?!雹嗫梢?,我們應(yīng)當立足于“本文意圖”,把“細”出實效、“讀”出質(zhì)量(水準)作為衡量閱讀教學優(yōu)劣高低的重要標桿,防止出現(xiàn)“細”而無效之偏失。不但要拒絕“淺閱讀”,還要摒棄“標簽式閱讀”,努力倡導(dǎo)“深閱讀”,用“細讀”提高閱讀效率和質(zhì)量。

迄今為止,歐·亨利的經(jīng)典小說《警察與贊美詩》的結(jié)尾仍有不少概念化“讀法”——綜觀全文蘇比曾幾次惹是生非,想進監(jiān)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jiān)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xiàn)了并將他帶上了法庭。這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結(jié)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fā)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xiàn)實。

這個結(jié)局正好說明了小說的題目“警察與贊美詩”,這是兩個矛盾的事物,作者卻把他們放在一起。標題中的“警察”代指“監(jiān)獄”,“贊美詩”代指“自新”,這兩種事物都是主人公所追求的,而兩者又是矛盾的,作者屢次追求“監(jiān)獄”得不到,轉(zhuǎn)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實現(xiàn),被送入監(jiān)獄,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劇,小說的結(jié)局揭示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實質(zhì)——是一個以貌取人,貧富懸殊的社會,是一個警察愚蠢,不干正事,不明是非的社會,是風氣敗壞,治安不穩(wěn)定的社會,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社會,小說給我們展示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真實現(xiàn)實。作者正是用這種反差強烈,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來展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

而筆者則認為這篇小說的結(jié)尾應(yīng)該有更接近小說“本文意圖”的詮釋:警察代表法律,有強制同化力;宗教(贊美詩)代表上帝,有凈化感染力;它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qū)θ说乃枷牒托袨榘l(fā)生強度不一的效應(yīng)。像蘇比這樣慵懶成習、游手好閑之人,宗教憑借它特有的陶冶功能,在一定條件下會對其有所感化、啟迪和穿透,誘人向善。然而人是社會的人,他更多的是受到社會的制約,故法律(警察)有著更直接、更強大的征同效應(yīng)。在法律面前,宗教顯得那么軟弱無力,無可奈何。小說的結(jié)尾寫蘇比被宣判入獄,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是歐·亨利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反映,充分說明了像蘇比這樣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無可逃避地受法律的約束和困擾,身不由己,行難遂愿,根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生活道路、創(chuàng)造輝煌的可悲命運。這其實就是小說真正的主旨。從而使小說具有了更高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⑨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本細讀”并非一把“萬能鑰匙”,而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倘若使用不當,必然傷害到閱讀教學自身。

————————

注釋

①孫紹振:《名作細讀·自序》(修訂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②③(意)昂貝多·艾柯等:《詮釋與過度詮釋》,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82頁。

④(法)保羅·利科爾:《詮釋學的任務(wù)》,洪漢鼎:《理解與詮釋——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10頁。

⑤李華平:《文本解讀:理解“作者的理解”》,《中學語文》,2013年第7—8期。

⑥周紅陽:《是生命,就可以崇高——《最后的常春藤葉》的另一種解讀》,《中學語文報》,2006年9月20日。

⑦周紅陽:《此處模糊勝精確》,《中學文科參考資料》,1991年第2期。

⑧艾柯等:《詮釋與過度詮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96頁。

篇8

名作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1

 

剛剛讀物《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感觸頗深。

 

這是一個專屬于年輕人的故事,叛逆、放蕩、殘酷的故事,來自少年對社會的認知。也許因為我自身的年齡、經(jīng)歷的事情,也許我沒有主人公如此的憤世嫉俗,書中為了表現(xiàn)霍爾頓的不學無術(shù)每句都是滿嘴臟話,令我有些遺憾。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不過雖然有這些粗俗詞語,但霍爾頓擁有一顆敏感的心,也正是因為這顆心才讓他如此不同,“出淤泥而不染”?;魻栴D厭惡學校、厭惡人群、各色各樣的人,但本質(zhì)上他是個很不錯的人,只是“假模假式”的社會不得不令他心煩。他并不像那些偽君子一樣,屈于種種利益、名譽,最終墮落虛偽著生活著。不論權(quán)利再大的人,也只是這個社會的傀儡罷了。

 

他想逃離這個一刻也不想待的地方,甚至想去鄉(xiāng)下裝聾啞人來擺脫世俗,可做“不食人間煙火”也只能想想而已。僅此而已。

 

霍爾頓最痛恨電影,做作的情節(jié)使他頭疼,可在百無聊賴時他又不得不邁入電影院;他痛恨玩弄的感情,種骯臟的愛情,可他又做了他痛恨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太多。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是悲劇的,他的悲劇比任何人都要痛苦。掙扎的太多,惶恐無助,逼迫做自己討厭的事情,只是因為他看破紅塵、看淡一切,想逃避。最后,也只好妥協(xié)。

 

霍爾頓的人物形象也是很諷刺的吧。

 

他的幻想是美好的,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守望著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就像他的妹妹菲苾、弟弟艾里那樣。在這個喧囂污濁的世界,也僅僅有孩子擁有花兒般得心靈了。卻也完不成這個愿望了吧。這個世界被腐蝕了太多太多。

 

有時候,比起主人公的“憤怒青年”我更喜歡那個可愛的菲苾。她雖是小孩子,但比她哥哥更理性。她懂得做事的輕重緩急,當然也打消了霍爾頓不切實際的想法。

 

你的身邊,也總會有這種人吧。像主人公的桀驁不馴,菲苾的善解人意,偽君子的假惺惺,它會使我們引起共鳴。我想這也是《麥》暢銷的最大原因吧。

 

名作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2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玩。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霍爾頓

 

他是住在每個人心中的一個少年,一個焦躁卻又美好的少年。

 

都說年少輕狂,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叛逆的想法,霍爾登也只是一名處于青春期的普通學生,現(xiàn)在的我們和他是那么相似,又如此不同。十六的他,滿嘴臟話,五門功課四門不及格,而我們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十六歲的他,被校開除,一人在紐約街頭游蕩三天,而我們不敢無故曠課,不敢離家出走;十六歲的他,偽裝成大人樣子,泡在酒吧,喝的酩酊大醉,而我們卻被貼上“十八周歲以下”禁止的標簽;十六歲的他,厭倦生活,想逃離到西部的小木屋里度過一生,而我們卻習慣了如今的一切。是的,從這幾點來看,他的確是一個典型的“壞孩子”,但我想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討厭那些充斥在他生活中的裝腔作勢,假模假樣的人,他畏不了這些人甚至這個社會,所以他才選擇反抗,選擇不去做一個所謂的“好孩子”來與這個世界的主流價值觀作對。

 

他其實并不壞。他看盡這世間的冷暖世故,卻依舊保持著一顆善良純真的心。被開除后不想讓有心臟病的母親傷心,決定在她接到信后晚幾天等她心情平復(fù)后再回去;在車站遇到兩個修女,他硬是要捐出十元,而他身上的錢其實并不多;在街上看到菲苾喜歡的唱片就買下來帶回家給菲苾,在墓地為人們下雨時可以?躲避淋雨,死去的弟弟艾里卻不能而感到不公,在博物館等菲苾時想要趕緊擦掉墻上的不文明字眼……

 

霍爾頓很喜歡孩子。他喜歡弟弟艾里,他憎恨很多人卻止不住的贊美艾里的長相機靈與聰明能干;他喜歡他的妹妹菲苾,他在決定去西部小木屋里度過一生后只對菲苾說了實話。霍爾頓喜歡看孩子們的筆記,喜歡和妹妹交流談話,會帶著兩個逃課的小學生找到放木乃伊的場所。在面對孩子時,他不再說臟話,完全沒有了壞孩子的模樣。他一定是不想破壞孩子們天生具有的真誠,不想讓他們純潔的內(nèi)心受到污染。能有這樣美好的想法,想來霍爾頓的心里也住著一位潔白如天使般的孩子,但我們忘了他自己本身也還只是個十六歲的孩子,只不過太早接觸這個社會罷了。

 

霍爾頓的夢想是去當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個靜靜看著孩子們玩耍的守望者,一個防止孩子們掉下懸崖的守望者,我想他不僅僅是想保護那些無憂無慮在麥田里玩耍的孩子,更是想守住他們身上的純真,也是想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在紛亂社會中僅剩的那一點最真實的、最美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純真。

 

“長大是人必經(jīng)的潰爛”。我們需要變得成熟,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失去孩童般的純真。守望住心中的純真吧,趁它還未被這個社會偷走,別讓自己長大后只是成為一個無趣的成年人。

 

別忘了我們都還只是孩子。

 

名作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3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zhí)、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jīng)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么煩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后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魻栴D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干凈的水兵發(fā)型,卻滿頭褐色亂發(fā),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里,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jīng),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魻栴D受不了這樣的環(huán)境,于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于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魻栴D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后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誒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qū)W校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茍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后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魻栴D曾經(jīng)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jīng)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shù)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后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yī)院,至于后來的事,無人知曉。于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成長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有時候,懵懂的我們選擇把自己的不滿和內(nèi)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時候,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痹了自己的內(nèi)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__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nèi)心顯露于外。我們越是這樣做,越是會發(fā)現(xiàn)——其實別人都在這么做。

 

名作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4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愿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丑惡的現(xiàn)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nèi)ミx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墒且灿腥苏J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yīng)該禁止。經(jīng)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xiàn)代經(jīng)典小說”之一?,F(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游蕩將近兩晝夜的經(jīng)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xiàn)狀的中產(chǎn)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復(fù)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于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墻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芘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發(fā)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墒?,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fā)泄、易沖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diào)情。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里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的一位老師,后來也發(fā)現(xiàn)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dǎo)他。他看不慣現(xiàn)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tài)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后甚至想逃離這個現(xiàn)實世界,到窮鄉(xiāng)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zhàn)后,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xiàn)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