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予受理的法律依據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不予受理的法律依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法律依據】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第十五條: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消費者投訴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并告知投訴人:
(一)符合規(guī)定的投訴予以受理,并告知投訴人;
(二)不符合規(guī)定的投訴不予受理,并告知投訴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六條下列投訴不予受理或者終止受理:
(一)不屬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職責范圍的;
(二)購買后商品超過保質期,被投訴人已不再負有違約責任的;
(三)已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組織調解的;
(四)消費者協會或者人民調解組織等其他組織已經調解或者正在處理的;
(五)法院、仲裁機構或者其他行政部門已經受理或者處理的;
(六)消費者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超過一年的,或者消費者無法證實自己權益受到侵害的;
篇2
問:1991年,我與一離異女子在沒有領取結婚證的情況下,組建了家庭。2003年8月,我與她終因感情不和而分手?,F在的問題是,在以往的人口普查中,我們在“婚姻狀況”一欄都填寫了對方的名字,派出所據此填寫了我們的戶口簿。由于我們沒有結婚證,民政部門不辦理離婚手續(xù),法院也不受理離婚訴訟;而沒有離婚證,派出所不予變更我的“婚姻狀況”。這使我很尷尬———從戶口簿上看,我仍然是一個有配偶的已婚者,而實際上我已經是單身。請問,民政部門與法院的做法有法律依據嗎?我該怎么辦?
答:我國《婚姻法》第8條規(guī)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予以登記,發(fā)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本褪钦f,只有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結婚,并領取結婚證,才是法律意義上的夫妻,才是合法的夫妻關系,才受法律保護。由于竺先生沒有進行結婚登記,沒有領取結婚證,因此民政部門無法給他辦理離婚手續(xù)。這是因為,《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對辦理離婚登記的當事人有這樣的規(guī)定,除了應當出示戶口證明、居民身份證、離婚協議書外,還應當出示結婚證。沒有結婚證,自然就不能辦理協議離婚手續(xù)。
我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5日出臺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5條規(guī)定:“未按婚姻法第8條規(guī)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qū)別對待”:一是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二是《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之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但是,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1條規(guī)定:除了婚姻法第3條、第32條、第46條規(guī)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外,“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边@與“解釋(一)”的“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規(guī)定,是有矛盾的。但是,“解釋(二)”最后有一說明:“此前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準?!笨梢姡ㄔ翰皇芾眢孟壬碾x婚訴訟,也是有法律依據的。
看來,竺先生要更改戶口簿上的婚姻狀況,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補辦結婚登記手續(xù),然后再辦理協議離婚的手續(xù).
篇3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楚,男,漢族,47歲,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住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10號教工宿舍。
委托人寇亮,女,漢族,43歲,中國政法大學職工,住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10號教工宿舍。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住所地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內大街5號。
法定代表人謝壽光,社長。
委托人范廣偉,男,漢族,48歲,該社職工,住北京市朝陽區(qū)磨房南里甲30樓2門301號。
上訴人張楚因侵犯署名權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3)二中民初字第4689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03年7月25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3年9月8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張楚的委托人寇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簡稱社科出版社)的委托人范廣偉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根據雙方合同的約定和涉案圖書已有的署名方式,張楚享有《網絡法:課文和案例》一書譯者的署名權。社科出版社提出涉案圖書為委托創(chuàng)作的作品,雙方在合同中對著作權歸屬做出了約定,因此包括署名權在內的著作權均由其享有的主張,依據不足,不予支持。署名權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社科出版社在涉案圖書封面折頁、扉頁、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頁、版權頁上署名張楚為該書譯者,表明了張楚作為該書譯者的作者身份。張楚主張社科出版社未給其在該書封面上署名,侵犯了其署名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缺乏法律依據,不予支持。張楚還提出社科出版社的侵權行為是由于其違反雙方圖書翻譯出版合同中有關署名方式的約定所至的主張,鑒于本案為著作權侵權之訴,對于雙方之間的合同法律關系,在本案中不予處理。張楚和案外人喬延春、孫曄作為涉案圖書的共同譯者,共同對該書享有譯者署名權。張楚在本案中主張社科出版社侵犯了其署名權并請求判令社科出版社在該書中去掉非翻譯人員廖理的姓名,而廖理并非本案當事人,且張楚亦不能在本案中就其與案外人共同享有的權利單獨提出主張,故與廖理有關的署名問題應另案解決。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張楚的訴訟請求。
張楚不服原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其上訴理由為:1、一審程序嚴重違法,一審法院并未核對翻譯出版合同原件即作為定案依據;上訴人曾要求在庭審筆錄的每一頁都簽名,一審法院不允許,上訴人日后再查看筆錄時,發(fā)現記錄已明顯不同。2、被上訴人未在作品封面給我署名,侵犯了我的署名權。3、署名權是作者的基本精神權利,被上訴人應對侵犯我署名權的行為公開賠禮道歉。4、署名權屬精神性人格權利,不存在與他人共有的問題,上訴人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享有獨立的訴權。故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撤銷一審判決,支持上訴人的訴訟請求。
社科出版社服從原審判決。
經審理查明:2001年6月21日,張楚與社科出版社簽訂《圖書翻譯出版合同》,約定:社科出版社委托張楚將《CYBERLAW:TEXT AND CASES》一書由英文翻譯成中文;翻譯作品的著作權歸社科出版社所有,社科出版社尊重張楚確定的署名方式。張楚與社科出版社均提交了該翻譯出版合同復印件,經比對,兩份合同上張楚的簽名字跡雖不同,合同內容完全相同。
社科出版社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曾向張楚寄交涉案圖書設計樣稿兩頁,兩頁上均標有譯者張楚等三人姓名,雙方當事人對其中一頁為版權頁設計樣稿無異議;對另一頁,張楚主張為封面,社科出版社認為是扉頁的環(huán)襯面。
2001年5月,社科出版社出版《網絡法:課文和案例》一書。該書封面上標注有著者姓名,未署譯者姓名,封面上方標有“創(chuàng)世紀工商管理譯庫 主編:廖理”;封面折頁和扉頁上方標有“主編:廖理 譯者:張楚 喬延春 孫曄 出版人:謝壽光”;該書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頁載明:“網絡法:課文和案例/格拉德佛里拉等著;張楚等譯”;該書版權頁載明:“譯者/張楚 喬延春 孫曄”。
社科出版社2003年第1期和第2期圖書征訂目錄包括涉案圖書,載明涉案圖書的著者、出版年月、定價等內容,但未載明該書譯者姓名。社科出版社稱涉案圖書尚未發(fā)行,仍封存在北京市焦王莊裝訂廠。張楚對此雖有異議,但未提供其他相反證據。
以上事實,有雙方簽訂的翻譯出版合同、圖書設計樣稿兩頁、《網絡法:課文和案例》一書、社科出版社2003年第1期和第2期圖書征訂目錄及雙方當事人陳述等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張楚雖對社科出版社所提交的翻譯出版合同復印件提出異議,但該份合同復印件與張楚自己所提交的翻譯出版合同復印件內容完全相同,張楚主張以其自己所提交的文本為準,在此情況下,已無必要要求社科出版社提交合同原件。張楚關于原審法院未核對社科出版社所提合同原件違反程序的上訴主張,缺乏法律依據,不予支持。關于原審法院擅自改動庭審筆錄的上訴主張,上訴人并未指出在雙方當事人當庭簽署原審庭審筆錄后,該筆錄在何處有何改動,故其此項上訴主張缺乏事實依據,不予支持。
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社科出版社在涉案圖書封面折頁、扉頁、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頁、版權頁上標明張楚為該書譯者的行為,表明了張楚作為譯者的身份,并已為張楚在該作品上予以署名。張楚關于社科出版社未給其在該書封面上署名,侵犯了其署名權的上訴主張,缺乏法律依據,不予支持。關于張楚主張社科出版社并未按照雙方約定的方式在封面上為其署名一節(jié),屬于是否違反合同約定之爭議,鑒于張楚以社科出版社侵犯其署名權為由提起本案訴訟,故原審法院基于本案為侵權之訴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法律關系不予處理并無不當。
作者根據其署名權,有權禁止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但鑒于張楚主張在該書上去掉廖理署名,涉及到廖理的署名權問題,而廖理并非本案當事人,故原審法院認為此問題應另案解決并無不當。張楚此項上訴主張缺乏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對其上訴請求,應予駁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案件受理費一千元,由張楚負擔(已交納);二審案件受理費一千元,由張楚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陳錦川
審判員 周 翔
審判員 張冬梅
篇4
婚姻法再次起訴離婚需要半年。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判決生效滿六個月后,是可以再提起離婚訴訟的,此時,法院就會受理并依法進行審理。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人民法院對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yǎng)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的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據悉,這是《行政許可法》實施后我國首例涉及國家部委的行政許可案,倍受國務院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法律部門、全國律協及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2003年3月14日,原告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受人委托,向被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提交了“易民EMIN”商標注冊的申請。2003年7月17日,被告作出關于不予受理“易民EMIN”商標注冊申請的85號通知,稱由于原告不是《商標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的“商標組織”,提交的商標委托書不具有法律效力,故決定不予受理原告關于“易民EMIN”商標的注冊。原告不服85號通知而申請復議。國家工商總局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維持了85號通知。原告仍不服,認為現行法律未對商標組織予以特別界定,更未禁止作為法律服務組織的律師事務所從事商標法律事務,遂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85號通知。
一中院認為,根據我國《律師法》的規(guī)定,律師可以接受非訴訟法律事務當事人委托,提供法律服務。原告從事該項業(yè)務的權利應受法律保護。同時,國務院已取消了“商標組織審批”和“商標人資格核準”這兩個行政審批項目,相關規(guī)定也未禁止律師從事該項業(yè)務、也未對提供商標服務的主體作出特別要求。在《律師法》已有相關規(guī)定前提下,被告關于原告不能從事該項業(yè)務的主張不能成立。被告拒絕受理原告作為人提交的商標注冊申請缺乏法律依據,故一中院依法作出撤銷商標局作出的85號不予受理“易民EMIN”商標注冊申請的通知的一審判決。
篇6
關鍵詞:舉證責任、行政不作為、舉證期限、法律后果
近年來,行政相對人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行政不作為案件呈上升趨勢,此類案件的舉證責任由誰來承擔,法律尚未明確規(guī)定,在司法初中中認識也不一致,因此在案件審理中很難把握。筆者在此對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舉證責任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原告對啟動行政程序,引起行政法律后果承擔舉證責任。
行政不作為是指應當由原告申請行政機關作為或應當由行政機關依職權主動作為而行政機關不作為的行為,即行政主體不履行某種法定職責。原告作為行政相對人在行政訴訟中應承擔一定范圍的舉證責任,證明自己提出“申請”的事實,被告存在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或消極的行政行為,還應當提供證明自己的行為合法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訟。”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fā)許可證和執(zhí)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fā)或者不予答復的“、”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fā)給撫恤金的“,上述幾種情況都是表現行政機關”不予履行“或”逾期不作答復“,是行政可訴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問題解釋)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guī)定:”在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該條款明確規(guī)定了原告在被告不作為案件中,原告應履行一定的證明責任,在提訟時證明符合法定條件、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提供其是在向行政機關提交申請或提出請求兩個月后提訟的證明材料。
對于行政主體只有在相對而言人申請的條件下才能做出的行政行為,如行政相對人申請行政機關頒發(fā)許可證和執(zhí)照,這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行使正當權利的合法行為,行政機關應當根據申請,按照法定程序給予答復,如果拒絕頒發(fā)或者拒不答復,都屬于行政不作為。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自己啟動行政程序為的前提條件。為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guī)定了除外條款,《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行政證據規(guī)定)第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在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在下列情形的除外:(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善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材料并能夠合理說明的?!?/p>
二、被告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決定其應承擔舉證責任。
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機關處于管理者的地位,而行政相對人卻始終處于被管理地位,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的,無需經行政相對人的同意?;谛姓C關的特殊地位,法律規(guī)定了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有舉證責任,這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規(guī)則在行政訴訟中的充分體現?!缎姓V訟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被告對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做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边@是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負舉證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是指被告行政機關依法負擔對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明責任,被告沒有按照法律規(guī)定履行舉證責任將引起敗訴的法律后果。被告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是行使國家權力的結果,其行為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先取證后裁決的行政程序規(guī)則,決定了被告在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應當取得充分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公正、合法,保證所用證據符合法定證明標準,否則必然是違反法定行政程序,其所作具體行政行為將被依法撤銷。同時由于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具有主動執(zhí)法的權力,而原告所處的被動地位也決定了原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法承擔舉證責任,因此我因法律把定舉證責任分擔給了被告行政機關。
三、行政不作為的特殊性被告對不作為的事實和理由承擔舉證責任。
行政機關的作為行為是行政行為,而他的不作為行為同樣是一種行政行為,是特殊種類的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不作為行政訴訟中,如果把舉證責任全部落在原告身上,就可能是被告確實違反了法定職責,這就對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未經司法審查先下了違法的定義,原告對被告行政機關違反法定職責需進行舉證。然而,原告對于行政主體的法定職責及其規(guī)定并非都有所了解,要求其承擔全部舉證責任有為其難,這也不符合法律關于行政訴訟對被告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被告負舉證責任的規(guī)定。因此,在行政不作為訴訟中,已啟動行政責任范圍是有限的,即原告只應當證明其“提出申請”,已啟動行政程序,及被告“不受理”、“逾期不予答復”等事實。
被告為什么“不受理”、“逾期不予答復”,沒有履行應盡的法定職責,這種不作為是否合法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則應由被告對其不作為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承擔舉證責任。人有認為在經行政相對人申請不作為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主要是審查原告提出申請是否符合法定條件只有原告才能提出申請是否合法的證據。筆者認為,人民法院在審查行政不作為案件時,應當將被告不作為是否合法作為審點,只要原告證明提出過申請的事實,舉證責任即發(fā)生轉移,對被告不作為是否合法的舉證責任,則由被告承擔。如原告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頒發(fā)營業(yè)執(zhí)照,原告只要向人民法院舉證證明已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提出過辦照申請,被告在法定期限內未予受理或逾期不予答復等事實,則被告應舉證證明原告的申請不符合法定條件,原告未履地申請義務,是否具有該法定職責,及無法履行的客觀因素等。
四、審判實踐中常見的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舉證責任。
行政不作為案件,不僅指應當由原告申請行政機關作為而行政機關不作為的行政案件,而且還有由行政機關依職權主動作為而行政機關不作為的行政案件。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是以行政相對人的申請為前提,通常表現為行政相對人以法定的形式和程序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行政機關在法定的期限內,按照法定的行政審批方式、方法做出是否準許的決定,如行政許可行為、行政確認行為、行政裁決行為等,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沒有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行政訴訟,就應當承擔證明自己提出申請的事實、申請行為合法、行政機關具有相應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有在法定期限內予以答復、符合條件舉證責任。被告應承擔證明原告申請不合法、不符合法定條件和程序、原告未履行申請義務、是否具有該法定職責、無法履行存在客觀因素等舉證責任。
如對正在受到不法分割的公民
申請行政機關予以保護,而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時應就下列事項舉證:一是向行政機關提出了申請;二是人身權、財產權已受侵害,或正遭受侵害;三是接受申請的行政機關具有相應的法定職責。對于被告應依職權主動作為而不作為的,原告時不需要證明提出申請的事實,應由被告承擔對不作為的事實、客觀因素、依據舉證責任。實踐中還有因行政不作為引發(fā)的行政賠償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二十七條第(三)規(guī)定:“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政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行政證據規(guī)定》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基于上述規(guī)定,無論原告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還是一并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原告都要對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遭受損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因行政賠償以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為前提,所以被告可提供證明行政行為合法、不予賠償或減少賠償數額等方面的證據。
五、舉證期限及法律后果
舉證期限是指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內向法院提供證明其主張的相應的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供證據材料的,法院則不予采納。《若干問題解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被告應當在收到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交答辯狀,并提供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边@一規(guī)定明確了被告不舉證或者超過舉證期限舉證的不利法律后果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
篇7
一、刑訴法對刑事立案受理范圍界定太窄,不利于線索的收集和受理。
刑訴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后應予立案。以上規(guī)定表明檢察機關受理刑事立案監(jiān)督線索有兩個途徑:一是檢察機關在檢察工作中發(fā)現,二是被害人提出。但在司法實踐中,通過以上兩個途徑來源的線索不是很多,有許多是公安機關以罰代刑、以教代刑或收取保證金后一直取而不審的,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為數不少。其中包括公安機關作好當事人的工作,使當事人雙方不向司法機關告發(fā)。要摸清這些情況只有通過調取公安機關的行政處罰卷宗、勞教卷宗、取保候審卷宗來調查分析或者有關知情群眾的檢舉。但調取卷宗公安機關以法無明文規(guī)定為由推委,檢察機關也無良策。
二、刑事立案監(jiān)督保障機制不完善,造成監(jiān)督無力。
刑訴法規(guī)定:公安機關接到檢察機關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后應說明不立案理由和公安機關接到檢察機關立案通知后應予立案的規(guī)定,但公安機關如果不執(zhí)行卻無相應的措施。高檢院頒發(fā)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三百七十七條規(guī)定:對于由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人民檢察院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人民檢察院可以立案偵查。此規(guī)定只是對公安機關不執(zhí)行立案決定作了相應的補救措施,但由公安機關管轄的非國家工作人實施的犯罪案件如公安機關不立案卻無相應強制規(guī)定,這對于作為不允復議的刑事立案監(jiān)督來講,其效果顯然軟弱無力。
三、刑訴法對刑事立案監(jiān)督范圍界定不全,易形成刑事立案監(jiān)督的空白地帶。
刑訴法第八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jiān)督。高檢院頒發(fā)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三百七十一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公安機關的立案活動實行監(jiān)督。由此可見,檢察機關應依法對公安機關的刑事案件立案前后受理、審查、立案決定等一系列的立案活動進行法律監(jiān)督。新刑訴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只限于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進行刑事立案監(jiān)督,這樣實際上就使檢察機關的刑事立案監(jiān)督權存在局限性,不符合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進行監(jiān)督的立法本意。公安機關以刑事案件受理審查等為由,久拖不決,稍縱即逝的證據有的不及時固定,造成證據湮滅無法彌補,不利于懲罰犯罪。檢察機關對這類案件受理介入缺乏法律依據,從而存在法律監(jiān)督空白地帶。
如何充分履行刑事立案監(jiān)督權,維護司法公正。筆者認為:
一、建立有效工作機制,拓寬刑事立案監(jiān)督范圍。
刑事立案監(jiān)督線索的收集和受理是檢察機關行使刑事立案監(jiān)督權的前提條件。大力拓寬受案范圍對于正確履行刑事立案監(jiān)督有重要意義。
1、加大宣傳力度,結合檢務公開,通過廣播、電視、圖片巡回展出以及街頭設攤咨詢等宣傳形式,廣泛宣傳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的立案監(jiān)督工作。
2、通過檢察機關犯罪預防網絡成員,結合轄區(qū)企事業(yè)職工、街道居民群眾座談等形式,以及被害人及其親屬檢舉中獲取線索。
3、認真審查公安機關提請報捕的的案件,強化審查意識,深挖犯罪線索。
4、通過立法賦予檢察機關定期調取查閱公安治安處罰臺帳等有關卷宗權力,以便對有案不立的案件和部門進行重點調查。
二、構筑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確保刑事立案監(jiān)督力度。
刑事立案監(jiān)督是不允復議的指令性監(jiān)督,確保刑事立案監(jiān)督力度,是正確履行刑事立案監(jiān)督職能的關鍵。
1、對于公安機關不說明不立案理由的和接到立案通知后不予立案的,本級檢察機關應向上級檢察機關通報情況,與其同級公安機關聯系,作好督辦、催辦工作,盡量爭取公安機關配合。
2、爭取黨委人大政協等部門的支持,由黨委、人大等實行個案監(jiān)督,形成工作合力。
3、建議立法機關擴大人民檢察院刑事立案監(jiān)督方面增加具體強制措施。如檢察機關糾正違法現象的督察權、檢察機關適時介入權等。
4、對于公安機關涉嫌因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等不履行職責造成犯罪證據湮滅無法彌補,放縱犯罪的,可由檢察機關發(fā)出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予以制止、糾正,構成犯罪的移交瀆偵部門查處。
5、司法機關加強司法解釋工作,對刑事立案監(jiān)督予以科學界定,使刑事立案監(jiān)督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具有強制性和可操作性。
三、全面開展刑事立案監(jiān)督工作檢察機關履行刑事立案監(jiān)督職能,維護司法公正,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刑訴法第八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jiān)督和高檢院頒發(fā)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三百七十一條是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刑事立案監(jiān)督的法律依據。
2、全面科學理解刑事立案監(jiān)督范圍,不能僅限于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筆者認為還應包括:
A·應當立案偵查而不偵查的。
B·立案后又作行政處罰或勞動教養(yǎng)處理等以罰代刑、以勞代刑的。
C·公安機關不應當立案而立案偵查的。
D·立案后取保候審一直取而不決,不了了之的。
3、建議立法上賦予檢察機關適時介入權、糾正違法現象督察權,以便于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立案前后的一系列工作過程予以監(jiān)督。
A·公安機關受理有無推委刁難,不予受理的。
B·易于湮滅的證據有無不及時固定的。
篇8
民事判決書
上訴人(原審原告):圣松商貿公司。
委托人:屈紅亮,新疆鼎信旭業(yè)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新業(yè)資產公司。
委托人:時培勇,新疆元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融盛投資公司。
委托人:時培勇,新疆元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本院認為: 新業(yè)資產公司擅自改裝暖氣管線與圣松商貿公司庫存貨物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且新業(yè)資產公司對損害事實的發(fā)生存在主觀過錯,故新業(yè)資產公司對圣松商貿公司構成侵權行為。圣松商貿公司要求新業(yè)資產公司就受損財產進行賠償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但具體金額應以評估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確認的財產損失金額為準。發(fā)生兩次漏水事件期間,融盛投資公司已不再承租使用酒花大廈13樓,圣松商貿公司亦未提供融盛投資公司應承擔財產損害賠償責任的證據,對圣松商貿公司要求融盛投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遂判決:一、新業(yè)資產公司賠償圣松商貿公司38 800元;二、駁回圣松商貿公司要求融盛投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新業(yè)資產公司人答辯稱: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判決正確。原審法院對圣松商貿公司的貨物損失進行了價值評估,所作出的評估報告程序合法,內容準確。雙方對于賠償數額的協商過程不能代表本案的最終判決結果。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原審被告融盛投資公司稱:本案的發(fā)生與我公司無關,我公司在案件發(fā)生時不在該大樓內辦公。原審判決我公司不承擔責任認定事實清楚,判決正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經本院審理查明,原審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屬實。
以上事實,有證明、房屋租賃協議、照片、統計表、資產評估報告書一、二審庭審筆錄等證據在卷為證。
38 800元。因此,原審判決依據上述評估報告,判決新業(yè)國資公司賠償圣松商貿公司財產損失38 800元并無不當。關于圣松商貿公司認為雙方對于賠償數額曾經協商調解,但雙方最終未達成一致意見,故圣松商貿公司認為應當按照雙方調解數額進行判決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綜上,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本院應予以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 601.49元(圣松商貿公司已交),由上訴人圣松商貿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上訴人(原審原告):圣松商貿公司。
委托人:屈紅亮,新疆鼎信旭業(yè)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新業(yè)資產公司。
委托人:時培勇,新疆元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融盛投資公司。
委托人:時培勇,新疆元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本院認為: 新業(yè)資產公司擅自改裝暖氣管線與圣松商貿公司庫存貨物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且新業(yè)資產公司對損害事實的發(fā)生存在主觀過錯,故新業(yè)資產公司對圣松商貿公司構成侵權行為。圣松商貿公司要求新業(yè)資產公司就受損財產進行賠償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但具體金額應以評估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確認的財產損失金額為準。發(fā)生兩次漏水事件期間,融盛投資公司已不再承租使用酒花大廈13樓,圣松商貿公司亦未提供融盛投資公司應承擔財產損害賠償責任的證據,對圣松商貿公司要求融盛投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遂判決:一、新業(yè)資產公司賠償圣松商貿公司38 800元;二、駁回圣松商貿公司要求融盛投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新業(yè)資產公司人答辯稱: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判決正確。原審法院對圣松商貿公司的貨物損失進行了價值評估,所作出的評估報告程序合法,內容準確。雙方對于賠償數額的協商過程不能代表本案的最終判決結果。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原審被告融盛投資公司稱:本案的發(fā)生與我公司無關,我公司在案件發(fā)生時不在該大樓內辦公。原審判決我公司不承擔責任認定事實清楚,判決正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經本院審理查明,原審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屬實。
以上事實,有證明、房屋租賃協議、照片、統計表、資產評估報告書一、二審庭審筆錄等證據在卷為證。
38 800元。因此,原審判決依據上述評估報告,判決新業(yè)國資公司賠償圣松商貿公司財產損失38 800元并無不當。關于圣松商貿公司認為雙方對于賠償數額曾經協商調解,但雙方最終未達成一致意見,故圣松商貿公司認為應當按照雙方調解數額進行判決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綜上,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本院應予以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 601.49元(圣松商貿公司已交),由上訴人圣松商貿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黎 劍
審 判 員 肖 煒
審判員 蔡 聯
篇9
一、當事人起訴,首先應提交起訴書,并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
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向法院起訴應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
2、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
三、當事人向法院提交證據,應填寫證據清單。
四、立案庭在當事人履行必須的手續(xù)和交齊有關證據材料之后,在七天內,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xù);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當事人應在收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七天內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
六、立案手續(xù)后,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當事人應服從法院的各項工作安排,并于結案后到財務室結算訴訟費用,多退少補。
【法律依據】
篇10
一般是起訴時由起訴方預交,如果不交訴訟費,法院可不予受理或按自動撤訴處理,所以訴訟費的繳納很重要,是立案的重要憑據。判決后,由敗訴方承擔,如繳納的是勝訴方,可憑訴訟費收據直接到法院退回所交訴訟費。但有時法院也會在判決中讓雙方各承擔一定比例的訴訟費。
【法律依據】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愿承擔的除外。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共同訴訟當事人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其對訴訟標的的利害關系,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