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建筑設計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建建筑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仿古建筑;設計;軸線;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32-0199-01
中國具有悠久且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以土、木為主要結構材質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不論結構方式還是整體造型與西方都有著巨大差異,現代建筑起源于西方,于是中國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建筑特色,當你置身于上海、北京、香港時,但從建筑物來看,你幾乎不知道這些地方和紐約、東京有何區(qū)別。隨著近年國學熱的出現,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古代各個方面的思想和理論再一次對現代生活形成了巨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仿古建筑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得到了人們的重新審視,仿古建筑不單單是使得我們建筑形式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能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所以仿古建筑設計逐漸成為了當下整個建筑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仿古建筑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嚴格而系統(tǒng)的規(guī)定,因為它本身只是一種設計理念而不是一種單獨分類的建筑形式,所以在設計中基本還是遵循普通設計的基本理論,并結合仿古建筑的自身特點,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整體設計
建筑布局是仿古建筑整體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可以采取軸線布局和園林布局兩種方式。
1)軸線布局是參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標準設計形式――軸線對稱,在建筑物的中間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條中軸線,在軸線周圍依次布置相關建筑。這是仿古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布局形式,故宮、十三陵、太廟等諸多建筑都是采用了這一布局形式,上海世博的一軸四館也是借鑒了這種設計理念,而新圓明園、大觀園、橫店影視城等現代仿古建筑區(qū)都是采用的軸線布局設計,游客置身其中,有很強的返古感。
2)園林布局。園林布局是仿古建筑中另一重要設計形式,中國傳統(tǒng)建筑對山水有很強的依賴性,園林布局有繞山繞水和穿山穿水兩種。繞山繞水是將山水作為建筑布局設計的中心,建筑物環(huán)繞在山水的周圍,這種設計的典型便是頤和園,這種設計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整個建筑群依靠山和水得到有機聯系,游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眺望到景觀的中心,南充著名的北湖公園便是采用了這種仿古形式,建成以來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圖1)。
圖1南充北湖公園
2細部設計
在建筑基本布局完成之后便要開始建筑的細部設計,細部設計是仿古設計的靈魂,可以讓整個建筑形象豐滿,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形式設計。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分類十分明顯,主要有塔、亭、殿、院等,建筑形式設計步驟主要便是參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形式來進行仿古建筑的細部構造設計,其核心便是將各種傳統(tǒng)設計元素有機整合,確立一種主要設計形式,再在當中加載其他元素。例如,我們可以確定以“四合院”作為建筑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設計中就將以院落作為建筑的構成子單元,而在各個子單元中加入殿、亭等其他元素,這樣的設計使我們的建筑既顯得豐富,又有一個核心。如四川某市根據民間傳說修建的玉香樓便是采用了這一模式(圖2)。整個設計明顯地分為兩個四合院落,而在各個院落中設計布置了大殿、牌坊、亭臺等元素,整個設計方案顯示十分大氣而又不散亂。
圖2玉香樓設計示意圖
2)加強仿古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仿古建筑畢竟不是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現代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現在很多的仿古建筑實際是在現代建筑中加載仿古元素,北京西站便是這方面的例子。北京西站完全是現代建筑,但是去獨具匠心的對建筑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琉璃瓦和亭臺處理,于是使得北京西站成為了現代元素和仿古元素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圖3)。
圖3雄偉的北京西站
與此同時,也可以在裝飾裝修中加入仿古元素,采用雕花、鏤空、廳堂布局等形式來體現仿古形式,同時又具備了現代裝飾的奢華,視覺效果十分震撼。
3)仿古建筑材料設計。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主要采用磚木結構,這使得中國傳統(tǒng)建筑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長,安全隱患大。另一方面,現代木材資源緊張,大規(guī)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經濟也不環(huán)保,所以材料的設計也是仿古設計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可以用現澆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這樣既滿足了木柱的視覺效果,又節(jié)約了木材,增強了強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則完全可以采用鋼筋混凝土來形成建筑物主體,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縫或是采用仿古磚貼面(圖5)來實現古色古香的視覺效果。
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室內細節(jié)來加強仿古設計,這主要是對牌匾、廳廊、中式家具等古代元素的運用,在設計中可以按照傳統(tǒng)建筑中廳、堂、房的格局來拜訪深具傳統(tǒng)意味的細節(jié)家具和裝飾,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仿古建筑的細節(jié)效果(圖6)。
圖6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裝飾
仿古建筑是建筑形式的一個重要分類,雖然難度較大,但是只要我們善于總結和發(fā)散傳統(tǒng)建筑設計的精華,同時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加以表現,那么我們的仿古設計能力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葉小明.仿古元素在現代建筑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07,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韻,2006,9.
[3]管平.仿古建筑漫談[J].建筑世界,2009,10.
篇2
關鍵詞:古建筑設計;尺寸標注;研究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重建和新建筑中的古建筑如雨后春筍一般。對于古建筑,無論是新建,重建或維修,設計制圖都是關鍵。由于其建筑構件的復雜性,古建筑和古建筑的設計,現在知道的年輕人很少,但對老同志,計算機繪圖工具又讓他們很難接受。隨著傳統(tǒng)技藝的消失以及舊系統(tǒng)單位和計算機的不匹配,古建筑的設計仍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F在很多從事設計的老同志根據單位的轉換關系,將這個古老的單位制逐個轉換為公制尺寸繪制出草圖后,年輕人用計算機繪制成施工圖。但是這樣做不僅非常繁瑣,工作量特別大,而且完全依靠老同志來轉換單位的方法也不利于年輕人才的存儲和訓練。
一、古建筑設計尺寸標注的介紹
現在一般的計算機繪圖軟件――Auto CAD中沒有專門的古建筑的單位可以直接標注,但可以通過設置單位轉化來實現。這樣繪圖時就可以按古建筑單位輸入相應尺寸,而且標注時可以按古代單位標注,也可以按現代常用的單位標注,從而避免了復雜的人工轉換,大大提高設計效率?,F介紹如下:
在 Auto CAD2000(或其以上版本)中,按宋朝的規(guī)范尺寸(以“分°”為單位――其實 Auto CAD 默認的單位仍然是“十進制”的 mm 單位)畫出圖 1
(a) 所示齊心斗的圖樣。如果欲以“分°”為單位標注尺寸,則啟動尺寸標注樣式管理器(點擊格式菜單標注樣式或點擊標注菜單樣式) 對話框點擊 “修改” 選擇 “主單位” 選項,彈出圖 2所示對話框。
圖2中的對話框,主單元格式(格式)中選擇默認的“十進制”(十進制)――毫米為單位,其他的選項是默認情況下,只有在后綴(后綴)分項的右側空白部分中輸入“分”(由于在由 AutoCaD中輸入上標不太方便,我們可將 “分”代替“分°”)。閉“標注尺寸”對話框,就能得到如圖1所示(b)中以“分”為單位的標注結果。如果將“分”更換為“斗”就可以得到以“斗口”為單位(或沒有標明單位安排,統(tǒng)一描述)。如果你想在圖1(c)顯示毫米為單位(公制)標記,你必須取消圖2對話框里的后綴,而且精度(精度)必須是一個整數(小數點后為零),比例因子(比例因子)輸入相應的系數――因為圖1是根據宋朝用料系統(tǒng)中的“一等材”來繪制的,1°= 0.6寸(1寸= 30.72mm),因此,比例系數為18.432,如下圖圖3所示:
關閉該對話框后,再對原來的圖 1(a) 進行尺寸標注,即可得到新圖圖 1(c)( 注:各尺寸的轉換換算,在尺寸標注時由 AutoCaD自動生成,無需經過人工換算。)同理還可將此方法用于別的朝代的單位換算,根據宋之“材”、“分”制和清之“斗口”制的規(guī)定,各等級的比例系數分別如表1和表2所示:
結束語:
通過現代科學繪圖軟件的應用,巧妙的利用現代計算機繪圖技術,做到“今為古用” ,即可使從事古建筑設計的人員從繁瑣的尺寸換算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設計古建筑的精品中去。該文只是鄙人的微薄淺見,希望從事相關工作的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粱思成《營造法式注釋》[M].北京.文物出版社
[2]《梁思成文集》[M].北京,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篇3
【關鍵詞】仿古建筑;城市建設
1、引言
雖然中國的古建筑經歷了長達了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但其固有的特點及風格并沒發(fā)生多大的變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堪稱為世界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在選用材料、處理平面和外觀設計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木材為主的建筑物的缺點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木材容易腐爛且防火性能差等,而新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缺點,為了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新的建筑材料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仿古建筑中,既傳承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也提高了仿古建筑物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如今的 仿古建筑汲取了中國古建筑優(yōu)良的一面,并將它不斷發(fā)展完善。以下本文將來談談在仿古建設中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2、工程概況
某建筑物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建筑規(guī)模已不能滿足相關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自2004年開始對其進行修復擴建,大悲殿就是該項工程中的一項。大悲殿為南方單層雙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200m?,總高度25m,面闊七間,共37.8m,進深六間,共30.6m。屋頂形式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蓋,飛檐翹角,氣魄雄偉,檐下為七踩斗拱?!∈覂炔捎寐睹髟?,使空間更高大、更寬敞。
3、仿古建筑的定義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較忠實地模仿傳統(tǒng)建筑,并保證建筑外觀基本上反映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結構、材料及施工技術方面均反映近現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現代的建筑作品。
現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建成的,并使用適當的方法使其達到仿古的目的。一般人認為,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觀來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謂的仿古建筑,其實不然。對于仿古建筑要滿足一下三個要求:
a 建筑物必須存在以下三個部分,即臺基、屋身以及屋頂,而且建筑物的主題部分的屋頂必須是傳統(tǒng)形式。
b 臺基、屋身以及屋頂之間的比例必須與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
c 建筑物的外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股建筑的結構特征及裝飾風格。
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才可被 稱為是仿古建筑。不可以將那些只包含了一點傳統(tǒng)建筑物的色彩,或者那些在建筑風格上與傳統(tǒng)建筑物有點相似的新建筑物就稱為仿古建筑。
4、中國古建筑物的特點及設計要求
4.1 中國古建筑物的特點
中國的古建筑物一般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一種木構架結構,布局看似平常,實則層次豐富,均衡對稱,空間結構井條有序,各個部分都有明確的分工,承重結構布置合理;在對古建筑進行設計和施工的過程中,各個部位的形狀、大小及制作方法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僅如此,古時的建筑師們還設計了多種獨具風格建筑形式,并且通過合理的裝飾方法,使建筑物顯得即莊重又華麗。中國古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有很多種,包括疊梁式、 穿斗式、井干式等。
4.2 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的一般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不是木結構,為了使得建筑物在裝飾之后的外觀效果能達到模結構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結構設計時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4.2.1 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個受力構件的大小和形狀都要滿足古建筑的模數的要求。其他各傳力構件也要嚴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構件的形狀和尺寸來確定。
4.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變化要明顯,對其構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構架體系可使用步架和舉架的方法進行處理,以達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的效果,將中國古建筑獨特的一面完全展現出來。
4.3 在建筑結構中有許多構件具有獨特的裝飾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兩種。
4.3.1 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個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種獨特的型制,處于柱子和木結構梁之間,它的主要作用是傳導屋面的荷載、加大屋檐挑出的長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τ谌缃竦姆鹿沤ㄖ飦碚f,斗拱主要起著裝飾的作用。
4.3.2 雀替
用于額枋,與檐柱相交處,類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裝飾的構件。其主要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輔助拉結和裝飾等。
5、仿古建筑在防雷檢測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
5.1 接閃器未按照規(guī)范要求安裝
仿古建筑物的天面設計一般使用尖頂、斜屋檐等。接閃器得形式一般是明敷避雷針與避雷帶相組合。依據要求,在建筑物的眾多易受雷擊的部位都應設置避雷帶,并在突出部分加設壁壘小針。但有時考慮其外觀的影響,在有些應該安裝避雷針的地方并沒有安裝,從而使一些易受雷擊的部位不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當雷擊侵襲的時候,很容易導致這些部位的瓦片、混凝土塊等構件的脫落,再次對行人造成傷害。為了減少這樣的傷害,必須安裝應有的避雷針。有些仿古建筑物為了滿足亮化的要求,在天面安裝了一些彩燈線路,部分線路還直接纏繞在接閃器上,受到雷擊時,電流會通過彩燈線路竄入電源線路中,對連接在電源線路上的其他用電設備造成損害。
5.2 明敷引下線沒有考慮觸電壓的危害
為了避免觸電壓對人體構成危害,相關部門明確規(guī)定明敷引下線在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線應采取暗敷或橡膠管等保護措施。此外,還應沿建筑均勻布置盡可能多的引下線,以引下線的分流系數,降低每根引下線中的雷電流,降低雷電反擊的概率。
5.3 接地裝置沒有注意跨步電壓的危害
山地的土壤電阻率比較高,一般會在建筑的四周埋設人工接地裝置,以降低仿古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接地電阻。然而山地石多土少,接地裝置一般埋設較淺,對于此類的接地裝置檢測時,應重點注意其是否沿建筑外沿構成環(huán)形回路,埋深深度是否足夠,必須的絕緣措施是否妥當。
5.4 仿古建筑內的電子信息設備沒有考慮防雷措施
在大多數公園內都安裝有多種電氣裝置,此類電氣裝置多數安裝不合理,使得這些裝置極易受到雷擊。在對其進行檢測時,要使電氣線路在進入建筑前埋地敷設大于10m,并在建筑的進出口處安裝電涌保護器。
5.5 其他注意事項
為了消除由雷電而導致的電位差,在仿古建筑物內必須實行等電位連接的方式。所有金屬構件都應等電位連接起來,并可靠接地。位于仿古建筑旁的大樹也應該設有雷電安全警示牌,指引游客選擇正確的避雷措施。
6、結語
仿古建筑是建筑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其建造難度比較大,但是只要我們不斷總結傳統(tǒng)建筑設計的有點病將其發(fā)揚光大,同時正確利用現有的高科技和材料加以改造,使之產生美的吸引力,那么我們的仿古設計能力一定可以邁上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鄭鍵雄,林世祺;論仿古建筑在防雷檢測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新建設;2011年7期
[2]王弦;論當代仿古建筑[J];藝術探索;2008年04期
篇4
關鍵詞:古建筑;參數化設計
一、建筑參數化設計的概念
一種建筑設計的方法就是參數化設計。將建筑設計的全要素都變成某個函數的變量,通過對函數的改變,或者說對算法的改變,人們能夠對不同的建筑設計方案進行獲得,簡單理解為一種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自動生成設計方案的方法就是這個方法的核心思想。
二、參數化設計的初始化設置
1、基本繪圖參數
不管是對機械加工圖、建筑施工圖進行繪制,還是對服裝剪裁圖進行繪制,比例、線形、圖紙幅面、文字樣式等內容都會存在于圖中,我們一般就會統(tǒng)稱這些內容是繪圖環(huán)境。古人在建筑設計中,圖畫圖樣就已經開始進行運用了,這種方式是在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進行采取的;而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圖樣和木制模型,這種方式是在隋唐的時候開始使用的。在《營造法式》中,“殿閣地盤分槽圖”就是平面圖的名稱(如圖1)。圖中有很清晰的柱網,對于柱子立的位置要有明確的位置,也就是建筑平面的布置,“地盤”就是這里指建筑所占有的面積。
圖1
2、臺基放線定位
對古建筑臺基的放線方法進行研究,就可以對古建筑平面的朝向和總體布置進行確定,也就只能是在把計算機參數化方法進行引入的時候,才可以將基礎的坐標參照系建立起來。長方形、六邊形、八邊形、五邊形、圓形以及復合形都是包含在古建筑的平面形式中,下面就介紹其中幾種放線方法:
2.1長方形臺基
古建筑中最常用的平面形式就是長方形臺基,也是較為重要方法。它的放線步驟如下:
2.1.1把臺基所有尺寸包括灰土壓槽的總尺寸作為依據,對建筑平面的大致位置進行確定,并且將放線用的“海將子”或者下“龍門樁”、釘上“龍門板”,在適當的位置進行砌筑。其中,應該保持龍門板的上皮水平,并且保持一個高度與臺基的平水;
2.1.2把建筑群的“中”作為依據,對這個建筑的“中”進行確定,然后,再對通面闊和通進深的“中”以及各間的面闊、進深“中”進行確定,并且在龍門板上用小釘釘上這些“中”,用筆標識清楚;
2.1.3根據面闊、進深“中”,將里包金、外包金、出山、下出以及灰土壓槽的位置找出來,并且把它釘在龍門板上;
2.1.4把所需要的點用墜子引至灰土表面,隨著基礎的砌筑,把需要的點逐漸引至基礎墻體上,并且隨之將標記畫出。把這些標記馬磉、包砌臺明和安裝柱頂石作為依據。
2.2六邊形臺基
2.2.1對中心點進行確定;
2.2.2將十字線彈出;
2.2.3以十字線為中心將兩個矩形彈出,矩形的短邊和面闊相同;
2.2.4將兩個矩形連接成八邊形。
三、古建筑臺基部分的參數化設計
1、臺基的建造方法
從建筑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基礎就是在屋身以下的建筑部分,建筑物的地下結構部分就是基礎,它對于建筑物的壓力進行承擔并且傳遞,是對周圍穩(wěn)固的重要部分的保證,它又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1地基。建筑物基礎以下的土層就是地基,它對于全部建筑物的重量進行承擔,可以分為人工地基和自然地基;
1.2基礎。木柱以下的部分就是古建筑的基礎,它的構成由柱礎、磉墩以及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
1.3臺基。建筑物的基座就是臺基,也就是建造在地面以上的方座部分。室內地平就是臺基的上平,“臺幫”就是四周邊,在臺內包砌柱礎、磉墩、攔土墻,將臺基構成。
2、軸線網的參數化
在古建筑的建造過程中,在嚴格的模數制度上,建立一切建筑尺寸,要對古建筑的平面設計進行完成,首先必須對古建筑平面軸線的組成關系進行掌握,但是這些平面尺寸又都在其臺基的設計之中進行反映,所以,對臺基的參數化設計進行完成是整個建筑參數化設計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步。
四、古建筑屋身部分的參數化設計
古建筑的垂直受力構件就是柱子,用于支撐梁架。在所有落地的柱子上,屋頂梁架上的重要全部分散傳遞,再由柱子向柱頂石上進行傳遞,最后傳遞到基礎上,還有一類不落地的短柱,安裝在梁與梁之間,也是傳遞力的構件。這些柱子的名稱是以柱子的位置確定的。
1、柱子的名稱和尺度
1.1檐柱。它的位置一般在房屋前、后檐最外一排,前檐柱和后檐柱是其分為的兩個形式。檐柱所處于的位置就是確定每個檐柱名稱的依據;
1.2角柱。方形在大多數的古建筑平面中都會運用到,至于“角柱”,就是處于四角位置的柱子;
1.3金柱。它的位置在檐柱以內,平行于檐柱,梁架是其上面所要承受的,但是建筑中線上的一列柱子也不處于,這就是“金柱”。“前檐金柱”就是在前檐的柱子,“后檐金柱”就是在后檐的柱子,若是建筑的進深比較大,則有金柱和里圍金柱之分。
2、柱式的參數化生成
在中國古建筑中,我們最容易發(fā)現的就是其柱子的三大組成部分會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柱式定義及其相似,因此,我們就對古代歐洲對柱子構件整體的稱呼進行借用,盡管,會比較明確古今柱式的名稱位置和尺寸的規(guī)定,但是,針對于計算機來講,想要進行處理困難那是相當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簡化對它進行處理,以便可以把計算機處理的難度和錯誤發(fā)生的幾率降低到最小。我們通過認真的分析,認為從構成成分上看古建筑柱子是尤為簡便的,柱礎、柱身和斗拱是組成每一根柱子的三個部分,但是構建它的直徑位置和長短尺寸,都要把古時的構造規(guī)律作為依據來進行。
參考文獻:
【1】陳越.中國古建筑參數化設計[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2,(05).
【2】張雯燕.現象學視角下,當代建筑設計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學碩士論文2011,(05).
篇5
一、徽州古建筑符號分類
1.徽州古建筑單體外部構成符號
(1)屋頂屋頂是徽州古建筑符號中的代表,徽式屋頂多為斜坡樣式,整體造型向內微曲。徽州古建筑的屋頂大多采用了雙面斜坡形式,只要是由于南方多雨,這種造型方便利于排水。除了雙面斜坡的造型,還有單面斜坡,三角屋頂等,屋頂上面覆蓋小青瓦也稱作蝴蝶瓦,遠觀頗引人注目。(2)馬頭墻馬頭墻是古徽州建筑符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造型來源于其防火功能的需求,一層層堆疊起來的馬頭墻,既滿足了建筑的功能性.又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馬頭墻采用白粉墻面,灰色瓦頂,總的色調清淡素雅,馬頭墻多采用層疊形式,常見的有三疊式、五疊式、七疊式等,馬頭墻在單體造型中采用對稱形式,整體造型采用上下層遞進關系。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建筑設計中演澤得豐富多彩、淋滴盡致,成為現代設計中最容易被借鑒的重要符號。(3)門頭徽州古建筑中門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有最常見長方形門、圓形門、拱形門、花瓶形門等。在徽州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作為房屋入口的門樓,往往裝飾精美磚雕,并且造型華麗,徽州的的門頭設計中融合了大量的古徽州符號和其他地區(qū)的符號,在其中有比較常見的云紋、龍紋、回紋等。因此在門頭中的這些紋樣有很多值得人們去研究和整理,它也成為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符號。
2.徽州古建筑單體內部構成符號
(1)天井在徽州古建筑中,天井作為徽派建筑中的一種特有形式,充分顯示了徽州的地理人文特色以及古徽州人的智慧所在?;罩莨沤ㄖ械奶炀话阕鳛槭覂炔晒饩O置,天井口方位寬窄不一,深淺位置可寬可窄。這種變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組成,在正堂與門廳之間,形成一種過渡的閑逸空間,井底多由當地紫青或芝麻花岡巖鋪墊。(2)徽州三雕“徽州三雕”徽州建筑符號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種,古徽州的工匠們以磚、石、木、竹為原材料進行雕刻創(chuàng)造,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筑環(huán)境裝飾?;罩萑竦牡膬热葚S富,具有典型的徽派風格,融合了山水、花卉、人物、云紋、回文等。徽州三雕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結晶,在工藝手法上堪稱精湛,其表面附著的圖形元素十分豐富,而這些圖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現代徽州包裝及平面設計中被引用。
二、徽州古建筑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1.形的直接應用
徽州古建筑特有符號的直接應用是保留原有單體符號的整體造型,通過對二維符號的變形與轉化,使之成為三維實體造型,讓傳統(tǒng)圖形成為設計師設計思路的一個創(chuàng)意點和啟示點,如圖1所示。這款道路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徽派建筑的馬頭墻。設計師將“粉壁、青瓦、馬頭墻”的徽屋特點揉合進了燈具的造型設計中。在整體造型中沒有過多的改變原有馬頭墻造型的形態(tài),聚光主照明燈和放光輔照明燈兩個光源,使得燈體在滿足道路照明功能的同時,傳達出溫暖的家的訊息。徽州古建筑符號內容豐富,各有其不同的涵義,在應用之前要將古徽州符號收集歸納,建立徽州符號設計庫。設計師要認識和了解徽派建筑符號的深層含義,由于古徽州符號中包含了復雜的不容易被應用的符號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徽派建筑傳統(tǒng)元素,并與外來元素完美融合,從而產生出具有徽州古建筑符號的產品設計,這種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也是現代產品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2.色的直接應用
色彩是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徽州古建筑符號的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整體色彩給人一種樸素之美,這樣的色彩搭配古徽州人內心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人們崇尚自然,簡單而質樸的性格特點,因此黑、白、灰是徽州古建筑符號的主要代表色,它保留了木、磚、石的本色。對于古徽州符號色彩的應用不能僅停留在色彩本身的描述上,還必須對蘊含于其中的觀念及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并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加以應用。色彩的直接應用主要為產品造型的后期修飾,在造型中將主題色彩布局設計為樸素自然的黑白灰色系,同時輔助以其它色彩作為整體色調的點綴,這樣的應用方法使整體色調表現不呆板。
3.符號的抽象與組合應用
徽州符號元素多為二方連續(xù)性符號,其造型豐富獨特,在產品設計中不適合直接應用,因此在應用時要對符號進行截取和簡化,抽象出單體符號。通過抽象和簡化,提煉出徽州古建筑文化符號的本身特點和最典型特征,但是這種提煉不是單純的藝術形式上的創(chuàng)作,更多是要為后面的設計服務,因此在提煉過程中,就必須將原有的符號以一種視覺化的點、線、面的形態(tài)語言顯現出來,并且經過提取后的符號要能夠體現出徽州古建筑的精髓和韻味。如圖2所示,馬頭墻元素是一個三維的造型,通過簡化上面的裝飾造型,將其抽象為二維的線條,在產品設計中可以借鑒和運用這些元素進行造型設計。通過徽州古建筑符號的提取,可以將其組建為元素符號庫,方便產品設計的構思。產品設計的核心是造型構思,沒有形態(tài)的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無法得以存在,當然符號的提取是在保持徽式元素的整體性和藝術性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提煉,選取一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進行創(chuàng)作。了本篇論文上述方法,將盤子的造型設計為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也是徽派建筑中很典型的元素。湯碗的造型用的徽派建筑符號中的天井元素,使餐具的造型元素更加的豐富,讓徽州印象盡可能多的展現在就餐者的眼里,湯碗的上部區(qū)域進行了徽州的雕刻裝飾,更突出的徽州韻味。杯子的設計元素來源于徽派建筑的房屋造型,粉墻黛瓦,勾勒出徽派的時尚感和造型感。小碟子的造型是借鑒了徽州符號中的瓦當,在徽州瓦當表面通常裝飾有各種圖案,有吉祥避邪的寓意。在小碟子的造型設計中應用了淺浮雕的裝飾手法,將各種裝飾圖案表現于碟子表面,使整體造型簡潔又具有很強的現代感。筷架的造型取自徽州三雕中的石雕部分,將石雕造型進行了抽象簡化運用到餐具設計中,在筷架的頂端部位應用了灰色,呈現出粉墻黛瓦的徽州感覺。小橋的造型直接應用了徽州建筑符號中的石橋元素,由于石橋的造型能夠很好的體現徽州特點,因此在設計中沒有進行抽象和組合而是直接應用了原有的形體,突出了徽州建筑的特點。
三、結論
篇6
引言
文獻是指:“存儲信息與知識的記錄性資料,文獻與實物資料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它的記錄性,在于它通過文字、符號、聲像和計算機等形式記錄下了某些信息與知識,這些信息與知識構成了文獻的內容。” 中國古代在建筑營造中保存的檔案以及涉及到建筑設計、技術和施工等方面的書籍和各種文物古跡是本文所指文獻。
中國古代建筑文獻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構件為承重體系,磚、石為維護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五千多年以來一脈相承,沒有受到外來建筑的影響。相對而言中國古建筑文獻的產生晚于建筑活動。中國古建筑文獻是對建筑活動的記載,其表現形式主要是書籍和檔案。
1.先秦、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建筑文獻
先秦時期我國建筑檔案數量不多,但是從當時的一些資料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當時建筑的狀況,比如中國的象形文字,就形象的描述了當時的建筑。比如宮,甲骨文 、(宀,房屋)(多個窗口),像一座大型建筑開著多個窗口,說文解字當中對于宮的造字本義中講到:多窗戶的多樓層大型建筑,說明在當時就有了高層建筑;又如:宅,甲骨文(宀,房架)(即“乇”,“托”的本字,托舉),強調在地基上撐起房架。也比較形象的說明了當時房屋建筑的構造。類似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舉,這說明文字本身就是一部記敘建筑發(fā)展的文獻。到了秦漢時期,進入了古建筑文獻發(fā)展的專業(yè)階段,秦代建筑水平較前一時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焚書坑儒”,留下的建筑圖書有限。漢朝現存的建筑記載主要是圖案。漢朝社會較穩(wěn)定,經濟發(fā)達,相應的建筑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建筑活動增多,建筑記載也增多了,《三輔黃圖》描述了秦漢都城樣貌,記載了長安城的布局、宮殿、苑囿、臺榭等建筑,是研究漢都長安最重要的文獻。同時,漢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些陶器,也反應了當時的建筑發(fā)展,不失為古建筑文獻的一大組成部分。
2.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建筑文獻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統(tǒng)治階級為了麻痹人民大力宣揚宗教,這時建筑成就主要體現在宗教建筑上,主要文獻有《洛陽伽藍記》、《鄴中記》、《水經注》,涉及到宮殿、園林、廟壇、佛寺、陵墓等建筑,對研究當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有著重要意義。
3.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建筑文獻
隋唐經濟發(fā)達社會穩(wěn)定,建筑活動活躍,特別是建筑的工程圖和檔案發(fā)展空前。唐宇文凱繪制了大量施工圖和建筑圖,著有《明堂圖儀》,利用比例關系繪制建筑圖和制作立體建筑模型的方法,是當時的一大創(chuàng)舉。唐壁畫中也有大量的建筑圖,詳細描述了建筑細部,如斗拱、闌額等,充分反映了當時建筑的結構和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詩歌極為盛行,涉及建筑內容的詩歌也是研究建筑珍貴的史料。
4.宋、遼、金、元時期中國古代建筑文獻
從宋代到清代,是中國古建筑文獻的成熟發(fā)展階段。宋代在建筑建造之前進行調研繪圖,工匠非常重視圖紙,所以建筑制圖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也留下了很多建筑著作,如《武經總要》、《考古圖》等,記載了大量的工程圖樣。李誡的《營造法式》的成就最高,是宋代官方建筑規(guī)范,分為 5 部分,釋名、制度、定額、料例和圖樣,共 34 卷。它不僅是宋代的建筑規(guī)范和標準,也是對宋以前建筑技術的歸納總結。宋元時期,現存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建筑史上有很重要地位的《平江圖》和《靜江府城圖》,反應了當時城市的規(guī)劃和面貌。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體的結構形式,發(fā)展到宋、遼、金、元時期,達到了完美的程度?!?/p>
5.明清朝時期中國古代建筑文獻
明代建筑成就集中在宮殿建筑上,明蒯祥主持了北京宮殿的設計和施工,他設計的天安門工程圖紙是非常珍貴的建筑圖樣。
清代是中國古建筑發(fā)展最成熟的時期,建筑活動活躍,保存了大量的文件、圖紙和規(guī)范?,F存的檔案以工部檔案居多。此外還有營造司、造辦處等形成的營造檔案。值得一提是,清代建筑世家樣式雷所流傳下的畫樣、燙樣、工程做法等文檔,生動的記錄了清代建筑的發(fā)展。清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是清代建筑的標準規(guī)范,記錄了各種建筑的結構樣式和做法。明清的園林建筑也達到了頂峰,明末計成的《園治》 重要的造園著作,總結了造園做法和經驗,體現了明代造園成就,是研究中國古代園林的重要著作?!堕e情偶寄》和《長物志》也是關于園林建筑的著作,反映了明清的造園思想。清代李漁的《一家言?屋室器玩部》詳細記錄了建筑構件、紋樣裝飾等內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書中還闡釋了建筑與人體尺度的關系,是最樸素的人體工學。
結論
篇7
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方面對文物古建筑的修繕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從我們這些年來在古建筑維修方面的施工經驗來看,由于這些建筑在結構和造型上有其不同的特點,所以在各分部分項的施工過程中要與工民建傳統(tǒng)施工方法區(qū)別對待,尤其是維修工程中的關鍵步驟—腳手架的搭設,更應該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予以具體分析。
一、工程概況
杭州市重點文保單位--六和塔維修工程,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層,頂層檐口標高約60.5M,建筑面積5662.74M2,工程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總投資約200萬元。
根據我們當時的現場測繪情況來看,塔體內部結構基本完好,部分構件需要進行加固,屋面分部的木基層、檁條和椽子霉爛現象比較嚴重,需進行大面積更換,筒瓦損壞不多,可局部調換。
二、腳手架施工方案
確定了修繕內容以后,緊接著就要搭設內外腳手架,考慮到塔體的高度和安全性,設計院要求我們出具合理可靠的架體施工專項方案。由于六和塔各層向塔身內側“收分”,底層檐口與頂層檐口的距離約為7.05M,此類工程不同于新建項目可以在外側墻體上留置腳手眼,承受上部架體的荷載,何況塔體原有構件已經局部老化,可能無法承受額外的作用力。經工程技術及設計人員共同商討,根據現場客觀情況、勞動力配備、鋼管材料配備情況以及以往經驗進行測算,并會同設計部門多次對方案進行分析和會審,最終制定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施工組織設計,分別從技術和管理角度保證了施工的安全可靠,以下就從這二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一)基本思路:搭設腳手架時主要考慮的是它的承重能力和自身穩(wěn)定性,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統(tǒng)籌考慮,要適合各工種的操作特點,盡量避免過多的拆改和上下左右的續(xù)接等。
(二)技術措施
1、荷載計算
經計算,當h>2/3 H時(h為架體高,H為塔身頂層檐高)
(1)探海(懸挑)部分腳手架上的均布活荷載不得超過100kg/M2,且只允許在兩步腳手架上同時堆載;
(2)主腳手架上的均布活荷載不得大于150kg/M2,只允許在兩步腳手架上同時堆載,且不允許與探海架同時堆載;
當1/3 H
(1)探海(懸挑)部分腳手架上的均布活荷載不得超過100kg/M2,且只允許在三步腳手架上同時堆載;
(2)主腳手架上的均布活荷載不得大于150kg/M2,只允許在三步腳手架上同時堆載,且不允許與探海架同時堆載;
當h
2、平面布置
沿塔身周圍布置,并隨層高的升高逐漸往內收,到5層檐口處往內收2排架子,到9層檐口處往內收1排,立桿橫向間距為1.2M,縱向間距為1.1M。
3、架體構成
整個外架由保護架、主架和探海(懸挑)三部分組成,在5、9、13層分別設置塔內桁架式支撐,在3、7、11層分別設置雙管支撐。
4、架體基礎
立桿基礎為600×600×300C20混凝土墊塊,頂面與地面平,單立桿墊塊上設200×200×10的底座鋼板,雙立桿墊塊上設250×200×10的底座鋼板,鋼板上預留鋼管孔。
5、架體布置
(1)立桿要求--主體架子均采用雙立桿,橫向間距2M,主體里排架子的立桿要求距離檐口滴水不大于500,桿件接頭應盡量減少,桿長以6.5M左右為宜,且接頭相鄰間距應互相錯開。
(2)橫桿要求--橫桿步距以1.8M為宜,在排步距時應滿足工種修理的方便,從檐頭往下排,比檐頭低200-500MM為宜,大橫桿不準對接,應采用搭接,長度不小于400,用2只扣件鎖緊。
(3)剪刀撐—在腳手架每面外側兩端轉角處及升降機兩側每隔9M水平距離,自上而下連續(xù)搭設,盡量位于孔格的對角線上。
(4)打戧--一般情況采用四六戧(高6M拉下腳4M),個別情況也可以用二五戧(高6M拉下腳3M)或三七戧(高7M拉下腳3M),塔身每面設“十字剪刀戧”,每隔二根立桿拉一組,一般為縱向在架子通道下邊打戧,戧桿斜度一般按二五拉,三七拉也可以,各層戧應互相對應(對著下層進深戧打),同時,在架子的橫向應打八字撐,保持四方斜角。
(5)挑木--2M排距的雙排架子一般用排木2根,間距不得大于0.8M,各外伸點必須設置“提斤”、“進深戧”(底層)。
(6)底層腳手架長期處于承重狀態(tài),將增加金屬的疲勞度致使安全系數降低,考慮到架子的穩(wěn)固性,設5排底層立桿,其中雙立桿4排。
(7)2層-6層均從底層4排立桿往上搭,其中雙立桿為最里排(即靠檐口一排)。
(8)7層-10層均從底層2排立桿往上搭。
(9)11層-13層均從底層1排(即雙立桿排)往上搭。
6、特殊情況的處理及技術要求
由于六和塔為多層重檐,并逐層向里退步,所以必須進行特殊處理,關鍵在于縱向如何打戧,由于外拋戧無法著地,即采用座車戧的架子搭設方法。
由于主體架子的里排隨塔身逐層“收分”而逐層加大與檐口的距離,從而影響維修操作的進行,座車戧就是根據這些特殊要求而確定的架子搭設方法,即頭層檐向里退一步排架,在主體架子的二層檐步范圍內按一般規(guī)范要求搭設二層檐架子,并在縱向的架子下邊打十字剪刀撐戧,為了解決架體向塔身傾伏的問題,需把縱向的戧綁在具有一定重量的臺式架(簡稱座車)上,連在主體架子的外部,使主體架子的重心外移,以保證主體架子在有外挑架子的情況下能夠穩(wěn)定不倒。座車架子、主體架子應同步搭設,立桿和橫桿都要和主體架子相對保持一致,連成整體并同步上搭,進深方向的十字剪刀撐應上下對應。
(三)管理措施
1、腳手架的搭設應沿塔整周搭設,確保整體穩(wěn)定性。
2、定期對腳手架進行安全檢查,發(fā)現問題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并限期糾正。
3、施工中應做到“工完場清”,及時將建筑垃圾清理干凈,以減輕腳手架的荷載。
4、為了防止在外界條件的作用下的傾伏,架子從第三步起應綁扎護欄2道,并張掛安全網,做好接地裝置與鋼管腳手架的連接,接地電阻不得大于4歐姆,以免遭受雷擊,同時做好施工期間游客的安全防護工作。
篇8
1、“整體思維”與“群體形態(tài)構成”
中國哲學有著大一統(tǒng)的思想,思維的基點是整體,即把事物作為有機的整體看待。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整體。這種整體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群”,一種有序的群體組合特征。因此,中國古建筑的單體形式較為接近,但在群體組織上卻反映出和諧統(tǒng)一,既注重個體與群體,也注重群體與群體以及整個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形成以群為主的整體。中國建筑群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故宮,它的虛與實,空間與實體,內與外的整體和諧,正是中國這種整體思想的體現。同樣,這種整體思想也存在于城市的整體布局,是由一個個樣式大致相同的四合院排列起來,形成一條條的胡同、街道,整個城市簡單而又和諧。(見圖1)
現代建筑應尋找與中國古代整體哲學思維的結合點,可以參照中國古代建筑,以平面展開的形式,表現為院落空間組合的特征;也可以表現為多個單體建筑的聚集,形成“群”的空間關系。其中,所有的“群”處理,都必須符合“和”的精神,因為整體性是群建筑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
例如,湖南大學天馬西麓建筑群設計,以結構的整體性為依據,建筑單體的位置、體量、取向等因素都與外部空間協調,并利用建筑單體與組群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既在橫斷面上聯系,又在縱斷面上連續(xù),試想如果沒有整體的思維,每一幢建筑都“獨善其身”,那么整個建筑群就很難達到和諧統(tǒng)一。建筑群體的擴大就是城市,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就是若干個建筑群的聚集體。總之,“群體形態(tài)構成”在建筑設計、規(guī)劃設計及其銜接過程中都可以起到極其有益的作用。(見圖2)
2、“天人合一”與“新地域主義”
中國古代哲學自然觀的基本特征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中國古代哲學流派思想觀點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對立,但是在自然觀上幾乎都是統(tǒng)一的,即“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是指無所不包的自然,是客體;人,是指與天地共存的人,是主體。主體融入客體,達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老子曾講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其意也就是講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著重人與空間的和諧,講求人、建筑、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可以說,崇尚自然,也是一種美學特征,一種人生觀,一種生活方式,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表現,例如“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貫穿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反映在建筑設計中,是建筑的重要思想基礎,所以: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觀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發(fā)展觀。其對中國傳統(tǒng)城市和建筑的影響表現在大到都城選址、宮域規(guī)劃,小到建筑高度、面闊、進深,以及門窗尺寸的確定。其重點在于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節(jié)約使用、建筑結構的合理以及藝術構圖的完美等。應該說這種哲學思想和自然觀,在園林藝術方面表現得最明顯,中國園林表現的是順應自然的審美情趣,其首要原則就是——“雖有人作,宛自天開”,建筑群與自然界緊密聯系,處處滲透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見圖3)
在現代建筑創(chuàng)作中,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還應囊括更為廣泛的生態(tài)建筑思想與實踐——“新地域主義”,即把建筑置于一個大環(huán)境(物質的與文化的)下進行觀察和考量,在特定時空的有機整合中,突出建筑主體與個性,同時強調大環(huán)境的整體性。這樣往往能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實現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不同,又將給每一件作品帶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復性”。因此希冀在現代建筑中深刻體現“天人合一”時,還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哲學思維的抽象性及整體性,那么我們的建筑作品將既是現代中國的,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例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回望中國傳統(tǒng)園林院落式的大學建筑原型,最終呈現為一系列“面山而營”的差異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隨山水扭轉偏斜,場地原有的農地、溪流和魚塘被小心保持,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精致詩意與空間語言被探索性地轉化為大尺度的淳樸田園。外墻大量使用木板裝飾,欄桿也采用編織在鋼框架之中的竹篾,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質樸與親切。(見圖4)
3、“陰陽五行”與“現代建筑意向”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陰陽兩分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起著統(tǒng)籌作用。將世界萬事萬物分為陰陽兩種屬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負、南北、奇偶等。秦漢時就出現關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思想以及東南西北中五岳廟祭祀。在建筑上主要表現為:規(guī)則與自由、實與虛、順凹與逆凸、剛直與柔曲、限定與余地、天功與人代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人內在的陰陽思想。中國住屋的規(guī)則嚴整與庭園的自由柔和,常被用來說明儒道兩家思想在人文環(huán)境上的反映。其實,這也不如說是中國陰陽思想的流露。(見圖5)
根據陰陽哲學與美學思想,根據現代人的心理感覺,并參照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表現,可以認為,現代建筑中體現“陰陽相生”,可能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在哲學與美學層面上,即陰性事物與陽性事物在建筑中的基本平衡、相互協調相互包容,以表現“陰陽相成”、“剛柔相濟”的現代建筑意向;二是健康理念,即建筑中朝陽和背陰空間的平衡帶來健康的人居環(huán)境。結合陰陽思想,可以規(guī)定現代建筑要素的隱形或陽性屬性,根據不同的設計對象,適當搭配不同屬性的建筑要素,以表現“陰陽相成”、“剛柔相濟”的現代建筑意向。
例如,長沙市簡牘博物館整個博物館以黑白兩種顏色為主,很自然地讓人想到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太極圖——其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獨特地表現出“陰陽相生、剛柔相濟”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奧妙。
(見圖6)
4、“善”的美學理念與“適形”的理性主義
中國美學的基本特征——以善為美或稱美善同一。此處“善”非善良,而是有用,屬于功利主義的美學觀,“善”即功利,包含道德功利和現實功利。功利主義美學思想是來自于功利主義的哲學思想?!秶Z·楚語》中的“伍舉論美”,是中國美學理論第一個關于美的定義,就是關于建筑之美的論述。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現實),強調“實用理性精神”,從“先秦”開始,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就開始貫穿著這個總思潮、總傾向。儒家美學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美和藝術的社會作用的問題,認為“文以載道”,藝術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情操,反對奢侈浪費。最精到的莫過于“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了儒家以實用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和實用經驗的價值取向。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實用主義美學觀要求建筑注重本身的實用價值,更多地考慮實際需要,講求“話形”不討千追求討分高大與華麗,減少攀比與浪費。(見圖7)
在現代建筑中應繼承其有益之處,一方面,要求從國情出發(fā),樸實節(jié)儉;另一方面,建筑設計要有適宜的尺度,表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但這并不意味著建筑不需要創(chuàng)新,在“適形”的同時,也應充分發(fā)揮原創(chuàng)精神。
例如,甘肅慶陽毛寺生態(tài)實驗小學,它結合地形條件,從生土窯洞中借鑒了基于自然資源的生態(tài)設計元素。絕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蘆葦等。使用地方材料,營造出豐富、自然的室內外空間環(huán)境,并在自然通風采光,保溫和糞便處理等方面獨具匠心,用適用技術達到了節(jié)能和環(huán)保的要求。另外,當地工匠的營造,傳統(tǒng)技藝和現代設計的結合,也使這個并非引人注目的建筑實踐有了積極的社會意義,成為“高科學、低技術”的“適形”的優(yōu)秀范例。(見圖8)
篇9
在建設工程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費用即是工程造價。合理準確的預估工程造價是完成建筑工程工作的要素,其涉及的內容有前期涉及、施工內容,有效預估整體費用并合理控制,使得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在如今經濟建設大潮中,建筑行業(yè)的競爭愈演愈烈,提高經濟效益,合理降低建筑工程成本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合理估算的前期是分析其影響因素,并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因素應該考慮建筑工程設計,設計是整體工程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程造價的數目,設計滲透到了工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參數和造價都有影響。合理的設計方案決定著估算的成本,影響著整體工程的經濟效益。因此要使設計達到最優(yōu),反之,設計不合理不僅會增加工程施工成本,也不利于控制工程造價,還會影響工程的質量和工期。然而在設計過程中,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掌控和準確到位需要嚴格的數據支撐,即相應的設計參數,將設計參數和工程造價理論值建立合理的數學關系和相關模型,因此,建立合理最優(yōu)的建筑設計參數模型是工程造價估算的關鍵一步。
二、簡析建筑設計參數模型
建筑設計參數模型作為工程造價估算過程的重要一步,需要有數據和圖形還有結合實際的有效支撐,建立合理的結構模型,即通過連接圖來分析系統(tǒng)中各要素及其之間的聯系,建立一個以幾何要素為主體,以數據參數為支撐的結構模型。建筑設計參數模型涉及到計參數和工程造價的關系,因此,各個參數是首要影響因素,參數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是整體結構模型的基礎,基于參數的分析可對結構模型有整體把握。在實際建立模型時,可通過較高層級的設計參數和應用神經網絡或相關的估算指標進行分析,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運算和分析。首先,結構模型的運算主要包括:確立系統(tǒng)設計參數和工程造價研究系統(tǒng)、建立關系網絡、確定各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于此同時,還要對其關系網絡圖和設計參數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結合結構工程學、建筑學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實際工程項目的實施情況,完善結構圖。其次是基于模型的分析,對各級參數在模型中的位置及地位進行分析,合理優(yōu)化,進行目標決策,方便工程造價估算時更好地量化處理。
三、基于建筑模型參數的工程造價估算
在設計優(yōu)化的基礎上完成工程造價估算,最關鍵的是基于建筑設計參數模型,而這一過程實質上是分析建筑設計參數的變化與工程造價估算值之間的關系,并通過結構模型和多元化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工程造價設計參數,這些模型能夠將設計參數與工程造價結合起來,使整體工程參考數據指標和圖形結構,在數據化、幾何圖和信息化的基礎上進行實施,對于關系要素的研究主要是通過結構模型的連接圖的過程進行敘述,以此為基礎把不同的幾何模型和數據模型構建起來。使工程造價更具有合理的數據支撐,在真正實施過程中合理地降低各項成本預算。而且將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進行分化,這個數據結構模型是通過不同級別進行分級分系統(tǒng),然后對這些子系統(tǒng)進行逐一分析,從而形成了一個多級結構模型,對其不同參數的數據進行分級,不同的參數在整個模型中會分為不同的級層,層級越高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可根據其影響程度的不同,可以完成對工程造價的估算,這樣可以針對性地提高估算的效率以及準確性。參數作為所有模型的基礎,參數的準確性很重要,誤差必須降低到最小范圍,使所構成的數據模型和幾何模型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其次,是對建筑工程的設計參數進行分析來達到工程造價估算的最優(yōu)化,首先要分析參數的變化情況,因為參數之間會相互影響,一個參數的變化會影響另外的參數發(fā)生變化,即其參數之間存在很緊密的關聯度,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參數反映了各項環(huán)節(jié)和指標在模型中的位置和完成工作量,而且由于參數之間強烈的關聯度會直接影響工程造價估算的改變,從而影響整個工程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而達到工程的成本和工期,已達到經濟目標。
此外,為了更方便分析結構模型采用多元線性回歸估算手法,估算投資是工程報價中最主要的因素,應將其誤差控制在20%-30%內,而5%以內的誤差是其工程報價應控制的范圍,可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估算在進行建筑設計參數的分析時是非常準確的。因此,這種方法的準確性和其誤差的分析尤為重要??蓪ζ鋮颠M行分析,盡量避免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造成的誤差。從而達到工程造價估算的最優(yōu)分析?;趨抵g的數據關系建立線性回歸關系,是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將其各個參數之間的關系通過模型直觀反映,使工程項目的各項指標顯示更加明確,從而有利于對工程造價的準確預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通過各個參數之間的影響和制約關系,將各個變量的相關性及其程度通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最優(yōu)組合,以達到估算的準確結果。使工程建設項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參數指標的基礎上達到決策目標,從而實現工程成本的合理降低和經濟目標。
四、結語
篇10
一、總體目標
以增加有效投入為中心,以擴大投融資規(guī)模、支持中小企業(yè)和非公經濟發(fā)展為目標,著力推動我市金融、保險、證券等行業(y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破解融資難題,增加信貸投放,在經營戰(zhàn)略、規(guī)模結構、服務方式等方面成效顯著,業(yè)績突出,較好地完成市政府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全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行業(yè)主營業(yè)務增長與全市經濟增長相協調,與全市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對行業(yè)經營需求相適應。
2、堅持突出重點與兼顧一般相結合。
3、堅持市場引導與分類協調相結合。
三、實施措施
1、建立考核通報制度。從年起,由市政府金融辦牽頭,市財政局、發(fā)展改革委、工信委、市人行、市銀監(jiān)分局成立考評小組,按照《市市長金融獎勵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內容分月按季進行考核。年終,根據綜合考評結果進行評比,分類確定對金融保險等行業(yè)的獎勵。
2、實行激勵與獎勵政策掛鉤。每季度終了,根據金融、保險等行業(yè)的考評匯總結果,嚴格執(zhí)行《市級政府性資金統(tǒng)存商業(yè)銀行管理辦法(試行)》規(guī)定,并與省、市相關扶持性政策掛鉤,做到公開、公正、公平。
3、優(yōu)化信貸結構,保持信貸總量的合理快速增長。銀行業(yè)金融機構要把握好信貸投放的重點、力度和節(jié)奏,避免信貸不均衡影響實體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著力加大對“三農”和中小企業(yè)的信貸支持。按照中央有關政策要求,多方爭取和用好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等政策性資金。
4、培育壯大保險市場,完善保險保障體系。要重點做好重大項目和各類企業(yè)的保險;大力發(fā)展城鄉(xiāng)養(yǎng)老、醫(yī)療等健康人身保險和高危行業(yè)的責任保險;繼續(xù)做好和大力拓展農業(yè)政策性保險,不斷增加保險品種,提高保險覆蓋面,建立多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的農業(yè)保險體系;加大保險政策和知識的宣傳力度,強化保險誠信服務,努力形成“政府支持、部門合作、行業(yè)監(jiān)管”的保險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