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事記敘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事記敘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寫作寫人敘事類記敘文時,要以“故事”為核心來選材布局,塑造形象,生動表達,突出主題。但事實上,有一部分同學不是不想寫故事,而是沒有材料可寫,有材料也寫不具體,難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寫出的故事沒有情節(jié),吸引不了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你三招:
第一招:要有個故事——故事來源于生活。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故事源自于自己經歷的、感受(感知)到的、聽到的、見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往往就成了動人的故事。
首屆“冰心作文獎”一等獎獲獎作文《媽媽回來了》是這樣寫的:
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的生日就能過得更好,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
這篇僅107字的短文,在海內外5萬多篇作品中脫穎而出,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個字:真!作者真切地表達了“媽媽回來了”這一生活片段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喜悅,以及曾經有的“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寫出了作者純真的感受。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迷人之處往往都源自簡單,生活中的感人之處往往都源自真實的情感展露。
寫自己的故事需要用心,需要靜心,用心表達、靜心訴說,用本有的率真把自己從繁瑣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善于、甘于返璞歸真,寫好看似簡單的事與情。
故事從生活中來。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事情發(fā)生,如一次聚會,一次嘗試,一次開心,一次失誤,一次誤解,一次分歧,一次爭吵,一次忍耐,一次覺悟,一次自責,一次不理解,一次好心未得好報,一次熱心對冷漠……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寫成好故事呢?不是的。不尋常的、有矛盾的、有人情味的、具有普世意義的材料才有故事價值。要像新聞記者捕捉新聞材料那樣具有敏銳的眼光、獨到的視角、敏感的心靈。同學們僅僅有講故事的意識還遠遠不夠,要寫出內容具體且具有一定價值的記敘文,尚需在故事的質量上下工夫,也就是要學會講個好故事。
第二招:要有個好故事——好故事都是有新意的。
好故事就是能吸引住讀者,讓他們覺得有趣味,有真情,有意思。從寫作理論角度來說,就是選材要典型,新穎,故事不俗套,不拿常用的例子去敘述。同樣,常在大眾嘴里傳播的例子也不要從普通的角度去書寫,應當另起角度或者替換人物、事件,按照自己新的意圖去描述新事物,或者按照非常見的觀點重新去闡述舊故事。
比如,爺爺去世了,鄰居李叔叔結婚了,奧運會看劉翔的比賽等素材,簡單去表達,基本上不會吸引人,不會打動人。如果分別加上一些情節(jié)就能寫出好故事了。
① 老爺爺去世了,老奶奶因為傷心過度也去世了——有人情味;
② 鄰居李叔叔結婚了,新娘不見了(見義勇為去了)——有矛盾;
③ 奧運會上劉翔的參賽萬眾矚目,可劉翔默然退場了——不尋常。
好故事的新意哪里來?
1. 在見微知著中洞察。照相機能照相,人的雙眼也能照相。然而人和照相機畢竟不同,雙眼是帶著感情去選鏡頭的。觀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這樣,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層,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深意。
2. 在深入思考中挖掘。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盡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還要去挖掘它的本質,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這樣,就能有敏感的頭腦挖掘、尋找出事情中所蘊含的深意。
第三招:要把故事寫好——故事都是“折騰”出來的。
如何寫好故事?就是兩個字“折騰”!即在展現(xiàn)某個情節(jié)時反復渲染。名著都“折騰”:
《皇帝的新裝》中,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么樣了?可他卻沒有自己去看,而是叫了誠實的老大臣去。安徒生為什么在這之前反復寫這么多人并沒有看見布料,卻對布料大加贊美?就是在折騰。可這么一折騰,卻深刻地揭示出當時被謊言充斥的社會現(xiàn)實——從社會最高層到社會最底層。這就是安徒生的高明之處。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于勒出現(xiàn)之前,反復寫我們一家人盼望于勒回來的情節(jié),也是一種折騰。為什么這么折騰?就是想要讓熱切盼望著發(fā)財?shù)奈覀円患胰说男蜗蠛糁?。當在船上遇到窮水手于勒時,莫泊桑又折騰了:父親看見了,不放心,便叫母親去看;母親看了還不放心,又叫父親去向船長打聽;于是父親又去向船長打聽。這么一折騰,可以看出父母多么不想自己的發(fā)財夢破滅,可見他們多么看重金錢。
魯迅也是折騰的高手,社戲還沒看,就讓讀者感受到了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三打白骨精,吳承恩在折騰!七擒孟獲,羅貫中折騰得更兇猛了!
這樣看來,故事情節(jié)起起伏伏就是折騰。
如何折騰出故事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種:一波三折,適當留白,復疊興波。
(1) 一波三折。文章寫得有波瀾,對讀者才會有吸引力??鬃诱f:“信,辭欲巧?!彼^巧,意指曲折。朱熹也曾說“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姿”,強調文章要在曲折宛轉中別開生面?!吧綗o起伏,便是頑山;水無瀠洄,便是死水。”中國的園林,往往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斷展現(xiàn)“山重水復”,又不斷展現(xiàn)“柳暗花明”。
寫文章也是如此。有張有弛、有動有靜、跌宕起伏,波瀾曲折才會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名著名篇在敘事中就很注意寫出波瀾。如《水滸傳》中的林沖、楊志、魯智深等人物命運發(fā)展起起落落,施耐庵的巧妙設置令人嘆服。《項鏈》中瑪?shù)贍柕碌娜松H遇幾番變化,情節(jié)戲劇性的推進緊緊牽系著讀者。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師》,契訶夫的《變色龍》,它們的異曲同工之妙也都在于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形成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怎樣才能讓故事“曲折”起來呢?常見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誤會法”“組合法”“懸念法”“突轉法”“巧合法”等。
(2) 適當留白。說滿說盡,一覽無余,不給讀者留下任何思考、想象的余地,這是一種常見的文章病。真正的好文章不僅能準確傳遞作者欲提供的各種信息,而且善于作虛化、省略處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給讀者以馳騁想象的無邊空間。比如,《紅樓夢》中寫黛玉臨終時高叫“寶玉,寶玉,你好……”,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你好……”什么也沒說,然而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難以言傳的東西??!由此可見,預留空白,是作者有意為之,是為了增強文章表達效果使用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無畫處皆成妙境”,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復疊興波。馬克思曾經說過:“發(fā)展是按所謂的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進行的。”寫作詩文作品也要客觀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種復沓回旋、一波三折的運動情形。運用復疊手法組織文章情節(jié),可以造成波瀾曲折、扣人心弦的特殊效果。不過,運用復疊手法組織故事情節(jié),不是搞照搬照套,次次回到老路上去,而是根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中見異,使文章有節(jié)奏、有計劃、有步驟地發(fā)展,推動情節(jié)進入一個又一個新的階段,使人物、事件和沖突絲絲入扣,有機而和諧地聯(lián)系在一起,為揭示主題服務。比如《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一節(jié),寫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直至七次擒住孟獲,次次擒法不同;又一而再、再而三,一共七次釋放了孟獲,次次放法不同。“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睆膶懽魃峡?,正是重疊手法的獨特運用,造成了七擒孟獲的蜿蜒曲折、驚心動魄。
篇2
關鍵詞: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電影敘事 記敘文 寫事
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表意媒介,雖然借助的媒體不同,但任何藝術作品都有其相通之處,二者“都能自由地表現(xiàn)人的活動和所經歷的環(huán)境,都有充分的自由真實地記錄事件在時間、空間中發(fā)展的自然進程”。
電影天生就是一個故事的敘事者,或者說電影就是因敘事而存在的。電影依靠一個個鏡頭的組接來敘事,也可以說是靠運動著的造型(影像和聲音)和話語(有聲語言和字幕)的有機構成來敘事。電影敘事和文學敘事雖屬于兩種不同方式的敘述方式,但在敘事人稱視點的選擇、敘事時間的安排和敘事結構的編制敘事表現(xiàn)方式等方面,電影敘事充分吸取了文學敘事的成功經驗。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借助電影這種既常見又被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幫助我們提高記敘文的敘事寫作能力。時至今日,記敘文寫作能力尤其是寫事能力成了學生寫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學生往往寫不具體一個故事,更談不上生動感人。所以,我們要訓練學生學會“看電影”,激活大腦中的表象,形成豐富鮮明的畫面,把事情想具體、寫生動。假如能從電影敘事中有意識地獲取寫作的技巧,那么這將是一筆豐富的寫作積累,對記敘文寫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本文擬從《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電影出發(fā),探討如何從中學習和借鑒寫事技巧的問題。
之所以選擇這部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獲得第50屆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和第20屆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張藝謀曾說這是他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最珍愛的一部,也就是說這是一部講故事講成功了的影片。同時這部電影所選擇的故事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平凡的父親和母親之間非常純粹的溫暖人心的愛情。這種感情較之其他更能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它表現(xiàn)形式更豐富,張力更大,空間更大。
那么這部電影中張藝謀“說”故事的高明之處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來表現(xiàn)這個唯美動人的故事?它對記敘文的寫作有哪些啟發(fā)?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1.景物畫面的渲染
的確,在這部影片中景物、畫面的渲染為這個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對畫面色彩的使用、動靜的搭配、造型畫面的構造,技藝是相當高超的。俄羅斯畫家列賓說過,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應,產生相應的情緒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直至滲透人內心深處的力量。影片將過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現(xiàn)實部分拍成黑白。這樣雖然有悖習慣思維,但更能反映導演對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愛情應該是五彩繽紛的,雋永的回憶即使成為過去,也永不褪色。而父親的去世,顯然帶走了一生摯愛的母親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單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題部分是過去時空,色彩飽滿、明朗、澄澈、如詩如畫。金黃色綠黃色的樹葉樹林漫山遍野,無窮無盡,枯黃的柔軟的草地綿延向遠方,還有明亮的太陽,白色的樹干、柵欄、雪地、深黃色的亭子,加上母親紅撲撲的美麗的臉、紅色的棉襖、紅色的圍巾、紅色的發(fā)卡……繽紛而清朗,豐盈而不染纖塵。在這世外桃源般的環(huán)境中,男女主人翁的愛情自然應該冰清玉潔,而觀眾也從中獲得巨大的審美愉悅。
正是有了這些畫面,電影更好看了,它成為故事發(fā)生的客觀環(huán)境,與故事中的人物相輝映,有力地烘托了這個如詩如畫一般美好的愛情故事,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唯美的畫面會產生這樣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畫面外,還有人物、場面畫面,比如手扶門框的母親、柵欄外聽先生上課的村民和母親,小學門口堅硬的石頭堆中獨坐的年邁悲痛的母親的背影,這些人物活動的畫面經過精心的設計更能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增強作品的畫面感。那么在文學作品特別是記敘文寫作時是不是也能使用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呢?
記敘文需要典型環(huán)境的選擇,這個環(huán)境可以是田野村莊、山川河流,也可以是街頭巷尾、工廠車間……我們可以通過描寫它來襯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表現(xiàn)故事的主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它可以是我們根據故事主題所選擇的真實的人物活動的背景,也可以是我們?yōu)榱伺浜衔恼鹿适卤磉_、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們在寫作中可以根據故事表現(xiàn)的情感、主題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應的景物描述。
2.細節(jié)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這些細節(jié)在影片中非常生動而又真實地表現(xiàn)了“愛意萌動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記敘文中的記事不是記流水賬(不加分析羅列現(xiàn)象的敘述或記載)。它需要我們“大題小做”,這里的“小”包含我們通常所說的細節(jié)描寫,正是大師們的精妙的細節(jié)描寫才使作品的敘事獲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也是他們創(chuàng)作成功的精髓所在。關于細節(jié)的問題我們平常已經講過太多了,這里不再具體展開。
篇3
一、要看懂標題
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次恼乱欢ㄒ瓤次恼碌臉祟},標題是文章內容的眼睛,看懂標題可以幫助你了解記敘文內容,推測文章中心??梢哉f,標題就是我們讀懂記敘文的鑰匙。
如2011年各地中考閱讀題中,記敘文的標題有《外祖父的白胡須》、《念你們的名字》、《父親是一條魚》、《送考》、《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每一棵草都會開花》等等,這些標題包含文章的主要內容、情感抒發(fā)、中心立意等,對讀懂文章至關重要。
這里特別要強調一下,有些標題運用了雙關、比喻等修辭手法,在閱讀時,應特別留意修辭所帶來的特別表達效果和特殊意味。
二、要明確要素
閱讀記敘文,明確把握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是了解記敘文內容的基礎和關鍵。當然,作者根據文章內容的不同需要,記敘文的要素有所偏重,在閱讀時,要重點把握作者潑灑筆墨較多的要素。
側重人物的記敘文,就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南昌中考題《看山老爹》,主要人物是“看山老爹”,形象寫出了看山老爹早出晚歸看護山林的勤勉、癡心,同時也寫出看山老爹愛護山林,以山為家,執(zhí)著如一的品質。
側重事件的記敘文,可試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這就表明讀懂了文章的情節(jié),表述句式通常是:什么人(誰)做了什么事,如2011年中考題《雪后的陽光》,概括為“一個家境貧寒的男孩為因殘疾無法上學的哥哥拿多余的試卷”。當文章所寫是好幾件事時,一般分點概括。
記敘文的各個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間又有著密切聯(lián)系。閱讀時,一定要注意這種聯(lián)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個要素而忽視其他。
三、要理解重點句
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記敘,但還常常輔以描寫、議論、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記敘的人物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所寫事件細致生動,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鮮明突出。
描寫的目的在于給讀者以形象鮮明的印象。文章描寫的重點,總是那些最能表現(xiàn)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著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如2008年中考題《無法不對你殘酷》中,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對弟弟的具體描寫:“眼前這個瘦弱青澀的少年,頭發(fā)蓬松,滿臉汗水,嘴唇干裂,額頭上有一道輕微的傷痕?!薄懊媲斑@個衣著素樸但充滿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揚著;言語,也是淡定沉穩(wěn);眉宇里,竟是有了點男人的味道?!蓖ㄟ^兩段對弟弟的具體描寫的對比,充分地表現(xiàn)出弟弟歷經磨難逐漸成熟起來,也表明我對弟弟的“殘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記敘文中,議論和抒情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對所敘述的對象的見解或判斷、態(tài)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議論或抒情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對記敘的材料意蘊的概括和情感的升華,是水到渠成之筆,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風,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傾向,透露著作者的寫作意圖。
記敘中的描寫、議論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閱讀分析時應避免割裂,力求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揭示出來。這類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種修辭或寫作手法,故意將句子的真實含義隱藏,就好像為它遮上了一層面紗。想要理解這些句子的深層含義,就應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隱身”手法,換作自己直白簡練的語言去表述。
篇4
一、記敘文時間表達的技巧
時間的記敘,不要呆板,要靈活,有同學寫“有一天”或“有一個星期天”來交代時間,顯得老套,可以換種說法?!澳鞘蔷G意盎然的三月”或者“火紅火紅的暑期來了”,帶有景色描寫的時間顯得很有靈氣。再如:“飽含露珠的樹葉格外精神”,讀者一看,寫清晨的;“裊裊的炊煙從農家的屋頂升起”,寫傍晚的。景物,色彩,時間,結合起來寫,這樣交代時間會讓人記憶深刻。
二、記敘文地點表達的技巧
地點的交代也要有適當?shù)拿鑼懀喘h(huán)境描寫,“在家里”可以加以描寫,“我的家里很干凈,窗明幾凈,碗筷放得很有條理,每天它們勞動后都被勤勞的媽媽安排在自己的地方休息,不會坐錯地方”?!霸趯W?!币膊荒芫蛶讉€字打發(fā)了,“我們的校園像是花園,有高大的綠蔭樹,有四季常綠的冬青樹,操場是橡膠跑道,教學大樓就坐落在花園中央。整個學校看不到一張廢紙,垃圾筒堅守崗位”。因為下面要發(fā)生的人和事都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那么地點有必要寫詳細,讀者會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記敘文人物描寫的技巧
人物描寫一般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包括人的服飾、容貌、神情等,可以寫靜態(tài)的,也可以寫動態(tài)的。有這樣一些技巧:簡筆勾勒特征,“年輕的英語老師很愛笑,一笑兩個酒窩,笑起來馬尾辮還兩邊晃動”。修辭手法的運用,“英語老師的臉圓圓的,像微紅的蘋果”。肖像描寫不是要把人的所有部位都寫到,要抓住人物特征來寫,寫出人物最傳神的地方,即“畫眼睛”,“畫眼睛”是人物肖像的關鍵。
語言描寫要注意個性化,要人如其言,一聽就知道是某人,切忌空泛化。魯迅寫小學時的私塾老師,看到學生調皮就大聲道“讀書!”簡單兩個字就寫出了私塾老師的語言特征??滓壹旱摹爸跽咭病?,寫出讀書人的破落像,寫農民你就不能這樣寫,寫老師你也不能這樣寫。“‘知識改變命運?!Z文老師常在班上講?!?/p>
動作描寫要抓住典型動作,寫出人物為什么這樣做,而不那樣做?!棒斕彷犎蜞嶊P西”,寫出了種種打法,生動傳神。我們寫作文,也要注意典型,“語文老師上課講到精彩處,聲音陡然高了,拿粉筆的右手在空中一揮,仿佛書中的事就在這一刻發(fā)生了。”“數(shù)學老師不同,講到重點處,故意拖長聲音,好像往我們腦袋里裝東西?!薄坝⒄Z老師講到重點處,叫我們連續(xù)讀五遍?!?/p>
心理描寫要寫出人物內心的波瀾和矛盾之處。人的情緒有喜怒哀懼,人在不同情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可以有直接描寫,“今天,試卷發(fā)下來了,我傻眼了,我感覺這次卷子難,考得不好,可是紅色的‘47’讓我怎么也無法相信,我還答應爸爸說要考八十分以上的。我的眼前又出現(xiàn)爸爸嘆氣的神情,我該怎么辦呢?”可以通過景物描寫加以展示,同樣是夏天,當學生被老師批評后,“煩躁的知了不停地叫,仿佛嘲笑我為什么考這么少”;如果學生考好了,“在放學的路上,知了在不停地歌唱,我輕聲哼著周杰倫的《雙節(jié)棍》‘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兮……’”。還可以內心獨白,就是把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寫出來。如:“上帝啊,保佑我吧,千萬要及格啊,我再也不偷偷玩游戲了,我再也不抄作業(yè)了,也不長時間看電視了。不及格的話,同桌瞧不起我,老師會找我,爸媽還會教訓我?!?/p>
四、記敘文記事表達的技巧
記事要有條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都要記敘清楚,讀者才會感同身受。在寫事情之前要把整個事情在頭腦中梳理一遍,分幾段來寫,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可以有順敘、插敘、倒敘。
先說順敘,事情怎么開始的,經過是什么,結果怎么樣,富有條理。通常是以時間的發(fā)展來寫的,要寫的有文采,不然就會平淡無奇。寫事離不開人,這時就要運用描寫來記敘。如:有一學生寫《錢包》,“我”的錢包被“我”透支了,恰好在汽車上撿到錢包,糾結后最后歸還錢包,結局受到老師、媽媽表揚。學生寫得很生動,這樣的材料本身就感人,用順敘比較好。
再說插敘,插敘是在敘事的過程中插入以前的事情片段?!短訉W》,考試考砸了,所以逃學了,逃學過程中插入片段,以前考砸被老師批評,被爸媽教訓;在逃學中,經歷苦難,再插入片段,以前病了,爸媽疼愛,老師關心,幾經考慮,回?;丶页姓J錯誤。最后得到老師和爸媽的諒解。由于插敘了幾個片段,使文章波瀾迭起,扣人心弦。
篇5
把握主題詞,突出主題。記敘文的寫作很容易因為人物、事件過多而造成喧賓奪主,導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題不突出,甚至出現(xiàn)偏題跑題。強調主題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主題詞。寫作時以主題詞為文眼,圍繞主題詞來組織語句,主體素材的選擇也以主題為中心,避免選用有歧義的素材。如《奇怪的人》的人就以奇怪為文章主題,選擇素材時以顯奇怪為主,所有事情都得為奇怪服務,最好是相互矛盾的事例。因為一人身上出現(xiàn)矛盾的事才顯得奇怪?;蛘吆唵蔚模闹卸嘤玫健捌婀帧?,如,他是奇怪的人,他身上充滿著矛盾的怪異感,通過這樣強調的辦法來加強主題。
分清主次,詳略得當。記敘文的事件是一個完整的情節(jié)。圍繞主題,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那么我們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樣寫出來。這樣就無法突出文章的重點在哪里了。主要部分就是與我們的文章主題相符的,需要我們多花筆墨寫清楚的,次要部分是讓情節(jié)完整而不可缺少的,但與主題不相關,這些可以簡單略寫,有交代即可。這樣主次分明能更加突顯主題,使文章保持完整性,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感。
善用修辭,豐富語言。不論是寫人、寫事還是寫景的記敘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樣的描寫、敘述,語言表達是我們必須要面對一道難關。怎么來讓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就需要我們善用修辭手法,讓語言表達豐富多彩起來。像比喻、夸張、對比等手法的運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記敘文寫作時需要注意,情節(jié)的合理化,避免追求情節(jié)的波瀾而出現(xiàn)不合理;語言表達與選材要避免幼稚化,考生的文章都是給成年的老師看的,在考生看來有趣的事,或許在成年人看來并不具有趣味性。綜合來說,記敘文的寫作需要把握主題,融入真情,善用修辭,著力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閱讀體驗感。特別需要注意是記敘文的素材最好選取自己有真實感受的,切忌寫道聽途說的東西。有感情的文章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文章,也最能彰顯作者的個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素描生活就是把從日常生活中攝取并貯存在素材倉庫里的那些簡單的、粗線條的材料,用工筆素描的方法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來。這樣的寫作手法能讓讀者覺得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發(fā)掘了在別人眼里不起眼的東西,從而開啟“情為悅己者動”的共鳴。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素描生活呢?
一、故事必須完整。記敘文就是講故事,好的記敘文猶如一部電影,情節(jié)精彩,故事性強,懸念迭生,引人入勝。故事的情節(jié)要靠矛盾的發(fā)展推動,因而在記敘故事的發(fā)展時要自然、合理和完整。將故事情節(jié)完整地描繪出來,才抓住了記敘文的本質。
二、描寫必須具體。敘事時要抓住細節(jié)描寫具體。記敘時要詳細地描述事情的主要場景,運用“小鏡頭”的手法描寫事情發(fā)展的經過。描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細節(jié)要真實,細節(jié)是靠作者細心觀察獲取的,而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第二,細節(jié)要典型,要有“代表性”,即寫細節(jié)時一定要服從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
三、結構必須巧妙。“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最忌平鋪直敘,要使文章構思新穎別致,就要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結構,可以運用設置懸念法、欲揚先抑法、誤會法、巧變順序法、列小標題法、分鏡頭法、日記法等手法,將故事情節(jié)連綴成篇,使文章尺水興波。
篇7
現(xiàn)階段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能源需求量將相應增長,排放量也將繼續(xù)增大。中國有走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低碳經濟發(fā)展的空間。那么,中國走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首先,中國現(xiàn)階段經濟發(fā)展是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需要確定這個經濟發(fā)展階段的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規(guī)律性特征。與發(fā)達國家相同的是,中國必然經歷城市化進程,這一進程中具有高能源消費、高排放的特征;與發(fā)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城市化進程面臨著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諸多挑戰(zhàn)。國際金融危機會影響中國短期經濟增長,然而,中國經濟還將保持較高增長,城市化進程將不可阻擋地向前推進,能源需求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
其次,應當研究確定低碳經濟發(fā)展的概念、內涵和路徑。中國現(xiàn)階段經濟發(fā)展應當通過低碳經濟發(fā)展引導經濟結構改變和調整。以目前的能源和環(huán)境情況看,中國不能援用西方國家的耗能方式,需要尋找適合國情的能源消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中國還有幾億人口正面臨生活方式的變化和選擇,政府可以從戰(zhàn)略和政策上引導他們的低碳選擇,許多經濟發(fā)展政策和戰(zhàn)略都需要重新考慮。例如,中國需要如此龐大的汽車工業(yè)嗎?在城市規(guī)劃中是不是還應該有自行車道?中國應當重點發(fā)展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
低碳路徑包括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為特征的城市規(guī)劃和設計(低碳城市)。地方政府和金融業(yè)通過政策激勵和融資支持,驅動技術創(chuàng)新和資本流動,推廣有效的低碳技術。
第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中國的低碳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在能源生產和消費,要求能源戰(zhàn)略做出相應的調整。
以往的能源戰(zhàn)略,只是簡單地從能源供給側來考慮,低碳經濟發(fā)展則要求改變這一傳統(tǒng)模式,結合能源需求側的管理,通過對能源供給投入或者對節(jié)能投入的選擇,將滿足一定能源需求的碳含量最小化。還需要改變以往僅由資源約束的能源供需增長和能源結構規(guī)劃,將二氧化碳排放作為滿足能源需求的約束,從而對能源結構的含碳量進行約束。
以往從能源供給側考慮能源安全,即石油戰(zhàn)略儲備的能源安全觀念,應當加以改變。隨著能源價格日益走高,中國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將越來越受到能源價格的沖擊,而經濟不穩(wěn)定直接影響節(jié)能減排。因此,應當更廣義地考慮中國的能源安全,研究能源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的低碳經濟發(fā)展必須站在整體能源的高度,考慮能源在不同種類之間的替代性、能源價格的聯(lián)動性以及能源約束的相關性。
第四,中國的低碳經濟發(fā)展顯然需要廣泛的政策支持。低碳經濟發(fā)展集中反映為能源問題。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確定性、公平性和不可再生性。圍繞這些特性,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要求制定相應的政策原則。
解決外部性的原則是,政府確立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觀念,即政府除保證能源市場有效運行外,應盡量使用經濟手段解決外部性問題。
應對不確定性的原則,要求低碳經濟發(fā)展充分估計能源稀缺、相應的價格上漲和環(huán)境影響,并且使中國的能源消費不過度依賴國際能源市場。
保證能源公平性的政策原則是,保證國內能源公平的同時兼顧能源效率,在國際上應當爭取能源和環(huán)境公平的權利,強調發(fā)達國家承擔更多的能源價格和環(huán)境污染的責任,要求他們必須因環(huán)境問題而降低能源需求,保證代際公平則應該盡可能考慮后代利益。
與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相適應的政策原則是,推動能源價格改革。這是低碳經濟發(fā)展最重要的動力之一。
第五,能源補貼是發(fā)展中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低碳經濟發(fā)展必須正確面對的。由于能源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業(yè)本身的特殊性,政府對能源干預較多,通常以補貼形式出現(xiàn)。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轉型過渡性的能源消費補貼是合理的,有時候是必需的。但是,能源補貼對碳排放的負面影響不能低估。發(fā)展中國家的能源補貼問題,常常是補貼過多和補貼方式不當――主要采用壓低能源價格的消費者補貼,這種補貼通常沒有特定目標群體。能源價格管制(能源補貼)降低了能源產品的終端價格,導致比沒有補貼時更多的能源消費和更大的排放。
因此,中國低碳經濟發(fā)展模式包括改革能源補貼方式,以及在低碳經濟發(fā)展中應當考慮取消能源補貼會對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產生什么影響,特別是考慮取消能源補貼對貧困人群的影響。
篇8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 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 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要把課本作為例子, 以學生為主體, 把課堂作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技巧的陣地。
一、進行尋找文章線索的教育
在閱讀中,把握了文章的線索,整篇內容就會變得條理清晰、淺顯易懂。因此,在記敘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抽絲剝繭,分析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并找到貫穿全文的線索。
比如,《偉大的悲劇》是以時間為線索,《藤野先生》可以將東京、仙臺、北京的地點變換作為線索。有些記敘文的要素比較模糊,文章的線索隱藏較深,也有的文章有著一明一暗兩條線索,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多一些的發(fā)現(xiàn)引導。如何才能讓學生迅速地找出線索呢?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了解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然后讓學生通讀一遍文章,同時告誡學生注意文章標題與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或者事物,這些標題中的詞語或事物很可能就有線索的信息。比如《白楊禮贊》中的“我贊美白楊樹”。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將對文章線索的把握能力作為一個重點進行重點培養(yǎng)。
二、引導學生細品文中關鍵詞句,理解文章的情感
文章是有感情的。記敘文寫人記事無不含有善惡美丑以及對其的褒揚嘲諷。這些感情除了隱藏在文章中,還在一些關鍵的詞句上有很強烈的體現(xiàn)。把握住了這些關鍵詞句,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體情感。
比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形容清留學生的發(fā)髻“實在標致極了”。此時需要對上下文的語境進行了解,明白作者對這些清留學生的態(tài)度,才能感受到“標致”中強烈的諷刺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言外之意,對文章的語句含義進行多方面的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積極向上的情感。新課標下,學生的教材也發(fā)生了很大的優(yōu)化,課文中的內容有了更多積極向上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這些情感進行體會,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比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中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珍珠鳥》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父愛的偉大,讓學生在感受美好的同時豐富自身的情感。學生的情感越豐富,越容易在閱讀中與文章產生共鳴,越容易對文章進行理解。
三、分析記事方法,把握運用規(guī)律
1.分析描寫的作用。
描寫可分為人物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人物描寫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jié)的描寫,還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描寫。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種描寫方法, 并理解不同方法對不同主題的表達作用。特別要注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作用, 進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
2.分析議論和抒情的方法。
記敘文中的議論, 一般是先敘后議, 使讀者提高對所敘事物的認識, 增強文章的思想深度; 也有先議后敘, 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狀態(tài),引起對下文的密切注意。記敘文中議論的目的是為了直接點明和加深所寫事物的意義, 有的議論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起著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 在尾段往往是畫龍點睛或深化主題。因此, 閱讀時對記敘文中的議論要細加揣摩。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fā)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 掌握產生這種感情的依據之后, 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還有一種是寄情于人、 寄情于事、 寄情于物, 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感情, 閱讀時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結合的內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四、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改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并且,閱讀解文只能是個人的行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9
關鍵詞:寫作 通感 比喻 擬人
通感是人們在寫文章時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記敘文中運用通感的方法,可以增強描寫的形象性;詩歌中運用通感的方法,可以增強詩的美感。通感能夠把事物之間特殊的內在聯(lián)系溝通起來,掌握并熟練運用這種藝術手法,對于寫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談談通感在寫作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一.用一種感覺修飾另一種感覺
這種用作偏正結構形式的通感,是把一種感覺作為另一種感覺的定語成分,從而把兩種不同的感覺相溝通。
例:(1)剪剪輕風未是輕,猶吹花片作紅聲。(楊萬里《絕句》)
(2)我將深味這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以上例(1)是用作定語移覺在詩歌中的運用。用“紅”來修飾“聲”,視覺與聽覺相溝通。例(2)是用作定語的移覺在記敘文中的應用?!氨瘺觥笔且环N內心感覺,用視覺的“濃黑”來修飾,溝通了兩種感覺。
(3)他躺在地上,痛苦地抽搐著身子。
(4)上課了,小明匆匆跑進來,沉重地喘著粗氣。
以上兩個例子是用作狀語的移覺在記敘文中的應用。例(1)中,通過用內心感覺的“痛苦”作為視覺的“抽搐著身子”的狀語,實現(xiàn)了感覺的轉移。
例(2)中,通過用屬于觸覺的“沉重”作為屬于聽覺的“喘著粗氣”的狀語,使兩種感覺溝通了。
二.用一種感覺比喻另一種感覺
就是通過運用比喻詞把一種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來。
根據比喻的不同類型,這種形式的通感有下列兩種情形。
1.用作明喻的通感。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坪,象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劉白羽《長江三日》)
以上是記敘文中應用明喻移覺的兩個例子。因為出現(xiàn)比喻詞“仿佛”、“似的”、“象”,一眼就看出是比喻句。例(1)中,以“歌聲”比喻“清香”。這是聽覺與嗅覺的溝通。例(2)中,以“樂曲”比喻“草坪”。這是聽覺與視覺之間的轉移。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4)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臧克家《春鳥》)
以上是明喻移覺在詩歌中應用的例子。例(3)中,詩人極寫“愁”之深重,用江水東流作比。神奇的比喻,極度的夸張,使詩的境界頓出。這是內心感覺與視覺溝通的結果。
例(4)中,詩人用有形的星光來描寫無形的歌聲帶給人的喜悅,視覺與聽覺相溝通。比喻新穎,藝術效果倍增。
2.用作暗喻的通感。
(1)這方場中的建筑,節(jié)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朱自清《威尼斯》)
(2)她滑滑的明亮著,——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上是記敘文中應用暗喻移覺的兩個例子。盡管文句中沒有出現(xiàn)比喻詞,但不難看出是在進行比喻的。例(1)中,建筑物色彩的濃淡、位置的高低錯落,是看到的。音樂的“和諧”“節(jié)奏”,是聽到的。作者用暗喻的方法使視覺與聽覺相溝通。
例(2)中,用摸一摸雞蛋清才能感覺到的那種“軟”、“嫩”來暗喻一眼就能看到的“明亮”的光,視覺轉移到觸覺上來了。
三.把通感方法與擬人化方法結合運用
這種形式的通感,就是運用擬人化手法進行感覺的溝通轉移。
例:“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艾青《我愛這土地》)
河流悲憤、風激怒、黎明溫柔, 這是運用的擬人化手法。詩人賦予河流、風、黎明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詩句生動形象,富于情趣。
篇10
關鍵詞: 作文 素材 技巧
近幾年來,中考作文分數(shù)的不斷提高使少數(shù)民族學生產生了壓力,許多學生對作文復習感到茫然,不知從哪里入手,甚至產生畏懼。其實,中考作文命題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角度地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考作文其實是可以提前準備的,掌握好方法,就能拿到高分。
一、認真積累素材
在作文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選題面狹窄,材料單一,用詞單調。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平時閱讀量不足,知識面窄,導致寫作時才無話可說?;诖?,教師要指導學生隨時積累寫作素材,把名言佳句摘錄下來。只有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初中生的作文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我們積累寫作素材也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在復習時可以抽出一段時間,翻一翻家庭的老照片,回憶整理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生活故事,寫成片段;也可以整理初中三年的日記、作文練筆等,回憶自己在學校生活中和老師、同學之間的精彩故事,寫成片段文章;還可以瀏覽新聞類的報紙雜志,關注時事新聞,積累富有時代氣息的寫作素材。這幾個方面的材料多準備一點,寫作時自然會“下筆如有神”。
二、熟練掌握寫記敘文的技巧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寫400個字左右的記敘文,老師在輔導過程中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記敘文的技巧。
首先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一要素是時間,年、月、日、時要寫清楚;第二要素是地點,要寫環(huán)境和發(fā)生事情的地點;第三要素是人物,寫事情涉及人物;第四要素是事情的起因:為何發(fā)生這件事;第五要素是事情的經過:來龍去脈寫清楚;第六要素是事情的結果:交代好結局。文章要具體,主題才突出。
記敘文通常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與事件背景;反映的道理(主題);自己在這個事件中的頓悟、體會、感想。這些都同樣重要,如果沒有其中一點,就不是記敘文了。
中考輔導階段,每位考生至少要寫五篇以上的練習作文,在寫作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自己積累的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
三、把握作文三要素
(一)鳳頭(文章開頭漂亮,語言優(yōu)美)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有了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使文章順利展開,而且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
如在作文輔導過程中,有個考生的《心愿》一文是這樣開頭的:“這個心愿在我的心里已經埋藏的很久?!敝灰痪湓挶氵M入正題,可謂開門見山,干凈利索。又如有個考生的《謙虛與驕傲》一文是這樣開頭的:“我國著名政治家曾經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謙虛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一個人只有謙虛,才會讓別人尊重?!币昧嗣嗣?,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二)豬肚(有豐富的主題)
中考考試說明要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的體驗”,這里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也就是文章需要表達的主題。中學生的生活平平淡淡,學生作文就要從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如有的考生通過記敘自己雨天為媽媽送傘的經過,“開掘”出“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突出了回報父母關愛之情的主題。又如在《用心情去傾聽》一文中,記敘了通訊處工作人員蘇珊與小男孩湯米感人的交往過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蘇珊用心靈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心幫助孩子成長的感情,再現(xiàn)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間真情。
(三)豹尾(文章結尾用力)
“編筐編籮,重在收口”,文章也是這樣,有了引人的開頭,充實的主體,還要有精彩的結尾,才能給人完美的印象。
如有個考生在《節(jié)約糧食》一文中引用古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睘檫@篇文章添了畫龍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