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6:0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時光在這片黃土地上留下了段段佳話。
回首古代歷史長河,那一聲仰天質(zhì)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帶領(lǐng)農(nóng)民揭竿而起;那一番千古奇策“未出茅廬就知天下三分”使諸葛亮流芳百世;那一笑“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笑出了風流;那一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宏圖。他們是忠肝義膽的英雄,他們是聰明過人的智者,他們是才華橫溢的文人。
我敬佩他們,但要說得上崇拜,還是孔明當之無愧。三顧茅廬,使諸葛亮現(xiàn)身風起云涌的亂世,卷入了這場“江湖風波”。
諸葛亮的博學智慧令我驚嘆。周公瑾精心巧計的給曹孟德上演一場痛打黃蓋的戲碼,可只被孔明一眼識破。七日之內(nèi)早出三千箭,本想為難孔明的周公瑾,卻不想孔明的智慧遠勝自己。三天之內(nèi)就輕而易舉的從孟德處騙到三千箭弩;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公瑾急的積勞成疾,可孔明卻一語道破天機,巧借天時“借”來東風;“既生瑜,何生亮?”周公瑾被孔明三氣吐血身亡,臨死之前仰天質(zhì)問。
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才智足以遠勝任何一位君王,可為報劉玄德的知遇之恩,他把一生都服務于興復漢室之中。
他,為人公正嚴明。大意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陳壽的父親也因此連坐。可陳壽卻對諸葛亮依舊高度評價:“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他,是忠臣的楷模。“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道出了孔明的忠心耿耿。不僅如此,自擔任丞相,他凡事親力親為,直至最后在出軍途中,病死五丈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對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篇2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怎樣把學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呢?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向?qū)W生展示了一幅含義深刻的課題圖,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學習何其芳的《秋天》時,我向?qū)W生展示一幅幅“鄉(xiāng)村秋景圖”的課題圖,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在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渲染下,更是洋溢著歡樂的季節(jié),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閱讀欲望
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設往往取決于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如能精心設計一段導入,那就會猶如磁石吸鐵一般,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之門,為新課內(nèi)容的順利教學作好鋪墊。如教學《俗世奇人》一課,課件開頭設計的是動畫圖片——民間藝人的雜技表演:蹬梯子、吹糖人、頂碗、翻跟斗……印入了學生腦中。配著《洛桑學藝》柔和的古箏樂曲,把學生的心由緊張而引向舒緩,聽著播音員那抑揚頓挫的朗誦,感受著作者對那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的贊美之情,從而把學生引入了課文情境之中。
如何不失時機地把計算機激發(fā)起來的學習興趣及時誘導到研讀文字教材上來,誘發(fā)學生較高層次的閱讀愿望呢?為了突破這個語文教學上的缺陷,要加強導向、調(diào)控作用,結(jié)合畫面形象適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研讀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如教學《看云識天氣》一課,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首先在屏幕上展現(xiàn)不同類型的云層圖片,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并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圖片找出文章所描寫的云層以及各種云層的特點。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讀課文和查閱老師提供的資料尋找答案,從而把學生引到了反復研讀課文中來。
由于答案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學生當然就有強烈的探究精神,學生經(jīng)過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時的那種喜形于色的愉悅感,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創(chuàng)設藝術(shù)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可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借助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各種藝術(shù)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受到人性、人格的熏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學習《秋天》這首詩時,我先把自己做的課件展示給學生,課件的第一部分在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烘托下,屏幕上出現(xiàn)了豐收的畫面;學習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先給學生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使其充分感受歌曲中蘊涵的濃濃親情,然后多媒體展示一組表現(xiàn)親情的圖片,引導學生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為下面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感。
四、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素質(zhì)
我們正處于現(xiàn)代信息社會之中,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教學效果、恰當擴大信息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據(jù)有關(guān)專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知識時必須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感覺是人認識的基礎(chǔ),聽和看是主要的學習器官。合理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用它構(gòu)造各種教學環(huán)境,如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教室、電子閱覽室、校園網(wǎng)等。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的優(yōu)勢,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jié)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實現(xiàn)課內(nèi)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zhì)。
五、激愫,產(chǎn)生寫作欲望
篇3
【關(guān)鍵詞】:高考作文材料積累敘寫
【中圖分類號】G634.34
(一)話說“材料積累”
量變引起質(zhì)變。無話可說是不是就說明學生在素材積累時量的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呢?人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都知道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的積累,但是不是擁有了一定量的素材積累后,學生便有話可說了呢?其實不然,從高一到高三,科任老師都會給學生大量印發(fā)作文素材,這些作文素材的涉獵面也是十分的廣泛。早讀時間學生也有意識的進行記憶。但在實際寫作實踐中,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仍然有無話可說的無助感,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1.從淺的層面來說,是學生的盲目自信造成的。
很多學生對于當時印發(fā)的素材事例,自以為已經(jīng)記下了,所以也就放下了。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心理學中記憶分為淺層記憶和深層記憶,學生看過材料后當時記住了,一兩天之后忘掉一半,一兩個月后,忘卻十之八九。久而久之。三年高中的惡性循環(huán),致使學生對于作文素材如同走馬觀花,面對試卷中的作文考題時也只能指雁為羹。很難有深層的知識記憶任自己挖掘。就出現(xiàn)了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
2.學生沒有掌握對生活的留心觀察正是作文素材的來源
生活處處皆語文,老師印發(fā)材料,推薦學生作文素材書,無論哪種方式無疑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局面。只有真正的熱愛生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的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每個考生只有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每天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信息進行認識、感悟、理性對其進行審美與思辨,并思考背后的原因與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才能真正的做到對素材的積累??紙鲋胁拍茏龅轿乃既?,才能有話可說。
3.從深度層面來說,是教師要求不全面造成的。
在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強調(diào)的只是:作文素材的積累講究的是典型和新鮮,而忽視了“要具體”這一要求。因此,很多學生在記憶作文素材時,只是泛泛地記一些零碎粗糙的信息,對人物或事件的一些精彩和感人的細節(jié)并不上心。如學生最常用的素材:“無比鋼琴師”劉偉,很多學生知道的只是他是“中國達人秀”的冠軍,他在賽后得到觀眾和評委的好評,而對他在失去雙臂之后,怎樣堅強地站立起來,實現(xiàn)人生理想等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不曾做深入的了解和思考。這樣,在實際的寫作實踐中,想要有話可說難上加難。
試想:如果學生對自己占有的材料的細枝末節(jié)熟稔于心,那還能在寫作的過程中絞盡腦汁仍然一無所獲嗎?如:“徐霞客”這一人物,如果他們不僅知道徐霞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還知道他為了追尋理想,在探險的道路上,即使“三次遇盜,四次絕糧,還差點丟到性命”也不曾后悔等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那在運用這則素材寫作時,還會“無話可說”嗎?
由此,要解決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存在的“無話可說”這一問題,關(guān)鍵就是要解決如何積累材料的問題。在指導學生積累材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總是一味的指責學生,而是要多督促,多引導,使其端正態(tài)度,對手中已占有的材料做到?;仡?,勤記憶,多觀察,只有這樣,在寫作過程中,方能做到“有話可說”,說出的話也更有感染力。
(一)話說“材料敘寫”
“有話不知道怎么說”也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常抱怨的,盡管他們手中占有一定量的作文素材,但在面對具體的作文題目時,在實際的寫作實踐中依然感到很迷茫。關(guān)鍵就在于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根據(jù)題目打開材料的敘寫思路。
確實如此,在過去的議論文寫作指導中,我們的考生強調(diào)的只是:材料的敘寫必須緊扣論點,也就是”定向敘述”,但在“定向”中的基礎(chǔ)上究竟怎樣敘寫,怎樣打開敘寫的思路,我們很少有過這昂面的指導。那怎樣才能打開敘寫材料的思路呢?我們可以采取“多角度提問文題”法。
多角度提問“文題”,也就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多個角度,對命題者提供的“題目”進行提問。如作文《解開心中的繩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問:心中的繩索是什么,?怎樣解開?解開后有怎樣的意義?通過這樣設疑后,該如何去敘寫所選擇的材料,我們的思路就變得很明晰了。如:一味考生根據(jù)文題對“蘇子”這一材料的敘寫: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水承載著的是蘇子陣陣的愁思。他不明白為什么被認為“大肚能容天下”的九五只尊僅僅因為意見不同而貶謫良臣,也不明白為什么自己鞠躬盡瘁地為國為民,竟然落得如此田地?。ㄐ闹械睦K索是什么)但與旁人的交談中,蘇子心中的繩索慢慢地解開——千古風流人物就如大江東去般褪色、消逝,這是規(guī)律,更是命運!(怎樣解開)解開心中的繩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現(xiàn)的豈止是那場驚天地的戰(zhàn)爭,更是一種灑脫超然的精神。(解開后的意義)
很明顯,因為通過對題目多角度的提問,這位考生在敘寫材料的時候不僅緊扣題目,而且思路非常的清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敘寫的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每個角度都兼顧,而是能夠根據(jù)命題者的要求或是題目自身的特點,對材料進行取舍嗎,做到重點突出。如作文《解開心中的繩索》這篇文章在敘寫材料時,關(guān)鍵是要敘寫清楚人物心中的繩索是什么以及怎樣解開,因為他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的標題,重點應該落在動詞“解開”上面。
(三)小結(jié)
篇4
幸運的是我這個語文老師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極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聲、光、電的氛圍中能夠輕輕松松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主動學習并運用這一現(xiàn)代科技的教學手段,勇于鉆研實踐, 三年多來,我經(jīng)常嘗試用多媒體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感染學生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師應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并從中受到感染啟迪。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制作聲像兼?zhèn)涞恼n件,有利于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從而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學習。我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如在七年級教學《黃河頌》時,教學一開始,我讓學生“走進影院看黃河”,用《黃河頌》MTV片引領(lǐng)學生走進黃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黃河水流深深感染了學生。我再用多媒體介紹背景資料,學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戰(zhàn)保黃河的背景。然后,我給學生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用背景音樂和一系列畫面作背景讓學生進入情境朗讀,我發(fā)現(xiàn)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反復朗讀后,我用圖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設計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動思維說黃河”,學生熱烈討論,并相互質(zhì)疑、回答,特別是“解除疑團問黃河”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由課內(nèi)到課外,從古到今,從黃河的歷史、文化、生態(tài)變化各個角度發(fā)問,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廣度上了解了黃河,甚至還提出了課堂上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更激發(fā)了他們課外探究黃河、關(guān)注黃河的欲望。拓展訓練中,我播放了影片《保衛(wèi)黃河》片段,讓學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煙中受感染,培養(yǎng)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課外活動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唱《黃河大合唱》,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愛黃河愛祖國的情感。我還指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黃河當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激發(fā)了他們愛黃河、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熱情……
二、激發(fā)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產(chǎn)生了學習的動力,而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中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場所。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是在被動的參與課堂學習這一總過程,大都缺乏學習興趣,師生間也缺乏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而現(xiàn)在,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我清晰地記得以往在學習一些抽象的寫景散文時,老師講得口干舌燥,而我們對書中描繪的景象,絞盡腦汁去聯(lián)想也感覺總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F(xiàn)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教授這類課文,就方便、實效多了。以講授八年級下冊《小石潭記》為例,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先欣賞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圖片,再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喜歡的景象,說一說他們對所見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結(jié)合音樂、動畫與作者背景對文章進行學習。學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圍的景致美,又真正的體悟到了文字的韻味美,也對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奠定了基礎(chǔ),朗讀起來還聲情并茂,興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說教課亦因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愉悅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服務作文,激發(fā)寫作熱情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新事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感與感染力,融視、聽于一體,有利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作文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習作熱情,使其真正做到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緣情為文,順理成章,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參與寫作。
例如在七年級訓練學生進行場面描寫時,我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功能,剪輯了多個場面:有鬧市熙熙攘攘的畫面,有菜市吆三喝四的畫面,有公園游人如織的畫面,有運動場上熱鬧沸騰的畫面。這些景象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教學情境中,調(diào)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較好的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提起筆來,心中有畫面,耳邊有聲音,筆下如行云流水,個個場面描寫得逼真?zhèn)魃瘛?/p>
同時,運用多媒體可以展示寫作題材,打開發(fā)散桎梏,豐富寫作內(nèi)容。運用多媒體,以電腦、投影儀、視頻展示臺、影碟機、音響等組合,可以全方位的提供發(fā)散思維的材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身臨自然、社會、歷史的環(huán)境,并從中尋找聯(lián)想的始點,創(chuàng)作的靈感。我經(jīng)常搜集一些新聞題材并保存下來,這些平時在電視、報紙上司空見慣的題材,一旦通過多媒體有目的地在課堂上播放或展示,就會引起學生思考,誘發(fā)學生對事情的深入思考。比如,環(huán)境污染、尊老愛幼、自強不息等主題題材,可讓學生想象未來地球、未來社會、未來人生。選擇恰當?shù)念}材,不僅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而且有利于其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如在進行九年級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的作文訓練時,我就運用多媒體,提供了孔子、孟子、曹操、李白、魯迅、等很多歷史人物的圖像,以及他們成就的介紹或相關(guān)的視頻短片,這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幫他們找到了寫作的靈感,打開了寫作的大門。從作文效果來看,遠遠勝于教師空洞地講解,學生冥思苦想的寫作。
再則,運用多媒體點評文章,修改作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以其直觀性、方便性、趣味性,使點評文章與修改作文變得容易,使學生的習作水平不斷提高,有利于形成作文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如進行點評文章訓練時,利用多媒體將文章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點評優(yōu)點與不足,并提出新的見解。文章可以是課文、范文或?qū)W生自己的習作。這樣的訓練,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將自己修改后的作文通過多媒體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明白作文修改的要求與具體操作,培養(yǎng)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