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會個人簡歷范文

時間:2023-04-01 13:0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生會個人簡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你們好!

今天由于未收到部長大人的例會通知,因而未能到場參加例會,本人深感內(nèi)疚。雖然此次事故不是由人為因素引起的,但我還是為因為我的缺勤而給大家造成的麻煩而深感抱歉。為了表達我的歉意和悔改之心,特作此檢討,望部長大人息怒,各位同事息怒。我錯了。說起此事是這樣的,我和室友說好一下課就去買火車票的,為此我還將請假條寫好了給金琳叫她幫我上交,我還連夜把述職報告寫好,叫金琳幫我?guī)н^去,目的就是想中午去買票,可是在回宿舍的過程碰到部長,我沒和她說,我以為只要寫了請假條就可以了,所謂不知者無罪嗎,但因為我讓你們在辦公室等了1個多小時,本人感到非常的抱歉,在此跟你說聲對不起,真是不好意思!而且我這種行為給部門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破壞了組織的管理制度,在同學們中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由于我一個人的犯錯誤,有可能造成別的同學的效仿,影響部門紀律性,對我們組織部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為此,我深深懊悔不已!

我深刻認識到,每一個學長學姐都希望自己的學弟學妹做到像他們一樣,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勤,自己份內(nèi)的事做到最好!從而樹立個人良好形象,也使組織部有一個良好的形象.其實,我也相信,每一個成員都希望部門給自己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來學習,也有一個名聲在外的良好平臺來展示自己,鍛煉自己.但是,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是靠大家來共同維護建立起來的,而我自己這次卻犯了錯誤,去破壞了這個部門的制度,是很不應該的,若每一個同學都這樣犯錯,那么是不會有良好的平臺形成的!對違反部門紀律的成員也是應該的,更何況只是一份不是懲罰的懲罰!而這份檢討書真正的意義在于,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督促自己改正!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而付出代價!因此,我真誠的接受學長們的批評和教育。我知道,作為組織部的的一名成員,不觸犯校規(guī),不違反紀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項最基本的責任,也是最基本的義務。但是我卻連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到。如今,錯已鑄成,留給我的是后悔莫及。我會以這次違紀事件作為一面鏡子時時檢點自己,批評和教育自己,自覺接受監(jiān)督。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奮進,亡羊補牢、化羞恥為動力,努力工作。我也要通過這次事件,提高我的思想認識,強化責任措施。也希望各位學長學姐們給一個重新認識我的機會,而不是因為違紀而認識我,對我印象深刻。今天學長的話猶然在耳 因為這次的錯誤讓各位學長學姐也非常的頭疼,我知道我們沒有做好,今天你們說的話我也牢記在心里,“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俗話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什么是細節(jié)?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卻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敗,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響產(chǎn)生的結果。細小的事情常常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一個細節(jié),可以使你走向你的目的地,也可以使你飽受失敗的痛苦。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無數(shù)個小的細節(jié)組成的,每一個都很重要。就好比是一條鐵鏈,有無數(shù)鐵環(huán)組成,無論其中哪一個鐵環(huán)壞了,整個鐵鏈也就沒有用了。

話說一位學長去應聘,自我介紹的資料都沒帶,而且還只是一位??粕?,卻因為平時養(yǎng)成的習慣,隨手把地上的一張資料撿起放回桌上,而在眾應聘者中(其中還不乏眾多研究生,本科生)脫癮而出,被經(jīng)理錄取.由此看來,一個不經(jīng)意的遲到,也可以從細節(jié)中看出一個人的態(tài)度。我相信,部門內(nèi)學長們的嚴格要求,不是沒有道理的。相反,嚴格要求我們,卻是在為我們著想,是在為我們養(yǎng)成良好習慣作為輔助,是在為我們的以后良好發(fā)展埋下伏筆。因此,“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也將會是我未來道路上時刻謹記的一句座右銘。不為別的,只因為我渴望成功。而組織部也是我一個很好的鍛煉平臺,我會好好珍惜在這個部門的一分一秒!說實話,經(jīng)過今天這件事,懊惱之余,也還有點慶幸。懊惱的當然是自己開例會的遲到,慶幸的則是也正因為這件事剛好點醒了我,令我幡然醒悟。原本這一陣子感覺什么事都懶懶散散,也什么事都不太在乎的我,突然明白還有一種叫責任的東西需要我背負的,更是推脫不掉的!責任,有對父母的,有對自己的,有對朋友的,也有對自己身居何職所對應需要承擔的.。對父母,責任告訴我,就是不能辜負他們對自己的期望,而我,這一段時間以來卻是在混著日子過,不該啊!對自己,渾渾噩噩的,真的也是對不住未來的自己,不該啊!對朋友,責任告訴我,不能讓他們對自己失望,而我,這段時間卻是做了什么樣的蠢事情,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失望,不該啊!對于自己身為組織部的一員,沒有嚴于律己,沒有時間觀念,讓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那一份責任變得虛無縹緲,不該啊!

責任,是需要擔當?shù)?清代的顧炎武將君子的這份擔當演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慨嘆,身處亂世的孟子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表述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釋然。責任時而是杜甫身居陋室“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時而為北宋范仲淹心系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我沒有這些偉人的那種偉大概述,但我相信,我也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身上所擔當?shù)哪且环輰儆谧约旱呢熑巍?/p>

其實,盡管遲到的事是有自己的原因,但我明白,不管多大的原因,在部門的紀律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了!“莫為失敗找借口,當為成功尋方法.”才是給自己一個最大的忠告!

篇2

【關鍵詞】 領悟社會支持;人格;心理健康;調(diào)節(jié)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Quan Hongyan, Long Fen, Hong Dongmei,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8,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an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20, 18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9 Hu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rstigated. Results ①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N, 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E, NEO-C and all facto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N, whil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E and NEO-C. ②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NEO-N, NEO-E and NEO-C have significant predications on GHQ. Conclusion There are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作為一種主要的彈性資源,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有顯著影響,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1]。領悟社會支持是主觀體驗到的社會支持,它指的是個體感到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它往往與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效果相一致[2]。

有研究表明人格與心理健康存在相關[3,4],人格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變量。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可影響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感知[5]。但由于單獨考察每個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將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重點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以及領悟社會支持三者的關系,以促進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格特點和社會支持資源并將之充分加以利用,為高校開展針對性地干預措施提供依據(jù),從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diào)查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了湖南省9所高校,其中,重點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各3所。因為高職院校三年級學生畢業(yè)實習,無法取樣,所以未選取三年級學生。本次研究采取方便抽樣法對重點本科、一般本科院校的4個年級的被試以及高職院校兩個年級的被試進行調(diào)查,共發(fā)放19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00份,回收率為91.84%。

1.2 調(diào)查工具

1.2.1 一般健康問卷(GHQ-20) 李虹、梅錦榮等修訂的GHQ-20包括GHQ-自我肯定,GHQ-憂郁和GHQ-焦慮3個子量表。要求被試用“是”或“否”指出近幾周的感覺。GHQ-20內(nèi)部一致性滿意,其分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或滿意或可接受[6]。在本研究中,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全量表0.83;自我肯定0.76;憂郁0.78;焦慮0.74。

1.2.2 大五人格問卷(NEO-FFI) Costa和MoCrae編制的NEO-FFI測量N(神經(jīng)質)、E(外向性)、O(開放性)、A(宜人性)、C(責任性)5項特質[7]。該量表已被我國學者證明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9]。我們在進行數(shù)據(jù)初步分析時發(fā)現(xiàn),O、A兩個分量表的信效度沒有預期理想,出于保證研究結果準確性的考慮,本研究只選用了原量表中的N、E、C 3個分量表進行具體分析。N、E、C 3個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分別為0.80,0.70,0.78。

1.2.3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10] 由姜乾金根據(jù)Blumenthal等人(1987)介紹的Zimet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修訂的。本研究參照了嚴標賓、鄭雪[11]的做法,將原量表中“領導、親戚、同事”改為“老師、同學、親戚”。該量表為7點量表,包括12個項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師、同學、親戚)3個分量表組成。在本研究中,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全量表0.89;家庭支持0.79;朋友支持0.84;其他支持0.77。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由EXCEL進行錄入,通過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包括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和相關矩陣見表1。

從表1相關矩陣來看,各研究變量之間均有顯著相關:心理健康各維度除與神經(jīng)質是正相關外,與其他變量均是負相關;領悟社會支持各因子與外向性、責任性顯著正相關,而與神經(jīng)質顯著負相關。

2.2 心理健康對人格、領悟社會支持的多元回歸結果 為了檢驗人格、領悟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解釋能力上是否存在不同,分別以心理健康、自我肯定、憂郁和焦慮得分為因變量,以人格的神經(jīng)質(N)、外向性(E)、責任性(C)和領悟社會支持及各因子得分為自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stepwise)法分別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2。

在自我肯定因變量上有4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4個變量共可解釋自我肯定水平37.4%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神經(jīng)質(25.9%)、責任性(8.2%)、外向性(3.1%)和朋友支持(0.2%)。在憂郁因變量上也有4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4個變量共可解釋憂郁水平17.9%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神經(jīng)質(13.2%)、責任性(0.8%)家庭支持(3.6%)和其他支持(0.3%)。在焦慮因變量上有3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3個變量共可解釋焦慮水平21.1%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神經(jīng)質(18.4%)、責任性(1.2%)和朋友支持(1.5%)。在心理健康因變量上有4個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這4個變量共可解釋心理健康水平44.5%的變異量。按照它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別是神經(jīng)質可以解釋38.4%的變異量;領悟社會支持可以解釋3.8%的變異量;責任性可以解釋1.6%的變異量;外向性可以解釋0.7%的變異量。

從表2可以看出:神經(jīng)質對自我肯定、憂郁、焦慮及心理健康有正向預測作用,責任性、外向性和朋友支持對自我肯定有負向預測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責任性對憂郁有負向預測作用,責任性對焦慮有正向預測作用,朋友支持對焦慮有負向預測作用,領悟社會支持、責任性和外向性對心理健康均有負向預測作用。

3 討 論

3.1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湖南省大學生的NEO-N維度與GHQ-20各因子是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這批大學生N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越差;NEO-E、NEO-C兩個維度與GHQ-20各因子均有顯著負相關,這說明高E分和高C分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領悟社會支持及其3個維度與GHQ-20的各因子之間成顯著負相關,這說明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越好,這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維護有普遍增益作用的觀點一致,證實了“主觀體驗到的被支持感越強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觀點。此外,我們注意到,領悟社會支持及其各因子與NEO-N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NEO-E、NEO-C兩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領悟社會支持程度高的大學生可能越情緒穩(wěn)定、越有責任感。

3.2 心理健康對人格、領悟社會支持的多元回歸結果分析 從本研究多元回歸結果中可知:NEO-N對GHQ-自我肯定、GHQ-憂郁、GHQ-焦慮及總體心理健康有正向預測作用,NEO-N、NEO-E和朋友支持對GHQ-自我肯定均有負向預測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NEO-C對憂郁有負向預測作用,NEO-C對GHQ-焦慮有正向預測作用,朋友支持對GHQ-焦慮有負向預測作用,領悟社會支持、NEO-N和NEO-E對總體心理健康均有負向預測作用。這也說明人格特征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這一結果與國內(nèi)外的許多研究都是相一致的[12,13]。

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xiàn)實卻是心理的現(xiàn)實,而正是心理的現(xiàn)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fā)展”[14],并且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比實際所獲得的支持更能有效預測個體身心狀況[15]。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以及領悟社會支持密切相關。因此,為大學生構筑以家庭和學校為核心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以及以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為核心的學校支持系統(tǒng)對大學生的人格乃至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建設優(yōu)雅舒適的家庭、校園與社會環(huán)境,給大學生以心靈上的熏陶,這樣有利于他們情緒穩(wěn)定、心情舒暢、身心健康。

4 參考文獻

[1]程虹娟,方曉義,藺秀云.大學生社會支持的調(diào)查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1(3):304

[2]Norris FH, Kaniasty K. Received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imes of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498-511

[3]程琳杰,劉廣珠.大學生個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4):401-402

[4]王渭玲,汪勇.276名醫(yī)科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與心理健康調(diào)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2):118-119

[5]宮宇軒.社會支持與健康的關系研究概述.心理學動態(tài),1994,2:37

[6]李虹,梅錦榮.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GHQ-20的結構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1):75-79

[7]Costa PT Jr, McCrae RR.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ca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2:1-15

[8]Xu SL, Wu ZP, Wu ZY, et al. Ag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dul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2003,17(3):147-151

[9]許淑蓮,吳志平,吳振云,孫長華.成年人某些個性特征的年齡差異研究.心理科學,1996,1:1-5,63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33

[11]嚴標賓,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3):60-64

[12]鐘杰,李波,錢銘怡.大學生羞恥感、人格與心理健康的結構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31-35

[13]林初銳,李永鑫,胡瑜.社會支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心理科學,2004,27(5):1116-1119

[14]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Kapplan H.et: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