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英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2:0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文化差異英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中醫(yī)學;西醫(yī)學;語言文化差異;中醫(yī)英譯
中醫(yī)西傳歷經(jīng)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與現(xiàn)代西方醫(y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y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梢?,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 “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y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yī)學文化,尤其是現(xiàn)代西醫(y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jié)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fā)展了幾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 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tǒng)的字典]與《黃帝內(nèi)經(jīng)》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jié)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yī)學知識與《內(nèi)經(jīng)》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xiàn)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nèi)經(jīng)》的“天一地一人”生態(tài)醫(y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nèi)經(jīng)》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jié)構(gòu)、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nèi)經(jīng)》以及探索研究中醫(y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y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fā)展,以及用《內(nèi)經(jīng)》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yī)家,發(fā)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nèi)經(jīng)》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y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考辨,都顯現(xiàn)出中醫(y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形”與發(fā)音直接聯(lián)系,對其語義的理解是以聽覺為基礎,從而跳出了以事物具體形象為材料的視覺思維框架,為發(fā)展以抽象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抽象推測、概念思維和范疇區(qū)分以及對這個世界力求得出客觀判斷的傳統(tǒng)。實際上,醫(y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的純英語詞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醫(yī)學英語詞匯都是由醫(yī)學詞綴通過構(gòu)詞法拼綴而成的,而醫(yī)學詞綴多來自拉丁文和希臘文詞素。由于深刻的結(jié)構(gòu)性差異(包括世界觀、思維模式乃至語言),產(chǎn)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理解和翻譯的極大困難。從一種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都“走私”進來,而這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能否被對方文化傳統(tǒng)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氣”為例?!墩f文·氣部》:“氣,云氣也。象形?!薄皻狻痹诩坠俏闹凶鳌皻狻保罂罩辛鲃拥臍饬?,蒸發(fā)升騰,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為無形。因此,“氣”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時的“氣”可英譯為air。隨后,包圍、充斥在人類空間的“氣”,被抽象化為一種哲學意義上具有物質(zhì)含義的“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gòu)成世界的基本物質(zhì)。醫(yī)學家抓住時機,適時地將“氣”引入醫(yī)學。這樣,“氣”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學與醫(yī)學的中介、橋梁。到了《內(nèi)經(jīng)》時代,“氣”不僅是構(gòu)成世界的基本物質(zhì);亦是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且可化而為血、為精、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內(nèi)經(jīng)》的全部理論與技術,幾乎無一不與“氣”相關,且各種各樣的“氣”名目繁多,有陰氣、陽氣;清氣、濁氣;天氣、地氣;正氣、邪氣;營氣、衛(wèi)氣;四時之氣、藏府之氣、經(jīng)脈之氣;等等。此時?!皻狻痹缫巡皇莂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現(xiàn)在,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qi已不再陌生。
2 中醫(yī)學術語、西醫(yī)學術語與中醫(yī)英譯
現(xiàn)代術語學所觀察到“專業(yè)術語的產(chǎn)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語言衍生而來”的情形,在中、西醫(yī)學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證明。熟悉中醫(yī)用語的人應該能夠察覺,中醫(yī)書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語言用字,且比較廣泛地出現(xiàn)在同一成書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邐杰博士和文樹德教授都主張將中醫(yī)學的基本術語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語,如頭、腳、胸、腹、心、肝、血等;一是從日常用語所引申出來的中醫(yī)學專有名詞,如竅、穴、衛(wèi)、邪、命門、三焦、督脈等。由于前一類用語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化種群都有這類概念,而且各種群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也都存在著表達這些概念的詞匯,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是最準確的方法;后一類代表中醫(yī)專門知識的詞匯則大多源自于隱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語言、以類比的方式形成,翻譯時,可以通過字對字直譯的方式加以譯解,也就是將字面上的意思譯出來 。如竅譯成orifice,穴譯成point或hole、衛(wèi)譯成defense、邪譯成evil、命門譯成life gate、三焦譯成triple burner、督脈譯成governor vessel。關于西醫(yī)學術語,魏邐杰博士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用詞構(gòu)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類則是由西醫(y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yè)概念的詞語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類由醫(y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類詞語,盡管通常由醫(yī)師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夠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夠分辨這些名詞所指的情形為何。第二類詞語中雖然有些詞(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對一般非專業(yè)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還被他們所使用,但是非專業(yè)者并無法以醫(yī)學的準確性診斷出這些病情;這些名詞所反應出的專業(yè)知識與一般的認知有很大的距離。第三類詞語則不需要任何專業(yè)知識或設備便能加以了解或確定。魏遁杰博士認為,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純?nèi)弧皣乐攲I(yè)性的”第二類西醫(yī)學名詞術語翻譯中醫(yī)學概念,認為這樣“必然會破壞了他(指‘譯者’)意欲傳達的這個知識體系(指‘中醫(yī)學’)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類與第三類西醫(yī)學名詞術語才能用于翻譯中醫(yī)學概念H 。筆者頗為贊同。筆者認為,中醫(yī)學術語基本上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fā)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y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yè)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y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廣部》中的某些形聲字—— 疝、疸、癰、瘍、痔等。而當初西醫(yī)中譯時所“借用”的中醫(yī)學詞匯也是相應的第一類和第三類,也就是說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心、肝、脾、肺、腎”和“麻疹、麻風、瘧疾、癲癇”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和病的共同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應從西醫(yī)中譯實踐中吸取教訓:采用第二類中醫(yī)學名詞術語翻譯西醫(yī)學術語所引起的中西醫(yī)學概念混淆不清的狀況不應在中醫(yī)英譯中重演。如將typhoid,typhoidfever譯為“傷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醫(yī)學中的“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fā)的病變 。
3 醫(yī)古文、醫(yī)學英語與中醫(yī)英譯
讓我們先觀察比較一下下面兩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譯文是:人屬于后生動物,系五趾,三胚層高級動物,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象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他的每一個器官系統(tǒng)的輪廓可以追溯到魚類)。以上都是從“發(fā)生學(genetics)”角度來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辭簡練、優(yōu)美,具有詩一般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專業(yè)術語,語句平實、嚴謹,屬于科技英語,談不上文辭、韻律的優(yōu)美。中醫(yī)學的核心知識都來源于古典文獻,即“文言文”。實際上,自《內(nèi)經(jīng)》問世以來,中醫(yī)語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醫(yī)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是文學語體。由于中醫(yī)學術語具有高度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醫(yī)古文又異常簡練、具有豐富的修辭格,因此極易造成中醫(yī)語言語義模糊,并引發(fā)學術之爭。因此,中醫(yī)學中的“咬文嚼字”現(xiàn)象— — ???、訓詁或注釋中醫(yī)古典著作,更是淵遠流長,并延續(xù)至今,從而體現(xiàn)出中醫(yī)學所具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而醫(yī)學英語語義明確清晰,所表達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屬于科技英語,是科學語體。因此,在譯介中醫(yī)時,尤其是中醫(yī)古典著作時,絕不能像西醫(yī)中譯一樣僅注重傳達原文所體現(xiàn)的醫(yī)學知識,同時也應對原文所體現(xiàn)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特征給予必要的關注,因為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醫(y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應堅持嚴謹應用保持中醫(yī)概念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名詞術語英譯原則,并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推出一個體現(xiàn)中醫(yī)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譯體系,使建立在中醫(yī)典籍文化基礎上的中醫(yī)學順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參 考 文 獻
1 夏征農(nóng).辭海[縮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 — 中西醫(yī)學比較研究.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醫(yī)西傳與翻譯問題.醫(yī)學與哲學2001;22(7):51— 54.
4 魏遁杰.英漢漢英中醫(yī)詞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5.
篇2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漢互譯
以漢語和英語為各自母語的社會群體,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點與民族色彩。這些特點和色彩在語言之中的滲透,必然帶來英漢互譯過程中的障礙。奧澤洛夫曾說:“翻譯藝術中存在一個奇妙的辯證法,并為無數(shù)時間所證實:接近原著有時反而脫離原著,脫離原著有時卻是接近原著。”早在 1971 年,前蘇聯(lián)的兩位教授就在一本名為《對外國人進行俄語教學中的國情學的語言方面的問題 》 的小冊子中,第一次提出了“語言國情學”這一術語,探討了單詞、成語、句子、體態(tài)語言等手段所傳載的民族文化信息。錢鐘書先生也曾就翻譯問題作過“好譯本消滅自己,壞譯本消滅原作”的精辟的論述。
下面就從幾個方面略舉數(shù)例,談一談英漢語言中所伴隨的文化差異,供大家參考。
一、動物的喻義
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賦予著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鵝在漢民族的觀念中是純潔美麗的象征。早在唐代就有駱賓王對鵝的詠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而英語中的 goose(鵝)卻是指代“傻瓜”、“笨蛋”,這取決于鵝的呆頭呆腦和行動不靈便。而英語中用 as drunk as a mouse形容“酩酊大醉”,用as happy as cow形容快樂,在中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再如對狗的印象,在中西方國家更是有著天壤之別。狗在漢民族的文化史上,自古以來就是卑鄙的代名詞,于是在漢語中衍生出了無數(shù)有關狗的貶義詞: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狐群狗黨、狗血噴頭等等。郭沫若同志曾說:“我是中國人,很不喜歡狗。這情緒似乎是一種國民的情緒”。
二、植物的象征
把各種花卉草木人格化,是文學作品中的常用手法,這在中國秦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就有突出的體現(xiàn),其中屈原的不朽詩作 《離騷)最具代表性。在《離騷》中,屈原歌頌江離(香草名)、春蘭、秋菊,以謳歌公正高潔,斥責“茅”、“蕭艾”(蓄草之類),以表現(xiàn)其卑視流俗的性格。例如“蘭芷變而不香兮,荃蔥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但不同的植物在英漢語言中的喻義卻有所不同。例如,在漢語中,花還常喻或與有關的事物,象:拈花惹草、花街柳巷、花魁、煙花女等等。而英語中的flower(花)卻沒有這層含義,這類概念的語句常用street(街)這個詞,如walk the street(),woman of streets (、野雞),live on the streets 等等。又如,中國人傳統(tǒng)上認為,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最為高潔,而英美人卻一向認為百合花最為純潔,故有 as pure as lily (象百合花一樣純潔)之說。再如,漢語中以黃蓮喻苦,象“苦若黃蓮”。而英語則說 as bitter as wormwood(苦若艾蒿)。這些都是歷史文化和倫理觀念發(fā)展的產(chǎn)物。
三、顏色的隱喻
中國人習慣顏色表達不同的情感與好惡。這在京劇臉譜中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常見的“紅白喜事”說法,即用“紅”象征喜慶,“白”暗指喪事。自古以來,喜事總與紅色有關,如結(jié)婚張貼紅喜字,逢年過節(jié)掛紅燈籠,新娘要穿紅衣裙,蒙紅蓋頭等等。而喪事的人家則要穿白衣、戴白帽、貼白紙。對此,西方人是不太理解的。因此,對此類文字,在漢譯英時,我們除了要表達出字面意義之外,還要對其引申義做扼要的說明。例如“紅帖”:red card ― card announcing a happy event ( betrothal,birthday , etc . ) ; “紅包”:red package ―① a gift of money to children, servants on holidays; ② now generally a bribe with money?!凹t”還含有政治意義,如“紅小鬼”、“又紅又?!?。后者如果直譯為“be red and expert”,會讓英美人士莫名其妙。而在西方國家,“白事”卻是用黑色來表達的。參加喪禮的成員要穿黑衣、帶黑紗,在死者遺像四周釘上黑框等等。黑色在英美國家則喻示著不幸和災難,例如: Black Friday (黑色星期五)、Black Hand (黑手黨)、black tidings(壞消息)、black box (黑匣子,用機失事后分析原因)。另外,中國人常用“戴綠帽子”比喻“妻子有外遇”,而英語中的 green (綠色)沒有這層含義,卻含有幼稚、忌妒的意思,如 green hand(生手); as green as grass(無經(jīng)驗)、green with envy (十分忌妒)。
四、人名、地名的文化積淀
在漫長的民族文化發(fā)展歷程中,許多人名、地名也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特征。如人名方面,中文用“林黛玉”作為“弱不禁風”的代名詞,用“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英文用 Uncle Sam 指代美國,用 John Bull 代表英國人。地名方面,中文里的“泰山”常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有價值的事物,如“有眼不識泰山”、“輕于鴻毛,重于泰山”、“泰山北斗”等。而“五陵”原指漢朝最著名的陵墓,皇帝曾把四方豪門及外戚遷往附近居住,故后世用“五陵”指代富豪貴族聚居之地。杜甫在《秋興》之三中,就曾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睦衣馬自輕肥”的詩句。
結(jié)語:從以上的例證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要求譯者要尊重漢英語言社會成員不同的風俗習慣、心理狀態(tài)與接受能力等,采用各國人民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表達方式,努力做到“信、達、雅”。否則,就會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因此,翻譯工作者加強對漢英國俗語義的學習和研究,對于認識復雜而有趣的雙語現(xiàn)象,切實提高英漢互譯水平,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要:英漢翻譯是英漢兩種語言的交流,也是英漢兩種文化的信息傳遞。要想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翻譯者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并對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響。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須了解語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漢翻譯中,要準確地進行英漢互譯,并準確地進行文化信息傳遞,翻譯者應具有良好的中英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尤為重要的是,還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漢文化伯息傳遞與英漢語言差異
為了提高英漢翻譯水平,有必要開展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這種研究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說,有利于在進行雙語轉(zhuǎn)換時,判斷哪些是對應信息和非對應信息,并選擇適當?shù)霓D(zhuǎn)換模式;從宏觀上說.可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英漢語言之間的相同是相對的,而相異則是絕對的,以免造成翻譯中文化信息傳遞的誤差。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梢韵胂螅⒄Z和漢語的區(qū)別是非常大的。不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qū)別,準確的翻譯則無從談起,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下面就從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的特點和區(qū)別來說說英漢翻譯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詞匯方面,英漢翻譯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一種語言里的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里并沒有對應詞。如: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三伏”等,在英語中就沒有這些概念;而英語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國也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怎樣在翻譯中處理這些詞呢?我們可以采取音譯和意譯的辦法。如把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等分別音譯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譯成漢語“咖啡”、“雷達”;而漢語中的“三伏”則可意譯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語中的"bingo”可意譯為漢語“一種類似玩彩票的游戲’,。
(二)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語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漢語中“農(nóng)民”尹farmer ,“愛人”并lover等。在翻譯中,我們不能隨意“對號人座”,而要根據(jù)其詞匯的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如:英語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洗漱設備等,我們可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翻譯成“廁所”或“洗浴間”等;busboy在英語中指是餐館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雜工,我們可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翻譯成“店小二”、“餐館服務員”等;漢語中的“農(nóng)民”最好譯成“peas-ant",因為英語中的‘`farmer”指的是“農(nóng)場主”,與漢語中的“農(nóng)民”大有區(qū)別;漢語中的“愛人”最好譯成“wife”或"husband",因為“l(fā)over”在英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與漢語中“愛人”的意思大相徑庭。
在語法方面.英漢翻譯中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語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漢語里很少用被動語態(tài),而英語則常用被動語態(tài)。如漢語中的“家庭作業(yè)已經(jīng)完成”,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譯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漢語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動詞,而英語中動詞則一般不省略(口語除外),如漢語中的“這公園很漂亮”沒有謂語動詞,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謂語動詞“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漢語中只有時間狀語的區(qū)別,沒有謂語動詞時態(tài)的變化,而英語中時間狀語不同,句中謂語動詞時態(tài)也必定不同。如漢語中的“學生昨天植樹”和“學生明天植樹”,雖然時間狀語“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謂語都是“植樹”。但翻譯成英語謂語就不同了,“學生昨天植樹”譯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學生明天植樹,,則譯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謂語分別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漢語的句式結(jié)構(gòu)是“疊加式”,句子結(jié)構(gòu)像“糖葫蘆串”,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或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疊加。而英語的句式結(jié)構(gòu)是“樹權(quán)式”,主、謂、賓和主句是主干,定、狀、補和分句等是樹權(quán),并有一定的順序。如漢語中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兩個單句,翻譯成英語則譯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變成了從句,而“雞犬升天”則是主句。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區(qū)別,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我們在進行英漢翻譯時,要符合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英譯漢則要把英語譯成地道的漢語,而不是“英式漢語”;漢譯英則要把漢語譯成地道的英語,而不是“中式英語”(Chingliah) 。
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與英漢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語言的差異實際上來源于其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差異,因而加深對英漢文化差異的了解,是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的關鍵。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語言交際、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舉止行為、飲食習慣等。但在英漢翻譯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漢語言交際上的差異,因此本篇只圍繞英漢語言交際方面進行探討。英漢文化差異在語言交際中的表現(xiàn)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
英漢日常談話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打招呼、告別、稱呼、祝賀和贊揚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譯者,就要特別注意這些差異。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都喜歡用“你吃了嗎?”和“你到哪兒去?”這類的問句。如果把這兩句說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的誤解。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問句,而且是詢問他們隱私的問句,這樣會使他們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話,也會與中國人所期待的大相徑庭。也許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那就會使談話雙方都處于尷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這點文化差異的話,你最好按英語文化打招呼的習慣說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稱呼方面,英語國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氣一點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國人都喜歡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職務、輩份等以示尊敬,如“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等。我們翻譯的時候,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差異,把“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通通按英語習慣翻譯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國人和說英語國家的人在對祝賀和贊揚方面的反應也大不相同,前者則一般用“哪里哪里!”、“過獎了!”之類的話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類表示感謝的話表示接受贊揚、祝賀。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這類句子不能直譯,而應根據(jù)雙方的文化習慣稍加調(diào)整。
(二)成語、諺語和格言方面的差異
成語、諺語和格言的英漢互譯一直是英漢翻譯中的一個難點.難的原因在于它們非常集中地體現(xiàn)了英漢文化差異。在英語和漢語中,完全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是很少的,絕大部分不同。因而我們在翻譯這類內(nèi)容時,不能直譯,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翻譯成與對方語言相似意思的成語、諺語和格言。如英語中的”Live and learn"要譯成”活到老學到老”,而不是直譯成”生活和學”。但如果找不到對方語言中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時,我們最好先按原文的語言風格直譯,然后再加畫龍點睛的解釋語,如把漢語中的”掛羊頭,賣狗肉”譯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譯保持了原文風格,后部分解釋語用了地道的英語說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聯(lián)想的差異
所有的語言中都有比喻和聯(lián)想,同樣,英語和漢語中的比喻和聯(lián)想也很豐富。雖有少數(shù)比喻和聯(lián)想在兩種語言中都有對等的表達,如’’as sly as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You ass”(你這頭笨驢!)。但大部分比喻和聯(lián)想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語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聰明),不能直譯成”像貓頭鷹一樣聰明”,因為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貓頭鷹并不是”聰明”的象征,而是”厄運”的象征。同樣”You,a lucky dog(你是幸運兒)”,也不能直譯成”你是一只幸運的狗”,因為中國人一般不會把”狗”與”幸運”聯(lián)系到一起,倒是常常會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如”狗腿子”、”狗東西”等。這種在英漢文化中對同一種動物產(chǎn)生不同比喻和聯(lián)想的情況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在英漢翻譯要注意英漢文化在比喻和聯(lián)想方面的差異,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義。
篇4
關鍵詞:旅游英語論文;旅游文化英語論文;英譯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稱作陽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自1965年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已形成規(guī)模,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獨具風味的飲食,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民俗風情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成為攀枝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譯工作是使對外宣傳資料發(fā)揮作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體現(xiàn)。如何讓攀枝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攀枝花市獨特旅游資源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將極大地促進攀枝花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其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側(cè)重點。因此,在功能理論的指導下,結(jié)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應以游客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最終達到旅游文本的誘導目的??梢圆扇∠鄳姆g策略:直譯、增譯、省譯、類比等,以期增強旅游文本譯文的可讀性,最終有效實現(xiàn)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森林覆蓋面積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裂谷、溫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為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對于對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方面,張沉香(2007)對于術語的國際化, 提出應“適當加大音譯比例”,“促進國際合作和科技發(fā)展”。
音譯不僅能夠達到簡潔和透明的作用,還是保存源語文化的最佳途徑。尊重術語體現(xiàn)的文化而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也是現(xiàn)代術語翻譯的一個趨勢。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為例,就是采用的音譯方法現(xiàn)已被學界多接受,然而它卻曾被中國學界采用意譯的方法改譯為“巖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世紀初由中國學者確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學學術話語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樣貌,在攀枝花也是數(shù)量眾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這一定名獲得了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漢語拼音 “tiankeng”開始國際通用“喀斯特”在中國和 “tiankeng”在國際學界的最終被接受,這體現(xiàn)了兩個屬于名詞文化內(nèi)涵的保留,以及音譯在學術文化界的認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薩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主景區(qū)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景區(qū)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關于“格薩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英譯資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該譯文首先介紹了格薩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麗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兩省的交接處。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則強調(diào)了格薩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重要性,為中國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門, “the south gate”則運用了英語中隱喻的修辭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動形象。
接下來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紹格薩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命名的含義和淵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薩拉”是彝族的一個詞匯,含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的天堂”,“最的山丘”“離太陽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