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5 00:1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六國論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受眾理論概述
受眾,是傳播學理論中的專業(yè)術語。所謂受眾,也就是指在某個具體的傳播活動中的信息接收者。對于任何一個傳播活動而言,受眾接受消息時并不是完全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傳播活動。著名的傳播學專家呂杰、張波等人在共同撰寫的《傳播學導論》中明確指出:“受眾不僅僅參與了傳播活動,而且是監(jiān)測傳播效果的‘晴雨表’,受眾在傳播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p>
根據以上對受眾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受眾理論的基本定義,所謂“受眾理論”也就是指“以受眾為中心構建的理論體系”,它是傳播學的基礎理論。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學者們就對“受眾”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研究。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電視得到普及并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后,讓學者們更清晰的認識到了受眾的強大作用。此后,學者們借助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理論知識,對受眾進行了更加具體的研究,并得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傳播學家德弗勒提出的個人差異論、滿足需要論、社會分類論等等,以及詹森和羅森格倫所著的《受眾研究的五種傳統(tǒng)》一書。
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流行歌曲的“消費功能”更加明顯,大眾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味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流行歌曲要在眾多的音樂藝術中占據領先位置,保持常青,必須借助受眾理論的指導,認真分析和研究影響人們音樂選擇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性的進行符合大眾需求的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
二、《小蘋果》成功的原因分析
《小蘋果》之所以能夠取得大紅大紫的成功,并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就在于它較好的運用了受眾理論。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郎朗上口的歌詞
從歌曲的名稱來看,《小蘋果》這首作品的歌名比較簡單和大眾化。比較容易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水果,這樣就能深刻的記憶。再看歌詞,這首作品的第一句歌詞:“我種下一顆種子,終于長出了果實,今天是個偉大日子”,一開始就描繪出了在愛情中全心全意付出、苦心經營的一方,最終得到了甜美的愛的結果,充滿了美好的、積極向上的情緒?!罢滦切撬徒o你,拽下月亮送給你,讓太陽每天為你升起”,描述的是濃蜜的愛情誓言?!白兂上灎T燃燒自己只為照亮你,把我一切都獻給你只要你歡喜”,表達出愿意為了愛情自我犧牲的誓言?!澳阕屛颐總€明天都變得有意義,生命雖短愛你永遠不離不棄! ”,又是極為真切的告白。
《小蘋果》的歌詞主要講述了在愛情的奉獻精神與對愛人的贊美,通俗易懂,吻合了現代社會人們對愛情的美好想象與心理期望。全曲的歌詞句句押韻、簡單易學、朗朗上口,歌詞全在節(jié)奏的律動點之上,因此不難明白為什么這首曲子有這么高的傳唱率了。歌曲的第三段歌詞:“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怎么愛你都不嫌多,紅紅的小臉溫暖我的心窩,點亮我生命的火”,是歌曲的副歌部分,這段歌詞一直在重復,不斷加深聽者的記憶。在歌曲的結尾部分,連續(xù)的五個“火火火火火” ,更是將整首歌曲的主題推向了頂峰,極具號召力和感染力。
2、動感十足的旋律
旋律線條簡單明朗,起伏不大,多以相同音的反復音型持續(xù),也是被大眾所熟知和傳唱又一原因。從曲式學上看,全曲為ABC三段無再現結構,有層層遞進的推動性,使作品充滿煽動性和感召力。歌曲的 A 段為前 8 小節(jié) ,節(jié)奏型為4/4 拍,為“強、弱、次強、弱”的基本節(jié)奏,律動感強,極易吸引聽者的律動與注意力。此外,A 段音高跳躍不大,因此大眾特別容易演唱。B 段是 A 段的發(fā)展部分,音高范圍上升了一個大二度,也有了一些簡單的音調變化,但并沒有改變“強、弱、次強、弱”這一節(jié)奏型 。在 B 段的末尾,作者以四拍強力度節(jié)奏的口號替代音高,從而加深歌曲的氣勢及恢弘感,引出歌曲的副歌部分,也是結尾部分。C 段是整首歌曲的重點也是記憶點,是這首歌曲最受大眾傳唱的部分 。從音高上來看,跳躍性更大,旋律感更強,節(jié)奏的創(chuàng)作也更加恢弘,與前段形成對比,再加上最后的重復部分,更加表現出歌曲的熱情及張力。
3、輕松幽默的風格
《小蘋果》的詞曲作者是王太利。作為一個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老男孩”,他深受上世紀風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音樂的影響,“迪斯科”音樂具有典型的強勁有力的4/4 拍,而且歌詞通俗易懂,這也正是 《小蘋果》的主要特點所在?!暗纤箍啤迸d起于上世紀 70 年代,是一種旋律簡單、節(jié)拍強勁的流行舞曲。在歌曲 《小蘋果》中,從歌曲的旋律到動感的伴奏處處都充滿著 “迪斯科”的復古元素,正是這些元素的存在,悄然喚醒了人們對過往年代的懷戀,引起了廣泛共鳴。對于 60 后、70 說, “迪斯科”是對青春的美好回憶,聽到這樣的音樂,潛意識中就不覺回到了那個年少無知的青蔥歲月,仿佛重獲青春活力;對于 80 后、90 后來說,正值年輕的他們正是樂于釋放自我,彰顯個性的年紀,又怎能抵擋這種音樂的派對狂歡。在“迪斯科”的舞曲中,人們往往會沉浸在其強烈的節(jié)奏和旋律的包圍中忘記自我,自由舞蹈,并根據歌曲的節(jié)奏變化即興扭動身體,隨之搖擺。這對于生活在快節(jié)奏社會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對壓力的釋放,宣泄苦悶和對喜悅狂歡的有效途徑。因此, 《小蘋果》“迪斯科”的復古風格充分抓住了大眾的心理需求。
三、受眾理論視角下當代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思考
1、尊重聽眾的主體地位
21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聽眾獲取音樂的渠道越來越多,所能接觸到的音樂藝術類型也更豐富。聽眾能夠借助互聯網絡,足不出戶就能徜徉在音樂大海中,盡情的享受音樂帶來的滿足。聽眾所持有的信息量也許要比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者還要大。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符合聽眾需求的信息更能被他們所接受。因此,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觀念,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更加關注聽眾的需求,尊重聽眾的主體地位。
2、關注大眾審美標準
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工作和生活中所帶來的壓力讓人們感到很疲憊和無聊,人們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從這種高壓中解放出來,暫時釋放內心的茫然和空虛?!缎√O果》與人們的審美標準和文化需求是相符合的,它的歌詞和舞蹈動作都簡單易學,門檻很低,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和社會層次的人參與,這樣容易人們從中找到歸屬感,心理上使聽眾得到了滿足。
篇2
一、巧用課前3分鐘 ,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
從教10年,我發(fā)現許多優(yōu)秀語文教師非常擅長利用屬于自己的時間,特別是合理利用課前3分鐘。巧借課前3分鐘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曾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語文興趣,效果不錯。或安排學生做即興演講,或講笑話,或進行成語接龍 ,或講身邊故事,或說繞口令,等等,把課堂氣氛搞活,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期待,從而激發(fā)課堂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這不但讓學生很快進入高效的課堂,而且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提高他們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膽識,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時大面積地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全方位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經過這樣的訓練,我明顯地感到學生對于問題思維的角度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了變化。
二、巧借校園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寫作能力
校園文化是一種區(qū)域性的社會亞文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校師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心理人格、知識技能等。語文教學與校園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思考能力,需要豐富的物質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載體做保證,讓學生掙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學會積極、主動健康的發(fā)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潤、哺育。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選擇了校園文化建設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積極利用校園文化陣地培養(yǎng)學生喜歡大語文世界。
(一)名人名言,培養(yǎng)學生寫作修養(yǎng)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不少學生的作文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語言干癟,論據過少?!吨袑W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梢哉f,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關鍵所在。于是我發(fā)動他們搜索他們喜歡的名人名言,經常把撞擊過自己心靈的文字與他們共享,與名言同行使他們的心靈漸漸豐盈,因為有夢而靈動,因為激情而打拼,大家逐漸喜歡上這種心靈的體操。新學期開始時,我用“只要你選擇了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后就不要停止;只要你選擇了結束,重要的是結束后就不要后悔”與他們共勉;當他們懈怠生活安于現狀時,我會寫下“奮斗改變命運,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提醒他們昂視人生;當考試失利的陰影軟化他們斗志的時候,我會送給他們“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敗”幫他們尋回自信;當他們陷入分數的怪圈而無法自拔時,我會用“看輕分數,看重學習”告誡他們過程比結果更有價值。名言的滋養(yǎng),其實就是一種暗示激勵,這也是對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我發(fā)現,和名言同行,大家可以變得樂觀、豁達、大氣。同樣可喜的是,經過訓練,我常常發(fā)現他們的文章寫得有哲理了,充滿智慧的“凡人凡言”,文章大大增色,絕大多數學生感覺在實際寫作中理論論據豐富了許多。真可謂是與名言相伴,人生會更精彩;與神圣同行,學習會更藝術。
(二)多種比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多年來,我還堅持每月組織一次學生辯論賽,每個學期舉行一次大型的“咬文嚼字”活動,清理規(guī)范校園內用字不規(guī)范現象,每年定期更換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校園格言、花語、高考對聯等。多年的努力最終取得了回報,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多變了,學生的寫作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上升了。一部分學生成為了市級文聯會員,并且開始在刊物上發(fā)表習作。興趣是寫好作文的內驅力,所以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寫作、熱愛寫作,才能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徒手上課,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許多教師都習慣了拿著課前備得密密麻麻的課本和寫得詳詳細細的教案進教室上課,這樣上課看似有準備,但其實是準備不足的表現。程翔老師說“語文老師的魅力就在于一枝粉筆”。課前的備教材、備學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能丟開課本、丟開教案、丟開各種參考資料,能徒手上課。這樣的課,會使你有意思不到的收獲。例如上閱讀課時,教師大段大段十分流利地背誦課文,講解內容,旁征博引,引導同學提問和討論問題,學生一定會驚喜萬分,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信心。徒手上課對于教師來說,特別是對于年齡偏大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但也是語文教師魅力的一種展示。我曾徒手上過《師說》《過秦論》《六國論》《鴻門宴》《蘭亭集序》《滕王閣序》等課文,學生在表示敬佩的同時,對古文的學習興趣大增,不再覺得古文難學。這種教學,看似局限于興趣支點,其實它產生極大的張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們受益終身。
四、品評對聯,推進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努力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或者是自主支配,學生學習自主合作與探究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途徑和方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教師要積極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多年來,我一直嘗試用名勝古跡的對聯作材料進行品評,增進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增加語文課堂的興趣。生活處處是語文,每到一處勝跡我都會讓學生沉下心來品評對聯,寫一段欣賞文字,試圖用中國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使學生更易理解寫作的實質,為學生打一點精神的底子。這精神底子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對聯這個小小的窗口,感受家鄉(xiāng)的歷史、自然、風物,使學生能所到一處則愛上一處,與身外世界通暢交流;二是通過活動,習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視角,依循對聯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個頗有趣味的視角,而對聯的撰寫者又以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視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對聯的欣賞過程就是不同視角的習染過程。例如,在山海關的孟姜女廟上我們看到一副奇巧的楹聯,引得我的學生望“聯”興嘆:“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苯涍^全體學生分析發(fā)現,這副楹聯寫的是當地海闊天空、水綠云白的美麗景色,只有搞清它的一字雙音和同音假借這兩個方面,才可以讀出并理解其含義。原來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漲,長長漲,長漲長消。”此聯也可讀為:“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長,常常長,常常消?!毙煳紝懴逻@副空前奇巧的楹聯,后人贊嘆不已。通過開展品評對聯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后,學生們不僅在對聯講究平仄、對仗和仄起平收的基礎上明白一字雙音和同音假借的重要,而且從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興趣自長。
五、巧用多媒體,上活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