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本質交流
時間:2022-11-28 05:49:00
導語:和諧社會本質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基本理念和構成要素,中國人歷來講和諧,因此,談和諧社會,不可能避開民族文化傳承和思想積淀,但更應看到二者間的差異性。
第一,封閉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和諧與開放的知識經濟基礎上的和諧之差異。自然經濟時代的和諧是一種“天不變,道亦不變”形態(tài)下的社會和諧,它形成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特殊關系之上。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由于單個人或家庭無法與自然相抗衡,只能依靠宗族勢力,這必然強化了血緣裙帶關系。從人與社會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通過戶籍、保甲等制度,把人牢牢地限制于狹小地域和封閉空間,這種人與信息很少流動的和諧,甚至能夠維系千百年。知識經濟時代的和諧,建立于信息高度發(fā)達,人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的基礎之上,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結構與民眾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即社會由自然經濟的一元結構變革為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基礎上的多元結構,大眾思維由單向趨向多維,由求同趨向求異。這種情況下,社會關系處在快速調整和變革過程,即一個平衡與和諧形成后,新的不平衡與不和諧因素又產生出來。相比較而言,要實現動態(tài)和諧更為困難。
第二,封建統(tǒng)治造就的順民意識基礎上的和諧與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礎上的和諧之差異。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中國社會便從意識形態(tài)到社會結構皆走向以皇家為核心的社會運行秩序,這種體制機制的突出特征是權力自上而下作單向運行,且表現為剛性,由此造就了“青天”與“草民”意識,形成了逆來順受的順民性格。除此之外,由于民眾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權利,更沒有形成保護私權的觀念,“不爭”自然而然進入價值觀的領域,進入靈魂深處,這時的民眾面對再大的困苦都能承受,再難咽的苦果都能吞下,做“順民”成為一種封建時代的民族意識。
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今天,特別是在經濟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社會形態(tài)的情況下,在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到權力運行規(guī)則和方式的情況下,要實現社會的和諧,執(zhí)政黨必須平衡好各利益階層的利益要求,平衡好組織力量與社會力量的消長,顯然這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第三,以降低欲望縮小欲求達成和諧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和諧之差異。基于資源與人口的原因,也基于封建統(tǒng)治的規(guī)律,中國歷史上不管是制度設計還是文化灌輸,都在最大限度縮小民眾在物質利益方面的欲求,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欲望小了,安分守己了,因不滿足而產生的不和諧因素就會大大減少,所以說這種社會和諧相對容易實現。進入當今時代,無論從黨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要求的執(zhí)政理念看,還是從群眾已經強化了的利益觀看,都顯現出通過滿足需要來實現社會和諧的難度越來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眾的需求已經不僅僅集中于物質層面,更多的需求走向精神層面,即所謂:一個人沒有飯吃時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飯吃,有了飯吃后會生出許多事來。生出來的事便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義等等,這些都是以往所不曾有過,或表現不突出,其存在和發(fā)展必將直接影響著和諧社會的狀態(tài)和走向。
緣此,今天講的和諧已經遠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和諧,而是一種新的文明基礎上的和諧。
正確認識創(chuàng)新理論與根本理論之間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為自己確立了實現共產主義這一終極目標,奪取政權后,又將這一目標清晰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即在終極目標前設立中繼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的深化,我們逐步理解到社會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間還會出現曲折乃至反復,于是在這一道路上又劃出了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筆者認為,初級階段理論為人民群眾認識階段性社會狀態(tài),調整好價值標準,進而增強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很有必要。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初級階段的社會形態(tài)和屬性在一些群眾那里并不清楚,這就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紊亂,比如一段時間里有人頗為困惑地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由此,作為執(zhí)政黨要做到有效引領大眾思想,推動社會發(fā)展,必須從理論上廓清這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形態(tài)。正是基于這樣的內在動因,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應運而生。其一方面反映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特征,同時又將這一階段予以具象化。
確立這一建設目標的重要性是確信無疑的,尤其是將其放到黨的思想理論體系內,放到終極目標實現的整個過程中認識。具體來看,以往我們在信仰信念和思想理論領域常出現兩大困惑:一個是虛無,另一個是搖擺,二者都從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理想目標和創(chuàng)新理論應有的效力。從“虛無”來看,為什么一談共產主義理想,有人就覺得遙不可及,進而失去追求的熱情?其實,并不是共產主義理想本身出了問題,既然那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值得全人類共同追求,那么“天堂”再遠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搖擺”來看,由于認識的誤區(qū),急功近利色彩過濃,較少對創(chuàng)新理論與基本理論的內在聯系解釋好,導致一些人認識不到創(chuàng)新理論與根本理論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到達遙遠的共產主義的道路上,再立一個真實可感的階段性目標,從理論上講其奠基于黨的根本理論之上,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誠然,和諧社會是動態(tài)的,古今中外都在追求社會的和諧,因而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政治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那么突出和明顯。但是,只要我們深入學習,認真領會,還是能夠弄清其具有的特定社會形態(tài)特征的。因為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已經對和諧社會作出概括:“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里還需要認識清楚的是,和諧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是目的與過程的關系,一個更多訴諸于理想和精神,一個更多訴諸于現實感和操作層面。一個成熟的社會,沒有終極性追求容易墮入功利與庸俗,無以獲得精神上的歸宿,而沒有現實可感的目標,也會走向虛無,甚至失去方向感。所以說,黨在終極追求不變的情況下,為大眾勾畫出一個近距離的,經過執(zhí)政黨與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這是很有意義的。
- 上一篇:教師代表座談會講話
- 下一篇:農業(yè)農村節(jié)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