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效能責任追究中的 “五種現象

時間:2022-09-14 10:33:00

導語:淺議效能責任追究中的 “五種現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效能責任追究中的 “五種現象

淺議效能責任追究中的五種現象

近年來,各級行政投訴中心正確運用效能責任追究這一有力武器,嚴肅查處各種影響行政效能、破壞發(fā)展環(huán)境的違法違紀案件,有效地促進了行政機關效能建設的落實。但效能責任追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失之于寬、失之于軟、追究不到位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從效能責任追究的對象看,存在責任不明晰、追究不均等的現象。一是有些直接責任人并不是監(jiān)察對象,《監(jiān)察建議書》、《監(jiān)察決定書》等法律文書無法適用。二是按現行的人事管理體制,省、市直管部門的人事任免、調離崗位等不受市人事勞動部門的管轄,這給責任追究帶來一定的難處,即使是可以管轄的對象,調離崗位、免職等處理還是需要通過人事、組織部門或其原單位來執(zhí)行,由于多了一套程序,有時也會產生執(zhí)行不到位,不了了之等情況。三是對不依法行政和破壞發(fā)展環(huán)境的違法違紀案件缺乏深入的調查和科學的分析,不能正確區(qū)分責任主體應承擔的責任,以致出現了集體責任與個人責任、直接責任與間接責任、主要領導責任與重要領導責任等互相混淆的問題;四是在實施效能責任追究時,有時受人情關系和個人得失的影響,在追究上出現了上寬下嚴、追下不追上,有情寬、無情嚴的情況。

2、從效能責任追究的內容看,存在定性不準確、追究不嚴肅的現象。一是對效能責任追究的內涵理解不準確,混淆概念,把效能建設的責任追究當成一個“筐”,用效能建設責任制代替所有的責任制,明明不是效能建設方面的問題,卻硬要按效能建設方面的追究條款去套;有的在認定責任時,分不清不作為與亂作為、不認真履職與工作失誤的界限,嚴重影響效能責任追究的準確性和公正性;二是不愿追究。對效能責任追究案件視而不見,沒有組織力量予以調查,上級督辦也故意回避,甚至還捂著、蓋著,在量紀方面避重就輕,故意從輕處理了事;三是不敢追究。有的地區(qū)和部門沒有很好地進行責任分解,責任不明確,出了問題要追究責任時,不好確定對誰進行追究;四是程序不規(guī)范。對責任追究案件的立案、檢查、處分決定的作出都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程序,使效能責任追究案件在查處時出現隨意性,領導重視的案件就追究,領導不重視的案件則往往不予追究。五是少數垂直管理部門是效能責任追究的真空地帶,出了問題,地方管不了,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基于部門利益的考慮,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連違紀違法的當事人都不進行嚴肅處理,根本談不上對效能建設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責任追究。

3、從效能責任追究的方式看,存在結合不緊密、追究不靈活的現象。目前各地對效能責任追究的方式主要有告誡、誡勉談話通報批評、調離工作崗位等處理方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效能責任追究方式過少,結合不緊密、追究不靈活等現象,有的單位將效能責任追究的懲處與教育職能割裂開來,注重對違紀人的懲處,卻忽視了其他教育方式的運用,追究手段單一,嚴重影響了效能責任追究的教育和警示效果;有的單位包庇袒護被追究者,故意把行政處理與組織處理區(qū)分開來,以行政效能責任追究代替黨紀處分,影響了效能責任追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4、從效能責任追究的體制看,存在機制不健全、操作性不強的現象。一是效能責任追究制度不夠健全。從全省的情況看,目前還沒有出臺有關效能責任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或規(guī)范性文件,一些地方雖然制定了效能責任追究制度,如贛州市出臺的《贛州市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機關效能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但因還在試行階段,在效能責任追究的形式、措施及執(zhí)行到位方面均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二是效能責任追究的量化不夠。在現行的效能責任追究文件中,對效能責任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缺乏硬性和操作性強的規(guī)定,比如,吃拿卡要的,到多少量就采用口頭效能告誡?多少才采用通報批評?達到什么程度的要調離工作崗位?對一項行為,怎樣就算是情節(jié)輕微、怎樣就是情節(jié)嚴重、怎樣才是情節(jié)特別嚴重?對這些都缺少量化的解釋,效能責任追究的內容和方式還比較抽象和簡單,還有待于進一步涫島途嚀寤?/p>

5、從效能責任追究的力度看,存在領導不重視、追究不嚴格的現象。一是有的領導干部對效能責任追究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效能責任追究是“人為擴大問題的影響面”,出了問題,只要上級不過問,就不認真追查,不作處理;有的礙于“關系網”、“說情風”,包括來自上頭的干擾,害怕得罪人,采取“丟卒保帥”的手段,追“小”不追“大”,追“少”不追“多”,追“輕”不追“重”,敷衍過“關”;有的考慮到被追究者曾經是“功臣”,是“能人”,有過貢獻,心慈手軟,故意避實就虛,避重就輕。二是責任追究工作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即使行政投訴中心查實的違反機關效能建設和破壞發(fā)展環(huán)境的行為,并嚴格對照機關效能責任追究辦法做出了處理決定,但單位和部門消極執(zhí)行或者變相執(zhí)行甚至不執(zhí)行,行政投訴中心對其也沒有更好的制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