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及啟示

時間:2022-10-30 01:55:00

導語:韓國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國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及啟示

韓國與中、日一樣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儒學正是其人文精神的根基。在信息化、產(chǎn)業(yè)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韓國“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日益深入。

一、韓國的人文教育改革舉措

韓國近年來根據(jù)儒家的教育思想,實行了許多“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措施。

1.加強世界化、信息化教育

韓國根據(jù)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哲理,去認識現(xiàn)存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樣性。他們認為,國家在跟隨“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步伐的同時,既發(fā)展自身的特殊性,又要加強與不同國家的對話交流。1995年5月31日,韓國總統(tǒng)教育改革咨詢委員會制訂《建立新教育體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其強調了加強世界化、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從初中開始就加強計算機、英語、漢字、世界文化史的教育。

2.推行“隨人異教”

“5.31方案”貫穿了儒家“隨人異教”的教育思想,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化,恢復教育陶冶人的個性和人格的本來精神。因此,韓國大力推行“開放教育”和“終生教育”的新教育體制,保障任何人隨時隨地可以按個人意愿進行學習。除此之外,還大力改革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從以教師與書本為主的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中擺脫出來,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學習”、“實踐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等學習方式,廣泛開展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課外教育活動。[本文轉載自

3.注重人文教育

在當今韓國教育改革中,儒家提倡的勤勞和仁愛,注重家庭和集體,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思想也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在韓國學者看來,儒家注重人文教育的思想可以彌補西方片面發(fā)展專業(yè)技術教育的缺陷,儒教以人的存在為其核心,強調精神與物質的統(tǒng)一性。儒家“仁”和“公”的思想有利于創(chuàng)造安定祥和齊心協(xié)力的社會氛圍,糾正現(xiàn)代化過程中過分物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念。據(jù)此,韓國的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恢復民族傳統(tǒng)、吸收儒家文化、將加強人性修養(yǎng)、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作為首要任務。

4.實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

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94年5月呈交總統(tǒng)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家庭、社會教育的缺乏和入學考試為主的教育,使人性和道德教育失去應有的地位。”為此,必須“實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高考錄取標準要參考學生過去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道德品性的評價,而非單純依賴于考分,因而從1993年起大學入學總成績40%為高中按品行推薦的成績;此外,要對學生實行系統(tǒng)的人性教育,幼兒園至小學三年級為禮貌、基本秩序、共同體意識等教育。小學四年級至初中為民主公民教育,高中重點放在世界公民教育。前總統(tǒng)金泳三在其《開創(chuàng)21世紀的新韓國》一文中認為,新時期的韓國人應具備三方面的心理素質:“第一是細膩而精巧的精神;第二是充滿多種多樣的個性,又富有把它們合而為一的強大凝聚力;第三是堅韌不拔和善始善終的精神。”

二、韓國人文教育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韓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對我國現(xiàn)代基礎教育要做到“三個面向”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21世紀所需要的和諧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啟示。

啟示之一:注重培養(yǎng)未來需要的人才

我們的基礎教育,不是僅僅培養(yǎng)各科成績都好的中小學生,而重要的是培養(yǎng)思想品質、文化技能、身心素質、生活本領和勞動素養(yǎng)等方面和諧發(fā)展的未來需要的人才。韓國加強世界化、信息化教育在這方面啟示我們,我國的基礎教育必須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確定培養(yǎng)目標,這也是鄧小平早已給我們指明的方向。因此,我們首先把著重點放在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上。一是加強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光榮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信心;二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立志報效祖國;三是加強人生價值取向教育,使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四是加強審美教育,增強學生辨別真假、善惡、美丑和是非的能力,做“美的人”;五是加強倫理道德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勤勞的習慣和“仁愛”的品質,具有刻苦精神,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敬業(yè)精神。同時,使學生還具備會生活、善交往的能力和團結互助的品質。其次,在文化技能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計算機、外語和外國國情的教育,為其未來世界全球化能夠會生存、會交際和具有創(chuàng)新、競爭能力。

啟示之二: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是教育、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用之材的主要渠道,我們應高度重視課堂氛圍的問題。韓國“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啟示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此,首先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是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具有差異的個體都能得到全面發(fā)展;其三是廢除“填鴨式”、“注入式”等呆板的教法,積極推行啟發(fā)式、誘導式、點撥式等教學方法和情境教學、情感教學、愉快教學,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其樂學、會學;其四是實行“開放教學”。即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分級教學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時,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而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討論學習”、“實踐學習”、“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等;其五是改革高考、中考制度,主要是:一方面命題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其能力考查,另一方面要改革錄取標準和辦法,廢止“一張考卷定命運”的做法。

啟示之三:加強系統(tǒng)的人性教育

根據(jù)韓國的做法,結合我國青少年的現(xiàn)狀,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應該切實加強“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制訂教育計劃。每學年或學期初要根據(jù)本校實際和學生的家教、社會教育情況制訂學生的人性教育規(guī)劃,明確目標、要求、內容、形式及責任。其次,體現(xiàn)教育的層次性。即根據(jù)不同年齡確定不同重點的教育內容:小學一、二年為自理、勞動、禮貌、秩序等教育;三至六年級進行文明禮貌、集體觀念、民族傳統(tǒng)、愛國主義等教育;初中開展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意識、倫理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高中學生應把儒家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悟自省以及做國際公民等內容作為較高品味的教育重點,使之努力成為未來世界一體化的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