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路徑

時間:2022-09-06 11:47:57

導語: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路徑

摘要:在高質量發(fā)展和建設數字中國的背景下,對云計算、物聯網、移動支付、互聯網技術等進行充分使用,為解決社會保障基金審計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實施短板與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提供一條重要途徑。從大數據審計視角,在分析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的時代要求、發(fā)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能力、質量和效率的目標,提出通過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健全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優(yōu)化運行機制與工作流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搭建大數據分析平臺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措施,來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大數據審計。

關鍵詞:大數據審計;績效審計;社會保障基金;實現路徑

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增值,直接關系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乃至國家與社會的穩(wěn)定。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是破解社會保障基金征收和管理現實困境的關鍵,對助力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具有深遠意義。我國當前社會保障基金可持續(xù)性有待增強,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的制度保證缺失、審計方式落后、人才力量不足、監(jiān)督效率較低。伴隨著數字中國建設和社會保障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新階段的新要求,大數據審計以其新思維、新技術和新方法為新時代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帶來新思路?,F有關于社會保障基金審計研究,多數集中于單一的大數據審計或績效審計視角,關注其制度困境、路徑優(yōu)化及指標體系構建,但在大數據技術和績效審計方式的結合運用上,有待進一步研究。鑒于此,本文將大數據審計理念引入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并提出相應的實現路徑,切實提高社會保障審計能力、質量和效率。

一、大數據與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的基本內涵和時代要求

(一)基本內涵

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既是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審計的重要目標,也是針對社會保障基金的一種審計方式,借助績效方法和評價標準,重點評估社會保障部門及其下屬機構對社會保障項目執(zhí)行的經濟性、效益性和效率性。主要內容涉及社會保障基金征收、內部控制制度及使用管理的績效審計。大數據審計,是將數據化理念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等用于國家審計的一種實踐,通過數據還原現象、行為和規(guī)律,描述問題、分析原因進而開展審計工作,實現審計目標。大數據審計具有速度更快、結果準確、覆蓋范圍廣、及時反饋等特點。大數據審計以其規(guī)范化的數據統計方式和專業(yè)化的數據挖掘、存儲、處理和分析技術等優(yōu)勢,為社會保障基金績效的審計工作,提供質量和效率支撐。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的迅速發(fā)展也亟需大數據審計模式的助力,二者的有效結合,將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共同促進社會保障審計全覆蓋。

(二)時代要求

新發(fā)展階段的治理需求為大數據審計發(fā)展提供新機遇,隨著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加快建設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治理方式變革”“優(yōu)化做強社會保障戰(zhàn)略儲備基金”?!丁奈濉瘒倚畔⒒?guī)劃》確立了建設數字中國的總目標,明確了“建立健全規(guī)范有序的數字化發(fā)展治理體系”等,均為大數據審計的迅速發(fā)展提供機遇,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新時代審計和社會保障工作的要求賦予大數據審計新使命。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努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jiān)督體系”“要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丁奈濉瘒覍徲嫻ぷ靼l(fā)展規(guī)劃》要求,“不斷提升審計管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信息化水平”。審計署關于提升社會保障審計監(jiān)督效能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系統構建社會保障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的目標?!度肆Y源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強調,“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jiān)管”“探索開展智慧監(jiān)督,提升風險識別、監(jiān)測、防控能力”。新時代審計和社會保障的一系列新要求,為社保保障績效審計工作向大數據審計模式的轉變指明方向?!笆奈濉睍r期,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fā)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人員流動日益頻繁,共享經濟發(fā)展成果成為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加之,全民參保計劃的深入實施和人員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使得社會保障審計的范圍擴大、審計難度增加,改革社會保障審計方式尤為重要,推動社會保障基金審計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金審工程”的不斷深化下,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在社會保障基金審計領域的深度應用,使得社會保障審計的監(jiān)督效能不斷提升,因此,社會保障基金審計亟需向績效審計與大數據審計轉變。

二、大數據視角下社會保障基金審計存在問題

(一)頂層制度缺位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發(fā)生根本性轉變,人口老齡化帶來審計需求壓力,城鎮(zhèn)化進程增加社保審計需求,加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復雜混亂等,為基金審計帶來極大挑戰(zhàn)。當前的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工作開展,一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與行動指南。社會保障的社會服務本身難以通過成本效益的簡單分析予以評判,不同的審計人員可能對績效衡量給出不同的判斷,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流程方法是基礎。二是監(jiān)督體系、審計程序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不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處于摸索階段,被審計單位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等增加審計取證過程中的風險,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最有力的保障。

(二)信息溝通不暢

當前我國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尚待提高,統收統支的社保資金制度尚待完善,多數地方政府對資金收支過程完全把控,信息較為封閉,部分地區(qū)信息化建設滯后,未形成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存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現象,且不同管理部門的數據口徑不一,審計部門與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部門也未能實現有效的信息溝通,進而增加數據對比分析難度。

(三)審計方式滯后

良好的技術支持能有效破解逐漸增加的社會保障基金信息量帶來的困境。盡管金審項目逐步完成,然而在當前的社會保障基金績效審計操作中,人員數據歸納工作仍然占據主導,與信息化發(fā)展需求存在差距。

作者:張軼妹 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