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護理對住院新生兒的影響
時間:2022-08-22 10:48:34
導語:袋鼠式護理對住院新生兒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究袋鼠式護理(KMC)在住院新生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366例住院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186例,常規(guī)護理+KMC)和對照組(180例,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的喂養(yǎng)質量、睡眠質量、體格與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結果觀察組的首次母乳喂養(yǎng)時間、吞咽及吸吮開始時間、新生兒吮吸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喂養(yǎng)耐受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夜間覺醒次數少于對照組,夜間覺醒時間短于對照組,夜間睡眠時間、白天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日齡30d,觀察組的身高、體質量、頭圍優(yōu)于對照組(P<0.05)。日齡30d,觀察組的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NBNA)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KMC可提高住院新生兒的喂養(yǎng)質量及睡眠質量,促進體格與神經行為發(fā)育。
關鍵詞:住院新生兒;袋鼠式護理;喂養(yǎng)質量;睡眠質量;發(fā)育情況
隨著我國居民經濟水平的提升,近年來臨床越來越關注新生兒及產婦的護理質量,尤其是住院新生兒,在接受營養(yǎng)治療、靜脈補液等干預時,若無法獲得更多的生理需求滿足感及護士或父母的愛撫,會導致其出現緊張、不安感,表現為煩躁大哭、不配合喂養(yǎng)等,這會對其睡眠質量產生影響,不利于其生長發(fā)育[1-2]。因此,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提高喂養(yǎng)質量,改善新生兒睡眠質量,促進其生長發(fā)育十分重要。常規(guī)護理通常重點在生命體征監(jiān)測、技術性生理護理等方面,難以滿足新生兒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袋鼠式護理(kangaroomothercare,KMC)是一種類似于有袋動物照顧幼兒的護理模式,又稱皮膚接觸護理,通過對新生兒進行持續(xù)性皮膚接觸及盡可能的母乳喂養(yǎng)等,規(guī)避外界不良刺激影響,滿足母嬰生理與情感需求[3-5],但對住院新生兒睡眠質量及發(fā)育情況的影響還需更多的數據支持,故本研究對觀察組住院新生兒采用KMC,進一步觀察其對喂養(yǎng)質量、睡眠質量及發(fā)育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366例住院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186例)和對照組(180例)。觀察組男96例,女90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9.05±1.25)周;出生體質量2.57~3.97kg,平均出生體質量(3.26±0.34)kg;平均出生后1minApgar[6]評分(8.09±1.08)分。對照組男92例,女88例;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39.87±1.22)周;出生體質量2.58~3.98kg,平均出生體質量(3.22±0.36)kg;平均出生后1minApgar評分(8.13±1.15)分。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足月新生兒,需住院觀察治療;出生體質量≥2.5kg;未發(fā)生嚴重腦缺血、缺氧;無呼吸窘迫綜合征、重度窒息搶救史;生命體征穩(wěn)定;住院時間不短于1周;出生后1minApgar評分≥8分;可經口喂養(yǎng)。排除標準:存在先天性疾病、臟器發(fā)育不全和畸形;存在遺傳性疾??;存在肝、腎功能異?;蛑囟雀腥?;存在先天性消化功能障礙;存在免疫功能障礙;合并傳染病或腸閉鎖;需使用呼吸機等進行輔助呼吸;存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1.3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新生兒出生后在常規(guī)清理、測量記錄數據后根據情況給予相應的規(guī)范性診療,對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同時做好保溫護理、皮膚護理、口腔護理及臍帶護理等,教育指導母親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姿勢。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KMC,具體內容如下。①組建KMC指導小組。每組至少包括1名高年資母嬰專科護士,遵照相關指南做好培訓工作,了解KMC的實施細則、新生兒監(jiān)護及搶救、與家屬溝通技巧等內容,對護理工作做好規(guī)劃、指導。②準備階段。a.家屬健康宣教:向新生兒父母講解KMC的理念、優(yōu)點、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等,耐心答疑解惑,使其充分認識到KMC的必要性,取得家屬的信任和配合,以保證后期干預工作順利進行。b.環(huán)境準備: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22~24℃)和濕度(55%~65%),關好門窗,燈光調暗,保持室內安靜(<60dB),選擇獨立的空間或進行物理隔斷,創(chuàng)造相對獨立且溫馨的環(huán)境。c.安全準備:護理人員需指導新生兒沐浴,用流動水洗手,修剪指甲(短而鈍),勿佩戴首飾,防止為新生兒帶來安全隱患,同時做好吸痰等急救準備,實時監(jiān)測新生兒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變化。d.舒適準備:在產婦解決基本生理需求(如廁、進食等)時指導其做好清潔工作,選擇寬松、透氣的衣服,取舒適臥位,將床頭抬高40°~60°,將被子放于腳部進行支托,同時幫新生兒更換好紙尿褲,穿上襪子,做好保溫護理。③KMC實施。指導產婦將上衣敞開,脫去新生兒衣服,露出較多的皮膚與母親接觸。使新生兒以“青蛙狀”爬服在裸露乳房之間,將其下頜向上輕輕抬起或轉向一側,用毛毯將新生兒固定于母親胸前,再指導產婦一手托住新生兒臀部,另一只手放于背部,以此保障新生兒的安全。同時鼓勵產婦多與新生兒進行語言及肢體交流,可通過凝視、撫觸頭部及背部皮膚、輕聲呼喚或唱歌等方式增強母嬰交流。護理人員需全程監(jiān)護指導,指導產婦觀察新生兒呼吸、面色等變化,及時處理異常問題,若新生兒出現覓食、吸吮動作時,需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第一次護理控制在30min左右,后續(xù)根據新生兒和產婦適應情況可延長至1~2h,2次/d。④鞏固階段。出院前確認產婦及家屬熟練掌握KMC措施,指導家屬鼓勵、監(jiān)督產婦完成產后30d的護理,同時建立袋鼠媽媽微信群,由護理小組在群內解答產婦對新生兒照護的困惑,指導其進一步執(zhí)行。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患兒的喂養(yǎng)質量。記錄首次母乳喂養(yǎng)時間、吞咽及吸吮開始時間、新生兒吮吸持續(xù)時間、喂養(yǎng)耐受率(未出現嘔吐、腹瀉腹脹、胃潴留等喂養(yǎng)不耐受癥狀)。(2)比較兩組患兒的睡眠質量。參照簡明嬰兒睡眠問卷(BriefInfantSleepQuestionnaire,BISQ)[7]評價,包括夜間覺醒次數、夜間覺醒時間、夜間睡眠時間、白天睡眠時間,由家屬填寫,統(tǒng)一收回。(3)比較兩組患兒日齡3、30d的體格發(fā)育情況。測量新生兒身高、體質量、頭圍。(4)比較兩組患兒日齡3、30d的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以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NeonatalBehavioralNeurologicalAssessment,NBNA)評價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內容包括行為能力(6項)、被動肌張力(4項)、主動肌張力(4項)、原始反射(3項)、一般估價(3項)5個維度,每項2分,共40分,>36分為正常[8]。1.5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2010中校對,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的喂養(yǎng)質量比較觀察組的首次母乳喂養(yǎng)時間、吞咽及吸吮開始時間、新生兒吮吸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喂養(yǎng)耐受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1)。2.2兩組患兒的睡眠質量比較觀察組的夜間覺醒次數少于對照組,夜間覺醒時間短于對照組,夜間睡眠時間、白天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表2)。2.3兩組患兒日齡3、30d的體格發(fā)育情況比較日齡3d,兩組的身高、體質量、頭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日齡30d,兩組的身高、體質量、頭圍均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2.4兩組患兒日齡3、30d的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比較日齡3d,兩組的NBNA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日齡30d,兩組的NBNA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新生兒各項機能發(fā)育尚不成熟,極易受到環(huán)境因素影響,導致喂養(yǎng)質量、睡眠質量降低,若無法獲得更多的心理安撫,易引起情緒上的問題,不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故臨床十分重視新生兒的護理干預。以往針對基礎層面的常規(guī)護理無法滿足家屬的需求,已逐漸被臨床淘汰[9]。KMC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新型護理模式,其通過母嬰較多的身體接觸給予新生兒包圍感和安全感,還能通過對皮膚的撫觸刺激,促進其全身神經、免疫系統(tǒng)等發(fā)育,對促進新生兒體格、智力發(fā)育有積極意義[10-11]。KMC是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方式,主要針對早期新生兒,可顯著提高新生兒的整體護理質量[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首次母乳喂養(yǎng)時間、吞咽及吸吮開始時間、新生兒吮吸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喂養(yǎng)耐受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夜間覺醒次數少于對照組,夜間覺醒時間短于對照組,夜間睡眠時間、白天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日齡30d,觀察組的身高、體質量、頭圍優(yōu)于對照組(P<0.05);日齡30d,觀察組的NBNA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KMC可顯著提高新生兒喂養(yǎng)質量、睡眠質量,促進其體格及神經行為發(fā)育。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KMC更精細化、人性化,首先通過護理小組的培訓確保護理工作科學有效,護理流程井然有序。準備階段中通過家屬健康宣教、環(huán)境準備、安全準備、舒適準備確保KMC安全、有效進行,健康教育可加強家屬的配合度;環(huán)境準備可營造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利于產婦及新生兒身心放松,提高新生兒睡眠質量;安全準備避免了對新生兒可能造成的損傷;舒適準備更是體現了KMC的人性化。干預過程中通過促使新生兒充分接觸母體皮膚,能夠切實感受到母親的心跳和體溫,可獲取足夠的包圍感和安全感,使其神經緊張性緩解,哭鬧次數減少,睡眠時間延長,利于體格與神經行為發(fā)育;同時爬服姿勢有利于增強其心肺功能及肌肉活動能力,改善各項生理指標,促進機體發(fā)育[13]。再者,通過產婦的皮膚撫觸、語言等信號刺激,可使新生兒通過神經感受器來獲取良性反饋,給予大腦良好的刺激,從而緩解神經緊張,促進胃腸蠕動,提高胃腸道喂養(yǎng)的耐受性,改善生長激素水平,從而使新生兒產生愉悅感,加快其體格與神經行為發(fā)育[14-15]。綜上所述,KMC可提高住院新生兒的喂養(yǎng)質量及睡眠質量,促進其體格與神經行為發(fā)育。
作者:李亞琴 張遼 單位:榆林市第二醫(yī)院
- 上一篇:集團企業(yè)稅務風險成因與管理措施
- 下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自我教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