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對新聞傳播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15 11:26:00

導語:政府信息公開對新聞傳播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信息公開對新聞傳播的影響論文

摘要:政府信息公開是和諧社會發(fā)展的推進器。政府信息公開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設,有利于社會秩序穩(wěn)定,促進經濟發(fā)展。政府信息公開,無疑給新聞媒體無形中賦予了更光榮,更艱巨的使命和責任。同時,新聞媒體在引導輿論,傳達信息,解讀信息等方面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zhàn)。

關鍵詞:信息公開;影響;措施

0前言

在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并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2008年5月12日,讓我們傷慟,因為我們失去了數千親愛的同胞;在苦澀中也讓我們感受到一絲安慰:在大災大難面前實現的信息及時公開透明,讓我們在戰(zhàn)勝災難時更加自信,更加從容不迫,也更加萬眾一心。

筆者認為:我國媒體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不僅有在與政府、與公眾的互動中上通下達的責任,更有為政府塑造良好形象、幫助政府改進工作的職責職能。媒體在政府信息公開中,不能一味報喜不報憂,忽視公眾知情權,而應發(fā)揮理性與建設性作用。

1我國政府對信息公開的詮釋

2003年SARS危機將政府信息公開和公民知情權─這兩個大家不熟悉的概念─擺在了政府、媒體和公眾面前。初期,政府選擇了“內緊外松”的處理方式,隱瞞了疫情;主流媒體選擇了集體失語,若無其事;從而引起了恐慌和對政府與媒體公信力的懷疑。再從政府在禽流感和哈爾濱水危機中,公開透明的處理手法所得到的公眾的支持和國際組織的稱贊上看,政府信息公開的潮流勢不可擋。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并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1.1政府信息公開目的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章,第一條,第二條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目的:和諧社會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推動。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就是硬道理”,到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思維的戰(zhàn)略轉型對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要求政府除了成為“高效政府”、“廉政政府”、“服務政府”之外,還應建設成為“透明政府”。

1.2政府信息公開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章,第十五條明確指出:行政機關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

1.3政府信息公開的意義

政府信息公開為媒介提供了一個獲取信息的方便渠道,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消除了小道消息產生的可能,事實的澄清也有利于消除人們的猜測,穩(wěn)定社會人心。之前,各級政府企圖掩蓋的各種信息關系到他們工作的各個方面,關系到他們的各種決策,關系到國家或當地的發(fā)展,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接近性,這些也是新聞之所以吸引人的特性。因而政府信息公開是符合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這對于新聞事業(yè)發(fā)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信息的極大豐富,將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決策提供很重要的政策依據。

2政府信息公開對大眾傳媒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對新聞傳播來說,這將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政策。

2.1獲取信息的門檻降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章,第十五條明確指出:行政機關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這就為我們的媒體在實際操作中提供了政策支持,做到了有據可依。大大降低了新聞媒體獲知政府新聞的難度。

政府的信息一直是媒介報道的主要內容之一,政府也將大眾媒介視為信息的主要手段,使自己成為媒介最重要的新聞來源之一。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后,就意味著媒介從政府獲取的信息量比未實行前更大。

2.2公眾知情權得到法律保障

該公開的信息沒有公開,公眾可以追究有關部門責任。過去公眾完全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如果政府不公開有關信息,公眾也無能為力。《條例》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甚至互動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2.3媒體監(jiān)督能力加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了信息公開的范圍,這些方面信息公開無疑是對媒介監(jiān)督職能的考驗和挑戰(zhàn)。媒介監(jiān)督的范圍也隨著信息公開范圍的擴大而擴大。監(jiān)督能力也相應提高。在這里,我還要著重說到,媒介對突發(fā)新聞的監(jiān)督,會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政府及時迅速解決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和應對措施。

2.4媒體公信力的回歸

在2003年SARS出現初期,由于傳媒的沉默或謊報,媒體公信力呈下降趨勢。4月20日后,全國幾乎所有媒體對SARS進行了充分的報道,較為出色地滿足了社會公眾的需求,也由此使媒體公信力得以回升。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然襲來,我們的媒體第一時間給予了報道,讓人們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了災情。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出色表現為媒體贏得了廣泛贊譽。媒體公信力時刻經受著現實的考驗,媒體一旦背離了新聞規(guī)律和傳播規(guī)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傷害。3應對措施

以后,不僅給我們的大眾媒體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不利因素。我們還需慎重的考慮。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供借鑒。

3.1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

在維護人民的知情權方面,傳媒應當具有主動性和社會責任感,不應主動放棄披露信息的責任。媒體除了聽政府說外,還有為民呼吁的權利,因而媒介應代表公眾的立場向政府提問,將公眾最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這是保證政府信息公開的有效途徑。政府在提出問題面前不可回避,因而也就無法隱藏相關信息。

3.2把握好信息傳播的平衡與適度

作為信息的公布主體,媒體應當發(fā)揮“信息管家”的作用,將受眾的知情權與公共利益統(tǒng)一起來。報道要平衡,不宜喧賓奪主;報道要適度,不宜感性壓倒理性,而應追求客觀、真實的傳播效果。從理論上講,信息披露是政府責任和公眾需求的統(tǒng)一。而在實踐中,政府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可靠,常常處于變動之中。在適度報道的同時,媒體應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質疑精神。通過這種質疑,透露了大量觀眾未知而又欲知的信息,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

3.3處理好知情權與隱私權的關系

如何既防止侵犯個人隱私,又滿足公眾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的渴求?有一條原則可以確定:媒體滿足公眾知情權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進行。信息公開已是潮流,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新聞媒體,都必須以責任化、制度化、法制化作為前提。信息公開只要把握好了,政府就能贏得威信,媒體就能獲得公信力,公眾就具有了承受壓力和自主決策的能力,政府、媒體與公眾之間就很容易形成建設性的信任與合作關系,即使下一輪危機到來,我們也有充足的信心,團結一致,共同面對。

參考文獻

[1]王勇.透明政府[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5.

[2]李云,峰馬,雁平,張曉笠.從抗非典斗爭看宣傳工作的重要作用[J].探索求是,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龍衛(wèi)國.強化媒體在公共危機中預警功能[J].湘潭日報

[6]陳力丹.健全對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的監(jiān)察和限權機制.

[7]鄭保衛(wèi).關于信息公開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意義[J].國際新聞界,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