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傳播學思考
時間:2022-10-20 10:59:48
導語: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傳播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已成為當前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而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傳播行為,具有主客體身份的雙重性、介體的開放性、場域的虛擬性等傳播學特點。必須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深入研究教育客體,加強互聯(lián)網內容建設,整合傳播渠道,凈化傳播環(huán)境等,切實提升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傳播學;意識形態(tài)
指出,要“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1]?;ヂ?lián)網信息傳播技術的運用和普及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成為當前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一、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學分析
CNNIC第45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高達9.04億。這也就意味著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tài),必須切實加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傳播學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2],傳播是人的社會本質的體現(xiàn),沒有傳播,人們難以發(fā)生一定的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關系。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傳播是提升人們思想交流和認識水平的重要途徑。只有充分把握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學特點,才能更好地推進網絡空間的治理。(一)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身份的雙重性。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政黨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觀點等,對廣大網民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使其形成一定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是相關信息在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而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作用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tǒng)媒體理論認為,“受眾完全是消極的,媒體傳播什么,受眾就接受什么,沒有任何主體性”[3]。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信息傳播主體到客體的單向傳播行為。而互聯(lián)網的興起,打破了這種單向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網絡空間中的主客體之間實現(xiàn)互動,信息傳播主體由傳統(tǒng)的“灌輸者”變?yōu)椤皩υ捳摺保畔⒔邮艿目腕w由被動接收變?yōu)榛拥闹黧w?;ヂ?lián)網使主體與客體都成為信息發(fā)送與接受的基站,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接受者、傳播者?;ヂ?lián)網使主客體之間實現(xiàn)信息共享,“互聯(lián)網與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信息傳播結構的平等性和信息關聯(lián)無中心化”[4]。因此,網絡空間中主客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參與網絡空間的話語建設,打破了現(xiàn)實社會傳播的身份限制。而這種互動性決定了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身份的雙重性,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二)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介體的開放性?;ヂ?lián)網像一臺時空壓縮機,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可以全天候、跨區(qū)域地隨時交流,地球成為一個“村落”。人們不分種族、國家、職業(yè)、社會地位等,都可以在網絡空間自由交流。網絡空間的信息具有無限的豐富性,互聯(lián)網宣告“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的到來,決定了網絡空間信息準入門檻極低,海量的信息和多元觀點充斥在網絡空間中?;ヂ?lián)網傳播的開放性也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體之間都獲得了空前的能動性,使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充滿互動性和溝通性。(三)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場域的虛擬性。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互聯(lián)網營造了一個虛擬的信息傳播場域,即“特指當代的數(shù)字化的表達方式、構成方式和超越方式,是現(xiàn)時代數(shù)字化的存在方式、發(fā)展方式和創(chuàng)造方式”[5]?;ヂ?lián)網信息傳播場域是由“比特”構成的數(shù)字化的電子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具有本質性的不同。在現(xiàn)實的倫理秩序中,人們的交流、交往都是以較為真實可靠的特定身份出現(xiàn)。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信息傳播的主客體形象、身份及行為都被數(shù)字化了,信息傳播的全過程成為一種符號化的活動,網絡空間的信息交流成為符號之間的互動。網絡空間的符號代替特征使之失去了現(xiàn)實空間的確定性與穩(wěn)定性,人們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文本、圖片、音視頻等來塑造自己(2020•9)XINWENAIHAOZHE的形象和身份。這種虛擬性為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張力,同時也增添了不確定性。
二、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互聯(lián)網引發(fā)的是一場傳播革命,給人類信息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不僅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也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等性和主動性。但是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增加了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風險和難度。(一)網絡空間的信息膨脹弱化了黨的正面宣傳。為保證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必須對廣大網民進行持續(xù)、穩(wěn)固的影響。而網絡空間是極度開放的,所承載的信息是極度膨脹的,根據(jù)“注意”“記憶”及“遺忘”的規(guī)律,信息傳播的多元性不利于廣大網民的“注意”和“記憶”,反而有利于“遺忘”?;ヂ?lián)網以其海量的信息及強大的搜索能力,使人們獲得了空前的信息支配權,但是信息的快速更新所造成的信息過載使信息的駐留時間減少。信息的多元性又使不少網民陷入集體無意識的狀態(tài)。網絡空間信息浩如煙海、良莠不齊,極大地增加了人們甄別信息真?zhèn)蔚臅r間和精力。在這種多元的網絡空間信息結構中,不少網民喪失了自我,陷入了集體無意識的狀態(tài)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輿論誘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黨的正面宣傳。(二)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公信力不足。加大了“把關人”難度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角色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在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下,話語權是由大眾傳媒牢牢掌握,通過分級、分類管理,記者、編輯、總編輯等都扮演著“把關人”角色,可以在信息的上游過濾掉不良的信息,把控輿論的方向,進而影響受眾。但是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中,每一個人都是輿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影響輿論走向的“把關人”面臨弱化和解構的風險。第一,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面臨普遍的社交焦慮。信息傳播的主客體之間建立信任是思想政治工作產生實效的重要保證。相較于現(xiàn)實社會,網絡空間的交往活動并不是建立在人與人彼此熟悉、信任的基礎之上,網絡行為是一種匿名性和間接性的松散交往活動,難以建立有效的信任機制,面臨強烈的“認同焦慮和隱私焦慮”[6]。第二,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面臨著信息蕪雜、質量不高的問題。網絡空間的信息準入門檻幾乎為零,降低了網民的“道德恥感”,不少虛假、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增加了信息鑒別的難度,網民思想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第三,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規(guī)范的建立任重而道遠。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也就打破了外在法律和內在道德的有效約束,網絡行為的失范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亟須增強公信力,重塑“把關人”的影響力,進而增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三)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面臨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ヂ?lián)網信息傳播的開放性,使網絡空間成為一個跨國家、跨民族的巨大話語場域。一些西方國家利用自身的技術優(yōu)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是當前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有了互聯(lián)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盵7]一些西方國家在網絡空間兜售其價值觀,抹黑中國發(fā)展成績,“‘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論’甚囂塵上”[8],搞所謂的“顏色革命”,以影響我國網民的基本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價值認同,嚴重沖擊著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威脅著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影響了我國網民的正常價值判斷。
三、傳播學視角下加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徑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特殊的傳播活動,基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對于加強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啟發(fā)。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盵9]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得好可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守護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凝聚廣大網民的共識和力量,實現(xiàn)網絡空間思想工作功能的最大化。(一)研究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客體。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導廣大網民,對其進行持續(xù)、穩(wěn)固的正向影響,以凝聚共識與力量。因此,必須深入研究廣大網民的特點與需求,可以有效提升傳播的針對性、有效性。第一,要深入研究廣大網民的需求心理。根據(jù)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社會或心理上的需求”[10]。也就是說,受眾是以自己的偏好和需要來選擇信息?!吧鐣⑴c論”則認為“參與是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傳播民主化的體現(xiàn)”[11],因而在傳播形式上要充分注重受眾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愿,以提升傳播效果。因此,在開展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廣大網民的需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用文字、圖片、視頻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廣大網民進行全方位、立體性的引導。第二,要充分研究教育客體的差異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對象因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的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分屬于不同的圈層,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充分關注這種差異性,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網絡空間不同圈層受眾的學習主動性。(二)加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建設?;ヂ?lián)網傳播內容的建設是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高質量的內容,可以形成信息傳播的公信力,培養(yǎng)受眾的黏性,以提升正面宣傳的力度和效果。第一,有效發(fā)揮先進文化的浸潤作用。加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空間,培育積極向上向善的網絡道德正能量,培育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氛圍,加大先進文化精品等的內容供給。第二,明確定位,緊扣時代步伐。互聯(lián)網內容建設必須根據(jù)不同受眾的特點以及時展趨向、現(xiàn)實的熱點問題等,與受眾建立情感和興趣的同頻共振,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社會正能量。(三)整合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渠道?;ヂ?lián)網信息傳播渠道具有多元性,各種論壇、貼吧、音視頻網站等,都有其興趣點、價值觀等相近的較為穩(wěn)固的受眾。因此,必須重視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傳播渠道的整合,以便與教育客體交流對話。第一,突破信息與情感的圈層,進行全平臺精準引導。多元的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渠道建構了一個個信息的繭房,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體只有深入到各個傳播平臺中去,才能了解受眾的情感、偏好及輿情發(fā)展趨勢,做到精準引導。第二,積極搭建官方網絡宣傳平臺。加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有更多的、高質量的主旋律宣傳平臺,將黨的先進文化傳播出去,讓主流意識形態(tài)充滿網絡空間。官方網絡宣傳平臺在信息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可以更好地引導網絡輿情的走向。第三,搭建官民溝通的橋梁和渠道。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是凝聚人心,增強網民政治認同的傾向性。因此,我們黨和政府必須加強網上黨建工作,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開展網上信訪、網絡政治監(jiān)督等工作,搭建起更多的官民溝通渠道和平臺,增強與網民的有效互動和對話,引導廣大網民正面參與網絡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官民之間的摩擦。(四)凈化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環(huán)境。傳播的效果深受傳播環(huán)境的影響,傳播環(huán)境是傳播活動順利進行的多種條件和狀況的總和。推進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凈化互聯(lián)網傳播環(huán)境,加大“把關人”的工作力度,是規(guī)范網民行為及應對外來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關鍵。第一,營造平等交流的網絡氛圍。為增強網絡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須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的平等性和互動性,建立“主—客—主”的反饋型關系模式,充分尊重受眾的主動性,建立教育主客體的平等關系,讓受眾真實發(fā)聲。第二,加強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必須加強網絡輿情管理,拓寬監(jiān)督渠道,利用技術、法律等手段去偽存真,進一步推動網絡管理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對網絡輿情實施全方位動態(tài)監(jiān)控,及早發(fā)現(xiàn)苗頭性問題,以有效引導網絡輿情走勢,營造公平正義的網絡空間。第三,進一步完善網絡立法。加強網絡立法建設,加大網絡空間法律供給,明確網絡空間的法律邊界和責任,提升網絡空間的法律效力、法律懲戒、警示程度,規(guī)范網民的網絡言行,培育網絡行為的合法合規(guī)性認同,堅決打擊網絡犯罪及敵對勢力的滲透行為,以營造安全、健康、和諧的互聯(lián)網傳播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杜亦平,等.思想政治工作小百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643.
[3]褚亞玲,強華力.新媒體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8:63.
[4]王光艷.文化傳播與媒介研究:基于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考察[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7.
[5]譚志敏.網絡文化與倫理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16-17.
[6]王逸蕓,張明新.“看不見”的緊張和不安:微信朋友圈中的社交焦慮[J].新聞愛好者,2020(5):53.
[7]寇雅楠,等.網絡技術及其軍事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4:37.
[8]魯佑文,劉思含,聶明輝.“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中國主流媒體定位與機遇[J].新聞愛好者,2020(3):21.
[9].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10]陳柏霖.身體與心靈的延伸:社交媒體中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8:35.
[11]蒯正明.中國共產黨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88.
作者:張深溪 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
- 上一篇:“用時間消滅空間”的傳播學思考
- 下一篇:網絡電影敘事美學的特征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