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權的憲法保護綜述

時間:2022-11-07 05:47:08

導語:生命權的憲法保護綜述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命權的憲法保護綜述

本文作者:劉雪雪工作單位:東南大學法學院

一、生命權的概念界定

在討論整個問題之前,我們不禁要問,憲法保護的對象,即生命是什么?生命權又是什么?簡要的說,生命就是人之所以為人并進而成為法律主體的根本和前提。而生命權已經(jīng)無數(shù)次被說成“首要的權利”“,最重要的權利“”所有其他權利的根本和基石”?!吨袊藱喟倏迫珪方o生命權下的定義是“:個人保有作為一個自然人的各種生理、心理特征的存在和延續(xù)的權利?!笨v觀世界范圍,憲法學界對生命權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1)生命權是人們對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享有的權利,任何組織、團體和個人均不得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也不得威脅他人的生命安全。生命權是一種維持生命存在的權利,即活著的權利。(2)生命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命權其實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種權利,包括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權利的各個方面,狹義的生命則專指法律保障下任何人的生命不被無理剝奪的權利,西方某些學者稱之為不被殺害或不受被害威脅的權利?!保?)人的生命權是一種自他出世的那時起,就自然享有并應得到持續(xù)的法律保護的權利;國家保護公民的生命權是指公民只可因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自然死亡之外,任何人不得用任何非法手段致他人死亡,消滅他人生命。(4)生命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享有的權利,不能被非法剝奪。(5)生命權就是享有生命的權利。在學界如此眾多的定義中到底哪種才最科學最可取?生命權作為一項最基本的權利,它的概念應當有比較清晰的界定,這是研究問題的基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得出相對不同的概念。筆者認為,生命權首先是自然人按照規(guī)律,享受生命不被非法剝奪,并且在受到任何危險時得請求救濟的權利,但此種界定是否表明生命權是一種消極的權利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龔向和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曾經(jīng)提到“:一項權利相對積極還是消極,通常取決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比如在堪薩斯的麥地里,食物權完全是一種消極權利;但是在瓦茲或東洛杉磯,它則是相當積極的權利?!泵恳豁椞囟ǖ臋嗬际窃诰唧w的歷史環(huán)境中誕生的,同時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被更新并注入新的元素,生命權亦是如此。隸屬于消極自由權體系中的生命權已經(jīng)不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給予公民個人足夠的保護和尊重。因此我們對生命權的理解不能止步于消極的層面,在實際的生活場景和新的理解下,生命權不僅包含國家不得隨意剝奪個人生命的內涵,還包括國家有義務和責任提高生命質量的含義。因此筆者認為,生命權內涵的延展必須結合人的尊嚴加以理解。在自由權的內涵之下,生命權僅止于“活著”,但新的理解不應局限于此,而是使人“有尊嚴的活著”。生命權除了繼續(xù)保有不被專斷剝奪的含義之外,還包含了生命的內容和質量,即如何賦予生命以意義、目的和尊嚴。

二、生命權憲法保護的憲法學基礎

生命權的憲法保護是指,通過憲法規(guī)定或憲法解釋的方式將生命權載入憲法,使之成為一項有法可依的的憲法權利,賦予國家機關不得侵犯并加以積極保護的義務,并通過憲法的實施得以實現(xiàn)的生命權保護方式。大多數(shù)國家的憲法明確規(guī)定生命權是憲法保護生命權的前提和基礎。然而,生命權的“憲法保護”不等于生命權的“憲法規(guī)定”。雖然有些國家在憲法中規(guī)定了生命權,但并不意味著生命權就得到了憲法的保護。法律實踐證明了一點,盡管權利在法律上得到規(guī)定卻可能是紙上談兵,而得不到真正的保護。憲法上基本權利的實效性,并非取決于權利的憲法規(guī)定本身,而取決于對其實際的保護。因此,憲法保護與憲法規(guī)定并無必然聯(lián)系。只有憲法得到了實施,生命權的憲法保護才算落到了實處,生命權才是真正得到了保護。在我國,民法、刑法、行政訴訟法中都已經(jīng)規(guī)定了生命權的保護,為什么一定要在憲法中規(guī)定呢?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民法等普通法律應當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jù)。難道將生命權寫入憲法是為其他法上的生命權提供憲法依據(jù),以體現(xiàn)憲法的最高地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規(guī)定在憲法上的生命權與民法上的生命權的性質不同,功能也是不同的。權利是有多重性質的,同是生命權,規(guī)定在憲法中屬于公權利,可以對抗國家;規(guī)定在民法中卻是私權利,只能對抗私人。“就私人所有的權利方面看來,單一的權利已可一面對抗其他一般私人,同時又可對抗國家;當其為對抗其他一般私人的權利時,具有私權的性質;而當其為對抗國家的權利時,卻具有公權的性質?!倍鴳椃◤恼Q生那天起,就使它所規(guī)定的生命權等基本權利具有了公權利的性質,具有了對抗國家的功能,或者說對抗國家是早期憲法規(guī)定生命權等基本權利的主要目的。“生命權的本質是對一切侵害生命權價值的行為的防御,防止國家把生命權作為達到國家目的的手段”,“生命權作為主觀的權利首先對國家權力的一切活動產生效力,約束國家權力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個人有權以生命權為依據(jù),防御國家權力對生命權的任何形式的侵害”,而且“生命權的憲法化體現(xiàn)了國家與社會主體應有的社會關系,即生命權是國家與社會的最高價值,在任何情況下國家不能把人的生命權作為一種工具或手段,應把生命權的維護作為制定法律或制定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憲法上規(guī)定生命權,讓憲法與民法等部門法一起來保障生命權。

三、生命權憲法保護的實現(xiàn)

(一)將生命權寫入憲法,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生命權是憲法的核心價值,是人身的完整性與人身自我支配權的基礎。縱觀世界,許多國家的憲法都明確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權,我國憲法卻沒有規(guī)定生命權,只把生命權看作是一種隱含在憲法其他基本權利中的當然權利。憲法中對生命權規(guī)定的缺失使得實際生活中已出現(xiàn)的生命權問題因缺乏有效而明確的憲法依據(jù)而得不到合理的保護。憲政經(jīng)驗告訴我們,生命權價值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的國家不可能形成社會共同體的價值體系,更無法形成實現(xiàn)憲法的理性回歸。將生命權載入憲法,使其成為憲法明確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只有得到憲法的確認,生命權才會獲得法律上的最高地位。我國是成文法國家,生命權的入憲理應采取載入憲法火憲法性文件中賦予其最高法律效力。但目前我國制定新憲法的條件還不成熟,可能性也不大,所以較為可行的方式是修改憲法或解釋憲法。固然,通過憲法修改的方式在憲法中明文規(guī)定生命權有利于明確國家機關的責任,有助于國家立法機關積極立法,保護生命權,實踐中我國現(xiàn)行憲法更多進行的也是修改。分析我國憲法對其他權利(諸如勞動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的立憲模式可以看出,我國憲法對大部分權利的立憲模式采取的是確認模式,只有財產權在確定財產權的同時明確表示受國家的保護。財產權條款是《憲法第四修正案》中修改的條款,可見今后對基本權利的條文表述應當與財產權的表述為樣板。因此,在憲法對生命權進行規(guī)范時,也應當采取這種模式,即規(guī)定公民享有生命權的同時,明確規(guī)定生命權受國家和法律的保護。

(二)建立有效的司法保障機制與違憲審查制度生命權屬于憲法基本權利,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權利之一。要真正實現(xiàn)生命權的憲法保障,不僅首先要將生命權載入憲法,使生命權成為一項憲法基本權利,然后由國家機關認真履行憲法義務,而且還需要建立合理的司法保障機制和司法化的違憲審查制度。對此,學者們有著許多精彩的論述“:紙上的憲法是沒有力量的?!啊比绻麤]有司法檢查,那么憲法就會像記載它們的紙一樣沒有任何價值,而只是文字或公關文件,而不是賦予人們真實權利的法律文件?!惫P者認為,憲法作為基本權利的體現(xiàn)和保障,應該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運用。首先,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約束力。任何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特別是國家機關和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行使權力時,也應該尊重憲法給予的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guī)定,不得違反憲法的規(guī)定,侵犯《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其次,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司法救濟需要。在我國對公民基本權利只有憲法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其它法律的規(guī)定并不完善。在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法可依的情況出現(xiàn),所以客觀地要求憲法進入司法裁判,對救濟公民基本權利提供法律依據(jù)。第三,任何法律都應該進入司法領域,成為裁判的根據(jù),這樣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我國《憲法》正在不斷完善和自我發(fā)展,它其它法律同樣具有法律屬性。由于侵害憲法生命權的主體是國家機關,侵害的客體是公民在憲法上的生命權,所以一旦出現(xiàn)國家機關侵害憲法生命權的情形,只能依據(jù)憲法予以救濟,由有權機關審查有關國家機關的行為究竟是否違反憲法而侵害公民的生命權,故建立憲法生命權的救濟制度在實際上就是建立憲法生命權的違憲審查制度??梢哉f,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對于生命權的保障非常重要。即使憲法規(guī)定了生命權,也需要違憲審查制度來保障,而即使憲法沒有規(guī)定生命權,有了違憲審查制度,生命權也能得到憲法的保障。由此可見,違憲審查制度的建立是生命權憲法保障實現(xiàn)的關鍵。

(三)構建尊重生命權的文化理念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是以集團本位或集團權利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的,本人依賴家族和國家,個人利益服從家族和國家的利益,個人是手段,家族和國家是目的。所以,反映在我們的文化中,就只能是把人當作一種社會手段來看待。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文化形態(tài),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出現(xiàn)了很多典型的侵害生命權的案例,這其中既有立法上的問題,也有具體執(zhí)法上的問題。特別是執(zhí)法機關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管理與保障的界限是實現(xiàn)生命權價值的重要問題。法治社會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應把尊重生命權的價值轉化為社會基本的共識,特別是公共機關與公務人員在職權的行使過程中應樹立生命權價值高于一切的意識,切實尊重生命權的價值,不能漠視生命的意義。近年來,隨著法治國家進程的發(fā)展,公民人權利的憲法保護制度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包括生命權在內的各種憲法上的基本權利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在維權熱中人們透過各種權利現(xiàn)象,逐步地把目光投向生命權的價值上。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新的理念合理地解決了通行權與生命權價值的平衡,否定了“撞了白撞”的反生命權價值的規(guī)則,使人們感受到了立法對生命權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