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06 09:08:00
導語:物理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切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措施、效果等最終都發(fā)生在課堂上,課堂教學質量是影響教育質量的核心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作為教師更應該關注。
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角度而言,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兩個方面:
1、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卻變?yōu)橛洃浰降恼n,“滿堂灌”或“滿堂問”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師把教學混同于學科習題的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學生的思維水平明顯下降。
2、許多探究性教學的課,教師常常通過解釋或讓學生記住這種最簡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達不到學生親自投入的思維水平。
二、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與對策
根據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筆者在吸取廣大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下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與對策:
1、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
教育質量的好壞在于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了多少。當前教育質量觀的誤區(qū)是過分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結果,忽視了這些結果是如何獲得的。這樣的教育質量觀對教學管理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產生了不良的導向作用,教學中出現的忽視學生的生命與健康、忽視學生的尊嚴與權利、忽視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的現象往往被較好的學業(yè)成績以及較好的升學率所掩蓋而得不到有效的制止。
2、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學習,減少機械學習
由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仍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減少機械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有意義學習,其實質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的實質性的、非任意的聯系,這既是有意義學習的定義,也是劃分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的標準。所謂實質性的聯系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識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方面(如一個表象、一個已經有意義的符號、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有聯系。一旦新知識建立了這樣的實質性聯系,學習者就可以用形式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語言來表達這一概念的含義。所謂非任意的聯系,即非認為的聯系,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識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具有某種人們可以理解的合乎邏輯的聯系。
有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的性質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影響。包括: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觀念,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
教育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是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和保持的有效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學習任務關聯起來。設計組織者的目的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定點,在他們“已經知道的”(原有觀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從而使原有觀念能對新概念、新知識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為新知識的“固著點”),即實現認知結構的同化。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實施通常包括以下兩個步驟:第一,確定先行組織者;第二,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策略。由于有三類不同的先行組織者(上位組織者、下位組織者、并列組織者),所以對教學內容的組織相應地也有三種不同的策略:“漸進分化”策略、“逐級歸納”策略、“整合協調”策略。
3、加強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
發(fā)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教學有四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是促進學生學習,為學生獨立批判的判斷提供必要的資源。第二,教學中教師對不同觀點持開放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知識具有多面性,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釋。教師的問題經常是說明性或解釋性的,而不是事實性的。第三,課堂環(huán)境應該是舒適的、沒有威脅的。教師更喜歡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很少使用批評。在美國的學校里,是沒有講臺的。第四,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理論很少能脫離應用而被教會,因此,每節(jié)課可以包括幾種類型的應用,在作文課中,學生寫;在歷史課中,他們可能扮演關于歷史事件的戲劇。
發(fā)達國家這些基本經驗告訴我們,開展嘗試探究活動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策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接受學習、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往往是交錯融通組合在一起發(fā)揮作用的,在接受學習中可能有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成分,在體驗學習中也會融入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因素,而探究學習中同樣會有接受學習與體驗學習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側重不同,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學習模式。但是,實際教學中大量存在某類學習任務適宜以某種學習方式為主的情況,因此,根據學習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采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根據物理學科特點和課程標準的精神,筆者認為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大概可以歸納為:(1)學習興趣、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操作技能的學習,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及自我調控應采用以體驗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2)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物理知識在自然界及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過程都蘊含著大量的進行探究學習的問題情景,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和條件;(3)經典理論、計算方法等比較固定的內容應以接受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
4、豐富學生學習方式,促進經驗、理性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當前,國際教育技術界正在倡導混合學習,所謂混合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目前國際教育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優(yōu)勢互補,才能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
在混合學習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二者可以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統一起來。這就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是指對內容的講解,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而且還包括情境創(chuàng)設、信息資源提供、合作學習的組織和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以及自主學習策略設計等方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發(fā)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會體現得越充分。這正是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如果缺少感性經驗就會學不懂,缺少理性思維就無法深入理解,缺少實踐就無法完善和提高。因此,必須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經驗、理性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具體為:(1)利用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提供充分的物理情景,為豐富學生的表象創(chuàng)造客觀條件;(2)理解、尊重學生作為觀察主體時相對于現象的發(fā)生而存在的滯后性、被動性,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做好觀察的心理準備;創(chuàng)造條件,突出觀察對象,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條件的差異及所產生結果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觀察思路和方法;(3)教學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準備和觀察水平的差異性,幫助學生克服觀察障礙。后進生普遍表現為觀察力差,觀察時常出現觀察障礙,如缺少觀察興趣、難以選定觀察對象、不習慣多種感官的配合等。因此,從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興趣入手,創(chuàng)造充分觀察的條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改善學生認知結構,促進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4)概念規(guī)律的抽象、概括應在鞏固表象之后,在鮮明豐富的表象基礎上進行。當演示或實驗操作之后,可以利用錄像、計算機,有控制地再現現象的發(fā)生過程,使表象得以鞏固和豐富;(5)避免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思維和實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操作、實驗及參與完整科學活動的機會。
5、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學習活動包括定向、執(zhí)行控制和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在定向環(huán)節(jié)中,好奇心、求知欲等內部動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好奇心等內部動機為執(zhí)行控制和反饋提供了持久、根本的動力源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部機制。
(1)通過教學保護和激發(fā)“人類本性中最偉大的驅動力之一”。好奇心,使學生具有要求理解、認識和探索的欲望。
(2)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和態(tài)度基礎上,展現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和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3)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協作,在協作學習中會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并逐步積累對成功學習的體驗,為學會學習奠定基礎。
(4)改革對學生的評價。①對學生評價目的不是為了把學生分等,而是使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獲得成就感,增強對學習的信心,明確努力方向;②注意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如自評與他評的結合,考試、考評與評語相結合,書面與口頭評價相結合;③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知識及解題能力,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態(tài)度、科學觀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