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基金投資和理財文化

時間:2022-03-21 04:04:00

導語:剖析基金投資和理財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基金投資和理財文化

A股市場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經歷了由1000點到6000點的過程,此后又從6000點回落到4000點。比起指數4倍多的絕對漲幅來說,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股票市場完成了制度變革之后,老百姓的投資與理財的意識空前覺醒。理財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見諸于各類媒體之中。老百姓購買股票和基金的熱潮不斷升溫,客戶經理們更是津津樂道地推銷著琳瑯滿目、層出不窮的各種冠以理財名目的金融產品。

然而,理財并非僅僅是選擇幾只基金、買賣幾只股票那么簡單么,它隨著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成熟。不同國家的人民理財觀念和市場的差異除了受經濟發(fā)展階段的影響外,更與文化差異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實,理財思想和理財觀念原本就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理財,原本就是一種文化在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中,樸素的財富管理理念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理財思想的萌芽。吳越時期的范蠡便是中國古財的典范性人物之一。范蠡善于捕捉機遇,適應市場,最終令其財富從“居無幾何”到“致產千萬”。

中國理財文化的成熟則以《史記》中《貨殖列傳》的問世為標志。

不少中國古代思想家都認為勤和儉是致富的根本條件,而司馬遷認為,單純依靠勤儉,只可免貧,而不足以致富,能者可以積累財富,無能者已有的財富也會散失,即“富無經業(yè),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介紹了一些堪稱為“奇”的經營之術??梢哉f,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始終不乏經典的理財思想和理財精英,這種樸素的理財思想更是在清朝山西票號和浙江錢莊的實踐中達到巔峰。盡管如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的依然是勤儉和儲蓄,對于合理運用財富實現資產增值重視不夠。同時,幾千年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使得老百姓往往羞于談論財富。由于上述原因,中國早期的卓越的理財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xù)和發(fā)揚。伴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和快速發(fā)展,老百姓的致富愿望被充分激發(fā)起來,真正意義上的現財業(yè)務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步在中國興起。尤其是證券投資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業(yè)務的推出,標志著現財制度正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和認可,為中國老百姓帶來了全新的理財之道。

回首中國理財文化發(fā)展的漫長歷程,可以發(fā)現,盡管現財業(yè)務是以西方金融理論和金融思想為基礎,但她在中國興起這股激蕩的潮流后面蘊藏著深刻的經濟文化背景。經過二十年的發(fā)展,國內目前比較可行的理財業(yè)務涉及到的資產保值、增值方式,已經包括了證券、基金、信托、外匯、期貨、保險、收藏品、教育基金、個人消費貸款等。眾多的理財方式,正被人們逐步認知并接受,不僅已經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中,更在人們日常的理財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來看,在眾多的理財方式中,證券投資基金無疑居于核心地位。我們希望,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機構,在積極擴展理財業(yè)務、繁榮理財市場的同時,更應當致力于傳承和融合中西方理財文化,通過現代金融理念和與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結合為理財市場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投資: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回首過去的十年,證券投資基金是眾多理財方式中發(fā)展速度最快、風險收益最為匹配,資金安全最有保障的一種理財方式,為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理財之道。尤其是2005年末以來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更使基金行業(yè)迎來了一次“”式的發(fā)展。當前,基金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涵蓋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從固定收益到股權受益、從內地市場到全球市場的相對完善的產品線結構。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基金作為一種從國外引進的個人理財工具,中西理財文化的差距必然會對其在中國的發(fā)展造成影響。由于投資者教育的滯后,老百姓對于基金產品的認知和理解遠遠沒有跟上基金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鸸局赝庋邮綌U張,內涵式的積淀遠遠不夠。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摒棄急功近利的思維、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素質應當是首要任務。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在當前基金產品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業(yè)績分化加劇的背景下,遴選基金產品、構建適合自己的基金組合至關重要。

2008年的開局已經預示著今年的投資不會一帆風順?;鹗袌龅膬?yōu)勝劣汰會加劇,基金行業(yè)的市場集中度可能會進一步提升??紤]到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已經處于歷史高位,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不大。在這種背景之下,2007年股票型基金高收益難以在2008年重演。不過,2008年的震蕩未必是一件壞事,他會讓投資者強化風險意識。如今的中國老百姓已經明白,理財是伴隨自己一生的事情。然而,資本市場始終是一個充滿誘惑、充滿挑戰(zhàn)、充滿風險的地方。走在這樣一條遍布寶藏與荊棘的路上,不會始終一帆風順。在人人都在追求高額回報的時候,更不能忘記風險的防范。投資人通過配置不同風險偏好、不同投資風格、投資于不同國家的基金組合,在保障資產的安全性與充分流動性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穩(wěn)定的收益并分享中國資本市場高速成長,在長跑中最終脫穎而出。我們需要看到,和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理財產品和理財市場誕生時間較短,未來擁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理財文化的形成與發(fā)揚絕非朝夕之間。作為理財市場主力軍的基金公司用需要一流的投資團隊、科學的理財規(guī)劃、完善的理財產品和敦厚的理財文化來幫助勤勞的普通百姓實現他們一生的資產增值與財富保障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