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教育缺失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6 10:46:00
導語:誠信教育缺失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少數(shù)大學生出現(xiàn)了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從社會公德入手、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兩課”為依托、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使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
誠信,是人們交往過程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對個人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立身;對社會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進步。誠信,作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涵義。概括地說,“誠”是指誠實、真誠;“信”指信任、信用,即內心善良又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是祖國明天各條戰(zhàn)線上的骨干,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社會主義事業(yè)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這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
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對于整個社會的誠信狀況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誠信環(huán)境的建構。當前我國大學生誠信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層面。
第一,誠信觀念迷茫。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從人生階段看,大學生多數(shù)是18-22歲的青年,這個階段是個體生理發(fā)育趨于完善和成熟的時期,更是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多數(shù)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他們的價值取向的主流雖然呈健康向上的趨勢,他們雖然崇尚誠實守信的道德原則,但因為社會閱歷不深,道德評判能力不強,自我約束能力差,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常常表現(xiàn)出矛盾和多變的心態(tài),在一些問題上為了追求名利而不知不覺地放棄了誠實守信的道德原則,造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對道德問題的“雙重標準”。這種誠信信念不夠堅定甚至迷茫的現(xiàn)象,在當代大學生中比較普通。
第二,學業(yè)誠信缺失。考試作為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理應體現(xiàn)出誠實信用,不欺騙別人,也不自欺欺人。然而在大學里,抄襲作業(yè)、畢業(yè)論文(設計)時在網上下載一些資料,東拼西湊,幾個小時就完成了一篇“大作”,在許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了。為了綜合評定排個好名次而涂改成績單,為了增加發(fā)表文章的可能性而一稿多投,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而冒充導師在推薦信上簽字等等,已成了大學校園中無爭的事實。從2007年開始,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幾乎成了社會焦點,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愈演愈烈的大學生作弊使我們深深感到大學生中的“信用缺失”正在擴展,并蔓延為“信用危機”。
第三,經濟誠信缺失。大學生作為消費者,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其經濟生活本來并不復雜。然而近年來,大學生拖欠助學貸款問題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為了解決高校部分學生經濟困難問題,國家出臺了助學貸款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為貧困學生解決了經濟問題,也有利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講究信譽的美德。然而它卻實實在在地對大學生誠信道德進行另外一次考驗,個別學生不按貸款合同還款,許多人不按時還息,而且更有甚者畢業(yè)時拒絕還款確認手續(xù),畢業(yè)后不留一點聯(lián)系方式,使銀行追繳逃款難上加難,學校陷于尷尬。
第四,交往活動中誠信缺失,人際關系淡漠。據報載,某大學在對42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對他人的態(tài)度上,有近50%的受訪者缺乏對他人的足夠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對“與陌生人打交道時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贊同的高達45.8%,而完全反對這一說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這個競爭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別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以上可看出高校人際關系的冷漠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第五,求職過程中的誠信缺失。許多大學畢業(yè)生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挖空心思偽造優(yōu)秀的簡歷。從成績單到各類獎狀,從校外社會兼職證明到校內社團任命聘書,統(tǒng)統(tǒng)都能克隆。據某用人單位透露,在一次招聘活動中,收到的85份就業(yè)自薦表中,他們發(fā)現(xiàn)6人同時為同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5人同為同一學校同一班“品學兼優(yōu)”的班長。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會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的錯位。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封建殘余思想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史上,雖然形成了“童叟無欺、相互禮讓”等講誠信的傳統(tǒng)美德,但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存在著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老實人吃虧”等古訓仍占據著人們的頭腦。二是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尚不健全,社會上出現(xiàn)的失范行為和現(xiàn)象不能得到應有的制約制裁。如從經濟領域的假冒偽劣產品、坑蒙拐騙經營到社會政治領域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浮夸虛報、搞形式主義等,這一切都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二,家庭教育因素。從古到今,我國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作為子女的啟蒙老師,其道德人格直接影響子女道德社會化的效果。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許多家長對孩子有著較高的期望值,重智輕德,認為成績好就行了,對孩子的品德塑造關心甚少,忽略對子女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和矯正。有些家長把撈取實惠作為個人的價值準則,對孩子的違約、失信行為給予縱容、鼓勵,甚至教唆,這在客觀上加劇了學生的誠信缺陷,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偏離。使得誠信這一人格要素沒有很好地滲透到孩子的道德人格塑造中。由于家庭的影響,社會現(xiàn)實與學校教育不完全協(xié)調一致,致使學生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沖突和困惑,沖淡甚至抵消了學校開展的一些正面教育。
第三,大學生自身因素、內在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差,導致缺失誠信。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以自我為中心,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使其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習慣;高校擴招以后,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部分學生又有從眾心理,最終導致缺失誠信?!傲晳T決定人生”,開展誠信教育,培養(yǎng)誠信習慣,就要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一說一,誠實正直,“言必行,行必果”,做一個有道德、有文化、人們信得過的人。
第四,高校誠信教育體制不健全。基礎教育中學校過分重視學生升學率,進入高校后學校教學計劃則自始自終偏重求知,而忽視了“為人”的教育。許多學校未開設誠信教育課,而現(xiàn)有的德育教育與經濟發(fā)展需要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書與育人相分離,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少,重灌輸輕引導,加上高校對大學生行為的管理寬松,導致大學生誠信問題愈發(fā)嚴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研究
第一,從社會公德入手,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社會公德是指人類社會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準則,是人的最基本、最廣泛、最一般社會關系的反映。它是調節(jié)人們之間關系,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綜合指標,是社會風尚最起碼的標志,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和支柱之一,因而憲法把遵守這些準則規(guī)定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我國憲法第53條就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尊重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即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也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加強社會主義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內容和任務。
第二,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誠信道德實踐活動。高校有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豐富的教育素材,學生誠信理念的建立和誠信行為的養(yǎng)成雖然有賴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好轉和優(yōu)化,但也離不開高校自身所特有的先導能動作用。學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傳輿論工具,充分發(fā)揮其文明窗口的作用,如利用廣播、宣傳版、黑板報、壁報等,大力宣傳誠信教育的社會意義,褒揚誠實守信的先進典型,廣泛開展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的多種形式的誠信宣誓與簽名、演講、講故事、征文比賽、辯論賽、無人報刊銷售等實踐活動,積極營造“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良好風氣,真正形成一個倡導和尊重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第三,以“兩課”為依托,把誠信教育引入課堂。把誠信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或開設專門的誠信教育課,是使學生系統(tǒng)、全面認識誠信的良好途徑。而且,誠信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充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主動適應人文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不至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己,言而無信。同時,校系黨團組織和宣傳部門要認真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校報、校園網、廣播、宣傳欄輿論陣地廣泛宣傳“誠信”;通過舉辦報告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積極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的氛圍,使全體學生積極投身到學校誠信建設中去,自覺地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爭當誠信文明的大學。從倡導大學生的“自律”精神,變誠信思想的灌輸為學生自覺的行動。針對大學生誠信缺失嚴重的情況,要積極倡導“自律”精神,讓學生認識到,面對誠信的缺失,不能過分強調社會原因,推卻自身的責任,而是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認識,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自控能力。學校開展誠信教育,一定要講清誠信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關系,通過誠信教育,喚起廣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識,自覺加強誠信建設,養(yǎng)成“誠信為人、誠信做事、誠信于社會”的良好習慣。
第四,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面對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專家們認為,造成意識與行為距離很遠的原因,大學生自身因素占很大的部分。因此,必須在高校中開展誠信教育,讓誠實守信構成校園文化的特質。要提高大學生的誠信素質,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人格和對規(guī)則的虔誠態(tài)度,這也是高校誠信教育的核心。大學生要不斷完善人格,明確健康人格的基本范疇,要明白道德的誠信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愿的、不記功利的誠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為出發(fā)點的誠信。要把誠信作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操守,作為立人之本來追求。
第五,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高校德育應當充分網絡手段,發(fā)揮網絡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過網絡來改變傳統(tǒng)德育過于單一的教學手段,豐富德育課堂的內容;通過開設誠信教育網站等形式,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傳遞優(yōu)勢,宣傳誠信思想,營造誠信教育的良好氛圍;同時,網絡教育強調的是“雙主體”,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較好地避免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常常因“客體”身份而帶來的逆反心理,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網絡手段又有利于預防和抵消網絡對誠信道德教育的負面影響。
總之,誠實守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要求,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我們要通過創(chuàng)新大學生誠信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項法規(guī)制度,使大學生樹立“有信用者榮,無信用者恥”的理念,使誠信內化為大學生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追求,這將為信用社會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會誠信基石。
參考文獻:
1、唐凱麟.大學誠信讀本[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龍靜云.以誠信進德立業(yè)[J].道德與文明,2002(2).
3、何國清.論大學生誠信道德的現(xiàn)狀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6(1).
4、趙明民.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及對策分析[J].開封大學學報,2006(9).
5、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xiàn)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07(1).
- 上一篇:工程管理設計改革論文
- 下一篇:大學班級管理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