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夢的社會變革
時間:2022-10-25 11:04:22
導語:淺談中國夢的社會變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漫長而艱辛。目標不明確及其帶來的共識稀缺影響了路徑的選擇與確定。中國夢作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精確概括,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及海外中華兒女的最大共識。中國夢的共識是道路、精神、力量三個共識融為一體的有機系統(tǒng)。
關鍵詞:社會變革;中國夢;共識
共識是人們所尋求的共同認識、價值和理想。中國夢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華人的共同愿望,是中華兒女的最大共識。
一、社會變革與歷史演進中的中國夢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人開始探索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路徑。由于歷史發(fā)展的局限性,各個時期具體的民族復興目標都有所不同。如洋務運動時期的目標是自強、求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理想是與歐美比肩,時代的理想是成為共產主義的樣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積極趕超世界發(fā)達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隨著對社會發(fā)展認識的不斷深入,中國夢被完美表述為:民族復興之夢、國家富強之夢、人民幸福之夢,承載了億萬海內外中華兒女夢想和重托。通過不同時期中國夢的具體表現(xiàn)可以推知,中國夢的路徑問題從歷史發(fā)展維度看差異很大。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歷程中,各個階級、階層都進行了探索,路徑自然不一。即使從當前情況看,社會分層深刻而繁多,利益主體多元共生,各階層思想狀況差異頗大,對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路徑自然會有不同意見相互激蕩。對于這一點,我們尤其應當明白。從民族復興的探索歷程看,國人在路徑問題上是“個識”遠遠大于“共識”的??v觀國人一百七十多年民族復興的求索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道路、精神、力量三大要素之中,多數(shù)時候,道路是老路、彎路,精神是迷茫、困惑,力量是分散、盲動。而且,這也是近代以來很多探索挫折、失敗甚至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慘敗打擊之下,所有中國人都在做強國之夢。多數(shù)人沉湎于幻想和碌碌無為之中,真正轟轟烈烈的實踐者在每個時代都不多,國人所熟知的如下:最早的實踐者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極少部分官員和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總體來說專注于器物方面,這也是后來洋務運動的主要思想淵源,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下的求強求富的運動基本未超出這個層面。結果是歷經(jīng)數(shù)十年努力,國家還是外不強而中干。太平天國用西方宗教這一新瓶裝舊式農民起義的舊酒,從思想、制度層面看并無創(chuàng)見,其參與力量雖多,但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引,其失敗是必然的。后來的維新派和革命派則從制度與文化層面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高潮,但又嚴重脫離群眾,最終歸于失敗。國民黨中一些進步人士一度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但是由于階級狹隘性,無法凝聚力量實現(xiàn)目標。中國共產黨遭受巨大挫折后才探索出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一舉取得政權。后來又用了三十年的曲折探索,直至改革開放以來,積三十年之經(jīng)驗教訓,全黨才最終探索出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中國精神,需要中國全體人民凝心聚力。
二、中國夢共識的幾個決定因素
要凝聚中國夢的共識,需要從道路、精神和力量三個方面著眼。從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主體,即力量層面看,需要將各種力量對于中國夢的追求動力予以剖析,方能有效地凝聚共識。(一)中國夢從使命方面凝聚了全黨的共識。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救亡壓倒一切的時代。在之前肩負救亡的農民起義與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挫敗后,重任落在了新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身上。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創(chuàng)建者多為知識分子,承襲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對國家衰敗的態(tài)勢都有切身體會,這種情懷與體會激蕩而成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在探索之中,黨內并非鐵板一塊,路線或者道路乃至方向之爭多多少少存在于上述三個階段之中。恰恰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的這一共同愿望,使得全黨能夠凝聚起共識,取得了革命、建設與改革各個階段的巨大成就。在建設與改革中,雖然爭議不斷,但是使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一直是全黨的共識。例如,四個現(xiàn)代化從20世紀60年代提出,雖屢遭磨難、擱置,但是一直是全黨的奮斗目標。以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黨的任務看,早在改革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小康這一概念時,本意即指區(qū)別于日本現(xiàn)代化的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十八大之后的新四化更是新形勢下民族復興的重要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黨在民族復興這一共識下形成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因為“對于共產黨員來說,特別不能忘記搞社會主義這個任務,這是我們的崇高理想”[1]。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久,習提出中國夢這一重要論斷,很快成為全黨的使命與共識。(二)中國夢從利益方面凝聚了群眾的共識。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中國夢不僅僅是理想,是目標,還是現(xiàn)實,是生活。民族復興是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期盼,從歷史角度來說,它對應的是盛世。中國人對于盛世的追求一直孜孜以求、百折不撓。從大同社會的憧憬,到雄漢盛唐的眷念,漸漸成為一種情結。歸根結底就是在這種盛世下,人們或多或少都獲得馬斯洛需求曲線上各個層次的需要。這種需要正是人民的利益。對于百姓來說,盛世除了精神上的自豪與滿足之外,還看重生活乃至生存上的利益需要。近代之后,中國人民有過長期遭受外來侵略和殖民統(tǒng)治的遭遇,國家主權淪喪,社會動蕩不寧,人民毫無尊嚴。新中國成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吃飽肚子仍是上億群眾的夢想。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斷言:“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2]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一直圍繞著保護群眾的權利和利益。人民群眾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成為群眾最擁護的字眼。正如夢想不可能簡單地一蹴而就一樣,中國夢的實現(xiàn)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形勢。另外,改革給群眾帶來利益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給部分群眾帶來了一些陣痛。其實,凝聚改革共識問題已經(jīng)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大熱點。這是必須高度重視,并付諸最大的決心、勇氣和智慧予以解決的戰(zhàn)略性問題。(三)中國夢從情感方面凝聚了海外華人的共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寄托了海外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追求。早期海外華人是民族衰落后果的承擔者之一。海外華人民族復興的具體目標有其特色,那就是祖國在國力強大的同時還要具備可親的國際形象。從19世紀開始直到現(xiàn)在,海外華僑華人一直為民族復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一切最早體現(xiàn)在對于晚清維新派和革命黨人的資助。華僑對祖國抗戰(zhàn)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抗戰(zhàn)前期,華僑的匯款在戰(zhàn)時經(jīng)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對外開放后,最早的外資來于僑資,華商成為中國外資的先鋒。如今,“僑資在中國的外資中仍占有69%的比重,是投資中國的主力”[3]?,F(xiàn)在海外華人華僑有6000多萬人,其中很多人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匯集僑智、發(fā)揮僑力,團結動員廣大海外僑胞為實現(xiàn)中國夢共同奮斗。同時通過海外中華兒女的橋梁作用向世界傳遞中國夢的正能量。當然,以上分析并非絕對。例如,中國共產黨雖然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是代表的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民族復興從利益方面凝聚了黨的共識。人民群眾之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族復興情結,這似乎不是利益能夠簡單說清的。至于海外僑胞,期盼支持民族復興的利益因素自然是存在的。筆者從使命、利益和情感三個方面概括他們的中國夢內在動力只是管中窺豹,便于凝聚共識時具體分析。
三、凝聚中國夢的道路、精神與力量共識
中國夢的路徑共識應該是道路共識、精神共識、力量共識三位一體的有機系統(tǒng)。沒有道路共識,精神和力量只有盲目宣泄。沒有精神共識,就會造成道路分歧和力量渙散。沒有力量共識,道路共識和精神共識只是空中樓閣。(一)凝聚中國夢的道路共識。道路問題關系到中國夢的成敗,實現(xiàn)中國夢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了凝聚道路共識,必須認真對待道路分歧。一方面要堅持道路自信,加大宣傳教育。這種教育也要有三個面向:面向全黨,面向全民,面向海外華人。要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體系、維護體系、吸引體系。另一方面,要減少路上栽跟頭的頻度,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盡量減少決策失誤。(二)凝聚中國夢的精神共識。沒有正確的精神共識,實現(xiàn)中國夢的行動必然失去思想指導和動力,甚至會造成力量內耗。當前,中國精神的最大挑戰(zhàn)是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和我們傳統(tǒng)沿襲而來的人治思想。我們需要適合國情的價值體系。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時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運而生。這既是歷史的總結,又是時代的召喚。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方面是為追夢之路提供指南,另一方面是為追夢激情安上控制閥。唯其如此,才能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三)凝聚中國夢的力量共識。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實現(xiàn),群眾參與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要條件。我們要組織群眾,發(fā)動群眾,行固本之舉,收長遠之效。使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充滿美夢成真的滿足感、幸福感、獲得感。利益是凝聚力量共識的基礎,但并非充分必要條件。我們不要陷于利益調節(jié)的路徑依賴。很多時候,精神思想上的統(tǒng)一更能取得凝心聚力、步調一致的效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發(fā)揮凝聚共識、引領風尚、規(guī)范行為的作用”[4]。最后,我們除了發(fā)揮13億多中國人民的才智之外,切莫忘記還有6000多萬海外中華兒女。我們要發(fā)揮中華民族的整體智慧,開創(chuàng)民族輝煌的新時代。
作者:毛志強 單位:新疆自治區(qū)黨校
參考文獻:
[1]冷溶.什么是中國夢,怎樣理解中國夢[J].紅旗文稿,2013(9).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406.
[3]上海世博會.圓華人華僑一個世紀強國夢[EB/OL].chinese.people.com.cn/GB/42476/9724512.html.
[4]凝聚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N].人民日報,2013-12-24(01).
- 上一篇:淺析扶貧攻堅的機遇與挑戰(zhàn)
- 下一篇:圖書館學發(fā)展歷程與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