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藝術對社會管理的啟示
時間:2022-10-26 10:24:14
導語:領導藝術對社會管理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領導民主革命事業(yè)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領導藝術。領導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理論和實踐基礎。其內容涵蓋了黨群關系、領導權威、吸收人才、組織作風、工作方法等多個方面。領導藝術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同樣對當代社會管理工作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領導藝術;社會管理;實踐啟示
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他帶領廣大共產黨人取得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帶領億萬人民群眾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革命目標。在領導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推進民主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系統(tǒng)有序、科學合理的領導藝術。領導藝術的形成是無產階級領導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植根于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特殊的國情和中國共產黨特殊的黨情。立足當下,領導藝術所蘊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當代管理工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追本溯源:領導藝術的歷史、理論和實踐基礎
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思想和領導方法,既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照搬照抄的,而是立足于獨特的歷史起點、理論源泉和實踐基礎發(fā)展而來的。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思想是領導藝術的歷史起點,以為核心的早期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是領導藝術的理論源泉,民主革命時期特殊的中國國情是領導藝術形成的實踐基礎。1.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思想是領導藝術的歷史起點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為沉淪近百年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送來了自由民主的曙光。1921年中國共產黨于上海成立,自此中國民主革命的征程翻開了新的篇章。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成立的政黨,并且自創(chuàng)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的一切行動均遵從馬克思主義所創(chuàng)立的政黨學說。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指導政黨的全部領導活動的理論基礎,又是揭示黨的領導活動的本質規(guī)律的思想武器[1]94。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領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無論是建黨立黨還是開展革命,都緊緊依托于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思想,并以此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并擁有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以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方法將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思想貫穿于中國革命實際,形成了極富智慧的領導藝術。這也為他后來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堅實的歷史根基。2.共產黨人集體智慧是領導藝術的理論源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非僅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功績,而且是全體仁人志士和億萬人民大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樣,領導藝術的形成也并不單單是個人思想的凝集,而且是全體共產黨人集體智慧和思想理論的結晶。以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人,既是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理論者,同時也是中國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早期領導者,他們在領導革命運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逐漸形成了成熟的領導方法和領導理論[1]99。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在軍事和組織上的領導地位,此后逐漸形成了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作為早期共產黨人的核心人物和領導者,不僅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更善于廣納良言、采納他人建議。以為核心的早期共產黨人擁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懷,并以此為聯(lián)結形成一個長期的、穩(wěn)固的、團結的領導階層。這種“匯聚天下英才、廣納仁人志士”的革命理念客觀上為領導藝術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和豐富的理論源泉。3.中國革命實情是領導藝術的實踐基礎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運日漸衰落,備受列強欺壓,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導致中國社會的政治與經濟發(fā)展狀況極不均衡,社會階級也出現嚴重失衡。作為革命領導者的無產階級在社會中僅占少數部分,而最廣大的社會基礎是農民和小資產階級。這種特殊的社會階級構成形成了“橄欖型”的中國社會,同時也從客觀上決定了想要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必須要以高超的領導藝術和領導方法將廣大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1927年以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背叛中國革命,國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敗。此后,率領部隊轉戰(zhàn)井岡山,開辟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正是中國社會特殊的民主革命實情和復雜的社會階級構成迫使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開動腦筋、拓展思維、創(chuàng)新理念,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也正是基于中國社會復雜的革命情況,領導藝術的形成得以擁有深厚的實踐基礎。
二、內涵闡釋:領導藝術的基本內容
領導藝術作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人率領億萬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思想引領和理論武器,擁有豐富的內涵和底蘊。領導藝術涵蓋了“黨群關系”“領導權威”“吸收人才”“組織作風”“工作方法”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和推進自身建設都起到了巨大的指引作用。1.黨群工作層面:推行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領導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彼敲裰鞲锩鼤r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套處理黨與群眾關系的具體工作方法。1934年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到:“我們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zhàn)爭。因為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保?]136充分認識到了中國社會中人民大眾在革命事業(yè)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十分注重處理好黨與人民大眾之間的關系。在領導中國共產黨人開展革命斗爭的過程中,也時刻強調要把群眾路線貫穿于群眾工作和革命事業(yè)的各個方面。1943年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再次提到:“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保?]899這也成為黨的群眾路線正式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標志之一。2.政治權威層面: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對革命事業(yè)的領導權是領導藝術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民主革命能夠最終勝利的根本保障。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人清醒認識到鞏固黨的領導、把握領導權是領導革命事業(yè)的必要前提。秋收起義后率領部隊轉戰(zhàn)井岡山,在黨的統(tǒng)一指揮和部署下,開始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型革命道路。此后,共產黨人時刻注意牢牢把握黨在革命事業(yè)中的領導權,不斷鞏固和提升黨在其他一切社會階級中的權威。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指出:“紅色政權的長期存在并且發(fā)展,除了上述條件之外,還須有一個要緊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保?]50對黨的領導權在革命事業(yè)中的重要地位有著敏銳的認知和洞察力,也對如何鞏固黨的領導權這一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3.人才引進層面:廣納精英賢士。革命事業(yè)就本質而言是人的事業(yè)。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社會先進力量和優(yōu)秀人才對革命事業(yè)的巨大推動作用,因而在領導革命事業(yè)的過程中始終秉承“五湖四海廣納人才”的用人之策,并且始終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tài)吸收一切先進力量加入到革命陣營中來??梢哉f高超的“選人用人之策”也是領導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在1925年《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提出:“工業(yè)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保?]9在精準分析中國社會各個階級的基礎之上,逐步形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總方針“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此后,中國共產黨人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先進力量,不斷充實和壯大自身的社會基礎,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4.組織作風層面:發(fā)揚三大作風。在1945年七大《論聯(lián)合政府》中提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保?]1094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事業(yè)的過程中始終牢記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yōu)良風氣和崇高理想,始終堅持以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來指導革命實踐工作,立足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三大作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無論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三大作風來指導全黨工作,力求打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環(huán)境,力求塑造一心為民的政府工作作風。5.工作方法層面: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思想活的靈魂,也是領導藝術的核心內容。中國革命早期階段,以王明為代表的部分共產黨人一味追求馬克思主義原著、照搬照抄蘇聯(lián)模式,導致中國革命事業(yè)停滯不前。遵義會議以后,以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解放思想、立足實踐,逐步糾正了全黨的工作思想。1941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提出:“這種態(tài)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保?]801此后,黨中央于1942年前后在延安地區(qū)部署開展了整風運動,立足于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有力反擊了黨內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等一系列錯誤思想,逐步端正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態(tài)度。
三、學以致用:管理者借古鑒今
領導藝術是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領導智慧結晶和思想碩果,是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作為一種管理方法與領導藝術,它不僅在歷史上指導中國人民成功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樣在當代也閃耀著理論的智慧光芒,對當代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1.以平等姿態(tài)理順層級關系。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行的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并延續(xù)至今。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群眾路線”來處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大眾之間的關系,并以此構建了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深厚合作根基,最大程度地調動了人民大眾參與革命的積極性。由此可見,領導者如何處理與追隨者之間的層級關系是保證全局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當今社會各級單位中,管理者與執(zhí)行層之間普遍存在“頤指氣使”“絕對命令”“唯上是從”等畸形層級現象,居于領導地位的管理者往往將自身職業(yè)地位的等級屬性嫁接于人際關系之中,從而以“高姿態(tài)”“高地位”“高眼光”的態(tài)度來對待單位下屬或執(zhí)行人員,這也往往造成管理者與執(zhí)行層之間關系的淡漠和疏遠,不利于營造團結高效的整體工作氛圍。作為管理者,要深入把握領導藝術所提倡的“群眾路線”,以平等姿態(tài)和友善態(tài)度來構建單位中領導層與執(zhí)行層之間的工作關系。第一,要合理界定公私權力界限。管理者與執(zhí)行者之間的從屬關系僅限于工作領域范疇,其權力效力也僅限于工作單位內部。管理者要明晰自身權力的效力范圍,將權力合理行使于單位工作和相關業(yè)務中,防止權力效力越過公事邊界,從而影響領導層與執(zhí)行層間的正常工作關系。唯有秉承“公私分明”的原則,才能最大限度保證管理層權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第二,要立足平等心態(tài)構建人際關系。管理者作為單位的權力中心,務必要以身作則自覺抵制“官僚作風”和“等級風氣”,要以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觀念來指導全局工作,尊重他人的工作崗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的建議和方案,將心比心、以誠換誠,通過踐行相互尊重的理念從而引導全體成員共同構建“平等、友愛、團結、高效”的良好工作氛圍。2.以公正尺度鞏固領導權威。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開辟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以平等和團結的方式將舊社會中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各派等多種進步力量凝聚到一起,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強大的政治革命力量。這種“多方力量精誠合作”的模式之所以能夠長期延續(xù),最核心的要素便是中國共產黨人坦誠相待、以誠相交的公正之心。由此可知,一個單位中管理者的工作作風往往能對整體凝聚力和管理層公信力產生巨大影響。簡言之,管理者能秉承公正公平的工作作風,單位才能產生團結統(tǒng)一的凝聚力,管理層才獲得人人敬重的工作權威,全局工作才能高效開展。樹立領導權威,管理者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守工作標準不動搖。無論是重大業(yè)務還是細節(jié)工作,都要堅持以“工作標準”為原則和底線,管理者要帶頭踐行“工作首位”的理念,以兢兢業(yè)業(yè)的實干精神鼓舞全體員工,以不折不扣的工作態(tài)度開展業(yè)務,以優(yōu)異業(yè)績和工作成效贏得全體員工對管理者的肯定。第二,堅持獎罰分明無折扣。管理者的職位屬性決定了其掌握全局工作的決策權,行使決策權的核心要義在于保證權力效力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對待優(yōu)秀員工和優(yōu)異業(yè)績,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針對重大失誤和工作過失,要依規(guī)給予相應懲處。嚴格遵循單位工作制度來推進決策權執(zhí)行,才能自覺樹立管理者的權威。第三,堅持信息公開無遮掩。管理者在決策和處理單位范圍內相關工作時,應在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保證信息公開和透明。如單位員工管理機制、工作業(yè)績評價尺度、人才提拔考核標準等方面,要充分保證全體員工的知情權和建議權。以坦誠互惠的工作理念贏得全體員工對管理者的理解和認可。3.以惜才政策夯實人才根基。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人力資源是開展工作的根本和前提。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得益于清醒認識到人才在革命事業(yè)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最廣泛地團結優(yōu)秀人才和先進力量,進而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最終取得革命事業(yè)的成功。這也為當代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選人用人提供了借鑒和思考。管理者要保證單位整體工作的高效開展,必然要掌握恰當的馭人之道和用人之策,將人才資源和工作崗位科學結合,進一步夯實單位人才根基。第一,科學布局工作崗位。俗話說“革命分工各有不同”,無論是規(guī)模龐大的單位還是機構較小的部門,其工作崗位都分門別類,各不相同。最高管理者作為單位中把控全局的操盤手,要以睿智的眼光識人善用,結合不同員工的專業(yè)和特長安排相應職位,以實現人盡其才的工作目標。第二,逐步完善人才政策。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根本和前提是給予充分的工作肯定和政策鼓勵,管理者要高度重視人才政策,根據工作實際和經濟水平逐步調整和完善單位的人才政策,特別是對特殊人才和優(yōu)秀人才適當給予優(yōu)厚待遇,進一步提升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幸福感。第三,充分挖掘優(yōu)秀人才。人力資源擁有交替換代的屬性,骨干人力資源的流失必然需要新興人力資源的補充。因此,管理者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yǎng)工作,人力資源部門要重點培養(yǎng)和挖掘單位內部的“人才潛力股”,通過相關的崗位交換和工作鍛煉機制,使其成長為符合崗位需要的優(yōu)質人力資源,以此保證單位新老員工的平穩(wěn)交替。4.以求實態(tài)度保證科學決策。實事求是作為思想活的靈魂,是歷經革命實踐和社會發(fā)展檢驗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tài)度。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依靠實事求是的工作思路才能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最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代末,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依靠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才得以糾正“左傾”錯誤路線,成功推動改革開放。立足當下,實事求是同樣是我們應當發(fā)揚的優(yōu)良作風。居于管理地位的管理者,應當更加堅守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第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管理者要帶頭踐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工作作風,無論是工作執(zhí)行還是制定決策,都要立足于客觀實際,不盲信書本知識和他人經驗,不盲從他人建議和固定模式,而是要事必躬親,親自參與全程工作,最大限度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第二,不怕錯、不容錯、只求真。任何工作的成功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失誤與過錯是工作常態(tài)。管理者作為全局工作掌舵者,要帶頭樹立直面挫折、敢于認錯的工作態(tài)度。敢于正視工作的失誤和不足,敢于抵住決策的風險和壓力,敢于解決一切困難和問題。管理者帶頭踐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就能進一步感染全體員工的工作作風,進而在單位內逐漸形成“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良好工作氛圍。
參考文獻:
[1]劉炳香.中國共產黨領導思想的由來與發(fā)展[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彭龍富 位:中共婁底市委黨校
- 上一篇:初中音樂合理評價學生教學策略
- 下一篇:探析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精品范文
10領導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