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歌曲的曲目
時間:2022-08-23 02:59:20
導語:中國藝術歌曲的曲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歌曲,它是起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一種聲樂創(chuàng)作的專門體裁。歌詞多采用著名詩歌,側重表達人的內心,表現手法和作曲技法較為復雜,伴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由詩歌與音樂相結合共同完成藝術表現,結合了優(yōu)美旋律和人聲兩個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樂因素,因此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欣賞性。藝術歌曲在進入我國之后走過了一條由萌生到探索、走向成熟,再到深化發(fā)展的道路。作曲家們創(chuàng)新的精神一直寓于其發(fā)展之中,借鑒歐洲又將歐洲文化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與之緊密結合,這也為此后的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新時代的中國藝術歌曲在特征表達上借鑒西方先進作曲技術的同時又植根于本土文化,并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反映時代主題特征,從而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其內容豐富,展現多元化特征。下面將重點從新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特征進行闡述和探討。
[關鍵詞]新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特征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藝術歌曲想要在新時代立足和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就必須隨著時展而進步,既不能失去藝術歌曲其本質的特征,又要與我國的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具有中國本土的藝術特色。中國藝術歌曲開始在表現內容及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進行多樣性多元化的變革創(chuàng)新。在此背景下,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特別要關注于新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特征,要結合其藝術特點,進行準確完整的界定,以便為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一、西方元素特征
1.曲式結構的借鑒融合。曲式在藝術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作曲家藝術思維方法的直接體現,也是音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新時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們在其發(fā)展創(chuàng)作過程中積極地重視中外曲式的借鑒與融合,把歐洲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最具典型代表性特征的曲式與中國傳統(tǒng)的曲式結構進行融合,并對其中某些曲式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因此使其在擁有西方音樂特色的同時,又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如施光南的《,你在哪里》、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等作品,都利用了較大型的復二部曲式結構,將西方回旋曲式結構融合我國傳統(tǒng)的多段體曲式思維,這種曲式上的融合,是本時期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特征之一。2.調式、調性與和聲的汲取模仿。調式、調性、和聲在寫作過程當中的恰當安排關系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整體質量,會影響到音樂形象的塑造、音樂情感的表達、歌詞含義的呈現、音樂思考的抒發(fā)、音樂意境的描繪等多個方面。多元化的西方藝術文化進入我國以后,大量的現代新型作曲技法影響到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各個領域,并對新時期的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創(chuàng)作者在對藝術歌曲進行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過程中,開始在理念方面發(fā)生轉變,不再把思想固定在傳統(tǒng)審美需要方面,而是力求打破傳統(tǒng),從而獲得更加豐富以及多變的和聲。與此同時,廣大聽眾的審美需要也發(fā)生了改變,開始追求更為獨特的音樂體驗。于是我國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者開始在調式、調性、和聲等方面打破傳統(tǒng)單一,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追求更為豐富復雜新穎的音響與和聲變化。例如作曲家朱世瑞創(chuàng)作的《瀟湘夜雨》,和聲調性方面都極為個性化,采用了歐洲現代音樂的無調性創(chuàng)作技法。它的音樂調性朦朧,且和聲豐富多樣。這一類作品的出現,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調性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標志著一種無調性音樂思維在中國的確立。3.其他寫作手法的模仿借鑒。除了調式調性、曲式和聲方面的借鑒模仿以外,中國藝術歌曲還十分大膽地吸收歐洲花腔創(chuàng)作技法以及歌劇表現手法的創(chuàng)作。如作曲家尚德義的大量花腔藝術歌曲作品,較多地運用了歐洲花腔創(chuàng)作技法,把花腔藝術表現形式與相對應的生活題材進行結合,堪稱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典范,推動了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fā)展。如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就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部極具代表性的藝術歌曲作品,歌曲中采用了大量的歐洲花腔創(chuàng)作技法,并借鑒了19世紀法國作曲家古諾的《圣母頌》的創(chuàng)作表達方式,將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的音型融入鋼琴聲部寫作當中,使其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體現鮮明的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另外還有陸在易的聲樂作品《我愛這土地》,表現采用了西洋歌劇中宣敘調和詠嘆調相結合的手法,使得歌曲的戲劇沖突更為鮮明,氣勢更為磅礴,因此情感表現力則更為豐富,更具張力。
二、本土性特征
1.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藝術歌曲。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藝術的進步,新時期我國的藝術歌曲除了對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與技巧進行學習和吸收之外,還特別注重融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從而促使了大量新型創(chuàng)作風格的產生。在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地方曲調,使其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各地極具代表性與典型性的音樂元素,在進行處理之后,強化了曲調與伴奏的藝術性,又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地域風格。質樸又高雅,彰顯民族個性,在藝術中感受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黎英海創(chuàng)作的《在那銀色月光下》這部作品就是對新疆塔塔爾一首地方曲調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在歌唱旋律和鋼琴伴奏織體中運用新疆少數民族音樂中特有的增二度音程色彩,并讓新疆手鼓的節(jié)奏類型貫穿整首歌曲中,因此歌曲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2.運用戲曲元素寫作的藝術歌曲。戲曲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偉大的民族藝術瑰寶。戲曲藝術具有突出的綜合性特征,綜合了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對白等多個元素。我國各個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其中最為流行的劇種有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越劇、秦腔。趙元任是最早運用戲曲元素進行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之一。如他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運用了京劇的曲調進行創(chuàng)作,將戲曲元素與傳統(tǒng)的中國作曲技法進行結合,讓整個作品在意境和情感的呈現方面更加深刻。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3.運用古詩詞寫作的藝術歌曲。詩是歌的源泉,而藝術歌曲是一種詩與樂的結合滲透體。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文化古國,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這些詩歌則為中國藝術歌曲的豐富和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料。中國的詩詞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包括:古代詩歌、曲子詞、元散曲等。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近現代作曲家就將中國的這些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古代詩詞與西方藝術歌曲的體裁形式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詩詞藝術歌曲這一中國特有的藝術歌曲形式。到如今,中國的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體裁方面加強對古典詩詞元素的運用有著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在伴奏的編配上、結構的整體布局上,以及情感的表達上都結合著中國古典傳統(tǒng)詩歌文化其特有的“意境美”,更加注重詩、樂、畫的完美結合,并且遵循著古詩詞音韻的律動,體現著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如黎英海的《楓橋夜泊》,題材來源于唐代張繼的詩歌,歌曲伴奏以“鐘聲”貫穿整部作品,并由弱到強,給人以由遠及近的動態(tài)感,體會到了詩歌中幽遠的意境美,并用倚音,顫音來刻畫靜夜鳥鳴的動態(tài),以及漫天的云霧。此外整首歌曲還借鑒了西方的無調性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又結合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和聲調式色彩,展現出中國詩歌中特有的“意境美”畫面。
三、時代化趨勢、數字化特征
如今時代正在不斷地前進,而社會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一個新時期,我國在創(chuàng)作與演唱藝術歌曲的過程中開始突破傳統(tǒng)的禁錮,追求時代化和現代化的發(fā)展路徑。大眾對我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又有了很多新的要求,藝術歌曲的發(fā)展要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隨著新時期我國的科技發(fā)展水平不斷提升,視聽媒介的創(chuàng)新力度也在不斷增強,于是開始有大量的新媒體手段能夠成為音樂傳遞的載體,為多元化音樂作品的傳播提供路徑。我國藝術歌曲乘著著科技發(fā)展的東風,開始突破陳舊的音樂傳播形式,在伴奏方面也努力地突破傳統(tǒng),加入大量的數字化技術,使得藝術歌曲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空間。中國藝術歌曲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魅力,數字化和現代化的色彩的加入,使其在我國音樂藝術領域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斷凸顯。新時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音樂需要作為重要宗旨,以期獲得他們的青睞與歡迎,因此不斷擴展著歌曲題材,并在題材選擇方面加入了大量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焦點內容,帶有突出的大眾化色彩以及濃郁的時代特色,藝術歌曲在發(fā)展過程當中逐步趨于大眾化。如陸在易創(chuàng)作的歌曲《我愛這土地》《祖國,慈祥的母親》等選用的都是和祖國前途與民族命運有關的題材,這些題材符合時代的特征、群眾的審美需要,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同時歌曲中也仍具有十分濃厚的藝術性表現。從演唱方式上看,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的多元化特征也變得更加突出,而不是拘泥于單一的方式。例如,《鳥兒在風中歌唱》是音樂比賽當中十分常見的藝術歌曲作品,而不同的選手、不同的唱法和演唱方式,在演唱這部作品時也有著很大的差別。這部作品被演繹成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如美聲唱法版本、民族唱法版本。但即便不同,也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現藝術歌曲的風采魅力,歌曲本身也能體現不同的風格,表達出美。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這才是藝術歌曲演唱與聲樂表演的真諦。
新時期我國藝術歌曲在創(chuàng)作、演唱以及發(fā)展過程當中注重與時俱進與多元化的大膽創(chuàng)新。對西方現代作曲技術、中國傳統(tǒng)作曲技法、地方民間曲調的借鑒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我國藝術歌曲的多姿多彩。中國藝術歌曲從體裁界定到發(fā)展,都體現了多種科學、多種文化、多種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與借鑒,在一條不斷豐富內容的道路上進取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常晶.論二十世紀后期我國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05).
[2]王飛.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源和發(fā)展特征[J].黃河之聲,2008(02).
[3]岳李.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發(fā)展軌跡初探[J].南京師范大學,2007(06).
作者:方賢君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特點與重要性
- 下一篇:和諧社會辯訴交易制度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