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有關素質修養(yǎng)及其建設和諧社會
時間:2022-04-15 03:36:00
導語:漫談有關素質修養(yǎng)及其建設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偉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文強調道德文化的建設,認為它是其中一股根本、強大、不可替代的力量,應該在政府、民間、學校等各個層面形成生機盎然的文化氛圍,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素質,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和諧社會與道德文化
“和諧社會”是指公正、秩序、融洽、寬容、文明、美好的社會狀態(tài),包括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的和諧。“文化”則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可特指精神財富。本文強調精神財富中的道德。和諧社會與道德文化通過“人”而聯系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而人首先自身要品行和諧,即要“修身”,爾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靶奚怼本褪亲屓祟D悟“道”。儒者認為,道是日用事物當行之理,也就是行為的規(guī)范,通常釋為道德??鬃诱f:“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①這就是說,道如同人的性命一刻也不可離開。君子一旦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就會將它如同生命一樣珍視,每時每刻把它作為生活的指南。具體“道”的內容,西方有個叫西塞羅的人啟發(fā)我們:從歷史上看,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尤其是社會中的人,其中有一些是基本品質:誠實、正義、公平、慈善、寬容、友愛、樂觀等,對這些人們會由衷地尊重與信從。如果我們承認一切科學與知識都蘊含并不斷探索著一種共有的東西,那么這種共有的東西應當是包含上述道德本性的基本品質??梢娢魅_是把基本品質歸到“共有的”“道”,并強調了這些品質的重要。的確如此:
第一,“道”是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20世紀初美國有個叫羅迪的小銀行家,由于被盜破產。雖從法律上講破產不必還債,但羅迪要認帳,認為信義上的債務一定要還。從此,他白天殺豬,晚上為人補鞋,夜以繼日地掙錢,逐步還債。31年后他終于還清了全部的欠款和利息。于是他對孩子們說:“我幸福,因為我無愧于我的承諾?!绷_迪為什么如此一生守信?因為他視“信用”為生命。無疑當一個人的修養(yǎng)達到了一定程度都會悟出道的寶貴。
第二,“道”是人應具備的,可以說不具備道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們稱不孝敬老人的人為“畜生”;說德、意、日法西斯“殘無人道”;說貪污受賄者是“人的敗類”等等都說明了“道”的必需性。
第三,人們由衷地尊重與信從“道”。一位女法醫(yī)在公共汽車上瞥見小偷在掏別人的包,她不喝令小偷,也不沉默,而是抓住小偷的手說:“同志,我是法醫(yī)。你的手有病,而且病得不輕?!蓖瑫r把工作證顯示給他。到了汽車站,她即以“看病”為由拉其下車。爾后教育其用雙手辛勤勞作,做一個自尊的人??梢?,女法醫(yī)對小偷并不疾惡如仇,反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友愛和善良確能打動每個人,并使人自發(fā)地把這種友愛和善良加以擴散和傳遞。
這種對“道”的尊重和信從,往往能成就偉大事業(yè),如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反對種族隔離就以道德取勝。他的方式是用愛的力量去對付恨的勢力,他雖死在暴力之下,但他那同情、寬容、正義等道德品格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任何政治的、經濟的、動武的力量都不可比擬的,從而贏得了世界對美國黑人運動的關注和同情,甚至打動了包括總統(tǒng)在內的白人的心,以致從法律上結束了美國黑人被歧視的地位,甚至還影響了英國的反種族歧視和反性別歧視。這就使他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良知的代表。
無庸置疑,具有“道”的人能加強自身修養(yǎng)而受人尊重并成就事業(yè)。相反,違背“道”的人,其行為悖理,其內心對立,使自身陷入混亂和痛苦之中,即使也有成功那是短暫的。綜觀今日世界,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企業(yè)或組織,是注定要垮臺或自行倒閉的;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這正如《舊約全書.茂言》所說:“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傊?,個人品德文明理性,社會就增添一份和諧,個人品德粗暴無理,社會就增添一份紛亂,使社會不和諧乃致紛亂的人多了,勢必導致許多緊張和沖突,而使人人自危。為避免此種景象,是我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因之一。
二、不和諧音符與道德文化缺失
我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改革開放,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是不和諧的音符反而有所增多了。吸煙、喝酒、自殺、劫財害命、離家出走等現象在青少年中更顯日益嚴重;考試作弊、拖欠助學貸款、論文票竊等不誠信現象在高校時有發(fā)生;坑、蒙、拐、騙現象在經濟界層出不窮;政府官員中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分子經常被曝光于媒體。總之,犯罪現象日趨上升;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日趨尖銳,野生動物物種迅速減少,污染排放量遠遠超出環(huán)境自凈能力,水土流失、沙化速度加快,資源越來越捉襟見肘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日趨惡化。其實這些不和諧都和道德文化的缺失有關。以下就從主導文化、大眾文化和學校文化三個層面加以分析。
1.對主導文化把握上的缺失
我國的主導文化是馬克思主義。這支文化是我國最有力、也是影響最大的文化形態(tài),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國時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也與時俱進地得到了發(fā)展。但在人與自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關系的處理上,不可否認存在某些缺失。例如過去我們認為自然是人類可擺布和征服的東西,并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發(fā)出過“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岳開道,我來了!的“豪言壯語”乃至采取無節(jié)制地貪婪甚至是滅絕性的“征服”行為。這種行為長期以來誤以為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際卻與其相悖。恩格斯曾教導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就明確地指出,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是極其有限的,對自然的索取更應有所節(jié)制,而不可隨心所欲,否則必將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再如以上提到的不和諧音符也說明了我們沒有處理好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基本矛盾及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
2.大眾文化的缺失。大眾文化的優(yōu)勢在于民間性強,受眾廣大,幾乎無所不在,它對構建和諧社會起著既深又廣的作用。但我國的大眾文化卻處于弱勢地位,例如,第一,我國的傳統(tǒng)大眾道德文化由于多次受批判被推翻,以致使它在民眾心目中面目全非。而且千百年前的古老文化,在缺乏文言文知識的民眾中普及起來也相當困難。再如宗教,它們的教義都有深厚的道德內涵,為了建設和諧社會,使之釋放,而打壓應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盡管我國法律保護宗教自由,但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致使一些正常的宗教活動隨時都會被當地有關部門打壓甚至禁止。于是人們在缺乏大眾文化的精神荒原上,往往因精神空虛而采取一些不理性的乃至極端的行為。總之,民間道德文化建設的選擇權遠遠沒有交還給大眾。
3.學校文化的缺失
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培養(yǎng)人應當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是精神與文化,其二是知識和技能。兩者不能偏廢,但重點是在前者。人生像一棵大樹,知識和技能是樹干和綠葉,精神和文化則是大地,。沒有大地,樹干就會倒下,綠葉就會腐爛。因此中外著名教育家全都注重精神與文化??晌覈壳暗慕逃笳咂毡橹匾暎罢邉t處于缺失狀態(tài)。小學和中學圍繞考試分數轉;大專院校則圍繞技術和專業(yè)轉。學子們不考慮學識修養(yǎng)和人格完善,而是學好外語、計算機和一門專業(yè)技術,為將來的出國或就業(yè)準備條件。學校這種忽視倫道德文化甚至忽視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教育勢必引發(fā)一系列不和諧問題。這正如著名學者陳越光先生所言:“今天的青少年往往只希望模仿牛頓那樣站到巨人的肩上去,而不懂得如果沒有巨人那種崇高的情感和心靈,即使站上去了,也只是一個站在巨人肩上的侏儒而已。”
三、促進道德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構建和諧社會
文化缺失給人類精神世界帶來了嚴重的危機,從而產生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感。那將如何做呢?
第一,利用各種形式弘揚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首先,讓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成為炎黃子孫的必讀之書,并力求把做人與治學融為一體。如小學階段可讀“論語”,做到:“,忠”于國家,“孝”敬父母,懂得“禮”貌,力倡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要謙虛地知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鹊?。高中或大學階段的哲學教材應當增加孔子及老莊的文化思想,例如學習孔子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等中庸思想;學習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天地之美及其變化莫測需懷有敬畏、虔誠的態(tài)度;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應效仿“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水那樣,以柔弱、低位的姿態(tài)出現。并讓學生“收藏起真理、頓悟到精神”,并成為能充分動員精神力量并能駕馭自己的精神,向最高貴的理想奔馳而不至于成為那種讓精神失去控制、墜入低谷下賤的深淵中去的卑污之人。其次,要使傳統(tǒng)文化通俗化,把詞語、典故、句子編成故事和電視節(jié)目等,使之大量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再次,可借用節(jié)日形式弘揚傳統(tǒng)文化。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和元宵五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讓人們體會中華民族的和諧理念。另外可在西方節(jié)日里注入中國文化,如將母親節(jié)定為孟子出生日,以頌揚孟母三遷;又可改教師節(jié)為孔子誕辰日等。如此,使全社會的人耳濡目染,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層次。
第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外來文化蘊涵著不少用今天看來仍是十分精華的東西,我們仍需認真汲收,其必要性有四:
一、現在的我國,已經不同于“半部論語治天下”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需要汲收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以豐富共產主義理想。二、伴隨著豐富多彩、自由選擇的物質生活的提高,也應當滿足人們多元的精神追求。馬克思曾嘲諷思想專制制度說:“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fā)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yōu)槭裁磪s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的形式呢?”②三、民族文化總是有局限性的。如君子式的儒雅缺乏競爭和憤世嫉俗的氣慨;孔子“仁者愛人”的愛缺乏西方的博愛精神等。四、是自我文化創(chuàng)新的需要。在當今的時代浪潮中,因為打破“自我為中心”乃是人類走向成熟的標志。打破自我是為了更新自我。從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程可以看出,中國文化雖然經歷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但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系統(tǒng)和風格,保持著特有的情致和韻味。這正像學者秋風所說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是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基礎上。他踏進麥當勞,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麥當勞的文化霸權,而是在主動地創(chuàng)造本民族的文化,他每吃一口巨無霸,每喝一口可口可樂,都是在為本民族的文化增加新的內容。③可見,任何民族文化都需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yǎng)而迅速發(fā)展,茁壯成長。
第三,充分認識和利用宗教文化。中共十六大提出“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因為宗教所倡導的仁愛、勤勞、誠實、和好、忍耐、克已、與人為善等,會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經濟發(fā)展起良好的作用。宗教的作用源于信仰中的神圣感和敬畏感。神圣感會激勵人做出勇敢的義舉。如我國革命先烈的義舉產生于共產主義信念,馬丁.路德金的義舉則產生于基督教等??梢娚袷サ木裰畯姶蟆6次犯袆t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人們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宗教信仰,這是因為,立一個宗教,就是立一個可以值得畏懼的東西,并以此來規(guī)范人的道德行為和維護社會的秩序。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寶庫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多多了解,深入研究宗教,從而對宗教活動向積極方面引導而不應橫加壓制。在人的精神信仰方面,總是壓而無效,反而會引發(fā)對立情緒。當然,肯定宗教思想文化的同時,務必反對封建迷信,打擊危害社會、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邪教活動。
- 上一篇:透析幼兒藝術科學教育
- 下一篇: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