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對大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及教育對策
時間:2022-08-31 03:47:00
導語:網絡對大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及教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網絡;負面影響;健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網絡;負面影響;健康教育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然而,網絡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這種情況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1.1網絡對大學生認知的負面影響認知是指感覺輸入的轉換、歸納、闡述、儲存和使用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在某一特定的時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過程[1]。互聯網作為新生的第四大媒體具有極大的信息存儲量與傳播量。在網上,大學生面對大量高速度呈現的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切換網頁瀏覽,而不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長時間接觸網絡會降低大學生的感知能力,出現感知“適應”。所謂感知“適應”是指人們長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導致對該事物感受性的降低。其次,網絡信息會導致大學生對信息內容的消化不良。大學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在網上接觸海量信息。但是,當外界信息的輸入超過人的正常負荷后,即信息過載,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壓力和思維混亂。再次,由于網絡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不愿意深入思考問題,懶于追問事物的本質。另外,在思維發(fā)展過度形象化的同時,大學生過多地依賴現成的信息而忽視實踐,阻礙了其思維過程的深化。
1.2網絡對大學生情感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的情感活動非常豐富多彩,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fā)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斷增加,他們的情感日益豐富,并且十分強烈,富于激情,表現出沖動性和爆發(fā)性的特點。他們對各種事物比較敏感,情緒一旦爆發(fā),即使情境消失,還會轉化為心境,其影響會持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2]。大學生在發(fā)展中需要情感的表露,需要自我情感與社會發(fā)生沖突的機會。他們不但需要表現自我的喜、怒、哀、樂,而且還要接受來自周圍環(huán)境及他人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只有置身于人與人的情感互動的氛圍中,大學生才能不斷發(fā)展、完善、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盡管在網絡中通過文字和符號也可以進行情感的互動,然而,畢竟同現實的面對面的交流和表達還是有區(qū)別的。在網上,大學生面對的是沒有思想感情的機器,無論網頁再精彩,再生動,也是一種機器的界面。網絡只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傳遞信息,人們無法體驗與感受面對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匱乏和冷淡,在現實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情感表達,感受不到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出現情感異化與迷失。
1.3網絡對大學生精神意志的負面影響網絡這個包羅萬象的虛擬世界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特別是那些自控力較差的學生,極易不自覺地對在網絡中獲得的感受和體驗產生強烈的心理依賴,最終無法擺脫,導致網絡成癮。這種現象與病理性賭博極為相似,具有強迫性和失控性。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在現實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甚至還做白日夢。他們對學業(yè)、家人、同學等漠不關心,而對網絡世界則時刻記掛,盼望再次上網,一旦上網又無法控制上網時間,導致過度使用網絡。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使得這些大學生喪失了遠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網精神高度興奮,下網則頹廢、消沉。
1.4網絡對大學生人格的負面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的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3]它既包括外在行為及其表現,也包含內在的心靈與精神狀態(tài),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呈現的整體狀況與方式,使人的心理與行為特質的總和。[4]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內容,在崇尚和追求個性化的時代,網絡能夠大大強化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導致大學生自我意識膨脹和集體意識淡薄?!霸诨ヂ摼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話形象地刻畫了互聯網的虛擬性、匿名性特點。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可以讓大學生在行為模式上表現出較大的放縱和隨心所欲。這一方面可能會導致大學生行為失控,出現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另一方面,也會使他們認識到虛假的一面。在網絡界面中,當大學生無法辨別信息的真?zhèn)螘r,總是對信息持懷疑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很容易帶到現實生活中,影響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使他們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執(zhí)性人格障礙。
1.5網絡對大學生道德的負面影響互聯網最初的設計思想是讓信息自由傳播,但網絡的發(fā)展也引起了倫理道德的社會問題,影響了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健康發(fā)展。網絡空間打破了大學生―學校―家庭―社會道德教育的傳統模式,使得不同種族、不同國家間的多元化網絡倫理信息與青少年頭腦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觀念經常發(fā)生沖突與碰撞。多元化的無政府主義道德認識對于那些道德信念還未形成的大學生來說,可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學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覺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為主,而這種道德情感的產生與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但互聯網攫取了大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長的土壤和空間,又提供不了相適應的道德情境。大學生直覺和形象的道德情感體驗減少,最終導致用來豐富大學生道德情感體驗、培養(yǎng)道德意志品質的許多途徑和方法發(fā)揮不了作用。[5]
1.6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網絡人際關系(communicationmediatedcomputer,CMC)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的人際交往,[2]同傳統的人際交往不同,網絡人際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間接性和交往對象的無限性等特點。網絡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表現在(1)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在網絡交往中,由于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聲音來判斷或想象對方,因而很容易被網絡交往對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網絡的匿名性和安全性使得那些心懷叵測之徒更方便發(fā)表負面言論,傳播腐朽的思想意識。大學生長期觸網,必然會使相當一部分受到社會垃圾的污染,導致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扭曲。(2)導致人際關系疏離。對網絡的依賴乃至于迷戀,使得大學生人際接觸大量減少,代之而來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隨著“數碼個人”、“虛擬自我”等虛擬事物的產生,與虛擬世界中的虛擬成員進行虛擬的情感交流,很難形成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際關系。有調查[6]顯示,有53.0%的大學生說不清網絡上是否有真正的友誼。由于熱衷于虛擬交往,造成對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的疏遠,使大學生人際關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個人又易產生焦慮、孤僻和壓抑、冷淡等心理障礙。
2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該說也是相當豐富的,但在網絡這一新生事物的影響日益增強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仍需進一步充實。
2.1加強網絡意識教育要使大學生明確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對自己的身心產生消極的影響;教育大學生提高網絡信息的觀察力和鑒別力,有選擇地借鑒,有鑒別地吸收,培養(yǎng)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觀和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2.2積極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正規(guī)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展網下和網上的心理咨詢,充分利用網絡虛擬性、匿名性的特征開展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建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檔案和心理健康問題監(jiān)督、預警機制,積極主動地對有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7]。
2.3網絡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建設,可利用創(chuàng)辦網上電子讀物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主動適應網絡發(fā)展的能力。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現實中,對預防網絡依賴具有積極的意義。針對部分大學生通過上網逃避現實的傾向,高??梢越M織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校園業(yè)余文化生活,使他們擺脫虛擬世界,正確對待虛擬世界。
2.4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所謂網絡道德教育,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功能優(yōu)勢的一種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在網絡技術迅速發(fā)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對互聯網上“黃、黑、毒”的泛濫,越來越多的人呼吁要確立網絡上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人們的網上行為,維護網絡秩序。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特別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性,自覺做網絡的主人,遵守網絡規(guī)則,不傳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臟話,尊重他人隱私,自覺維護網絡正常秩序。為此,學校可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報告會及座談、討論、交流會等形式,幫助大學生學會判斷和選擇,增強其法制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2.5積極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建設不僅需要學校、社會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大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來促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針對大學生所出現的認知障礙、情感障礙、意志個性障礙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可以通過自我教育中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激勵自我、主動調控自我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相應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宣泄,以及自我升華、脫敏、懲罰等,可以改變認知能力,達到心理與環(huán)境、心理與行為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龍艷.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5:10
[2]郝文清.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3:13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修訂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0
[4]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33
[5]任興洲.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5,15(11):243
[6]陳松英.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3):192
[7]胡凱.試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式[J].醫(yī)學與社會,2003,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