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研究
時間:2022-03-15 11:32:17
導語:歷史教學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中歷史課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有重要意義,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應具備的條件包括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歷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網絡的信息資源支持等。教師應在課堂上滲透史料實證思想,選擇豐富多樣的史料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設計能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增強學生自主收集史料資源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收集;辨析
新課程標準將“史料實證”素養(yǎng)納入高中歷史課中,并將其作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歷史資料,學生們可以根據這些歷史資料回顧歷史,不斷形成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態(tài)度。學生在提升史料實證素養(yǎng)過程中能夠豐富自我,提升自我,不斷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生在史料實證的理念指引下,可逐漸培養(yǎng)在歷史學習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素養(yǎng)較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大不同,更強調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歷史實證的理念在課堂上發(fā)揮的獨特教學作用,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進行研究。
一、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作用
新課標要求將核心素養(yǎng)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所以歷史教學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史料實證”引入歷史課堂教學。歷史“史料實證”素養(yǎng)體現在知識、方法、技巧、學習態(tài)度及能力等綜合水平上,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學生要養(yǎng)成搜集歷史資料的習慣,并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合和辨析,全面理解歷史資料,合理運用歷史資料,經過不斷的分析和總結,在史料實證中掌握歷史知識和客觀規(guī)律。所以,歷史教學中引入“史料實證”既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還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辯證分析能力。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首先,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法可為學生營造再現歷史的場景,“史料實證”為歷史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撐。其次,為學生提供探索歷史過程及結果的機會。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來源,在研究和學習中加強對歷史人物的全面了解,從而提升歷史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第三,能有效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史料實證強調學生利用史料驗證歷史知識,分析歷史事件,拓寬歷史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歷史課堂氛圍。這就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互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互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應具備的條件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要具備相應的條件,這樣才能使“史料實證”理念在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1.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成為教學中的核心思想。新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要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素質教育觀念。素質教育的推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而且現在的高中歷史教材也依據新課程標準有所更新,更強調對史料的分析,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2.歷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往往靠死記硬背,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尋找和搜集與歷史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之間分享收集成果,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互動,有效掌握知識,從而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枯燥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3.網絡為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提供平臺?,F代科技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學生們查找史料提供了便利條件,學生在網絡上輸入相關的信息和關鍵字就可以迅速搜索出大批需要的資料。網絡上的史料資源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搜索的信息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樣形式呈現給學生,為學生對相關歷史內容的全面理解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
三、高中歷史課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方法
1.轉變教育理念,滲透史料實證思想。要想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教師應率先轉變教育理念,豐富史料實證課程內容。歷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第一,教師需注重史料實證教育,要收集提取有效史料資源,并將其合理應用在歷史教學活動中,豐富教學內容。第二,教師需提高自身史料知識水平,對有疑問的學生及時提示與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第三,教師要將史料實證的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體會到史料的科學性與真實性,使學生形成史料實證意識,提高歷史分析的水平。2..選取豐富的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教學實踐顯示,許多高中學生喜愛研究新鮮事物,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選取具有現實意義的史料,激發(fā)學生學習史料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意識。但歷史教材內容容量有限,有些史料一帶而過,不夠豐富,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便會缺少動力,不利于對史料進行分析與討論。教師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史料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一歷史必修一中“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時,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查找一些與中國早期政治制度有關的圖片、文字說明、視頻、動畫等,為學生創(chuàng)建歷史情境,引領學生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史料進行辯證分析,并可與當下進行對比,以此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3.進行有效的教學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有效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學生學習和思考,能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有效保證。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講解,忽略了和學生之間溝通,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所以,為了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就要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有效閱讀和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并能提升學生對史料興趣的提問,將課堂教學轉變?yōu)閹熒?、共同討論的雙向教學模式。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問題不能太難,以防止學生失去興趣;問題也不能太簡單,否則沒有探究和分析的必要。問題要有引導性,讓學生積極進行史料探索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一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內容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提出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的問題。如:辛亥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有那些?辛亥革命最終的勝利者是誰?根據創(chuàng)設的問題,教師引入歷史知識,促進學生思考歷史,對有關的史料進行分析和閱讀,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逐步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4.增強學生自主收集史料資源的能力。高中歷史課堂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能獨立收集史料信息資源的平臺和機會,逐步培養(yǎng)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自主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學生要根據掌握的歷史知識,對史料進行辨析,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達到提升“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目標。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一歷史必修一“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時,教師應給學生布置收集中國外交發(fā)展有關信息的作業(yè),在課堂上對學生通過多途徑收集的史料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師生共同探討,以此強化學生史料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課堂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教師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主收集和辨析史料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歷史史料意識。教師應在課堂上滲透史料實證理念,選擇豐富多樣的史料,設計能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增強學生自主收集史料資源的能力,不斷在歷史課堂上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葛紀平.基于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7.
[2]蔡權.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以探究課《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7(02).
[3]馮健.從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看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5).
作者:簡冬梅 單位:福建省永定第一中
- 上一篇:歷史人物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 下一篇:學生活動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