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主題教學實踐探析
時間:2022-06-07 04:20:46
導語:高中歷史主題教學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主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些誤區(qū)
成功的主題教學可以直擊人心,可以說“它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品位與價值”。筆者曾經(jīng)上過一節(jié)《二戰(zhàn)的擴大》公開課,為了追求新穎,把主題設計為“戰(zhàn)地記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試圖從戰(zhàn)地記者的日記來講述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形成過程,沒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整節(jié)課下來,教師教得很累,學生聽得糊里糊涂,聽課老師也不知所以然。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主題的確立不準確
教學“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從歷史材料到歷史認識的歸納、提煉過程,也是在舊認識基礎上的再認識過程,它包含對教師教育思想、歷史認識、史料積累、思維論證等多方面能力的嚴峻考驗。筆者設計的主題為“戰(zhàn)地記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準確地講不是主題而是標題、線索。本課講述的是二戰(zhàn)爆發(fā)后,面對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反法西斯國家在各戰(zhàn)場英勇奮戰(zhàn),最終建立反法西斯聯(lián)盟,因此設計為“同仇敵愾恨頑兇,齊心協(xié)力終聯(lián)盟”更為合理。
2.主題的展開中脫離了學科指導意見和教材
主題教學需要一種載體,但載體也僅僅只是一種載體?!秾W科指導意見》中對這一課的要求是“了解蘇德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及其影響;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形成及意義”,教材中也重點講述了這三個問題,但是戰(zhàn)地記者的日記等文獻材料卻沒有突出這些重、難點。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沒有對這些重點知識進行補充和整合,失去了最后的補救機會。所以,離開了教材的主題教學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不切實際,對學生不負責。
3.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學生對二戰(zhàn)的歷史知識儲備非常少,教師以主題式教學來設計課文,既打亂了書本的框架,也在教學之初就凌駕于學生的基本知識之上,超越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失去了產(chǎn)生思維火花的興趣。所以,教學設計與學生的知識儲備應相吻合,真正的主題教學課堂不能是教師唱獨角戲,也不能只是看似熱鬧。
教學“主題”是歷史感悟的“內(nèi)涵”,是歷史體驗的“根基”。在教學實踐中,應從教學“主題”的設計與確定、呈現(xiàn)與引導、延伸與拓展三方面實施歷史課堂的“主題教學”。
1.課堂教學主題的設計和確定———構建主題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教學主題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是構建主題教學的基礎和前提。要做到先有“教學主題”而后再選擇材料設計提問。那么怎樣才能合理確立教學主題呢?那怎樣的教學主題才能符合新課程、新高考的要求呢?一般來說,教學主題的確立要體現(xiàn)依托教材內(nèi)容、要符合學科特點、要符合學生的需求。例如,在一次比賽上要求對《“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一課進行同課異構,有位老師利用主題教學法獲得了評委的高分,關鍵是主題的設計和確立非常合理。一般的老師上課都會把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作為導入進行引用,她確別出心裁地以余老的一生為載體,以《鄉(xiāng)愁》為線索,設計了“想家—回家—望家”這一主題,以“想家:港澳臺問題由來;回家:一國兩制構想;望家:臺灣問題展望”串聯(lián)起教材,將基礎知識和情感升華融入歷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新穎,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焉能不喜歡?
2“.主題”的呈現(xiàn)與引導———構建主題教學的主干和關鍵
“構建主題教學的主干和關鍵是尋找合適的的載體來呈現(xiàn)和引導教學主題,如果說主題的確立是搭建骨干,那么尋找串聯(lián)全文的載體則是打通經(jīng)脈?!敝黝}教學的載體有很多“,問題“”情境“”材料”都可以作為元素來豐富課堂,達成主題。
(1)精心設境———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深入教學主題
在主題式教學的課堂中,立足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來構建學習情境,打通了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進行自主的探討和學習,也可以更深入教學主題。印象最深刻的主題教學是一位年輕老師上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期探索》。在那次比賽中他的這節(jié)課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師生的心靈,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在主題教學中精心設境。上課伊始,歌曲《白樺林》優(yōu)美的旋律配以一片冬天肅靜的白樺林圖片營造了沉重的氛圍,在情感上打動師生,自然把師生帶入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期探索時期。整節(jié)課以保爾和安娜的四封書信為主線,突出“探索”這個主題,在書信中,教師巧妙地把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的實施和新經(jīng)濟政策實施的背景、特征、意義這些重點設置成保爾和安娜的生活環(huán)境,以安娜的親身經(jīng)歷來講述新經(jīng)濟政策實施帶來的變化:“親愛的保爾:……今年上面說不再收我們的余糧了,而是像以前一樣征收糧食稅,剩下的統(tǒng)統(tǒng)歸我們自己所有?!蠹矣珠_始沒日沒夜的干活?,F(xiàn)在又能做買賣了,爺爺剛剛去市場上賣了點糧食,換了點肥皂。托爾斯泰那個工廠又可以重新開工了,……大家現(xiàn)在能吃飽飯了,對蘇維埃政府不滿情緒開始漸漸消除。你的安娜1921年8月16日”一封封書信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現(xiàn)場,聽課的師生也仿佛置身于此,在情境中思考政策變化的背景、內(nèi)容等,迫切地想知道國家政策的變化對保爾和安娜生活的影響,兩個人最終的命運如何,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也迎刃而解,實現(xiàn)了基礎知識和情感升華的完美融和。主題教學中的精心設境,情境教學能使師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情感的共鳴又能引發(fā)情感的體驗,有效地實現(xiàn)了歷史教學三維目標。
(2)精心設問———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凸顯教學主題
目前的歷史課堂中一問一答式的問題多,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少。主題式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有挑戰(zhàn)性的、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斗志,讓學生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讀主題,理解主題。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中,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本課的重點是“城邦、雅典民主政治及其特點,認識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確定的主題為“探民主之因—走民主之路—尋民主之果”,圍繞著“民主”這個概念展開教學。教學中向?qū)W生設計了以下一系列的問題:①在古希臘城邦中,什么是公民呢?②在雅典,是否自城邦建立起“政權”就“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中”的呢?③……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圍繞“民主”這個核心有指向性地逐層設計,層層推進,并適時進行學法指導,將書本基礎知識融入問題設計中,引導學生獨自地解決問題,凸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實質(zhì)。
3.教學“主題”的延伸與拓展———構建主題教學的補充與整合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還需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延伸和拓展,把生活之水和課外知識引入課堂,以豐富歷史教學內(nèi)容,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大學生的思維領域,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延伸和拓展的主要目的是服務課堂教學主題或強化課堂教學主題,進而達到“以外養(yǎng)內(nèi)”的目的。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中,當教師完成主題的呈現(xiàn)和引導后,教師沒有忘記對主題進行延伸和拓展,從“想家—回家—望家”這一主題中延伸出余光中“有夢—圓夢—夢未圓、夢待圓”,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最后還布置拓展作業(yè):臺灣是祖國永遠的痛,請你圍繞這個主題找材料,你會采用哪些方法呢?并進一步展開我們該怎樣梳理史料呢?課堂中引用的影片、詩歌、故事、照片等哪些屬于直接史料,哪些屬于間接史料呢?所以教學“主題”的延伸與拓展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而且情感得以升華,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作者:蔣俊英工作單位:浙江省溫嶺市之江高級中學
- 上一篇:初高中歷史學習銜接探析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開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