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研究及思考論文

時間:2022-07-12 03:47:00

導語: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研究及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研究及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教師教學方式研究

論文摘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多嘗試運用新型教學方式,學校應建立與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相適應的校本培訓制度,同時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生學業(yè)評價體系。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整個世界特別是發(fā)達國家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教育改革浪潮,各國幾乎不約而同地將課程改革置于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1998年我國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標志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式展開,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實施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至此形成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系。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教師的教學方式研究成為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新課程體系正處于實施的過渡和轉型時期,探討教師的教學方式具有積極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有利于了解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新課程改革所確立的指導思想與目標充分地反映了當代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意義。然而由于受到個人價值觀、學校升學的壓力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教師教學現(xiàn)狀與期望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對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鞏固和擴大新課程改革的成果。

2.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就有什么樣的參與方式,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學方式是否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是否改變被視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教師怎么教直接決定了學生怎么學,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教學方式的變革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及時了解教學活動的真實狀況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重大意義。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教學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因此研究教師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根本途徑,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二、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

近十多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課堂教學有了不少新的組織形式,開始注重學生的主動投入。但大多數(shù)的課堂教學以及在教師的教學觀方面,在深層次上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為適應時展的需要,2004年秋,我國啟動了新課程改革實驗。這是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國際課程改革的有益經驗而推進的教育創(chuàng)新。以下是新課程理念下提倡的幾種教學方式。

1.探究教學。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實踐活動。與以灌輸、記誦、被動接受為特征的舊教學體系相比,探究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像科學家研究那樣獨立地通過探究活動過程來獲得知識,而不是由教師安排—切;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培養(yǎng)能力;教師的責任就是促使這種探究的順利進行。

2.體驗教學。新課程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要求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轉向注重學生體驗的教學。體驗教學倡導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思考與體驗,肯定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認識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實踐等活動,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引導學生對教育情景進行體驗。

3.討論教學。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參與式教學的—種重要方式。它是教師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學生經過思考、合作、交流,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主動探尋知識的教學模式。討論式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討論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講述、展示自己、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它是促進學生思考和領悟最有效的途徑。

4.活動教學?;顒咏虒W指在以活動教學思想和理念為指導的各學科的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或教學設施,把學生的學習內容設計為特定情境中的“活動”內容,采取有針對性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根據(jù)提供的活動材料(實物或文字材料等),通過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的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主探究,實現(xiàn)整體素質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式。[1]491活動教學的首要的教學原則就是“盡可能把時間讓給學生”,這就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三、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具體措施

教學方式變革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和命脈,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學與學習方式也提出了變革的期望,要求我們轉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觀念,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效地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達到課程改革所期待的目標,必須制定切實有效的機制,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教育水平。

(一)將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與加強實踐教學結合起來

觀念決定著人的行為及其方式,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zhàn)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必須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如果沒有教育觀念的轉變,就很難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變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就無從談起。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必須與加強自身的實踐學習結合起來,具體來說教師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1.教師應適當減少課堂講授,加大新型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比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把課堂講授作為教學目的,還應加強對專題討論、合作學習等的研究與實踐,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獲取知識得到發(fā)展。教師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觀摩國外課堂教學,以了解他們的模式和方法。還要多聽與自己所教科目相同的教學效果好的課,以幫助教師真正領悟新課程的理念。學校除了組織理論學習外,還應當針對問題進行個案分析,對實施新課程的教師進行現(xiàn)場指導和幫助,使教師盡快掌握新課程的要求和方法,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2.革新家庭作業(yè)的內容。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嘗試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yè)。如教師應多布置一些諸如專題研究、社會調查等實踐性的作業(yè),因為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只是解題目,而應該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作為教師應考慮什么類型的家庭作業(yè)最有利于開啟學生的智慧,什么類型的家庭作業(yè)能最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家庭作業(yè),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3.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提問、質疑精神的培養(yǎng)。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應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有意識地讓學生產生疑問,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釋疑、去探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發(fā)展的目的。教師還要立足于學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發(fā)展。

(二)建立校本培訓制度,關注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

面對傳統(tǒng)的培訓模式與新課程新要求的沖突,如何更新培訓觀念,變革培訓模式,提高培訓的質量和實效,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教師培訓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1.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訓制度。學校應科學地制定教師校本培訓方案,突出學科培訓。學校應該是教師培訓的主陣地,在學校內部組織各類與日常教學緊密相連的教研活動才是教師培訓的最好途徑。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還應與具體的課堂教學實例相結合,尤其是注重開展課堂研討、即席指導,可以將培訓地點設在課堂,一邊教學,一邊研討。培訓者先親自上課,然后結合實踐講理論,將新課程的理念通過課堂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也可以讓教師先講,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培訓者進行即席指導,引導教師討論,以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新課程提供有力的指導和幫助。

2.培訓工作要關注教師的需求,要與他們的教學實際問題進行聯(lián)系。合理、科學地制定培訓方案,是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前提與基礎,學校要針對教師的年齡、教齡、學歷層次和任教學科等不同的個人條件與需要,開展針對性強的培訓,對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教學技能訓練,如美國建立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教學中心,中心設立圖書館,收藏和出借有關教學法的圖書,還利用錄音和錄像等設備,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傳授教學經驗,幫助教師分析教學中的優(yōu)缺點。學校應真正使教師的培訓工作達到制度化、經常化、科學化和序列化,為課改工作的深入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改革考試和評價方法,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生學業(yè)評價體系

目前的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重甄別與選拔,重結果輕過程,評價主體和方法單一,嚴重制約了素質教育的推進,影響著億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新課程怎樣建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評價與考試制度,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轉變評價觀念。在評價觀念上,要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評價”的基本觀念落到實處,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不要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評價主要是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改正問題,而不是為了評等級、排名次。

2.改變評價對象。在評價對象上,改過去僅僅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單一評價為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元評價。長久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以考試為主的選拔制度,考試成績作為升學的依據(jù),認為優(yōu)秀學生就是學習成績良好的學生,這就導致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業(yè)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差異及一些特別重要的東西。新課程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同時要繼續(xù)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钡@些制度改革還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象就不能僅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平時還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評價方法多樣化。改變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倡導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與變化。如學??梢蕴剿鲗W生成長記錄袋,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平臺,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的發(fā)展狀況。[4]

四、結束語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成為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教師的教學方式,能開拓新一輪改革的視野和思路,找到推動課堂教學方式轉變、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方法和措施。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把新的理念轉變?yōu)榫唧w的教學行為,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同時學校還應將校本培訓制度與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聯(lián)系起來,并積極探索科學的考核方式,從而使教師盡快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