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策略

時間:2022-12-24 10:13:40

導語:漫談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必經(jīng)澄清的兩個錯誤認識

1.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分數(shù)”的教育從教育學的角度談素質教育,它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其中的智力素質對其他素質起著一定的支配作用,可見智力素質是人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素質。在現(xiàn)階段,衡量一個人的智力素質的高低,主要是從考試“分數(shù)”多少上來體現(xiàn)的。有人卻硬是要把“素質”與“分數(shù)”對立起來,認為要“素質”就不能講“分數(shù)”,或者說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勢必影響學生的文化成績,這是一種僅從時空上的片面理解,而不是從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方法上的理解。事實上,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分數(shù)是更高質量的分數(shù),“素質”與“分數(shù)”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只有充分挖掘學生的認知潛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以利學生終身學習“,分數(shù)”也自然就提高了。

2.學校素質教育就是開展文體活動的教育學校教育活動是讓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多方面的活動,絕不僅止于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就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活動,包括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體育鍛煉、審美教育、勞動實踐等,獲取知識始終貫穿于各項活動的開展中,不能單純?yōu)樽非筇岣吣稠椝刭|來設計活動,甚至過分追求形式,而忽視素質內涵。在學校教育中,畸輕畸重要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切不可一哄而起,失之偏頗。

(二)值得警醒的幾種做法

1.盲目照搬“課改”模式當今教育改革,可謂風起云涌,各種模式層出不窮,如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即教師用10分鐘分配學習任務和予以點撥指導,學生用35分鐘“自學+合作+探究”;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門。要承認,絕大部分可稱作“模式”的改革,凝結了改革者的心血,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不排除個別沽名釣譽者,在淺灘上拾到些許“貝殼”就忘乎所以,非大“炒”而不能逞一時之快。功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功勛”,就在于他當了一輩子校長,從事教育科學研究一輩子,為探索教育規(guī)律耗費了全部心血!面對繁雜的種種“模式”,要理智對待,審慎其優(yōu)點,揚棄其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成分,還要認真研究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汲取其精華,有選擇地為我所用,切不可盲目照搬,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2.大膽嘗試,勇于失敗一件產(chǎn)品,因工藝改進失誤變成了廢品,還可以重新再來。教育的產(chǎn)品是人,教育失敗了,人卻不可以重新再來!因此,教育改革可謂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可見難度真是太大了!這絕不允許胡亂的“大膽嘗試”,更不允許不負責任式的“失敗”。本人認為,在教育改革上,應堅持積極探索、穩(wěn)健推進的做法,“每天的改善就是創(chuàng)新”,積“小改”為“大改”。任何冒進的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是要不得的。

3.安于現(xiàn)狀,裹足不前既然教育改革不允許失敗,安于現(xiàn)狀,循規(guī)蹈矩少了很多風險,這是導致絕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不愿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重要原因。同時要尋找一條適合本校校情的“課改”途徑,少不了研究、學習、甄別、借鑒,是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人的惰性也是導致基礎教育改革裹足不前的一個主要原因。新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不改革就沒有前途,不改革就不能適應日益發(fā)展的社會需要。有很多教師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教了,問題就在這,社會進步了,教材改了,學生變了,還用“學而優(yōu)則仕”那一套來激勵學生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如今,連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需要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我輩人在大學時才能領悟得到的,如果再用陳舊的教法,不能讓學生去感悟,當然就索然無味了。教師只有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摸索,才能適應學生,才能跟得上教育發(fā)展的步伐。

(三)改變教育管理方式,推進教育改革

1.加大對邊遠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對那些各方面條件差,生源相對較少的學校,要認真分析當?shù)貙嶋H情況,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進行妥善處理,該撤并的就一定撤并。同時做好老百姓的說服解釋工作,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作出整體安排,把有限的資金集中到辦強幾所學校上來。

2.集中培訓一批年輕、敬業(yè)的學校管理干部邊遠農村學校之所以隨意倒閉,除了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外,學校領導不得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耙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梢栽诮處熽犖橹羞x拔一批德才兼?zhèn)?、敢于吃苦、愛崗敬業(yè)的年輕教師,稍加培訓,派到邊遠農村學校做領導工作,通過他們的行動來帶動教師,穩(wěn)定教師隊伍。

3.強化對學校、教師的評價中心學校作為一級教育管理部門,在對學校、教師的評價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本人認為,要強化對學校教師的過程評價,不能局限于結果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可以按備課、上課、輔導學生、教研教改、學生成績這五大塊來進行,其中備課、上課、輔導學生、教研教改是經(jīng)常性評價,學生成績是結果評價。各地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擬訂方案、設置權值,并把評價結果跟教師的評優(yōu)、晉級、績效工資等結合起來。這就避免了因評價方式的單一性影響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讓教師自覺投入到教育改革上來。

4.加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崗位培訓現(xiàn)在的“國培”“省培”已普遍展開,但隨即而來的是,培訓經(jīng)費(差旅費、生活費)又成了一個大問題,目前各校只能從有限的“保障經(jīng)費”中列支,隨著培訓面的逐步擴大,學校就會不堪重負。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在“師訓費”這一塊上,拓寬籌措渠道,從經(jīng)費上給予保證。各校要把領導、教師的培訓作為一項教育改革的系統(tǒng)工程來抓,不但要落實到人,還要落實到“學”,既要保量,更要保質,只有這樣,教育改革才有資源保證。

作者:羅紹軍單位:湖南省武岡市馬坪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