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規(guī)劃的重要性

時間:2022-03-29 09:08:13

導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規(guī)劃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規(guī)劃的重要性

摘要: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施,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促進其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的提升,也能推進信息化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規(guī)劃重要性

小學是受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基礎時期,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和信息技術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操作,漸建立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相應理論指導,對課程內容沒有進行準確把握,同時家長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實際重視程度并不高,以致于課堂小學效果并不明顯,學生難以充分掌握教學任務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規(guī)劃的實施,進而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觀上的主動性以及其主要特點

(1)基礎性。信息技術課程是小學課程中的基礎部分,其旨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技術知識,加強學生對設備的了解。就當前社會發(fā)展現狀來講,信息技術獲得了不斷發(fā)展,工作中逐漸實現了無紙辦公,生活中實現了無紙交易,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的使用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應注重培育他們的主動能動性,使其對信息技術產生更為深入的了解,以逐步讓他們能夠在“跳一跳”之后摘到蘋果——日有長進,學有收獲。(2)綜合性。從本質上來講,信息技術屬于工具型學科,并且與其它學科之間存在緊密聯系,能夠發(fā)揮對其他學科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注重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整合,尤其是外語、數學等學科,這些學科和信息技術之間存在較為緊密聯系。(3)應用性。就小學階段信息技術這一學科來講,在內容上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并不多,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應用作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樹立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并且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就編程在信息技術實踐中的引用來講,由于小學生身心并未獲得全面發(fā)展,在學習編程問題時,由于其邏輯性較強,掌握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實用性的體現,使學生將實際應用作為主要切入點,逐漸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方法。(4)趣味性。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游戲相同,而對于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進行合理把握,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又不能對學生的實際關注點進行打壓,以免學生喪失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規(guī)劃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如就高年級學生來講,對信息技術學習已經有一定基礎,在學習中需要實現規(guī)范操作和強化訓練。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進行相關應用操作,使學生對電腦系統(tǒng)、電腦操作有更為全面的了解。(二)有利于分析教材內容。教材內容字編寫時,都是將教學大綱作為依據,但是編寫的內容經常會出現和學生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再創(chuàng)造[4]。對學生已經掌握知識簡單略過,對學生難以理解和把握的內容進行重點講授,實現對時間的合理運用,在實施教學規(guī)劃基礎上,才能制定新教學內容。(三)有利于制定明確教學目標。就當前小學教育現狀來講,對教學效果的考察往往是將學期作為單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參考教學大綱,對學期教學進度、教學目標做出調整。然后根據指定的教學目標,對課時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分配,同時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如對開關機、硬件使用和性能、文字和圖片的處理等內容的時間掌握。(四)有利于實施科學教學措施。就信息技術來講,在講授不同內容時,可以使用不同方法,如問題驅動、興趣導向等。同時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構建相關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境驅動下以較快速度完成學習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實施多種延伸活動。通過活動的實施能夠加強學生和學生之間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使其逐漸形成相應團隊精神、契約理念,并且逐漸形成自主思考能力。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注意事項改進方法與補充環(huán)節(jié)

(一)運用生動教學方法。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并且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但是其抽象思維比較差。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僅僅通過口頭講授的方式往往難以達到較好效果,這種講授方式也會使課堂稍顯枯燥,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興趣不大,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以《瀏覽我的電腦》這部分知識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將這部分內容以動態(tài)方式呈現出來,利用雙向控制程序為學生展示,這種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展示方式能夠使教學內容以更直觀、清晰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對于出現的內容教師可以進行反復展示。進而使學生的感官上受到刺激,增強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進而發(fā)揮自身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在展示之后,教師可以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構建展示自己的機會,對信息技術學習更有自信。(二)注重教學評價的實施。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重視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注重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性、積極性的形成,進而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評價。在具體實施時,首先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的形成,為了吸引學生關注,可以運用比一比活動形式,在評比時給予表現較好的學生一定獎勵,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使用信息技術查找資料時,教師可以事先設置問題,并且使問題有一定層次性,循序漸進向學生提出,然后讓學生針對這些問題一同操作,造操作結束之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態(tài)度、實踐能力等方面對其進行評比。其次教師應該注重評價方式、內容的多元化,進而使學生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對待他人,如在進行評價時,除了使用教師評價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的方式,這種綜合評價方式,能夠使整個評價更為全面。

四、結束語

總之,在信息化社會,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是時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技術也是在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受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科基礎影響,在進行信息技術內容講授時不應過于深入,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正確認識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信息技術的開展由于課時時間比較少,理論知識相對缺乏,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迷茫問題,教學規(guī)劃的制定能夠使其更具方向性,整體教學取得更明顯效果。

作者:華春芳 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長江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