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語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時間:2022-03-11 11:13:54
導語:高中生英語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概述以往語法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及語法意識內涵的基礎上探究英語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認為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借助明線和暗線觸發(fā)學生的語法感知,通過溫故而知新激發(fā)學生的語法注意,利用演繹與歸納引發(fā)學生的語法理解,并重語法語用,開發(fā)學生的語法潛能,利用各種資源觸發(fā)學生的自學,進而達到強化學生語法意識培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語法意識;英語教學;培養(yǎng)途徑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高中階段英語語法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在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已有語法知識的基礎上,在具體語境中恰當地運用所學語法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意義,進一步增強語法意識。”(教育部2018)國家綱領性文件中首次提出“語法意識”的概念是建立在我國盛行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的反思與總結的基礎上的,目的是進一步優(yōu)化我國的外語教學,低耗高效地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為這兩種教學法明顯存在以下兩點不足:一是語法教學被過于弱化。前期的語法教學注重利用母語對語法知識進行描述、講解與分析,演繹語法規(guī)則,并施以大量翻譯訓練來鞏固。語法教學法追求語法的精準性,忽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定芳、莊智象2001:102)。由于過于重形式輕意義,導致學用脫節(jié)。相繼而來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都偏重于語言的工具性,以交際的達成或任務的完成為目標,教學過程主要關注語言的流利度和任務的完成度。雖然都是以任務為導向,并努力在語境中實施教學,但語境的真實性和豐富性較為匱乏。課堂教學都是以用語言來學(usingthelanguagetolearn),而非學會使用語言(learntousethelanguage),語法教學的內容明顯偏少,導致語法教學的地位被過于弱化。二是語法教學被人為孤立。語法能力、語篇能力和語用能力一起構成語言能力。學習語法有助于語言的有效輸入及正確輸出,且能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發(fā)展。但在語法教學法被淘汰后,取而代之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更偏重于課堂教學中語篇與語用任務的教學活動的完整設計,順暢、流利的教學過程通常不受語法教學的影響,導致教學過程中刻意回避了語法教學。在教材的編寫和教師的教學安排上都明顯存在“補刀”的現(xiàn)象。不少教材在閱讀文本賞析之后通常都安排有語法(Grammar)板塊,用于專門學習某個特定的語法現(xiàn)象。絕大多數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完成之后也會安排一個專用時段來專攻語法,進行大量的講解、訓練、拓展或提高。這種過度的條分縷析,忽視了語法的語用功能(王篤勤2015)。閱讀后的“補刀”現(xiàn)象導致了語法教學被人為孤立起來,脫離了本可依附的語境,全然不見語境所帶來的趣味性和情感性。教學在不經意間就成為近乎純粹的語法知識的演繹與訓練,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實踐(徐亞男2018)。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和反思,人們意識到忽視語法教學的弊端,開始重新思考語法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馬艷2015)。于是,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被提上了日程。
一、語法意識的內涵
語法意識是學習者洞察、分析語言結構與意義的意識與能力,也是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結構進行“運用與反思”的“元語言技能”(Borg2003)。語法意識既能反映學習者對語法規(guī)則的客觀注意,又能反映學習者對語法形式和意義的主觀感受、認識與思考(何周春、龔彥如2017)。語法意識一般以三個層級呈現(xiàn):感知(perception)、注意(noticing)和理解(understanding)。感知是語法意識的最低層,是學習者對語法形式和意義的內在反映。學習者語法意識的感知一般呈現(xiàn)由弱到強的線性發(fā)展趨勢。注意是語法意識的中間層,是學習者對存留在短時記憶里的語法規(guī)則、意義等信息的體會。學習者語法意識的注意一般表現(xiàn)出較為平穩(wěn)的發(fā)展態(tài)勢。理解是語法意識的最高層,是學習者對語言規(guī)則的演繹與歸納等。理解和感知一樣,在不同學習階段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理解是影響學習者語法意識發(fā)展的主要內在因素,也是主導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發(fā)展的關鍵層級。學習者對語法意識的理解顯現(xiàn)出由弱到強再逐漸減弱的倒置“U”型發(fā)展模式。整體而言,學習者語法意識的感知、注意和理解呈顯著性正相關,且語法意識發(fā)展是顯性語法知識與隱性語法知識的動態(tài)統(tǒng)一。
二、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課程標準》倡導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tài)語法觀,要求教師基于語篇開展教學活動,在語境中習得語法,提高語用,提升語法意識?;凇墩n程標準》中對語法意識培養(yǎng)的要求,結合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設計現(xiàn)狀展開探究,提出四點語法教學建議:(一)明線暗線并行,觸發(fā)感知作者:單位:《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語境中呈現(xiàn)新的語法知識,在語境中指導學生觀察所學語法項目的使用場合、表達形式、基本意義和語用功能。也就是說,語法教學應該離不開主題相對統(tǒng)一的、極具真實性的、相對完整的語篇,且語篇中還應該具備或融入相關的語法內容。教學活動要基于語篇,以話題內容為主線、語法內容為暗線,促進學生對語法的感知。具體的選材及教學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選定鮮活的多樣、真實、適切的語料,如各類語篇或延伸性文本,讓學生在熟悉的話題中輕松地感知語法。盡可能多地呈現(xiàn)具有語境的語料,豐富學生對某一語言結構的圖式,幫助他們在語境中全面掌握語言結構的語用知識,從而提升其在各種語境中正確、得體地運用語言結構的能力(譚達文2017)。確定語篇中含有足量的語法內容,在不影響主題內容的前提下適當融入相關的語法內容。2.引導學生閱讀語篇語料,對語言結構及語言意義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感知過程中遵循對語篇主題內容和語法內容的體驗原則,側重引導學生在上下文語境的理解中感知并體驗語法規(guī)則。(二)溫故知新并舉,激發(fā)注意作者:單位:《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有的語法知識基礎之上,進一步開展新的語法知識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因此,任何一項語法知識的學習都應該是在溫習過去所學的語法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分析、對比、總結、歸納,進而引導學生留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激發(fā)他們對新知識的注意,從而達到進一步的拓展與提高,習得新的語法知識。激發(fā)注意能夠幫助學生回顧相關語法形式與規(guī)則,獨立學習與運用語法知識。為了能夠激發(fā)注意,教師通常需要在不影響主題內容的前提下,融入大量的語法內容,使得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凸顯出來,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學生在語篇主題內容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強化語篇的整體學習,附帶性地習得語法知識。在進行語篇整體教學的同時,圍繞一個話題開展語法教學,強化語法的整體性,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關注語法現(xiàn)象,把注意力集中在語法結構和語法功能上(陳惟理、田美紅2016)。(三)演繹歸納并重,引發(fā)理解作者:單位:《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通過大量的語篇內容的呈現(xiàn),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感知新的語法現(xiàn)象的存在,歸納出新的語法規(guī)則和語言運用的規(guī)則。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法教學中重視歸納法的使用,讓學生主動感知、歸納,生成新的語法印象。但是,強調歸納法的教學并不是對演繹法教學的否定。必要的、有效的基礎英語語法規(guī)則學習對于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來說,可以減少和防止語言實踐中的錯誤,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劉道義2006)。在引導學生通過歸納法習得新的語法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適當運用演繹法來引領學生系統(tǒng)地感知新學的語法知識體系,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與鞏固新學的語法知識。語篇中語言內容和語言結構是固定的、有限的,但其理解和達到的效果是動態(tài)的、無限的(何周春、龔彥如2017)。學生在理解主題內容的同時,還應該深入理解語法內容。教師在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對主題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的同時,還可以對語法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應使用英語對主題內容和語法內容進行討論、分析、評價或鑒賞,在真實的語言使用中提高學生對語言內容和語言結構的認識與理解。(四)語法語用并存,開發(fā)潛能作者:單位:《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內外和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練習和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語法知識,在語境中學會應用語法知識理解和表達意義,得體地使用語言。程曉堂(2013)也指出,在當前的語法教學中明顯存在的問題是“過于強調語法作為規(guī)則的作用,忽視了語言使用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和目的,忽視了語法本身的表意功能”。綜上可見,在語言使用中僅僅使用正確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語言形式的得體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也同樣重要。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語法規(guī)則的存在,通過語言實踐活動進一步理解、鞏固和運用語法規(guī)則,提高語言運用的正確性;另一方面,教師要想方設法設置一些更為完整、具體的語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在真實、具體的語境中感悟語法規(guī)則的恰當使用,知曉語法規(guī)則的表意功能,把握語法規(guī)則使用的得體性和可接受性,在語用中不知不覺地培養(yǎng)語法意識。(五)各種資源并用,促發(fā)自學語言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更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自主習得。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肯定需要教師安排合理的教學設計來促成學生的語言意識的形成,通過語言形式與內容的對比加深語言意識,但作為抽作者:單位:象概念的語言意識的形成,更主要是靠學生自己全身心投入去感知與感悟,因此,學生的自學便顯得尤為重要。在圍繞“形式—意義—使用”采用和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層次地整合發(fā)展英語語法意識和能力資源,如引導他們借助網絡、報紙、雜志、詞典等學習資源來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參與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加強英語語法意識。
三、語法意識培養(yǎng)中應該規(guī)避的問題
(一)不必回避母語的正遷移作者:單位:外語學習倡導通過外語來學習外語,但這并不是對學習者的母語的遷移作用的完全否定。同為語言,語言之間還是有不少相通的方面的,在外語學習中自然存在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在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中,如果能夠正確看待母語的遷移作用,在語法規(guī)則的理解上“求同存異”,則能減輕學生的語言學習負擔,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二)不必刻意追求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作者:單位: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是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與語法學習過程同時產生的結果,而非單列出來的專有條目。教師不必在教學過程中刻意列出語法意識,也更不能時時把語法意識掛在嘴邊,否則就會使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任務化”,使學習過程索然無味,導致語法意識培養(yǎng)的結果適得其反。結語語法教學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不能被弱化或邊緣化,又不能過于強調或單列出來作為專項任務來完成。教師和學生應該能夠正確理解培養(yǎng)語法意識的重要性,將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日常教學,潛移默化地達成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
作者:王昕
- 上一篇: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實踐思考
- 下一篇:大學外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