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外語教學的意義

時間:2022-09-26 09:32:58

導語: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外語教學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外語教學的意義

摘要:皮格馬利效應(PygmalionEffect)又稱“畢馬龍效應”或“期待效應”,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疇。在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期待和贊美,便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外語教學;教學效果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概述

傳說塞浦路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名著名雕塑家。他用心雕塑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并且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它。他給這個“少女”穿上長袍,擁抱它、親吻它,然而它始終是一尊雕像。飽受單相思之苦皮格馬利翁前來阿弗洛蒂忒的神殿求助,他的真誠最終感動了阿弗洛蒂忒女神,皮格馬利翁的雕塑成為了他溫柔美麗的妻子。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告訴我們:期待和贊美能夠產(chǎn)生奇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同事雅格布森從這個故事中獲得啟發(fā),于1968年對一所小學的學生做了一個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擬定了一份最具發(fā)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并囑咐老師對這份名單保密。八個月后,羅森塔爾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學生都取得了較大進步。然而實際上,這份名單其實是羅森塔爾編造的一個謊言。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了這些學生成績的提高呢?羅森塔爾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份名單對老師的“暗示”。老師相信出現(xiàn)在名單上的學生是“最具發(fā)展前途的”,于是便對這些學生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良好期待。名單上的學生在日常與老師的接觸中感受到了教師對自己的期待,相關(guān)潛能便被激發(fā)出來,從而取得了教師所期望的進步。顯然,名單上姓名的“暗示”便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質(zhì),羅森塔爾由此總結(jié)出皮格馬利翁效應。近年來,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學、管理學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關(guān)學者也對皮格馬利翁效應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戴海崎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皮格馬利翁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最終效果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種心理功能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許樹沛認為,企業(yè)管理者應切實避免消極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發(fā)揮積極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學層面,卜鵬翠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師生溝通藝術(shù)的核心,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產(chǎn)生的潤滑劑。李麗提出,教師應樂當皮格馬利翁,讓學生樂學,教師樂教。黃子鏗則探討了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轉(zhuǎn)換后進生的可行之處。

二、外語教學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必要性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自覺地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我們對一個人予以贊美和期待,他則會按照我們所期待的目標進步和發(fā)展。反之,如果讓一個人感受到了我們對他的消極態(tài)度和想法,他則會放棄努力,自暴自棄。通俗地來說,我們可以將皮格馬利翁效應歸納為: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反觀我們的現(xiàn)代外語教學,早已不再是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是一個由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交織而成的教學過程。然而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依舊很普遍。一些教師只顧著講授知識點來完成教學任務,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久而久之,便出現(xiàn)了班級里的“英語學困生”,且大多數(shù)都是男生。以男生為例,由于男女邏輯思維的差異性,我們知道男生普遍理科好,女生則是文科好。生理方面的差異已經(jīng)導致了男生學習英語的些許困難,再加上青春期可能會出現(xiàn)的浮躁、慵懶現(xiàn)象,一些男生的英語學習狀況確實是會讓我們的英語教師十分頭疼。但如果此時教師仍然選擇因為某次考試、默寫、背書的不良表現(xiàn)就輕易批評這些同學的話,他們只會認為既然老師都覺得自己英語不行,那可能自己天生就不是塊學習英語的料,從而失去了對外語學習的信心,有的甚至還會產(chǎn)生對外語學習的厭煩情緒,最終影響綜合成績。與之相反,如果教師選擇循循善誘,采用鼓勵的手段來對待這些“英語學困生”的話,他們反而能夠慢慢找到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和竅門,即使成績可能不是特別拔尖,也不至于淪落到拖總成績后腿的地步。由此可見,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應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主動地對學生尤其是“英語學困生”示以期待和贊美,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樹立起對外語學習的信心,從而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以鼓勵代替批評,幫助學生建立信心。作為與母語相差較大的第二種語言,外語學習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包含著對聽、說、讀、寫、譯等多項能力的要求,因此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體驗過失敗。對于一些“英語學困生”來說,他們體會到的失敗次數(shù)遠要比成功多得多,所以這些學生難以建立起對外語學習的信心。一兩次偶然的成功體驗可能會幫助他們重新燃起對英語學習的自信,但實際上這小部分的自信也是很不牢靠的,會輕而易舉地被某次難看的考試成績壓垮,接著這些學生便會把之前的成功體驗都歸結(jié)為偶然,而不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是一個反復的、持久的過程。這便要求我們的外語教師能夠持之以恒,以充分的耐心和熱情來不斷給予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一些鼓勵而不是批評??鬃犹岢龅摹耙虿氖┙獭睂τ谖覀兊耐庹Z教學其實就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程度設定一個個小目標,讓學生通過一次次成功的體驗樹立起信心,至少愿意繼續(xù)學下去。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教師再逐步提高目標的難度,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取得在外語學習上的進步。在此期間,學生肯定會產(chǎn)生不適應并犯一些錯誤。教師應該選擇包容和原諒,同時鼓勵學生不要放棄,以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動力。(二)以信任代替懷疑,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坝⒄Z學困生”由于之前多次的失敗經(jīng)歷,對外語學習本身就缺乏一定的信心,有的甚至患得患失、自暴自棄。一些教師雖然確實想幫助這些學生重拾信心,取得進步,但在實際過程中卻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因此便出現(xiàn)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其實,教師的信任與學生的自信是息息相關(guān)的,每一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很需要教師的信任。這便要求教師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不錯的成績,有所作為。學生對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都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外語教師不妨試試對學困生微笑,對他們說一句“加油!你可以的!”。雖然可能是看似簡單的一個面部表情和一句再尋常不過的話語,學生卻會適時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感。于是他們便會不斷努力以回應老師對自己的鼓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相應的潛能也會被充分挖掘出來。慢慢地,教師便可以逐步將一些學習任務如自默、背課文等放心地布置給學生去獨立完成,不用檢查。他們一定會完成地很好,因為他們不想辜負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和期待。(三)以期待代替放棄,幫助學生獲得成長。在外語教學中,教師適度的期待會成為學生成長的不竭動力。由于外語學習對學生語言能力有著多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采用各種形式的檢測方法,如考試、朗讀、默寫等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面臨豐富多彩的各項任務,如演講、電影配音等等。然而當遇到一些難度系數(shù)較高的任務時,一些外語教師經(jīng)常會習慣性地把它交給成績好的同學,但是對于一些“英語學困生”而言,他們會產(chǎn)生落差感,因為教師這種行為給他們的暗示是他們不行。長時間下來,他們便會失去對英語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也試著把一些略有難度的任務交給并不那么拔尖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積極的期待,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圓滿地完成任務。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外語教學的開展確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和鼓勵能夠幫助學生重拾信心,挖掘潛力,從而取得成長與進步。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會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以獲得讓師生都滿意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戴海崎.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心理學原理淺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5(04):62-65.

[2]許樹沛.論皮格馬利翁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理論月刊,2003(07):41-43.

[3]卜鵬翠.師生溝通藝術(shù)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初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90-91.

[4]李麗.樂當“皮格馬利翁”——談“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中職英語教學的一點啟發(fā)[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10):202-203+214.

[5]黃子鏗.論皮格馬利翁效應轉(zhuǎn)化后進生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13).

作者:吳輝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