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雕工藝紋樣藝術風格研究
時間:2022-01-10 03:49:41
導語:皮雕工藝紋樣藝術風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當代皮雕工藝紋樣風格的起源、發(fā)展、同異進行研究,主要從題材、內容、刀線特點、工具使用等方面展開,為皮雕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創(chuàng)新可能性。
[關鍵詞]皮雕;唐草紋樣;謝里丹
皮雕是在皮革上雕刻具有裝飾性圖案的一種手工藝。它是指在“丹寧鞣革”的皮革素材上,利用皮革本身的特性,打濕皮革后將要表現(xiàn)的圖案線稿描摹到皮革上,用其專用的旋轉刻刀雕刻出刀線,再用相應的印花工具進行敲打,然后經(jīng)過定染色、防染、固色、上光等一系列程序形成的特殊的純手工藝術品。皮雕工藝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部分皮雕創(chuàng)作素材都以歐洲古典裝飾紋樣為主,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的繪畫作品,深受歐洲貴族皇室的喜愛。后來經(jīng)由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傳入美洲,并在美洲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中東地區(qū)以阿拉伯、阿富汗等地區(qū)為代表,其皮雕工藝很有地域特色,如透雕和線雕等工藝。中國的皮雕歷史也十分悠久。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攻皮之工有五:函、鮑、韗、韋、裘。函人制造甲裳、鮑人制造兵器套、韗人制造鼓、韋人制造熟皮、裘人制造裘衣”。隨著時代的進步,皮雕工藝已經(jīng)從生活必需品上升到藝術審美層次。而談到現(xiàn)代皮雕工藝的紋樣風格,大致分類如下。
一、美式唐草
(一)謝里丹風格。謝里丹風格整體給人一種優(yōu)美、華麗、細膩的感覺。圖案基本由大朵的花、葉子和渦卷構成,同時融入了幾何圖形要素,它的基線條以幾何線條為主,基本都是圓形或sin曲線,圓基線主要用于大面積的圖案,通常是居中,其他圖案以大弧度的短線螺旋形圍繞在主圖案的四周。謝里丹圖案的特點還在于它的面積往往都很大,重點裝飾的部分以植物花卉圖案為主,其他區(qū)域用鐵甲紋或席紋等底紋填充。其花卉圖案也是以美國西部地區(qū)的植物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其花徑的線條也可以看成是很平滑的sin曲線,葉子渦卷部分可以看作是阿基米德曲線。圖案的類型分為無邊框的開放式、有邊框的封閉式及兩者結合的三種形式。整體效果看起來是有流動感的一個一個圓的連接,所以圓是最基本的圖案要素。謝里丹風格圖案中大面積葉片和花瓣部分壓制細紋裝飾。從圖1可以看出,在葉子中間和花心周圍有突起的脊狀表現(xiàn),花徑的主線條附近往往有細小的裝飾線襯托。這會顯得葉子更為立體。花瓣和葉子邊緣的處理是用P代號的拇指紋印花工具敲打出來的效果。背景裝飾的底紋通常是用小圓點來表現(xiàn),這些裝飾性刀線,使得整體作品更加完善和華麗。從圖2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謝里丹風格唐草紋樣,確定好主花位置,畫出半徑為3cm的圓,然后圍繞主花利用sin曲線為基線繪制葉子,使葉子形成圓形的渦卷。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并向兩個相反方向波卷,組成“S”形枝蔓連綿的紋樣。圓圈是參考線,葉的線條尾端要自然地接近圓圈但不能相交。一直保持線的末端離圓圈1~2mm。葉片數(shù)量一般在8~10片。圖2謝里丹紋樣線稿謝里丹唐草風格的花型大小取決于兩點:一是所用的工具,二是作品的大小。原來的皮雕多用于馬鞍,所以作品個頭都比較大,花也比較大,現(xiàn)在很多皮雕作品多用于小件,而且工具也更加精細,所以就連表帶上也可以雕花。還要注意,就是皮革的厚度,厚的皮革不適合很小的花,薄的皮子也不適合很大的花。最薄的皮雕皮也就是1.6mm,一般錢夾等小物2.0mm的就很合適,追求特殊效果的除外。(二)史東門風格。美式唐草另一個代表就是史東門風格。史東門風格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加利福利亞的艾爾•史東門。史東門風格的圖案可以不用背景紋,往往有部分留白,這是和謝里丹風格的不同之處。另外,史東門風格中,動物紋樣的比重也很大,種類很多,通常是美國西部常見的動物如棕熊、雄鷹、魚、鹿、棕熊等。史東門風格皮雕作品中更注重畫面感和敘事性。題材多是西部牛仔的生活寫照,如獵熊、抓魚、騎馬等。史東門風格圖案還包括馬頭、鐵蹄等牛仔元素,背景也做深色染色處理。史東門風格的線條也是以幾何曲線為主,平行布局的線條比謝里丹風格要少,風格相對顯得粗獷些。刀線下刀輕重統(tǒng)一,為了突出其原物的細節(jié),其細節(jié)處理下刀手法繁多,刀線深度較謝里丹更深,下刀密而清晰,這就要求皮料相對比較厚實。史東門風格圖案的特點是主要表現(xiàn)真實的美國西部風情,人物的表情動態(tài)、動物的毛發(fā)和植物組合刻畫得都要求精細寫實。(三)亞利桑那和加州風格。早期的唐草風格基本指的就是亞利桑那和加州風格。其特點是紋樣的邊線處理不規(guī)則,并且隨型的比較多。之所以叫亞利桑那風格,是因為圖案中出現(xiàn)的花卉紋樣是采用亞利桑那特有花卉圖案?;ㄍ胁糠值难b飾線條是Y形紋排列,中間用刀線從上往下隔開。裝飾性的莖干數(shù)量小,弧度小,卷草粗大,頭部收縮卷曲,用圓點圖案在中心收節(jié)。枝葉部分是采用歐式的茛苕葉。刀線走得窄而深。加州風格的構圖相對謝里丹風格較為自由,刀線或圖案時有溢出邊界的情況。另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花朵和葉片上的印花工具使用了大量的極為夸張細長的拇指紋,植物紋樣的選材較為單一。
二、日式唐草風格
日式唐草風格來源于謝里丹風格,但比之構圖更加嚴謹,細節(jié)上更加較真。日式唐草風格對圖案線稿的要求近乎苛刻。線條通常不會溢到邊線外,對圖案的完整性要求特別高。日式唐草風格偏愛渦旋圖案,其渦旋圖案的內外線條方向多為相反走向。刀線方面,日式唐草比美式唐草更加深,因此選皮也相對較厚,結合特殊的皮面處理方法,圖案的浮雕效果較之美式唐草更為立體。其代表人物是漥田敦司、小屋敷清一、大冢孝幸等名家。日式唐草的紋樣選材上相對比較單一,植物紋樣種類不超過三五種,也都是以美國西部植物紋樣為主。這也正是其來源于美式唐草的原因,其本土的植物紋樣幾乎沒有。
三、蒙古等游牧民族風格
蒙古因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游牧民族風格的皮雕工藝。其中皮雕畫作為非遺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時期,《墨子》一書中就有詳細記載。我國的內蒙古早在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的柔然時代即已產生。蒙古皮雕紋樣的選材大多是民族特色的圖案圖騰,宗教圖形,以及歷史人物圖形和吉祥圖案。起初,為方便辨認,人們在常用的物品上刻上自己或家族的名號,用天然礦物顏料將符號或文字染成紅色、綠色或黑色,原始的皮畫藝術就誕生了。后來逐漸將皮雕畫運用在皮囊壺上,不僅裝飾美觀,也具有經(jīng)濟價值。直到近代,經(jīng)過幾代皮畫藝人的探索,才將其雕刻在北方草原土生土長的牛皮上,形成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具有半浮雕效果且畫面經(jīng)久、不變色等特點的皮雕畫。這一來源于草原的工藝,來源于草原人生活的藝術,是牧民生產生活習俗與審美觀念結合的產物,也與其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各游牧民族的皮革雕刻既有共同點,又具有各民族自身的特色。皮雕畫風格。制作蒙古皮雕畫也是要經(jīng)過幾個步驟,包括選皮、選圖案、描摹圖案,再到雕刻刀線,然后調色,反復上色等多道工序。相較于美式唐草紋,蒙古皮雕在印花工具上相對比較簡單,沒有太多復雜特定的印花工具。只是上色工序相當復雜,顏色豐富,色彩艷麗。民族圖騰圖案紋樣風格。這類風格的紋樣基本是以蒙古民族特有的圖騰紋樣為基礎,利用描摹紙將圖案描摹到皮上走一遍刀線,然后利用敲邊工具,敲打出陰影和立體感。用到的印花工具也是相對比較簡單。
四、現(xiàn)代多樣風格
除了上述幾個主流風格之外,目前在皮雕工藝行當中,還有一些較為小眾的風格。紋身紋樣的應用。很多皮雕手作人會選擇紋身紋樣在植鞣革上進行皮雕創(chuàng)作。題材上多有日式紋身圖案中的般若、象神、鯉魚、釋迦等。用敲邊工具和陰影工具敲出半浮雕感即可,加上一些塑形工具、壓擦器等,豐富畫面的立體效果。工筆畫花鳥題材。工筆花鳥也是現(xiàn)代皮雕工藝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從走刀線到壓邊,起鼓,打陰影,再上色,通過這樣程序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工筆花鳥的意蘊。這類的皮雕風格,對刀線的要求較高,就和工筆畫里的線條一樣,起落有節(jié)奏,有輕重。沒有太多的裝飾線條,背景紋的處理也是結合中國工筆畫特有的特點,有實有虛。并且結合工筆畫暈染技法,用皮雕專用染料進行上色暈染,仿佛半立體的工筆畫。
五、結語
綜上所述,現(xiàn)代皮雕工藝的紋樣風格從盛行華麗的謝里丹風格唐草到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的嚴謹對稱的日式唐草風格,皮雕藝術作品的表現(xiàn)對象從植物紋樣到動物人物紋樣,其表現(xiàn)對象范圍越來越廣。但不論哪種風格的紋樣,從事手工皮雕工藝的創(chuàng)作者都要從繪制紋樣開始,合理布局,線條的組織和立體塊面的表現(xiàn),都是要經(jīng)過長期推敲、反復訓練,以此才能達到理想狀態(tài)。其次,手上功夫的磨練也是皮雕工藝水平的體現(xiàn),這也需要長時間的經(jīng)驗積累。國內皮雕工藝發(fā)展更是突飛猛進,也出現(xiàn)很多原創(chuàng)綜合性皮雕作品。各類的皮雕培訓也層出不窮,初學者大多以唐草為主要練習對象,在此基礎上練習走刀線,在熟練掌握唐草紋樣的基本原理后再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皮雕工藝的傳播發(fā)展,需要新的設計理念,要對傳統(tǒng)裝飾藝術進行歸納總結,以便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工具的開發(fā)也給皮雕工藝的創(chuàng)新帶來更多可能性。從事皮雕工藝創(chuàng)作,從動物、人物、場景等題材的拓展,到紋樣的創(chuàng)新,留給皮雕工藝手作人的創(chuàng)意空間越來越廣,皮雕工藝的發(fā)展必然是多元化的。
參考文獻:
[1]蓋瑞忠.中國工藝史導論[M].臺北:臺灣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77.
[2]阿木爾巴圖.蒙古族美術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3]劉海燕.皮雕藝術及其技法探索[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4-86.
作者:佘劭農 鄔紅芳 單位:1.安徽工程大學 2.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
- 上一篇:藝術歌曲《春雨春風》歌唱分析
- 下一篇: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