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背景構建電子政府論文

時間:2022-05-13 03:22:00

導語:大部制背景構建電子政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部制背景構建電子政府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服務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的涵義;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大部制,建設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理論與認識上的不足、評估實踐的混亂無序、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制不完善、加強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理論研究,深化認識,確立正確的電子政務績效觀、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完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制、服務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體系的框架構成要素、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是保證電子政務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分別分析了當前評估中在認識、實踐和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本文探討了在大部制背景下服務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績效評估部制

一、服務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的涵義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大部制,建設服務型政府,是黨的十七大做出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電子政務在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電子政府”也已經成為世界新一輪政府治理創(chuàng)新和衡量國家及城市競爭力水平的標志之一。

基于對國內外政府績效評估、信息化績效評估及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本文認為服務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是指,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這一評估目標的指導下,評價主體依照評價目標,通過設定評估體系和評估模型,運用特定的評估指標和評估標準,按照嚴格的流程,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對電子政務全生命周期的過程和結果,政府機構績效目標的達成情況,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性評判,同時分析未達到目標指標的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進而發(fā)揮評估工作的導向性作用,推動構建電子政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長效機制。

二、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存在的問題

1、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理論與認識上的不足

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缺乏正確、科學的理論指導必然導致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實踐偏差。

一是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目標定位不明確,目前幾乎所有的評估都是基于政府網(wǎng)站的評估,評估機構直接基于政府網(wǎng)站建設情況來進行電子政務績效打分和排序,把政府網(wǎng)站建設績效簡單等同于電子政務的績效。

據(jù)報道,英國政府決定關閉90%以上的政府網(wǎng)站,以簡化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過程。英國政府各部門現(xiàn)有951個網(wǎng)站,今后政府機構將只保留其中的26個網(wǎng)站,其余網(wǎng)站將被陸續(xù)關閉。據(jù)統(tǒng)計,僅這次英國政府精簡政府網(wǎng)站就可為政府每年節(jié)約900萬英鎊的開支。

二是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必要性與意義認識不足。一些地方單純地為了評估而評估,不是提高電子政務績效,而是為了附和當前國內電子政務建設領域中的“流行趨勢”,評估成為了又一項“政績工程”。

2、評估實踐的混亂無序

首先,不同評估主體的評估范圍有所不同,評估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別。由市組織的評估有時是針對電子政務建設項目,有時針對的是全市各委辦局的網(wǎng)站;由省組織的評估則更為多樣,有的是針對政府垂直機構的OA建設,有的是各市整體建設水平的評估,有的甚至是將多種評估對象融合起來。由于各種評估范圍及對象縱橫交錯,界定模糊且不確定,使基層工作無所適從。

其次,評估指標的導向性失誤。直接影響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效果的因素便是指標體系的導向性。賽迪顧問指出: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電子政務的績效評估,有可能導致使投資呈現(xiàn)自發(fā)擴張并忽略投資的產出;圍繞信息資源整合利用進行績效評估,有可能導致過分注重于內部資源管理,引發(fā)更大整合阻力;圍繞電子政務管理制度進行績效評估,有可能引發(fā)出大量不具有廣泛實施價值的管理文件。

最后,評估體系設計不科學。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關鍵就是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而目前尚未建立統(tǒng)一的科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致使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內容、方法、規(guī)定、要求等都不盡相同。大多評估方法采取定性,較少采用定量方法,導致評估結果不夠科學。同時,也尚未建立一套相應的嚴格規(guī)范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程序。

3、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制不完善

本文認為,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需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評估機制,以便從體制、制度等方面來規(guī)范績效評估行為。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還很不完善。一是評估多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缺乏相應的法規(guī)、制度作保障。二是評估機制滯后尚未形成集中、統(tǒng)一、高效運行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制和工作機制,致使這項工作難于形成合力。當前,評估基本是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的評估,既缺乏政府部門內部對電子政務業(yè)務系統(tǒng)績效的自身評估,更是缺乏專家和社會公眾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三是單純地為了評估而評估,缺乏相應的改革措施與之相配套。不是為了從根本上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務,提高電子政務績效。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特別是對政府網(wǎng)站的績效評估在我國目前呈無序狀態(tài),政府、企業(yè)、協(xié)會都在進行。有些評估機構或部門對績效評估的真正意義和目的不明確,只是一味地進行優(yōu)秀網(wǎng)站的排名,而對較差的網(wǎng)站卻視而不見,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來激勵和督促;有些政府在組織評測時,未與評測相關的部門及人員進行必要的溝通,未對指標體系和權重進行解釋,沒有告知評測的時間,更沒有聽取相關的反饋意見,不知道自己被測評,因此更談不上改進和完善了。

三、解決對策

本文認為,要發(fā)展電子政務,必須建立正確的電子政務績效觀,而科學的績效觀,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績效評估基礎之上。為此,針對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面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1、加強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理論研究,深化認識,確立正確的電子政務績效觀

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需要有良好的政府績效評估理論作基礎。我國學術界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政府績效評估,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這一新興的領域,學者們就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評估模式、指標體系、評估機制等方面展開了研究。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研究還很薄弱,能為政府設計操作性的績效評估體系的專家十分稀缺。因此,要加強電子政務學科,特別是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理論的研究,加強電子政務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2、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必須緊緊圍繞當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內容展開,評估指標在兼顧全面性的條件下,必須突出重點。首先,在績效指標的設定方面必須與目標管理相結合,通過將組織任務具體化為組織目標,再將組織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績效指標。其次,只有在指標體系中能夠體現(xiàn)出不同階段、程度及矛盾所構成的現(xiàn)狀差異,才能夠建立行之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并實現(xiàn)有效的引導作用。把握好績效評估體系的理論共性及實踐個性的矛盾,才能夠將理論邏輯性和實踐引導性充分結合,并建立起真正圍繞電子政務最終發(fā)展目標的評估系統(tǒng)。再次,績效指標的設定也要注意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與機構的業(yè)務性質相結合,才能建立客觀且實用的指標體系。最后,還要注意指標的可行性,不能選用那些難以搜集、難以檢驗核實的指標,指標的測量成本和困難度應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應當經過被評估者的一定努力后就可以實現(xiàn),如果不努力或不太努力,就不能實現(xiàn)。那些脫離客觀實際,經過千方百計的努力仍然無法完成的指標,只能導致被評估者的弄虛作假??蓱闷胶庥浄挚?BalanceScoreCard,簡稱BSC)可以作為構建新的評估體系的工具。

3、完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制

首先,要建立與完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法規(guī)與制度。通過立法途徑使我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走上法制化、規(guī)范化和經?;能壍?。在法治社會里,一種活動、一項制度要想規(guī)范運行并健康持久,都需要賦予其法律的內涵。對于我國,當務之急是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快績效評估方面的立法工作,盡快賦予績效評估明確的法律依據(jù),盡快使績效評估從一種活動上升為一種科學的機制,通過科學、正確的評估促進政府問責性的提高、績效的提高和政府能力的提高。從目前的形勢看,電子政務要先行于其他政府項目建立績效評估制度,其意義將超出電子政務本身,將為其他政府項目的績效評估制度建設提供一個范式。

其次,強化第三方機構參與對電子政務績效的評估,建立多重評估機制。構建科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必須明確誰來評估的問題,它決定了評估是否全面、客觀、公正、準確。建立多重評估機制,重要的是引進電子政務管理和服務對象即社會公眾的評估,逐步實現(xiàn)官方評估與民間評估并重。電子政務績效如何,不能只由政府部門自己來評價,也不能只由其上級管理部門來評價,還需要社會公眾和獨立的民間機構參與評估。

4、服務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體系的框架構成要素

基于構建大部制背景下政府視角的電子政務綜合績效評估體系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可以構建以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

該評估體系包括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思路、評估模型、評估流程和評估報告。首先確定評估主體和評估客體,然后在評估目標的指導下,形成科學合理的評估思路,沿著評估思路構建評估模型。評估模型又包括評估方法、評估基準、評估指標、評估數(shù)據(jù),遵循既定的評估流程,運用評估模型對評估的客體進行評估,最后得出評估結果,形成評估報告。整個評估過程不是“一次性”的項目,而是伴隨著電子政務工作在全年動態(tài)展開的,在過程中進行戴明循環(huán)中的“監(jiān)控和評估”,實現(xiàn)對電子政務全生命周期的閉環(huán)管理和自我良性循環(huán)。同時,該評估體系自身也是個“小循環(huán)”,也需要根據(jù)評估工作經驗總結,進行持續(xù)改進。

總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是保證電子政務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電子政務建設與運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才能正確評價和肯定電子政務建設所取得績效,幫助政府為進一步拓展電子政務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jù)。因此,必須認真分析我國服務型政府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目前存在問題與不足,建立科學的電子政務績效觀,形成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完善績效評估體制。

【參考文獻】

[1]孫強: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探討[J].電子政務,2009(9).

[2]楊道玲:當前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信息界,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