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人口老齡化中的社會經濟

時間:2022-05-03 05:18:00

導語:小議人口老齡化中的社會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人口老齡化中的社會經濟

人口老齡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客觀上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然而,老齡化也使社會投資、生產、流通、分配、儲蓄、消費結構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對社會保障制度、醫(yī)療制度改革、產業(yè)結構調整、投資結構、消費結構、分配制度的改革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該國家或地區(qū)人口總數的7%以上,該國家或地區(qū)就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底,我國65歲上人口達8872萬人,占總人口126734萬的7.0%,標志著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國際上衡量老齡化的指標通常有:老年人口系數(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少兒人口系數(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老齡化指數(又稱老少比)、和年齡中位數。

統計表明,在1982年至2003年期間,我國老年人口系數明顯提高;老齡化指數迅速上升,由1982年的100:14.58提高到2003年的100:33.94;年齡中位數變化明顯,年均增加0.52歲。人均壽命達到70歲,與發(fā)達國家持平。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特征

1.老齡人口絕對數(基數)大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國家。2002年世界人口為62.2億人,我國人口為12.8億人,我國老齡人口已接近0.94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1/5。

2.老齡化速度快

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是老齡人口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1982年至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年均遞增3.25%;而全國人口年均遞增1.23%。老齡人口遞增速度快于全國人口遞增的2.02個百分點。2000年人口進入老齡化以后,每年遞增2.90%,是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二是老齡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齡化速度。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速度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士85年,美國60年,最短的日本也25年。

3.社會經濟壓力大

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給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正在增加。具體表現是老年人口密度指標的減小和老年扶養(yǎng)比的增加。反映壓力大小的老年人口密度指數由1982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13.33,這意味著老年人口密集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負擔的老年人口比重越來越重。1982年我國老年人口扶養(yǎng)比指數為7.97,2000年上升為9.99,增加了2.08個百分點。

4.呈現“未富先老”特點

發(fā)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呈漸進的步伐,是“先富后老”;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經濟發(fā)展水平最低,且差距極大。是典型地“未富先老”。即使在2003年,我國的人均GDP也僅為1000美元。而發(fā)達國家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已超過了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目前,在全球71個人口老齡化國家中,人均GNP達1萬美元的占36%,1萬至3000美元的占28%。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聚類分析

雖然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時代,但是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國各地區(qū)的老齡化又表現各不相同。我們選用了衡量人口老齡化的五項項指標:老年人口系數、老齡化指數、老年人口密度指數、少兒人口系數,人口老齡化速度指數。使用SPSS軟件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全國各省區(qū)人口老齡化情況進行分類比較,我國人口老齡化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高老齡化水平,高老齡化速度(6個?。罕本?、江蘇、上海、天津、浙江、遼寧。老年人口系數居第一位,少年人口系數居第四,人口老齡化指數第一,老年人口密度指數居第四位。衡量老齡化水平的四個指標數值都表明了這一類地區(qū)的老齡化程度最高,但人口老齡化速度排在第二位,這主要是因為這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比較快,對其它較落后地區(qū)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年輕人遷入數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老齡化趨勢。

第二類:中老齡化水平,低老齡化速度(10個?。汉颖?、江西、山西、廣東、廣西、貴州、河南、湖北、陜西、云南。老年系數居第三位、少兒人口系數居第二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三位,老齡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二位。這類地區(qū)總體上經濟發(fā)展水平在第一類地區(qū)之下,人口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因此其老齡化水平也就沒有經濟發(fā)展相對較快的第一類地區(qū)高,同時其人口老齡化速度最慢,在數據上表現為人口老齡化速度指數最低。

第三類:中老齡化水平,高老齡化速度(8個?。簝让?、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南、山東、四川。老年系數居第二位、少兒人口數居第三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二位,老齡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二位。從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指標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如第一類地區(qū),但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卻是最快的。這是因這類地區(qū)在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和人口壽命延長的同時,有大量的年輕人向外遷出,這就使老年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而且這一類地區(qū)少兒人口系數明顯低于30%,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地區(qū)將以更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

第四類:低老齡化水平,中老齡化速度(5個省):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老年人口系數居第四位,少兒人口系數居第一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四位,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一位,人口老齡化速度居第三位。從各項指標看,這類地區(qū)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成年型。目前,這類地區(qū)人口出生率還很高。雖然可以延遲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三、老齡化對中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

(一)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及增長方式的影響

我們知道,老齡人口平均撫養(yǎng)費用大大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撫養(yǎng)費用,并且,由于青少年撫養(yǎng)費用是人力資本投資,而老齡人口撫養(yǎng)費用則是資源的重新配置,是純粹消費性的,因此老年人撫養(yǎng)費用的增加可能降低未來的經濟增長率。

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儲蓄率的影響。在過去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中,我國居民的高儲蓄是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本投入的重要來源。老齡人口是純粹性的消費群體,他們將使用儲蓄而降低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這將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對經濟和經濟增長方式都會產生影響。

(二)人口齡化對我國養(yǎng)老保險體制的影響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用當代的勞動者繳納的養(yǎng)老費支付退休勞動者的養(yǎng)老待遇,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完畢,不作任何積累,這事實上就是勞動者代際間收入轉移和實現收入再分配。當老齡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高壽老人越來越多時,這種養(yǎng)老保險制度顯然會帶來更大的困難。

(三)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從總體上說,由于我國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不至于發(fā)生勞動力短缺,從短期來看似乎還是過剩的局面,但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即由勞動年齡人口相對高齡化引起的勞動力活力的減退就會發(fā)生,而且在東部率先老齡化地區(qū)已經發(fā)生。

(四)養(yǎng)老方式和老年服務面臨挑戰(zhàn)和機遇

我國現行的養(yǎng)老方式,是傳統的養(yǎng)老方式,包括國家和社會養(yǎng)老、家庭子女養(yǎng)老和老年個人養(yǎng)老三部分,是結構性養(yǎng)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改變,家庭子女養(yǎng)老功能呈弱化趨勢;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yǎng),又受到年齡和健康狀況的限制。所以,傳統的養(yǎng)老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要。

四、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zhàn)

老齡化帶來了一些社會和經濟問題,是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既是挑戰(zhàn)。如何應對呢?

(一)積極開發(fā)老齡消費產業(yè)和市場

有人把老齡產業(yè)稱為銀發(fā)市場。其大致可分為以下領域:老年衛(wèi)生保健服務業(yè);老齡家政服務業(yè);老年日常用品制造業(yè);老齡人壽保險業(yè);老年特點的旅游娛樂業(yè);適合老齡化特點的房地產業(yè);老年教育產業(yè)。

老齡消費具有明顯特征,其商品和服務帶有一定的穩(wěn)固性和不可替代性;消費方式大多為溫飽型和舒適型,商品價格為節(jié)儉型和中低檔型,購買商品為理智型和實惠型。隨著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老年消費市場將成為潛力極大的市場。這既可以擴大消費與市場,又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

(二)建立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續(xù)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正在由家庭保障轉變成為社會保障。能否化解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直接取決于相關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我們建立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的必須選擇。

多元化,就是充分發(fā)揮家庭或個人、政府、社會、單位、市場乃至社區(qū)鄰里互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相應的責任分工來分擔老年保障責任,實現養(yǎng)老資金籌集與老年服務提供的多元化。多層次化,是將老年保障分為若干層次,確保每一個老年人至少可以享受到兩個以上層次的保障。多元化與多層次化的混合型保障機制,能夠適應不平衡發(fā)展的具體國情并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

(三)建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

根據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的增加趨勢以及家庭贍養(yǎng)功能弱化的特點,積極推進社區(qū)福利建設,建立a和健全完善地老年福利、服務體系是當務之急。

建設一批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健全社區(qū)老年福利服務網絡,如社區(qū)醫(yī)療保健站、托老所、養(yǎng)老院、護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區(qū)福利服務網絡建設納入社區(qū)建設中,并列為重點,以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發(fā)展以社區(qū)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逐步走社會化、產業(yè)化的道路,不僅可以解決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以提供上千萬人的就業(yè)崗位。

在農村,應堅持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社會化為輔的原則。逐步加強社會養(yǎng)老功能,應把有條件的敬老院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面向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并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戶的供養(yǎng)制度,倡導村民互助。

(四)注重勞動力資源再開發(fā)

從總體上說,由于我國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短期內不至于發(fā)生勞動力短缺。

但是,在國際上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勞動力成為稀缺資源是一種普遍地現象。我們要利用勞動力暫時過剩的機遇,加強對勞動教育的投資,使未來的勞動者素質有較大提高。其次,要通過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等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老齡人口撫養(yǎng)比過高、勞動力負擔過重的問題。另外,還可以采用鼓勵老年人才流動的辦法,引導東部老年人才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