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yè)大片的缺憾思索

時間:2022-09-23 10:55:00

導語:中國商業(yè)大片的缺憾思索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商業(yè)大片的缺憾思索

一、前言

中國的大片自1997年已初見端倪,那是謝晉導演為了紀念香港回歸而執(zhí)導的《鴉片戰(zhàn)爭》。該片投資一億元,是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的一次最大投資,并完全由民間集資。但是此片算不上是一部商業(yè)娛樂片,因此不在此作討論。真正意義的商業(yè)大片應是始于張藝謀的《英雄》,該片投資2.6億人民幣,全球收入共計14億人民幣??诒c票房的雙豐收為張藝謀賺來了滿堂彩,再加上此前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也贏得了奧斯卡的小金人,更是一劑強心針,刺激了中國商業(yè)娛樂大片的發(fā)展。緊隨其后的是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投資2.4億人民幣;陳凱歌的《無極》投資3億元人民幣;馮小剛的《夜宴》投資1.2億人民幣;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投資3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內(nèi)頂級的三大電影導演都參與了商業(yè)大片的拍攝,自然也就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guān)注。

如果算上李安的《臥虎藏龍》的話,四位導演的6部影片中,葉錦添參與了3部,袁和平參與了2部,譚盾參與了3部,鮑德熹參與了2部,章子怡則4次擔任女主角。制作班底有如此高的重復率,類型更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古裝+動作”。對此,張藝謀說:“……我們的大片類型還太窄,只停留在古裝動作上,但這不是導演的問題,是市場的問題,因為光靠中國內(nèi)地市場是養(yǎng)不活大片這個投資的,那么只能靠海外市場來收回成本,而海外市場只接受這種類型的?!€不能說是古裝+動作人家都張開雙臂迎接,不是,他們還挑挑揀揀,看質(zhì)量,看明星,看團隊,也看劇本。

二、商業(yè)大片分析

2003年第一部具有標本意義的大片《英雄》出爐,這是一部向《公民凱恩》或《羅生門》致敬的影片,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猜測與講述構(gòu)成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該片匯集了兩岸三地的明星大腕,花了1000多萬元進行轟炸式宣傳。明星的號召力及唯美的畫面立即吸引了無數(shù)人進入影院,國產(chǎn)片國內(nèi)票房2.5億元的紀錄直到最近才被《滿城盡帶黃金甲》打破?!队⑿邸芬黄钣刑厣木褪巧实倪\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故事。

紅色代表著激情,藍色代表了俠義,綠色代表著平和……在一次對話中,斯皮爾伯格對張藝謀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對于有聽障的人,你的顏色可以鮮明地說明這個故事,字幕不用看就能理解你的故事?!被蛘哌@部影片已成了一個標高,是日后用顏色講故事的影片無法超越的高度了吧!片中的一些動作設(shè)計更是開了動作創(chuàng)意先河。

受到《英雄》一片成功的鼓勵,張藝謀又拍攝了第二部大片《十面埋伏》。這是幾部大片中唯一與宮廷無涉的一部影片,講的是關(guān)于江湖門派的故事。這是張藝謀為了與《英雄》區(qū)別,不再講大俠、天下,要平民化,于是改成捕頭和幫派小妹的故事。影片中的牡丹坊舞蹈與竹林追殺拍攝得真可謂是無可挑剔,可惜的是故事本身太薄弱,以至于在放映時引起數(shù)次笑場。所以有人說這部影片更適合用來做攝像教材,將任何一幕拿出來看都極精致,只是妨害了電影本身。張藝謀很快便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他說:“大片容易炫技,把導演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細節(jié)上去,故事就會不自然?!?/p>

當張藝謀認識到自己影片的缺陷時,陳凱歌卻又不幸重蹈覆轍?!稛o極》的場面實在過于華麗。影片無一處不設(shè)計,無一處不有所指。陳凱歌急切地要賦予它太多的使命,關(guān)于速度、命運、愛情、隔膜,關(guān)于記憶、心理創(chuàng)傷、未知世界、承諾和背叛。因此當一個饅頭結(jié)結(jié)實實地砸過來時,《無極》毫無招架之力,以至于“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成了2006年的流行語之一。

馮小剛是一位聰明的導演,善于學習并汲取教訓。一開始就確定了要改編莎翁名劇《哈姆雷特》,這是一部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戲劇,在劇本上占了先機。他將故事放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之中,開闊的空間,沉郁的色調(diào)是這部影片的特點。但馮小剛又是一位平民化的導演,擅長于詮釋普通百姓的心理,洞察社會百態(tài)。將他的這些長處放到《夜宴》中,就成為了他的軟肋。只是馮小剛習慣了制作小規(guī)模影片,這部影片中并沒有留下什么經(jīng)典性的畫面,這也算是遺憾之一吧!

三、小結(jié)

制約中國大片的不是影片的視覺美學出了問題,而是故事出了問題,所以才承載不動這樣飽滿的視覺盛宴,令影片顯出一種虛妄。而大片的導演們一定要給影片加上一種“大義”而忽略了人之常情。電影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生活,所以以商業(yè)電影為訴求的電影必須遵循常情常理。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說:“他們其實都還沒有真正放下架子來拍商業(yè)片,其中馮小剛本來沒有架子拍著商業(yè)片,現(xiàn)在一遇到大片,反倒拿起了架子,這個架子就是要在錯誤的方向上挖掘思想,闡釋故事,這是不符合商業(yè)原則的。在這個最根本的原則上,中國的幾部大片都犯了規(guī)。我們的導演都不太甘于敘述常情常理,在商業(yè)片中不首先照料好故事,而是力圖闡述自己的觀點,成為偽思想家,這是反商業(yè)片語法的犯規(guī)。因此,也就必然導致第二個犯規(guī),不順應基本的常情常理,對人情倫理沒有肯定和發(fā)掘,離開了人之常情去挖掘新思想,且不說一個電影是否力所能及,這起碼就失去了觀眾的感情基礎(chǔ)?!彼?,中國的大片,現(xiàn)在要做的不是要在視覺方面力圖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而是要順應觀眾的需求,踏踏實實地把故事講好,賦予人物正常的心理軌跡,符合正常的心理規(guī)范,用最樸素的情感來打動觀眾。視覺的盛宴不過是一襲華美的外衣,扎實的故事才是強健的體魄,把兩者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吸引更多觀眾,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