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鼠文化題材史分析

時間:2022-08-05 11:01:00

導(dǎo)語:中國鼠文化題材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鼠文化題材史分析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guān)系,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fā)生過親緣關(guān)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鼠,在原始初民中就成為人們所崇拜的祖先,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間對鼠的認知是各不相同的,展現(xiàn)了各大民族間各自的特點和文化特質(zhì)。本文通過比較文學(xué)主題學(xué)中的題材史研究對《老鼠嫁女》這一故事所折射的內(nèi)涵,分析中國傳統(tǒng)鼠文化,做出簡單的評論與解讀。

一、題材

題材史是主題學(xué)研究中的一個分支,主題學(xué)研究討論的是不同時代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題材、情節(jié)、人物典型的不同處理,重點在于研究對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題材史,通常是指可以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或情節(jié)的素材,或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各種類型的題材浩如煙海,一件故事雖然微小,卻承受了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fēng)俗而改變,憑藉了民眾的情感和想象而發(fā)展。由于在不同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風(fēng)俗、道德觀念等的不同,即使同一個題材,也不免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

二、鼠的起源文化

《老鼠嫁女》這一民間歌謠,源源流長,人們看法各異,褒貶不一。有人覺得老鼠無惡不作,也有人覺得它聰明可愛。老鼠雖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討人喜歡,但從民俗和文化學(xué)的角度來看,它早已脫胎換骨,由一個無惡不作的害人精,演化出來一個具有無比靈性,聰慧神秘的小生靈??梢娛笈c人類的生活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鼠文化使鼠變得可愛、神秘。

《老鼠嫁女》故事里面有提到這樣的記載:

大紅喜字墻上掛,老鼠女兒要出嫁。女兒不知嫁給誰,只得去問爸和媽。爸媽都是老糊涂,爭來爭去才定下:誰最神氣嫁給誰,女兒自己去挑吧!鼠女聽罷仔細想,最神氣的是太陽,太陽高高掛天上,光芒萬丈照四方。鼠女求嫁找太陽,太陽急忙對她講:烏云能把我遮擋,嫁給烏云比我強。鼠女又去找烏云。烏云說:大風(fēng)能把我吹散,大風(fēng)來了我膽顫。鼠女又去找大風(fēng)。大風(fēng)說:圍墻能擋我的路,我見圍墻心打怵。鼠女又去找圍墻。圍墻說:老鼠打洞我就垮,見了老鼠我害怕。鼠女聽罷猛想起,老鼠的天敵是貓咪,看來貓咪最神氣,我要與他定婚期。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大紅花轎抬新娘,群鼠送親喜洋洋。新娘剛到貓咪家,貓咪一口就吞下。貓說新娘怕人欺,為保平安藏肚里。

以上的民間歌謠,故事簡短,仔細推敲,我不禁要問:為什么老鼠要把自己的女兒風(fēng)光嫁出去呢?在動物的世界里,是沒有“婚姻”這個概念的。婚姻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法制思想的體現(xiàn),作為動物世界里的老鼠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也不可能有女兒大了要出嫁這種意識。在分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之所以采用“遣嫁”方式,是因?qū)κ蠡汲錆M畏懼,老鼠常偷吃東西,咬壞物品,聰明又狡猾,人們無可奈何,想出了《老鼠嫁女》這么一個辦法,讓它們自行操辦婚事,把自己嫁出去,于是就有了老鼠擇吉日嫁女的故事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必須遵守的習(xí)俗行事。子鼠為極陰的象征,臘月至正月是新舊歲時交替時刻,故選擇這一時段嫁鼠還具有除舊布新、送陰迎陽、祛災(zāi)納吉的象征意義。從這里我們可以界定:《老鼠嫁女》這一歌謠,深深扎根于中國農(nóng)事,具有消鼠除災(zāi)之義,它流傳于漢文化圈中。

三、鼠的崇拜意義

大千世界,事物繁多,為什么老鼠是各族人們奉祀或崇拜的對象呢?在先民記載中大約有兩種原因來解釋:一是圖騰崇拜;二是關(guān)于鼠的感生神話。圖騰崇拜是世界上各民族在古代社會都曾有過的神崇習(xí)俗,是自己守護神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反映著各民族的審美追求,文化信仰以及深層心理結(jié)構(gòu)。如漢族《十二屬的傳說》稱,鼠有打開天地、化生萬物的神通;彝族神話《葫蘆里出來的人》稱,人類起源于葫蘆,而葫蘆原是密封的,是鼠在葫蘆上咬開一個洞,人類得以出世;土家族繡的織錦《老鼠嫁女》圖,寄寓著土家族人們希望通過“接觸巫術(shù)”和“摸擬巫術(shù)”來取得像老鼠一樣的繁殖效果,多孫多福。

這些傳說均反映出鼠在各民族中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人鼠共處的漫長歷史中,“鼠”早已集生物性和人文性于一體,在不同民族中扮演著各具特點的文化角色。他們崇拜與贊美、親近與熱愛,使《老鼠嫁女》深深地扎根于民間,承載著各民族的情感與希望,把動物當作神,盡管敬祭鼠神原因各異,目的卻是祈求本民族部落的興盛與繁榮,是部落文化的體現(xiàn)。于是,老鼠成為一種原型,是人類從他們往昔漫長的生活經(jīng)歷中繼承而來的一種心理情感。

四、《老鼠嫁女》所折射的文本內(nèi)涵

老鼠在人類社會存在的過程中,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但使我不明白:《老鼠嫁女》中老鼠為了將女兒嫁給最強大者,層層篩選后,嫁給了自己的天敵——貓。卻在張燈結(jié)彩的新婚之夜,貓把老鼠新娘給吃掉了。明明知道貓和老鼠水火不容,為什么還要吹吹打打、風(fēng)風(fēng)光光地去“完婚”?是愚蠢還是出于無奈?

《老鼠嫁女》這個民間歌謠傳至今天,它的潛在文本是豐富多彩的。甘肅作家、西北師范大學(xué)教授馮玉雷在研究《老鼠嫁女》中談到:“人們無意識地選擇這大喜中蘊涵大悲的特寫境頭恰恰透露出對生命本質(zhì)的深刻認知:花謝了還會再開,太陽落了還會升起,春天走了還會回來……人,卻沒有這樣的幸運,人正經(jīng)歷了幼兒、兒童、少年、青年、老年和死亡這樣一個過程后,不可能進行新的循環(huán)。邏輯上荒謬的聯(lián)系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動力”《老鼠嫁女》雖然也有荒誕邏輯介入,但實際上最終起關(guān)鍵性作用的仍然是正常邏輯:貓吃老鼠,天經(jīng)地義。這是正常不過,然而歌謠將荒誕的內(nèi)容更加荒誕化,使人看到非理性色彩,卻又逃脫了理性的束縛而呈現(xiàn)喜劇色彩。這些文化要素的差別并不影響到文化母題本身,相反,它們成了文化在交流融合過程中發(fā)生變化的標志。因此,相生相克之道,相互聯(lián)系,相互發(fā)展。

五、文學(xué)作品對鼠的美贊

《老鼠嫁女》所折射的文本寓義,是復(fù)雜的。在文學(xué)作品中,清代蒲松齡在短篇小說《義鼠》里講述了一只小鼠為搶救同伴而勇斗兇猛大蛇的動人故事。他突出了小鼠“勇”、“義”、“智”的形象特點。說它“勇”,主要指它作為一只小小的鼠,個子小,不是蛇的對手,在同伴已死的情況下,小老鼠沒有哀叫逃命,挺身而出與大蛇作殊死的搏斗,“鼠奔來,力嚼其尾”,誓不罷休,斗智斗勇,以弱勝強。正如盛瑞裕先生所云,它是“小人物斗爭精神的折光反映,它給與人的是振奮的精神和昂揚的斗志,是對奴性的否定”。老鼠的機智與勇敢傾注了作者強烈的個人感情。

六、鼠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發(fā)展

鼠雖長得其貌不揚,卻在剪紙、泥塑等藝術(shù)形式中的形象生動可愛。例如藝術(shù)家齊白石、張大千、黃永玉等畫下的老鼠,妙趣橫生、機警而狡獪,幽默又親切。在戲劇方面,演員們表演的鼠戲也是五花八門,饒有風(fēng)趣,如宋代的故事戲《五鼠鬧東京》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而言之,鼠文化是復(fù)雜的,它不單如先民崇拜老鼠生殖器那樣,多子多福,它還在哲學(xué)、生態(tài)學(xué)、人類學(xué)、文學(xué)、自然現(xiàn)象中為人類的夢想提供基礎(chǔ)。雖然老鼠成為丑惡、貪婪、陰險的代表,遭人討厭的根本原因在于與人爭食,人類想方設(shè)法捕殺。老鼠在人的打擊下非但沒有消亡,相反,越來越旺盛。我深刻地明白了鼠在農(nóng)耕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從鼠文化的發(fā)展中看到了人類生存的尷尬、無奈、困窘和悲劇性的命運。有時很困惑于這樣的文化怪圈中,荒誕又處在非理性循環(huán)中。

貓和老鼠相生相克,此消彼長,共存共生,并沒有誰滅了誰。但我們?nèi)祟愑植荒茉诒^絕望中走向消亡,我們?nèi)韵瘛独鲜蠹夼芬话?,要在生命實踐過程中篩篩選選,熱熱鬧鬧,把希望和文明發(fā)展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