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探究性學習研討論文
時間:2022-11-18 08:43:00
導語:英語探究性學習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課程的要求,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力求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盡力擺脫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的羈絆,倡導多元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要求在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張揚個性。
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得在合作、交流之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自主去摸索、體驗,然后獲得知識。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思考然后去學,也就是帶著問題去學是最佳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按其思路與方式得到的知識是最牢靠的知識,也是具有實踐經驗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才能彰顯新課程的概念——民主、開放與科學。但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則有待于我們廣大教師進一步去探討。
一、只提問題,但不解答問題
萊辛有一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真理,一手拿著獲取真理的能力,讓我任選其一的話,那么,我寧要獲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币簿褪钦f,把獲取知識的能力教給學生勝于把知識灌給學生。中科院院士錢鐘韓先生曾經說,他鐘愛一些講課“只提出問題而不解決問題”的“蹩腳教師”。我對此深有體會。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最好莫過于此法。例如:在教therebe時,我板書了四個句子,并在重要部位上打上標記,也就是提出問題,讓他們自主討論。
1.Thereisateacherandfortystudentshere.
2.Therearefortystudentsandateacherhere.
3.Thereisapen,twopencilsandfourbooksonthedesk.
4.Therearetwopencils,apenandfourbooksOnthedesk.
問題提出了,學生的討論是熱烈的,很快就有人說be的數(shù)與and后的名詞無關,隨后又有人更進一步指出:be的數(shù)與最接近它的名詞的數(shù)有關。他們從中學會了對比、分析、歸納和總結的方法。在教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1)Look(vi)atthepicture.√
LookthepictureaL√
Lookatme.√
lookmeat.√
(2)Put(vt)itup.
Putupit.√
Putthepictureup.√
Putupthepicture.√
在此,教師給出問題,提示出lookat是動介結構,而putup則是動副結構,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去總結它們的用法,這種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把腦筋集中到真正的難點上,而且只有自己認真去思考、學習與摸索才能弄清楚,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這樣做,教師教得輕松,但學生卻學得精通,勝過教師用盡吃奶的力氣去講解。
二、讓學生自己去體驗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主探索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相聯(lián)系的問題。
構建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他要去構建自己的信息才行。而且這種構建不可能由他人來代替。書本中的知識是個大海,有無數(shù)的奧秘,只有讓學生自己沖進去探索、體驗,才會自覺地去感悟與掌握。如在教學中,當puton、wear與in都出現(xiàn)時,教師應讓學生自己表演并體驗它們的用法。練習puton時,可讓學生邊穿衣邊說:“It''''sverycold,I''''mputtingonmycoat.”可讓另一位學生指著自己穿的衣服說:“Todaylaulwearingaschoolsweater.”再叫一位同學起立,教師指著她說:“ThesirlinabluesweaterisZhangJiang.”這時,有幾個學生指著我大聲說:“TheoldmaninablackcoatismyEnglishteachen”大家都樂開了懷。因為他們體驗了這三個詞的不同用法。
可見,課堂教學盡可能采用實物教學,這種體驗更是深刻而不易遺忘的。
三、布置社會活動作業(yè)
讓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體驗、探究更是學習英語的一種好方法。購物、旅游、打電話及人際交流的情景教材每冊書必有,如果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深刻的體驗,盡管在堂上進行表演,也是機械地照搬而易于遺忘。如果上課前布置學生對應的社會活動作業(yè),給出任務,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諸如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情感態(tài)度,語言將會與歐美人有什么不同?你有何感觸?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有了親身的體驗之后,再在課堂上表演就傳神得多了。有個學生說出她自己的感觸:“我們購物時,買主賣主彼此之間關系不太融洽,語言交際也不講究禮貌。但課本上反映的事實可以看出歐美人不分貴賤,相互尊重,都說一些很有禮貌的用語,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盡管自己付出了錢,但畢竟是別人在為你服務,所以,應當感謝別人才是?!?/p>
這說明社會活動作業(yè)讓學生去探究、體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對學生的社會知識、語言知識有很大幫助,更為今后進入社會謀生之前作社會調查奠定良好的基礎,并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
四、創(chuàng)設語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英語教學中,有很多習語按單詞的原意翻譯是不能明白它的意思的。但是,有效地利用這些習語于教學中,讓學生探索,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在給出這些詞語讓學生探討它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時,一定要給出相應的句子以提示、引導他們從上下句的意思去探究這一詞組本意所指是什么,絕不能單獨給出,不然會使學生盲目探索,勞而無功。
如:Sheisawethen.TheneighboursareafraidOfherverymuch.
這里的wethen,學生已知不能直譯為“濕母雞”,但下句是鄰居們非常怕她。我沒有作解釋,只要求他們回家體驗一下。第二天就有一個學生對我說,他回家后把家中一只母雞放進院子里的一個水盆中,它把水拍得四處飛濺,沒人敢近,他再聯(lián)想到隔壁的那個“她”,吵架出了名,粗言爛語,從來無人敢惹,鄰里送她個美名“潑婦”。是否wethen就是這個意思?好得很,這就是探究性學習。再如:學習形容詞的比較級時,good-better-best,學生都明白它的意思是“好,更好,最好”。我在黑板上寫上一首小詩:
APoemGood,better,best.NeverLetitrest.Tillgoodisbetter,Andbetter,best.
我要求學生不能逐字翻譯,要用“意譯”譯出它的神韻。這是課后作業(yè),要求做在練習本上,看誰譯得最傳神?第二天檢查,答案五花八門,個別學生摸不著門坎,但有很多學生卻有了一點意思,其中一位學生的答案較為令人滿意。我叫幾個做得較好的學生在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最后才叫那個做得最好的學生朗讀自己的杰作:“好了還更好,學習永不停,繼續(xù)努力干,永遠不滿足?!彼坏斫?,而且在創(chuàng)新了。我鼓勵了他,并且進一步啟迪他們,這是一首押韻詩,全詩一、二、四句都押了│e│韻?!拔覀円灿脻h語給它押上韻好嗎?”“好!請老師押給我們看?!蔽覍懺诤诎迳希骸皟?yōu)中求優(yōu),學無止休。精益求精,力爭上游。”他們都鼓起掌來。后來班主任告訴我,有幾個學生在日記上說這堂課使他們收益甚大,對他們閱讀和寫作有很大啟發(fā),尤其在閱讀中碰到生詞及俚語可以通過上下文去理解,從而讀懂整篇文章。
總之,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探索性學習,能充分彰顯新課程理念“民主、開放與科學”的精神,使學生能自始至終在自主、合作、開放的環(huán)境中去鍥而不舍地追求知識,盡管比較艱辛,但為了尋求真知灼見,卻會樂此不疲,窮追不舍,無形之中也激發(fā)了求知的欲望與興趣。張載有言:“學至于樂,則自不已,故進也?!?/p>
因此,我想教學最好不要簡單地、直白地告訴學生結果,而應讓他們自己去歸納、去總結并感悟出教師所期待的結果,這樣的教學所得出的效果是最佳的。而且,學生的記憶也最牢固,還學會了研究性學習,并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要“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生活,教會學生做人”就得先教會學生善于探究,對科學知識,對人文環(huán)境,對社會萬象都得用心探究,才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