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西習語及其翻譯

時間:2022-03-05 05:16:00

導語:淺議中西習語及其翻譯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中西習語及其翻譯

習語是指在一種語言的漫長演變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每種語言都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習語,它們具備強烈的民族、歷史和地域特征。從廣義來看,習語包括固定短語、諺語、通常用語、謎語和名言警句,等等。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所有語言的習語能夠最佳詮釋其語言的特點,與此同時,習語的翻譯又是最有難度的。本文結合語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討以下問題:中英文習語的不同之處;中英文習語翻譯的規(guī)則及方法。

一、中英文中習語的不同

1.比喻的不同。譯者在翻譯習語時,必須考慮到一些因素,比如,讀者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知識層面等。例如,中國人通常使用“雨后春筍”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發(fā)展。但在英語中,同一件事物人們用“bejustlikemushrooms”比喻。因為竹子不是英國當?shù)氐谋就林参?,即使“竹子”一詞是外來詞,英國人還是很難接受用竹子來比喻上述語意。

2.習俗的不同。最關鍵的不同點是對于“狗”一詞的所持的態(tài)度。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獻諂的動物,在漢語中有很多對狗含有貶義的習語。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英國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習語。例如,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Todogone’ssteps(跟某人走),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等。3.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習語的誕生與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東風”是指“春風”。如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逼渲械摹皷|風”就指“春風”。但是,英國地處西半球,屬于海洋季風氣候,因此在英國刮西風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因此,他們的“西風”來指代“春風”或“春天”。

4.宗教信仰不同。在漢語和英語中,大量的習語體現(xiàn)了與宗教信仰的關系。佛教在中國有超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信仰佛教的中國人相信佛控制著世間的萬物。例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許多西方國家,人們信仰基督教,因此人們視圣經(jīng)為其為人處世的指導原則,許多英語習語來自圣經(jīng)。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見利忘義)。

5.歷史、文學典故不同。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習語,通常取自歷史典故、傳說及寓言等,具有歷史性和強烈的民族特征并廣泛傳播于民間。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漢語如“愚公移山”、“葉公好龍”等。英語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點)、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以上由于文化差異形成的習語的不同,直接造成了英漢兩種語言相互使用上的難度。因此,譯者必須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語言和目標語。

二、習語翻譯的方法和原則

對于翻譯原則,歷來就有不同的觀點。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準則,即翻譯對于百姓而言必須真實、易懂。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魯迅尤其注重翻譯的真實性。張培基則注重于翻譯內(nèi)容邏輯的一致和真實。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A•Nidar強調(diào)“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動態(tài)對等(dynamicequivalence)”。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以下筆者談談習語的常見翻譯法。1.直譯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習語的民族色彩、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有些習語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義,也因為人們相同的情感和社會經(jīng)歷,有些習語在中西語中含義相似或相同。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讀者則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直譯字面意義。例如,“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ris”(福不雙至)、“Longhairandshortwit”(頭發(fā)長,見識短)……

文學手法的翻譯可以保留習語的比喻、民族特征和語言方式等特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讀者熟知另一語言的基礎上。

2.意譯

意譯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內(nèi)容大概含義的基礎上,能夠流暢、自然的翻譯,而不用過分注意細節(jié)翻譯。意譯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刪減。鑒于文化背景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保持原文比喻、形象的民族、地方色彩等。例如,“acatonhotbricks”(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與漢語“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有“非常狼狽、異常焦慮”之意,因此易于讀者理解。但有時候時,我們無法保留原本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同義的習語借用,這時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例如,漢語中的“天有不測風云”。如果將該句直譯成英語會使英語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很難理解漢語的“風云”一詞。如果譯為“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則容易讓英語讀者理解。這樣的例子很多,“breakoutofthepotthatholdusin”被譯為“打破這個把我們關在里面的罐子”,許多非英語的讀者對于這句話感到困惑,因此譯為“出人頭地”更合適。

3.注解

嚴格意義上講,注解不能夠作為翻譯方法解釋,但它確實影響到翻譯的內(nèi)容。因此,當習語被第一次介紹給譯入語時,注解起到關鍵作用?!叭~公好龍”一詞被直譯為“LordSheh’sloveofdragon”,并注解為:“葉公很喜歡龍,在他住的地方畫的、刻的都是龍。有一條真龍聽說這件事后,親自拜訪了他,葉公由于驚嚇過度而發(fā)瘋?!边@則注解起到了恰當?shù)慕忉屪饔谩?/p>

4.直譯和注解的結合

雖然有些習語廣為人知,但非本語言的讀者不知道其來源。因此,有些漢語習語翻譯時將直譯和注解相結合達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例如,“theplannerwerebusybypassingtheGordianknot.”計劃制定者為躲避戈爾迪之結——棘手的問題而忙得不可開交。

以上討論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不同的習語有其特點、形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譯時應采取不同手法靈活處理。

三、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發(fā)展過程,各語言包含的習語豐富而多樣。因習語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同,故傳達的內(nèi)容有差異,人們對于習語的理解容易造成困難,因而習語的翻譯往往是個難點。通過探討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直譯,意譯,注解等翻譯技巧和原則,將原文內(nèi)容靈活處理,相互補充和完善,緊密聯(lián)系習語的文化背景,回歸原文內(nèi)容以及文體風格的基礎上,達到信,達,雅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