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政策
時間:2022-03-14 04:20:00
導語:兩伊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伊拉克和伊朗的戰(zhàn)略地位及戰(zhàn)略價值
1.1伊拉克和伊朗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
1.1.1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的國家伊拉克,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與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約旦、沙特、科威特接壤,東南瀕波斯灣。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伊拉克是中東地區(qū)少有的不缺水的國家。伊朗,位于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里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它控制著海灣東岸和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里海、中亞的最佳通道。
1.1.2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伊拉克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富有“油水”國家。伊拉克的石油質量、儲量、產量長期穩(wěn)居世界前茅。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15億噸,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3.1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位。伊朗同樣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截至2006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約211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伊也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日產原油能力425萬桶。天然氣儲量約27.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5.6%,僅次于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
1.2伊拉克和伊朗的戰(zhàn)略價值隨著主要工業(yè)化國家的發(fā)展,各國對石油資源的依賴與日俱增,各主要大國圍繞著能源的較量日益激烈;伊拉克、伊朗兩國內部以及兩國之間存在地固有的矛盾,為大國介入本地區(qū)事務提供了可乘之機。在不同歷史時期,在多方因素綜合作用下,伊拉克和伊朗突顯出其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和戰(zhàn)略價值。
1.2.1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對抗德國歲月二戰(zhàn)爆發(fā)前,英國與德國在中東進行暗中較量,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與德國的爭奪就公開、激烈化了。雙方在中東的沖突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兩個地區(qū)。對英國來說,伊拉克是它在全球鏈條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一旦失去就會危及海灣和英屬印度的安全,因此英國不能容忍一個反英國政權在伊拉克存在。1941年4月民族主義者拉希德·阿里在軍隊支持下發(fā)動政變,成為伊拉克首相,組成新德政府,拒絕英國提出的從伊拉克調動軍隊的要求,派兵包圍了英國在伊的軍事基地,恢復同德國的外交關系,公開倒向軸心國。二戰(zhàn)爆發(fā)后,伊朗政府雖然持親德態(tài)度,但考慮到伊朗所處的位置,決定對兩個相互敵對的集團——同盟國和軸心國保持對等的距離,宣布實行中立。禮薩·汗在第12屆議會的講話中,再次強調伊朗嚴守中立的立場,表示伊朗希望與“所有的國家一律保持有好關系”。伊朗借中立之名繼續(xù)向德國提供它所需要的物資,伊朗政府的親德行為并沒有改變,只是在英國的壓力下,變的更加隱蔽。英國為了切斷德國與伊朗的來往,在海上攔截往來于德國與伊朗的貨船。德國卻與蘇聯(lián)達成一項協(xié)議,允許德國與伊朗的物資運輸借道蘇聯(lián)轉運。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向蘇聯(lián)發(fā)動進攻后,伊朗的處境發(fā)生了變化,蘇聯(lián)也要求伊朗中斷與德國的往來。同盟國還要求借道伊朗向蘇聯(lián)轉運物資。禮薩·汗已感到英、蘇將采取行動,就在1941年解除了親德的馬廷·達弗塔里的首相職務,禁止德國人從事反對同盟國的宣傳活動。但英蘇兩國決定完全控制伊朗,消滅德國在伊朗的勢力。兩國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照會伊朗政府,要求它將所有德國僑民驅逐出伊朗。禮薩·汗拒絕了英、蘇的要求,他認為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大多為伊朗政府部門或企業(yè)所聘請,只要他們不從事非法活動,伊朗政府有義務在道義上保護他們。
1.2.2在冷戰(zhàn)時期,遏制蘇聯(lián)的一道屏障朝鮮戰(zhàn)爭后,美國為防止蘇聯(lián)在中東地區(qū)敲開通往溫暖印度洋的大門,提出建立一個小型中東軍事集團,即由蘇聯(lián)的鄰國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接近蘇聯(lián)的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組成北方軍事聯(lián)盟,并逐步形成中東軍事集團。其目的在于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連接起來,從而對社會主義集團形成包圍之勢。1954年4月21日,美國與伊拉克就締結軍事援助協(xié)定進行換文,表示將“采取一切可能需要的合理措施以發(fā)展它們的防御能力”,并“采取適當步驟以保證有效地使用美國所提供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試圖通過組建地區(qū)同盟來維護波斯灣的安全,促使伊拉克與土耳其于1955年2月24日正式簽署《相互合作公約》,即《巴格達條約》。英國、巴基斯坦、伊朗分別于同年4月、9月和10月相繼加入該條約。同年11月,這個條約的成員舉行首次理事會,正式宣布成立“巴格達條約組織”。美國不是該組織正式成員,僅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該組織活動,但是,美國人卻在該組織關鍵的委員會中擔任職務,并參與它所有的磋商,同時還向締約國提供經濟、技術和軍事援助。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爾在國會上發(fā)表以“拯救中東”為核心的中東政策特別咨文,即“艾森豪威爾主義”,要求國會授權總統(tǒng)保護中東國家的獨立而使用武裝部隊,既遏制蘇聯(lián)向中東滲透,又控制中東各國日益高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伊拉克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個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的國家,也是最新西方的阿拉伯國家。該計劃以巴格達條約組織的成立為標志,該條約中將兩伊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西方對蘇聯(lián)實行“大包圍圈”計劃的重要一環(huán),突顯了伊拉克和伊朗的地緣價值。
1.2.3伊拉克戰(zhàn)爭后,美國開始擺弄中東新棋盤早在90年代中期,美國就把中東的反美國家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等稱之為“無賴國家”?!?.11”事件后,美國再次將伊朗、伊拉克列入“邪惡軸心”國家行列。防范和打擊這些“邪惡國家”自然就成為美國在中東謀求霸權,維護戰(zhàn)略利益的關鍵所在。2003年6月1日,布什率先提出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即美國可以在沒有受到恐怖分子襲擊的情況下,率先對恐怖分子和“邪惡國家”進行先發(fā)制人的軍事打擊。這表明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已經由冷戰(zhàn)時期的“威懾遏制”向“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轉變。2003年,美英師出無名,在“先發(fā)制人”戰(zhàn)略的指引下,發(fā)動了伊拉克戰(zhàn)爭并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同時又將戰(zhàn)爭矛頭直指伊朗。美國改造“邪惡軸心”政權的戰(zhàn)略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在塔利班政權、薩達姆政權接連被美國顛覆之后,伊朗自然就成為下一步美國重點改造對象。2004年美國提出“大中東民主計劃”,試圖通過在中東推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建立起美式民主和價值觀念,從根本上鏟除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從而進一步控制中東地區(qū)。伊拉克作為美國這場改造過程中的“試驗田”,無疑起著標桿性作用。
2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及對兩伊威脅的認知
美國政府曾多次系統(tǒng)闡述其在中東的重大戰(zhàn)略利益:①石油利益。保障海灣石油以合理的價格獲取,并且保證海灣石油不被某一國所掌控。②國家安全利益。主要包括:“遏制激進民族主義國家的挑戰(zhàn),防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打擊恐怖主義活動”等方面。③中東主要盟國的安全,尤其是以色列和海灣君主國的安全。以色列和海灣君主國的事關美國在中東戰(zhàn)略部署,也是美國維護海灣及中東安全的保障線。④經濟利益。中東一直是世界重要的軍火貿易市場,市場前景十分誘人,美國作為世界上軍火出口大國不能不為之動心。兩伊作為美國的“敵對國家”對美國在中東的國家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2.1石油利益21世紀世界各國將更加依賴波斯灣石油,尤其是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也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波斯灣的石油。美政府直言不諱地承認,“波斯灣石油對美國的重要性必須從全球角度來理解”;1994年7月21日美國政府發(fā)表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zhàn)略》也充分考慮了對石油能源特別是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明確指出,“美國在中東有長久利益”,“從較長遠的時期來看,隨著國內資源的逐漸枯竭,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程度越發(fā)重要。自第一次石油沖擊以來,美國經濟大約增長了75%,可是那期間我們的石油消耗幾乎沒變,而石油產量卻下降了。這些事實表明:必須繼續(xù)持久地依靠充分利用和節(jié)約能源,尋找其他能源資源。盡管采取節(jié)約能源措施,美國仍然對無限制地獲取這種重要的資源有極大的興趣?!?/p>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悍然入侵科威特,并很占領了科威特。美國在波斯灣的主要目標,即確保石油自由輸出和防止不友好國家建立地區(qū)霸權?!叭绻_達姆被允許占領科威特,并由此掌握全球近9%的石油產量,那么,他的經濟力量就會超過占據(jù)全球約10%石油產量的沙特。此外,他的軍隊如果不遭受損失并占領科威特,就會使他進而對沙特構成嚴重威脅,致使沙特人被有效地芬蘭化——即被迫遵從國外或巴格達主宰的石油政策。一旦遇到危機,巴格達就可以通過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進而促使油價飆升來破壞全球經濟。即使薩達姆選擇遵循高產量、低油價的政策,其即將獲得的巨大石油收入,也會使他近乎無限制地把錢用于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計劃、支持恐怖主義和其他喜歡的工程。世界將不得不面對一個用核武器武裝起來的薩達姆,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p>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惟一水道?;魻柲酒澓{是世界上石油運輸最繁忙的通道,平均每8~10分鐘就會有一條油輪通過這里,每年有7.5億噸以上的石油通過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占波斯灣地區(qū)石油運出量的80%,全球石油貿易量的40%??刂屏嘶魻柲酒澓{就意味著控制住了世界石油的命脈。伊朗在兩伊戰(zhàn)爭期間,為了加強對霍爾木茲海峽海峽的控制,頻繁襲擊過往的油輪。1993年,伊朗從俄羅斯購買了三艘基洛級攻擊潛艇并在沿海的三個基地部署了約18枚“CSSN-2蠶式”反艦導彈。1994年10月,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部署大量軍隊和防空導彈,以期在西方國家發(fā)動對伊朗的攻擊時切斷西方國家石油通道。伊朗還加緊擴大小型攻擊艇編隊規(guī)模,準備對來犯的美軍艦只實施“狼群戰(zhàn)術”。據(jù)美軍專家預測,目前,伊朗至少擁有2000枚各類型水雷,擁有3艘俄制“基洛”級潛艇、60余艘小型艦艇、4艘袖珍潛艇和新型國產“鯨”式潛艇。一旦伊朗對霍爾木茲海峽海峽實行封鎖,無疑是對石油依賴日益嚴重的國際社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2.2國家安全利益由于伊拉克所處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擁有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尤其是美國害怕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并且薩達姆政權敢于同美國叫板,公然挑戰(zhàn)美國主導下的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qū)的穩(wěn)定,因此伊拉克已經對美國冷戰(zhàn)后極力維護的世界領導地位構成嚴重的現(xiàn)實威脅。海灣戰(zhàn)爭為布什構建“世界新秩序”提供了良好契機,也使伊拉克經濟軍事實力受到重創(chuàng)。布什隨即推動聯(lián)合國對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以期伊拉克在聯(lián)合國的制裁下伊拉克人民起來推翻薩達姆政權。嚴厲的經濟制裁導致了伊拉克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但薩達姆政權依然屹立不倒。克林頓政府試圖借助伊拉克國內反對派的力量來推翻薩達姆政權,但由于反對派內部派系林立,內訌不斷,嚴重影響了與薩達姆斗爭的力度?!?.11”事件后,布什政府力借反恐之機以軍事手段強行改變薩達姆政權。如果美國能夠在伊拉克問題上得手,那不僅將保證石油的安全,鞏固它在海灣乃至整個中東的主導地位,而且將加強它對中、東歐和廣大中亞地區(qū)的輻射影響,提高它對國際事務的控制能力,更好的維護它的單極世界。同伊拉克相比,伊朗被認為對美國構成的潛在威脅更大。在美國看來,伊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恐怖主義發(fā)起國”,伊朗不斷支持全球性的暗殺活動和恐怖事件,資助真主黨、哈馬斯以及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等反對和平派別破壞中東和談,并且每年要向這些恐怖組織提供數(shù)億美元的經濟資助,使得這些暴力行動肆虐猖狂,嚴重威脅到中東以至非洲、歐洲、亞洲、美洲等各個地區(qū)的安全;伊朗積極發(fā)展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并試圖發(fā)展核武器,違背核不擴散條約精神,同時伊朗長期以來擴軍備戰(zhàn),從俄羅斯等國家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以實現(xiàn)軍隊現(xiàn)代化,企圖稱霸海灣,主導中東地區(qū)事務;伊朗還一直大力輸出具有極端性的伊斯蘭革命思想,其勢力不斷向亞、非、歐的穆斯林世界擴大,尤其美國和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會引發(fā)穆斯林世界激進的伊斯蘭運動,危及他們的統(tǒng)治。
2.3維護以色列的安全長期以來,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一直是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重大利益所在。美以不僅擁有相同的社會制度和相同的價值觀,具有獨特的歷史、宗教和文化聯(lián)系,兩國還互相擁有戰(zhàn)略需要??夏岬鲜堑谝晃惶嵘酪躁P系的美國總統(tǒng)。1962年,肯尼迪在會見當時以色列外長梅厄夫人時承認美以之間存在著特殊關系,并承諾對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負責。約翰遜時期,美國改變了在阿以之間保持平衡的政策,開始與以色列建立一種心照不宣的特殊關系。尼克松政府更加看重以色列在維護美國利益方面的價值,加強了同以色列的全面合作。尼克松不但利用以色列來抗衡蘇聯(lián),還希望通過增強以色列的力量來解決阿以沖突。“9.11”事件后,美國和以色列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方面找到了新的戰(zhàn)略戰(zhàn)略合作點,以色列在美國的全球反恐戰(zhàn)略中的地位突出。海灣戰(zhàn)爭期間,以色列曾遭受伊拉克38枚“飛毛腿”導彈的攻擊?!?.11”事件后,美國力主對伊拉克開戰(zhàn),作為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必然要面對的將是或攜有生化武器的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襲擊。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從發(fā)射到擊中以色列境內的目標最多不超過7分鐘,并且在導彈落地爆炸之前誰也不知道它所攜帶的是否為生化彈頭。長期以來,伊朗都把以色列看作是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的工具,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裘纺嵴J為:“殖民主義無論是左翼還是友翼都企圖消滅伊斯蘭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正在包圍伊斯蘭各民族,掠奪他們的財產和自然資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以色列政權的目的是鎮(zhèn)壓和殖民伊斯蘭各民族?!毕麥缫陨械难哉撛谝晾室了固m革命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常掛在伊朗領導人的嘴邊,只是在霍梅尼去世后,伊朗為緩和與西方世界的關系,對此有所淡化而已。2005年伊朗強硬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總統(tǒng)。內賈德上臺不久就語出驚人,聲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內賈德對以色列在中東地區(qū)的生存權提出了置疑,加之伊朗核問題久拖不決,導致兩國關系面臨劍拔弩張的局面。
3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美國兩伊政策
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兩伊主要采取地區(qū)均勢戰(zhàn)略,即防止兩伊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成為威脅美國霸權的地區(qū)性大國。在兩伊戰(zhàn)爭期間,美國在兩伊之間實行“雙軌”政策:即當伊拉克在戰(zhàn)爭中節(jié)節(jié)勝利時,美國便暗中支持伊朗,并制造了所謂“伊朗門事件”,而當伊朗轉守為攻后,美國又開始偏袒伊拉克,并為其提供軍事援助、農業(yè)貸款以及重要情報,美國艦隊還以“航海自由”為借口在波斯灣攻擊伊朗海軍。這一時期,美國在兩伊的總體目標是使雙方兩敗俱傷,盡可能的削弱雙方力量,使兩伊均無法構成對美國霸權的威脅。
1990年,當伊拉克軍隊悍然入侵并很快占領了科威特,美國驟然轉變了對伊拉克的態(tài)度。在入侵之前,他(薩達姆)是美國的朋友,而入侵后則馬上成了‘新的希特勒’。1991年1月17日,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fā)動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大規(guī)??找u;同年2月24日,多國部隊發(fā)動大規(guī)模地面進攻,隨即多國部隊解放了科威特,并重創(chuàng)伊拉克部隊,伊拉克的行為遭到了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嚴厲懲罰。但是美國也不愿意過分削弱伊拉克力量,防止伊拉克被過分削弱而影響兩伊力量的均衡??肆诸D時期,美國調整了兩伊政策,放棄了維持兩伊勢力均衡的做法,推出了“雙重遏制”戰(zhàn)略。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顧問安東尼·萊克在闡述“雙重遏制”戰(zhàn)略時把伊拉克、伊朗、利比亞等國均視為“對抗國家”。他認為伊拉克在兩伊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使伊朗的常規(guī)進攻能力大為下降,而伊拉克在海灣戰(zhàn)爭中被打敗也使其進攻能力降低,但這類國家在“從事野心勃勃而代價高昂的軍事計劃,尤其是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和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以保護其政權或在國外推進其目標”,“它們的行為是咄咄逼人的和對抗性的”,其勢力一旦增長就會“嚴重威脅正在其周圍建立的民主秩序”。而“雙重遏制”戰(zhàn)略的基本目的“是對付巴格達和德黑蘭的敵對態(tài)度”,在中東建立一種起促進作用的均勢,以“保護美國在維護盟友的安全和使石油以穩(wěn)定價格自由流動方面的利益”。從小布什上臺至“9.11”事件以前,美國的兩伊政策并沒有發(fā)生多大的變化,美國仍然奉行“雙重遏制”的兩伊政策。“9.11”事件后,美國的整個對外政策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兩伊政策作為其整個對外政策的一部分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反恐成為這個階段的重心,并將在國情咨文中將伊朗、伊拉克列入“邪惡軸心”國家,實為“雙重遏制”政策的繼續(xù)或翻版。在對阿富汗進行軍事打擊后,2003年又發(fā)動了伊拉克戰(zhàn)爭并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美國借反恐之名先后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同時又將矛頭直指伊朗。2004年提出所謂改造中東的“大中東民主計劃”,試圖通過在“大中東”實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美式民主和價值觀遏制、淡化、甚至取代伊斯蘭教的影響,鏟除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從而進一步控制中東地區(qū)。
4結語
兩伊均地處海灣重要戰(zhàn)略地位,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氣等重要戰(zhàn)略資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伊還具有重要的地緣戰(zhàn)略價值。中東也因其固有的民族、宗教、領土、歷史等內在矛盾,為美國介入中東事務敞開了大門。二戰(zhàn)后至今,美國一直都在謀求世界的霸主地位,并試圖建立在其主導下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東作為美國建立新秩序的戰(zhàn)略要地,備受美國重視。兩伊作為中東的重要國家,因其對美國中東國家利益構成嚴重威脅,被美國視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大障礙。居于這種認知,“9.11”事件后,美國借反恐之機相繼發(fā)動了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目的就是要推翻邪惡政權,維護美國在中東利益,強化美國主導下的中東政治經濟新秩序。因此,改變政權戰(zhàn)略成為伊拉克戰(zhàn)爭后美國兩伊政策的重點。隨著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伊朗失去了抵擋美國進攻的一道天然屏障,伊朗儼然成為美國下一個重點改造對象??v觀80年代后美國兩伊政策發(fā)展演變,從里根、老布什維持兩伊“弱勢均衡”到克林頓時期的“雙重遏制”,再到小布什的“改變政權”,美國的兩伊政策變的越發(fā)清晰,越發(fā)具有攻擊性。為此,從整體的視角來審視美國的兩伊政策變得十分必要。它能夠為人們認識當前美國兩伊政策,以及預測未來美國兩伊政策走向提供一定的借鑒。
5參考文獻
1孫德剛.從大國爭奪黑海海峽看二戰(zhàn)前后中東格局的演變[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2):76
2張鐵偉.伊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76
3左文華,肖憲.當代中東國際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100
4王繩祖.國際關系史(第八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326
5高祖貴.美國與伊斯蘭世界[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245
6王京烈.中東戰(zhàn)略地位和美國中東政策的調整[J].西亞非洲,1991(6)
7高祖貴.美國與伊斯蘭世界[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249-250
8楊興禮,等.伊朗與美國關系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106
9趙偉明.中東問題與美國中東政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6-8
10王新龍.以色列與伊朗的恩怨情仇[J].當代世界,2007,(4):18
11PaulDAmato,“U.S.InterventionintheMiddleEast:BloodforOil”[OL]
12安東尼·萊克.對付對抗國家[J].外交,1994,(3):4
13王京烈.從整體考察美國中東政策[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