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填空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3:57:00

導語:留白填空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白填空管理論文

[摘要]由李安執(zhí)導、根據(jù)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色·戒》,將敘事重心回歸到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全盤過程上,著力填充原著敘事所留下的空白。作為對原著的一種解讀,影片《色·戒》存在一些對張愛玲作品理解上的偏誤。電影重塑和顛覆了原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其主題意蘊也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原著。

[關鍵詞]《色·戒》敘事比較

電影《色·戒》的公映以及引發(fā)的熱烈討論,無疑是2007年最受人關注的文化現(xiàn)象。在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上,這部由李安執(zhí)導、根據(jù)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使李安事隔兩年之后再一次贏得了金獅獎。2007年華語影壇的最后一項盛事——臺灣電影金馬獎對《色·戒》也是青睞有加,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在內的7項大獎都歸屬于李安的這部力作。電影中的場面、演員的表演尺度等問題使影片在公映前即成為了最熱門的話題。而張愛玲的原著小說是否有美化漢奸之嫌,隨著影片的上映重新得到了受眾的關注。電影與小說像或不像、孰優(yōu)孰劣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既然是文學改編電影,自然免不了與原作進行一番對照。哪怕是些微改動,也會惹來觀眾(毋寧說是原著讀者)的質疑?!渡そ洹冯姴焕狻J聦嵣?,改編不僅僅是被動的、完全的直譯。它更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任何一部改編作品都不可能等同于原作。

《色·戒》是張愛玲晚年的代表作,寫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幾個青年學生施行“美人計”刺殺汪偽特務,因“美人”通風報信導致行動失敗,青年學生們反遭捕殺的故事。依照我們對類似題材的慣性思維,這應該是一個精彩絕倫,曲折離奇而又險象環(huán)生的故事。事實卻出乎意料。

小說敘事的重心并沒有放在刺殺行動的展呈上。而在表現(xiàn)行動的參與者一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內心感受和主觀意識上。整個故事情節(jié),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動來推動的。雖然小說將敘事時間限定在刺殺行動的當天,也追敘了“美人計”的由來及過程;但是,處于情節(jié)鏈中的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聯(lián)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倚賴王佳芝的心理活動從側面加以呈現(xiàn)的,而且缺乏細節(jié)的描繪。因此,張愛玲的《色·戒》在敘述故事的同時也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留白造就了小說敘事上突出的特點,即“似是而非,暖昧含混”。尤其表現(xiàn)在人物性格不鮮明,人物關系不明朗、情感關系不確定等幾方面。最讓人疑惑的是,小說在王佳芝的所思所想上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卻并沒有交代清楚她的臨場變卦出于何種心理動機,且又有著怎樣的心理發(fā)展軌跡。相反,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是,王佳芝從沒有忘記她身肩的任務。為此,張愛玲細致地描繪了咖啡館、珠寶店以及街道等幾個相對獨立而又彼此聯(lián)系的空間;虛構了王佳芝對于刺殺行動將如何進行的種種想象:還寫到了她在等待刺殺對象——易先生時修補妝容、整理衣飾等細微的外部動作,以渲染壓抑的氣氛、勾畫人物焦灼的情緒。除此之外,小說對于王佳芝與易先生的關系這一關鍵問題的表述,也具有相當?shù)拿曰笮?。與張愛玲筆下眾多女性角色相類似,王佳芝是個清高、矜持,又有些世故的女子。十五六歲時,她身邊就不乏男性的追求,她則一味抵擋他們的攻勢,不為所動。然而,為了扮作已婚少婦去誘殺老易,她輕易就失去了童貞。之后,她差不多放棄了對愛情的渴望與夢想,冒著隨時遭遇殺身之禍的危險,以情婦的身份接近老易。按照常人的思維邏輯,王佳芝不可能愛上這個毀掉她生活的男人。而王佳芝自己在審視與老易的情感關系時,本身也無法認同所謂由色生情、由欲生愛的可能性。她深諳男女之間感情游戲的規(guī)則,知道老易提出送她戒指無非是歡場上的伎倆,與愛情無涉。有了這些鋪陳,王佳芝在一瞬間覺得老易是愛著她的,因此放走了他的“突轉”顯然極不合常理。而隨著情節(jié)的急轉直下,在敘事開始時就已設置好的、敘事中看似層層推進的懸念——刺殺行動本身,直到敘事結束時也沒有發(fā)生,徹底成為了虛設。

小說敘事所留下的空白和疑點甚多,給閱讀設置了重重障礙。它們一方面影響了對作品的讀解,另一方面則激發(fā)了一如李安似的探尋寶山面目的熱情。

不少人認為《色·戒》系影射張愛玲與胡蘭成戀愛的往事,涉及到作者復雜而隱秘的心路歷程,所以張愛玲才不得不用隱筆、曲筆。其實大可不必作這般猜測。張愛玲也曾告誡過讀者,不要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xiàn)實中的人對號入座。悲劇性是張愛玲作品一貫的底色。在張愛玲對現(xiàn)實與人生的冷靜剖析里蘊含著一種超乎個人的、深刻的悲劇意識《色·戒》旨在描摹置身于宏大歷史背景下的普通個體的悲劇性命運,張愛玲則自始至終關注著命運背后的陰影——人的存在與人性。小說為我們精當?shù)卦忈屃酥T如存在與虛無,意義與價值的失落,人際問的冷漠與疏離等現(xiàn)代主義式的經(jīng)典命題。這恰恰得益于其敘事上的留白。

其一,人生的荒誕

張愛玲善于挖掘生命個體超越庸常生活狀態(tài)的思想、行為、經(jīng)歷和遭遇?!渡そ洹芳措[含著普通人對傳奇人生的追尋。鄺裕民等一干流亡到香港的青年學生,在大環(huán)境的刺激和時代氛圍的激蕩下,定下了用“美人計”鋤奸的計劃。曾經(jīng)是學校劇團當家花旦的王佳芝被大家推選出來當“誘餌”。包括她在內的所有參與者都有一股欣欣然,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的激情。哪怕王佳芝要犧牲女人的清白,雖不情愿,但也很坦然。這種坦然緣自鋤奸計劃與英雄義舉相等同的認同感。因漢奸不告而別,鋤奸計劃無疾而終。義舉霎時成為空談,榮耀感即刻化為烏有。時隔兩年,輾轉到了上海之后,這群人二度聚首,再襄義舉。但是,此時的鋤奸行動成了他們加入重慶特務組織的敲門磚,多少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所有人,尤其王佳芝,更像是任人擺布的棋子,當初的豪情已經(jīng)蹤跡難覓。實際上,鋤奸行動之于佳芝,較之其他人有特殊的意義。它無疑是為她挽回尊嚴的一個機會,是彌補她曾付出的慘重代價的一個機會。然而,竟然因為她本人放走了漢奸而又一次前功盡棄。王佳芝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扮演以失敗而告終。凡人的英雄夢徹底幻滅,只留給人虛空的感受。隨著鋤奸行動性質的一再演變,其原有的正義、無畏、民族自尊等有價值的內涵也一再被消解。許多讀者對王佳芝的行為無法釋懷,同時也質疑張愛玲把故事背景放在抗戰(zhàn)時期的用心。之所以寫刺殺漢奸的故事,道理很明白:在面對涉及民族大義的問題時,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明辨是非。懲戒一個出賣民族利益的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況且,時勢造英雄。這樣的背景正好給了王佳芝一個流芳千古的機會??杉幢闳绱?,她仍然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不僅做不成英雄,反而成了罪人。王佳芝與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叛國者形象不同,后者總是為了滿足自身某些卑劣的欲望,而棄大義于不顧。她的行為,則是一時的偶然性起了決定作用。有時候,人的言行和意識之間存在著莫名的差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說根本無需去解釋王佳芝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歷史選擇了王佳芝,讓她譜寫人生的傳奇,可是她得到的只有命運無常的體驗而已。人生的荒誕和不可理喻之感油然而生。那些處于平淡無奇、庸碌無為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之下的人,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終究是說不清的謎。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張愛玲式的傳奇,在平民化的敘述視角中隱藏著作者的理性批判意識,以及生命體驗里特有的悲劇意識。

其二,自我的虛無

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每個人,都有雙重身份。一重是社會賦予每個人的角色,是個體展示在社會公眾面前的形象。另一重是我們稱之為自我的角色。它們并不總是重合、一致的,而是充滿矛盾與沖突的。多數(shù)情況下,個人能否扮演好社會角色,需要對自我進行調節(jié)、規(guī)避,以符合社會的整體規(guī)范。在《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社會身份主要有兩種——愛國學生與漢奸情婦——本來是南轅北轍、反差巨大的形象奇妙地加諸在了同一個人身上。前一種是王佳芝自己選擇的結果,后一種則是她為了成全前一種身份的別無選擇。愛國學生這一身份使她在易公館的生活也好,在與易先生夫婦及其朋友周旋時也好,都如履薄冰,終日擔驚受怕。漢奸情婦這一身份又使她自暴自棄和自慚形穢,在人前喪失了應有的尊嚴。張愛玲沒有正面描寫王佳芝可能受到的折磨與煎熬,卻寫她回想與老易之間的調情;寫她算計著怎樣索取老易承諾過的戒指,權且當是取信對方的手段。在王佳芝身上既有出于志士心理的小心和謹慎,也有暗合情婦心態(tài)的陶醉和虛榮。圍繞她的諸多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任憑讀者猜測。正是小說敘事上的曖昧性,最能襯托出王佳芝的生存狀態(tài)與處境。在身份的混雜之下,王佳芝的自我早已迷失,只剩錯亂之感。究竟該以何種身份而存在,是連她自己也弄不清的問題。她用“他們那伙人”來稱呼一起參與刺殺行動的同學,似乎自己并不是其中的一員。而當她回想和老易交往的情形時,又不自覺地流露出身為情婦的自艾自憐。事實上,兩種身份對于她來講,都不過是幻影而已。因之,她與老易、同學都刻意保持著距離,試圖從角色中抽離出來。這可以看作是其自我的本能的抗爭??墒牵@種抗爭未免太過乏力。在社會角色的擠壓之下,沒有了自我存在的空間,人只能隨波逐流。當王佳芝應同學的請求再次參與曾擱淺的行動時,張愛玲寫到“她也義不容辭”。仔細體味,這幾個字少了些許英雄出征的血性和豪氣,卻多了幾分命不可違的無奈與惶惑。而當王佳芝明白過來尚有自我,想要為自己活著的時候,生命已然將到盡頭。老易逃走之后,她在心里連續(xù)念叨了三次“太晚了”,充滿了對愛情的感知來得太遲的懊悔,還有對愛情近在眼前卻難以把握的悵然。此時的她對即將降臨的災難還沒有絲毫的覺悟。王佳芝放走老易的行為,像是其自我的曇花一現(xiàn)。而她竟為此斷送了自己和同學的性命,并將背負一生也洗涮不掉的污名。命運的無情和殘酷,人在命運面前的身不由己、無能為力,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得到強有力的彰顯。

其三,主體的偏執(zhí)

王佳芝的內心活動是《色·戒》整部作品的敘事核心。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被置放于她的回憶這一敘事框架之中;對外部世界中一切事物及人的看法直接影響她的行為方式;每個人的是非對錯也只由她一人來評判。心之所感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往往相左。因此,現(xiàn)代主義文學強調是主觀世界,而不是客觀世界,才是真實的。有許多現(xiàn)代主義作品都流露出了對客觀的疑慮。在這一點上,張愛玲似乎走得更遠。人對外界的主觀感受是否真實,人是否應該相信自己,也是值得懷疑的問題。小說中,對事件和人的敘述都與王佳芝的主觀參與相涉,純客觀描寫近乎是不存在的。與之相對應,王佳芝對人和事的主觀判斷是否準確,很難在小說中找到根據(jù)。而她對于外界的看法和感應總是變動不居的,剛想到什么,旋即又會否定它。這自然讓讀者心生霧里看花的迷惑。比如:開始,她否定了“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的說法,因為她想起第一個性伴侶梁閏生時只有厭棄。接著,她覺得對老易倒不能斬釘截鐵地說不愛,前述那句話并非全無道理。隨后,她憶起未能在與老易的兩次幽會中得到歡娛,再一次推翻了前一閃念。王佳芝思想上的反復和不確定性恰恰表明人的主觀感受未必是可靠的。小說在某些細節(jié)處也暗示了主觀感受與事實之間的偏差。比如,王佳芝對同學們的笑容異常敏感,把它看作對她的嘲諷和輕視,因此她有意疏遠他們。相反的,在珠寶店選定戒指后,老易的笑容卻讓王佳芝心生憐惜,進而認為他是愛她的。換個角度看,同學們都明白她的遭遇,他們躲避她的目光,用微笑來解除尷尬、掩飾不安,是極其自然的情感反應。而老易的微笑未見得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再如,她擔心被同伴秘密執(zhí)行處決,卻從沒想過會死在老易手上。故事的結局,同學們與她一起赴死,老易就是劊子手。而老易本可以留下她的性命,但他為了免除授人以柄的威脅還是殺了她。他一方面為得到真愛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思量著拿“美人計事件”威嚇太太,囑其謹慎善后。這樣看來,王佳芝對愛情的感知是一個不擇不扣的錯覺。軟弱、自私、貪婪、虛榮、冷漠、殘酷等人性的弱點,讓人與人之間無法達成信賴與理解。由此,人只能遁入個體的主觀世界??墒?,人的主觀感受多半是聊以自慰式的虛妄之想,也未必可靠。人最終連自己的意識也無法把握,卻尚不自知。正是主體的偏執(zhí)加快了王佳芝的毀滅。人際之間的疏離、溝通的困難,除開他人的因素之外,《色·戒》顯然意在重新審視每個人自身的一己之責。

可見,《色·戒》是一部關于人生的寓言,其中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和人的深刻的認識。小說的寫作過程歷時近30年,一再刪減,只保留下來現(xiàn)時可見的一萬多字的內容。其在敘事上的“欲語還休和語焉不詳”,當然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其目的和功能不僅在于刺激讀者的想象,而是用以呈現(xiàn)作品主題的、必要的結構形式。因此,不能隨意地填補《色·戒》敘事上所留下的空白。一旦填補,勢必影響作品的深層意蘊的表達。

“小說雖然只有28頁,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想象空間,在電影里,我們就是要把它做足?!毕鄬τ谛≌f文本,電影有意識地將敘事重心回歸到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全盤過程上,著力去填充小說所留下的空白。很明顯,李安試圖通過對事件來龍去脈的細致展現(xiàn)去揭示出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對其行為邏輯做出合理的解釋。正基于此,一個首尾完整,一波三折,有起有伏的故事得以在影片中清晰可見。

有意思的是,面對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是否產(chǎn)生了愛情,是否因欲生愛等疑問,多數(shù)人傾向于是,而不是否。李安正是如此。影片圍繞對既有的確切答案的揭示,去安排和組織情節(jié)?!昂芏嘣频L輕的東西必須翻江倒海去做,因為電影是落實的一個媒體,經(jīng)過這個階段,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并不是很適用;第二個階段,變動情節(jié)添加文字后,有些變動比較大,但也是為了忠于小說,最后當看到實景、人以后,我知道我不像張愛玲了?!睂嶋H上,電影較之小說最大的變化,并非像導演闡述中所強調的那樣——因藝術與文學二者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帶來了差異性。李安的《色·戒》作為原著的一種解讀。存在一些對張愛玲作品理解上的偏誤。

第一,人物形象的顛覆

與眾多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一樣,《色·戒》也不太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刻畫。惟其如此,形象才不只是特指某一個,而更具備了泛指任何生命個體的普遍意義。經(jīng)過電影的改編,幾個人物形象及其相互關系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莫過于王佳芝與易先生關系的發(fā)展與演變。

小說中,對于王佳芝的身世背景只字未提。電影則增加了幾處細節(jié),比如父親的寡情、舅母的勢利,樹立起她作為一個孤苦無依、寄人籬下的“孤兒”的形象。小說中,雖然王佳芝單方對鄺裕民曾有過期望與幻想,但他們之間只有普通同學這層關系。電影里,鄺裕民擔當了王佳芝的精神導師這一角色。兩個人之間有朦朧的愛意,但因“美人計”的關系,未得發(fā)展就消逝了。缺乏親友的關愛,情感無所依傍,對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的渴望,都為王佳芝最后倒向老易作了合情合理的鋪墊。在李安的導演之下,王佳芝與老易漸次發(fā)展的愛情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先是彼此的試探。電影敷演了小說中沒有實現(xiàn)的,或是不存在的情節(jié)一王佳芝陪老易做西裝時的調情,兩人在咖啡館里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等。再是愛的滋生。這一點,影片是通過三場戲來體現(xiàn)的。其間,王佳芝體驗了欲望滿足時的快感,經(jīng)歷了內心矛盾帶來的折磨,接受了抗拒與掙扎之后的沉淪。最后是心靈的契合。李安精心化用了《馬路天使》中周璇三唱《天涯歌女》的經(jīng)典場景。在一個日式酒館里,隨著王佳芝在吟唱三段歌詞時漸漸溶入了感情,她也確證了自己對老易的愛。影片中,王佳芝放走老易的行為,完全是她有意識的選擇,不是事出偶然。這從她走出珠寶店之后的情形可見一斑。小說中,王佳芝攔下三輪車,去一個無人知曉的親戚家避禍:電影中,王佳芝要去的地方則是老易與她幽會的公寓。相對于小說中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愛的懵懂無知,電影中的王佳芝卻陷入了愛欲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兩相對照,王佳芝這一人物形象有了根本的變化。電影中的王佳芝無疑是幸福的,至少,她對愛情有了切實的感受和體驗。而小說中的王佳芝只能沉溺于愛情的幻覺中自欺欺人。

易先生的形象更是判若兩人。小說沒有將這個人物塑造成以往作品中常見的、臉譜化的形象。但是,其性情中固有的自私、冷酷、狠毒仍然展露無疑。王佳芝不會知道驚魂不定的他“精神恍惚,臉上憋不住的喜氣洋洋,帶三分春色”,一副勝利者的姿態(tài)。小說結尾處隱去王佳芝的內心視像,卻寫老易的心理活動,更加加深了人物命運的悲劇性意味。到了電影里,老易對王佳芝動了真感情。他在王佳芝面前傾吐心聲,尋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他允許王佳芝介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片中,是老易托珠寶店為王佳芝專門打造鉆戒。戒指真正成為了愛情的信物。他在指示殺人之后雙手顫抖、臉色蒼白、眼泛淚光,都可視作其對愛情的緬懷。這樣的老易與小說里的形象相去甚遠。

不難看出,和原著中人與人之間空寂的氛圍不同,電影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溫情。所以,才有老易的秘書明知王佳芝的刺客身份卻知情不報;易太太佯裝不曉王佳芝與老易的關系,對其照顧有加;鄺裕民任王佳芝失身他人在先,后又甘愿獻出自己的愛情拯救她等等諸多經(jīng)不起推敲的地方。只不過,李安式的、有些刻意的溫情,與張愛玲的初衷背道而馳。張愛玲向來不把道德尺度強加給其筆下的人物。因此,她對于王佳芝沒有批判,反而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至于老易這個人物,張愛玲從人的角度而不是從漢奸的身份對其進行觀照?!渡そ洹吩饔幸粋€相當開放的結局?!巴跫阎ナ录备嬉欢温?,老易雖有所感觸,但絕不會為王佳芝的死而悲傷。也許,他仍將褻玩愛情而樂此不疲。人總是舍本逐末,甚至于明明意識到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為何物,卻能夠毫不吝惜地將其舍棄。在張愛玲看來,似這般迷失了本性的人更加值得悲憫。因此,小說沒有對老易或其他人物在道德和人性方面加以任何裝點。研究者普遍認為張愛玲的作品中隱藏著上帝的眼光,這是李安的作品無法企及的。

第二,主題意蘊的偏離

影片《色·戒》其實是一曲愛情的挽歌。它脫胎于愛而不能的母題,這是觀眾,尤其西方觀眾再熟悉不過的。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悲劇,這樣的題材也不陌生?!稄V島之戀》、《第四十一》等影片中法國少女與德國士兵,紅軍戰(zhàn)士與白匪軍官的故事在中國的抗日學生與漢奸身上得到重演。“我覺得色好像是感性,戒好像是理性一樣,也是有這么一個辯證的意味在里面。”李安在解題時如是說。影片沿襲了李安電影中駕輕就熟的、標志性的、對于情感與理智的沖突的展示。在小說中,張愛玲對二戰(zhàn)背景采取了虛化和淡化的處理方式,并沒有特別渲染時代氣氛。李安則非常注重凸顯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鏡頭中戒備森嚴的易公館,流離失所的難民,鄺裕民與副官的殊死搏斗,陰森恐怖的刑訊室,無一不在提醒我們戰(zhàn)時生存的艱難。在這樣嚴酷的環(huán)境之下,愛情當然也更顯彌足珍貴。影片展現(xiàn)了不合乎政治倫理的愛情在王佳芝心里掀起的巨大波瀾。她甚至顧不得體面,在其他人的面前談論自己在老易面前的逐步淪陷。說到底,李安將故事安放在展現(xiàn)個人情感、欲望與身兼的義務、責任之間的矛盾這一傳統(tǒng)敘事模式之中。影片突出的是人與時代、人與環(huán)境,人與道德戒律、人與倫理規(guī)范等外在因素之間的強烈沖突。這是李安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且與以往李安的作品相類似,《色·戒》限然是情感壓倒理智占得上風。

影片《色戒》亦想借助被毀滅的愛情,反思人的悲劇性命運。不過,電影在思想蘊含上遠沒有達到原著的高度。張愛玲對人生、人性的直面,套用一句李安對《色·戒》的評價:“張愛玲的原著切入角度很獨特,而她通過這個事件對人性的挖掘在中國沒有第二人能和她相比。”《色·戒》的故事不僅僅止于男女之間的情事,作品的主題蘊含也不僅僅止于探究情愛世界里兩性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情欲與法理的矛盾。如前所述,《色·戒》是一部人生的寓言。張愛玲的原著當然涉及了人與外部異己力量的對抗(這一點在電影中得到大肆渲染),但更多的是揭示人內在的分裂以及人自身固有的矛盾性等問題。在解讀原著時,只有從其表面的愛情故事的圈囿中跳脫出來,方能看清其內蘊。電影的改編卻偏偏過多糾纏于此一方面。電影中,愛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到消亡大有超越鋤奸行動的發(fā)生、發(fā)展到失敗,成為敘事主線的勢頭。幾段露骨的戲只是為電影增加噱頭而已。實際上,內地上映的、經(jīng)刪減過的版本并不影響觀眾對影片的讀解。在某種程度上,電影闡釋的主題已經(jīng)偏離了原著的本意。電影對原著本事所作的填補和改動,徹底破壞了張愛玲為我們勾勒的亦真亦幻、混沌難分的現(xiàn)實人生圖景,消弭了原著中張愛玲對人的自我主體的哲學思考,也削弱了原著的悲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