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電影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4:18: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主旋律電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主旋律電影

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征綜述

[摘要]在主旋律電影二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融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主旋律電影。主旋律電影是黨和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創(chuàng)作特點。本文從主旋律電影的選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就其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特點創(chuàng)作模式表現形式綜觀

二十年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教育性與娛樂性相統一,體現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大眾文化消費的完美結合。但從總體上講,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和宣傳性,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論文百事通因此,分析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可以使我們深入地認識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主旋律電影。

對于主旋律電影的分類,一般是按題材和內容來劃分,將其分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和重大現實題材電影等三種。主旋律電影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一、主旋律電影的選材多以革命歷史題材、重大現實題材為主

主旋律電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黨和政府斥巨資拍攝大量的主旋律電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這里。由此中國主旋律電影多以表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與現實生活風貌為主。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可以使廣大觀眾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并起到了反思歷史、關照現實、認識生活的功能。

查看全文

新主旋律電影敘事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來,一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電影在上映后屢獲高票房,甚至成為現象級作品。這些新主旋律電影與傳統主旋律電影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敘事策略方面。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由宏大敘事的范式轉向微宏敘事,同時更加注重人文關懷,以平民的家國情懷為視角,運用多元化結構完成敘事,這種敘事策略為今后新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新主旋律電影;敘事策略;《我和我的祖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在2019年國慶檔期間上映的一部獻禮片,于短時間內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影片選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7個代表性事件,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下由不同的導演創(chuàng)作完成。電影是敘事的藝術,把故事講好是創(chuàng)作者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作為新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如何打破傳統敘事范式,在商業(yè)片大行其道的今天獲得成功的?本文在對電影進行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探尋其敘事策略,以期為新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找尋突破口。

一、新主旋律電影的誕生與發(fā)展

電影是具有雙重屬性的文化產品,長期以來,其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我國電影生產中的重要支撐,由此涌現了一大批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主旋律電影,然而其經濟屬性卻遭到忽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很好地吸引受眾。近些年來這一狀況有所變化,在國家政策主導下,電影的商業(yè)價值得到業(yè)界的重視,在制作過程中不僅更加尊重受眾的需求,還積極轉變創(chuàng)作理念,生產出了有別于主旋律電影的作品,從而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有學者認為,這些同樣是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需要與之前的進行區(qū)分,所以開始使用“新主旋律電影”的概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反映主流價值觀的電影。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更加受到國家重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市場得到繁榮發(fā)展,在數量上出現了較大的增長,也出現了一些滌蕩心靈的作品。與此同時,主旋律電影的概念不斷得到厘清,時任廣電部電影局局長騰進賢在1987年提出了電影制作要堅持主旋律的發(fā)展方向,又在1991年的全國電影創(chuàng)作會議后提出具體要求:“我們的電影創(chuàng)作應該突出頌揚時代精神,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它應成為一種融匯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全部藝術思維過程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自覺的內驅力,是充實于電影藝術家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體現著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精神力量?!?994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會上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再次得到重視。然而,很多主旋律電影堅持宏大敘事這一范式,電影敘事結構單調、視角單一,帶有濃重的說教意味。特別是在商業(yè)片大量上映之時,主旋律電影的影響力往往不夠理想。進入21世紀以后,得益于文化產業(yè)的不斷改革,這一現象逐漸發(fā)生變化。以《建國大業(yè)》為標志,官方主導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開始更加注重受眾的需求,并加入商業(yè)元素,大批明星聯袂出演,塑造了視覺和聽覺上的“奇觀”。理念上,創(chuàng)作者更加尊重電影的規(guī)律,開始回歸到電影的本體層面敘事。為了對不同時期的主旋律電影進行更好的區(qū)分并開展相應的研究,有學者提出了“新主旋律電影”的概念。就有關新主旋律電影的研究而言,一些研究者認為新主旋律電影在堅持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手法更加靈活,具有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的特征。也有學者認為主旋律電影實質上等同于主流商業(yè)大片,這一觀點是將新主旋律電影放在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商業(yè)大片的范疇進行研究,無法充分地與更加重視政治性的主旋律電影進行比較研究,會造成研究的割裂。周漢杰和曲瑋婷則認為,“區(qū)別于傳統主旋律電影,新主旋律電影不再將政治性、藝術性和商業(yè)性三者割裂開來,而是用更加廣泛的題材、更多樣化的敘事、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更多元化的影像表現方式來承載中國新時代的精神,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思想價值內涵?!边@一概念更加完整、準確地概括了新主旋律電影的特性、題材和敘事等內涵,因而本文將在這一定義基礎上展開研究。

二、新主旋律電影的敘事策略

查看全文

國產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營銷研究論文

摘要:當下國產主旋律電影正在繁榮發(fā)展,經歷了最初的低估時期,隨著我國電影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和市場產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國產主旋律影片借鑒了商業(yè)化電影成功的實踐運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場營銷中,不僅帶領國產電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陸續(xù)占領國內電影市場以及票房份額,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主流電影市場的競爭,在2009年已經成為國產電影票房的主導力量。本文在當下中國電影的市場環(huán)境中,對國產主旋律影片商業(yè)化策略以及《建國大業(yè)》這一成功典范進行了探討。

論文首先追溯了國產主旋律影片的發(fā)展軌跡,對其發(fā)展進行了總結,講述了國產主旋律影片的現狀。通過市場營銷學的知識,對國產主旋律影片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進行了兩方面的分析,即宏觀和微觀環(huán)境。結合市場經濟學的理論,在與美國影片和國產商業(yè)片的對比中對國產主旋律影片經營的優(yōu)劣勢進行分析;第三部分通過對電影《建國大業(yè)》的營銷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則通過以上的分析,對國產主旋律影片發(fā)展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國產主旋律電影;電影營銷;營銷策略

前言

作為國產電影中的一支獨特力量,傳統的國產主旋律電影要求反應現實生活、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基調昂揚向上,能夠激發(fā)人們追求理想的意念,產生催人奮進的力量。按理說主旋律片應該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較理想的市場回報率。但現實是冷峻而耐人尋味的,如電影部門于1998著手規(guī)劃將18部國產電影確定為建國50周年國慶獻禮片,卻以“熱媒體、冷票房”而告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影事業(yè)得到了巨大發(fā)展。進入21世紀,隨著一系列電影管理條例的出臺和國產電影市場化運作體系的日漸成熟,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yè)電影成功涌現出來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道路仍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主旋律電影面臨著商業(yè)化包裝和營銷過度的可能趨勢問題。在商業(yè)化的過程中一味追求“好萊塢式”的營銷模式,未能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人文價值嚴重缺失,商業(yè)性會掩蓋其本應該發(fā)揮起的反應現實生活、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基調昂揚向上,能夠激發(fā)人們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主旋律影片還是難以逃離“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查看全文

國產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營銷研究論文

摘要:當下國產主旋律電影正在繁榮發(fā)展,經歷了最初的低估時期,隨著我國電影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和市場產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國產主旋律影片借鑒了商業(yè)化電影成功的實踐運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場營銷中,不僅帶領國產電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陸續(xù)占領國內電影市場以及票房份額,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主流電影市場的競爭,在2009年已經成為國產電影票房的主導力量。本文在當下中國電影的市場環(huán)境中,對國產主旋律影片商業(yè)化策略以及《建國大業(yè)》這一成功典范進行了探討。

論文首先追溯了國產主旋律影片的發(fā)展軌跡,對其發(fā)展進行了總結,講述了國產主旋律影片的現狀。通過市場營銷學的知識,對國產主旋律影片所處的市場環(huán)境進行了兩方面的分析,即宏觀和微觀環(huán)境。結合市場經濟學的理論,在與美國影片和國產商業(yè)片的對比中對國產主旋律影片經營的優(yōu)劣勢進行分析;第三部分通過對電影《建國大業(yè)》的營銷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則通過以上的分析,對國產主旋律影片發(fā)展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國產主旋律電影;電影營銷;營銷策略

前言

作為國產電影中的一支獨特力量,傳統的國產主旋律電影要求反應現實生活、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基調昂揚向上,能夠激發(fā)人們追求理想的意念,產生催人奮進的力量。按理說主旋律片應該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并且有較理想的市場回報率。但現實是冷峻而耐人尋味的,如電影部門于1998著手規(guī)劃將18部國產電影確定為建國50周年國慶獻禮片,卻以“熱媒體、冷票房”而告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影事業(yè)得到了巨大發(fā)展。進入21世紀,隨著一系列電影管理條例的出臺和國產電影市場化運作體系的日漸成熟,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yè)電影成功涌現出來并先后走向世界。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道路仍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主旋律電影面臨著商業(yè)化包裝和營銷過度的可能趨勢問題。在商業(yè)化的過程中一味追求“好萊塢式”的營銷模式,未能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人文價值嚴重缺失,商業(yè)性會掩蓋其本應該發(fā)揮起的反應現實生活、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基調昂揚向上,能夠激發(fā)人們追求理想意念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主旋律影片還是難以逃離“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查看全文

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特征探析論文

[摘要]在主旋律電影二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融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主旋律電影。主旋律電影是黨和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創(chuàng)作特點。本文從主旋律電影的選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就其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特點創(chuàng)作模式表現形式綜觀

二十年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教育性與娛樂性相統一,體現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大眾文化消費的完美結合。但從總體上講,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和宣傳性,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分析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可以使我們深入地認識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主旋律電影。

對于主旋律電影的分類,一般是按題材和內容來劃分,將其分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和重大現實題材電影等三種。主旋律電影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一、主旋律電影的選材多以革命歷史題材、重大現實題材為主

主旋律電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黨和政府斥巨資拍攝大量的主旋律電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這里。由此中國主旋律電影多以表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與現實生活風貌為主。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可以使廣大觀眾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并起到了反思歷史、關照現實、認識生活的功能。例如,《長征》全景式地再現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悲壯歷程,《重慶談判》反映國內革命斗爭的重要史實,《大決戰(zhàn)》系列片展現了解放戰(zhàn)爭的三大戰(zhàn)役和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宏大場面,《萬隆之行》反映了我國外交斗爭的不平凡的歷史,《國歌》刻畫了無數愛國者勇往直前的光輝形象。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獻禮影片《我的長征》通過一名紅軍小戰(zhàn)士的獨特視角,對紅軍長征的歷史畫卷給予了全景式展現,精致巧妙的構思和大氣磅礴的氣勢,使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擁有了嶄新的意蘊和格局。重大歷史題材影片《東京審判》形象展示了二戰(zhàn)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東條英機等日本甲級戰(zhàn)犯的歷史過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險惡嘴臉,以真實的氛圍、凝重的情節(jié)、史詩般的風格,引發(fā)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查看全文

探究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

摘要:在主旋律電影二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融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主旋律電影。主旋律電影是黨和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創(chuàng)作特點。本文從主旋律電影的選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就其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特點創(chuàng)作模式表現形式綜觀

二十年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教育性與娛樂性相統一,體現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大眾文化消費的完美結合。但從總體上講,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和宣傳性,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分析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可以使我們深入地認識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主旋律電影。

對于主旋律電影的分類,一般是按題材和內容來劃分,將其分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和重大現實題材電影等三種。主旋律電影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一、主旋律電影的選材多以革命歷史題材、重大現實題材為主

主旋律電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黨和政府斥巨資拍攝大量的主旋律電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這里。由此中國主旋律電影多以表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與現實生活風貌為主。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可以使廣大觀眾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并起到了反思歷史、關照現實、認識生活的功能。

查看全文

淺談主旋律電影發(fā)展與突破

[摘要]2019年10月,主旋律電影市場迎來最強國慶檔?;厥捉鼛啄陙碇餍呻娪笆袌觯絹碓蕉嗑哂袝r代氣息的中國特色故事開始走上熒幕,主旋律電影的內涵面臨著新一輪解構和建構。國內電影市場的年輕化和觀影需求的多樣化,驅使電影表現方法和制作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在引發(fā)觀眾強烈共鳴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發(fā)展與突破。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電影內涵表現手法發(fā)展與突破

不同于前幾年國慶檔,2019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同時上映的三部主旋律獻禮電影格外引人關注。據中國票房網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晚間,國慶檔電影總票房突破50億元。其中尤以《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的表現最為搶眼,票房分別突破22.17億元、19.72億元和8.2億元。從這些取得良好市場效益的電影所表達的主題不難發(fā)現,主旋律電影價值觀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符合時代價值取向。

主旋律電影:一個被概念“耽誤”了的故事寶庫

1987年的全國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主旋律電影”第一次以概念的形式被正式提出。當時對主旋律電影的內容界定為:表現黨和軍隊光輝業(yè)績的革命歷史題材和體現時代精神的現實題材。前一類作品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闊,屬于大投資大制作的“大片”,早期的代表有《開國大典》《開天辟地》;后一類電影大多講述人物故事,代表作品有《外交風云》《孫中山》。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主旋律電影一度扮演著弘揚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加之早期很多主旋律電影過分強調影片的宣教功能,輕視影片的藝術和娛樂屬性,常常會陷入一種空洞乏味、蒼白無力的敘事誤區(qū)。當主旋律電影成為教條式政治宣傳的代名詞,自然很難激發(fā)觀眾的觀影熱情。觀眾長期的刻板印象使得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主旋律電影的魅力被遮蔽。從故事題材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革命歷史還是時代英雄,都有值得挖掘、表現的故事點。一度受制于“概念”的主旋律電影,其實是一座豐富的故事寶庫,有著取之不盡的紅色經典。早期的主旋律電影中,不乏將敘事模式和價值闡釋結合得很好的系列佳作。其中《離開雷鋒的日子》《外交風云》《生死抉擇》分別奪得1996年、1998年、2000年的國產電影票房冠軍。上世紀90年代初拍攝的《大決戰(zhàn)》堪稱史詩級大片,這部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巨作,幾乎重現了對于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戰(zhàn)役”。影片中的許多大場面鏡頭都是實景拍攝,參與拍攝人員超過10萬,動用物資包括TNT炸藥160噸、血漿100公斤、空炮彈170多萬發(fā)、真炮彈1萬多發(fā)……《大決戰(zhàn)》帶給觀眾的震撼來自其對歷史真實的反映。無論規(guī)??涨暗膽?zhàn)爭場面的描寫,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忠實于歷史事實?!洞鬀Q戰(zhàn)》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宣揚,并不是口號式的呈現,而是通過鏡頭讓觀眾在“潤物細無聲”中去體會。最讓觀眾動容的是其對戰(zhàn)爭殘酷不加任何粉飾的正面呈現,如《遼沈戰(zhàn)役》中錦州外圍陣地上,一個老炊事員挑著飯菜面對遍地陣亡戰(zhàn)士喊“開飯”的情景;《淮海戰(zhàn)役》中蓋著白布的戰(zhàn)士遺體一眼望不到頭等場面,讓觀眾真實感悟到在這場決定民族命運的空前的大決戰(zhàn)中,這些平凡血肉之軀的偉大。在觀影需求愈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當代電影市場,越來越有趣的主旋律故事開始登上銀幕。小人物成長為拯救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孤膽英雄《戰(zhàn)狼》;體現國際視野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用江湖世界重新呈現紅色經典的《智取威虎山》;以女性化視角展現個體小人物在抗戰(zhàn)歷史中迷茫與選擇的《明月幾時有》;講述新中國成立70年普通人故事的《我和我的祖國》;展現介乎于“平凡與偉大”兩者之間的新時代英雄《烈火英雄》《中國機長》……都表現出新時代主旋律電影敘事模式的轉變,它不再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輸出宏大的敘事套路,而是開始親近觀眾,將一個個能夠觸動觀眾心弦、引起觀眾共鳴和深思的中國故事娓娓道來。

從形式到內在的商業(yè)化進程

查看全文

深究主旋律電影的娛樂化趨向

摘要:回顧過去,大多主旋律電影都顯現著道德至上、國家至上等說教性較強的主題。在優(yōu)勝劣態(tài)的今天,當代電影人也開始思考主旋律電影模式的變化,無論是《云水謠》、《建國大業(yè)》還是《風聲》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現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議論熱潮,更是將主流娛樂化推向了傳播的焦點。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應該前瞻性地把握主流社會心理。只有完成政治與娛樂的平衡發(fā)展,才能在電影與政治的夾層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銜接。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媒介形式;傳播載體;主流娛樂化

回顧過去,大多主旋律電影都顯現著道德至上、國家至上等說教性較強的主題。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周星教授認為,主旋律電影喜歡“板著面孔,端起架子,它忽略了常態(tài)人的藝術表現和正常的生活故事邏輯,具體表現為歌功頌德和講大道理,顯得不可親,不自然,不鮮活”。在優(yōu)勝劣態(tài)的今天,當代電影人也開始思考主旋律電影模式的變化,因為這種變化是時展的變化,也是風聲水起的大眾娛樂化的需要。的確,回顧2010年,無論是《云水謠》、《建國大業(yè)》還是《風聲》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現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議論熱潮,更是將主流娛樂化推向了傳播的焦點。無論是題材的多樣性還是源源不斷的愛情,特技,明星等商業(yè)元素,主旋律電影在宣揚意識形態(tài)之余還包攬了市場和觀眾,創(chuàng)造了票房奇跡,我想,歸根結底,這是影片的綜合呈現迎合了觀眾的娛樂心理所產生的結果。

一、大眾娛樂催生的“主旋律”

雖然“娛樂”這個詞的稱謂從理論上講并不十分準確,但在中國電影經過漫長的發(fā)展后,“全民娛樂”的現象越來越顯現,這表明中國電影人始終要意識到需要重新審視電影的價值功能。

施拉姆說過,“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笔紫?,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工具,不可否認,他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對文化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正如尼爾•波滋曼在《娛樂至死》的第一章講到的“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彪m然我們無法注意到電影這種媒介形式對我們接受它所傳達的文化內容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但是電影中的各種手法,呈現模式以及它所帶來的視覺快感都對我們接受它所傳達的信息有著直接的作用。

查看全文

主旋律電影發(fā)展措施研討

主旋律電影是以宣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價值核心,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主題,以歌頌英雄人物、反映社會現實、激勵觀眾斗志為主要導向,符合主流文化,體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電影作品。

中國加入WTO以后,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外來影片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國電影市場,觀眾觀影人數快速增加,但卻對國產影片造成很大的沖擊。為了保證國產影片的市場占有率,2002年《英雄》開啟了國產大片的創(chuàng)作之門,激起了國產大片的創(chuàng)作熱潮。商業(yè)大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產片的市場占有率,但面對好萊塢的不斷進入,也顯得力不從心,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顯現出來。面對這種嚴峻的市場形勢,主旋律電影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一方面,鞏固了國內電影市場,提高了國產片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現了時代風貌,弘揚了民族精神??死紶栐?,電影比其他藝術更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電影是“人民深層傾向的反映”--而這基于兩個最基本的理由:“第一,電影不是個人產品”;“第二,電影必須適應大量的觀眾愿望。”“無疑,美國觀眾接受好萊塢塞給他們的東西,但,從長遠觀點看,決定好萊塢生產性質的,是觀眾的愿望”,因為“電影提供了過去某個時期社會內部運作的精神反映”。①《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等影片的成功充分說明,主旋律電影是具有巨大市場競爭力和觀眾影響力的。拍好主旋律電影既是提高國產影片市場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人們愛國主義意識的需要,更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化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主要是為了滿足大眾精神層面的需求。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觀影者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態(tài)度。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發(fā)展多元主體投資的融資機制,逐步減少對政府的依賴,增強其自身的獨立性,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在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滿足市場需求這兩方面上是相輔相成而非相互對立的。近年來國產主旋律電影如《建國大業(yè)》便是主旋律電影市場化發(fā)展模式的成功典范,獲得了4.2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票房的好與否并非是衡量一部主旋律電影質量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但卻是市場對其客觀直接的評判。電影拍出來就是給觀眾看的,如果一部電影拍出來以后,沒有觀眾看,那么只能說其是一堆膠片,既不會得到市場的肯定,也不會實現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觀眾用手中的電影票,對電影投票,行使自己的“選舉權”。主旋律電影要適應市場,追求高票房,才能實現自身又好又快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審美觀。

(2)商業(yè)化

電影消費不同于其他商品消費,電影提供的是視聽娛樂產品。塞繆爾•馬克斯在他的《邁耶和撒爾伯格》一書中這樣描寫電影消費過程:“電影院是觀眾購買愉悅的商店,和大多數買賣交易不同,購買者不把所購商品帶走。他們付錢觀看電影,然后帶著記憶離去。當最后一個消費者付錢看完電影離去時,出售過的影片仍然屬于銷售者?!雹陔娪跋M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影生產,滿足觀眾的娛樂訴求,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獲得愉悅體驗,激起再次消費的欲望。從而使電影消費促進電影生產,電影生產引領電影消費,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主旋律電影要想贏得觀眾,提高市場競爭力,就要借鑒商業(yè)電影的運作模式,進行商業(yè)化包裝。深入挖掘影片中的商業(yè)元素,契合觀眾的觀影訴求,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題材優(yōu)勢,主旋律電影宣揚的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體現的是國家意志,這就決定了其獨特的題材--政治題材。另一方面,通過明星效應來提高影片知名度。電影明星作為商業(yè)電影中最活躍的商業(yè)元素之一,其市場影響力是巨大的。在當下,電影觀眾的主流人群趨向低齡化和青春化,主旋律電影選用具有票房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明星陣容來拍,不僅提高了影片的市場競爭力,為票房保駕護航,而且擴大了影片的社會影響力,提高了影片識別度。正如巴拉茲指出的:“英雄、俊杰、楷模、典范,是所有民族的文學中不可缺少的。從遠古史詩到近代電影,莫不如此?!雹垭娪懊餍亲鳛榫哂幸欢ㄉ鐣绊懥Φ墓娙宋?,很大程度上更似一種文化符號,引領著大眾娛樂文化的發(fā)展潮流。選用觀眾熟知的明星扮演主旋律電影中的英雄人物,有利于拉近英雄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引起觀眾的共鳴,使英雄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活。如影片《秋之白華》,竇驍飾演瞿秋白,董潔飾演楊之華,融合歷史與時尚元素,深深地吸引了今天的觀眾。

查看全文

主旋律電影的家國敘事探析

摘要:《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主旋律電影的典型代表,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這部影片巧妙的按照時間順序,選取了七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之中,去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間的家國故事,表現了平凡的中國人民凝心聚力愛我中華的深刻主題,本文圍繞電影中七個故事所體現的七種愛國之心對該片的主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分析

2019年9月30日,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公映,為祖國獻禮。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聚焦了人們的目光,成為同期影片中的佼佼者。最終更是獲得了31.02億的超高票房。《我和我的祖國》并沒有像傳統的主旋律電影那樣,選擇宏大的題材去加以英雄化的表達,而是深入到平凡小人物的生活之中,通過電影中七個故事展現七種真心,映射出普通中國老百姓的家國情懷。

一、《前夜》——匠心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開篇第一個故事《前夜》,是以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作為歷史背景。經過連年的戰(zhàn)爭,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甚至連一個簡單的電動升旗裝置都沒有,需要首次嘗試制作,這個光榮且艱巨的任務就落到了主人公林治遠的頭上。由于科技落后、物資匱乏,直到9月30日,距離開國大典只剩14個小時的時候,電動升旗裝置還沒能制作完善。管虎導演便抓住這一細節(jié)為觀眾講述了一個關于匠心筑夢的真實的故事。為了保證開國大典上電動升旗裝置不出現任何問題,主人公林治遠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動旗桿的設計制作當中。他按照1∶3的比例,重建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升旗裝置。期間,為完成任務他一個月沒有回家;為調試旗桿他努力克服恐高;為完善裝置他反復進行試驗;在發(fā)現問題時他想盡辦法解決。這個故事通過一點一滴的細節(jié)處理,展現出了林治遠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的工匠精神。最終,他懷抱一顆匠心成就了全中國人民的夢想!

二、《相遇》——丹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