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4:12: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義和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義和團運動研究論文
九十年前,當歷史開始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在中國的心臟地帶爆發(fā)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西方侵略的群眾運動。事變肇端於山東地區(qū)零星發(fā)生的民教沖突,從一八九九年起事態(tài)像脫僵的野馬一樣迅速發(fā)展,演變?yōu)橐还上瘨哉麄€北中國的排外浪潮。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沒有明確的宗旨,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仇恨——是仇恨將來自不同地域,從事不同職業(yè)的人們組織為一支隊伍;是仇恨引導他們拆除鐵路,割斷電線,焚毀教堂并包圍使館區(qū);又是仇恨使得他們忘卻恐懼,拿起冷兵器時代的武器抗擊馬克沁機槍和克虜伯缐膛炮裝備的八國聯(lián)軍。在一八九九——一九○○年運動高潮期間大量表現(xiàn)出來的癲狂行為是人類在飽受外部刺激、累積的敵對情緒超出心理抑制閥限(注一)情況下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引發(fā)這種反應的不是國與國之間純粹的利害沖突,而是屈辱,一種深入人心靈的屈辱。祗有當尊嚴遭到最粗暴地踐踏的時候,一個民族才會迸發(fā)出這樣野蠻的近乎本能的仇恨感。
將義和團運動置於世界歷史的背景前面,我們就會看到這樣一幅圖景: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少數(sh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產業(yè)革命之后形成的巨大的經濟、軍事、技術的優(yōu)勢瘋狂地掠奪殖民地,瓜分「勢力范圍」,在人類的歷史上第一次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國家關系體系(注二)¾¾近代國際關系體系。近代國際關系體系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世界的國際秩序——原來存在於[文明世界]的國家關系的規(guī)范被規(guī)定為國際關系準則,作為這些規(guī)范的核心的西方哲學則提升為普遍的國家行為的道德基礎。隨著十九世紀中后期西方的勢力和影響空前膨脹,基督教民族對其文化和哲學的信心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傳教士將他們的神奉為「唯一真神」,以一種不可抑制的熱情反對其它民族的[偶像崇拜];政治家、實業(yè)家和商人則是世俗的傳教士,他們將西方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奉為人類文明生活的唯一模式,帶著同樣的宗教狂熱強迫其它民族接受他們的哲學和價值觀。當所有這些人的欲望和意志在國家政策的層面上反映出來的時候,人格化的國家作為國際關系行為體(注三)也就扮演了熱衷於使和它們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家[改宗]的[西方文明宣教師]的角色。迅速發(fā)展的生產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巨大的軍事優(yōu)勢為西方國家將其意志強加非西方世界提供了暴力手段,而西方版本的國際關系體系則替這種國家行為簽發(fā)了一份「通行證」。對「文明國家」來說,近代國際關系體系是一個使它們的權力欲不斷得到滿足的機制,而對非西方民族來說,近代國際關系體系則是一個使其每時每刻都在蒙受屈辱的機制;越是熱愛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就對這種屈辱感受得越深刻。強烈的自信和不可抑制的熱情幫助基督教民族擴張勢力和影響,在世界的范圍確立了西方的統(tǒng)治;而當這種自信和熱情發(fā)展到利用近代國際關系體系肆無忌憚地觸犯其它民族的文化禁忌,傷害這些民族歷史地形成的民族感情的時候,事物的發(fā)展就走到了它的反面——西方世界的文化滲透激發(f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首先作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仇恨發(fā)展起來的近代民族主義成為一面最有感召力的旗幟;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斗爭風起云涌,不斷沖擊著以基督教民族為中心的世界秩序——近代國際關系體系。
作為世界范圍民族主義浪潮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和團運動為我們提供了一樁在國際關系中由文化和哲學的對立引發(fā)國際沖突的典型個案。本文將分四個部分探討近代國際關系體系和義和團運動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義和團運動對我們建立一個健康的國際秩序有什么啟示。
近代國際關系體系源於三十年戰(zhàn)爭之后正式形成的西方國家關系體系。十五世紀末之后,歐洲各主要國家開始進入絕對主義時代。絕對君主制(注四)代替了等級君主制(注五),權力從分散的貴族那里集中到專制君主的手中,松散的多元的早期國家逐步演變?yōu)橹醒爰瘷嗟慕褡鍑?。各國內部權力結構的變動給國際政治注入了全新的內容:曾經盛極一時的封建領主的私人外交隨著封建主的沒落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民族國家開始作為新型的外交主體登上了權力斗爭的舞臺。倫敦、巴黎、華沙、馬德里、維也納、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取代了中世紀星羅棋布的采邑成為歐洲的權力中心。圍繞著領土和權力,新興的民族國家展開了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和軍事斗爭,力圖最大限度地攫取國家利益。一六一八——一六四八年的三十年戰(zhàn)爭將幾乎所有的歐洲強國都裹挾進去。戰(zhàn)爭的殘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國的君主普遍意識到只有確立一個包括共同利益、規(guī)則和單一價值觀的國家關系體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續(xù)受到損害。一六四八年的《威斯特伐里亞條約》(TheTreatyofWestphalia)重新劃分各國領土和德國各諸侯的領地,將武力作出的裁決以多邊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三十年戰(zhàn)爭是西方國家關系體系的催生婆,在戰(zhàn)爭的瓦礫?焉希桓鋈碌墓手刃蚩汲魷幀8菝攔收窩д吒ダ椎呂錕恕な媛難芯浚鞣焦夜叵堤逑抵饕ǎ?/P>
1.相互承認擁有國家主權的國家。
2.以國際法的原則處理相互關系。
論義和團中的紅燈照研究論文
摘要:義和團,在清末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紅燈照,作為它的附屬和同盟軍也同樣的登上了歷史舞臺。紅燈照是在義和團滅洋法術的需求之下產生的,她們在戰(zhàn)場上利用法力助義和團一臂之力,卻在義和團失敗之后成為義和團的犧牲品。
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時候,有人在天津北鄉(xiāng)挖支河獲得一座殘碑,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只有二十字可辨,文曰:“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紅燈照滿街,那時才算苦。”姑且不論此碑是否是當時人們杜撰的,但是,碑文中所提到的“紅燈照”卻的確是作為義和團戰(zhàn)陣中的一支“紅色娘子軍”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政治舞臺上,成為了義和團反清滅洋的同盟軍。關于紅燈照的歷史,很多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專家學者都沒有涉及到。而一般有涉及到的,大多認為這是一場20世紀初的婦女解放運動。然而,確實是如此嗎?
紅燈照,是在義和團領導之下的由十幾歲少女組成的組織。它早于義和團在盧保鐵路沿線戰(zhàn)斗時,就已經開始有一些女子參與戰(zhàn)斗了。但是她的盛行就如義和團般,位于京津地區(qū),與義和團共生滅。
義和團是用法術包裝起來的農民武裝,他們到處宣傳“受術于神,傳之[于]人,刀劍不入,槍子不重,掣云御風,進退自在”“教練神拳,精之能槍炮不入,籍以殲滅西人,共伸大義”,力圖“仗神威以寒夷膽”。但是,盡管他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卻是相當?shù)募芍M跟女子有什么瓜葛。女子,實際上已經被納入了義和團的忌諱系統(tǒng)當中,成為“污穢”、“不潔”的符號。為了避免在語言上涉及到女子,他們甚至將社會上對女子的通用叫法都給改成歧視性的名稱,“老婦謂之老寡婦,少艾謂之小媳婦,女陰謂之小妖洞,強奸謂之攪小妖洞。浪花者,婦女之小足也?!背酥猓x和團還常常把法術失靈、對洋人戰(zhàn)爭失敗歸咎于女子們,認為是她們的出現(xiàn)導致了自己法術的無法正常產生效用?!皢柸幗烫靡逊?,延燒數(shù)十家,團云火時有婦人外出,致破其術,故延及。于是見婦人則殺”,諸如此類的記載在當時關于義和團的日記當中是常常可以看到的。因此,為了防止女子對法術的破壞,義和團對于女子的行動做出了許多的限制,“不令婦女出門,防污穢也”、“匪且不令婦女出至階墀,且不準在窗欞內向階墀窺看?!笔`女子的外出自由,與當時社會所奉行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宗旨倒是不相上下,可謂尚不會對女子產生太大的影響,然而,義和團卻在當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涿匪盛時,令婦女七日不梳頭,不洗臉,不裹腳,安坐床上,勿行動?!笨梢韵胂?,一個正常女子七天不刷洗,就安坐在床上巋然不動,對于女子是一種如何悲慘的情形?而這些,僅僅是因為義和團的“婦女不洗頭,砍去洋人頭;婦女不裹腳,殺盡洋人笑呵呵”、“婦女不洗臉,能把洋人趕”。所以,在當時,女子就成為了義和團重點隔離的對象,倘有女子不遵守義和團的規(guī)定,那么“違則殺之”?!奥勅幗烫靡逊?,延燒數(shù)十家。團云火時有婦人外出,致破其術,故延及。于是見婦人則殺?!薄拔靼查T內有義和團親來破西什庫洋樓,道經門內路北小廟,團上燒香舉火。往前正走之間,撞遇路北棚掌柜郭五之妻,身已有孕在鋪外看熱鬧,沖壞義和團火,即延燒鋪棚,一家無存?!?/p>
然而,盡管義和團對女子的隔離達到了巔峰時刻,卻仍然是在對洋人的戰(zhàn)爭中經常失利,這時的義和團又散播說“婦女的污穢已經被洋人所利用,成為破壞自己法術的手段”。義和團在攻打洋人一個教堂失利時就說“此處與別處教堂不同,……有無數(shù)婦人赤身裸體,手持穢物站于墻頭,又以孕婦剖腹釘于樓上,故團民請神上體,行至樓前,被邪穢所沖,神即下法,不能前進,是以難以焚燒?!薄氨救杖袷幤轿魇矌熘?,擺金網陣,惟洋人有萬女旄一具,以女人陰毛編成,在樓上執(zhí)以指麾,則義和團神皆遠避不能附體,是以不能取勝?!蓖瑯雍髞硪彩枪ノ魇矌旆▏烫貌幌拢謸Q了一種說法,謂:“教士以女血涂其屋瓦,并取女血盛以盎,埋之地,作鎮(zhèn)物,故咒不能靈?!惫珓諉T之家
面對進攻的頻頻失利,更可惡的是洋人頻頻簡單的使出了義和團所害怕的“美人計”,義和團僅僅是在己方隔離女人已是行不通了,可是他們又無法進入洋人的陣營之中去破壞洋人的“美人計”。為了破壞洋人們的“美人計”,義和團在極端歧視婦女的時候,“又把最終取得勝利的希望放在她們身上”,他們認為“可以利用女性的‘不潔’來壓倒‘不潔’,也可以利用女性的‘潔’來壓倒‘不潔’”。于是,由女子組成的“紅色娘子軍”——紅燈照就應運而生了,“紅燈照者,皆十余齡幼女,紅衣褲,挽雙丫髻,稍長者盤高髻,左手執(zhí)紅燈,右手執(zhí)紅巾及朱色折疊扇,扇股皆朱髹?!睆拇耍凹t燈照則一無所忌,與義和團聯(lián)合一氣,作為前隊?!蹦敲?,難道義和團就從此不再怕女子了嗎?女子難道就可以從此擺脫被義和團歧視的命運了?
義和團運動戲劇性格啟示論文
義和團多戲緣,不辯真幻。聚眾起事唱戲,練拳如演戲,附體之神多為戲中人物,特技招式,亦如戲之所演。戲弄試將虛幻變成真實,義和拳想將真實變成虛幻。義和團運動的戲劇性格,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中國鄉(xiāng)村戲劇組織鄉(xiāng)村的公共生活,并作為民間意識形態(tài)提供給鄉(xiāng)民集體認同的觀念、價值與思維模式,其中包括肯定現(xiàn)實秩序的正統(tǒng)觀念與否定現(xiàn)實秩序的烏托邦因素。戲曲為義和團運動的發(fā)生準備了社會公共機制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基礎,同時也塑造了這場運動的形式與觀念。義和團運動的心理經驗具有明顯的戲劇性格,它通過表演創(chuàng)造出一種真實的幻覺,其中有自由也有虛妄,最后自由也變成虛妄。本文研究的宗旨不僅限于揭示戲曲與義和團的關系,還在于通過分析這個有趣的個案,提示中國文化的某種深層問題:中國文化性格中的某種戲劇化傾向甚至中國文化的戲劇性格。
關鍵詞:義和團文化儀典真實的幻覺戲劇性格
可以肯定,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中國這樣徹底地表現(xiàn)如下這個理念:’整個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過
是演員。
--明恩溥《中國鄉(xiāng)村生活》
……事實上一切反常的舉動都被稱作瘋狂,瘋狂使臆造出來的似是而非的東西變得像真的一樣。請允許我提醒您注
義和團運動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qū)。平原大捷?!胺銮鍦缪蟆钡亩窢幙谔枴Ax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qū)的發(fā)展。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zhèn)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xiàn)?!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越來越注重與德育教育有效結合,相應采取了能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又能滿足歷史學科教學特點的對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德育教育。德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意志教育、個人素養(yǎng)教育等內容,通過有效的德育培養(yǎng),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認識以及崇髙的道德修養(yǎng),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精神產生深刻的自豪感,幫助學生提高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
一、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増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
初中歷史包含許多內容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思想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對此,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科學合理地運用教材內容開展德育工作,進行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這不僅符合新課程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也符合我國國情,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責任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學習,繼承和發(fā)揚我國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責任心和自信心。例如,教師在講解“抗擊八國聯(lián)軍”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口號和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有關史實。再通過對“扶清滅洋”、義和團失敗等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習和了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八國聯(lián)軍侵華對我國的歷史影響十分重大,因此簽訂的《辛丑條約》也給中國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后果。教師可以從歷史事件和具體的背景,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并對該事件進行充分解讀。八國聯(lián)軍具體包括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個國家,他們入侵了我國北京,并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和劫掠。清政府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了其合法地位。后義和團進人天津和北京,采用張貼文告的方式,揭露著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并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以及砍斷電線等方式表現(xiàn)出自己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憤怒。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義和團運動雖然最后的結果失敗了,但是它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教師通過這些事例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信息和熱情。學生經過學習也能夠深刻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意識到自身肩負的重要使命,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為我國的發(fā)展和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
二、滲透革命理想教育,培養(yǎng)艱苦奮斗的精神
通過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德育中的革命教育和理想教育,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目前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距離,了解以往艱難的歷史歲月,不忘歷史,不忘那些為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貢獻的革命先輩,正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艱苦奮斗,才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教師要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運用發(fā)展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并通過自身的民族精神來警示自己,在生活當中不浮躁、不揮霍、繼承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將那些不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拋棄,在生活中做到不攀比、不貪慕虛榮,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并為之堅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直至實現(xiàn)自身的理想。例如,在“抗擊八國聯(lián)軍”一課當中,義和團運動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所做出的反抗就充分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意志。義和團主要是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所發(fā)展而來。他們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成立了反帝愛國組織。與侵略者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充分地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不畏強權的精神,雖敗猶榮。正是因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這樣的革命先輩存在,所以我們才能屢屢渡過難關,不斷發(fā)展和壯大我們的國家,強大我們的民族力量,使西方國家不敢輕視我們。而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很多學生對艱苦奮斗產生了模糊的認識。對此,教師應該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具體史實和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教師可以通過英雄人物和故事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并在以后的發(fā)展道路上,成為一個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氣餒、不言敗的人,用于戰(zhàn)勝困難,做一個有崇高理想的人。
三、滲透其他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戲劇性格研究論文
義和團多戲緣,不辯真幻。聚眾起事唱戲,練拳如演戲,附體之神多為戲中人物,特技招式,亦如戲之所演。戲弄試將虛幻變成真實,義和拳想將真實變成虛幻。義和團運動的戲劇性格,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中國鄉(xiāng)村戲劇組織鄉(xiāng)村的公共生活,并作為民間意識形態(tài)提供給鄉(xiāng)民集體認同的觀念、價值與思維模式,其中包括肯定現(xiàn)實秩序的正統(tǒng)觀念與否定現(xiàn)實秩序的烏托邦因素。戲曲為義和團運動的發(fā)生準備了社會公共機制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基礎,同時也塑造了這場運動的形式與觀念。義和團運動的心理經驗具有明顯的戲劇性格,它通過表演創(chuàng)造出一種真實的幻覺,其中有自由也有虛妄,最后自由也變成虛妄。本文研究的宗旨不僅限于揭示戲曲與義和團的關系,還在于通過分析這個有趣的個案,提示中國文化的某種深層問題:中國文化性格中的某種戲劇化傾向甚至中國文化的戲劇性格。
關鍵詞:義和團文化儀典真實的幻覺戲劇性格
可以肯定,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中國這樣徹底地表現(xiàn)如下這個理念:’整個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過
是演員。
--明恩溥《中國鄉(xiāng)村生活》
……事實上一切反常的舉動都被稱作瘋狂,瘋狂使臆造出來的似是而非的東西變得像真的一樣。請允許我提醒您注
平民英雄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平民英雄孟子大丈夫
論文摘要朱開山從義和團到老金溝到放牛溝到山東菜館到山河煤礦的經歷,完全無愧于一部偉大的平民史詩。他那種集大仁大義大智大勇于一身的大丈夫氣概,是孟子學說強勢的一面近乎完美的體現(xiàn)。
52集電視連續(xù)劇《闖關東》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受到觀眾熱捧。最高收視率達11.84%,創(chuàng)下了2007年以來央視電視劇收視率新高。不少觀眾認為。繼《亮劍》中李云龍后,李幼斌又塑造了一個經典角色。有觀眾表示,李云龍相對簡單,而朱開山必須面對更復雜的處境,赤子之心未泯,但人情練達、世俗無礙,壓不倒、打不垮、行得正、走得穩(wěn),顯然是在踐行著孟子對于大丈夫的要求。顯然,觀眾喜歡《亮劍》中的李云龍,是因為他身上的那股子勁,面對任何強敵都敢于亮劍的氣魄。同樣,觀眾喜歡《闖關東》中的朱開山。也是贊嘆他的強勢人格,他身上體現(xiàn)出的那種大仁大義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氣概!更為可貴的是,李云龍亮相的時候已經身為八路軍的一名團長。朱開山出場時卻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平民。因此,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人生。他歷盡艱辛的英雄之旅,更能給我們今天日趨平淡平凡的生活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再加上觀劇時的移情作用,自然而然會引起更多普通觀眾的強烈共鳴。
故事以清末一戶山東人家“闖關東”為主線。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朱開山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平民英雄。年輕時在義和團運動中嶄露頭角聞名一時。義和團運動失敗后,朱開山走了上闖關東之路,在廣袤荒涼的土地上。領著妻子兒女們歷盡艱辛白手起家,一路闖蕩。一路拼搏,最后一舉成為哈爾濱富商。朱開山從義和團到老金溝到放牛溝到山東菜館到山河煤礦的經歷。完全無愧于一部偉大的平民史詩。
朱開山,這個來自孔孟之鄉(xiāng)的平民,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深受孔孟學說的熏陶,尤其是孟子學說強勢的一面,在他的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體現(xiàn)。英雄不問出處,正如孟子所言:“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土,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孟子所舉的六人,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都是身處逆境。歷經磨難,發(fā)憤圖強,終獲成功的大丈夫。孟子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時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边@段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shù)脑?,用平民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十字箴言。
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股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朱開山就有?!捌錇闅庖?,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泵献拥倪@段話主要的意思是說,浩然之氣就是至大至剛至純至正的大丈夫氣概,浩然之氣就是大仁大義無愧于心的大丈夫作為。
海峽兩岸中國近代史學者的學術交流及其對中國近代歷史的不同解說
海峽兩岸的歷史學家致力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已經有差不多半個世紀了。和各種著述汗牛充棟。這種研究推動了兩岸歷史學的發(fā)展,增進了學人和一般讀者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海峽兩岸的中國近代史學者在1949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政治的原因隔絕起來,沒有學術上的交往。盡管如此,兩岸之間都很注意彼此的學術動向。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宣布編撰《中華民國史》計劃,在臺灣史學界同行之間引起了非常的關注和持久的議論。以至民國史研究室當時的主任孫思白教授不得不以《談〈民國史〉編寫問題·寄語臺灣同行諸君》為題,發(fā)表文章,為臺灣同行的疑慮解惑。
兩岸中國近代史學者第一次面對面進行學術交流,是在1982年。那年4月,美、日學者為促進兩岸學人聚會,借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第34屆年會在芝加哥召開之際舉辦特別會議,研討辛亥革命。胡繩率章開沅、李宗一等大陸學者,秦孝儀率張忠棟、張玉法、林明德、李云漢等臺灣學者與會。兩岸學者就辛亥革命的性質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與爭鳴,引起海內外學者廣泛關注,傳為佳話。199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建所40周年為名,在北京召開“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實強、張朋園、林滿紅等三人應邀出席。這是臺灣的近代史學者第一次出陸召開的學術會議。1992年5月,張海鵬、尚明軒、韋杰廷應邀出席了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的“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這是大陸學者第一次赴臺參加學術會議。1992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臺灣師范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在北京舉辦孫中山研討會,這是兩岸學術單位第一次合作召開這樣的學術會議。同樣的合作,還在1994年1月在杭州辦過一次。在這期間,以及此后,兩岸學者互訪以及相互在大陸、臺灣和海外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兩岸的兩個同名的近代史研究所之間的學術交流更為頻繁了。(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海峽兩岸歷史學家對中國近代史的內涵不能說完全一致,但大體上是差不太多的,可以說,海峽兩岸歷史學者所面對的大體上是一個共同的研究對象。對于一個共同的歷史進程,兩岸學者對其中某些具體歷史事實的研究,在資料大體上齊備的情況下,可能不乏共識,也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描繪;在比較宏觀的研究上,或者雖然不太宏觀,但存在價值判斷或是非評論的時候,則往往出現(xiàn)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認識,難以取得共識或互補。這種情況,也是很明顯的,不容回避。
對中國近代史的內涵,雖然兩岸認識大體上差不多,實際上也存在差異。當我們籠統(tǒng)地說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時候,模糊一點說,兩岸學者的看法可能是差不多的。如果具體到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排除兩岸學者內部各自的分歧不說,兩岸間的認識可能就不一致了。海峽西岸的學者認為,從一八四零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歷史中的近代史階段,一九四九年后是現(xiàn)代史階段;較早的看法稍有不同,認為起為中國的現(xiàn)代史階段。海峽東岸的學者則認為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建立便是中國現(xiàn)代史階段。歷史年代的劃分,是歷史學者必須注意的,究應如何劃分,就有各自的理由和標準。比如,敝研究所從七十年代初開始著手編纂《中華民國史》,引起臺灣學者的震動,于是繼起效尤,所編之書名《中華民國建國史》。名稱的不同,緣自各自的理念和標準不同。所謂理念和標準不同,是指各自政治理念的差異及由此產生的學術標準的相左。更深一層說,就涉及意識形態(tài),涉及歷史觀了。
說到史觀,大陸多數(shù)史家都主張在歷史研究中要應用唯物史觀。說起唯物史觀,這是最為臺灣學者所詬病的,他們認為唯物史觀是教條。世界上任何一個史家,要想研究和說明歷史上的某個重大問題,總會秉持某種史觀,這是不待證明的。我們所以主張唯物史觀,不是因為它是教條,是八股,而是因為它能告訴我們一種方法,一條路徑,使我們能更有效地處理紛繁復雜的歷史問題,使我們能更好地洞察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當然,應該指出,學習和應用唯物史觀也有一個態(tài)度問題。在某種政治氣氛下,有的歷史學者在歷史研究中運用唯物史觀存在著教條和八股現(xiàn)象,他們不是從方法論的高度去領會唯物史觀的精神實質,而是拿著馬列的某些個別詞句,到處貼標簽。這不是一種正確的態(tài)度。這種情況在學習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本是應該力求避免的。不幸在“”中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種情況,在“”結束以后,隨著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的轉變,歷史學界也在努力糾正它。
唯物史觀是人們對歷史認識的一種最一般的觀念,它并不是那么神秘而不可理喻。通俗地說,唯物史觀認為,有史以來的人類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主觀形態(tài)的;歷史現(xiàn)象雖然千姿百態(tài)、紛繁復雜,卻不是虛無縹緲的,人們雖然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在實驗室里重復制造歷史過程,但在掌握了盡可能多的歷史資料以后,是可以對過往的歷史過程加以描述、加以認識,并獲得對往史的較為近真的影像的;歷史現(xiàn)象雖亂如絲麻,確是可以理出頭緒的,并且顯示了一種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人們從茹毛飲血到今天享受現(xiàn)代化的信息公路,很自然地說明了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五種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則是對這一過程的最一般的描繪;人類的經濟生活是社會生存的基本方式,社會依生產力的發(fā)展、前進而發(fā)展、前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的前進,決定著人們依賴其中的社會政治、經濟、階級關系和文化從屬的基本面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社會運行的主要內容,物質生產的狀況決定了精神生產的狀況,勞動者是物質生產的主體,是決定歷史前進方向的終極力量;人們(包括勞動群眾和社會精英)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反過來又決定了生活其中的人們的面貌。我想,這就是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的基本東西。它所概括出來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雖未窮盡真理,卻指示了社會發(fā)展的一般方向及其未來。同時也應該說,它只是提出了社會發(fā)展的一般方向和未來走向,絲毫沒有給出各地區(qū)各國家歷史發(fā)展的具體方向。各地區(qū)各國家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還要靠那里的歷史學家去研究去總結。
清末法律修訂分析論文
清末清政府修訂法律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由于其修訂法律的原因涉及內容較多,加之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復雜,故歷來史家對此評說不一。本文擬對此作一淺要探討,以求教于大家。
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要求改革維新的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統(tǒng)治集團血腥鎮(zhèn)壓了,當時的頑固守舊派是站在“仇視一切改革的立場”。不足四年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慈禧太后卻上諭,要求對“祖宗之法”——《大清律例》進行“增改”[1]。短短幾年,頑固守舊派對待改革維新的態(tài)度迥異,表面看來,似乎是有些突然,但詳加研究,其實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鴉片戰(zhàn)爭前夕,“隨著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生產的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經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社會經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商業(yè)活動已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2]。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海禁大開,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破壞了中國長期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經濟逐漸解體,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也隨之獲得長足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1895年民族資本總額為二千四百二十一萬四千元,到1911年增加到一億三千二百余萬元,增加了三倍多”[3]。正如所說,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不僅對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起了解體的作用,同時又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4]。
庚子賠款,其龐大的數(shù)額給國庫已空虛的清政府帶來了嚴重經濟危機,這迫使清政府將“重農抑商”經濟政策轉向了農工商并舉,相應地要求在經濟法律制度上作出調整,以適應日益發(fā)展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需要。以商部的設立為標志,清末重商主義政策開始全面實施。隨著晚清經濟政策的改變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也逐漸意識到制定有關經濟法規(guī)的重要性。1902年3月,清廷的上諭稱:“為治之道,尤貴因時制宜。今昔情勢不同,非參酌適中,不能推行盡善。況近來地利日興,商務日廣,如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專條”[5],從而諭令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國通行律例,咨送外務部”,并令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等督撫大員“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數(shù)員來京,聽侯簡派,開館編纂”[6]。
二
政治經濟原因論文
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要求改革維新的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統(tǒng)治集團血腥鎮(zhèn)壓了,當時的頑固守舊派是站在“仇視一切改革的立場”。不足四年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慈禧太后卻上諭,要求對“祖宗之法”——《大清律例》進行“增改”[1]。短短幾年,頑固守舊派對待改革維新的態(tài)度迥異,表面看來,似乎是有些突然,但詳加研究,其實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鴉片戰(zhàn)爭前夕,“隨著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生產的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經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社會經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商業(yè)活動已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2]。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海禁大開,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破壞了中國長期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經濟逐漸解體,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也隨之獲得長足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1895年民族資本總額為二千四百二十一萬四千元,到1911年增加到一億三千二百余萬元,增加了三倍多”[3]。正如所說,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不僅對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起了解體的作用,同時又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4]。
庚子賠款,其龐大的數(shù)額給國庫已空虛的清政府帶來了嚴重經濟危機,這迫使清政府將“重農抑商”經濟政策轉向了農工商并舉,相應地要求在經濟法律制度上作出調整,以適應日益發(fā)展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需要。以商部的設立為標志,清末重商主義政策開始全面實施。隨著晚清經濟政策的改變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也逐漸意識到制定有關經濟法規(guī)的重要性。1902年3月,清廷的上諭稱:“為治之道,尤貴因時制宜。今昔情勢不同,非參酌適中,不能推行盡善。況近來地利日興,商務日廣,如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專條”[5],從而諭令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國通行律例,咨送外務部”,并令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等督撫大員“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數(shù)員來京,聽侯簡派,開館編纂”[6]。
二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加深,尤其是《辛丑條約》的簽定,外國列強對我國礦山、鐵路垂涎三尺,屢屢索要和侵奪。清統(tǒng)治集團中一部分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認為,“(列強)知我于此等事務,尚無定章,外國情勢,未能盡悉,乘機愚我,攘我利權”,欲籌挽救辦法,只有“訪聘著名律師,采取各國辦法,秉公妥訂礦路劃一章程”,以使“華洋商人一律均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