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1 19:36: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公意與自由
論文關鍵詞:主權自由公意制度權力政府
內容摘要:每位思想家都有其自己的理想國,以此寄托其對政治社會的向往與追求的藍圖?!渡鐣跫s論》描繪的自然權利論與人民主權論帶著極大的烏托邦性質?!拔宜接懙氖菣嗬恼胬?,我不要爭論事實。”書中第二卷與第四卷中關于主權、公意、自由的探討無非在論證政府是人民自由意志的產物,所以人民有權廢除一個違反自己意愿、剝奪自己自由的政府,而公意是不可摧毀的。只要若干人結合起來自認為是一個整體,并且以一種關系著共同生存及公共幸福的意志維系國家,那么治理這樣的國家政府只需要很少的法律而且其必要性早已被人們普遍的認識到。這就是公眾意志與自由所形成的巨大權力,由此所形成的各種政府制度、國家制度必然導致一種民主、自由與平等的理想升華。
一、公意的提出——盧梭的公意理論說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學派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賦人權說,認為人類最初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人人是自由平等的,這是天賦的權利,只有私有財產的確立才導致不平等的產生。作為他的著作之一的《社會契約論》發(fā)表于1962年,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較全面的概括。
盧梭認為,理想化社會的人民是完全自由的,是因為他們只服從非個人的、任何人都支配不了的自然力量,即他沒有受任何人支配,依然在服從自己的意志。沿著這樣的思路,他便找出了一種個體結合的形式,創(chuàng)造一種替換自然的社會力量,這種力量有三個特點:一是對自由和平等的保護是個體力量無法比擬的;二是它是非個人的,沒有被個體占有,因而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三是在這種力量作用下,每一個與全體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這種足堪媲美自然力量的社會原則就是作為社會生活最高準則的公意,或者說是“普通意志”。在公意的統(tǒng)治下,人類便產生了一場最堪注目的變化,“自然狀態(tài)中僅僅以個人的力量為其界限的自然的自由,被公意所約束著的社會的自由所代替?!?/p>
盧梭認為,服從公意就是服從自由,拒不服從公意的就要迫使他自由。這是因為,公意具有自然力的非個人特征,公意既不是多數人的意志——否則會出現阿克頓勛爵所說的多數人的暴政,也不是只著眼于私人利益的眾意,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公意從全體出發(fā),并不傾向于某種特定的人、個別的目標,因而服從公意就不存在屈從他人意志和使他人意志屈從于我們意志的情況。所有人在普遍的公意面前都是平等的。公意必須得到尊重,不是因為它更強大,而是因為它是普遍的。盧梭說,個別意志正負相抵消剩下的總和是公意,即公意是在紛爭的個人意志中達成的共識,因而服從公意就是服從于個人對自己的立法,盧梭說每個人順從公意,這還不夠,為了遵循公意,就必須認識公意,于是就出現了法律的必要性。正是盧梭開啟了從意志角度論述法律之下自由理念的先河,在盧梭看來,法律是公意的記錄,法律是公意的行為,由于法律結合了意志的普遍性與對象的普遍性,“唯有法律才賦予人們正義與自由;正是這種全民意志的有益機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成為應盡的責任;正是這種神圣的聲音向每一位公民提出了公眾理性的戒令,卻又告誡人們按照他們自己判斷的準則行事,而又不自相矛盾?!庇捎诠饩哂蟹莻€人的普遍性特征,只有在作為公意具體體現的
談論公意與自由
關鍵詞:主權自由公意制度權力政府
摘要:每位思想家都有其自己的理想國,以此寄托其對政治社會的向往與追求的藍圖?!渡鐣跫s論》描繪的自然權利論與人民主權論帶著極大的烏托邦性質?!拔宜接懙氖菣嗬恼胬?,我不要爭論事實?!睍械诙砼c第四卷中關于主權、公意、自由的探討無非在論證政府是人民自由意志的產物,所以人民有權廢除一個違反自己意愿、剝奪自己自由的政府,而公意是不可摧毀的。只要若干人結合起來自認為是一個整體,并且以一種關系著共同生存及公共幸福的意志維系國家,那么治理這樣的國家政府只需要很少的法律而且其必要性早已被人們普遍的認識到。這就是公眾意志與自由所形成的巨大權力,由此所形成的各種政府制度、國家制度必然導致一種民主、自由與平等的理想升華。
一、公意的提出——盧梭的公意理論說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學派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賦人權說,認為人類最初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人人是自由平等的,這是天賦的權利,只有私有財產的確立才導致不平等的產生。作為他的著作之一的《社會契約論》發(fā)表于1962年,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較全面的概括。
盧梭認為,理想化社會的人民是完全自由的,是因為他們只服從非個人的、任何人都支配不了的自然力量,即他沒有受任何人支配,依然在服從自己的意志。沿著這樣的思路,他便找出了一種個體結合的形式,創(chuàng)造一種替換自然的社會力量,這種力量有三個特點:一是對自由和平等的保護是個體力量無法比擬的;二是它是非個人的,沒有被個體占有,因而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三是在這種力量作用下,每一個與全體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這種足堪媲美自然力量的社會原則就是作為社會生活最高準則的公意,或者說是“普通意志”。在公意的統(tǒng)治下,人類便產生了一場最堪注目的變化,“自然狀態(tài)中僅僅以個人的力量為其界限的自然的自由,被公意所約束著的社會的自由所代替?!?/p>
盧梭認為,服從公意就是服從自由,拒不服從公意的就要迫使他自由。這是因為,公意具有自然力的非個人特征,公意既不是多數人的意志——否則會出現阿克頓勛爵所說的多數人的暴政,也不是只著眼于私人利益的眾意,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公意從全體出發(fā),并不傾向于某種特定的人、個別的目標,因而服從公意就不存在屈從他人意志和使他人意志屈從于我們意志的情況。所有人在普遍的公意面前都是平等的。公意必須得到尊重,不是因為它更強大,而是因為它是普遍的。盧梭說,個別意志正負相抵消剩下的總和是公意,即公意是在紛爭的個人意志中達成的共識,因而服從公意就是服從于個人對自己的立法,盧梭說每個人順從公意,這還不夠,為了遵循公意,就必須認識公意,于是就出現了法律的必要性。正是盧梭開啟了從意志角度論述法律之下自由理念的先河,在盧梭看來,法律是公意的記錄,法律是公意的行為,由于法律結合了意志的普遍性與對象的普遍性,“唯有法律才賦予人們正義與自由;正是這種全民意志的有益機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成為應盡的責任;正是這種神圣的聲音向每一位公民提出了公眾理性的戒令,卻又告誡人們按照他們自己判斷的準則行事,而又不自相矛盾?!庇捎诠饩哂蟹莻€人的普遍性特征,只有在作為公意具體體現的
盧梭公意理論探究論文
【摘要】公意理論是社會契約論的核心,公意是整個共同體意志的表現,是國家的最高指導。社會契約旨在使個人充分享有自由的權利的同時保障共同體秩序穩(wěn)定。公意是對共同體意志的最高要求,甚至是道德層面的要求。因此在很難達到公意要求的情況下,分析公意理論的當代價值對國家結構的發(fā)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公意理論社會契約當代價值
一、盧梭公意理論的內涵
盧梭認為,基于社會契約人們成結合政治共同體,唯有公意才能夠按照國家創(chuàng)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公意理論是社會契約論的核心,公意是整個共同體意志的表現,公意是國家的最高指導?!爸灰腥舾扇私Y合起來自認為是一個整體,他們就只能有一個意志,這個意志關系著共同的生存以及公共的幸福?!币虼?公意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意志,共同體的人民必須服從公意,如果拒絕服從,人們就會迫使他服從公意。
公意永遠是公正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盧梭指出眾意與公意之間經常總有很大的差別;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1]公意的形成過程是各種利益博弈的最終結果,即使人們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但各種利益最終會形成總體上的一致。然而,公意的邏輯起點是私意,它的形成必經眾意,那么,在此過程中無法避免個人把自己的意志扭曲成形式上的公共意志?!叭嗣袷菦Q不會被腐蝕,但人民卻往往會受欺騙,而且唯有在這個時候,人民才好像會愿意要不好的東西。”公意的應然狀態(tài)和實然狀態(tài)存在差距甚至發(fā)生沖突,就會造成政治共同體的毀滅和國家的滅亡。盧梭認為,公意是永遠正確的,但是那指導著公意的判斷卻并不永遠都是那么明智的。對于這種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存在,盧梭主張用投票的方式形成公意,投票作為實現實現公意目標的最好方案充滿了現代價值。唯有公意才能約束個人,判斷個人私意是否符合公意要經過人民的自由投票。意志要成為公意,并不永遠需要它是全體一致的同意,但必須假定至少有過一次全體一致的同意,多數人的表決可以得出公意。偏私之所以能夠達至公正,其原因是人們的偏私或私利之間除了具有沖突性的一面之外,還有一致性的一面。[2]如果公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勾結,那么,在多數決原則下的投票結果是人民充分了解情況并進行討論后的結果,從大量的小分歧中總可以產生最接近公意的結果。盧梭認為以公意思想為基礎的社會就是一個合乎道德的社會,是一個基于社會契約的社會,是一個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是一個人人享有政治自由平等的社會。這個社會的法律不是出于個人的意志而是集中體現各個個人意志的公意,是對社會成員需要的完美的反映。
二、公意的當代評價標準
理性不能完全主宰生活論文
盧梭作為自然法學派的扛鼎大家,沒有人能夠否定他的成就,但也源于他的理論,盧梭可謂是自然法學派中最具爭議的人物。贊美者稱其為專制主義敲響了最后的喪鐘,批判者說他是法西斯的始作俑者。本文作為一篇期末論文,受字數和筆者水平的限制(最主要)只能懷著惴惴的心情從盧梭的傳世名著《社會契約論》淺談一下盧梭的思想如何從自由嬗變到專制。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加是奴隸。”這句時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是第一卷開宗名義所提出的問題,而整本《社會契約論》可以說都是為了解釋這句話。
為此他提出了本書的核心觀點公意學說。盧梭追溯了現實社會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他認為人類在原始狀態(tài)下是天然平等的,廣袤無垠的森林給他們提供了足夠的活動空間,人們的欲求極少,他們不需要依靠別人來生活,他們餓了吃野果,渴了飲溪水,困了就地而臥,連野獸都和他們沒有敵意,和平共處。人們在這種狀態(tài)中不必處心積慮地討好他人,更沒有必要靠奴役他人來實現自己不勞而獲的目的,因為那是很不劃算的做法:“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因為他力量不但比我大,而且還相當腐化、懶惰、兇惡,竟至強迫我替他覓取食物,而他自己卻無所事事呢?那么,這個人就必須下定決心時時刻刻注意著我,在他要睡覺的時候,還得十分小心地把我捆綁起來,免得我會逃掉,或者把他殺死,也就是說,他必須甘愿給自己增加一種負擔,而這種負擔遠比他自己想避免的和他所加給我的大得多?!钡撬接兄频某霈F使得這一切都被破壞了,為了私利人類開始表里不一,開始了爭斗,開始了奴役狀態(tài)。所以有了生而自由但又無往不在枷鎖中。毫無疑問人們對于這種奴役已經毫無知覺,統(tǒng)治者為了統(tǒng)治必須建立契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依照盧梭的觀點,這種契約不是依靠強力而完成的,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一種協商的結果。他認為這種結合的形式是用共同的力量保證生命和財產,服從契約就是服從自己的意愿,這是人們組建契約的本意,因為這里人們沒有失去他最本質的東西——自由,雖然自由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但是人們仍然像以往那樣自由。只要這個契約是符合公意的,人們所得就大于所失,因為人們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企圖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東西的那種無限的權利”,獲得的卻是“社會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享有的一切東西的所有權”,此外還有道德的自由,這使“人類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公意理論有著自己的致命缺陷,首先就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公意和眾意的界限盡管可能自己已經盡力的區(qū)分了,但無疑在很多人看來中區(qū)分是不嚴密的,不清晰的,也是有著內在的矛盾的。在盧梭看來,公意就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升華,首先它不是眾意,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是“1+1=2”的簡單累加,而公意卻是個別意志相加后多出來的一部分,是“1+1›2”的結構形式,“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卑凑障到y(tǒng)論的觀點就是構功能大于元功能之和,產生的一種系統(tǒng)優(yōu)化力量;按照涂爾干主義的解釋,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實在(invisiblereality)”,是一種人們使心靈依歸的“集體力(collectiveforce)”。這一部分本來并沒有什么嚴重的問題但是盧梭接下來的闡述導致了致命問題的出現。盧梭主張人民主權,主權凌駕于一切之上,他又把主權看成公意的運用,權力受公意指導就成了主權,因為公意是源于自由,所以主權不可轉讓和分割,就像靈魂之于生命,轉移和分割都意味著死亡。這是非??膳碌?,公意的至上性就意味著,以公意的名義實行暴政成為了可能更重要的是這種“權力”是不可轉讓的,一旦這種公意陷入瘋狂,內部的“良知人士”連從圍城中沖出來的機會都沒有,公意的集合體不容許背叛,是否像極了法西斯這種極端主義?
其次盧梭又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公意永遠是正確的,因為公意以共同利益為依歸,不是指向個人利益或者團體意志,盧梭將公意與法律類比以自己的方式論證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普遍性,因而公意永久正確的,更成為了正義的代名詞??梢韵胂笠坏┳呦蚬獾膶α⒚婺蔷鸵馕吨翢o疑問的被判為異端,公民的自由和人權可以想象幾乎無法保障,陷入盧梭所說的奴役狀態(tài)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
再次,“如果當人民能夠充分了解情況并進行討論時,公民彼此之間又沒有任何勾結;那末從大量的小分歧中總可以產生公意,而且討論的結果總是好的。但是當形成了派別的時候,形成了以犧牲大集體為代價的小集團的時候,每一個這種集團的意志對它的成員來說就成為公意,而對國家來說則成為個別意志;……分歧在數量上是減少了,而所得的結果卻更缺乏公意?!边@段引文中,盧梭認為公意正是為了協調個人意志才產生的,沒有個人意志的分歧和沖突,公意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公意不可以被代表。這一點無疑也是好的,但是后來盧梭認為共和國是最好的國家形式,而直接民主直接行使公民權利無疑又是盧梭所期望的形式,至此盧梭又背叛了自己的言論,少數服從多數,眾意又一次替代了公意。這無疑是致命的?!渡鐣跫s論》一度成為專制主義甚至是集權主義理論教科書的原因就在于此。
盧梭政治思想探討論文
摘要:盧梭是一個兼具浪漫主義和理性思維的政治家,也是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以浪漫主義為切入點分析了盧梭在兩部主要的政治論著中的政治思想。主要評析了盧梭關于自然與文明、平等與自由、公意與契約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論述,認為盧梭的政治思想中充滿對平民的關愛和同情,并有許多不同于前人的政治創(chuàng)建。
關鍵詞:盧梭;浪漫主義;政治思想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兩部著作集中展現了盧梭的政治思想,在他闡明政治思想的過程中,我們依稀發(fā)現了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情懷。有人說,浪漫主義的顯著特征是以一種對以往懷有無限溫馨回憶并對未來抱有無限幻想的思維方式強烈地反對現實的生活狀態(tài)。盧梭有這種傾向,他在對現實的批判中描繪了一種未來社會的景象,并使社會革命的大潮在他身后洶涌澎湃。所以歌德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伏爾泰結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卻開啟了一個時代?!豹?/p>
1文明與自然
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把自然狀態(tài)看作是自由、幸福的“黃金時代”,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其樂融融地生活,有的只是自愛心和溫暖的憐憫,自愛使得人們必須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而憐憫使得人們出于本能地幫助自己有苦難的同胞。在這種狀態(tài)下,不僅沒有私有的觀念,而且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隸屬關系,大家和平相處。“彼此間沒有任何道德上的關系,也沒有人所公認的義務,所以他們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使惡的。既無所謂邪惡,也無所謂美德?!北R梭認為“人生來都是善的,是種種制度才把人弄惡”,是文明社會破壞了人的本性。他說“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并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奠基者。”因此他發(fā)出“回到自然”中去的呼聲。這明顯地與當時崇尚理性熱愛文明的時生了沖突。此文不僅主張消滅私有制,而且對理性也提出了質疑,盧梭認為理性并不意味著一切,也有它的缺陷。
現代的文明和理性培養(yǎng)出來的人由于受到無數的誘惑而變得煩惱和不安寧,所以他寫道“人們不得不相互愛撫而又相互傷害;由于義務,人們生來就是仇敵;由于利益,人們必須相互欺騙?!庇纱宋覀兛闯觯R梭總是站在同時代人的前列,以一個浪漫主義者的眼光審視并批判著現實社會,所以赫爾岑說:“當時伏爾泰還在為文明跟愚昧和無知作戰(zhàn)時,盧梭卻已經痛斥這種人為文明了”。其實盧梭在痛恨這種文明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種解決的方式:文明的缺陷要靠更高的文明來克服。人類只有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才能擺脫由文明帶來的束縛。他所倡導的自然狀態(tài)不是真正的原始社會,而是一種充滿自然狀態(tài)的自由與平等內容的未來社會。因為在盧梭看來自然狀態(tài)必須改變,不能繼續(xù)維持下去,如果人類不去改變生存方式的話等待人類的就是消滅。盧梭在理論上批判現實的文明,在實際生活中他也一直厭惡社交場合上的虛偽和矯揉造作,對自然無限向往,甚至一有機會就隱遁于自然中,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浪漫主義者的生存道路。
社會契約論的研究論文
內容概要:本文主要討論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因素以及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社會契約論、公意、家庭起源論、暴力起源論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學派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賦人權說,認為人類最初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人人是自由平等的,這是天賦的權利,只有私有財產的確立才導致不平等的產生。作為他的著作之一的《社會契約論》發(fā)表于1962年,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較全面的概括。
在本書中,盧梭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國家政治理論得到充分的論證。以下本文將就此展開討論。
社會契約論的幾個因素
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盧梭反駁了國家起源的兩種理論:一是家庭起源理論;二是暴力起源理論。盧梭認為,家庭是最原始的、最自然的社會,在家庭中以父親與子女的愛為基礎。但在國家中,首領對人民沒有這種愛,有的只是發(fā)號施令。可見,國家與家庭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因此他們之間也不可能有什么因襲關系。至于暴力論或者戰(zhàn)爭論。盧梭說,戰(zhàn)爭總是要基于一定利益目的之上的,但在自然狀態(tài)下,誰也沒有什么固定的財產,所以私人間的戰(zhàn)爭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這就證明,硬說國家產生于強者的暴力和私人戰(zhàn)爭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同時,他也闡述了自己的國家理論,并且闡述了相關的因素。
民主的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法;社會契約論
【論文摘要】: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勾畫了一幅場景:每一個自由平等的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薏的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這個集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個由全體個人的結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我們稱之為共和國。
一、盧梭的法律思想
《社會契約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國家如何以其全部力量來捍衛(wèi)和保障每個公民的人身和財富,確保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的意志,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樣的自由。毫無疑問,作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現象,法是保障個人的自由與平等,調節(jié)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最有效的手段。如果說在自然狀態(tài)之下,面對生活壓力,迫于生存的需要使人類凝結為一個共同體,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發(fā)展,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以及人類對自由、平等等目標的向往的日益增長,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對復雜的社會關系進行約定本身就是社會約定的應有之意,這也是法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法是怎么制訂的?法的價值是什么?法是如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的?盧梭的法律思想以其豐富的內涵,體現了其豐富的辯證法,展現了其高度的修辭技巧,這是就其文化層面而言,我們應當學習的地方。但是盧梭的法律思想也同樣展示了其豐富的內容,文章擇其要點,歸納如下:
1.法是主權者之行為,公意之宣告。本論斷包含三層含義:首先,法是主權者之行為。誰是主權者?盧梭認為,"這一由全體個人的結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當它是被動時,它的成員稱它為國家;當它是主動時,它的成員稱它為主權者。"①主權者,就其本質而言,是全體公民的結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法的制定主體是主權者,而不是君主,也不是貴族集團,這是民主制區(qū)分于貴族制與君主制的重要特點之一。同時,因為主權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作為主權者權力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法,也是至高無上的。其次,法是公意之宣告。公意概念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稱之為核心概念絕不為過。但是,什么是公意?盧梭認為公意,即公共幸福,是全體人民的公共利益。為了正確地闡述公意的涵義,盧梭區(qū)分了公意與眾意,盧梭認為,"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②盧梭進一步認為,為了準確無誤地表達公意,國家之內不準有派系存在,每個公民只能表達自己的意志,而不受制于其他任何的個人與團體。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意決不會犯錯誤,也才能保證法律正確無誤的體現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的宣告,法律首先要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盧梭的法律思想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它的民主性,法律首要的關注在于公意,而不是君主或貴族的利益,也不是某一個政治派別的利益。另外,法律是人們對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日益向往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現狀進行思考的結果,總是表現為特定的國家形式。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全體人民的公共利益的過程,就是法的制定過程,盧梭的民主思想也同樣體現在法的制定過程之中。盧梭極力主張全民公決,反對代議制,認為在代議制中,人民只有在其選擇代表的時候是自由的,除此之外,人民都是社會的奴隸,也是自己所選的代表的奴隸。在此,盧梭提出了一個非?,F實的問題,即人民代表是否總是代表著人民的利益?現代民主國家對代表行使權利的諸多限制及人民對于其所選出的代表的監(jiān)督,我想,也一定與盧梭的法律思想有著某種關聯。再次,法律的對象具有普遍性。法律既然是公意的行為,法律的對象也只能考慮涉及人民公共利益的國家以及各種抽象的行為,而不能是個別的人或個別的行為。盧梭的這一法律思想至少體現了兩層意義,一是法律調整的人是全體人民,而不是為某些特定的人量體裁衣定做的,不是一部分人壓迫另一部分的人的工具;二是法律調整的事具有全局性,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的所有事情,而不是一部分事情。盧梭認為,"法律很可以規(guī)定有各種特權,但是它卻絕不能把特權賦予某一個人;……一切有關個別對象的職能都絲毫不屬于立法權力。"③盧梭的這一論述體現了平等思想以及后來許多法學家所津津樂道的"形式正義"。
2.法治國思想。法治對于我們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法治?按照目前通說,法治與人治相對,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完善的法制;二是法制在社會生活中的有效運行。但是什么是完善的法制?如何才能有效運行?學者們的論述各有千秋,難以一是。法治國思想也是盧梭《社會契約論》必然的邏輯結果。在《社會契約論》中設定的理想的共和國體制之下,社會約定、公意的準確表達、人民直投為制定完善的法制提供了"背景正義",法制的有效運行則依賴于法制的權威。盧梭的法治思想至少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法律至上性。因為主權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作為主權者的意志表述,法也具有至上性,"我們無須問君主是否超乎法律之上,因為君主也是國家的成員"。④二是依法治國。盧梭認為行政官只不過是主權者的公仆,法律的奴隸,必須嚴格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辦事。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盧梭認為,君主首先是國家的成員,一國的公民,他不具有超乎法律的任何特權。任何人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都具有平等的權利,在法律面前承擔平等的義務。
論盧梭主權者的權利界限思想
盧梭要解決主權的一個問題,這就是主權權力的界限問題。這個界限問題的本質就是作者開篇所說的,如何把“權利所許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結合起來。所有的主權論者都一致認為,主權概念本質上就是共同利益,主權是共同利益的實現機制。即便是主權神授論者也必須承認主權是為了臣民的福利而存在的,我們古人的民本思想,講的就是主權的目的。但是對于權利這一端,論者分歧懸殊。所謂權利一端,包含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權利作為主權的道德基礎,從而使主權和權利同源同質。另一個是,主權之下的權利存在空間。(這里我附帶說一句,夏勇先生試圖從民本思想里推出權利學說,從我剛才所說的邏輯看,好像有點混淆了兩個不同問題,或者說,把兩個不同的問題一鍋煮起來了。)按照博丹的說法,主權是絕對的,不受實定法的限制。但是,從自由主義的視角看,這就留下一個難題:個人對于國家絕對權力的服從與個人自由相矛盾。盧梭聲稱可以化解這個難題,他化解問題的步驟是,一、把主權奠定在個人同意的基礎上,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講解清楚。二、既承認主權具有絕對性,又承認個人權利的空間。我們眼下要關注的就是后者。
所謂主權的絕對性,說的就是主權者對于主權范圍內的任何個體、組織都具有不受限制的權威。盧梭的主權者或者國家是一個道德的人格,這個道德人格與所有的人格遵循一個同樣的邏輯——自我保存的邏輯,也就是以保存自身——全體為目的。這樣的目的決定了主權者必須對于個體具有絕對的權威,盧梭特別采用了一個有機體的比喻,“正如自然賦予了每個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體的絕對權力一樣,社會公約也賦予了政治體以支配他的各個成員的絕對權力?!边@個比喻所述說的道理就是整體高于個體,但是也包含了另外一層意思,個體的生命在整體之中才有意義,盧梭似乎主要強調前一層意思,這后一層意義被黑格爾發(fā)揚了。至此,盧梭適時地提出了主權的定義,他的主權概念是,這種整體對于個體的絕對的支配權力受到公意的指導時就是主權。他之所以要突出受到公意的指導,是因為公意是主權的本質所在,以往的理論家沒有正確地區(qū)分主權和從主權派生出來的東西,把個別性的行為誤解為主權行為。
既然主權是絕對的,那么,在主權之下如何保留個體的權利存在的空間呢?盧梭說,除了公共人格之外,我們還得考慮那些構成公共人格的私人。個人的生命和自由是任何一種政治哲學都必須考慮的。不管你如何突出公共人格,都不能否定個體生命和自由的天然存在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問題在于如何界別公民的權利和主權者的權利,區(qū)別他以臣民的身份應盡的義務和以人的資格應該具有的自然權利。
這里我們馬上就發(fā)現盧梭看起來自相矛盾,因為前面他特別強調締結社會契約時每一個人必須徹底全部地出讓,既然徹底出讓,徹底地社會化(在盧梭這里也就是政治化),為什么個人還享有自然權利呢?個人還有什么可以對抗主權者的權利呢?(權利的概念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抗的資格)如果個人保留某些自然的權利,還有什么主權者不能介入的領域,那么在那個權利的范圍內,不還是自然狀態(tài)嗎?社會不還是處于不穩(wěn)定之中嗎?
看到這個矛盾,我們自然也會聯想起前面盧梭關于社會狀態(tài)下私人財產權的論述。既然在形成集體的那一瞬間,每個締約者要把他本身和他的全部獻給集體,為什么還會存在私人的財產權?盧梭解釋說,這種轉讓不是對個人財富的剝奪,而是保證他們對自己財富的合法享有,也就是說,轉讓行為在同一塊土地上創(chuàng)設了兩種權利,一種是主權者的權利,另一種是所有者的權利,由于這個轉讓,我們才能說國家有領土,也由于這個轉讓,個人對土地的占有才成其為權利。盧梭對財產權的論述對于整個權利的論述都是有意義的,人們出讓自由,不是被剝奪自由,而是合法地享有自由,也就是使自由服從相互約定的條件。這里我們可以聯系前面第一卷第八章講的自然的自由——社會的自由(法律下的自由或公意約束下的自由)——道德自由,所有這些論述證明了一點,就是,自然的自由或權利并沒有被國家無償地剝奪,而是發(fā)生了轉化。但是盧梭壓根也沒有說過,社會轉化是有限的。
在第二卷,盧梭的調子發(fā)生改變,他承認,每個人轉讓出去的一切權力、財富、自由,僅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對于集體有重要關系的那部分。如果是這樣,那么個人便保留某些權力、財富和自由。哪些對集體有用呢?換句話說,哪些可以為集體所用呢?盧梭說,只有主權者才能決定。對于盧梭的“全部出讓——部分出讓”的不一致,我嘗試這樣解釋:全部出讓指的是徹底的社會化,而不是被徹底剝奪,有限出讓指的是直接為國家所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一部分轉移給國家,一部分由個人保留,但是什么該轉移給國家,只能由主權者決定。因為全部轉讓,個人的一切都服從法律,都負有社會義務,一旦共同利益需要,主權者就可以要求其出讓一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平等的民主觀與自由的民主觀
在民主思想庫中存在的種種各不相同的民主觀總起來可以概括為兩種民主觀:以平等為導向的民主觀和以自由為導向的民主觀。從人類民主的實踐來看,前者往往導致失敗的民主,后者則導致穩(wěn)健的民主。
一、盧梭的設計
平等的民主觀假定存在著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狀態(tài),存在著一種社會、政治、經濟完全平等的社會。平等的民主觀肯定自由的價值,為了實現自由的理想,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通過集體的努力才能最終實現。為了化個人的力量為集體的力量,就需要紀律,必要時還需要強制,迫使個人為集體的目標服務。這時,人雖然為紀律所強制,但是人卻因此而更加自由了。平等的民主觀隱含著這樣一種政治觀:政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核心,政治領域擁有唯一的真理,包容了人的全部存在,政治哲學包含了所有人類生活的真諦,政治民主也就包含了所有方面的民主。1
平等的民主觀的思想根源在于把法國十八世紀的思想觀念即自然秩序、理性、平等和自由觀念極端化。平等的民主觀認為,人性是善的,是可以完善的。具有良善本性的自然人是絕對的參考標準,據此所有現存?zhèn)鹘y(tǒng)、既成制度以及社會安排都必須推翻重造,而最終目的則是保護人的完整的權利和自由。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把人從既有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就要剝奪人身上的不構成共同人性的因素,把人還原為自然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消滅所有差別和不平等,消滅特權,消滅所有權力和服從的中介點,排除人身上的所有集團和傳統(tǒng)利益集團的因素。所以,平等的民主觀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均是人,是人的理性和人的得救。它認為,為了加快人類走向自然和諧的步伐,有必要使用強權。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是平等的民主觀的代表人物。盧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在盧梭看來,公意是類似于數學真理或柏拉圖式觀念的東西,它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遠是公正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彼c眾意不同,“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彼?,公意并不是所有人的意志,而是人民的意志,并且也不是人民的考慮,因為“人們總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們并不總是能看清楚幸福。人民是決不會被腐蝕的,但人民卻往往會受欺騙,而且唯有在這時候,人民才好像會愿意要不好的東西。”2不過人民不是所有的人,而只限于認同于公意和公共利益的人。為了造就認同于公意的人,就要塑造新人,在政治生活中教育和培養(yǎng)人們無拘無束地表達公意,根除利己主義,恢復人的自然的良善本性。塑造的方式是通過掌權者即盧梭的立法者抽掉個人所固有的因素,從而“把每個自身都是一個完整而孤立的整體的個人轉化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這個個人就以一定的方式從整體里獲得自己的生命與存在。”賦予個人以本身之外的、而且非靠他人幫助便無法運用的力量。把每個人都改造到“若不靠其余所有的人,就會等于無物,就會一事無成”,并且由此而導致的“整體所獲得的力量等于或者優(yōu)于全體個人的天然力量的總和”3。于是,個人主義為集體主義所取代,利己主義為美德所取代,個人意志也將完全服從于公意,每個人均“能夠自由地服從并能夠馴順地承擔起公共福祉的羈軛”4,人類也就進入了最完美的境界。顯然,盧梭想塑造的新人是純粹的政治動物,毫無特定的私人或社會忠誠,也沒有黨派利益,一心只忠于公意,一心只為公共利益服務,能夠自由地祛除遮蔽了真與善的種種不符合公意的打算、利益、偏好或偏見。并且如果有人拒絕成為新人,那么就可以迫使他成為新人,因為拒絕成為新人,無異于拒絕服從公意,“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這恰好就是說,人們要迫使他自由?!?平等的民主自然而然地擁有了無視個人權利、隨時使用強權的正當理由。
公意的外在化是主權者,而主權者就是自然和諧秩序的實際代表。盧梭把外在化的公意和人民主權觀念相結合,塑造了平等的民主觀,它的內涵是排除黨派政治,反對代議制度,尊重多數的至高權威,重人治輕法治,祈求合乎標準的人民,祈求神明式的立法者,追求政治生活規(guī)模的最大化。
平等民主觀與自由民主觀論文
在民主思想庫中存在的種種各不相同的民主觀總起來可以概括為兩種民主觀:以平等為導向的民主觀和以自由為導向的民主觀。從人類民主的實踐來看,前者往往導致失敗的民主,后者則導致穩(wěn)健的民主。
一、盧梭的設計
平等的民主觀假定存在著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狀態(tài),存在著一種社會、政治、經濟完全平等的社會。平等的民主觀肯定自由的價值,為了實現自由的理想,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通過集體的努力才能最終實現。為了化個人的力量為集體的力量,就需要紀律,必要時還需要強制,迫使個人為集體的目標服務。這時,人雖然為紀律所強制,但是人卻因此而更加自由了。平等的民主觀隱含著這樣一種政治觀:政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核心,政治領域擁有唯一的真理,包容了人的全部存在,政治哲學包含了所有人類生活的真諦,政治民主也就包含了所有方面的民主。1
平等的民主觀的思想根源在于把法國十八世紀的思想觀念即自然秩序、理性、平等和自由觀念極端化。平等的民主觀認為,人性是善的,是可以完善的。具有良善本性的自然人是絕對的參考標準,據此所有現存?zhèn)鹘y(tǒng)、既成制度以及社會安排都必須推翻重造,而最終目的則是保護人的完整的權利和自由。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把人從既有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就要剝奪人身上的不構成共同人性的因素,把人還原為自然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消滅所有差別和不平等,消滅特權,消滅所有權力和服從的中介點,排除人身上的所有集團和傳統(tǒng)利益集團的因素。所以,平等的民主觀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均是人,是人的理性和人的得救。它認為,為了加快人類走向自然和諧的步伐,有必要使用強權。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是平等的民主觀的代表人物。盧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在盧梭看來,公意是類似于數學真理或柏拉圖式觀念的東西,它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遠是公正的,而且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彼c眾意不同,“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所以,公意并不是所有人的意志,而是人民的意志,并且也不是人民的考慮,因為“人們總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們并不總是能看清楚幸福。人民是決不會被腐蝕的,但人民卻往往會受欺騙,而且唯有在這時候,人民才好像會愿意要不好的東西?!?不過人民不是所有的人,而只限于認同于公意和公共利益的人。為了造就認同于公意的人,就要塑造新人,在政治生活中教育和培養(yǎng)人們無拘無束地表達公意,根除利己主義,恢復人的自然的良善本性。塑造的方式是通過掌權者即盧梭的立法者抽掉個人所固有的因素,從而“把每個自身都是一個完整而孤立的整體的個人轉化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這個個人就以一定的方式從整體里獲得自己的生命與存在。”賦予個人以本身之外的、而且非靠他人幫助便無法運用的力量。把每個人都改造到“若不靠其余所有的人,就會等于無物,就會一事無成”,并且由此而導致的“整體所獲得的力量等于或者優(yōu)于全體個人的天然力量的總和”3。于是,個人主義為集體主義所取代,利己主義為美德所取代,個人意志也將完全服從于公意,每個人均“能夠自由地服從并能夠馴順地承擔起公共福祉的羈軛”4,人類也就進入了最完美的境界。顯然,盧梭想塑造的新人是純粹的政治動物,毫無特定的私人或社會忠誠,也沒有黨派利益,一心只忠于公意,一心只為公共利益服務,能夠自由地祛除遮蔽了真與善的種種不符合公意的打算、利益、偏好或偏見。并且如果有人拒絕成為新人,那么就可以迫使他成為新人,因為拒絕成為新人,無異于拒絕服從公意,“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這恰好就是說,人們要迫使他自由。”5平等的民主自然而然地擁有了無視個人權利、隨時使用強權的正當理由。
公意的外在化是主權者,而主權者就是自然和諧秩序的實際代表。盧梭把外在化的公意和人民主權觀念相結合,塑造了平等的民主觀,它的內涵是排除黨派政治,反對代議制度,尊重多數的至高權威,重人治輕法治,祈求合乎標準的人民,祈求神明式的立法者,追求政治生活規(guī)模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