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21:1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型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研究型教學的特點

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教學過程中開放性與合作性相結合;教學目標的多維性;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統(tǒng)一性。與傳統(tǒng)型教學相比,研究型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整體性、開放性和實踐性,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僅注重結果。研究型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成長、逐步養(yǎng)成自己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和正確的是非觀。具有開放、探究、實踐、主體、靈活、差異、全面、綜合等特性,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中心思想。研究型教學充分實現了教學從單一性到多元化的改變;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靈活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究型教學能提升學生的智力性因素,而且還能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其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上,學生依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師的課程準備以及講授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會依據教學的需要來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與程序。研究型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是單一的講授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推動學生自主地選擇與主動地研究,由此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局限于課堂,實現自主學習和探討分析相結合、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實現了從師生單向關系向雙向互動關系的轉變,思維方式由簡單的教師思維到復雜、多方位的師生共同思維的轉變,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轉變。

(二)研究型教學的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人才素質由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構成。研究型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科研探討的方法來獲取信息或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為了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利用案例分析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使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fā)或辯論,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性,使得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思維達到高效率,培養(yǎng)學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能力,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更快地接受知識和更好地掌握知識。研究型教學促使學生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并親自發(fā)現學到的知識和定律,通過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培養(yǎng)具有時代性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高教學質量。

(三)研究型教學的理論形成及趨勢

研究型教學理論在我國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研究的學者比較多,但成果不多。我國最早研究的是清華大學,主要通過課程訓練,進行任務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素質教育為主,布置典型工作任務,用來提升學生的工作崗位,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論水平的鞏固與提高。研究型教學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良好的,現在高校培養(yǎng)模式都在改變,以崗位能力本位為需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注重素質教育培養(yǎng),為研究型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四)研究型教學的評價

體育教學評價強調教師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維度以及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術能力的評價,而且還特別重視對學生的積極學習態(tài)度、心理素質以及日常行為的評價,爭取把評價的內容與研究目標、課程目標相結合。研究型教學的評價不僅要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還要發(fā)掘和發(fā)揮許多學生的優(yōu)勢和潛力,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全新地認識自我。從評價方式上來講,不能只著眼于終結性評價,同時也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創(chuàng)建多維度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建立在學生的知識掌握熟練程度、能力的提高和積極參與的程度等基礎之上的。

二、健美操教學的技術特點

健美操的內容有基本的隊列隊形練習;徒手健美操;輕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技巧運動;跳躍;蹦床運動;藝術健美操;健美操;團體健美操。按照不同的身體練習形式,可以把健美操分為徒手健美操、輕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和專門器械健美操;依據健美操內容所完成的主要任務,可以把健美操分為增強人民體質、促進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大眾性健美操,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提高運動競賽水平的競技性健美操,以及用特有的主題思想來進行宣傳教育的團體健美操。健美操的任務是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增強人民體質,促進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形成良好的體態(tài),提高身體的工作能力。健美操的特點是其具有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容易推廣和普及;能全面和集中地鍛煉身體;在教學和訓練方面必須互相保護與幫助;藝術性較強;不斷創(chuàng)新。總之,健美操具有廣泛性:一般性健美操都易于普及、便于推廣。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訓練水平、不同器械、不同場地和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和技術動作來進行練習,以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的。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集中地鍛煉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發(fā)展某種身體素質,以促進人體全面發(fā)展的水平。健美操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是一種集健身和健心相結合的體育運動項目。

三、研究型教學在高職院校健美操課教學中的應用

篇2

按照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的要求,7月份,我們要寫出研究課題的階段研究報告。

暑假期間,我調來了各個實驗學校的所有材料——實驗的數據統(tǒng)計、學生的作文、老師的實驗心得筆記。然后,我坐在電腦前,開始寫實驗的階段報告。

從學校做的一些數據統(tǒng)計、學生的習作和教師的心得體會來看,我覺得,研究性作文的實驗嘴然時才起步半年多,但是,學生的寫作興趣、習作質量、老師的觀念等方面,還是發(fā)生了預想中的變化。

于是,我按照開體報告的思路,整理出了研究的階段報告。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研究報告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教育局小學教研室 高啟山

內容提要: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基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將“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時“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統(tǒng)一;將“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fā)現、產生新體驗后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過程與“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相統(tǒng)一;使“作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學研究性作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寫作   真實的交際

課題的提出: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不能適應社會和教育形勢的發(fā)展要求,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作文教學觀念上,我們的作文教學存在“文學性寫作”傾向,“訓練文體單一,不重視實用文體的寫作,使作文變成脫離社會需要的教學”(祝新華《從學生作文心理角度開展作文教學改革》 原載《課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對待作文的態(tài)度上,我們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種“為寫而寫”的層面,教師的教學為了學生“寫好作文”;學生的“寫”——包括觀察、實踐、體會生活、文字表達、讀書學習等,都是為了一個“寫好”的目的。作文教學沒有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學生的“作文”也沒有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用語言文字的表達來交際、學習的工具。

課題假設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能夠切實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需要書面交際的情景,激發(fā)起學生書面表達欲望,促使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同時積極主動地、自主從事寫作交際實踐,切實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發(fā)展。                                                          

課題的界定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作文教學;是將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的過程轉化為學生“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的過程的作文教學;是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fā)現、產生新體驗后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的過程轉化為“小學生寫作需求產生的環(huán)境和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過程的作文教學;是不但發(fā)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切實將“作文”轉化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和                                              

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文教學。

與本課題相關的國際國內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國外:

美國的小學作文教學理論提出:“寫作教學要讓學生由為自己寫逐漸轉化為為讀者而寫作”(《美國小學作文教學一瞥》張良田),提出了學生習作要考慮讀者、考慮對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國還興起了一種新的寫作實驗方案“為學習而寫作” ,(《美國小學作文教學的一些特點》張孔義)把寫作作為其它課程的學習工具。該方案認為,寫作不但是寫作課上的一種練習,而且是學習其它課程的一種手段。 日本語文教學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調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僅在于觀察自然,還應以社會為對象。 他指出:兒童的生活作文必須是使學生科學地認識生活現象、因而應重視觀察、調查、分析、比較、考察等方法。具體包括:自然觀察、.生活調查等,以社會科學的方法,調查農村和現實社會的關系,從中取得認識。 野村芳兵衛(wèi)從課程的角度考察學科教學,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擴展到整個學科教學,認為通過生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寫出“我們的理科”、“我們的算術”、“我們的地理”、“ 我們的歷史”等等的書,這是學生自身體驗、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產生的記錄。(《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國教育資料》1996)

國內

葉圣陶老先生早就在《葉圣陶論語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fā)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強調了作文的兩個前提:一是有所積蓄,打算發(fā)表;二是交際環(huán)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強調:作文時“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研究性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都已經探索出成功的經驗。其中,書面表達交流是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實驗的基本思路

在單元教學之初,先安排基于學生興趣、指向學生生活問題解決的“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在活動當中,指導學生觀察探究生活、解決問題,積累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指導學生為表達交際而完成作文。

實驗的階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內容”的基本類型。

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內容類型如下:     對感興趣事物現象基本情況的了解、把握。如:“我們的長輩住什么樣的房屋?”等。這類問題多以“是什么樣的?”的問題形式出現,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訪問、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完成。    對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種自然、社會和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解釋。比如“彩虹為什么是圓的?”等,問題多以“為什么”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對“疑問”的解釋,具有一定的知識探究性,一般可以通過查資料的方式來完成。

對自然、社會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比如“怎么樣才能去掉鋁壺里的水垢”等,問題一般以“怎么辦才能達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解決了自然、社會或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有一定的功利性。

對自然、社會或學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種對象之間關系的解釋。本類問題需要對多個(至少是兩個以上的對象進行觀察、甚至反復試驗、經過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結論)如“怎樣才能讓爸爸媽媽高興?”等。

知識產生背景與過程探究。如:“是誰發(fā)明了造紙術,他是怎樣發(fā)明的?他為什么發(fā)明造紙術?”等。這類問題多源于課堂知識,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也逐漸產生于學生的課外閱讀之中。 專門知識實踐應用。這類內容有幾種情況:a、學生學了課外內知識,由于對其感興趣,自覺地運用知識進行課外的試驗、制作;b、教師在引導學生學過了某些知識以后,以“實踐應用的作業(yè)的方式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從所布置的多項作業(yè)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完成。”c、學生所學知識誘發(fā)了學生對解決過去問題的興趣。這幾種類型的學習結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綜合類型。學生要解釋的現象、要解決的問題、要探求的知識背景、要應用某種知識在某一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能是一種甚至幾種類型的綜合。

二、探索出“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基本模式流程。

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選擇學生能夠在短期(一般兩周)完成的“項目”,并按照分四個階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指導。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按照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在教學開始,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學習參觀訪問、進行信息交流、介紹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激發(fā)研究動機,選出全班同學或小組同學共同感興趣、有能力開展研究的問題。 解決問題,進行實踐體驗、獲取作文素材階段。

引導學生學生自主地查資料、閱讀、書籍、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調查、動手操作實踐、記錄、比較、思考、想象、交流討論,與所制定的目的計劃進行對照,解決問題,總結整理資料,形成紀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響、制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

書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實物和書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階段。

包括:研究報告或研究體會的張貼(在班內墻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時間的宣讀交流、出版學生個人、小組和班內的研究報告與研究體會專輯、推薦發(fā)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較有效的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指導方法。

1、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發(fā)揮合作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個人的觀察、資料查閱、試驗、操作、思考要以筆記的形式做好記錄,小組內各成員定期圍繞共同的專題,進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研討。

2、教師對學生的“筆記”進行隨機性的“檢查”,針對筆記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這樣,筆記成了“求得教師指導”的一種憑借。

3、 針對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寫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寫作技能訓練”和個性化的指導。 。            

具體操作時,我們重點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資料筆記,與學生進行交談,挖掘學生活動過程中沒有記錄的閃光點,指導學生記錄下來。

(2)針對學生筆記出現的“內容與問題單一性”問題,指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學生過于單一地記錄試驗的現象、數據等,教師題是學生記錄以下研究過程、如何操作、態(tài)度、情感變化等。

(3)在學生進行成果加工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寫作指導。 4、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產生成功感。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作文的評價者有教師、學生個人、學生小組,也有家長,還有與研究性學習開展內容相關企業(yè)、社區(qū)或有關部門等。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學生作文過程中,評價的內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參與研究性作文活動的態(tài)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研究和作文學習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的作文評價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四、學生作文能力提高較快,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逐步形成。

第一:豐富了學生習作的內容,作文使學生有話可說。 以小學語文第六冊《記一種小動物》。教學為例。實驗班學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學的方法縣組織學生開展了研究性活動,然后寫研究報告;對比班只布置學生觀察,然后課上指導學生作文。(兩個班均為50人)。結果,實驗班學生人均觀察筆記7篇,查資料1.8篇,對比班人均記觀察筆記0.6篇,查資料0.4篇;作文字數,實驗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對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第二、豐富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欲望,學生習作表達了真情實感。 四年級實驗班教學《寫一種工具》,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一種工具進行調查,邱江同學專門回到農村老家調查“鎬頭的變遷”。在調查筆記中,他有這樣兩段話:“(4月13日)聽說我要調查鎬頭的變遷,老叔馬上對我說:‘現在誰還用這個,都用拖拉機了!’是啊,農村的變化可真實太大了——鎬終于可以進博物館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國的農村究竟有多少鎬頭,在我的老家,我發(fā)現了三種:窄刃鎬、雙叉鎬、寬刃薄鎬。他們各有個的用途。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農民祖輩是那樣的能發(fā)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們在種地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現代化的機器取代——我們的自豪將被外國人的發(fā)明取代。這又不能不感到一點心酸。我想對我們的同輩說——我們有責任呢!” 我們對三所學校五年級實驗班共160學生進行了這樣一項調查——從實驗開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實驗中,作文課前,哪些學生能夠先將作文寫下來。結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數字說明,僅僅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在研究性作文教學中,“寫”已經成了全班大半數以上的學生想做、愿作,能主動來做的事情。

第三、激發(fā)起了學生讀書、探究生活和寫作的興趣。

下面一組數據是以所實驗學校小學三、四、五年級五個試驗班實驗前期和實驗四個月后幾項調查數據對比: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寫日記:34:158;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堅持讀課外書:94:166;平時總能在生活中發(fā)現一些問題:68:128;發(fā)現問題以后,能夠主動思考并想辦法解決:67:123。 在實驗班級,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讀書的習慣、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勢頭發(fā)展。而且,我們所期待的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也隨著研究性作文教學的開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篇3

【關鍵詞】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流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程目標也提到“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尤其是在閱讀教學部分提出了“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些觀點體現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理念――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

一、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一)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

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文本為主課外讀本為輔的探究內容,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周圍世界為參照,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從而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等多種方式,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閱讀教學活動。

(二)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特征

1.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闭嬲行б饬x的閱讀是讀者全部心智的投入活動,是極具個性化的活動,這決定了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的自主性越強,探究的就越深越廣,學生就會越具有主動性繼續(xù)閱讀,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閱讀文本并對閱讀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深究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現實生活經驗進行閱讀感悟,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欣賞角度,而不是接受教師灌輸的統(tǒng)一答案。

2.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性和開放性

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去解讀感悟文本,對同一人物有不同的詮釋,反對結果的唯一性、相似性。歌德說:“我們都不應把畫家的筆墨或詩人的語言看得太死、太狹窄,一件藝術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關照欣賞?!闭绺璧滤f,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也應重視探究的過程性和開放性。

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知識背景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交流,充分體驗感悟文本所蘊含的作者的內心情感,走進作者內心世界,發(fā)現問題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發(fā)展。袁振國先生在《教育理念》中談到“我們不僅希望學生掌握知識,更希望學生掌握分析知識選擇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簡單的說,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知識是啟發(fā)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tài)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p>

3.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性

余彤輝先生說:“閱讀,不論你把它描繪成什么,首先必須接受文本,必須認讀文本的文字,弄懂、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沒有這一點,這不是閱讀:離開了這一點,就是謬誤?!碧骄啃哉Z文閱讀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發(fā)展模式,也必然是一種基于文本的閱讀教學,閱讀文本是教學的開始,它必須以文本的閱讀理解為基礎,脫離了文本,一切探究就失去了根基,如同無本之木,探究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文本的閱讀理解也就成了探究的底線,。探究必須在閱讀文本的范疇內進行,不能隨心所欲、任意探究,一切思考的起點要從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出發(fā),來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交流,獲得美的享受。

二、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的流程

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課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想真正實踐這一要求學生和教師都必須積極參與進來,以平等的身份參與這一教學活動。

從教育學生的角度來說,要探究就要經歷做到以下工作:

閱讀興趣閱讀文本質疑問難探究釋疑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閱讀成為學生內在的自然需求,必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出自內心的閱讀,才沒有功利性,才會真正地去體驗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精神,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獲得審美的樂趣。因此,要想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心靈的震撼、心靈的啟迪、思想的感悟、生命的生成,必須而且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課上課下下功夫。在課堂上,可采用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音頻視頻資料或者提問互動的方式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一節(jié)高效課堂的開始。在閱讀過程中,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平等的態(tài)度營造寬松平和的閱讀氛圍,與學生共同閱讀品味,讓學生的精神得到解放,這樣才能夠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更深層次的閱讀感悟。同時在問題引導方面,要先對班級學生的興趣、性格有所了解掌握,在提出探究問題時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對問題有親切感,樂于去探究,在探究中發(fā)展。在課下,要讓閱讀成為一種放松的方式,而不是當作作業(yè)要求學生做那些固定性的問題,得到唯一的答案,只有課上課下雙管齊下,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更易被激發(fā),才能為閱讀探究走好第一步。

(二)積極閱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能力的要求有理解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理解性閱讀著重于學生對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感情的共同視角,而探究性閱讀則側重于學生對文本的質疑批判評價。在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同時關注這兩種閱讀活動,必須以文本的閱讀理解為底線,原因在于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共同構成探究性閱讀。要進行探究必須以對文本的理解閱讀為基礎,沒有文本作證據,探究將會是無源之水。只有做到理解閱讀,學生的探究才會有方向、有目標、有層次、有高度。

(三)質疑問難

篇4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

在當今信息社會,閱讀是獲取信息和更新知識的基本途徑,我們必須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課程改革中堅持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和創(chuàng)建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提出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1. 從學習目的看

接受性學習閱讀教學法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了發(fā)現與探索的重要性,使學生學習從學習書本知識變成了接受書本知識,閱讀的視角也僅在對課文表面意義的梳理和對基礎知識的練習上,忽略了閱讀的真正意義。而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法卻從尊重學生學習的精神需要出發(fā),以問題為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積極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過程中。

2. 從學習內容看

接受性學習閱讀教學法使學生囿于課堂,將課堂當做世界;而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法則將視線投到課堂之外,將世界當做課堂。在目前的社會,教育不應該去營造純粹的書本課堂,而應該給學生提供寬松、和諧、自由的學習空間,充分張開自我情感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類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漸打開自己的心智之門。

3. 從教學目標看

接受性學習閱讀教學法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課堂講授知識的背誦、理解、掌握和復述的能力,將閱讀定位在應試上,至于閱讀中的文學熏陶、文化價值、審美教育、情感培養(yǎng)、人格完善以及靈感、頓悟、直覺等諸多涉及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因素則通通拋之九霄云外,帶之而來的是生硬的“科學訓練體系”和刻板的語言思維邏輯體系等錯誤傾向。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法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批判的意識、獨立的精神,從而發(fā)展思維、認識世界,獲得審美體驗。

4. 從師生關系看

接受性學習閱讀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宰一切,決定一切,一切以課本為準,一切以教師為準,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即使搞點提問,也僅是點綴,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授者,教學中的主角,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學中的配角。教師只是學生閱讀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激勵者、咨詢者、參與者,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者,是審美的主體,也是教學中的主體。師生在雙方即有的知識、經驗的相互溝通基礎上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由教師來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真正自主地獲得知識。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1.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原則——培養(yǎng)問題意識

如果說傳統(tǒng)接受性學習閱讀教學法的教學目標更多地在于解決問題,那么立足于終身教育的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法,則并不在乎解決了多少問題,而著眼于“激發(fā)”了多少問題。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通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發(fā)學生深層的“問題意識”,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對問題的“處理”能力,也使他們在“處理”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共享資源。

2.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原則——閱讀的動態(tài)生成

以培養(yǎng)問題意識為指導原則的研究性學習閱讀教學法,意味著這種教學將具有動態(tài)的生成,教學不再是將教師預先設計的屬于教師知識范圍內的知識圖景靜態(tài)的、按部就班的傳輸給學生,而是要在以問題為導向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并提出較為復雜、更為深層的問題,并利用問題刺激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鼓勵學生嘗試各種問題的解答,使師生參與到深層次的、充滿問題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造性建構中去。動態(tài)的、生成的教學意味著教學對師生而言永遠充滿著超乎預設之外的誘惑力,一種源自師生思想的誘惑力,它永遠是對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和智慧構成挑戰(zhàn),并且隨時召喚著師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使師生的潛能在富于挑戰(zhàn)與激勵的教學情境中不斷釋放。

三、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策略

1. 以學生為主體

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教師的教為的是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是有對象的,有內容的,這就是學習的客體。誰來學呢?學生。學生必然是學的活動的主體?!睆膶W習的過程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把人類的文明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庫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2. 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教師的點撥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導,也可以是具體問題的解答;可以在學生自讀遇到理解障礙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難之前。例如,我在教《祝?!芬徽n時,有這樣一個問題:“小說為什么取名‘祝?!?,改作‘祥林嫂的故事’行不行?”我當時估計此問題較難答得全面,就先作提示:請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思考。結果學生大致能理解:小說之所以取名“祝?!?,從形式上看,故事起于“祝?!保Y于“祝?!?,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祝福”有密切關系;從內容上看,“祝?!笔录苯訉е孪榱稚┚癖罎?,是“祝福”殺害了祥林嫂,取名“祝福”,能突出反封建禮教的主題。如果改作“祥林嫂的故事”,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

總之,教師必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教師的點撥只發(fā)揮參與討論和提供參考意見的功能即可。

參考文獻:

[1]張孔義.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的探究[J].教學月刊,

2003(1).

[2]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篇5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語文;綜合性;教學資源;主題

為了充分發(fā)揮綜合性教學方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并將其融入語文教學設計當中,還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價值,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提高其教學效果。小學語文知識是在六年級進行系統(tǒng)性的復習,所以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小學升初中的關鍵時期在于五年級階段,基礎學科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就是語文,教師需要注重綜合性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教師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從而取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一、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利用

通常情況下,除了課內教學資源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課外教學資源的利用,而課內教學資源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中所主要利用的資源,很多教師對課外教學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不夠重視,進而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如何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綜合性教學成為教師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不僅要正確認識課內教學資源的教學價值,還要注重課外教學資源的利用,相輔相成,將二者充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其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對其傳統(tǒng)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還要注重真實課堂教學情境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通過課外趣味活動的組織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這樣既能夠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內容進行鞏固,又能夠促進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在開展《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對地震及其危害的資料進行收集,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對地震的認識和感受表述出來,這樣既有助于學生掌握課外教學資源的應用,又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材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描述的災難下的父子情感。

二、對學科之間的融合進行把握,合理安排綜合性學習內容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文學科知識的輔助,而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也都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對其他課程與語文課程之間的融合進行準確把握,使學生能夠了解其他學科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對自己的綜合性學習目標有所明確。比如,融合音樂、體育、美術、數學等學科知識,可以促使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更具有綜合性,也能夠有助于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需要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引導學生自由開展學習,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機地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從而使其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比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和音樂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出來,引導學生融入教學意境當中,其中所穿插的音樂以及相關學科知識與語文知識的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對綜合性教學主題進行合理選擇

語文綜合性教學需要圍繞主題開展,學生可以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倘若教師無法針對教學內容合理選擇綜合性教學主題,不僅會使其教學活動失去方向,還會使人感覺到零散。對于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導向對語文活動主題進行選取和設計,這樣才能夠確?;顒又黝}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經驗相貼切。比如,在講解《童年的發(fā)現》這一教學內容時,學生會十分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童年發(fā)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組織相應的綜合性主題語文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演講的方式講述自己的童年發(fā)現,并讓大家評比選出最有趣或者最受大家歡迎的童年發(fā)現,這樣學生不僅會以相互交流的方式組織自己的語言,還會準備相應的資料或者物品來展示自己的童年發(fā)現。由此可見,合理選擇綜合性教學主題,既能夠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升,還能夠有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使學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養(yǎng)。

篇6

在課堂實驗中,突出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精神,保證學生的動手、動腦時間,使學生逐步學會科學研究的有效學習方法

我在講授實驗儀器復習課的時候,就采用了這樣的流程:首先課題名字改成:重溫化學實驗室。這樣給學生以親切的感覺。之后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迷語陣、編題陣、歸位陣、破壞陣、互助陣、替代陣、競技實驗場,生活替代品串串燒,讓學生耳目一新。在迷語陣中,我列出了以下學生喜歡又切合儀器實際的迷面。如:叫管不通氣,叫瓶又太細,裝藥雖不多,實驗手不離;身體上下一樣粗,體表標有小刻度,歪歪小嘴圓底腳,液體多少能告訴;有一老漢,雙肩挑擔,為人公正,偏心不干等迷面。這種有趣味的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又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如在編題陣中,我打出來了要“善待儀器”并提出了相關的信息:1—2ml、凹液面最低處、濕抹面或沙土蓋滅、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墊上石棉網等。

又如替代陣中,我寫下了“瓶瓶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這樣,能通過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這樣的課堂教學從根本上擺脫了“書本”,回歸到了學生自然學習的狀態(tài)。而學生在討論探究中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不彰顯著學習的跡象。教師只是巧妙駕馭,一定能激活課堂,讓學習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知識技能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進行量的積累,以達到整個教學效果質的飛躍。

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驗探究活動,形成自己的學習體系。

注重讓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累積知識如:學了《愛護水資源》這一課以后。讓學生自己展開豐富的想象,自行設計節(jié)水徽記。同學們通過豐富的想象,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設計了不同風格的節(jié)水標記,表達了自己對節(jié)約用水的設想和建議。加深了學生們對本節(jié)課的深化學習,使學習變得有效。也讓學生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除此,還引導學生學會擴展知識,辦《化學報》,然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使學生達到了共同進步,取長補短的目的。豐富多彩的內容,也讓學生對化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把握。

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改裝實驗裝置創(chuàng)設化學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步得到發(fā)展

如在講授“對蠟燭及其燃燒現象探究”的實驗時,在探究焰心有白煙產生這個實驗時,為了使實驗效果明顯,我自制了一個彎管,然后插入焰心。又如在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這個實驗時,為了避免水氣過多對驗證氧氣的影響,我也是設計了一個彎的導氣管。

注意化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篇7

研究性學習的多種途徑也解決了教學成果的豐富多彩。要明確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指教學過程中要進行研究,還指在教學目的的實現過程中也發(fā)揮研究的作用。研究性教學還要為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舒服的氛圍和環(huán)境,促進學生增加知識的積累,不斷培養(yǎng)綜合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靈感。

2在體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注意的要點

2.1協(xié)調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困惑,我國長久以來重視應試教育,教師看重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不看重。教師可以說是以前從沒有重視過研究性學習,對研究性學習并不了解,不知道怎樣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而且現在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很少能達到研究學習的教學要求。

2.2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性重教師輕學生,由于長期以來的習慣使然,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停留在“三分鐘熱度”的基礎上。而且實踐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是學習知識,技能的主體,不真正重視開發(fā)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研究性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技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發(fā)現技法的培養(yǎng),不斷鼓勵學生的知覺思維,把稍微即逝的思想表達出來。善于抓住學生的每次靈感火花,并尋求內在的價值。與學生進行互動,要注重教與學的結合模式。

2.3解決對策,提高教師認識體育教師應該向學生傳授既有利于學生身體健康,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過分追求傳授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教師可以讓課堂教學有一定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確立學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轉變現有的觀念。

2.4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氛圍通過實踐證明,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中,課堂氛圍相對壓抑,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不起學習興趣,針對目前的問題,就要采取研究性教學方法來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擺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制約。由于傳統(tǒng)的“育體練身”為主的方法轉變到開發(fā)智力,身心發(fā)展,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現代教學模式。

2.5提高學生激發(fā)探索,能力與熱情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要不斷地發(fā)現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適時地針對學生不同的進步程度進行適當的獎勵,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行思維。利用學生自己的想法去引導他們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fā)展,調動他們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這樣,課堂的學習效率會大幅增加。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問題的能力,提高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設想能力,并且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的能力,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的能力。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3結語

篇8

【關鍵詞】實驗探究 引導 興趣 參與 互動

一、探究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過程

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但分析判斷能力還不太成熟,自主性還不強,因此還需要給予正確的、及時的指導。例如,在上公開課時,根據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重新設計了方案,適當增加了教師的指導,針對同學們的猜想,分步實驗,逐個檢查,及時交流,教師也成為研究主體中的一員,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學習過程還給了學生,沒有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們依據自己的天性、智力水準,自然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認知過程,他們的熱情自然高漲,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討論,設計不同的方案,選取不同的實驗用具,積極動手實驗,再思考、討論、交流,儼然一副科學研究的情景。顯然同學們在課堂活動中已經成為了教學主體,他們?yōu)樽约旱陌l(fā)現(或創(chuàng)新)而歡呼,我想這樣的親歷探究過程,他們會終生難忘。

二、探究活動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探究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以猜想、家庭小實驗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探究,例如,讓學生自己在家中先觀察自己的生日蠟燭及其燃燒,然后在進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給了學生思考和消化的空間。隨著學生對探究方法的掌握,逐步加深探究的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學生的探究活動要有選擇性,探究內容有所改變時,探究的方法和手段也要改變。教師要選擇那些能激發(fā)和保持學生興趣的探究性課題,同時還要注意讓全體學生參與,對學生遇到困難的環(huán)節(jié)和探究能力差的同學及時加以指導,避免學生多次失敗后產生消極心理,這樣學生對探究活動才能持之以恒。探究活動要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

三、探究活動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現象、事物、規(guī)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設法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樂趣,引起探究的動機,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身邊的化學現象、實驗等方法來刺激學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起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在《金屬材料》這一節(jié),我就拿出了一段保險絲和一段與該保險絲幾乎一樣的鐵絲,然后找了兩名學生,體格一強一弱,告訴他們誰能先把它們折斷,誰就是勝者。于是精彩的劇情上演了……學生就看到弱者輕而易舉把金屬絲折斷了,而強者還在努力。這時學生就感到很好奇,于是引課,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科學的興趣也就在此時被激發(fā)。

四、探究過程中,要做到生活與課堂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使課堂的探究性活動延續(xù)到課外,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使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能使學生在觀察化學現象或化學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一氧化碳》一課中,我選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煤氣中毒時,是沒有吸入氧氣還是吸入了氧氣?為什么?”,讓學生進行爭論探究,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調查和查找資料。學生通過詢問家長、其他教師、調查醫(yī)生、查閱資料,最后匯總交流得出:吸入了氧氣,但又呼出了,原因是:氧氣沒有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能力強。在此,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親手進行匯總自己的資料,寫出交流小論文。

五、探究的過程必須是一個合作與交流的過程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例如,《常見的酸》一節(jié)課中,在“探究酸的化學性質”時,愛交流討論的、善于書寫記錄的、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基礎知識牢固的、綜合素質高的等,讓他們交叉分成不同的小組,既可以幫助弱的同學,又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這樣,探究實驗順利開展,效果特好。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使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并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認識,克服獨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確理解所獲得的知識。

六、探究活動中不追求活動的完整性,允許學生出錯

篇9

學生作文需要什么樣的環(huán)境?

這是第二個話題

我將魏占峰的文章《真實的交際》貼到了網上,大家又開始了討論

讀孤求敗:干脆不要作文了,豈不痛快!

嚴文:實在不敢茍同孤獨求敗“干脆”之語:為什么不要作文?課程設置本身,目的是培育學生的作文能力(現在叫寫作),而且,作文本身絕不僅僅是作文啊。如果作文本身的目的太單一,真的要考慮您說的。不過,作文的綜合培育功能談強大了。我們創(chuàng)設交際環(huán)境的目的,并不是要“取消”,而是完善作文教學。您說對么?

獨孤求敗:嚴兄,別拿大概念唬人,請解釋一下:

1、什么是作文能力?你自己搞清楚了嗎?

2、作文的綜合培育功能太強大了能理性解釋一下嗎?

這個提法那些外行可以,內行人卻看不懂了。

小櫻子:不要作文,多么不負責任的說法。對你這種人真是沒話說,還想當斑竹?你憑哪一點??!

嚴老師,我支持你!

嚴文:我絕不敢拿大概念嚇人。讀一讀課程標準,行吧?什么是作文能力?用書面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生活經歷體驗以及相關收獲的能力。我是這樣想。

至于綜合培育功能,我指的是作文教學中,我們決不僅僅教作文,還教做人、創(chuàng)造、生活......不能一語說盡。

獨孤求?。簢佬诌m才言語失敬處請海涵:

1、就兄所說能力其實人人都會。用書面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生活經歷體驗以及相關收獲的能力。 我覺得重要的是想法、觀點、生活經歷、體驗等這些東西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是靠作文這種形式來得到驗證。作文僅僅是把內容寫出來而已。重要的是頭腦里的東西,而不是書面上的文字。頭腦里有了,還愁寫不出來嗎?

2、至于綜合培育功能,我指的是作文教學中,我們決不僅僅教作文,還教做人、創(chuàng)造、生活......不能一語說盡。 嚴兄,您所說的教的內容早就超出了作文的范疇了。所以嚴格來講,這個說法站不住腳。一個站不住腳的推斷怎能有說服力。

當然我現在也拿不出真理,這需要我們繼續(xù)爭論下去,希望能夠爭出個好東東來。 順便回復樓上的櫻子:多學著點,別光耍嘴皮子,拿出點理論來先。

小櫻子:唉,被你暈死。

來點理論,要不我還怎么混阿 。

作文是從動機走向目的的有效途徑。這不是我說的啊,是人家心理學家阿尼列昂捷夫說過的。人家認為啊,作文是動機支配活動,體現了學生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的需要。要激發(fā)學生的作文動機,就要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內容到形式”的訓練方法。 被你累死啦。歇會阿。

嚴文:小櫻子老師:理論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贊同您的觀點。動機——目的。葉圣陶老先生說過:寫作的動機源于發(fā)表的欲望。為什么發(fā)表?交流、交際。就像咱們現在談論相關的話題。目的:表白自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最后,實現要實現的目的——在各自的教學中,研究中,為自己找到支撐一樣。兒童寫作,同樣是這樣的道理呀。不過,他們跟咱們不太一樣。我們是不是認真研究一下兒童為什么寫作? 別暈。如果那里沒說明白,請指出。好嗎?

獨孤求?。和廴荷賮砹耍隳切〇|西有啥用。

作文是從動機走向目的的有效途徑。什么亂七八糟的。干脆說實踐是從動機從向目的的有效途徑豈不更好。

櫻子,別拿自己不懂的東西來充數。再學點吧啊。

回嚴兄:請“孤獨”兄談一談,什么學科可以做到?

答復:

1、什么學科都涉及到。

2、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就語文這一科(其實嚴格來講,在中國語文本來就不是一門學科,因為他缺乏作為一門學科應該具備的條件。)研究一下作文的目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從這一點上來講,還就得孤立地討論一下真的啊。我是不太懂,可是我認真學習?。≌f說我怎么教作文的吧 。

1、激發(fā)作文興趣。有時我和學生聊天,玩游戲,不要求什么。信馬由韁。

2、慢慢引導進入角色。學生根據所玩,所聊,展開討論,設計故事,然后寫寫。

嚴老師說學生為什么寫作文?我也不知道哦,那我們?yōu)槭裁闯燥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您說是嗎?

櫻子,我贊同你上面的路子,不過您能回答一下:

你為什么要這樣做?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練習寫作等等這樣的目的是什么?

存在就是合理是一句唯心的廢話,沒有什么說服力。

嚴文:作文本身是學習和運用一種語文工具,它是手段,是促成人發(fā)展、使人能夠更好工作學習生活的工具手段。它本身的目的,就是怎么樣在需要是能夠好好地用它。

獨孤求?。簢佬?,也許是俺笨,看不懂耶,能講講否? 另:

1、能不能從人的心理出發(fā)想一想:為什么要作文?

2、能不能講講作文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體起到什么作用? (俺認為,能夠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或者說描述實踐的理論才是理論的至高境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嘛。)

嚴文:好吧 。從心理上談,人們寫作是為了滿促交際的需求。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與人的交際總是非常必要的。應該講:沒有任何人能夠脫離開它(寫作)(承擔主要的傳播文化任務的人除外,這里指的是一般人)。當無法用口語交際的時候,人們就會用到寫作這個手段。 下面試著談一談寫作對人成長的作用。寫作對人成長的作用在作文以外。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對人的成長自不必說。這里想說的是人們在寫、作過程中,必然要對生活進行回顧、反思、重新整理、升華認識,并在寫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批判;加深相關的體驗;在寫的過程中,自己的許多方面得到錘煉。這就是對人成長的作用。(我這里談的只是“寫作”,而非寫作教學)成人如此,中小學生也如此。 以上,請教獨孤兄。

讀孤求?。夯貜蛧佬郑?/p>

好吧 ,從心理上談,人們寫作是為了滿促交際(應該是交流吧)的需求,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與人的交際總是非常必要(是的,但這些交際必須用寫作來實現嗎?)的。應該講:沒有任何人能夠脫離開寫作(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承擔主要的、傳播文化任務的人除外,---[能否舉例說明]這里指的是一般人).當無法用口語交際的時候,人們就會用到寫作這個手段.(哈哈,豈不又成了可有可無的事)…… 1、贊同嚴兄以上觀點。但在下認為,人的成長途徑多得很,人更多的成長經驗來源于實踐及心理活動而非寫作,寫作雖說有這方面的作用,但不可過于夸大。

3、以下觀點望與兄商榷:

在下認為:當前很多人之所以對寫作如此熱忱,并且付出很多精力但又沒有改變當前學生作文的現狀,乃是中國兩千年寫作史所造成并且遺留下來的不正確的因素作怪。 解釋:

中國兩千年寫作史乃指中國文化中關于寫作方面的縱向綜合研究,這是小的一個推測論斷,尚未研究證實。

嚴文:謝獨孤兄。您的思路很是開,我想,這對我們研究作文教學有好處的。我們在教著語文,做著這件事,我們就該盡力研究它,努力開掘它的教育功能。當然,沒邊地夸大是不好的。我們有時候好像夸大了“作文”的作用,實際,是從作文與其他學科、與學生的生活、活動甚至游戲綜合在一起思考的。過去,我們往往孤立地研究學科教學,這樣對教育的發(fā)展不好。因此,新課程提倡整合,提倡綜合性學習。我想,我們是不是要從“綜合”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作文? (在辯論中,我好像找到了感覺)

獨孤求?。菏裁喘h(huán)境都可以,只要有筆和紙并且他能識字就可以。理由:嚴兄已經不自覺地陷入了為寫作而寫作的思想誤區(qū)了。寫作不是做科學實驗,什么時候什么環(huán)境寫都可以啦。您的潛意識中是:教師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造愛好寫作、寫出好文的環(huán)境,這個問題好像有點缺乏意義。建議兄臺換個問法,或許會更加合理一些。個人偏見,兄勿生氣,盼跟貼。

篇10

關鍵詞網絡教學、Agent、對象模型、個性化教學

隨著網絡的普及應用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互聯(lián)網用戶數量節(jié)節(jié)攀升。對于教育來說,由此帶來了教學模式的重大變化,從傳統(tǒng)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擴展到Internet環(huán)境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教學。通過對傳統(tǒng)網絡輔助教學系統(tǒng)的研究可知,傳統(tǒng)的輔助教學系統(tǒng)能以數字方式將表現教學內容,通過對圖、文、聲、像、動畫以及活動影象等信息進行計算機系統(tǒng)存儲、加工、傳輸和呈現,用戶可通過人機交互方式使用課件,以便輔助教師教和學生學。而借助于Internet的遠程教育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學習終身性和資源共享性等優(yōu)點[1]。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點不僅可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要,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但據初步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習者在網絡學習時,會遇到不同程度上的困難,主要原因是其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

(1)以呈現教學材料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必要的交互手段;

(2)對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缺乏智能性和適應性,難以實現因材施教;

(3)由于知識結構是松散無關的,掌握學習主動權的學習者面對眾多信息而無所適從,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迷航而偏離學習目標;

(4)采用了不同的數據資源管理標準,不利于教學資源共享以至于造成大量重復勞動。

(5)缺少有效、敏感的響應與反饋、測試與評價系統(tǒng),無法真正構建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環(huán)境。

Agent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人工智能中,80年代后期成長起來,目前已成為當今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信息工程領域和網絡通信領域十分活躍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Agent具有的自主性、反應性、主動性等一些重要的行為特征對網絡教學系統(tǒng)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因此Agent/多Agent系統(tǒng)特別適用于網絡教學系統(tǒng)的開發(fā)。

1Agent概述

基于Agent的教學系統(tǒng)將人工智能的技術引入系統(tǒng),軟件Agent是具有推理和決策能力的軟件,是一個有反應的,主動性的,內在激發(fā)的軟件實體,在面對變化的環(huán)境的同時,能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軟件Agent也是一個計算機程序,它的內部又可以細分出很多小的功能模塊,使程序具有模塊化和一定的彈性。其特點如下:

(1)自治性:Agent能夠根據知識庫中的事實和規(guī)則進行推理,運行于復雜環(huán)境中的Agent還應具有學習或自適應的能力。

(2)自主性Agent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計算實體,其動作和行為是根據本身的知識、內部狀態(tài)和對外部環(huán)境的感知來進行控制的,它的運行不受人或其他Agent的直接干涉;

(3)目標導向:能夠根據高層的指示,負責決定如何來完成任務。

(4)社會性Agent可以通過某種Agent協(xié)作語言與其他Agent或人進行交互和通信,在多Agent系統(tǒng)中,Agent應具有協(xié)作和協(xié)商能力;

(5)有彈性:完成任務的方式不固定,由實際情況來決定執(zhí)行順序和所要調用的程序,以反映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

(6)適應性:可以對先前的經驗進行積累,由使用者的喜好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7)移動性Agent作為一個活體,它能夠在互聯(lián)網上跨平臺漫游,以幫助用戶搜集信息,它的狀態(tài)和行為具有連續(xù)性。

2基于多Agent的教學模型

現實世界問題是極其復雜的,而單個Agent的功能是極其有限的,單個Agent一般很難完成給定的任務,此時需要通過適當的體系結構把多個Agent組織起來形成多Agent系統(tǒng),以共同承擔一個任務,來彌補單個Agent之不足,使得整個系統(tǒng)的能力超過單個的Agent?;诙郃gent技術的系統(tǒng)是指多個Agent相互通訊、彼此協(xié)調,共同完成作業(yè)任務的系統(tǒng),它不僅具備一般分布式系統(tǒng)所具有的資源共享、易于擴張、可靠性強、靈活性強、實時性好的特點,而且各Agent能夠通過相互協(xié)調解決大規(guī)模的復雜問題,使系統(tǒng)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可靠性和自組織能力。在多Agent系統(tǒng)中,單個Agent是一個物理的或抽象的實體,能作用于自身和環(huán)境,操縱環(huán)境的部分表示,并與其他Agent通訊,具有感知、通訊、行動及控制和推理能力等基本功能。多Agent技術的這些特點,使得其在處理基于互聯(lián)網的知識問題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網絡教學突出的特點表現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通過網上虛擬課堂進行交互式的自主學習;教師則要通過課程設計,采取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在線專題討論、歸納總結、評價激勵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使他們理解和掌握知識體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廣泛而又深入的學習。

由于網絡教學是一個復雜、龐大、不可預測的信息系統(tǒng),一般會覆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應該將其劃分成子問題,并構造多個具有一定功能的Agent,由這些Agent去分別處理子問題。當子問題之間出現相互依賴時,系統(tǒng)中的Agent必須能通過協(xié)作來控制依賴性?;谝陨戏治觯覀儤嬙斓幕诙郃gent的網絡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

整個模型分為三個部分:界面,分析和建議。

界面:負責與用戶直接溝通,詢問的功能是記下使用者的基本資料。展示是將教材內容通過輸出端口提供給用戶。診斷是判斷用戶的學習能力,知識結構。記錄的功能是記錄下學習者與系統(tǒng)互動的所有歷程。界面由界面數據庫取得與某一用戶對話的模式和畫面。

分析:分析從界面中的診斷,記錄,詢問等三個子那里獲得的用戶資料,分析后再將所的結果存入其中的學生基本資料庫,學習成就資料庫和學習資料庫中。

建議:建議獲得分析資料庫的內容,再由其評估分析出學習者之間的差異,建議根據這些差異來為不同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

在此多系統(tǒng)中,為減少之間的直接溝通,故將相互的溝通信息放置在界面中的全局數據庫中,由主控程序負責通知相關的模塊,當然,主控程序也可以單獨形成一個模塊。

模型中涉及5個基本數據庫,即學習資源庫、系統(tǒng)全局知識庫、教學策略庫、界面庫和學生模型庫(含學生基本信息與學習中間信息);3類基本用戶,即教師、學生和管理者;6類Agent,即教師Agent、學生Agent、管理者Agent、人機交互界面Agent、教學Agent和管理Agent。下面具體介紹部分Agent的功能。

學生Agent。學生登錄網絡教學系統(tǒng)以后,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一個學生Agent。它一方面要為對應的學生提供交互界面,引導學生的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教學Agent從教學策略庫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給學生以指導,在學習結束后將學生的學習結果返回學生模型庫。另一方面學生Agent還要調用目前登錄學生的學生基本信息和學習記錄,查看學生以往的學習情況,根據這些記錄為學生本次學習呈現最初的學習資料。學生Agent在用戶的整個學習期間要不斷地通過人機交互界面Agent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為用戶下一步學習做相應的準備。同時還負責將本次學習的最終分析結果返還給學生信息庫以便為下一次學習提供資料。

教師Agent。教師登錄網絡教學系統(tǒng)以后,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一個教師Agent。一方面,教師Agent負責教師與網絡教學系統(tǒng)的交互,通過教學Agent對教學的過程進行相關的指導和監(jiān)控,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反應,指出哪個學生的理解或答案是最好(或最壞的)并做出解釋。如果學習方向出現偏差,則予以及時糾正。此外,還可以從試題庫中抽取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以加強理解。另一方面,教師Agent還是專業(yè)知識的資料庫和主動收集者,能對每一個學習者提供專業(yè)的最大的資源數據,建立相關的課程或課程框架(指包含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步驟等)供教學Agent選擇。并可根據教師的干預和學生的反應對本身的知識庫進行主動的調整和擴充,主動從網絡上獲取相關的信息,重組成為更有意義的知識。

管理者Agent。一般說來,教育教學活動包括一系列的管理,如課程管理、學籍管理、成績管理等等,因此有必要在網絡教學系統(tǒng)內部建立管理Agent來負責整個系統(tǒng)的智能協(xié)調。管理者登錄網絡教學系統(tǒng)以后,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一個管理者Agent。管理者Agent主要通過管理Agent負責對整個教學情況作宏觀的調控。管理Agent主動獲得其他Agent的數據和資料,并自動地生成相關的管理數據,如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地區(qū)分布、學習者水平統(tǒng)計、教師工作統(tǒng)計等,協(xié)助管理者進行有效而快速的反應。同時,管理Agent還要擔負起諸如其他Agent的增刪管理、名錄和地址管理、通訊鏈條的管理職責。

人機交互界面Agent。人機交互界面Agent主要負責學生、教師、管理者與教學、管理子系統(tǒng)之間的交互聯(lián)系,并記錄交互過程。特別地,人機交互界面Agent要負責登記學生個體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以此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觸發(fā)教學Agent,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同時,人機交互界面Agent還要通過交互信息,監(jiān)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給出提示、結論和參考信息,控制討論范圍和討論時間,對學生的非學習性瀏覽發(fā)出告警聲音,對學生的解答和知識探索給予激勵的評價。

3系統(tǒng)實現的關鍵技術

基于多Agent技術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龐大、不可預測的信息系統(tǒng),其設計與實現將涉及諸多關鍵技術。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數據模型的組織、Agent的構建及開發(fā)技術的選取。

3.1數據模型的組織

在教學系統(tǒng)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對象,考慮到系統(tǒng)的擴展性和移植性問題,在對象建模時,參考了“遠程教育規(guī)范”和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并且每個對象都有相應的擴展。

(1)知識點模型

知識點是描述教學領域知識的完整的教學單元,知識點之間存在的各種關聯(lián)及其關聯(lián)程度稱為知識點關系。若學習知識點A,必須先掌握知識點B,則B稱為A的前驅知識點,而A稱為B的后繼知識點,其關聯(lián)程度有強弱之分。知識點及其關系的集合稱為知識樹[7]。

知識點::=<知識點標識,知識點名稱,關鍵詞,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學習內容,難易程度,教學重點,重要程度,學習時間,媒體資源,強前驅知識,弱前驅知識,強后繼知識,弱后繼知識,擴展基>。

在網絡學習中,知識點為基本學習單元,相應某一學科的知識點編碼和知識樹如圖1:

這樣的知識點編碼和知識樹結構,清晰的反映了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某一知識點為例,可以方便的找到該知識點前驅和后繼知識點。樹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被賦予唯一的編碼,方便了知識點的查詢、增加和刪除。學習者在學習某一知識點時,ITS可以很容易的對其進行前驅知識測試和后繼知識提示。根據Web日志挖掘出的頻繁訪問路徑[8],調整知識樹結構,形成適應網絡學習的知識點關系網絡和導航。

(2)學習資源模型

學習資源的媒體類型分為: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五大類。資源信息::=<資源標識,知識點標識,關鍵詞,描述,有效學習時間,大小,使用環(huán)境,反饋評價,擴展基>

資源標識編碼如下規(guī)定:T開頭表示文本,P開頭表示圖形(圖像),A開頭表示音頻,V開頭表示視頻,F開頭表示動畫,通過特定開頭字母確定素材類型。

(3)學習者模型

定義:學習者模型是指對學習者屬性的詳細描述,包括個人信息,安全信息,學業(yè)信息,偏好信息,關系信息,學習行為六個元組。描述如下:

Student_Model_Dadabase=(Student_Model(i)|i=1…n)

Student_Model={個人信息,安全信息,學業(yè)信息,偏好信息,關系信息,學習行為}

a.個人信息是與學習者績效的度量和記錄沒有直接聯(lián)系,主要與管理有關的個人信息。一般說來,這類信息屬于個人隱私,是機密的。

個人信息::=<學習者標識,姓名,性別,出生日期,電話,Email,擴展基>。

b.安全信息是有關學習者安全憑證的信息。

安全信息::=<學習者標識,登錄口令,擴展基>。

c.學業(yè)信息是與學習者的學習相關的一些簡要信息。

學業(yè)信息::=<學習者標識,學習課程,完成情況,擴展基>。

d.偏好信息描述可促進人機交互的參數選擇。

偏好信息::=<學習者標識,情感,興趣,媒體偏好,學習類型,擴展基>。

e.關系信息是描述學習者與其它系統(tǒng)用戶(如教師和其它學習者)之間關系的信息。

關系信息::=<學習者標識,關系,程度,擴展基>。

f.學習行為是描述學習者對所學知識點的相關操作信息(如作業(yè)信息、練習信息、測試信息、提問信息和媒體學習信息)。

學習行為信息={作業(yè)信息,練習信息,測試信息,提問信息,媒體學習信息,擴展基}。

作業(yè)信息、練習信息和測試信息的結構相同,如下:

①作業(yè)(練習、測試)信息::=<學習者標識,知識點標識,起始時間,完成時間,總用時間,有效時間,正確信息,錯誤信息,難度信息,擴展基>。

②提問信息::=<學習者標識,知識點標識,提問時間,提問內容,回答時間,回答人,回答內容,滿意程度,擴展基>。

③媒體學習信息::=<學習者標識,知識點標識,媒體資源,起始時間,結束時間,總用時間,有效時間,學習次數,擴展基>。

通常,理想的學生模型Student_Model由教師Agent產生。然后在學習過程中,相應的教學Agent根據學生個性化思維特征及每個學生的活動進展確定其學習基礎、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學習進度,從而建立當前的學生模型。教學Agent要運用模糊理論處理學生模型Student_Model的模糊信息,挖掘模糊信息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建立模糊關系。

(4)規(guī)則模型

規(guī)則采用人工智能中加權不確定性推理方法得出,知識的不確定性表示形式如下:

Ri:IfEi(ωi)ThenHi(CF(Hi,Ei),λ)

其中,Ei是知識的前提條件,它既可以是一個簡單條件,也可以是用AND及OR把多個簡單條件連接起來所構成的復合條件。Hi是結論,它可以是一個單一的結論,也可以是多個結論。CF(Hi,Ei)是該條知識的可信度,稱為可信度因子(CertaintyFactor)或規(guī)則強度。(可信度是對事物為真的相信程度的一個量化表示,其初始值由領域專家確定,閾值范圍為-1~1)。λ是閾值,它對相應知識的可應用性規(guī)定了一個限度,只有當前提條件Ei的可信度CF(Ei)達到或超過這個限度,即CF(Ei)≥λ時,相應的知識才有可能被應用。ωi(i=1,2,…,n)是加權因子,ωi是閾值,其值均由領域專家給出[9]。

條件信息::=<規(guī)則標識,條件標識,關鍵詞,內容,可信度,加權因子,擴展基>

結論信息::=<規(guī)則標識,結論標識,關鍵詞,內容,可信度,λ閾值,擴展基>

學習者規(guī)則信息::=<學習者標識,規(guī)則標識,可信度,擴展基>

3.2個性化學習Agent的功能結構

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實現建立在群Agent技術上,是一種特殊的移動,一般情況下需要特定上下文運行[3]。移動(多)運行期間在虛擬機之間遷移,不需要中止程序的執(zhí)行。該模型中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擁有移動(多)運行所需的運行上下文,在運行上下文移動(多)可以執(zhí)行任何合法的動作。采用Agent實現的個性化學習的結構如圖2所示。管理Agent負責整個系統(tǒng)的管理工作,包括用戶的加入、登錄,處理交互、協(xié)作信息、分析行為、上傳下達等事務。教學Agent和存儲在數據庫中相應的整體知識結構模型、學習主體個性知識結構模型相結合,實現教學中的教師模型[6];學習Agent和存儲在數據庫中的相應的學習主體個性知識結構模型相結合,實現教學中的學生模型;協(xié)作Agent實際上是由參與協(xié)作學習的學習者與網絡終端計算機進行交互后,形成協(xié)作學習者Agent。協(xié)作Agent根據協(xié)作學習者(學生模型)中提供的關于學習者的個人特點,按照一定策略,如學習水平、思維方式傾向等劃分而成的;通信Agent按規(guī)定的協(xié)議上傳或下達教與學過程中信息,完成各種教與學活動(移動)和數據庫系統(tǒng)的通信。

教學Agent和學習Agent結合實現與學習主體的個性化教與學。協(xié)作Agent分配任務時,按照協(xié)作學習小組Agent的對外特性來確定任務的分配方式,并將任務具體到協(xié)作學習者Agent,由學習者Agent具體實施或通過協(xié)作完成任務。管理Agent中的行為分析功能用來確定教與學事務的類型(教學、學習、協(xié)作等),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如認知特征、操作方式等)和知識結構動態(tài)分析,將其結果通過“上傳下達”操作提交應用服務器,以便處理該學習個體的下一個活動指令。

3.3Agent的實現技術與策略

目前,研制開發(fā)多Agent應用系統(tǒng)可以采納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公共對象請求體系結構)、DCOM(DistributedComponentObjectModel,分布式組件對象模型)、JavaRMI(RemoteMethodInvocation,遠程方法調用)等多種分布式對象構件技術。由于CORBA是一種開放的分布式對象計算框架標準,其不僅內置了“軟件總線”,可方便地實現不同程序之間的通信,而無須考慮這些程序的設計方式、編程語言和運行平臺,而且提供了一種“即插即用”的軟件環(huán)境,能夠自動地完成許多一般性的編程任務,如對象的注冊、定位、激活,請求的分發(fā)和異常處理等。同時,CORBA中的接口定義語言IDL還提供了到Java、C++、Smalltalk等語言的映射,可以方便地實現網絡上不同平臺的對象相互之間的交互。因此,實現基于Agent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的最佳方案是采用CORBA與Java的相結合技術,并采用三層客戶/服務器模式,即:

⑴用戶界面層。即基于瀏覽器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用戶界面,使用普通的瀏覽器。Web瀏覽器作為客戶層,提供圖形用戶界面,負責與用戶進行交互。它通過Http協(xié)議從應用層的Web服務器下載超文本頁面,同時下載并執(zhí)行內嵌在頁面中的JavaApplet。這些JavaApplet中CORBA客戶對象通過內部通信機制同應用服務器中有關教學Agent對象進行互操作,教學Agent對象封裝了相關的操作,它們之間通過內部協(xié)議彼此通信,并能夠訪問數據層的數據庫對象,以協(xié)同完成客戶請求。

⑵管理服務器層。由傳統(tǒng)的Web服務器、管理信息庫和應用網關組成。CORBA和Http組成的中間層幾乎可以由任何一種服務器平臺來支持。CORBA對象作為一個中間層應用服務器,將業(yè)務邏輯封裝起來。同時,服務器端的CORBA對象還能與其它使用CORBA的客戶或服務器交互。

⑶數據層。是CORBA對象能訪問的所有數據庫,包括系統(tǒng)所用到的所有數據及知識庫。

個性化學習結構模型中的通信應用程序采用組件技術開發(fā),實現分布式系統(tǒng)中的通信編碼與解碼、前臺與后臺數據庫的連接等功能。這種數據庫連接技術與以往的ADO/ASP技術相比,具有7個主要優(yōu)點:減輕網絡負載、減小網絡時延、支持協(xié)議封裝、異步和自治執(zhí)行、動態(tài)適應、自然異構以及健壯性和錯誤容忍等。個性化學習策略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6],依靠教學實現。系統(tǒng)針對某個在線學習者,教學通過管理的分析后提交的教學指令,獲取相應課程知識結構圖中的相關結點的內容,如教學的概念、原理、方法、公式、問題、問題解讀、試題、答案,以及這些內容的表達方式、教學策略等[8]。在學習者與系統(tǒng)交互的過程中,管理不斷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并與教學、學習的協(xié)調,即可動態(tài)調整或擴張該學習者的個性化知識結構圖,使其個性化的知識得到新的建構,同時更新數據庫中的學生模型數據。

4結束語

基于多Agent技術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⑴學生無需按照系統(tǒng)設計者的預定教學序列學習,教學序列是學習過程中優(yōu)化產生的;⑵能提供具有智能性、自主性的Agent服務,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興趣,根據其學生水平智能調整課程難度,這樣可最大限度挖掘每個人的潛力,從而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⑶對于教師來說,能夠減少重復勞動,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提高教學效率。

當然,基于多Agent技術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尚處于研究和實驗開發(fā)階段,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未來學習模式的人性化遠程教育系統(tǒng)必將開發(fā)成功。

參考文獻

[1]高金嶺主編.教育技術與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2]沈軍.網絡教學中個性化策略研究.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3.4:589-595

[3]鄧暉.論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生特征分析系統(tǒng)設計[J]..開放教育研,2003.1

[4]曲紅亭,申瑞民.基于數據挖掘的個性化學習導航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Vol.29No.82003.5

[5]申瑞民,許彥青,張同珍,申麗萍.基于多的智能型網絡教學環(huán)境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4